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樹之林

人不如樹,樹不如路,路不如山,山不如天----老家農諺
正文

一件小事

(2010-03-25 19:32:38) 下一個

很多東西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比如公共汽車靠站的時候,車身會傾斜下來,讓殘疾人的輪椅上下;火車站的職員會提著搭板在進站的火車旁等候,因為接到通知一個殘疾人會在這一站下車,他們搭一座棧橋讓輪椅輕鬆的下來;幾乎每一個有台階的地方都會有相應的殘疾人通道,不光是殘疾人,就連我們這些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們都從中受益;再偏僻的公園或球場,如果隻有一個廁所,那也會是殘疾人可使用的,哪怕沒有一個真正的殘疾人來過呢,它也在那裏,時刻準備著為這個群體提供最起碼的方便。

所以我們剛來澳州的時候會感歎,為什麽街上的殘疾人會這麽多呢?他們操縱著輪椅,自由地穿行在大街上,臉上是坦然自信的表情。他們會在我試圖幫一把手的時候不卑不亢地告訴我:謝謝,我能行。這句話背後,是社會的關心和財力的投入帶給他們的底氣。

在 Coles 和 Woolworth 這樣的大型超市裏,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明顯有智障的人士從事著一些簡單的工作。超市會以此顯示他們的公平雇傭精神,也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社區的回報和貢獻。但是對這些殘障人士來講,因為能自食其力,也因為覺得有用,他們臉上會有一種孩童般天真滿足的笑容。

誰說這種笑容不能打動人呢?

我想起上次回國發生的一件小事。

2007 年的時候我趁回國去雲南玩了一圈。最後一站在昆明停了一個下午,等候晚上去機場搭飛機回程。

那個下午我就在金碧廣場閑逛。金碧廣場以金馬,碧雞二坊出名,是昆明市區的主要景點。四周有很多茶莊,商鋪,我信步走進一間古色古香的品茶賣茶的店麵。

店主是個三十多歲的女子,衣著樸素,談吐溫和。膚色是西南人常見的黧黑,但眼睛很亮,透出幾分店老板的精明本色。

她殷勤的請我品茶,並善解人意的事先聲明不買也沒有關係,“我自己也要喝茶聊天的”。這個女人不惹人討厭,我就坐下來,看她手腳麻利的燒水,洗杯,落茶,淋盞,一麵閑閑地聊些當地的人事。

茶泡好了,倒進了紫砂的杯子,一個悠閑的下午。這時外麵廣場忽然一陣喧鬧,夾雜著擴音器的尖叫。

女老板皺了皺眉頭:又是這群人。原來是一群殘疾人,每天下午到晚上在廣場賣藝,也就是唱唱歌,個把身手好的翻幾個跟頭,掙些散碎銀子。

我本能的說,好呀,這倒是條出路。

女老板皺了皺眉,“好什麽好,吵死了。又長得奇形怪狀的,在這裏丟人現眼。”

我不以為然:“混口飯吃嘛,他們也不容易”。

女老板一哂,“不容易?他們自己還為爭地盤打架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她眼風溫婉地一轉:“你說是不是?”

我站起來走了出去。

廣場上確有幾個年輕人,有坐輪椅,有單腿拄拐,花壇沿子上放了兩個大號舊音箱,算作是他們的基地。演出還沒有開始,周圍閑散地有幾個人在看,看他們艱難又熟練地布置場地。一個男孩子在用麥克風試音,聽得出麥克的質量很差,和我們聚會唱 K 用的不可同日而語。

他們的可憐未必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比如先天殘障,後天惡疾;他們的“可恨”卻折射出全社會共同的偏狹和冷漠。

包括那個氣質教養並不低俗的女老板。

我等他們搭好了場子,認認真真地聽他們唱了幾首歌。我認認真真地鼓了掌,認認真真地放下幾張錢,離開了昆明。

也許我們還能做得更多。

附錄:幾個數字(網上摘錄)

根據 2006 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結果,中國殘疾人的數量達到 8296 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6.34% 。

全國尚未脫貧的 3000 萬貧困人口中,殘疾人約占了其中 80% 。

現行的《殘疾人保障法》製定於 1990 年,許多條文還停留在原則性的規定上,缺乏可操作性。作為保護勞動者就業權的重要法律,《勞動法》對殘疾人就業的規定也顯得很空乏,有關殘疾人的勞動就業、職業培訓、教育方麵的立法亟待完善。


金馬碧雞坊 (照片不是我照的)

2010 年 3 月 25 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