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憶往事就像水墨畫,不經意的一滴墨掉在紙上,慢慢化開。又滴上一滴,化開,和原來的混在一起構成一幅畫。往事就這樣成了曆史的一片。
個人資料
上海大男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另一家醬油店(交大隔壁)的故事

(2015-02-13 07:55:13) 下一個
  上次談到我家附近還有一家醬油店,故事也不少。

  很長一段時間,交通大學 隻有二個校門,正門在華山路,依河而建,古色古香,頗有風度,至今保存完好,隻是河沒有了。後門 (2號門)在淮海西路正對新華路“丁”字路口的交叉點,風水比正門好多了,居屋大門不能“路衝”,但企業學校則相反。這淮海西路一直不熱鬧,和它的二哥淮海中路比,差遠了。大哥淮海東路,雖不及二弟,但比小弟還是強許多。

  這醬油店就開在這姥姥不愛,舅舅不疼的後門邊上,小小的店麵,終日陰暗,記得好像是前店後家,一個人管全部業務。實際叫它醬油店有點不符,它主要賣的是日常百貨,針頭線腦。調味料隻有紅白醬油,料酒,醋,沒有食油,倒是有細鹽賣,一毛八一斤,粗鹽便宜三分一斤。顧客以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大學生為主,附近居民較少。我除非哪次隻買醬油,否則難得去那。

  典型的江南城鎮小店,或者上海人叫的“夫妻老婆”煙紙店,賣香煙和草紙等。夏天他家的蚊香我最喜歡,可以一次買一盤,兩盤互相粘在一起的,要分開可是要有點耐心和技巧,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幹這事。

  火柴一包基本就是100根,數過很多次,一刀草紙張數也準,甚至沒事幹,買回肥皂也稱一下,絕對沒有被偷偷切去一點。營業時間很長,肯定超過12小時,深夜敲門板買火柴的也不在少數,年中無休。至今還記得他家草紙的尺寸和擦屁股的感覺。那淡黃色的固本肥皂,兩塊連在一起,買回來要趁“新鮮”把它切開晾幹才用,這是外婆省肥皂的經驗。

 當時買日用品根本不要票,香煙票,肥皂票似乎是文革後的事。(題外話:很多人記憶中的肉票,文革期間是沒有的)三年困難時期可能有,但我太小,沒有印象。

 醬油店隔壁有個“三根毛竹加油毛氈”搭的違章建築。賣大餅油條豆腐漿三大寶。沒有正式桌子,凳子是奢侈品。大學生口袋裏有幾個零錢要補營養,喝碗三分錢的豆漿,或者加二分錢來碗甜漿,對讀書辛苦的莘莘學子,實在是太需要了。當年看到大學生如此站著喝豆漿,好生羨慕,一直幻想自己哪一天也能這樣!

   大學門口的大餅攤,難忘的回憶。跑題了。

  70年代初,尼克鬆來訪,這醬油店和大餅攤正對著號稱“國際要道”的新華路,但又不能拆。於是豎起一塊巨大的宣傳畫板,從很遠處就可看到。以後成為國家形勢風向標,內容緊跟形勢,現在當然是廣告和宣傳的天下,但醬油店和大餅攤早已關門,隻留下老鄰居心中的懷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bobby41 回複 悄悄話 作者寫出一小店,對故鄉很有感情
上海大男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齡齡媽媽' 的評論 : 謝謝指正,改了。

有時真不敢相信。小時候聽長征的故事,感到是很遙遠的事,其實不過30年。我現在講的卻是50年前的事。
齡齡媽媽 回複 悄悄話 請教,第三段最後一句你讀讀,最後一段第一句是“但又”吧。逛你的醬油店,看上海的老辰光,雖然並不久遠,但要問,時間都去哪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