個人資料
正文

非洲對於中國發展的四大戰略意義

(2015-12-02 23:45:11) 下一個

習主席將於今年12月初在參加完巴黎氣候大會之後直接飛赴非洲,訪問津巴布韋和南非,並在南非約翰內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這是繼2013年3月習主席訪問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布)和李克強總理2014年對非洲訪問之後,中國領導人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對非洲的又一次重要的出訪。由此顯示出了非洲大陸對中國的戰略意義。

公眾對於這樣頻繁的出訪以及我國對非援助和經濟合作的一些舉措反響強烈,同時也不凡有各種微詞。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說,非洲已不再是公眾印象中隻需要中國幫助和救濟的貧窮大陸,相反,中國國內發展和民生越來越與世界緊密相連,而非洲正在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具潛力的合作夥伴,中國的發展將會越來越離不開非洲。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由於曆史等方麵的原因,中國和非洲很少有地緣政治的衝突,非洲民間對中國普遍存在正麵評判,而且非洲也不像拉美與亞洲存在碎片化的和依附性的不同衝突體。就中國而言,非洲對於中國的發展有著四大戰略意義。

非洲正在成為中國地緣政治強有力的杠杆

隨著國際發展格局的劇烈變化,中國與傳統發達國家和傳統意義上的發展中國國家的關係正在演化為互為依存的新興結構關係。發達-不發達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傳統格局正在演變為發達—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新型關係。在這個關係體中對立和衝突依然存在,但是相互依存度上升,而且對立也不再以整體性或集團性的形成為主,打破結構關係的偶發因素越來越多,地緣政治趨於碎片化。雖然世界正在趨於多元化,但這僅意味著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興起,而導致全球權力話語的多元化,並不必然反映主導性權力關係的消失。新興成長的中國與傳統全球統治力量的二元結構正在形成。這也是改變全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迫切需要往日無法比擬的國際空間和這空間的話語權,而拓展新國際空間正在遭遇巨大的圍堵和挑戰。這主要表現在中美,中歐,中俄,中日關係的反複構建,這種構建又直接影響了中國與周邊,與拉美和中亞與中東歐的關係。在這種格局下,一個密切而穩定的中非關係就使得中國具備了用於平衡其他力量的戰略性條件,而中國對非洲長期的支持則客觀上為我國與非洲構建這個關係創造了條件,同時,中國的戰略性介入非洲也自然為非洲所歡迎,因為這也為非洲提供了平衡其與其他資源提供者討價還價的重要力量。實際上,在亞洲的經濟博弈中已經呈現出了同樣的問題。中非全麵的戰略關係會直接牽動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的地緣考量,引發某種程度的競爭狀態,從而能從戰略上緩解中國在直接性地緣政治博弈中可能遇到的壓力並可能增加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方麵的競爭選項。

非洲是中國彰顯國際道德義務的最重要的地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的發展首先是中國長期的發展努力和中國人民自身努力的結果。但同時也與中國充分利用全球化實現自身優勢和利用外部的支持有著直接的關係。中國從80年代開始接受產業轉移,90年代以後國外直接投資迅速增加,技術迅速向中國轉移,中國也同時成為接受國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到2005年止,中國累計獲得超過450億美元的援助。加入TWO更使得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現在中國發展了,自然需要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非洲無論從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都處於全球最落後狀態。饑餓,疾病,教育和落後都使得非洲成為國際上踐行人道主義道德義務的重要場域。

中國的發展以不可能再靠隻有輸入沒有輸出的方式來實現,是否踐行國際人道主義也已經直接影響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構建。踐行國際義務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每當中國宣布對非援助時,公眾中間就會有很多非議。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對外援助早已不是過去支持亞非拉人民鬥爭單一性的援助。而是中國開拓新的國際空間的需要,也是發展了以後必須的義務,這不僅僅是個國家的道德形象問題,也是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戰略舉措。對非洲的援助恰恰能讓中國很好地呈現自身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能讓國際社會和非洲體會到中國崛起的積極意義,緩解對中國可能的圍堵和製約,也為中國能逐漸成為世界的新型領導力量提供支持。

非洲是中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夥伴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麵貌,也成為全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全球經濟受惠於中國的人口紅利,巨大的市場購買力和技術轉移和產業轉移的紅利。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和韓國等都是極大地受惠於中國的發展。現在,中國已經演化成了資本,產業和技術方麵結構性的過剩國。中國需要產業,技術和資本的轉移對接地區。中國除了在資本和某些技術具有向發達國家轉移的優勢外,主要的產業,技術和資本隻能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亞洲和拉美等自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合作夥伴,但是非洲對於中國則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

一、非洲目前人口增長率是是世界最快的,而且人口的一半以上是25歲的年輕人,是最年輕的大陸,而且每年有1000萬新增的勞動力需要就業潛在的人口紅利巨大。這與中國勞動密集產業的轉移對接度極高;

二、非洲耕地麵積大,氣候條件好,但是產量很低。非洲完全有條件成為中國農產品的主要來源地,可以改變中國過份依賴拉美,美國和其他國家進口農產品的局麵;

三、非洲製造業落後,勞動密集產業幾乎沒有進步,對於相對低端的產業專業的需求巨大,這與中國需要專業產業的需要完全吻合。所要指出的是,除了北非以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產業轉移和投資風險並不是一定大於其他地區;

四、非洲這是世界未來中產階段數量最大的地區,隻要非洲能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非洲的市場潛力巨大。而中國的產品和技術結構完全符合一個成長中的社會的各種需求,特別是中國的很多技術屬於較低端的技術,符合剛剛起步工業化的非洲的需求。非洲的潛在市場購買力對於中國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非洲大陸基礎設施的需求和潛力是全球最大的。在未來30年中,隻要非洲能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水平,非洲地區基礎設施的需求都在數百億美元,將會成為中國資本和技術對外輸出的主要地區之一。僅2015年第一個季度,中國在非洲的工程承包額就達近300億美元。由此可見,非洲對於中國而言是有著與公眾的生計密切相關的戰略意義,對於非洲的援助和維持非洲的穩定與繁榮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這也是中國領導人頻繁出訪非洲的重要因素。

非洲是中國維護自身利益和倡導國際正義的最重要的支持者

非洲作為中國在國際舞台的支持者以有目共睹。雖然這種狀況正在發生一些變化,但是,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非洲與中國的這種相互支持的關係的核心並未改變。大多數非洲國家都與中國具有相似的遭遇和麵臨過很多相似的挑戰。這就使得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容易基於一些問題達成共識。非洲大陸具有國際大家庭中50多位成員,在國際舞台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中國的發展麵臨很多的挑戰,很多地方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而很多非洲國家又是最可能提供支持的國家,這對於中國的國際空間的開拓和維護世界的和平和正義都非常重要。

當然,非洲對於中國的這些戰略意義並不是自然就有的。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拓的中非關係在新的條件下麵臨很多挑戰,原有的中非關係的政治資產和優勢有的正在消失,有的也在削弱,中非關係也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在與非洲關係的構建上也不能完全基於傳統的戰略資源,需要挖掘新的戰略資源,否則,非洲對於中國發展的戰略意義將無法充分發揮。應該向公眾更多地宣傳非洲對於中國發展的戰略意義,避免大眾認為中非關係就是為非洲送錢的錯誤印象,爭取構建新型中非關係的公眾更大程度的支持。加強對非洲多學科的研究,充分了解非洲國家的需求,發育麵向未來的中非關係的新型理論框架。對非援助可以以義為主,與非經濟合作可以互惠讓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