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樹之林

人不如樹,樹不如路,路不如山,山不如天----老家農諺
正文

鋼琴,外賣,及其它

(2010-03-17 21:28:53) 下一個
看大家討論的熱鬧,再多說些個。

我的孩子是自己要求學鋼琴的。家裏很早就有一個舊鋼琴擺在那裏,朋友送的老掉牙那種,她不說學,我們就當那是個大玩具而已。(其實也是自己樂得省錢,誰都知道學琴老花銀子了)。

後來孩子自己跟我說想學。孩子到一定階段自己也想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總不能老玩芭比看卡通吧?我覺得有時候我們對玩的理解大概偏狹了一些,對於孩子來講,隻要他們願意,遊泳,運動,彈琴都可以是玩的一種,隻是我們大人比較功利,一定要說出好處一二三來,目的性太強,就有了壓力,最後轉嫁到孩子身上,就成了“逼”。

孩子說學,我也竊喜。我也是個有功利心的家長,心裏也有個一二三的。我趁機對孩子說:學可以,將來要放棄也沒那麽容易, 而且每天都要練習滴。因為有言在先,孩子也還自覺,再煩的時候,她也會去琴前坐那麽一坐,把這一天的任務應付過去。倒是我,看她煩或累的時候會縮短練琴時間。本意是為她好的,幹嘛要讓她產生“仇恨”心理。

所以孩子的琴學的七七八八,責任一半一半。我的底線是女兒又不要成名成家,靠鋼琴吃飯,隻是個興趣而已。但老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做一件事情總要盡力做到最好吧?這似乎也是應有的積極態度。這中間的度在哪裏,歡迎大家討論。

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如此,我們大人也如此。所以學習也好,練琴也好,必要的敦促都是不可少的。太多輕易的放棄,對於孩子而言,長大以後性格上會不會缺少韌性或剛性,反而給他或她的人生帶來難題?

其實我們自己走這一路也是充滿了經驗和教訓的。就我自己而言,即使我們要痛罵高考製度給我們帶來的“殘害”呀“扭曲”呀,但是我始終承認十年寒窗還是磨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能力。我對我女兒說其實你現在學的東西很有可能將來你也用不上,但是你要學會學習很重要。我們從中國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生存下來,發展起來,不還是靠的這種學習的能力嗎?善於學習才能善於適應。我想這也是很多家長“逼”孩子學這學那的潛台詞。

這個學也要廣義的理解,不是和考試直接掛鉤的那種學,而是泛指各種技能和生活的能力。樓下提到過賣外賣的讓孩子學鋼琴的例子,其實我看不出這其中有什麽荒誕之處。學做生意未必比學一個master容易。送外賣的孩子也有權利選擇他將來的生活方式並為之努力。

我還記得女兒小的時候,剛學會坐,看見什麽東西,隻能指,口裏嗚嗚啊啊,如果我們不理解,或她得不到,著急得哭。後來會爬了,想要什麽,手腳並用的爬過去,拿到之後翻身坐下,一臉歡喜。再後來,什麽東西夠不到,會去搬個小板凳墊腳,得到之後更是得意。——孩子從小就是在學習的,她的能力在提高,技能在增長,她獲得的自由就越多,得到的快樂也就越多。當時我就想孩子還是要給她機會多學點本事的,這樣她的人生就會豐富很多,也容易很多。——現在她要什麽會跟我談判了,中英文齊下,擺平她是越來越不容易了。嗬嗬。

女兒問過我為什麽要上大學。我說你不上大學也可以,賣個pizza, 接個電話也能生活下去。但是你要上了大學,或者別的途徑學了更多的東西,你可選擇的機會就 多得多,做了工程師也可以接著賣pizza,反之則不成立。不同工作要求不同技術含量, 當然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同樣的工作時間你能掙更多的錢,你花錢的自由也大的多。

孩子們這點真比我們強,對錢的敏感程度真比我們那時候大多了,立刻點頭稱是。

沒有孩子的時候很難理解做父母的對子女的一片殷切之心。我們隻是盡我所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而已。我們也不完美,但總希望孩子少點遺憾。而且如果我知道是對的東西,我沒有讓我的孩子知道,我認為那是父母的失職。

當然這些也許都是紙上談兵。做父母真不是個easy job, 心裏想的未必能表達準確,而且道理說出來孩子能不能接受,接受多少,也是個問題。接受了能不能實踐,實踐了能不能有效,將來的環境會不會有很大變數,都是很難講的事情。

隻能是盡心盡力,因勢利導,讓孩子借勢發揮。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有一點,自己孩子,不要以成敗論英雄。不管她將來成名成家還是賣外賣,我都深愛她們!

2010年3 月1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