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見(七)

(2020-06-21 16:25:06) 下一個
 
    1984年, 中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改革開放建設,各地也早已以吸引外資為己任。 中美也早已建交通航。幾十年毫無音訊的二兒子林秋明突然從美國回來了。他是以投資商的身份受臨海縣地方政府邀請回來商量投資事宜的。但他沒有衣錦還鄉的感覺。見到多年不見、蒼老的大哥,得知父母、三弟早已亡故,悲從心起,早已泣不成聲,淚流不止。
    回來的第二天,就到父母的墳前去祭奠。他把其他人支走,說是想和父母單獨待一會兒。 等到眾人一離開, 林秋明雙膝跪地,嚎啕大哭。“沒想到48年一別,竟成永訣,兒子不孝,讓你們因為我而受苦了。 為什麽當初沒有去成台灣? 我在台灣等你們等的好苦啊。音訊不通,幾十年就這麽過去了, 連我現在也快成老人了。 當初離別時的情景還曆曆在目,誰料想再見時已是生死兩茫茫。 你老人家一直教導我們要有遠見,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去台灣後不久,我退了伍。 當機會來臨時,毅然去了美國,覺得對我將來的發展有利。在美國讀了書,成了家,一切都重新開始。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公司,想回來看望你們,我回來晚了……”。
    死者無法複生,活著的還得繼續向前。林秋明結束在臨海的考察,就決定回來投資。他給他大哥說了這個想法。 他大哥剛從“貶所”回來不久, 心有餘悸。從1958年被打成右派,開除公職,到1983年落實政策,平反、返城、拿到補發工資,整整過了25年時間。25年來他在鄉下吃的苦頭,數不勝數。饑餓一直在伴隨著他和他的家人,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中,真可以說過了今天有沒有明天還真不知道。 期間,他太太和他離了婚、女兒、兒子也離他而去……。一想起這些,林秋森就不寒而栗。 他勸他弟弟還是慎重考慮一下。就說“當前的政策看來是好了,但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國家政策說變就變,變成什麽樣,誰也無法預料。你花一大筆錢投過來,將來政策變了,給你沒收了,你不是全賠了?咱家的產業都是被無償充公的”。
    林秋明笑著對大哥說“中國大陸幾十年閉關鎖國,與其它主要工業國家無經濟往來。 人民非常貧窮,個個想富起來。 政府也想富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人心向背。雖然國家政治理念、經濟準則還是過去老的一套,但變革是遲早的事。為什麽呢?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早回答了這個問題。  馬克思說任何事物都是朝著違背當初初衷的方向發展,譬如資本主義的發展會產生它相反的社會主義一樣,社會主義發展一段時間就會不自覺地走向資本主義。 為什麽呢?人性使然。 人這個怪物是不會滿足於一成不變的。二、三十年的墨守成規足以促使社會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 我敢斷言,中國現在急需外資來促進經濟發展,至少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不會出現沒收外資充公的現象。三十年後,如果政治體製、理念仍然未變,那就不好說了。走回頭路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為什麽?同樣的“異化”動力使然。 三十年後的事,你我都管不了了。這是大趨勢和格局,也就是咱父親告訴我們的遠見。幾十年來我就是靠著這個行走世界的。我的主意已定。” 林秋森也就不再說什麽了。他雖然很早就加入共產黨,但是還真不敢說理解了、下一步該如何真難預料。 難道真應了“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
    林秋森在弟弟返回美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林占遠等的墳頭祭拜。這是他的一塊心病,也是他走向倒黴的導火索。他找到了林占遠等人的後代,向他們一一道歉,並親自去墳頭和過去的發小聊天。雖然他們的死不是他直接造成的,但是他向他們保證不秋後算賬的。 他辜負了他們對他的信任,他本人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多少回掙紮在生不如死、瀕臨死亡的邊緣。 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有一位過去老同事、當時也被打倒的好友前來看望他, 家中無糧,他隻好拿少許鹽和油,炒了一盤小石頭子,就著燒酒,舔一舔小石子上麵的油和鹽味,吃了點米飯,算是盡了待客之道。 和林占遠們去聊聊這些年他的經曆、敘敘舊,一方麵算是祭奠,另一方麵也讓自己心裏稍微得以安慰。 畢竟,能活下來就是很大的幸運。他很幸運,他很快又回到領導崗位,在每天的繁務之中,時間過得飛快,他又重新找到了活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