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君

生於七十年代,農村人,學習差。執著從軍,終遇出路。。。
正文

徐焰:抗日戰爭的真實戰況

(2015-01-26 18:59:20) 下一個
中國在上世紀進行的抗日戰爭,幾十年來一直是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教材,這是應當也是必然的。不過,在一段時期,宣傳口徑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存在一定的 片麵性,這使得今天遇到現實爭端時產生了困惑。例如釣魚島爭端加劇後,人們憤慨“戰敗國”敢占“戰勝國”之地,對內還產生諸如“軟弱”一類的指責。由於多年來國內強調突出“正麵教育”,強調中國才是打敗日本的主力軍,結果反而引來不少人的疑問——既然如此,為何日本不肯謝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認侵略?為何中國要放棄對日本要求賠款?如今,人們已能接觸到多方麵的信息,對當年那種片麵的“正麵教育”已不易全麵接受,大量“憤青”的出現恰恰是對僵化教育的逆反。 客觀地說明當年中國抗戰勝利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多數人才能冷靜客觀地正視中日矛盾的曆史由來,從而在目前的爭端中以理性的態度愛國。
    
        1、毛澤東對中國抗戰的作用有很客觀的評價 
         現代科學要注重定量分析,戰史分析的科學性應體現為準確考證戰績和損失數,不能使用誇張或歪曲的資料。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全麵抗戰開始前中國政府統治區年產鋼不過4萬噸,日本卻達580萬噸。當時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狀態而對國民產值無法統計,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收入僅為可憐的11.9億元法幣(折合4 億美元),同年日本財政收入則超過100億日元(折合30億美元)。再看當時美國的實力,又遠非中日兩國可比。美國戰時年最高鋼產量超過8000萬噸,年財政收入達 1000多億美元。戰爭中實力對比是決定因素,中國作為戰勝國享受不到應有待遇,還受到其他盟友欺淩,其原因隻有用定量分析才能解釋。
    
       若不進行定量分析而隻搞定性宣傳,對抗戰的戰果加以誇張,就會顧此失彼、自相矛盾。例如許多國人就不理解:為什麽戰敗的日本對中國不服氣且長期否定侵略罪責呢?中國為什麽無法得到日本的賠款最終隻好放棄呢?了解美國的實力及其單獨控製日本的實際,人們才會明白,1948年美國宣布日本可免除賠款義務後,蘇聯、英國和中國國民黨當局看到索賠無望隻好放棄,1972年中國政府在對日邦交時也不能不承認這一難以改變的事實。
    
       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在處置日本時沒有多少發言權,也就難以索回一些喪失的領土權益。例如原屬台灣的釣魚島在1895年馬關條約後落入日本之手,抗戰勝利後由 美軍控製而未歸還中國。1970年美國在向日本“歸還衝繩”時,又將此島交給日本管理。1972年中日恢複邦交時,毛澤東、周恩來決定對釣魚島問題予以擱置,鄧小平和後來的中國領導人也沿襲這一決策。2012年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發難激化矛盾時,許多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不知道中國當年雖有戰勝國之名,卻未 收回那片島嶼的事實,誤以為是現在“受欺負”。
    
       過去幾十年宣傳教育的事實證明,隻有正麵教育或片麵的解說,會導致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非常脆弱且經不起風浪,一旦遇到現實與正麵宣傳不相符,便會出現大批偏激的充滿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憤青”。同樣,如果不搞正麵宣傳,否定當年的奮鬥史且一味貶低先輩,又會導致媚外和民族虛無主義。看一下如今社會的思想狀況,恰恰是這兩種傾向都在滋長,這又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全麵、科學地宣傳曆史的重要性。
    
       4、當年未能讓日本對戰爭悔罪,如今隻能以自強處理中日關係
    
       國家間的關係,最終以實力和利益來決定。1945年以前的半個世紀間,日本不斷侵略和欺負中國,戰敗後又長期不承認侵略罪行,關鍵因素是中國實力不濟,實力最強的美國又在戰後多方庇護日本。
    
       許多國人多年來總是憤慨於日本政要大都否認侵略罪行且參拜靖國神社,不理解為何德國能深入反省曆史日本卻不能。要明白其中的原因,不能不客觀地回顧曆史。 對傳統說法“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宣傳再做深究,就能看到當年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其實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保留國體”。美國從減少自身傷亡和戰後牽製蘇聯的戰略需求出發,對此表示同意,導致頭號戰犯天皇裕仁及其重臣繼續在位,甲級戰犯岸信介(即現在的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戰後還長期任首相。直至現在,日本政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這些戰犯的後人,他們怎麽可能清算當年的侵略罪行?
    
       對比1945年德國和日本戰敗的情況,可看出其根本區別在於納粹政權已被盟軍徹底消滅,戰後的東德、西德政權都是盟國扶起的原反法西斯人士執政。日本戰敗後,元首和政府卻都保留下來,戰後隻是聽命於美國,對內政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蔣介石在大陸失敗後,美國又把建立美日軍事同盟視為亞洲政策的基石,為 此實行在政治上、經濟上扶助日本的政策。1951年美國主持的舊金山和會,便把中國排除在外,這個會議通過的對日和約隻談讓日本放棄南海島嶼、台灣,而不談將其歸還中國,這就種下了“台獨”和南海爭端的種子。
    
       由於有美國大力幫助,1950年日本的經濟產值便超過100億美元而恢複戰前最高水平,1970年更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日本當局和相當多國民對打敗自己又加以扶植的美國又敬畏、又感激,對華態度則始終追隨美國。由於美日軍事同盟對新中國構成最大戰略威脅,毛澤東那一代領導人考慮對日政策,主要是爭 取日本人民,以削弱日美同盟關係。
    
       戰後美國單獨占領日本,如何追究戰爭責任實際由美方最後決定。戰爭剛結束時,重建的日本共產黨和一些左翼派別曾在國內發起過清算天皇、財閥戰爭罪行的運 動,卻受占領軍壓製,而多數國民則依舊受神道教思想束縛,故這場運動隻造成些聲勢而未收到多少實效。1946年至1948年東京審判的對象主要限於“光頭軍閥”,雖追究了東條英機等一些次要戰犯(有人把東條英機說成“二戰三元凶”是不了解日本戰時曆史),卻放過了最主要的戰犯,而且沒有清算當年在侵略戰爭起支柱作用的財閥。戰後日本政界仍由這些財閥起主要作用,這也決定了日本的政治走向必然持續右傾化。
    
       自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出現了持續幾十年的“經濟起飛”,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左翼運動在70年代後逐漸陷入低潮,右翼勢力卻依仗著經濟底氣重新滋長。看到這種難以改變的事實,蘇聯最先於1956年恢複對日邦交,不再提戰爭遺留問題(蘇方在北方四島已占了便宜也不願再談)。中國1972年對日複交 時,也隻能從現實出發。後來中國政府和民間雖經常提到日本侵華暴行,對一些日本人否定南京大屠殺加以駁斥,卻也不可能改變日本政府和社會主流的曆史觀。
    
       追溯二戰結束時的曆史可以看出,若想讓日本社會清算並真正承認侵略罪行,必須在戰後清算各級戰犯並改變當權者。由於美國的包庇和日本社會的局限,這一曆史機遇業已喪失。現在經曆過戰爭的一代人多已不在世,就普通日本民眾而言,部分老年人還存留一點對華歉疚感,中青年則大都不願再追究當年的戰爭責任。看一下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民間測驗,對中國有好感的人比例還較高。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現在,日本民意測驗顯示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在降低,重要原因 就在於年輕一代對華沒有負疚感,且認為本國受中國打壓。當然,日本出現這種社會思潮,根源又在於其當政者對中國崛起的不安,因而進一步追隨美國並煽動反華情緒。
    
       曆史作為一麵鏡子,總是由今人來照。在明治維新和甲午戰後,“日強中弱”的形勢導致日本幾十年持續侵華。當年中國取得抗戰勝利,卻因國力衰弱並未贏得戰敗者的尊重。戰後日本在軍事上雖無獨立地位,卻在經濟上長期對華居於優勢,結果中日邦交恢複後中國曾處於受援國地位。現在中國實力增強使得亞洲出現了中日 “兩強並立”,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刺激了日本當權者要加強同美國的聯盟。由此看來,近年中日關係出現的緊張恰恰說明了中國已經崛起,並真正 讓日方有了些敬畏心理。對一向有著崇強淩弱傳統的日本來說,中國越發展、越強大,才能真正獲得它的尊重。我國國內對抗戰史的回顧和宣傳,也要努力做到全麵 客觀,這才有助於國人以更科學、理性的方式認識中日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