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世界的《頭號玩家》 Ready Player One
假如把片中無窮無數的彩蛋放一邊,故事主題並非非常突出,但導演斯皮爾伯格把小說改成影片的手法還是令人敬佩。
話說在未來的公元2045年,由於汙染,氣候變化,腐敗,人口過剩,地球呈現一片蕭條之像。為了躲避痛苦的現實,人們都使用虛擬眼鏡把自己帶入虛擬遊戲世界,通過遊戲給自己帶來刺激,安慰,和發泄。身居貧民窟的孤兒小青年韋德(泰伊·謝裏丹 Tye Sheridan飾)當然不能免其俗。
虛擬世界“綠洲”的設計師和老板哈利迪(馬克·裏朗斯 Mark Rylance飾)臨終前宣布他在自己的虛擬世界中暗藏了三把鑰匙。如果找到這些鑰匙就能得到最後的複活節彩蛋,將得到他擁有的億萬財產和綠洲。
這項宣布轟動了整個虛擬世界,無數綠粉都加入了這場追逐。韋德也駕著自己的車參賽。憑著自己深知哈利迪的性格和經曆他得到了第一把鑰匙。同時也結識了機智的女孩薩曼莎(奧利維亞·庫克 Olivia Cooke飾)和其他幾個朋友。與此同時,他們也引起了雇傭一大批水軍的企圖控製綠洲的大佬諾蘭(本·門德爾森 Ben Mendelsohn飾)。韋德拒絕了諾蘭的拉攏並帶著他的朋友繼續追尋另外的兩把鑰匙。通過對電影《閃靈》“The Shining (1980)”, 《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1977)”等電影的回憶他們得到了第二把鑰匙。
諾蘭也沒閑著,他不單綁架了薩曼莎,同時利用自己的水軍封鎖了藏匿最後一把鑰匙的城堡。韋德向大家揭露了他的陰謀,帶領了他諾蘭們和自己的朋友進入了城堡,並且點出哈利迪一生中最後悔的一件事而得到第三把鑰匙和彩蛋。
諾蘭他的同夥和最後被繩之以法,而韋德成了綠洲的主人。
雖然有點老套,但影片還是足夠吸引吃瓜群眾欣賞這部片子。影片中的虛擬世界讓斯皮爾伯格充分利用現代拍攝技術施展他的想象力。在賽車途上,懸空的舞會,以及最後的大決戰,都是CGI的效果,值得一看。
對老電影迷來說,影片中鑲嵌約兩百多的彩蛋更刺激了他們的興趣。譬如韋德的賽車來自於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中的德勞瑞恩汽車。還有《閃靈》中的恐怖情景。斯皮爾伯格這裏成了個老頑童,把幾十年前的故事融入到未來的虛擬世界。許多都是我初初到美國看過的電影,作為初來咋到的外國人,看的都是半懂不懂的(其實今天還是有不少糊塗之處),美國人的傳統,習慣和心理對一個初來咋到的外國人還是相當震撼。
八十年代也是電玩興起的年頭。學校裏的學生俱樂部常安放了幾台雅達利遊戲機,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後來自己有了台任天堂,更是爽了。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以《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得奧斯卡導演獎,以《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得奧斯卡電影和導演獎,以《林肯》“Lincoln (2012)”,《慕尼黑》“Munich (2005)”和《E.T.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得奧斯卡電影和導演提名。以《華盛頓郵報》“The Post (2017)”,《間諜之橋》“Bridge of Spies (2015)”,《戰馬》“War Horse (2011)”,《硫磺島的來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和《紫色》“The Color Purple (1985)”得奧斯卡影片獎提名,以《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和《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得奧斯卡導演獎提名。以《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和《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得金球獎導演獎,以《華盛頓郵報》“The Post (2017)”,《林肯》“Lincoln (2012)”,《慕尼黑》“Munich (2005)”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勇者無懼》“Amistad (1997)”,《紫色》“The Color Purple (1985)”,《E.T.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和《大白鯊》“Jaws (1975)”得金球獎導演獎提名。他雖然不是描繪心裏的大師,但是個說故事的高手,因此他的片子往往叫好又叫座,所以有這麽一個長長的單子(見我的博文“風光不再的《間諜之橋》”“風光不再的《間諜之橋》”)。
在國內就聽到如雷貫耳的《大白鯊》,對我來說,來美將近四十年,就是一路沿著他的電影下來的。從《第三類接觸》看到外星人,然後《奪寶奇兵》的驚險探寶,帶著孩子看《E.T. 外星人 E.T.:》,然後是反映社會的《紫色》。那時候他尚未被好萊塢正式認上,所以《紫色》沒有拿到奧斯卡。以後的就不用說了,走上頂級的導演位置。
泰伊·謝裏丹曾出演《X戰警:天啟》“X-Men: Apocalypse (2016)”。
奧利維亞·庫克曾主演《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見我的博文“《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為什麽得高分?”“《我和厄爾以及將死的女孩》為什麽得高分”)。
本·門德爾森以電視劇《至親血統》“Bloodline”得金球獎提名。
馬克·裏朗斯以《間諜之橋》得奧斯卡獎和金球獎提名,以《狼廳》“Wolf Hall (2015)”得金球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