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侃醫林 102: 萬古黴素66年

(2023-01-29 11:47:24) 下一個

偶然讀到一篇關於萬古黴素(Vancomycin)的文章:萬古黴素,60年後再訪問[1]。 文章是2014年寫的,萬古黴素於1957年發現。

1957年,在婆羅洲的一個傳教士,把森林裏一堆泥巴,寄給他在製藥公司 Eli Lily 的朋友,有機化學家 Dr. Kornfield (玉米地博士)。 Dr. Kornfield 在這堆泥巴裏,找到一個黴菌 Streptomyces orientalis, 又用這個黴菌產出了萬古黴素。 運氣就那麽好,比青黴素的發現順利多了,比屠呦呦輕鬆多了。

 
Dr. Kornfield (玉米地博士 圖來自網絡)

萬古黴素可以殺死所有革蘭氏陽性菌,不管是球菌還是杆菌。作用機理和青黴素頭孢菌素一樣,抑製肽鏈交叉連接,從而阻止細胞壁合成。革蘭氏陰性菌沒有細胞壁,萬古黴素、青黴素和頭孢菌素沒用。 萬古黴素最大優點,是可以殺死耐受青黴素頭孢菌素的革蘭氏陽性菌。 最初用於耐受青黴素的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最初是金色葡萄球菌耐藥(MRSA),現在70%的皮膚葡萄球菌也耐藥(MRSE)。萬古黴素雖然殺死細菌,但是起效慢。對於不耐藥的細菌,效果不如青黴素、頭孢菌素(同屬Beta 內酰胺),用Beta 內酰胺更好。


萬古黴素結構(圖來自維基)
 
有時候病人有皮膚感染,不清楚是什麽細菌,我同時用 beta 內酰胺和萬古黴素。 偶爾有藥劑師抗議,為什麽同時用兩個,照理隻需要一個。 我解釋說: 我用萬古黴素,為了控製耐藥細菌。用β內酰胺,因為如果不是耐藥菌,β內酰胺效果更好。

大部分抗菌素,投放市場十幾年後,往往產生耐藥菌。但是直到現在,大部分細菌對萬古黴素也沒耐藥。 唯一對萬古黴素比較普遍耐藥的,是腸球菌(Enterococcus)。 萬古黴素的結構是一個有3個圈的肽鏈,和一個雙糖結合。 以前在什麽地方聽到的,萬古黴素分子大,所以不容易產生耐藥菌株。 實際上不是這個原因。 細菌產生抗菌素耐藥,是細菌基因變異,改變細胞壁肽鏈末端氨基酸,使萬古黴素無法結合氨基酸,因此無法阻止肽鏈交叉連接。耐藥機理和對β內酰胺的機理相同。 但是為什麽萬古黴素耐藥細菌少? 不知道。也許是運氣好。

 
耐藥機理:耐藥細菌肽鏈末端丙氨酸(Alanine)被右旋乳酸(D-Lactate)取代,萬古黴素不能和肽鏈末端結合,無法阻擋交叉連接。(圖來自網絡)


雖然如此,全世界很多地方,耐藥性逐漸增加。 判斷耐藥性,是測量最低抑製濃度(MIC)。 萬古黴素MIC 開始是 0.5-0.7 mcg/ml, 以後逐漸上升,有的地方已經是1.5。 一旦超過2,在那個地方,萬古黴素就報廢了。

萬古黴素最初不良反應嚴重,主要是前庭障礙和腎損傷。 萬古黴素不良反應主要不是萬古黴素本身所作,而是藥物中的雜質。 最初雜質是70%,注射劑呈棕色,號稱密西西比泥(Mississippi mud)。 不知道為什麽叫密西西比泥,不叫婆羅洲泥, 不叫中藥注射泥。 現在雜質幾乎完全排除,不良反應很少,發生率很低。 很多病人都在用萬古黴素,基本上沒有什麽病人發生不良反應。 腎功不良是主要的不良反應,很少發生,除非血液最低濃度(Trough)超過15 mcg/ml ( 有爭議), 或者和其它損害腎髒的藥物合用,如慶大黴素,以及現在兩個常用的大炮級抗菌素Cefepime 和 Zosyn。

萬古黴素口服不吸收。這是缺點,注射總是沒有口服方便。 現在又成了優點。口服不吸收,呆在腸子裏殺菌,治療艱難梭菌。艱難梭菌現在成了流行病,因為抗菌素用的太多。 

對於萬古黴素,我是能不用就不用。少用,產生耐藥菌的機會就少。但是這裏至少40%的病人都在用,多年前在紐約就是這樣。 剛到加拿大,發現那個地方基本上不用萬古黴素,艾滋病也少。隻有那種相對與世隔絕的地方,才有這種現象。 到我要走的那幾年,吸毒的越來越多。需要萬古黴素的,好像沒有增加。

萬古黴素,我是能不用就不用,作為最後一手。 對其它大炮級抗菌素也是如此:Zosyn、 Cefepime、Meropenem、Daptomycin、 Zyvox。當我接手新病人時,看到其他醫生開的這些抗菌素,先打個問號。把情況弄清楚,下午再來決定是繼續用這些抗菌素,還是改用早期的抗菌素。我不想使用這些抗菌素用太多太頻繁,細菌產生耐藥,以後沒有抗菌素可用。 據說製藥公司沒有動力開發抗菌素,就是因為開發的抗菌素越好,醫生越不想用。

參考文獻
[1]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ubh.2014.00217/ful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emei2cccc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