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謙虛使人進步 驕傲使人落後 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個人資料
正文

【新思維】如何把讀書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兒(推薦!)

(2016-08-30 12:14:42) 下一個
 

【新思維】如何把讀書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兒(推薦!)

2016-08-28 何帆 博士 新思維社群 新思維社群

 

 

 

有朋友問我:“你怎麽讀這麽快?”

 

我覺得這是一個普遍的錯誤提問,因為它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

 

讀書的關鍵不在速度快慢。

 

 

 
 

 

 

我自己把讀書分成精讀和泛讀兩種方式。

 

其中,精讀又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教科書;

二是研究生階段需要讀的經典論文;

三是經典著作。

 

這三方麵又各自有其不同特點:

 

讀教科書和論文的過程是沒辦法快的,讀得越細越好。

 

一個讀教科書的心得就是大家常說的: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善於總結和歸納。

 

把厚書讀薄,即讀完之後要了解該書的框架和脈絡;而把薄書讀厚,即自己試圖去整理。

 

那為什麽讀原著呢?

 

因為如果你不讀原著,你讀到的將都是別人咀嚼改造過的東西,那是沒有營養的,你都不知道在哪裏已經偷偷地變了。

 

教科書、經典論文和經典著作是需要精讀的。

 

 

 

 
 

 

 

但是,在畢業之後的工作中大多需要泛讀,這就回到了之前說的問題:“你怎麽讀書讀得這麽快?”。

 

王朔的小說裏寫過一個情節

幾個小混混到一個貌似讀書人的房間裏,看到書架上滿滿的都是書,便說:

“喲,這麽多書,難道你都能背下來?”

 

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其實反映出了一種常見的想法,即:讀過的書記不住怎麽辦?

 

這裏要注意,你讀書不是為了記住,如果你讀完全部將其記住,那麽你擁有的永遠都是別人的東西。

 

上天有時候也是公平的,有些人就是有複印機式的記憶力,他們能做到過目不忘,但這種人往往缺乏創造力

 

因此,你讀完之後記不住——沒關係,讀書並不是為了記住。 

 


還有一種錯誤想法是:很多人認為讀書實際上是我注六經

 

什麽是“我注六經”?

 

我們本能地對書有一種敬畏之情,認為書都是專家、學者、教授們寫的,自己就像個學生一樣要去學習一本書——如果你懷有這種想法,那麽你讀完之後還是要還給作者的。

比如,這本書是XXX寫的,你把書全都背下來了,那麽你所知道的還是XXX的想法——所以,你讀書隻是在給別人作注解。

 

那麽好的讀書方法是什麽呢?

 

其實你想想為什麽要讀書,你就知道了:讀書應該是為了“六經注我”。

 

什麽意思?

 

我讀哪些書、怎麽去讀,都是由我來決定的——書,不是讀書人的主人,而是讀書人的奴隸。

但絕大部分人都成了書的奴隸,從來沒起來造反過,所以他們也成不了書的主人。

 

如果一本書很厚,印得很好,你讀完之後說:“我認為這本書就這一頁寫得好。”那麽,你就把這一頁書撕下來,剩下的全扔掉。

 

 

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曆,那你對書的迷信就破除了。

 

這或許顯得有些誇張,但我想說的是:你要有膽量、有信心,以你的學習和研究為基礎,去找需要看的書。 

 

 

 
 

 

 

泛讀的書,可以分為幾類:

 

第一類,是與你的研究或工作有關的書。

 

比如,你要研究土地製度的改革,那麽你就要去找相關資料,這種情況下最能體現六經注我。

 

因為當你有明確的題目之後再去尋找材料,你往往會在看不同材料時,考慮如何將其放到我的研究裏。

 

通過讀別人的東西形成自己的框架,到時就能清楚地知道:我要引用哪篇論文,我要摘錄哪一部分,我要把這一指標、這個數據、這一計算方法和檢驗方法用到自己的論文中。

 

這時,你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是在主動尋找材料。 

 



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也會迷失在文獻的海洋之中,因為他讀著讀著就沒有自信了,覺得哪篇都好,最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了。

 

所以這時,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要以自己的研究為主線。

 

李敖就曾說過:最好的讀書辦法是為了寫作而讀書——先有一個寫作計劃,然後根據寫作計劃來決定要看什麽書。 

李敖還說過: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一本書。

 

這句話聽起來很怪,我又不是專家,怎麽寫書?

 

但實際上他說的是對的。為了讓自己成為某一方麵的專家,最好的辦法是你把它寫出來

 

如果你不寫出來,你自己覺得自己懂了,但你可能在邏輯上是跳躍的。

 

但當你寫出來後,你才能一步步地把邏輯理清楚。

 

 

第二類,是為了尋求不同的思想,你需要廣泛地讀不同領域的書,並進一步突破原來的思維定式

 

讀這類書後,你會發現那些高層次的人都有一個特點:他會關注不同的領域。

 

這些人不是專家,但他們有很強的跨越領域的能力。

 

假如你在一個行業裏是專家,那你就隻能做一個工作,但真正的領導者是能夠融會貫通的。

 

比如,一年至少讀50本書的比爾·蓋茨

 

因此,你需要多讀一些能提高自己思維能力的著作。


我個人體會是讀一些曆史方麵的書。

 

克魯格曼曾經講過,經濟學家隻有一個樣本,即曆史。

 

如果你想知道未來是什麽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知道過去的曆史。

 

萬一過去沒有相關的經驗,那麽你就去看別人的曆史。

 

比如,貨幣國際化在中國經濟中沒有類似的經驗,去看當年的日元、美元或德國馬克,這樣你就會有更多的參照。

 

此外,我強烈建議大家讀一些心理學方麵的書。

 

隨著最近二三十年的心理科學發展,我們可以直接在不對大腦造成損害的情況下,觀測到當某種情緒或心理認知活動出現時,大腦是怎麽發生反應的。

 

所以這樣一點點積累下來,我認為這是一種革命,它改變了我們對人的很多理解。 

經濟學和政治學都有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人都是理性的,而在這一前提下才能推出經濟學的基本定理。

 

但心理學會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並不是理性人。

 

這就有點像哥白尼對人類思想的貢獻:你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樣的,這也是為什麽達爾文的觀點極具進步性:因為他強調你最開始不是人而是猴子,甚至再往前是由老鼠那樣的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這就不斷地打擊我們的自尊心。

 

現在,腦神經科學的發展繼續打破了我們認為自己是理性人的神話,這就迫使我們變得更加謹慎和謙卑。 

 

 

第三類需要看的,是自然科學方麵的書。

 

例如,生物學進化論方麵有很多非常好的科普著作,像是道金斯和古爾德的書,它們會啟發你用一種演進的思路係統地思考問題。

 

混沌理論或複雜係統也會告訴你什麽是複雜,什麽是簡單,以及為什麽會出現這些變化。比較流行的還有黑天鵝、轉折點(tippingpoint)以及blink(研究為什麽突然發生變化)。

 

這些跨學科的綜合性科普讀物不一定與你的具體研究有關,但這會對你在工作或生活中處理一些問題給予一定的啟發。

 

最後一類是純粹出於興趣而進行的泛讀。

 

比如你對喝茶感興趣,想了解一些茶文化,這就完全出於一種閱讀的快感,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讀。 

 

還有一些人想提高一下自身修養,那可以去讀一些經典著作。

 

所謂經典著作,就是大家都想讀但都不去讀的著作。

 

因此也有人覺得,經典著作應當正襟危坐地去讀。其實,並不一定需要這樣。

 

如果你從來沒有讀過經典著作,你就需要有讀經典的經曆。一旦有了這種經曆,那就不是所有的經典都要用精讀的方法去讀了,這要根據你的取舍來決定閱讀方式,你完全可以像翻小說一樣把托爾斯泰的書翻一遍。

 


(比如,屢被改編成電影的《安娜卡列尼娜》)

 

你或許會說:“我這麽隨便一翻記不住啊?”

 

記不住也沒關係,比如我在讀俄羅斯文學時,讀個十頁我就忘了,因為人名實在太長,但忘了也沒關係。

 

哪怕連故事本身也忘記了,但你的記憶中會沉澱下來的,讀過和沒有讀過肯定是不一樣的。

 

 

 
 

 

 

最後,並不是要你把每一本讀過的書都倒背如流,而是要實現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即你的氣質、修養和眼界都會跟別人不一樣。

 

此外,不要把目標設得太高,想把一本書都背下來。

 

即使這本書很好,你能記住其中的一句話、一個觀點或是一個故事,對你來說就已經很有用了。

 

你從這本書選一個觀點,從另一本書再記一個例子,最後你就會很博學了。

 

你把某一點記得很清楚就能嚇死很多人,比如突然在飯桌上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什麽話。

 

這時大家會說:哇,你怎麽都能背下來。

 

其實你就記住了這一句話,但這樣就能嚇倒很多人了,所以把這一點一滴的東西積累起來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總之,把心態放輕鬆,這樣讀書就會輕鬆很多。

 

大家不願讀書的原因是覺得讀書很累——實際上,讀書是最有意思的,並且也是最便宜的。

 

文章來源:轉自 書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