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文教育的基石

(2015-04-02 18:17:02) 下一個
教育的基石是人文教育,那麽人文教育的基石又是什麽呢?竊以為是講真話。講真話很難麽?是很難。能夠允許講真話,是一個成熟好社會形成的必要條件。充分條件還有許多,但這是最基本的條件。
 
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大批民國時期的人文精英,諸如老舍,沈從文,巴金,曹禺,等等,這些人成名都在二三十歲,四九年後留在大陸,之後是他們最好的壯年時期,但無一人那怕創作出一件象樣的作品。既使是左派文人領袖郭沫若要求後人出專集刪除四九年建國後所有作品。還有丁鈴曾經一時紅得發紫,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雖榮獲斯大林文學獎,一樣被掃入垃圾中,文學成就唯其民國時期的沙菲女士日記獲世人承認。同樣可以解釋在文史哲等社會科學領域,長期以來對世界的貢獻幾乎是零,沒有絲毫影響力。
 
既便是貴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得獎作品豐乳肥臀,以及他的其它創作大多描寫他的家鄉山東高密,有生活經曆的人不難發現,他筆下的高密是個真真假假的影象,是他刻意避開真的現實,而營造出來的,誠如其筆名莫言,無能言也。鐵幕下的前蘇聯,斯大林問肖洛霍夫能否修改,其文學巨著,靜靜的頓河,將主人公葛裏高裏最後的歸處,改為重新加入紅軍,而不是輪落成匪徒。肖回答,主人公不斷在紅軍白軍匪徒中轉換,有其曆史的必然,斯大林放其一馬,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這一不朽的世界文學精華中的燦爛之珠。無法暢說欲言毀了許多了不起的作家。除了那些業已成名的,提一個文才極好但生不逢時的姚雪銀,民國時期二三十歲寫成“長夜”,已顯露出大作家的氣概,掙紮一生創作巨篇李自成,卻因意識形態之影響,李自成終於被寫成一個怪物,姚的天才完全浪費了。文革之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雖獲茅盾文學大獎,文字架構看似很好,但有致命的缺陷,大量自戀式的虛構,於是難以留名,可惜了其才能,是一個人文缺失的典型。其實虛構並非不可,大量的文學創作基於虛構,但必須建立在紮實的現實基礎上,譬如雙城記中的主人公,令人信服。時至今日,已是2015年初,熱播的電視劇鄧小平大概隻有前幾集可看,後麵的內容不忍再看。據實介紹鄧公的事跡,隻會令人尊崇其曆史地位和功績,任意拔高隻會傷害鄧的曆史貢獻,從而對人物產生懷疑和不信任,這是鄧的後人和編劇缺乏人文精神的一個證明。無論是怎樣的作品,你可以蒙一批人,但蒙不了所有的人,你可以忽悠人甚至是所有的人一陣子,但無法忽悠他們一輩子。好的文學作品,不在於文字多麽華麗優美,在於內容是否平實,尊重曆史尊重事實,人們可以從中長見識,而不是被隨意誤導和歪曲。隨著年長,尤喜文風樸實,文字簡捷,邏輯通順,近乎白描又不呆板的作品。
 
自然科學略好一些,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少,可以說些科學真理,但也是乏善可呈。試想堂堂中華,人口之眾甲天下,民眾才智之豐沛,豈非咄咄怪事。實在是因為,隻想技術立國,有意忽略人文教育之基石,自然會引來諸多旁門左道,甚至斜門歪道,造成人才逆向淘汰。在發達國家實行多年有效的學位製度,在中土短短數十年,高官顯達遙取博士學位如探囊取物,個個興高彩烈,甚至白白送上,不知道會傷害真正奮發攻讀的青年才俊嗎?學術界的造假源頭不是很清楚嗎。幾十年的教育探索,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不能紮實穩步前行,不一直是這樣嗎。問題是能走好,能走長遠嗎?這個古老的國家,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令民眾意識到?亦或等著盼望一個好皇帝呢?人說中土的文化造成如此,真的是這樣嗎?國門既然已經打開,不可能完全關上。年青時的願望,第六次世界科學研究中心會轉移到中土,應該是有此可能的。畢竟這是一個勤勞智慧的偉大民族,啟蒙民智的號角已經吹起,人類四大文明中,唯一存留而能夠延續下來的文明古國,一定會找到最好的存續方式。中國是不會崩潰的,隻有可能改朝換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