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抗擊腫瘤已100多年,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手段相繼問世,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基因治療等治療新技術亦層出不窮。在一係列對腫瘤的密集打擊中,一些科學家正提出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防治方法:快樂!
國內外一係列新證據發現:精神因素不隻關乎情緒,還與神經調控、免疫係統、激素分泌,以及最終癌的發生有著微妙關聯。基於科學家對腫瘤發生發展的這種新認識,腫瘤防治也提出了一條新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顧健人教授是這些新觀念的積極倡導者。
“快樂小鼠”的腫瘤變小甚至消失了
癌症死亡是一個令人生畏的話題。顧健人提到三個“1/3”的說法:1/3病人死於癌症發展的自然規律,比如90%死於癌的轉移;1/3病人死於過度治療,把人給摧毀了;1/3病人死於恐懼與高度憂鬱,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被嚇死的”。前兩點是現在腫瘤防治的難點與熱點,最後一點是顧健人格外關注的。
2010年《細胞》雜誌刊登了一個外國實驗室的發現。實驗室人員把一群小鼠放在一個“豐富的生存環境”,即籠子裏放有各種小鼠喜愛的玩具,每隻籠子中的小鼠數多於8隻,保證它們盡情地互動,生活在這種狀態下的小鼠被稱為“快樂小鼠”。
將“快樂小鼠”跟對照組小鼠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快樂小鼠”的腫瘤變小了,證明良性的精神刺激對腫瘤竟有抑製作用。科研人員提示了一條“神奇通路”:大腦皮層良性刺激-海馬區(“快樂小鼠”有“腦來源神經營養因子”高表達)-自主神經(主要是交感神經)-脂肪組織(脂肪因子)-抑瘤。實驗涉及黑色素瘤、胰腺癌、結腸息肉病等。
最近,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屠紅、甘愉研究組,進一步驗證了國外的發現。研究人員在實驗鼠的飼養過程中也營造了“豐富的生存環境”,在飼養籠子裏擺放了迷宮、玩具、房子、滑輪。在紅外線拍攝下,記者看到,小鼠不僅白天玩,在夜間也玩耍頻繁,表現活躍;而對照組小鼠則顯得平靜甚至有些呆滯。
比較兩組小鼠發現,“快樂小鼠”的腫瘤重量比對照組的都要低,有的腫瘤不僅變小,還消失了。實驗涉及的黑色素瘤、胰腺癌、肺癌都有類似情況。其中,黑色素瘤抑瘤率43.1%,Panc02胰腺癌的抑瘤率為58.2%,Lewis肺癌癌的抑瘤率為36.5%。研究人員也在“快樂小鼠”的下丘腦發現了“腦來源神經營養因子”高表達。
在世界上幾個零星的實驗室裏,科學家正在獲得中樞調控係統與腫瘤關聯的新證據。上海市腫瘤研究所最近發現:“良性精神刺激可能改變了癌細胞的代謝,同時影響到免疫係統。”這提示了精神行為可能對腫瘤產生影響。
腫瘤找準機會組建體內獨立王國
我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一下腫瘤。
“傳統概念認為癌是局部組織的自主性異常生長:胃癌就是胃的毛病,肝癌就是肝的毛病。那是一個多世紀前的觀點,當時的金科玉律,走到今天,要變了。”顧健人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癌症是一種係統性疾病。
2004年、2005年,顧健人與楊勝利院士先後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中華醫學雜誌》提出,癌症是一種以局部組織異常生長為特征的全身性係統調控失常的疾病。
人體有兩大係統性調控係統:中樞性調控係統和外周性調控係統。中樞性調控係統包括全身的激素係統(腎上腺、性腺、甲狀腺、其它激素器官);自主神經係統,這裏有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控製免疫器官、胸腺、脾髒等。這好比身體內的“中央政府”。
外周性調控係統存在於各種器官,肝、胰、消化道、肺、腎、皮膚、脂肪組織等。這好比身體內的“地方政府”。這外周調控係統,正是國外所忽視的。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同時關注並研究這兩種係統,張誌剛研究團隊發現,肝存在著非神經來源的神經遞質及其受體、激素及其受體與局部免疫係統的調控網絡。此前已有研發發現,脂肪細胞可合成雌激素與促胰島素分泌的激素,也就是說非內分泌細胞也可以分泌激素。這些發現提示,器官水平也可能存在一套甚至多套神經遞質-激素-免疫的調控係統。
“神經係統-激素-內分泌對全身的調控並非新的命題,但器官水平存在神經遞質-激素-免疫的調控是一個新概念,器官/組織水平的調控係統是對中樞調控係統的補充、補償和一種常態調節係統,其異常與疾病發生相關。”顧健人解釋,腫瘤就是在這兩個調控係統“失衡”時誕生,並形成一個屬於自己微環境的調控係統,裏麵也有神經遞質-激素-內分泌調控係統。這個係統讓它擁有保護自己的免疫細胞,它們如同帳篷那樣保護著腫瘤細胞。
顧健人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腫瘤的形成就是中樞性調控係統“不作為”、外周器官/組織的調控係統“亂作為”,腫瘤就是“黑社會”,自我膨脹,破壞社會穩定,破壞警察係統(免疫係統)。人體免疫係統應該是攻擊癌細胞的,結果被腫瘤“教唆”,變成了它的保護傘。“腫瘤好比組建了一個體內的獨立王國,這是腫瘤難治的根源。”
這些觀點改變著我們對腫瘤的認識,也影響著腫瘤的預防與治療的方向。2012年12月,荷蘭係統生物學權威J.van.de.Greef教授致信顧健人,肯定了係統調控觀念的重要性。“我們相信多維的調控在生物學和癌症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動態的調控係統研究,對生物科學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癌是機體中樞與局部係統性調控失衡的結果,再平衡的建立,是今後個體治療的關鍵。”顧健人強調心理良性環境對再平衡組建的作用,這需要醫患、病人間的良性互動,也需要藥物輔助治療,比如未來可以考慮給患者提供抗焦慮、促“幸福感”的藥物。
腫瘤治療不能“隻見腫瘤不見人”
對患者個體的關注,已經成為如今腫瘤防治的焦點之一。遺憾的是,大家忙著翻炒國外的主流理念,真正的關鍵問題我們還遠遠沒有解決。
十多年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對癌症的三個“1/3”的解釋,即1/3癌症病人可通過一級預防防治癌的發生;1/3癌症通過二級預防可明顯提高生存率,甚至根治;1/3癌症可通過合理的綜合治療提高生存率。
這個觀點在10多年前提出,至今看來很有遠見。”顧健人以一級預防為例解釋道,吸煙容易引發肺癌,阻斷吸煙這個行為可以預防肺癌,這就叫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防治癌的發生,包括外因和內因。外因指的是環境因素,比如吸煙、喝酒、過度營養,缺少體力活動。上海市腫瘤研究所項永兵研究員最近連續發表了4篇文章,揭示肥胖、2型糖尿病與肝癌、胰腺癌密切相關。
“這再次提示我們腫瘤並非孤立的,其它疾病也可引發腫瘤。”顧健人強調。
此外,一級預防裏的外因還包括化學致癌、病毒、細菌等環境因素。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生活方式、飲食方式,關係到癌的發生。
內因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遺傳因素,還包括神經/激素/免疫係統失常。這再度提示了神經緊張與癌的關聯,這也是近年科學家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
2000年,LeeHood提出了“4P醫學”理念,它是“預防醫學”、“預測醫學”、“個體醫學”、“參與醫學”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這其中的“預防醫學”包含了世界衛生組織談到的一級預防、兩級預防,即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早期診斷為例,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覃文新研究組發現了DKK-1可作為對肝癌早期診斷的新標誌物,受到國際關注,已進入多中心驗證階段。
“預測醫學”、“個體醫學”則是現在學界的熱點與難點。有沒有可能對疾病的病情做到預測?以癌症為例,預測癌症病人的各種參數:惡性程度、轉移的可能性、治療(放療、化療、靶向藥物治療)的敏感性、預後等。近十年來,國際上已有大量資料證明:同一種腫瘤,它的基因改變及生物學行為不盡相同,甚至在同一病人的同一個腫瘤中,不同的區域也不一定相同。因此,腫瘤的個體化鑒定及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越來越顯得重要。最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出“精準醫學”,正是在“預測醫學”、“個體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4P醫學提出“參與醫學”的觀念,強調病人的參與。
“多少年來,病人都是被動的、聽醫生的。”顧健人稱,“參與醫學”不僅包括讓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主動參與,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對患者的精神疏導、藥物治療和更多的醫患互動。顧健人對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開展對腫瘤病人的治療後心理疏導表示讚賞。
科研人員已經認識到腫瘤治療是一個機體平衡狀態的重新建立過程,其中,精神因素對癌的發展有微妙關係,這就需要醫生必須關注病人的精神狀態。腫瘤治療隻關注腫瘤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關注生腫瘤的人,“見病不見人”可能是我們必須糾正的認識和實踐誤區。
快樂,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對腫瘤防治的一次革命。
Note: 找到那個讓您快樂的人很重要, 加油, 祝您求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