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憶往事就像水墨畫,不經意的一滴墨掉在紙上,慢慢化開。又滴上一滴,化開,和原來的混在一起構成一幅畫。往事就這樣成了曆史的一片。
個人資料
上海大男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母親故事(7)抗戰時的高考

(2015-09-23 13:19:58) 下一個

    曆經磨難,母親和她的外婆,舅舅等到了重慶,稍後不久,我的外婆外公帶著我的幾個舅舅和阿姨也逃難到重慶。據母親說,他們一路上吃得苦簡直沒法說。母親大約是1938年初南京淪陷後離開合肥的,其他人則在合肥淪陷前倉皇出走,幾乎滯留城中。5月初合肥城被日本人占領,外公的幾個兄弟和家人都沒有逃出來。母親再也沒有見到她的三個伯伯和伯母,他們的子女和後代也幾乎沒有聯係,印象中母親的一個堂弟在上海交大念書,後來打成右派到了青島,一直不得誌。我讀大學時去青島見過表舅一麵,好像已落實政策,在青島四方車輛廠做技術人員。母親大伯的長孫在香港發表過一些家族回憶文章,其他人就沒有聯係了。倒是外婆家很多人到了重慶,後來交往多些。

    抗戰八年,三年內戰,然後二十多年的各種政治運動,母親就是想念他們,恐怕也沒這個膽量去聯係。隻知道母親的大伯父後來回到合肥,起初還有錢,加上出外做過官,架子很足,人稱“大派頭”。他的女兒比母親大幾歲,和母親猶如親姐妹,在重慶和母親有很多故事,我會慢慢寫出來。

    母親一家能在最後關頭逃出日本人的魔爪,就像這兒一位朋友講的,老天幫忙。我仔細一想,真的,母親此後一生, 好運一直持續了20年整。

    先說學業。大批難民到了重慶,再加上政府機關和許多民營公司都到了重慶,其中還有許多像母親一樣的學生。政府在安排青年學生上學這件事,做的及其有遠見。大學生不說,就說中學生。以教育部長陳立夫為首,各機構馬上為這些逃難流亡的學生安排學校就讀,基本不收學費,還負責生活費,住宿等等。抗戰前原來公立中學都是省立,市立,在重慶都改為國立中學。這“國立”冠於中學校名上,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母親馬上就去了國立九中,主要是招收安徽來的學生,在江津,那時還不屬於重慶市,住校。母親讀了一年半,1939年畢業。她記得學習很正規,老師力量超強,全是全國各地來到重慶的老師,比在合肥時還要好。大家學習很努力,因為知道機會來之不易。沒有聽到母親抱怨有吃不飽的問題,可見辦學經費政府一直是優先保證的。在查找國立九中的史料時,注意到朱鎔基總理是國立八中的學生,八中也是收安徽省籍同學為主。

    母親在名稱“乓乓響”的國立中學畢業,然後就參加抗戰初期時才有的“高考”,這也是“空前絕後”的。抗戰前,各校自己舉辦入學考試,最多有幾個學校聯合招考(聯考)。抗戰爆發,由於各大學招生考試受條件限製,教育部規定舉行全國範圍的高考(聯考),全國各地的學生也可異地參加考試。重慶大概有四個考場,其它省份不是很清楚。我隻知道我父親當時在寧波的高中畢業,考取早已撤至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如何去報到的,母親也講不清,而父親生前也沒說過。

    問過母親如何準備“高考”,好像就和我們當年一樣。複習,做考古題,寫文章碰運氣。考的科目當然有政治,當時叫三民主義什麽的,語文,數學,外語,應該還有其它幾門,反正科目不少。

    當時重慶經常有日本人的飛機轟炸,一拉警報,大家就要鑽防空洞,出來換B卷繼續做,原來的A卷題目如何處理不知道。後來,估計這樣太麻煩,考試就安排在防空洞裏舉行,非常克難。據記載,有女學生因為空氣不好昏倒。

    母親參加高考,也是昏倒被抬出考場送醫院,但她不是因為空氣不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