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笑侃上海的上隻角、下隻角(ZT)

(2015-12-07 08:30:32) 下一個

 “上隻角”和“下隻角”,應該是上海人獨創的詞匯。上海有這樣的地名用語習慣,把河岸內凹的地方叫做“灣”,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灣、陸家嘴,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較小,形狀更尖,那裏就會被叫做“角”。

“角”, 在上海話中念“goo”(弱聲)。以前,蘇州河兩岸就有如蘇家角、吳家角、叉袋角之類的地名,如今大多已成為了“曆史地名”。不過,上海人會以“角”表示 方位、方向。如指示地點方向時會講“伊住勒徐家匯一隻角”,這個“角”不是“角落”、“拐角”,而是“徐家匯那個地方”。

上海灘哪裏是“上隻角”?哪裏又是“下隻角”?其實是講不清的。

如果在開埠之初,估計除了老城廂,城牆以外的地方都是“鄉下頭”,全是“下隻角”;而更多老上海理解中的“上隻角”,是指租界地區,比如靜安、黃浦、盧灣等,而“下隻角”呢,自然是當年“滾地龍”和“棚戶區”密集的閘北、普陀等地了。

到了我們這些70後,耳聞目睹“上隻角”之時,其本意已經與過去有了差異,指的是地段繁華、環境幽靜、住宅高檔以及所住居民收入、職業和文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與之相對應的,自然就是“下隻角”了。

如果按“上隻角”、“下隻角”的概念,來觀照這個城市,你會發現,其中有“上”、“下”兩隻角涇渭分明的地方,也有一種是“你中有我”,即在“上隻角”裏包囊了若幹的“下隻角”,對此,也是有個說法的,叫做“都市裏的村莊”。

真正劃分“上隻角”和“下隻角”的,其實是這個“角”裏麵的人文生活和文化。而且,上海人過去(尤其是八十年代)會非常固執於這種差異,給人帶來的觀念上的不同。

金 宇澄在《繁花》第一章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當年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中是半個盧灣區,前麵香山路,東麵複興公 園。東麵偏北,有祖父獨幢洋房一角......東南風一勁,黃浦江的船鳴,圓號寬廣的嗡嗡聲,撫慰少年人胸懷。”——字裏行間描述的,就是典型的“上隻 角”。

而說起下隻角,魯迅先生的生花妙筆,倒是形容的最貼切:“倘若走進住家的弄堂裏去,就看見便溺器、吃食擔,蒼蠅成群地在飛,孩子成隊地在鬧,有劇烈的搗亂,有發達的罵詈,真是一個亂哄哄的小世界。”可見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不是造幾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社會文化習慣的不同。

浦東這幾年發展那麽快,但要是和上海人講起來,估計沒多少人會認為“浦東是上隻角”;而那些個住在陝西南路、茂名路弄堂裏的人,哪怕是天天倒痰盂,直到今天,在說到“下隻角”時,臉上總會難掩“優越感”。

當年,如果一個住在淮海路的小姑娘,跟住在閘北區的男小孩談戀愛,她的父母恐怕會急得睡不著覺;而那些住在棚戶區的小姑娘,天天盼著能夠有朝一日嫁到“上隻角”去——上世紀90年代初,根據程乃珊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窮街》,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老上海在社交中會有一個習慣,會不經意問人家:“府上住啥場化?”,如果說淮海路、南昌路、陝西南路,對方就會很謙恭;如果回答“三灣兩弄”,對方就會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老上海還有一個區別“上隻角”和“下隻角”的方法,那就是語言。

“下隻角”流行什麽語言?滬語腔的蘇北話。解放前,“下隻角”地區,集中了上海的各種製造業就業人口,多數是來自於蘇魯皖地區,遇災逃荒來滬的農民;那麽“上隻角”呢?流行老派上海話和寧波話。

什 麽叫“老派上海話”?還記得《花樣年華》和《阿飛正傳》裏,潘迪華扮演的角色麽,她那一口就是“老派上海話”,相當精彩,老上海聽了都會莫名地感慨萬千 的。很多1949年前去香港定居的上海人至今保留著這口上海話——不是抬高上海人,看看當年的香港電影就會發現,說上海話的角色往往都是做生意的,而說山 東話的,通常是賣拳頭的——成龍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隻角”還說寧波話。因為,寧波人來滬的職業選擇主要是“學生意”——去寧波人開的銀行、錢莊、店鋪去做學徒,然後再“自立門戶”。上海的寧波人至少超過200萬,寧波話甚至“嚴重”影響了滬語。

上麵說的這些,就是上海人意識裏的“經緯度”:儂是“滾地龍”槍勢,還是“小洋房”派頭,不同地區的文化,造成的觀念、教育、價值取向、職業選擇的差異,也就是“上隻角”與“下隻角”的真正區別所在。

想想也是,虹口區好不容易搞出了一條四川北路購物街,雖然已經是上海第三條著名的購物街,但是,還是人稱“平民購物街”;當年,乍浦路美食街就算先聲奪人, 顯赫一時,最終還是不得不讓位於黃河路美食街;前陣子還看到有某個開發商在推介自己樓盤時打出,“真如,上海新的上隻角”的廣告,想想,也隻好用“嗬嗬” 來回應這個“不懂上海”的開放商了。

(本文章內容源自於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對的!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哪個城市都有這樣的差別。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沉魚' 的評論 : 正解。上海人往上追三代都是“鄉下人”,來到上海這個地方,受到各種不同文化的熏陶,逐漸地分化開來,就像美國的城市一樣,有好區,差區之分。其實在中國其它城市也有這種現象,譬如北京的東城,西城,就比宣武,崇文要好多了。
人文環境,居住條件都會有差別。一個人的文化修養不是上個學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從小一點,一點形成的,後天幫不了什麽忙。
沉魚 回複 悄悄話 上隻角和下隻角,應該是上海曆史上的事情了。
經過文革,還有幾家上隻角人家還保留自己的獨門住宅。大多數也是和下隻角人一樣的居住條件了,隻是自己安慰說是在上隻角。
現在生活在上隻角的人,大多數是下隻角搬來的,還有從全國各地下隻角來的人
大家不必再討論上海的上隻角下隻角了。
還是看看世界上,那裏是上隻角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不是地點房子的問題。巴黎也一樣。說到居住大小環境,巴黎的下隻角恐怕還要比上隻角更好,因為租金房價都更便宜。而是人的差異,就像文中說的文化差異。不同地區居住的是不同群體。我不是在這裏講誰好誰不好,就是有這麽一個不同而已。個人喜歡什麽就去哪裏。上海也是,但是上海人的歧視或者地域驕傲要更流於表麵。我不是上海人,但在上海念書的四年還是看的懂一些。我老公從小在浦東長大,浦東的老人也是知道差異的。包括現在回去在浦東和浦西,居住的人還是有差異的,盡管現在浦東的一個商業店麵的租金比浦西還貴,房子也有好的街區。巴黎人也會打聽你住哪裏,居住地址會很大程度影響到包括求職。但是很奇特的一個現象就是上海人到了巴黎立刻就不講究所謂巴黎人眼裏的巴黎上隻角下隻角了,也跟著中國人群體去追隨中國人眼裏的富人區,就是地段無所謂,郊區無所謂,房子要大,要新。
bobby41 回複 悄悄話 上隻角和下隻角,應該是上海曆史上的事情了。
經過文革,還有幾家上隻角人家還保留自己的獨門住宅。大多數也是和下隻角人一樣的居住條件了,隻是自己安慰說是在上隻角。
現在生活在上隻角的人,大多數是下隻角搬來的,還有從全國各地下隻角來的人
大家不必再討論上海的上隻角下隻角了。
還是看看世界上,那裏是上隻角
亦中 回複 悄悄話 如果知道上海曆史,真正的上隻角是:華山路以東, 北京路以南,西藏路以西,肇嘉浜路以北。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華府采菊人' 的評論 : 嗬嗬,草草的新村可是在超級“上隻角”—武康路上。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mall.Town' 的評論 : 可能是住在裏麵的人不對了。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阿拉工人新村的, 絕對被市區任何人當成”下隻角“的, 其實不奇怪, 工人新村肯定是建在諸如棚戶區啊, 亂墳堆等地方, 比如我們江南新村原先就是塊亂墳山。
Small.Town 回複 悄悄話 整篇文章很有意思,有些見解也很獨到。但對真如開發商的廣告有些偏執。東方威尼斯,巴黎之春都是類似的表達。為什麽不能用“新上隻角”來喚起對舊時美好的記憶?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亦中' 的評論 : 上海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個移民城市,來自江浙的比較多,市民在家裏講,寧波話,紹興話,廣東話,山東話,蘇北話。。。。。。,五花八門。市區裏流行的上海話還是以寧波,紹興,蘇州等地各地方言混合而成。相反地操上海本地語言被認為“鄉下寧”。
亦中 回複 悄悄話 老派上海話實際上是上海鄉下話,是七寶、川沙、南匯鄉下土話,以七寶最為接近。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穿高跟鞋的貓' 的評論 : 上海市區內富有活力的是黃埔,徐匯,靜安,和長寧四個區,都在蘇州河以南。虹口區其實曆史上也曾輝煌過,不知怎麽搞的會日趨衰落。
穿高跟鞋的貓 回複 悄悄話 長遠以來,四川北路一直是排在南京路,淮海路後的第三條商業街道,近幾年虹口區政府不作為,被其它地方拋在了後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