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淨土

認識人生, 駕馭人生, 超越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四

(2021-12-15 11:50:30) 下一個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第四講

諸位大德、同修:
     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在上一講我們把六種成就當中的“眾成就”介紹到了“龍”,下麵我們來看:“藥叉”,藥叉有時也稱“夜叉” ,翻譯過來是“捷疾鬼”“勇健鬼”的意思。它的動作非常快速,簡直是飛毛腿,分為地行藥叉、空行藥叉、天行藥叉三種。“藥叉”也有善惡之分:惡的藥叉有時吃人,惱害眾生;善的藥叉一般是指護持佛法的藥叉。這裏天龍八部的藥叉是指的善藥叉。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就是由地行藥叉轉告給空行藥叉:“現在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啦”,空行藥叉又傳給天行藥叉,如是輾轉傳到諸天!我們出家男眾受比丘戒時也是如此,當作法完畢成為比丘時,地行藥叉高聲唱言:“善哉!善哉!此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當使人天增勝,修羅減損”,於是空行藥叉,天行藥叉,輾轉讚美,聲音傳到第六天。魔王聽到以後非常恐怖,恐怕有人修行,使佛界增多魔界減少,所以比丘有“怖魔”的意思。在《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刹。”由經文我們可以很清楚,修行一定要持戒,不能殺生,否則縱然有禪定多智,也很可能墮落為“藥叉”之類,我們要注意啊!  “犍闥婆”就是“乾闥婆”,隻是譯音不同而已,翻成中文有尋香、食香、嗅香、香神等意思。他以香為食,住在須彌山南的金剛窟中,能在空中飛行。是忉利天主(帝釋天)的奏樂神,所演奏的是俗樂。帝釋天仍然愛著五欲,非常喜歡音樂。當帝釋想聽音樂時,隻要燃起香,“犍闥婆”就尋香而至,演奏音樂。  “訶蘇羅”就是“阿修羅”,原梵文一樣,隻是用不同的漢字來寫。翻譯過來有非天、無端正、無酒三個意思。一、非天:就是說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他的脾氣很大,嗔恨心非常強,經常與玉帝打仗。為什麽阿修羅有天福呢?就是因為他過去生也修福,但在修福的時候還有脾氣,恭高我慢。所以我們修行要注意,縱然是在修福,也不能以為自己了不起,不要有嗔恨心,不要有脾氣,否則將來也很有可能成為阿修羅!二、無端正:女性阿修羅長得很漂亮,而男性阿修羅卻非常醜陋,相貌毫不端正。“相隨心轉”嘛,心地清淨慈悲,麵相就莊嚴端正;嗔恨心重發脾氣,麵相就很難看,來生相貌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相貌好,也不要發脾氣,心要清淨慈悲!三、無酒:阿修羅生性好飲酒,但有一個時候找不到酒喝,索性把酒戒掉了。我們“五戒”當中就有不飲酒,所以修行人不要隨便飲酒,除非你有病,非酒不能治愈才可以開緣。若修行人喜歡飲酒,恐怕連阿修羅你也比不上了。“阿修羅”比較特別,不僅天道有,人、畜生、鬼道也有阿修羅。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化生者身在天道;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他的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遊虛空,暮歸水宿。“迦樓羅”翻譯過來就是“大鵬金翅鳥”, 有種種莊嚴寶像,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它的身體非常龐大,翅膀就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麽長,“由旬”有小由旬四十裏;中由旬六十裏;大由旬八十裏。三百三十由旬是大由旬。我們想想,到底有多大呀!他的食量也相當的驚人,經常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大龍(就是龍王)和五百條小龍(龍子龍孫)就像鳥吃蟲子一樣。後來龍族越來越少,龍王就找到釋迦牟尼佛,請求佛的救度。佛為龍族受八關齋戒,並把把袈裟給它,分給龍族,每條龍的龍角上係一絲袈裟,這樣就解救了被大鵬金翅鳥吃的苦難!大鵬金翅鳥沒有龍吃以後,也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也來求佛:“我們是以龍為食,您救了龍,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了,您對龍慈悲,對我們不慈悲啊!”佛就告訴它們:“你們不要著急,從今天起,你們如果能受持三皈五戒,我就讓我的弟子們吃飯的時候出食供養你們!”大鵬金翅鳥很歡喜的受持三皈五戒,不再吃龍。它們感念佛的恩德,成為佛教的護法!所以,我們出家人在大殿供佛也好,吃飯之前也好,都要出食,並念一首偈:“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出食時,一定要誠心的把飯送出,不能馬虎!  “緊那羅”翻譯過來是“疑人”或“疑神”的意思。他的身體是人形,但頭上生了一個角,使人看起來有似是人而又不是人的疑惑,而得到這個名稱。緊那羅也有男女之分,男緊那羅馬頭人身;女緊那羅相貌端莊,聲音絕美,能歌善舞。緊那羅也是帝釋天的奏樂神,但它與乾闥婆不一樣,乾闥婆演奏的是世俗音樂,而緊那羅演奏的是法樂。“摩侯羅伽”翻譯過來是“大腹行”,就是以大肚子行走的大蟒蛇;有時也譯為大蟒神,地龍等。據說摩侯羅伽是人的身形,但是它的頭完全是蛇頭的樣子。在《維摩經略疏》卷二說∶“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天龍八部中的摩侯羅伽,在佛世時就皈依了三寶,成為佛教的護法!“人非人等”是總說!總結與會大眾有的是人,有的似人而非人。“人非人”是天龍等八部眾之總稱,《舍利弗問經》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華經義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雲人非人也。”後麵加一個“等”字,就是總結與會的所有大眾。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擺在眾成就的最後,表明他們乃至六道一切眾生都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經》所攝之機!也就是說此經此法可以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無量百千,前後圍繞”說明與會的大眾數量是非常的多。佛是說法主,所在之處即為正中,所以大眾“前後圍繞”!與會的大眾有些我們能看到,有些我們是看不到的。但隻要有佛說法,在佛周圍一定有很多的菩薩與護法和很多眾生。不僅如此,凡是有講經,念佛,修行和經典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多的菩薩護法,像《金剛經》上:“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所以我們對一切經典要恭敬啊!我們再看下麵的經文:“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從這一段起進入到此經序分當中的別序,單表此經的發起因緣!這一段是為我們介紹祈請釋迦牟尼佛應供的大婆羅門無垢妙光。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當釋迦牟尼佛與大眾聚會一處的時候。“大婆羅門”是說無垢妙光長者是婆羅門的種姓。佛住世是,印度當時分為四個種姓:一是婆羅門,是當時的宗教徒,他們主要從事祈禱祭祀等宗教活動,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在四姓當中地位最高;二是刹帝利,就是當時的王宮貴族和各級官吏等;三是吠舍,就是社會上從事農工商的平民階級;四是首陀羅,就是奴隸,社會地位非常低。婆羅門認為,婆羅門是從大梵天口中生出來的,是清淨的種姓,最尊貴;刹帝利是從大梵天的臂上生出來的;吠舍是從大梵天腿生出來;首陀羅是從大梵天腳底生出。佛成道後,不同意他們這樣的說法,在很多經典當中都駁斥婆羅門的觀點,在《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第一》記載,佛住世時,有兩位婆羅門比丘婆悉吒、婆羅墮。他們跟隨佛出家修道,卻被其他婆羅門批評。因為他們認為隻有婆羅門種姓是從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隻有婆羅門種姓才是第一清淨種姓,其他種姓都是卑劣下賤汙穢的。而這兩位婆羅門比丘卻舍棄清淨第一種姓,入刹帝利種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羅門都看不起他們。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兩位比丘說:他們那些人都愚昧無知,卻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講種姓,沒有我慢之心。如果有人在佛法中持種姓之別,有我慢心,那麽他就不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中都存在善惡生和由善惡業引起的善惡報,並不是說隻有婆羅門種姓行善業和受善報而其他三種姓全部是行惡業和受惡報,婆羅門中也有行惡業受惡報的,其他種姓中也有行善業受善報的。所以並不能說隻有婆羅門是清淨的,而其他種姓都是汙穢的。同時婆羅門也是由父母所生,並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訴兩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論以前是什麽種姓,什麽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問是什麽種姓的話,統統都要回答是沙門釋種子。所有的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都要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大婆羅門”當中有一個“大”字,說明無垢妙光不是一般的婆羅門,他已經皈依了三寶,是佛門弟子。佛住世時,確實有很多外道在遇到佛法以後,才知道佛法最究竟,都成了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鍵連等千二百五十比丘,本來他們都是外道,後來遇到佛陀的教化,知道以前所學都不究竟,所以都皈依了佛門,感念佛的恩德,成為佛的常隨弟子!
這個“大婆羅門”的“大“字與前麵的“大菩薩,大聲聞”的“大”字是一樣的,說明無垢妙光長者,也是發了大乘心,所以能感得佛講大乘了義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後麵對於無垢妙光的介紹“ 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就是對“大”字的解釋!
“無垢妙光”這是大婆羅門的名字。“無垢”是說他遠離了十惡的垢染,而“常行十善”;遠離了外道的垢染,而“歸信三寶”;發心遠離了小乘,而“常恒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妙光”是智慧之光,表明此大婆羅門很有智慧,經文當中“多聞聰慧”“智慧微細”就是妙光!
“多聞聰慧”從這一句至以下幾句經文,都是對無垢妙光長者的讚歎。這一句是說無垢妙光長者不孤陋寡聞而“多聞”,因為多聞才能“聰慧”,才能有一個比較,外道的學說他知道,佛法他也清楚,相比較一下才知道佛法是最究竟的,才能舍外道入佛法修行!我們今天入佛門修行,要想有智慧,還是需要“多聞”的!但“多聞”要有次第,剛進入佛門最好是一門深入,一門心容易定下來,心容易清淨,心清淨了才能開智慧。否則,一入佛門這本書也看,那本書也看,頭腦就亂掉了,無所是從啊,所知道的都變成了記問之學,變成了佛學知識,很難得到太大利益,我們要清楚啊。如果我們是修淨土法門的,那最初一定要好好的學習淨土經論,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能夠比較明了,不會再被其它法門所轉,這個時候可以去看看其它的經典,增廣自己的見聞嘛。如果淨土經論沒有好好的學,看到這個經好沒就讀這個經,看到那個經好又去讀那個經,到最後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幹什麽的了,這樣的人確實見過啊。“聰慧”就是聰明智慧,佛門當中的智慧不同於世間上智慧,世間上的智慧在佛法中叫“世智辯聰”是學佛的八難之一,障礙學佛。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世間的角度觀點來衡量佛法,以自己的凡夫情見來看佛教,那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教的。要把自己的知見先放下,認真如法的學佛,到時候才能真正的開智慧,佛法中稱“般若”,不是學問,而是你修行開悟以後所見的諸法實相,是一種證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真修行隻研究學問是不會明白的!“人所樂見”,人人都歡喜見到無垢妙光長者,正是菩薩所在之處,常令眾生生歡喜心。為什麽大家歡喜見到菩薩呢?因為菩薩常以“四攝法”利益眾生。攝是攝受,菩薩以這四法來攝受眾生,使眾生能夠入佛法修行。四攝法是:一、布施攝,布施有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若眾生需要錢財,菩薩就以錢財布施;若眾生好樂法,菩薩則以法布施;若眾生身心不安,菩薩則行無畏布施,使眾生得安樂。眾生得到了利益,就會對菩薩生歡喜心,從而引導眾生學佛。二、愛語攝,菩薩隨順眾生的根性,說種種善言以撫慰眾生,令心歡喜而入道修行。三、利行攝,菩薩的身口意所作所為,完全都是幫助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因為這樣,眾生歡喜親近菩薩,菩薩則能引導眾生修行佛法。四、同事攝,菩薩能知道眾生的根性,隨眾生的根性化現種種的身份,和眾生打成一片,令眾生心生歡喜而入佛門修行。這就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四攝法,我們也要好好的學習,能這樣做,自然能令一切大眾歡喜,我們才可以很好的幫助別人,同時自己的修行路上也可以很順利。現在有很多人學佛,遭到家人的反對,甚至是因此誹謗佛法,這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好啊,所以要好好的學四攝法!大婆羅門無垢妙光也是菩薩道的行者,行四攝法,修十善業,常恒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所以人人樂見!  “常行十善”,“常”是恒常不間斷的意思,“行”是身體力行。我們學佛也要如此,不能斷斷續續,要有一顆長遠之心,隻要堅持不懈一定能成就!同時,也不能隻是研究佛法,佛法講得是信解行證,明白經典的道理後一定要去力“行”,才能得到利益,否則說的天花亂墜,還是不能了生死的。  “十善”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十善業我們學佛的都很清楚,但它的重要性不一定都能了解。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很清楚:“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由此可知,我們想要得到人天的身體,乃至將來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落實十善業,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現在很多人學佛,讀了很多大乘經典,是不是真正能成就呢?不一定。如果你十善業都沒有做到,讀經修行等隻是為將來的得度種一個因而已,今世不可能成就!我們看到有不少人學佛很多年了,也看了不少書,讀了不少經。但看他的行為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還是煩煩惱惱的。為什麽會這樣呢?修行沒有根啊。這就好比我們在水瓶中養的花一樣,花暫時很鮮豔,但沒有幾天就枯萎了,因為沒有根!學佛也是這樣的,不論你修那個法門,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密也好,十善業不落實都不能成就!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我們看到,韋提希夫人感覺到這個世界很苦,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向釋迦牟尼佛請問修行方法,“唯願世尊,教我思維,教我正受”。佛並沒有馬上告訴她方法,而是先告訴她:“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講完三福後才講的怎樣修行。當然,經文的義理是很深的,我們看善導大師的注解《觀經四貼疏》就會明白。不過在這裏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三福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一切諸佛若不修三福就不能成佛!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福是以小乘福為基礎,小乘福是以人天福為基礎的,在直接一點講,不論大小乘福,都要奠立在人天福的基礎上,而人天福就很清楚的有“修十善業”!
     說到這裏我們也有必要把五戒與十善的不同之處來說一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前四條與十善業看上去是一樣,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性罪,本性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性罪。若受了五戒,如果犯了,在性罪上還要加一個破戒的罪。比如說殺生:有一隻雞,你沒有受戒,把雞殺了,你有性罪,但沒有破戒的罪;若受了五戒,在性罪上還有一個破戒的罪,兩重罪。如果你受五戒,沒有殺雞,好像什麽都沒有做,但你有持戒的功德;若沒有受戒,談不上有什麽功德,隻是不與它解惡緣而已!當然,我們也不要害怕,受五戒要破根本重罪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比如若要破殺生重戒,得要有很多條件:前境是人,做人想,起殺心,興方便,命已斷。這些條件都具足才破根本重罪(破重罪在小乘戒律中稱為斷頭罪,不通懺悔,但在大乘戒律中是可以懺悔的)。在這些條件中,缺一都不是重罪,比如殺的是動物不是人,也破戒,但就破戒而言不是重罪,懺悔可以滅破戒的罪,性戒不能滅,將來還是要受報的,不受戒犯性戒也是如此。十善就不同了,談不上破戒不破戒之說,它就是善業而已!
    我們來逐條的看十善業。首先是“不殺生”,很多戒律都把殺生擺在第一位,可見這條很重要!我們學佛要學佛的慈悲,而眾生都很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殺生。在《楞嚴經》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刹。”可見我們修行如果還殺生的話是很難成就的。縱然是我們是修念佛他力救度的法門,也盡量不要殺生,否則往生都是很大的障礙!以前也講過一個真實的例子:2006年初,在徐州豐縣有一位老太太叫許誌安,80多歲,是佛門的居士,還受了菩薩戒。不小心喝了點洗潔精,身體越來越不好,於是大家就給她助念。她走了以後還助念了大概20小時,然後是換衣服,處理後事等。一切好像都沒有事了,但過了幾天她附在人身上就說,我死了以後到天上去了,我一想,我是念佛的還受了菩薩戒,怎麽到天上來了呢,我得要去西方,但有很多眾生就拉住我不讓走,原來老太太年輕時殺了很多的魚,命終這些眾生來算賬了。於是大家又幫她誦《地藏經》念佛給這些眾生回向。當時居士打電話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都是真實的。後來她又下來幾次,最後告訴大家,她看到觀世音菩薩了,菩薩告訴她說,到四十九天的下午四點來接她。那天大家又給她念佛到四點半。我們要清楚啊,殺生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妨礙。我們以前如果殺過生,現在學佛要真誠的向它們懺悔,把念佛誦經等功德都回向給它們,解怨釋結啊。否則,一定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另外我們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六道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曾經很慈悲的愛護照顧過我們,隻是一轉世我們都忘記了。這是佛為我們所說的事實真相,殺害眾生就等於殺害父母。在《法句喻經》上有這麽一段故事:說的是舍衛國有一位婆羅門,富有慳貪。每到吃飯的時候,便緊閉門戶。有一天,家裏殺了一隻雞,煮好後端在桌上,夫妻同食, 中間夾坐一小兒夫妻倆接二連三地取雞肉喂入小兒口中。佛知這位婆羅門得度的機緣成熟了,就化作沙門,突然出現在他們麵前。婆羅門一見大怒,就衝著沙門罵道:“你這個出家人真是無恥,為什麽不聲不響地竄入我的家中?”沙門說:“因為你愚癡,殺父娶母供養冤塚,所以我才特地來點化你,怎麽反說我無恥。”這位婆羅門聽了更生氣,就責問沙門道:“你是一個出家人,怎麽說話如此不正經?我什麽時候做過殺父娶母供養冤家這樣荒唐的事?”沙門說:“你不要這麽生氣,讓我細細地說與你聽。這桌上的雞,正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為你父親在生時慳貪成性,所以墮落為雞。而你這個兒子,正是你過去世的仇人,因為夙業未盡,所以投生來做你的兒子,以便加害。你這位妻子,其實是你前世的母親,因為與你恩愛極深,舍不得與你分離,所以還來與你結為夫妻。這其間的輪轉,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婆羅門仍不相信,佛就示現神通讓婆羅門親眼看到前生的事實。這位婆羅門才不得不相信,於是向佛懺悔受戒,佛為說法,即得道果。有此可知,一切眾生確實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啊,所以不要殺生。平時多吃素食,對身體健康很好,現在的動物肉都有很多的激素等在裏麵,很不衛生。至於平時洗菜、走路不小心傷害小蟲子也在所難免,要好好念佛給它們回向。天熱家庭衛生要打掃好,以免不幹淨生蟲子。至於不殺生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就簡單說到這裏!   “不偷盜”,凡是有主物都不能不經別人同意盜為己有,所以偷盜就是不與取。在《楞嚴經》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偷盜之心對我們的道業妨礙是很大的。學佛之人,應該要布施眾生才對,哪有偷別人東西的道理。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將來還要下地獄。我們要清楚,命中沒有的你偷也偷不來,命中有的跑也跑不了。如果從偷盜得來,命中的福已經損失的很多了,比偷來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偷盜的人是最愚癡的。我們學佛要經常布施一切眾生,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的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若能常常行布施,我們命中的福報一定會越來越增加的。我們不能偷盜一切眾生的東西,尤其在佛門中更要注意,即使你沒有受不偷盜戒,但偷盜的性罪也是非常重的。在《地藏經》上:“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如果偷盜寺院常住物及僧眾物,那麽果報一定是在地獄。所以我們如果到了寺院,一草一木都不要擅動,多請教出家師父,師父同意我們就不犯盜,沒有什麽過失。在《方等經》上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說:“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啊。不過我們也不要害怕,隻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做就沒有什麽過失。有些人疑惑,我們在寺院發心護持道場,吃寺院的飯算不算盜呢?那個不算,因為是出家師父同意的,偷盜的定義是“不與取”,別人不同意那是盜,同意的不不是。出家人收供養算不算盜呢?那得要看具體是什麽情況:如果是別人主動供養的,不算盜;如果想辦法拉攏信眾,想讓他拿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這就是偷盜。盜心在《四分律》當中分為十種的: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盜他的心、決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見便便取、依托取。如果邪命說法,求別人供養,也是偷盜;別人供養你,你嫌少,於是嗔恨,借嗔恨得財還是偷盜;還有黑暗心,就是你愚癡,不知道戒律,互用三寶物,雖然你自己沒有拿,但錯用了別人發心的錢財,其實也是盜心啊。比如別人發心的錢財指定是要建造佛像的,結果你沒用,把它拿來蓋房子了,這樣就錯了,果報很嚴重。如增注載:“唐朝汾州啟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長寧師夜晚見惠澄來,形色憔悴,對他說道:我為了互用三寶物,受苦難言。其他罪都比較輕,惟獨盜用常住物罪極重,請你救我。”長寧師就為他誦經懺罪。月餘複來說:“蒙你給我誦經,已得息苦,現別住一處,但不知何時才得解脫。”我們也不能偷盜公共財物,不能偷稅漏稅,不能收受賄賂,這都是偷盜啊,罪極重!其實講戒律很容易得罪人,對照一下自己,很多人都犯了。如果講戒,別人心裏總以為你在揭他的短呢,唉,真不容易啊。但如果真正學佛還是要明理的,一定要研究一下戒律。如果要細說偷盜和關於偷盜戒的問題,那是很多的,在這裏我們隻簡單的說說而已,建議大家可以看看《菩提寶筏》這本關於戒律的書,裏麵講的是皈依三寶,八關齋戒,很詳細,在家居士可以多看,非常好,這本書在徐州雲龍山興化寺有印。“不邪淫”,這是對在家人講的,出家眾是“不淫欲”。在家人受八關齋戒也是“不淫欲”,受八關齋戒時正淫也不可以。這是告訴我們要遵守倫理道德,不能亂搞男女關係。淫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楞嚴經》上:“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印光大師也開示我們:“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由此可知,淫欲對我們修道有很大的障礙,即是是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在家居士雖然是“不邪淫”,但正淫也要有節製,不可縱欲,年歲大了以後也要斷除,否則淫欲心決定障道。另外,也不可以在寺院裏、佛像前、佛經前、佛塔前、出家師父住的附近行不淨行;身上若帶有佛像經咒,行不淨時要摘下來。從六欲天以下我們都是欲界眾生,都有這樣的煩惱習氣。但要成就道業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習氣。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製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隻外麵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裏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即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複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另外,我們不要貪吃貪睡,多看經書,不讓煩惱有時間鑽空子;也可以多念佛、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此煩惱;多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講:“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些都是對治此煩惱的方法!
    下麵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這四條是屬於口業方麵的。口業很不好守,我們與人打交道總是要言語溝通。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說話的,不說心裏很難受。有時候亂說話,說出去的話都不計後果,結果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作為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假如一個修行人平時總喜歡說一些閑言雜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他的向道之心很微弱,習氣很重。古大德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夏蓮居大德也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如果說是對眾生有利益的話,有關於佛法修行的話,可以說。如果是不必要的閑話還是盡量不要講。以前有一位修禪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兩位出家人在談話,有護法神圍繞。過了 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兒,妖魔鬼怪來了,圍繞著他們。這是什麽緣故呢?原來兩位出家人 最初在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閑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話家常之後 ,又講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來了。由此可知口業的重要,平時常說人是非長短,周圍都是妖魔鬼怪;若常常念佛,談論佛法,自然能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護法的保佑!“不妄語”,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為“妄語”。若常常說謊話,則心地一定不真實,與道不相應,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對我們修行是很大的障礙。像羅侯羅尊者年幼即出家,很喜歡開玩笑講騙人的話。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被騙的人多了,就去佛那裏告狀。一天,佛叫羅侯羅用盆取水來洗足,洗完後將水倒掉,佛要他把盆翻過來扣在地上,之後又叫他注水,然後問羅睺羅:“水注進去了嗎?”羅侯羅說:“覆盆怎麽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就訓斥他道:”一個沒有慚愧的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複如是!”
我們不能打妄語,尤其是大妄語,說自己是佛是菩薩,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了自己一時的名聞利養,無慚無愧,說自己的菩薩化身,這絕對是魔啊,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馬上遠離,在《楞嚴經》上佛為我們講的很清楚:“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所以凡是說自己是菩薩的一定是假的,不要相信他,我們要相信經典相信佛。但現在有些人根本不理會經典,就是相信人,聽騙不聽勸,真是可憐憫者!
    如果是大慈悲心,為救度眾生的緣故,可以打方便妄語,比如: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獵人追趕一隻小兔子,兔子逃到佛的座下,不一會兒,獵人追趕過來問佛:“你看見兔子了嗎?”佛說:“沒看見。”獵人走了以後,很多比丘就問佛:“兔子分明在您座下,您怎麽說沒看見呢?”佛說:“為了救兔子的緣故!”如果告訴獵人,兔子就沒有命了,獵人也造作了惡業。佛這樣講即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所以我們學佛不能學死啊。但也不要沒事總打妄語,還美其名曰方便妄語,這就是自欺欺人了。北宋劉世安問司馬溫公說:“有一句話能讓人終身奉行的嗎?”司馬溫說:“有,就是一個‘誠’字!”又問:“從哪裏做起呢?”司馬溫公說:“從不妄語開始!”世間君子修身立德尚且都不妄語,更何況是我們修行佛道的人,所以我們要注意啊!
“不惡口”,惡口,就是說粗魯野蠻難聽的話,令人生煩惱。修行人不能惡口,我們應該常講一些好話,利益眾生的話,像菩薩的四攝法就有愛語。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難聽的言語就像一把刀一樣,讓人聽起來很難受。若一個人常常惡語,那對他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地藏經》上說到:“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我們也常聽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要善護自己的口業,尤其不能誹謗三寶。律中記載:佛在毗舍離城的時候,當時有五百漁民捕到一條大魚,這個欲得形狀很怪異,長著十八個頭,三十六隻眼睛,有人頭、象頭、馬頭、驢頭、駱駝頭等。有很多人圍觀。佛用神通加持大魚令它回憶起前世並說人話。原來這條大魚在迦葉佛時是一位比丘,叫劫比羅。由於辯論不過其它比丘,所以就惡口罵他們,比丘們比喻成是象口、馬口、驢口、駱駝口等。由於惡口罵眾僧人的果報,命終墮入地獄,長期受苦。從地獄出來,餘業未了,今生成為大怪魚。幸好善根成熟,遇到佛陀,仰仗佛力就持,升到了三十三天。這樣的公案很多,還有小沙彌罵老比丘誦經的聲音像狗叫,結果五百世為狗等等。我們要謹言慎行,也不能隨便給別人起外號,比如禿子,瞎子等等,否則我們來世也可能成為禿子,瞎子等。當別人惡口罵我們的時候,也不要生氣,不要還口。佛在世的時候,有人聽到佛是一個斷除了一切的煩惱的修道人,就故意來到佛的麵前罵佛。佛聽見他罵,什麽話也不講。等他罵完了,佛就問他:“你給別人送禮,別人不要你的禮物,這個禮物是誰的呢?”那個人說:“當然還是我的了!”佛說:“你今天罵我,我不理睬,這個罵就回到你身上了,就像送禮一樣。”佛又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聖不可毀,禍必滅己。”
   “不兩舌”,兩舌,就是在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三不好;或是見有吵架打架的,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都是兩舌。俗諺雲:“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兩舌之人,《地藏經》上講的很清楚:“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我們修行人,看到別人之間有誤會,應當從中調和,哪有挑撥是非的道理呢?我們也不要聽別人的離間言語。關於兩舌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頭母獅養了一頭小獅子與一個小牛犢。小獅子與小牛犢慢慢的長大了。有一天母獅要臨終了,就把它們倆叫過來說:“你們倆都是我的孩子,你們是親兄弟。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挑撥離間的人,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上別人的當!”說完後母獅就死了。獅子與牛互相照顧,彼此很友好。有一隻狐狸,經常跟在獅子的後麵吃剩下來的肉。獅子每當吃肉食都想起自己的牛兄弟,所以總是很快的回去。因此,狐狸總是吃不到剩下來的肉,它非常生氣,心想:“我吃不到剩肉都是牛造成的,我應該把他們分開。”於是狐狸到了牛麵前躺下來。牛問狐狸:“你是怎麽了?”狐狸說:“我在為你心痛,獅子要殺死你。”牛不相信的說:“這不可能,我們有母親的遺囑!”狐狸說:“信不信由你。”隨後狐狸又跑到獅子麵前也這樣說,獅子也不相信,但它們倆還是心懷疑慮。等它們回到窩裏以後互相打量對方,越看越覺得狐狸說的是真的,於是就互相打了起來,牛用角剖開了獅子的肚皮,獅子也殺死了牛,以往的好兄弟此刻都斃命了。隻有狐狸最得意,它可以有肉吃了”。我們千萬不要相信別人的離間語,在護持道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多多的互相溝通,彼此理解,千萬不要互相猜疑!   “不綺語”,綺語,就是講花言巧語,輕浮的言語來觸惱別人。在《沙彌律儀》上:“綺語,謂浮言靡語,豔曲情詞,導欲增悲,蕩人心誌等”。像黃色笑話,言情小說,暴力色情的電影等都屬於“綺語”的範圍。佛門弟子想真正的修行就要遠離綺語。綺語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犯了,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從地獄出生人中得兩種果報:一、凡有所說,無人所受;二、口吃不清,說話不明了。我們看到曆史上由於犯綺語而得惡報的例子很多,施耐庵寫《水滸傳》,將淫蕩偷盜殺人之事,描寫的生動如畫,給讀者播下壞種子,他的子孫三代為啞巴。《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善於描寫男女偷情私會的情形,導致許多人看了《西廂記》,就起了邪思淫念;結果書還沒有寫完成,王實甫自己就已經無法克製,嚼舌而死了。《金瓶梅》一書刊行後,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孫三代都是啞巴,而且後代都不成才,平庸低賤,五世後絕嗣。《厚黑學》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駁前人及聖賢的言論,詭辯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驚人之論以博取聲望名利。他的一生窮困失意,潦倒孤虛,最後慘死於非命。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綺語! “不貪”“不嗔”“不癡”是屬於意業。貪嗔癡是三毒煩惱,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三毒煩惱是根本,如果我們沒有貪嗔癡,身與口決定不會造作惡業,所以我們修行最主要就是要對治貪嗔癡煩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麽有很多人不能往生呢?你十善業沒有做到,“不貪”,不能貪戀五欲六塵,不能貪戀這個世間,往生淨土要有信“願”,如果還留戀這個世間,放不下,你的“願”就沒做到,怎麽能往生呢,古大德說這叫抱樁搖擼,把船拴在岸上,再搖也不能走啊,念佛也是如此,所以要看破放下,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的,有什麽值得貪戀呢,一旦到了淨土,那才是真正的快樂,要多用智慧觀察。“不嗔”不要有嗔恨別人的念頭,“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是火,能燒功德林啊。臨終的時候,若生起嗔恨的念頭很容易隨著這一念嗔心墮入惡道,如阿祈達王,臨終別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了他的臉上,他生氣嗔恨之心,隨著這一念墮落為蛇。所以除習氣平時就要好好用功,夏蓮居大德講:“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勿自欺”,又說“習氣不除佛不現”,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習氣越來越輕的,否則,學佛了好幾年,嗔恨心等習氣還很重的話,你的進步是不大的。“不癡”不要愚癡顛倒,什麽人愚癡呢?在世間上你再聰明,如果不相信因果,不知道斷惡修善,那都是愚癡的人;一個老實念佛修行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十善業如果要廣說細說,那需要很多的時間,因為每一條都有相當的深度,發揮起來就不簡單是一般的人天因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很深的!我們今天就簡單講到這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