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研究發現中醫與現代主流醫學的交匯點
正文

你的健康你做主

(2017-02-19 05:50:35) 下一個

你的健康你做主

 

鍾西宜

 

健康對每個人的重要性即使在愛情都有價的今天仍然是無價的。很多專家、教授、企業等都投入到這個無價的事業當中。教你長壽的私訣,祖傳秘方,養生之道,高科產品等等不一而足。加之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很多人似乎都搞不明白應該聽誰的,不知道自己的健康誰做主?

 

首先讓我們看健康的定義:健康(Health) 是一種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完全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美好狀態。這是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在其憲章中為人類的健康所下的定義。這裏所涉及健康的三個方麵的完美狀態是人類為之奮鬥的目標和理想。

 

身體健康:主要指的是人體的結構和生理功能正常。人要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保持新陳代謝的動態平衡,維持繼續生存。傳統中醫的最高境界是師法自然,防治疾病。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論。中醫注意飲食和起居而且認為醫食同源。中醫注重衣著適應四季變化,如果違背了這種天時氣候規律,就可能引發疾病。中醫提倡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這裏麵並無高深的理論,健康來自於每天注意飲食、起居和保健運動。但是在一切都向錢看的今天,被冠以有保健作用的植物、動物及以往的普通食材等日益匱乏,價格節節攀升,加之西醫營養師對維生素、洋保健品以高科技的名義大肆宣揚,更有甚者一些所謂專家將煙、酒和大麻等對人體的些許好處過分誇大。以至很多人無意中放棄了最基本的為自己身體健康做主的權利。衣、食、住、行均被“專家”的意誌綁定,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和中國專家團的正確建議置於腦後。如果有幸生為一名中國人,請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記住傳統中醫《素問上古天真論》的這段話:“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但在生命過程中健康與非健康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過渡性和階段性狀態,人不可能逃脫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我們也不可能都不生病讓醫生失業。如果身體出了問題超出了自愈的能力。如何你自己做主找個好醫生,我們以後再講。

 

心理健康:是一個關於個人及社區幸福的正向概念,包括能夠充分享受生活、因應壓力和悲傷、實現目標和潛能、與人維持良好關係等。傳統中醫對心理(情誌)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早有認識。認為情誌活動是內髒機能的反應,是以髒腑為物質基礎的,情誌活動與五髒的關係為:肝在誌為怒、心在誌為喜、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憂、腎在誌為恐。當髒腑功能發生變化時,人的情誌也相應變化。如肝氣盛時人易怒;心氣盛時人易喜;肺氣盛時人易悲;腎氣虛時人易驚恐等。情誌過急,又反而會傷及內髒。如暴怒傷肝;過喜傷心;憂愁傷肺,思慮傷脾,驚恐傷腎等。現代心理學尤其是醫學心理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在人類對維生物和化學因素造成人體健康問題得到明顯控製後。心理與身體健康關係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隨著自然、社會的變遷其相互影響越發明顯。在美國現代西醫確實增加了對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抑鬱、焦慮症、失眠和各種疼痛從兒童到老年人在美國發病率逐年上升。各大製藥廠為這些患者量身定製的抗抑鬱、抗焦慮、治失眠和強力止痛藥物可謂層出不窮。可結果是有目共睹的,這些小藥片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加快了現代人罹患各種疾病的速度。中國也開始有不少專家引進國際先進經驗想為你的心理健康做主。這裏我們需要明確一下二個基本概念。其一是精神病學(psychiatry)於臨床心理學有重疊並容易混淆的學科。它是一個醫學專科致力於研究、診斷、治療和預防精神疾病。其發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於大腦,病理改變主要在腦,所產生的精神症狀雖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顯的。這類疾病主要包括神經病學中與腦損害有關的一些疾病和精神病學中絕大部分的疾病。如果診斷明確,治療的確應該由精神病醫生做主的。其二是心理學(Psychology)心理學從字麵上看是研究靈魂的學問。心理學拉丁文最早於15世紀未16世紀初出現並應用。英文心理學最早出現於1694年《The physical dictionary》指出“解剖學研究人體,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現在定義心理學是一門學術與應用學科,涉及心理(mental)功能和行為(behavior)的科學研究。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在英國被稱為醫學心理學(Medical Psychology)偏重於相對正常心理和行為的研究以及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我們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很難發現身邊心理完全正常的人,所謂正常是相對的,並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可以向不同方向轉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會從功能性向器質性轉化。如果想在心理上向好的方向轉化,所謂心理專家的建議可以參考,但你的心理健康要你做主。因為人是一個有靈性或者靈魂的高級動物。本能地享樂或享受生活與生俱來無可厚非。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何因應壓力和悲傷、實現目標和潛能、與人維持良好關係就要保持與時俱進的“自我”修養,要善待他人、自然和社會。在這方麵往往善惡的標準會受到父母、家庭、受教程度和社會等的影響。但自己仍可以做主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做一名盡可能心理健康的人。如果仍然不能夠解決自己心中善與惡的鬥爭,選擇遵守社會道德法規,有革命理想或好的信仰,用這種超我的力量,仍然可以控製過分自私和貪婪的欲望。總之你自主地選擇善良或者普世的愛也就選擇了心理健康。

 

社會健康:社會因素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受到越來越廣泛重視。傳統中醫素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思想。這種對人的生存、處境和幸福的關懷以及對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在古代醫家的觀念中占據著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治病、救人、濟世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現代醫學對社會這一元素的重視始於德國衛生學家弗蘭克( Frank 1745-1821)提出了居民的悲慘生活是疾病的溫床的觀點。恩格斯(Engels,1820-1895年) 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指出,英國的工業是建立在破壞工人健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工人運動促進了社會衛生組織的建立和社會衛生措施的逐步完善。為對付這些持續存在且日益擴大的不公平問題,世衛組織於2005年設立了健康問題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負責建議如何減少不公平現象。委員會於2008年8月發表了最後報告。指出健康問題社會決定因素係指人們出生、生長、生活、工作和老年環境,包括衛生係統。這些環境受到全球、國家和地方各級金錢、權力和資源分配狀況製約,並受政策選擇的影響。健康問題社會決定因素是造成衛生不公平現象的主要因素,導致本可避免的國家內部以及國與國之間不公平的健康差異。並提出了三項總體建議:     

1. 改善日常生活條

2. 解決權力、資金和資源分配不公平的問題

3. 衡量和了解存在的問題並評估行動的影響

社會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由於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類所組成的,所以社會和人類社會一般具有相同的含意。健康的社會自然由健康的個體組成,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並不是一句簡單的歌詞而是說明社會的健康也由每一個你做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