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淨土

認識人生, 駕馭人生, 超越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

(2016-09-01 17:09:34) 下一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

卷十六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卷十六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七)

目 錄

卷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一

卷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幕幕..................................一○○

卷十六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一九四

卷十六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二○三

卷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二六七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四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賢是聖賢。聖賢人,時時廻光返照,反求諸己。自己不生無明煩惱,也不令他人生無明煩惱。自己的業障,要空要照破,也不給他人增加業障,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也不加在他人身上。時時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令其清淨,所以叫「體性至順」。體性就是自己的本體和光明妙性,至順就是最順,不違背一切理和一切法。一擧一動,都要合理合法,絕對不障礙他人修行,也不障礙自己修行,這叫「賢而有德」。

如果有人來障礙你修道,要作如是想:啊!我在往昔時,曾經障礙他修道,所以他來障礙我修道,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報應。應當把他視為善知識,是來幫助你修道,來成就你的道業。要用忍耐心來處理這種逆境,便能風平浪靜,切不可生出敵對心,要心安理得來接受考驗。

這個世界上,就因為人和人之間,互相敵對,沒有忍讓,所以才發生種種戰爭和種種災難,而造成種種的惡劫。我們修道人,無論行住坐臥,都要約束自己的自性,這叫「調善身心」,這樣就叫「賢」。

首是領袖,作為首領,是因為有吉祥的聖德,並不是爭強論勝,壓倒他人,得到勝利,而作為第一。而是有吉祥的智慧、有殊勝的德行;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過他人所沒有的德行。是以德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所以叫「超絕」,這樣才堪稱為「首」。

賢首菩薩,有超過其他菩薩的勝德;不但殊勝,而且吉祥。菩薩是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隻要對他人有好處,便盡力而為之。所以有菩薩心腸來行菩薩道,有捨己為人的精神。這一品在本經為十二,所以叫賢首品第十二。

這一品是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的問題。而賢首菩薩用三百五十九句半偈頌來答覆。這一品是華嚴經裡最重要的一品,希望大家聚精會神聽講,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好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所說的。這是承前,是指前邊所說的淨行品。淨行就是無濁亂,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又是啟後,開啟後邊的經文。

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說完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之後,復願意顯示出來發菩提心的功德緣故,所以用偈頌來請問賢首菩薩。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時,沒有汚濁、沒有散亂。什麼是汚濁?就是有無明煩惱,有貪瞋癡三毒,或者故意障礙他人修道。什麼是散亂?就是放逸不守規矩,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修行不認

眞。

我們修道人,首先要沒有自私心。若有自私心,那麼,什麼功德都沒有了。你想沒有自私心,首先要沒有我。如果有我,就有自私心;沒有我,就沒有自私心。自私心能障礙修道,這一點,每個人都要知道。

我們出家人,一定要尊師重道,不可輕師慢法,不但對師父尊敬,就是先我而出家的師兄們,也要尊重。在道場的規矩,不可貢高我慢,比丘必須尊敬師長,比丘尼必須行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輕慢比丘。沙彌一定要聽比丘指揮,沙彌尼一定要聽比丘尼的教法。優婆塞和優婆夷,一定要尊敬三寶,恭敬出家人,不可批評出家人,不可誹謗出家人。這種規矩,大家要知道要瞭解。能遵守就是清淨行,不能遵守,就是濁亂行。

我今已為諸菩薩 說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於此會中 演暢修行勝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賢首菩薩是勝德第一。文殊菩薩代表眾生來請法。他說「我現在已經為諸大菩薩,說完十方諸佛在往昔因地所修的清淨行門。仁者(賢首菩薩)你也應當在這華嚴法會中,宣說修行殊勝功德的法門。應當演暢說出來,怎樣修行才能得到殊勝的功德?才能幫助菩提心?才能圓滿大功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菩薩為眾生請法,賢首菩薩為眾生說法。這兩位大菩薩,都具足慈悲心腸,一切為眾生,因此賢首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

善哉仁者應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很好呀!仁慈大士,你代表眾生來問法,代表眾生來聽法,那麼請你注意聆聽我所說的道理,顯示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雖然不可測量它能有多少。但是,我現在隨著有限智慧的力量,來演說最少的一點點,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隻能說出這樣少的菩提心功德。

佛法之廣,猶如大海。隻要嚐一滴海水之味,便知四大海之水是同一味,都是鹹的。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隻要專一修成一個法門,便可解脫。所謂「一通一切通」,一法能徹底明白徹法法都能瞭解。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假設有人開始信佛,發菩提心,想行菩薩道的時候。應該先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做畜生,這是信佛剛開始的儀式。然後,再受五戒。五戒就是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受五戒之後,一定要嚴守戒律。在每一條戒中,都有五位護法善神。如果能守五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來保護,令行者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若是犯戒,這二十五位元善神,都會離你而去。

受三皈依的儀式,必須在僧人麵前擧行;在家人沒有資格替人授皈依的儀式。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是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賢聖僧。皈依三寶,才是佛的弟子。

出家人,其中沙彌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條戒,還要受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這些戒具足,才是

正的出家人。在家人,要受五戒、八戒、菩薩戒,才是

正信佛人。這就是初發心的菩薩,但不一定是菩薩,就是向菩薩路上走而已。不可以有魚目混珠的想法:我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那是錯誤的觀念。

初發心的菩薩,好像比喩把菩提種子,剛剛播種在地下,生出一棵小菩提幼苗。並不是圓滿的菩薩,而是沒有長成的菩薩,沒有修成的菩薩。不但人人是菩薩,而且人人可以成佛。隻要修行,無論什麼人,都可成佛。因為人人有佛性,就是闡提(不信佛)也可以成佛,不過,時間比較遲而已。

有的初發心菩薩,半途而廢,生退轉心,這時菩提芽乾枯了。因為沒有大悲水來灌溉,便變成焦芽敗種。有首偈頌雲:「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魚所產的卵很多,可是很少變成魚。奈摩羅樹開花很多,可是結果很少。初發心的菩薩很多,

正能行菩薩道者很少。為什麼?因為沒有堅誠恒三字。堅是堅固,要發堅固的菩提心,不要隻有五分鐘的熱度,以後就涼了,這樣就不會有成就的。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有這種精神,才能成功。誠是誠心,要有虔誠的心,念茲在茲,時時刻刻用功修行,不懈怠、不放逸。恒是恒常。修道人,要有恒心,時時修行、年年修行、生生修行。海能乾,石能爛,修行心不乾不爛,這樣的發奮,才能走到菩薩道路上。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要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想要成佛果,必須先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先要教化眾生,度脫眾生。要教化眾生,先要斷煩惱,把煩惱化為菩提。法門雖然很多,可是都要學,學成佛的方法。

假設有菩薩初發心,發四宏誓願,將來一定能證得佛菩提。他的功德是沒有邊際,也不可用秤來秤,不可用鬥來量,沒有任何的數目能和它相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稱揚不能盡

初發心的菩薩,修六度萬行,發願一定要成菩提道果。這種人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何況又修行了無量無邊劫那樣長的時間哩!他具足圓滿修行十地六度法門,以及所有一切法門,都圓滿了諸功德。這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來稱揚讚歎,永久不能窮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 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塵

像在前邊所說以長劫來修行六度萬行,發願證得佛果,這是無量無邊的大功德。我(賢首菩薩)現在於無邊大功德中,隻說少分。少到什麼程度?好像飛鳥在空中所走的路,無論多少裏路,可是找不到鳥的足跡,所謂「如鳥飛空空無跡。」我說出的功德,也好像在大地的一粒微塵那樣少。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

菩薩所發的心意,是為求菩提道,都是有因緣,不是無因無緣而發起。而是遇到善知識,承蒙開示,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對佛法僧三寶都生清淨的信心。佛是三覺圓,萬德備的聖人。法是了生脫死的方法。僧是聚集四個比丘以上,才能稱為僧。所謂「五比丘」從此之後開始有僧。以信佛信法信僧這種因緣,生出廣大的快樂心,這不是世間的快樂,而是出世間的快樂。

什麼是出世間的快樂?就是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所謂「二死永亡為常,解脫受用為樂,證

法身為我,絕無染障為淨」,這是常樂我淨的解釋。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是為求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的享受。因為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都是趣向地獄的五條路。雖然當皇帝,有權有勢、富饒四海、自享其樂、名揚天下、四海皆知,但是無常,所以菩薩也不求。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要救眾生出苦海,永久滅除苦惱。為利益世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所以才發菩提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菩薩常常要發願,利樂一切諸眾生,用自己的血汗來利益一切眾生,甚至捨身心性命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才是行菩薩道的表現。所作的功德,要廻向諸佛的莊嚴。廻向偈雲:「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意思是:願意以修道的功德,來莊嚴諸佛清淨的國土。要報答在上邊的四重恩:①天地:天地有覆載之恩。②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③師長:師長有教育之恩。④國王:國王有保護之恩。還要救濟在下邊的三種苦㈠地獄㈡餓鬼㈢畜生,令他們脫離苦海。假設見到講經的法會,或者聽到說法的音聲,都要發菩提心。盡了這個報身(色身),然後大家一同往生極樂世界清淨的國土。那裏是蓮華化生,華開見佛,隻有快樂,沒有苦惱,所以稱為極樂世界。

不但要莊嚴佛國土,還要供養諸佛。有一分力量,就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盡十分力量,還要受持正法。什麼是正法?就是佛所說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等,要依法修行,修一切的智慧。為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

深心信解常清淨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養而發心

修道要有堅誠恒的深心和信解心。有了信心之後,才能了解佛法的

實義。想要清淨,必須相信諸佛所說的法,又要恭敬諸佛、尊重諸佛、供養諸佛、親近諸佛。不但恭敬一切佛,還要恭敬一切法,更要恭敬一切僧。三寶是平等的。恭敬佛,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也應該恭敬僧。為什麼?想要成佛,一定要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就不會成佛。想要明白佛法,一定要跟僧人來學佛法。所謂「法賴僧傳」,無論到什麼時候,佛法都是由僧人來傳;而非有學問者所能傳。要想學佛法,一定要恭敬三寶、尊重三寶。所以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供養三寶,不要有我相、我見、我執,要把這三我都空了。菩薩發心,就是發這種至誠

實的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發心

學佛法,一定要深信、誓願、實行。這是信願行三資糧,也就是到佛國的旅費。學佛的人,沒有信心,是不能成佛的。有了信心,而不發願,也不會成佛。發願而不去實行,也不能成佛。這信願行三資糧是成佛的本錢。

既然深信佛和佛法,還要相信菩薩所行的道路。還要相信無上大菩提法,也就是成佛的方法。初發心的菩薩,以前邊所說種種功德和種種因緣而發菩提心。

修行是最平等的法門,誰能看得破、放得下,

正依法去修行,誰就有所成就。反之,誰就沒有成就。這是平等,絕對沒有僥倖,也沒有投機。修一分得一分,修十分得十分,所謂「一

一切

,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就是這個道理。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 開示涅槃無上道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才能入到佛法大海中。沒有信心,猶如電燈沒有開關,不會有光明。對佛法沒有信心,是得不到智慧的光明,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

信為道元,道元就是修道第一個方法。有信心,才能修道;沒有信心,不能修道。信是修道的根本。這個「元」出在易經。易經一開始就說:「乾,元亨利貞」。乾卦屬於陽,是陽中之陽,陽到極點。元就是善法之中第一法,也就是修道一個開始。亨就是萬事亨通,也就是好的集會。利就是利益一切物,要合乎一切義理。貞就是正正經經去做事,不要馬馬虎虎。這是元亨利貞四德。君子有這四種德行,所以才能利物、處事、吉祥等。

什麼是功德?功是立功,德是作德。怎樣立功?例如有人建道場,幫助道場做一切事情,這就是立功。怎樣作德?無論大善小善,都要去立功。功圓滿,德成就,也就是道業成功,這就是作德。若不立功,不做有益眾生的事,就沒有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修道不容易成功。所以修道人,要有大德行。什麼是大德行?就是沒有貪瞋癡三毒心,沒有嫉妬障礙的心、沒有貢高我慢的心。

信是修道第一件事,也是修道的母親。母親能生育能教養,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也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六度等法。有了信心,才能培養一切善法;沒有信心,當然不能培養一切善法。好像在春天播種五穀的種子,若是沒有水份、陽光種種的因緣,它便不會生出來。信對於佛法,也是這種情形。有助緣,才會生善根。

修道人,最要緊的事,不要生懷疑心。應該對佛法深信不疑,斷除一切懷疑。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生起路途迷。」如果生懷疑,便有迷惑,誤入歧途了,就不能和佛的智慧合而為一。那麼,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現出來,所以要斷除疑惑的網,才能出離情愛之流。

一切眾生,都離不開這個「情愛」二字。有情就有愛,有愛就有情,情愛不能分開。如果能斷情去愛,那就有辦法了。可是這個情愛之陣是不容易攻破的,好像銅牆鐵壁一般的堅固。所謂「酒色財氣四道牆,許多迷人在裏藏,有人跳出牆邊外,就是長生不老翁。」有很多人,把人綁縛著,不得自在。如果有人能跳出這四道圍牆外,也就是看破放下了酒色財氣,這時候,就會了生死,也就是長生不老翁。

我們修道人,不怕有愛欲,隻怕不認識愛欲。若能認識清楚愛欲的麵目,就不會被它所迷。一切眾生,都因愛欲而生,因愛欲而死。要想了生脫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不被情愛所迷,自然得到自在。

佛開示眾生出離三界的涅槃無上道果,成就常樂我淨四種德行。佛告訴我們眾生,要入佛法大海,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願心,第三要有行心,這就是成佛的三個條件。

信無垢濁心清淨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淨手受眾行

要信

正的法,就是正知正見的法。不可信天魔外道的法,也就是邪知邪見的法。這種外道法,越信越迷,越信越不清淨。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染汚法,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清淨法。若有

正的信心,就會現出本有清淨的自性。為什麼我們的自性光明不現出來?就因為有垢濁心的緣故。垢濁就是不乾淨的思想,也就是染汚的思想。有所染汚,心就不清淨;不清淨,自性光明就不能現出來。

有了信心,心就清淨了,智慧現前,就沒有驕慢心。沒有驕慢心,就生恭敬心。恭敬三寶、恭敬父母、恭敬師長,所以說信是恭敬的根本。信能消滅一切驕傲和輕慢。

信為法藏中第一種財,也就是十藏中的第一藏。十藏是:①信藏②戒藏③慚藏④愧藏⑤聞藏⑥施藏⑦慧藏⑧念藏⑨持藏⑩辯藏。信又是七聖財中的第一種財。七聖財就是①信財②精進財③戒財④聞捨財⑤慚愧財⑥忍辱財⑦定慧財。因為身心清淨,所以手也清淨,能修持一切佛法。

我們所修的大悲法,四十二手眼法門,每隻手都是清淨手。有了四十二清淨手,才能利益眾生,教化眾生,能以受持一切法。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信能惠施心無吝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要有信心,才能布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能惠施予一切眾生,沒有吝嗇的心。要有信心,才能歡喜學習佛法,不會因為佛法太深太妙而生退轉心。有了信心,隻有精進,沒有後退,而能深入佛法大海中。

要有信心,才能增長智慧和功德。若是沒有信心,智慧和功德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為什麼?因為沒有信心來培養、來灌溉,所以它便逐漸減少。

要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自己將來一定會證得佛果。成佛之後,可以度脫他人也成佛。一定有這種事法現出來,一定有這種道理,所以信是最重要。有信的力量,才能達到如來的覺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能成就一切德,所以六成就之中,第一種成就,就是信成就。六成就就是:①信成就②聞成就③時成就④主成就⑤處成就⑥眾成就。沒有信心,對佛法便無法明白。

信能令諸根清淨而明利。多行善事,栽培善根,六根自然清淨、明利。信心的力量要堅固,才能發生作用。不是信了五分鐘,就不信了。不信又信,信又不信,反覆無常,這是信力不堅固,信力堅固的人,做一件事,從始至終,本著一貫的宗旨去做。例如,修道人想成佛,這種宗旨要堅固,也就是信力堅固。任何的逆境來了,都能克服,不生退轉心,所以說無能壞。無論什麼樣的魔來了,也不會被境界所轉,而搖動其心。始終抱定宗旨,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有了信心,才能把根本煩惱消滅了。為什麼會生煩惱?因為沒有信心,貪瞋癡三毒乘虛而入,興風作浪,使你起惑造業受報,所以信是永遠消滅煩惱的根本。

有了信心,才能將所有一切的功德,都廻向給諸佛,作為佛的功德。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佛功德來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要專一廻向諸佛。

信於境界無所著 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 示現無上解脫道

境界有的是善境界,有的是惡境界,有的是順境界,有的是逆境界,有的是歡喜境界,有的是煩惱境界。要有信心,對一切境界無所執著,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對境界認識清楚,就出離三界;對境界認識不清楚,就墮三惡道。信心堅固,對順逆善惡諸境界,處之泰然,無所執著,任運自在,無絲毫煩惱,這就是信的力量。

有信心,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遠離諸難,也就是遠離火難、水難、羅刹難、王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等,或者遠離天災刀兵種種災難,所以說得到無災難的境界。

信力勝過魔力,能超出一切魔路,不會誤入歧途。有信心,諸佛會示現無上的解脫道,令你得到自在,不會被魔所迷惑而惱亂。

信為功德不壞種 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這是菩薩的五十位。在每一位,都以信心作為基礎。古人說:「人無信不立。」老百姓若是對皇帝沒有信心,而不擁護他,國君就不能立。我們學佛法,要生信心,把信根生長猶如金剛似的,永遠不會搖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作的功德便不會壞。要想影響他人令生信心,必須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去做多少。知道殺生是犯戒,那麼就不殺生,乃至不飲酒等等,處處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本身作得正直,作個榜樣,不令人行,他人也會去行。如果自己不依法修行,而教人依法修行,沒有會相信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

實的德行,隻會用口頭禪來教化人,令人不佩服,所以說信是功德不壞的種子。

有信心的力量,能使菩提樹(心)生長,一天比一天增高。信的基礎堅固,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信心不夠,是不會增益最殊勝的智慧。有信心,一切佛的刹土就在你的麵前示現出來。

是故依行說次第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 而有隨意妙寶珠

在前邊所說的偈頌,要是

有信心,生出深信、誓願、實行。那麼,你也能示現在諸佛麵前,諸佛也能示現在你的麵前,互相示現,這就是信心感應道交的力量。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依照修行次第來說修行的法門。

這種堅固的信樂,是最殊勝的、最難得的。這種信譬如在所有一切世間中,而有隨意的妙寶珠。由這如意妙寶珠中,能流出一切妙寶。由信的寶珠中,能流出一切妙法門,所以說信是修行最根本的法門。

我們學佛法,一定要有

正的信心。什麼是

正的信心?就是不自私不自利,沒有貪瞋癡,勤修戒定慧,這是具足

信的根本條件。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學佛的人,要常常對佛生信心,不可將信將疑,一定要時時信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就能持戒精嚴,依法奉行,修行一切法門。

假設能常持戒而不間斷,依佛所說的法來修行,久而久之,就具足一切功德,就有早成佛的希望。所以要信心不退,向前精進,持戒修行。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

戒就是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能諸惡莫作,就是息滅貪瞋癡;眾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就是開發菩提的根本。若想覺悟,一定要持戒。若想持戒,一定要有信心。信才能持戒,持戒才是開發菩提覺路的一個根本法。

學是學習,學習一切法。要想明白一切法,必須勤加學習。在論語上說:「學而時習之」學完之後,要時時溫習,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溫習以前所學的,然後便知新的學識。我們學佛法,要勤勞栽培功德,灌溉功德。好像栽培菩提樹,增長菩提果一樣的道理。

要尊重戒律,依照戒律去修行。要學常順行,不犯戒律、不破戒律。能這樣持戒修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會來稱揚讚歎,常來護持你。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

信佛的人,要常常信仰諸佛、事奉諸佛,不可間斷。如果忽進忽退,就無功德,也無成就。或者用種種香燭來供養諸佛,或者用種種華果來奉獻諸佛,天長日久,便成大供養。

假設有人發廣修供養的心,供養十方諸佛,將來成佛時,也有眾生來供養。如果發廣大心,修無量行,興集大供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在佛教的國家,有人供養千僧齋,所謂「一位羅漢一分齋,羅漢不來齋不來。」供養一千僧人,其中一定有一位羅漢來應供。若供養一位羅漢,勝過供養百千萬出家人,因為羅漢是出世的聖人,所以能有無量功德。

這個人,信奉諸佛的的功德,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有說不完數不盡那樣多的功德。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前邊的偈頌,是信奉佛寶。現在的偈頌,是說信奉法寶。要信佛就應該信法。為什麼?因為法是佛所說的。隻信佛不信法,不能入佛法大海中。

假設有人,常常信奉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因為有信的力量,所以聞佛法沒有厭倦和知足的時候。

聽經聞法,不是天天能得到什麼利益,能開什麼樣的智慧,不是這樣的。

正信佛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利益,什麼樣好處。心想得到利益、得到好處,還是有個貪心。應該在沒有貪心的情形之下,而能常聽法,把聽法當作生活必需品一樣,如同吃飯穿衣睡覺,那樣的重要,不要有所企求。如有所求,便是妄想。妄想生出來,便和道不相應。若能相應,便和道合而為一。那麼,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這時,能止住一切妄念,不動一切妄念,那就是清淨。

聽經聞法,不要起分別心,這部經我已聽過,不要再聽。那部經我未聽過,我要聽,這種思想是錯誤的。要曉得講經的人,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見解。多聽一遍,便有一遍的好處,切不可生厭倦的心。

假設聽聞佛法,沒有厭足的時候,那個人這樣信奉一切尊法,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在沒有得到之前,不可有所希望、有所貪求的心,本有智慧就能現前。

若常信奉清淨僧 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 彼人信力無能動

清淨僧是沒有妄想、欲念、三毒的心,而有戒定慧三種力。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可以把不清淨境界轉為清淨,把染汚法轉為清淨法。又能把五濁惡世轉為五種清淨善世。十方世界的清淨僧,包括菩薩、羅漢、緣覺在內。淺言之,凡是沒有染汚思想,就是清淨僧。

假設能常常信奉親近清淨僧,以自己的性命來供養三寶,以身口意三業清淨來供養三寶,有了這種的信心,就不會向後退轉。得到三不退的境界:①念不退:不生退轉的念頭。②行不退:隻向前修行,不會向後退轉。③位不退:入菩薩的位,不退到二乘的位。

假設能得到信心不退轉的時候,那個發菩提心的人,他的信力是無法可以搖動。修道人,無論遇到什麼境界而不動心,這就是信力堅固的證明。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

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

信力是五分之一。有信力,不會見異思遷。有精進力,不會半途而廢。有念力,念念不忘菩提心。有定力,能夠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不被境界所搖動。有慧力,就能認識境界。五力就是五種力量,來幫助五眼(信、進、念、定、慧)生長。

假設得到信力無能動,就得到種種的善根清淨而明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毛病。

如果得到諸根清淨明利,這時,眼觀色,不被色塵所迷。耳聽聲,不被聲塵所迷。鼻嗅香,不被香塵所迷。舌嚐味,不被味塵所迷。身覺觸,不被觸塵所迷。意知法,不被法塵所迷。這樣,就得到大智慧,就能遠離旁門左道、天魔外道,和一切惡知識。

什麼是惡知識?就是邪知邪見,自私自利,一切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什麼是善知識?就是正知正見,大公無私,能捨身救眾生,不為自己私人的利益打算。普徧教化眾生,以眾生的苦為自己的苦,代表眾生來受苦。所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就不到常寂光淨土去休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早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善知識的作風。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

得到諸根淨明利的人,就有擇法眼,能分別那個是善知識,那個是惡知識,這樣,就能遠離惡知識。而能親近善知識、親近清淨福田僧。若能親近善知識,就能修集廣大無邊的善事,而成就廣大的善業。

若能修集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能親近善知識,要聽善知識的教導,就能修習廣大善。修廣大善的人,能成就大因力(成佛)。這個人,能成就成佛的大因力,就得到最特別最殊勝的決定解(大智慧)。也就是說隻有一種的解法,沒有兩種解法,是決定的解,不可懷疑的。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佛所護念

若為諸佛所護念 則能發起菩提心

假設能得到殊勝決定解的智慧,就有信心,而沒有懷疑心,就能感到十方諸佛來護念。佛的光和你的光相通達,就把黑暗的愚癡破了,得到大光明藏。

假設能為諸佛所護念,就將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物來則映,物去則淨。能這樣子,為十方諸佛加持,就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無上道,成無上果。

若能發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能發起廣大菩提心,就能勤修十方諸佛在因地所修的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就能生在如來家,作法王的

子。

我們發心修道,不要有個「希望」的妄想。希望得到什麼,那就是貪心。有了貪心,就會障礙修道。這樣的妄想,什麼也得不到,反而耽誤了開悟的良機,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古德說:「無心便是道。」這種境界不容易做到,可是我們一定要做到。要自然做到,打破一切困苦艱難,無論什麼的逆境,都要打破它。打破一切逆境,一定會成就佛果。

若得生在如來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樂心清淨

假設得到生在如來家,作為佛的弟子,為法身大士,就能善於修行一切權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如果能善修權巧方便法門來度脫一切眾生,就能得到信力的快樂,心常清淨,沒有一切的煩惱。

我們修道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有煩惱。如果不斷煩惱,就是修八萬大劫,也不可能成就道業,也得不到清淨信樂心,更得不到六根清淨。六根不清淨,天天顛顛倒倒,天天在打妄想。如果六根清淨,就有妙不可言的境界。

若得信樂心清淨 則得增上最勝心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假設得到信力,就常常快樂,心也清淨。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無明也沒有,就得到增上最殊勝的菩提心。

我們修道人,要常生快樂心、慈悲心、喜捨心,用這四無量心來利益他人。不但外財能布施,就是內財也能布施,這樣,才是

正勤修佛法的人。不要學外道的陰險行為,處處想要增加自己的勢力,隻知利益自己,不知利益他人。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不管怎樣,都去做;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怎樣也不肯去做。這樣的表現,根本談不到是

正教化眾生的人。

如果能得到增上最勝的菩提心,就能常常修習十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門。要想修這種法門,首先要沒有自私心、我慢心、嫉妬心、障礙心。有人說:「自私是人的天性,怎能不自私呢?」就因為人人自私,所以把世界弄得烏煙瘴氣。如何能使世界清淨?就要覺悟一切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的想,便不自私了。要反迷歸覺,不跟六塵去跑。所謂「苦海無邊,囘頭是岸。」這種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都不會做。說的時候,什麼都懂;做的時候,什麼都迷了!

我們希望大家把煩惱無明放下,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也不著急、也不上火,順其自然,處之泰然,這才對佛法

有所得。如果脾氣比世俗人還要大,那麼,還修個什麼?修道就是修沒有脾氣。各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發脾氣、不生煩惱。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佛

假設常常修習種種波羅蜜,能利益一切眾生。這樣,就能具足摩訶衍,也就是大乘法。如果具足圓滿大乘法的法門,就能如法(懂得供養的規矩)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 則能念佛心不動

若能念佛心不動 則常覩見無量佛

假設能按規矩來供養諸佛,就能念佛而心不動。如果如法供養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不動心,就能常常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無量諸佛放光來照耀你的心光,光光相照,智慧融通。

若常覩見無量佛 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假設修行有了感應,常見到無量諸佛放光攝照你,就能見到如來的法身本體,常住於法界,無來無去。如果能見到如來法身常住不變,就能知道佛法是永遠不會消滅的。

佛法雖然分為三個時期:①正法時代:佛在世的時候,所說的法,圓滿無缺,能住世五百年。②像法時代:此時期,佛法的精神不存在,但文字尚存在,住世一千年。③末法時代:佛法的

理隱匿,正法衰落,此時期長達五千年之久。可是,法的本體是永遠不滅的。

若能知法永不滅 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邊法

因為眾生的業惑,所以才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分別。若能知道法是永遠不滅,便會得到辯才無障礙。如果得到無礙辯才,就能演說無量妙法,開示眾生。因為有這種妙辯才,所以講經說法,沒有障礙,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分析事理,有條不紊,妙不可言,任何人也辯論不倒你。

若能開演無邊法 則能慈湣度眾生

若能慈湣度眾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假設能開示演說無量無邊的妙法,就能發慈悲而憐憫的心,來度脫一切眾生。如果能有慈憫心,就能得到堅固大悲心。這種大悲心,猶如金剛一般的堅固,永不會破壞。

若得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樂甚深法

若能愛樂甚深法 則能捨離有為過

假設能得到堅固的大悲心,就能愛樂甚深微妙法。如果能把愛樂甚深法的心,超過情愛的心,就能捨離一切有為法。

世間法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也就是有相。出世間法就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也就是無相。有相是虛妄,無相是

實。

我們修道人,要瞭解

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

空的道理,所以要時刻廻光返照,要修自性圓明。如果到圓明的程度,就是捨離有為法。有為法所造的過錯,就是貪。貪多了,就墮地獄、或作餓鬼、或轉畜生,所以說要捨離有為過。

若能捨離有為過 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假設能捨離有為的過錯,就能離開一切驕傲、我慢、放逸等。驕傲就是自大,總覺自己比任何人都強。我慢就是貢高,看不起任何人。放逸就是不守規矩。要學佛法,就要守規矩。如果能離開驕慢和放逸的行為,就能兼利益一切眾生,也就是廣度眾生。

若能兼利一切眾 則處生死無疲厭

若處生死無疲厭 則能勇健無能勝

菩薩為行菩薩道,雖然沒有了生死,但是不厭倦生死。為兼利一切眾生,願生生世世來娑婆世界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的思想。如果對生死不疲厭,就能勇猛向前,絕不向後。有健壯的力量,就能百戰百勝,所向無敵,戰勝一切天魔外道和魑魅魍魎。

若能勇健無能勝 則能發起大神通

若能發起大神通 則知一切眾生行

假設能有勇猛健壯的力氣,就能戰勝一切敵人。也就能發起大神通的力量,降伏天魔,製諸外道。大神通就是感應道交。如果能發起大威力大神通,就知道一切眾生所行所作,然後才能教化他們改惡向善。把不守規矩的行為改變過來,成為奉公守法的規矩人。

若知一切眾生行 則能成就諸群生

若能成就諸群生 則得善攝眾生智

假設知道一切眾生的行為,又能觀機說法,教化一切眾生,隨順眾生的根性,來說種種方便法門,就能成就諸群生的願力,幫助他們得到利益。

如果能成就諸眾生的願力,就得到善巧攝持眾生的智慧。什麼是善攝?就是用種種法門,來教導眾生信仰心和歡喜心,使其生出智慧。攝持好像吸鐵石,能把一切鐵吸收在一起。教化眾生的智慧,就是吸鐵石;被教化的眾生,就是一切鐵。

若得善攝眾生智 則能成就四攝法

若能成就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限利

假設能得到善於攝受一切眾生的智慧,就能成就四攝的法門。如果能成就四攝法,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然後才能給一切眾生無限量的利益。

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無形無相,是看不見的,也聽不到的。

①布施:因為眾生都有都有貪心,貪而無厭,所以要送禮物,便能有感情。有了感情,便可以藉機向眾生說妙法。如果不給眾生好處,那就沒有說法的機會。

布施有三種,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A)財施:用財物來布施於眾生。財又有內財和外財兩種。內財就是皮肉筋骨、頭目腦髓和手足、五臟及六腑等,這些東西,都可以布施給需要的眾生。這是偉大的布施,

正行菩薩道。

不要像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不徹底,曾經布施一隻眼睛,可是捨不得布施第二隻眼睛。而生退轉心,這是「我相」沒有空。如果沒有「我相」的執著,什麼都可以捨的,這就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說它空又不空,說它有相又無相,這才是如來

正的教義,這才是無上的布施。外財就是金銀財寶、國城妻子,這是身外之物,更要布施給需要的人,隻有有人需要,皆心甘情願的布施,絕對不吝嗇。為利益眾生,一切都要捨得,甚至為法忘軀,在所不惜,這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作風。(B)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是供養中最大的、布施中最大的,所以法施為第一。翻譯經典、出版經典,也是法施。替佛教勞心勞力者,都是法施。有形相的布施為財施,無形相的布施為法施。(C)無畏施:如果有人在恐怖中,生大畏懼心,乃用善言來安慰。甚至在水深火熱之中,用自己身體去救他出火坑和深淵,這種行為就是無畏施,這是樂善好施的精神。

②愛語:就是用慈愛及柔和的語言來攝引眾生,來勸導眾生,令聞者歡喜。這樣便容易攝受,但切不可用甜言蜜語來欺騙眾生。如果對人隻說半句不好聽的話,令人聽之而心寒,所謂「惡語半句六月寒」,說好話能令人感覺舒服,對你生好感,相信你所說的話和所行的事,都是正確而正當,而不起懷疑。這時對他說佛法的道理,一定能依法修行。

③利行:就是做些對眾生有利益的行為,這樣才能發生作用。令眾生相信你的行為是正大光明,而無自私,他一定會向你學習。

④同事:就是共同在一起作事業。換言之,想度那類眾生,就示現那類眾生身,和他做同樣的工作。這樣就容易接近,有機會說法施教。例如想度土匪改邪歸正,就現土匪身,和土匪在一起,用種種方便法門,慢慢的感化土匪改惡向善,以上是四攝法大概的意思。

若與眾生無限利 則具最勝智方便

若具最勝智方便 則住勇猛無上道

假設能給眾生無限量的利益,這時,就具足最殊勝智慧的方便法門。如果具足這種最勝智方便,就能常住在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 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 則能超出四魔境

假設住在勇猛精進無上佛道的境界,就能摧殄一切魔力。如果能摧殄一切魔力,就能超出四種魔的境界。

一切魔力,就是天魔、神魔、鬼魔、人魔等。

①天魔:就是天上的魔。如果行人財關未破,天魔就用種種財寶來引誘,令生貪心,擾亂其修行的清淨心。這是在八識田中的種子,還沒有降伏,還有根本無明,所以沒有把握,隨境而轉,就作了魔子魔孫、魔民魔女,作為天魔的眷屬。如果色關未破,天魔就找機會來障礙修道,現出美貌的女人或英俊的男人,在你的麵前表演各種姿態,令你著迷而發狂,失去道業,被天魔攝去,作為他們的眷屬。

②神魔:就是有神通的魔。他不一定住在天上,或者住在大海的島上,或者住在深山大樹下。他見到修道人,就來找麻煩,和修道人闘法,比較高下。道主者能降伏魔;反之,假若被魔所伏,便作為它的眷屬。

③鬼魔:就是害人的魔鬼。不但來找麻煩,而且還害人慧命,令修道人的心不安寧,或者令失道心。在楞嚴經上說,有五十種陰魔能擾亂修道的心。因之,無論遇到什麼境界,要有定力,不可動其心,被境所轉。

④人魔:就是嫉妬障礙人修道的人。在專一修道的時候,他或好故意來找麻煩,障礙你修道,令你發脾氣、生煩惱、動無明。凡是有這種的行為,就是人魔。

清涼國師在疏文上說:「捨分段故無蘊魔,無捨命故無死魔,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覺佛十力故超天魔。」因為這個蘊魔把人纏住,得不到解脫。現捨了分段生死,所以就沒有蘊魔。沒有捨命,所以沒有死魔。遇到境界不迷惑,覺得很平常,就沒有煩惱魔。若能覺悟佛的十力,便能超過天魔的力量。

我們眾生被色受想行識五蘊纏縛,不能解脫。這五蘊變成五種魔力,所以要超出這五種境界,又要超出死魔的境界。人在死的時候,四大分張,各囘本位,身體就空了。又有煩惱魔,就是貪瞋癡慢疑五種基本煩惱。貪就是對順境起喜愛心,瞋就是對逆境起瞋恨心,癡就是不明白

正的道理。慢就是誇耀自己,輕視他人。疑就是不相信任何人所說的話。這五種行為能惱害身心,也是修道人的絆腳石。又有天魔來障礙修道、迷惑修道。若能明白佛的十力道理,天魔也就沒有辦法來擾亂修道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 則得無生深法忍

假設超出這四種魔(蘊魔、死魔、煩惱魔、天魔)的境界,就得到不退的果位。如果得到三不退地,就能得到無生深法忍的境界。

三不退是:①位不退②行不退③念不退。位不退就是大乘菩薩發心,不會退到二乘的果位上。行不退就是精進修行,不向後退。念不退就是發菩提心,永遠不會退的。

無生深法忍:就是不能忍受的要忍受。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忍受,一切痛苦就沒有了。不生煩惱,隻發菩提心。這個忍,是忍可於心,心裏受不了也要受。這在這個時候要發菩提心,來和生死決闘、來和痛苦戰爭、來和困苦艱難闘爭。這就是人所不能忍而我能忍,人所不能讓而我能讓的行為,這樣,才能得到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若為諸佛所授記 則一切佛現其前

假設得到無上深法忍,也就是不能忍也能忍。忍一切法,不動於心。順逆皆精進,勇猛向佛道邁步,就能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授記,授個記別號。什麼叫記別號?就是說你在什麼時候成佛,國土在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佛號叫什麼,住世時間長短,一切一切預先授記,給個記別號。

如果得到十方諸佛來為授記,那麼,十方諸佛都示現在你麵前,為你授將來的記別號。

若一切佛現其前 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則為諸佛所憶念

假設得到一切諸佛示現在麵前,來為你授記,就能明瞭一切神通有不可思議的密用。這種境界是深不可測,妙不可言。如果能了知神通的妙用,就為十方諸佛所憶念,互相通達而無障礙,所謂「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十方諸佛雖在常寂光淨土,但常憶念於你,你也常憶念十方諸佛。好像母憶子,子憶母,二念相通,起了心電感應的作用,母子就會相見。

若為諸佛所憶念 則以佛德自莊嚴

若以佛德自莊嚴 則獲妙福端嚴身

假設為十方諸佛所常憶念,你也常憶念十方諸佛。這兩種念一天比一天加深,就能以佛德來莊嚴自己和德行,所謂「萬德圓融。」如果佛有什麼德行,你就有什麼德行,這樣,就獲得千變萬化的妙福端嚴身。這種妙福端嚴身,就是三十二大人相。

若獲妙福端嚴身 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則相莊嚴三十二

假設獲得相好莊嚴身,那麼,身體就像金山一樣,晃耀發光。怎樣能得到這種身?就要常修福常修慧。修福能得相好莊嚴身,修慧就會光明徧照。要想得到妙福端嚴身,以佛德莊嚴而自莊嚴,身體便晃耀如金山。

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天,到一位居士家說法,居士特別準備黃金色的氈子給佛坐。佛來時,這條氈子落在地上,就找不到了。為什麼?因為佛身放出無量黃金色的光,把徧地照成黃金色,所以找不到氈子。佛離去時,這條氈子又自然現出來。因為這種因緣,這位居士乃發心信佛,生生世世修行,但未成道業。

到了阿育王時代,他作了比丘,而感化阿育王信佛;不但使國土信佛,而且非常虔誠,成為佛教裡的大護法。阿育王在全印度建築八萬四千塔,來供養佛舍利。又將三藏經典,重新結集,用巴利文寫在菩提葉上,成為南傳的小乘經藏。

阿育王本來是位暴君,曾設立一所人間地獄,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被送到這個監獄來受苦刑。無論誰進去,就不能出來,終難免一死。這位比丘,誤入這所監獄,被判死刑。他要求緩期七天,得到批準後,在這七天裡雖努力修行,可是也修不成功,乃要求再緩期七天。他專修不淨觀,觀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身體沒有一處是乾淨的。觀來觀去,仍無成就。轉眼之間,限期快到了,這時,從外邊捉來一個女人,獄卒把她放在大石臼中,活活被搗爛成泥,這位比丘親眼目覩女人在這種情形下死去,當下就證果,消除了見思二惑,而獲得神通。臨刑時,心無恐懼,被獄卒放在油鍋中煎熬,但奇蹟出現,怎樣炸他也不死。獄卒乃報告阿育王。阿育王不相信,親自來觀察,果然如此!於是感動阿育王放棄外道的信仰,改而信仰佛法。

證果的人,身體很輕,走路無聲音,出去乞食,足不沾土,可是囘來時要洗足,這是習慣,也是規矩。證果的人,無論男女,都斷了欲念,也就是把生死根斷了。

如果身能發光,如同金山,就具足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在容貌有十二種相好,在身體有十種相好,在手足有十種相好。這是從修三十二種淨行,才獲得這種成就。

若相莊嚴三十二 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 則身光明無限量

假設得到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就具足八十種隨形好,更為莊嚴、更為妙好了。如果得到八十種隨形好,作為莊嚴修飾,身體的光明是無所限量的。有了三十二大人相時,光明不多。有了八十種隨形好,身體便放出無量無邊的光明,好像金山一樣的晃耀。

若身光明無限量 則不思議光莊嚴

若不思議光莊嚴 其光則出諸蓮華

假設身體像金山,放出光明無限量,就在光中現出不可思議光來莊嚴其身。如果能得到這種境界,在光中就現出種種蓮華,有無量佛菩薩結雙跏趺,坐在大寶蓮華座上,這是互相莊嚴、互相無礙的境界。

其光若出諸蓮華 則無量佛坐華上

這種不思議的光來莊嚴其身,在光中現出種種蓮華,其色不一: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紫色紫光,有種種的光、有種種的華,在每朵大寶蓮華上,有無量諸佛坐在蓮華座上,來說種種的法,教化種種的眾生。這是半偈頌。

華嚴的境界,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一個地方現出這種境界,那麼,盡虛空徧法界,在所有的地方,都能現出這種境界。乍看是一,細看是多。雖然是多,實際是一。修道成功,得到法身,就是這樣子。看它是一個,可是能盡虛空,徧法界。但是在一個之中,又能現出無量。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徧滿,一多無礙。」怎能知道這種境界?就是要修行,才能把自性光明現出來。這時,法身也成就了,報身也成就了,化身也有神通了,一個身可以化為百千萬億身。所謂「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不但釋迦牟尼佛有這種神通妙用,就是我們凡夫,如果認

修行,腳踏實地,不說口頭禪,也必當成就道業,證得和佛一樣的有神通妙用,無二無別。如果不修行,著住在文字般若,或著住在講解,這是靠不住的。一定要從修行下功夫。各位要注意!要努力!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人人都要修行,才有希望成佛。

示現十方靡不徧

悉能調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眾生 則現無量神通力

佛能示現到十方世界去,沒有不周徧的地方。這時能把剛強的眾生完全調伏了。如果能把難調難伏的眾生都調伏了,就現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妙力。這種神通力,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是從坐禪、念佛、持咒等等的修行而證得。修行時,樣樣要忍,不能忍也要忍,才能得到神通的妙用。

若現無量神通力 則住不可思議土

演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假設能現出無量無邊神通力,就可住在不可思議的佛土,或者住在莊嚴妙好的國土,演說不可思議的妙法。令不可思議的眾生發菩提心,皆大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則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假設能演說不思議的妙法,能使令不思議的眾生,皆生大歡喜心,發菩提心,增長善根。怎樣才能令眾生歡喜?就要用

正的智慧和辯才的力量,隨著一切眾生之所好,而誘導他們,令發菩提心。

若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則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恒無失

假設能用

正的智慧,善巧方便的辯才,這種力量來隨順眾生的心意,來化導他們、來誘導他們,令他們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就以智慧為先導的條件,令身語意三業清淨。恒無失就是不造十惡,奉行十善。

十惡就是身有三惡:殺、盜、淫;語有四惡: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有三惡:貪、瞋、癡。

①殺生:殺生就是殺害眾生的生命。殺生是世界戰爭的禍首。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碗肉湯,或是牛羊肉、或是豬雞肉、或是魚蝦肉,總之,都是一切眾生肉。這肉湯中的怨氣,猶如大海之深。今生你殺我,吃我的肉;來生我殺你,吃你的肉;互相殘殺不已,互相吃肉不停,冤冤相報,循環不息,這種仇恨似海永遠填不平。要想知道世界為什麼會發生刀兵相繼,無有暫歇?就因為殺生太重。但聽屠牛屠豬場,在夜半時所發出悽厲的號叫哀求聲,令人聞之,則不忍心而食其肉。

佛殿也有鼓,有警世的作用。在唐朝時,五臺山的黑山寺,有位監寺僧,名叫法愛。他生起貪心,將寺物全歸為己有,廣購良田,遺與其徒。死後為牛,在其徒的田莊耕田。三十年後,生老且病,莊頭擬向人家換油。是夜,乃向其徒明誨法師托夢,流淚而說:「我用僧物為你置田,今生做牛,為你耕田,等我死後,願剝我皮做鼓,書寫我名於鼓上,凡禮拜誦經時,當繫我皮繫消我之苦。」第二天早晨,莊頭來報,老牛撞樹而死。明誨法師遵其師在夢所囑之事,照辦不誤,將田地作為布施。

眾人來賀喜:親戚朋友來賀喜,認為是大喜事,豈知這中間有多麼可怕的因果報應!

我看

是苦:誌公和尚說:「我看是苦,可是人以苦為樂。」

信佛的人,一定要吃素菜,不可吃一切眾生肉。鍋中的肉,不知是那一世父母的肉,或者兒女肉。歡喜吃肉的人,應作如是觀想:把肉當作死屍肉,又臭又毒,吃了中毒,便有生命的危險。吃眾生肉是最愚癡人的行為。

由此觀之,不吃眾生肉,才有慈悲心,也免不了因果循環的報應。人人不吃肉,世界無戰爭。為什麼世界有戰爭?就因為人人吃肉的緣故。我們信佛的人,不但不殺生,還要放生,放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從前有位小沙彌,他是短命的人,他師父有點神通,知道過去的宿命,曉得小沙彌的壽命隻有三十天的時間,已無法挽救了。遂給他一個月的假,令他囘家盡孝道陪伴雙親。假期已滿,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囘到寺中。其師大驚,乃問:「你囘家做些什麼事情?」小沙彌說:「我除了陪父母之外,沒有做什麼事。」老和尚不相信,又問:「你仔細想一想。」小沙彌想了半天,才說:「呃!我在囘家的路上,經過一條小河,我看一群螞蟻在河水上邊,我用一根樹枝,救牠們上岸。」老和尚一聽,原來如此!由此公案證明,短壽的人,但行善事,就可以增壽。長壽的人,儘行惡事,反而會減壽。所以壽命之長短,全操在自己手中。

在三世因果經上說:「無父無母為何因?前生都是打鳥人。有子有孫為何因?前生開籠放鳥人。今生長命為何因?前生造橋放生人。今生短命為何因?前生宰豬殺牛人。」

②偷盜:今生偷盜人家的財物,來生也會被人家所偷盜,這是因果循環的報應。

③邪淫:除了夫妻之外,不可和任何人發生性行為。見到漂亮的女人,或見到瀟灑的男人,不可生非非之想。老者視為自己的父母;年輕者,視為兄弟姐妹。如此觀想,則無邪念。

④妄言:隨口說虛妄不實的話欺騙人,不但使人生煩惱,自己也造了口業。

⑤綺語:說些甜言蜜語諂媚他人,其實是口蜜腹劍。

⑥惡口:隨意咀咒人、罵人,希望別人乘飛機發生爆炸、搭輪船翻船等不幸的事。

⑦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使人和人不能和睦相處。

⑧貪:吃的、喝的、玩的,任何東西都貪得無厭想據為己有。

⑨瞋:喜歡發脾氣,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喜歡發脾氣的人,一定不會有成就。

⑩癡:愚癡沒有智慧,事理認識不清,整天在煩惱中打轉,不能出離。

身業的三惡, 都是犯戒的媒介。意業的三惡,都是修道的障礙。不要生貪心,無論怎樣好的東西,不要有所企求,而取為己有。不要生瞋心,對任何人,都應該和睦相處,以誠相待,化敵為友。不要生癡心,對事對理,認識清楚,辨別明白,便無煩惱。

我們發願,要斷十惡,要修十善。這十種惡不作,就是十善,所謂「今生不殺生,來生無災難。今生不偷盜,來生無搶案。今生不邪淫,來生無婚變。今生不妄語,來生無欺騙。今生不飲酒,來生無狂亂。」因果是絲毫不爽的,信不信由你。

若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恒無失

則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假設用智慧為先導,來教化一切眾生。那麼,身語意三業就常無過失。不造十惡,奉行十善,就能教導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所發的願力就得自在,能普徧到諸趣中去現身。願到天上教化眾生,就可以現身去天上。願到地獄教化眾生,就可以現身去地獄。沒有限製,也沒有障礙。這是四攝法中的同事。所謂「應何身得度者,即示現何身而度之。」現身作為諸趣眾生的榜樣,令他們發菩提心,這並不是去受報。

若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則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假設所發的願力,得到遂心滿願的自在,能利益眾生,能幫助眾生,那麼,就能普徧隨諸趣來示現其身。為眾生演說妙法的時候,其音聲隨著眾生的種類而有分別,可是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益。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天人聞之是天語,人聞之是人語,修羅聞之是修羅語,畜生聞之是畜生語,餓鬼聞之是餓鬼語,地獄聞之是地獄語。

若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則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假設能為眾生演說無量妙法的時候,其音聲都能令眾生聽得懂。例如,中國人聽之是中國的語言,美國人聽之是美國的語言。各國人聽之是各國的語言,這就是神通妙用的力量。這樣,就能明瞭一切眾生的心。就在一念之間,能知道眾生的心念,在想什麼?在念什麼?所謂「一切眾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無論有多少眾生,有多少種的心念,都能清清楚楚知曉,沒有不知道的。

若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則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假設能在一念之間,知道一切眾生心,那麼,就能知道煩惱也是空的。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雖然無窮盡,但是知道眾生有若幹種心,就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因為菩提心圓滿了,所以煩惱無所起。既然沒有煩惱,就把生死的根本截斷。生死根斷了,就再也不會在生死海中漂浮沉淪,更不會在六道輪廻中洄澓旋轉。這樣,就能超出生死輪廻的枷鎖。

修道人,最要緊的事,就是「斷欲去愛。」這是證果唯一的辦法。如果沒有煩惱,欲念也沒有了。欲念沒有,生死就了了。這是有連帶的關係,所以一定不可以有染汚的思想。

若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則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假設能知道煩惱是無自性,是無所起的,就能把煩惱轉為菩提。如果不明白,菩提也會變為煩惱。這好像反掌之易。我們無緣無故發脾氣,這即是無明在作怪;無明障礙你,令你生煩惱。如果把無明破了,煩惱就是菩提。這時永遠也不會在六道裏輪廻,而能脫離生死的苦海。這時,功德圓滿,獲得法性身。以法的威力,普徧現於十方世界。

若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則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假設能獲得功德法性身,便可以用法的威力普現於十方世界,則能獲得十地十自在的地位。再修行十度法門,就得到殊勝不可思議的解脫。

十地有四種:①佛乘的十地②菩薩的十地③緣覺的十地④聲聞的十地。現在是說菩薩的十地:㈠歡喜地、㈡離垢地、㈢發光地、㈣燄慧地、㈤難勝地、㈥現前地、㈦遠行地、㈧不動地、㈨善慧地㈩法雲地。在本經十地品中,有詳細的解釋。

十自在就是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願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十度就是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在前邊已經有解釋。

若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則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假設得到十地,從歡喜地乃至法雲地的地位;又得到十自在,從命自在乃至智自在;再修行十度,從布施乃至智度,因之得到殊勝的解脫。這樣,就獲得十方諸佛來灌頂,能立刻證得十地十自在這種神通妙用;也就能住在最殊勝的一切三昧境界,得到正定正受這種的受用。

若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昇位

假設獲得十方諸佛來灌頂,就能得到大神通,就住在最殊勝的諸三昧中。就到十方諸佛的道場中,諸佛為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法身大士受灌頂的儀式,令其普徧升到等覺地位。如果斷了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好像一根頭髮那麼細的無明),就能到妙覺地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昇位

則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假設能在十方諸佛道場,應受灌頂的儀式,而昇到等覺地位。就能承蒙十方一切佛,用手灑甘露水,灌其頭頂。

灌頂就是諸佛以大悲水灌頂,把往昔一切習氣,完全洗滌乾淨。自行圓滿,證得佛果。

印度古時,國王即位時,用四大海水來灌頂,表示祝意。密宗以灌頂作為傳戒。沒有灌頂之前,不能持咒;否則,有盜法之罪。普通有兩種灌頂的儀式:一為傳教灌頂,初發心者,經師許可,而受灌頂,正式為弟子。二為結緣灌頂。遇到灌頂儀式時,法緣難逢,乞求灌頂,才有資格研究密宗的經典。

若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則身充徧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假設承蒙十方一切佛,用甘露水來灌頂,就能把最後的一分生相無明洗滌乾淨,這是殊勝的境界。如果得到諸佛灌頂,法身就能充滿如虛空。法身雖然安住不動於虛空,可是能徧滿十方世界。為什麼?因為一個法身就是無量法身,無量法身還是一個法身。

若身充徧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則彼所行無與等 諸天世人莫能知

假設法身充滿如虛空,這就是無在無不在的境界。虛空的境界,和地獄的境界是一樣的情形。一個法身也充滿虛空,多個法身也充滿虛空。這是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無礙的境界。地獄的眾生,隨業而感,一個人也充滿地獄,多個人也充滿地獄,所以叫無間地獄,也就是沒有空間的意思。

法身充滿虛空,應虛空中安住不動,而徧滿十方世界。所行所作沒有可比的,諸天的神和世間的人,是無法知道這種神妙境界。

菩薩勤修大悲行 願度一切無不果

見聞聽受若供養 靡不皆令獲安樂

菩薩是有情之中一個覺悟者,眾生是有情之中一個無覺悟者,所以菩薩願將先覺悟的道理,來覺悟有情中沒有覺悟者。因為菩薩是悲心切切,慈悲度眾生,所以勤修大悲行,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得不到果位,而是都能得到圓滿的覺果。或者有眾生見到菩薩所行的十度萬行,或者聞到菩薩所行的法,也就能受持。如果再發供養的心,沒有不都獲得安樂的果位。

菩薩勤修大悲行,不見眾生過。將眾生的過錯,認為是自己的過錯,這是菩薩的心腸。我寫一首偈頌「眾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就是把自己的黑暗掃除,變成光明,不要把他人的黑暗來遮住自己的光明。他人有不對的地方,就是自己不對的地方。把人看成和我一體,儘量去改善,這就是大悲。

彼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無缺減

十善妙行等諸道 無上勝寶皆令現

這些法身大士,都有大威猛神力,都具足法眼,什麼都知道,沒有缺陷的時候。他們修十善的妙行,普度六道眾生出離苦海。又用無上殊勝的法寶,都能令其顯現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在童年的時候,如果有善根,很容易開五眼。所謂「童

入道」,很容易得到神通,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所以童子出家(童男是十六歲以前,童女是十四歲以前)法眼常全。等到懂得染汚法的時候,清淨法就遠離了。這時再修行,比較困難,而有缺陷。可是假若認

修行,還能返本還原(恢復童子身),而沒有染汚的思想,完全是清淨身。我們修道,就是修清淨(童子)身。什麼時候

清淨,見境不動心,什麼時候就有成就。

譬如大海金剛聚 以彼威力生眾寶

無減無增亦無盡 菩薩功德聚亦然

譬如在大海中,有金剛寶石聚集在一起,以金剛寶石的威力,又生出一切寶。這些寶,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多,也沒有窮盡。菩薩所修的功德,聚集到一起,也是這樣,能生一切法寶。

或有剎土無有佛 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不知法 於彼為說妙法藏

或者有的刹土沒有佛出現。行菩薩道的菩薩,能示現八相成道,百界作佛。八相是:①從兜率天降到人間②入胎③住胎④出胎⑤出家⑥成道⑦轉*輪⑧入涅槃。或者有的國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因為沒有見到佛、聞到法、覩到僧的緣故。在不知道有三寶的國土中,這些菩薩便為眾生開示,演說妙法藏,也就是佛所說的緣故。因其含藏多義,故稱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 於一念頃徧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 無量方便化群生

因為沒有分別,且以無功用道的神通妙用,所以能在一念之間,就徧滿十方教化眾生。好像月光在空中,能徧照一切水,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所有水路的月,都是空中一月所現,和「千潭有水千潭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一樣的道理。菩薩用無量無邊方便妙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什麼是無功用道?就是具足大圓鏡智,事來則映,事去則淨的境界。已經功圓果滿,無用而無不用,很自然而不勉強。

於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佛道

轉正*輪入寂滅 乃至舍利廣分布

菩薩能在十方所有世界中,每一念中,示現成佛道,轉無上正*輪,入常樂我淨涅槃。乃至將舍利(透明體,非常堅固)廣分布於十方世界。

舍利有不可思議的境界。在唐朝有位樊玄智,拜杜順和尚為師,專誦華嚴經,修普賢行。他每誦經時,口出舍利,前後數百粒。現在有位謝冰瑩教授,住在美國三藩市。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供養著一粒舍利。這粒舍利能生小舍利,前後已生二十餘粒,都被人請去供養,這粒母舍利,現在仍然是生生不息。請舍利人,如果心誠意懇,很快就會生出小舍利,

是不可思議!這種境界不是科學所能瞭解探討的,無法求其

正的原因。

有人說,人在命終時,如果吞下一粒舍利,其神識(靈魂)能從頭頂泥宮走出。我不讚成此說。因為人人吞舍利,豈不是把舍利吞光了?隻要生前多行善事,熱度一定會由上而昇去。否則,吃舍利也無用處。

人死的時候,有的熱度從上邊走,有的熱度往下邊走。據說從上邊走的人,可以轉生三善道;往下邊走的人,則會墮落三惡道。雖然沒有科學的證明,但有高僧(開五眼)勘驗證實,不能不信,也有事實的根據。死者生前做功德事,其熱度在頭上最後涼。死者生前不做功德事,其熱度在腳底最後涼,這是經驗之談。總之,胸部以上後涼,可以生人道或天道。腹部以下後涼,就會墮畜生或地獄,這並非迷信。有偈雲:「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臏踝畜苦趣,足底阿鼻獄。」

或現聲聞獨覺道 或現成佛普莊嚴

如是開闡三乘教 廣度眾生無量劫

或者有的國土,現出聲聞身,或現獨覺身。或者示現到其他世界去成佛,普徧來莊嚴諸佛國土。像這樣開闡三乘(小乘、大乘、佛乘)的教法,在無量劫中,已普徧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聲聞就是阿羅漢,他們是親聞佛的音聲而悟道者。他們修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知道世間一切是苦的,苦是從煩惱來的,所以要斷集諦,就羨慕寂滅法,而來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三十七道品。斷了三界見思二惑,就證羅漢果,得到大智慧、大神通。

獨覺就是辟支佛,又為緣覺。在佛沒有出世時,修道人在深山幽穀中靜修,「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感到一切是無常,而悟道者,稱為獨覺。緣覺是在佛出世之後,觀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十二因緣法:①無明:就是不明白道理,所以生起迷惑。②行:因為迷惑,所以就發出行為。③識:有了行為之後,就有識(胎兒)。④名色:有了識,就有名色,也就是五蘊之身。名是精神方麵的受(感受)、想(思想)、行(行為)、識(分別)。色是生理方麵的肉體。⑤六入:有了名色,隨著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入。⑥觸:有了六入,就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發生觸覺作用,就被境界所轉。⑦受:有了觸覺之後,就有領受的妄想;順境貪之,逆境瞋之。⑧愛:有了領受,就生愛心,心愛之物,或心愛之人,一定設法爭取。⑨取:有了愛心,就取為己有。⑩有:因為有了取,所以就有了一個有(阿賴耶識)。?生:有了種子,父母緣成熟,就去投胎,又復有五蘊之身。?老死:有了生,就有老死。這是人之生命輪。這十二因緣有兩個門,一為流轉門,二為還滅門。修道人,是脫離流轉門,而修還滅門,這樣才能了生脫死。以上是流轉門的因緣,以下是還滅門的方法。由無明開始,觀察到老死,這十二因緣接連不斷。如果把無明滅了,行就滅了。行滅,識也滅。識滅,名色也滅。名色滅,六入也滅。六入滅,觸也滅。觸滅,受也滅。受滅,愛也滅。愛滅,取也滅。取滅,有也滅。有滅,生也滅。生滅,老死也滅。所以修道人,首先要破無明。無明是萬惡之首,所以要用智慧劍來斬無明首。無明不作怪,便能了生死。

這種道理雖然說了很多次,但是多聽一次,就有多一次的認識。好像念經,念越多越好,印象越深,受益也越廣。

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脩羅

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或者示現童男童女的身形,這是天

無邪,清淨的身心。如果童

入道,會有成就的。好像護法韋馱菩薩,他發願生生世世願作童子身,永不結婚,來護持佛法。他是賢劫千佛之中最後一位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位佛,彌勒菩薩是未來第五位佛。或示現天人、或示現龍王、或示現阿修羅、或示現摩睺羅伽等身,也就是天龍八部。隨其所樂,令其所見。

今將天龍八部的名稱略釋如下:

①天部:指四天王而言。他們住在須彌山的半腰,四周有四個城。東邊是持國天王所住,南邊是增長天王所住,西邊是廣目天王所住,北邊是多聞天王所住。他們是護持佛法的神。

②龍部:就是海裏的龍王。專保護修道人的安全,不令魔來擾亂修道人的心。他們因為瞋心太重,所以作龍。又因為乘急戒緩,所以有神通,但為畜生。龍皈依於佛,願作護法善神。

③阿修羅:譯為非天。有天人的福報,但沒有天人的德行。又譯為無端正,男修羅的長相非常不端正,十分醜陋,可是女修羅十分端莊,非常美麗。又譯為無酒,因為他們歡喜喝酒,但無酒喝。阿修羅好勇闘狠,時常和天人作戰。有一次,帝釋天戰敗,乃去求請於佛。佛慈悲眾生,對帝釋天說:『我送你一件袈裟,囘去披在身上,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能勝利。』帝釋天囘到忉利天,依照佛所教的去做,果然大勝阿修羅軍。

④乾闥婆:譯為尋香。因為他們以香為食,所以身放香氣。他是帝釋天的俗樂之神。帝釋天想聽音樂時,就燃燒檀香,他們嗅香而至,演奏輕鬆的音樂,表演歌舞,供諸天欣賞,而為娛樂,又稱為香神。

⑤緊那羅:譯為疑神。其形似人,但是在頭上生一角,令見者生疑。緊那羅善於唱歌,也是帝釋天的法樂之神。帝釋天想聽莊嚴的歌曲時,他們的兩腋便自動流汗,於是到天上為諸天歌頌法語,令聞者生出念佛法僧三寶之心。

⑥迦樓羅:譯為大鵬金翅鳥。牠的翅膀展開,就有三百六十由旬。牠餓的時候,用翅膀搧海水,海裡應死的龍自然現出,作為牠的食物。牠的食量很大,一次要吃一條大龍,五百條小龍。龍王為保護眷屬,來到佛所,懇求於佛。佛給他一件袈裟,並對龍王說:「將袈裟拆為若幹縷,讓每條龍都掛在角上,就不會被鳥所食,但是要受八關齋戒。」龍王一切照辦不誤,果然大鵬金翅鳥就找不到龍可食。於是也來到佛所,跟佛論理:「我以龍為食,現在無龍可食,我要餓死了。你救龍而不救我,這是很不公平的!」佛說:「你要受八關齋戒,我令弟子每天在吃飯時,供養你一分齋飯。」所以一直到現在,各寺廟在中午上供時,要送一分齋飯給牠們吃。牠也皈依佛,作為護法神。

八關齋戒就是:①不殺生:不殺有情的生命。②不與取:不取不與的財物。③不邪淫:在家人不邪淫,出家人不淫。④不妄語:不說與心相違的話。⑤不飲酒:因酒能亂性發狂,故戒之。⑥不塗飾香鬘:就是不化粧修飾。⑦不歌舞觀聽:就是不觀舞蹈,不聽音樂。⑧不眠坐高床:就是不睡在高廣華麗的大床上。以上是八戒。⑨食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之戒,這一戒為齋。八戒一齋合而為八關齋戒。

⑦摩睺羅伽:譯為大腹行,又為大蟒蛇,又為地龍。龍有神通,牠沒有神通。牠心有嫉妬又瞋恚,常噴毒害人。後受佛法感化,而作護法善神,保護修道人的身心不受損害。

⑧藥叉:又為夜叉,譯為速疾,他的行動非常快速。有三種夜叉——天行夜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都是害人之鬼。後受佛感化,而為護法善神。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眾生的形象各有不同,所造的業,所受的報,也是不同。音聲也有無量的不同。雖然有形形色色的不同,可是在菩薩的海印三昧中,一切都能現出來,這就是菩薩的大威神力。

什麼是海印三昧?在香水海中能現出一切萬物的形相,這是無心而現。不論是能現和所現,都是由無功用道而成就的,也好像光影一樣。菩薩的海印三昧,能現出一切眾生的形相。

嚴淨不可思議剎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大光明無有邊 度脫眾生亦無限

要想莊嚴清淨不可思議諸佛刹土,必須先莊嚴自身自心自性。令身清淨,沒有殺盜淫。令口清淨,沒有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令意清淨,沒有貪瞋癡。身口意都莊嚴清淨,不可思議的諸佛刹土才能莊嚴清淨。

獻華供果於佛,這是有形相的供養。要用無形相的供養來供養一切諸如來。所謂「麵上無瞋供養具,口裏無瞋吐妙香,意念無瞋是眞實。」臉有笑容,就是供養的器具。口裏不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就是吐妙香。在意念裏,沒有瞋恚,就是眞實。眞正供養諸佛,是歡歡喜喜而沒有脾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意是這樣:歡喜、瞋怒、悲哀、快樂這四種情感在沒有生出來的時候,這叫中,就是中道。若是發出來,都要合乎中節,也就是恰到好處,這叫和,就是中和之道。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人通達的道路。如果能作到中和的程度,就合乎和氣致祥之道。那麼,天地各得其正位,萬物各得其生育的能力。

諸佛放出無量無邊大光明,普徧度脫眾生,令眾生消除無明的黑暗,得到智慧的光明。在自性中常生快樂,把三毒(貪瞋癡)消滅,就沒有黑暗,放出智慧光明,而不會被境界所迷。學佛的人,要向裏邊研究,不要向外邊馳求。跑到外邊去找,是找不到的。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不離自性。

智慧自在不思議 說法言辭無有礙

施戒忍進及禪定 智慧方便神通等

智慧就是眞正瞭解、眞正覺悟。不瞭解、不覺悟,就是愚癡。有智慧能轉一切境界,而不被一切境界所轉。反之,被一切境界所轉,而不能轉境界,這就是愚癡。關鍵在於此,易如反掌。

什麼是自在?就是沒有煩惱。因為具足

正的智慧,得到眞正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不可思議的,常常能自在,常常有智慧。所謂「識自自性常生智慧,識自自性本不動搖,識自自性本來清淨,識自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得到智慧自在不思議的境界,那麼,所說的法,所發的言辭,都沒有障礙。所以說得大智慧,就是得大自在。得大自在,便得大辯才。得大辯才,就說法無礙。說法無礙,就能教化眾生。令其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令其修六度法門,便得智慧自在。今釋六度法門:

①布施:不但把內財和外財布施,而且也要把無明煩惱和貪瞋癡等統統布施。布施給誰?布施給智慧海。因為智慧海能容納一切無明黑暗,使其變為大光明藏。

②持戒:就是止惡防非。製止一切惡,修行一切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常說:「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性要定,就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無論是什麼樣的魔,自然被降伏了,所以天天是快樂的。一般凡夫俗子,見到境界來了,就動其心,當然不能降伏魔,反而被魔所降伏。若能把妄念停止,心淨如虛空,無論到什麼地方去,都是平安而無麻煩的。這時「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我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這就是觀自在菩薩。也不著於空,也不著於有,不落空有二邊,就能見到如來,這是佛法的眞諦。

諸位要記住「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這幅對聯對修道人有大幫助。這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要常常念,一定能獲得大利益!

③忍辱:修道人就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如果人家能忍,你也能忍;人家不能忍,你也不能忍,那就不是修行。修道就是修忍耐的功夫。如果不能忍耐,其他一切免談,一定不會有大成就。所以忍是修行最要緊的法門。

④精進:修行人一定要勇猛精進,不可懈怠、不可放逸。時時刻刻常精進,這樣才能有進步,而慢慢達到目的地——常樂我淨的涅槃。要知道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⑤禪定:為什麼要修行?就是從禪定得到解脫;也就是得到神通妙用,可以普度眾生。現在我們正在打禪七,各位從各處來到金山寺,大家集會在一起,共同來學無為法。這個禪堂,就是宣揚佛法的道場。你們的心要空,內觀其心,心沒有了;外觀其形,形也沒有了;遠觀其物,物也沒有了。一切都空了,怎會有腿痛和腰痛?根本都沒有了,所以要忍。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便會豁然開悟。

修行就是去妄想,什麼時候心淨如明鏡,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就是解脫時。所以禪宗用參話頭來控製妄想,淨土用念佛來控製妄想。其他修止觀或持咒等,都是將心猿意馬調伏,不向外馳求,這都是不二法門。

⑥智慧:智慧是從經藏中得來的,所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另一方麵是從禪定中得來的,開悟就是智慧解脫。有了智慧,便能觀機逗教,用方便善巧法門,來為眾生說法,所謂「因人說法。」要觀察眾生的根性,應用什麼方法來令他發菩提心,就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他,這就是方便法。

神通雖然有無量無邊那樣多,但綜合起來,不過六種:①天眼通:能看見天上的人,凡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見。②天耳通:能聽見天人所講的話。就是人間的人,無論隔離多遠,都要聽某人在說什麼話,隻要作觀想,就會聽得很清楚,如在身邊。這兩種神通,能觀察一切事物,能聞知一切事情。③他心通:就是對方在心中所想的事,或者想說的話,還沒說出,就知道了。④宿命通:就是知道前生的因緣。在定中觀察,便知做過牛,所以今生愛發牛脾氣。或做過狗,所以今生慳貪不捨,不願布施。今講個公案,作為大家的寶鑑。

有一天,世尊到居士家中,這位居士家飼養一隻狗,可是這隻狗很特別,和普通狗不同。這狗一天到晚臥在老主人的牀下邊,保護這張牀。除了家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近這張牀,這個居士,覺得很奇怪,乃請示於佛,乞佛開示。佛問:「此牀是何人所用?」居士說:「是先父生前所睡的牀。」佛又問:「汝父何時逝世?」居士說:「在三年前。」又說:「先父死時,我家母狗,就生下這隻狗。牠從小就在此牀下邊臥著。」佛說:「這隻狗,就是你的父親。因為你父親在世時,積蓄黃金三百兩,埋在牀下邊,沒有任何人知道。不幸,患急症而死,來不及告訴你們,所以轉生為狗,念念不忘這些金子,而天天臥在黃金的上邊,深怕被人盜去。」這時,那隻狗也點頭,表示承認有這囘事。於是這個居士用鍬挖土,果然有三百兩黃金。金子到了兒子手中,狗的慳貪也放下了,不久即死了。由此看來,因果輪廻,確有其事,不可生懷疑。一定要深信佛所說的話,都是千

萬確的

理。

⑤神足通:可以在一念之間,徧遊十方世界,去教化一切眾生。⑥漏盡通:漏有兩種,一為有漏(好像茶杯有洞,永遠盛不滿水),二為無漏。無漏就是沒有一切習氣毛病,沒有一切無明煩惱和一切欲念。簡而言之,凡是有欲念,就是有漏;沒有欲念,便是無漏。三界是有漏,超出三界是無漏。如果證得漏盡通,才是得到

正的智慧、

正的自在。

要想得到五眼六通,怎麼辦呢?第一要布施、第二要持戒、第三要忍辱、第四要精進、第五要禪定,有了這五個條件,才能得到五眼六通的境界。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華嚴三昧力

這是半偈頌。所謂「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神力故。」好像智慧言辭無礙,諸度神通自在,這就是佛的華嚴三昧。以萬行的因華來莊嚴無上的果德,入華嚴三昧。以佛華嚴三昧的力量,能在一粒微塵中,轉大*輪,教化眾生。

一微塵中入三昧 成就一切微塵定

而彼微塵亦不增 於一普現難思剎

佛在一粒微塵裏邊,入華嚴正定,而成就一切微塵三昧。也就是說在每一粒微塵中,都能入華嚴三昧。這粒微塵也沒有放大,也沒有增加,可是就在一粒微塵中,普徧現出不可思議的佛刹土。這種境界,就是華嚴境界——一眞法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得通的。

彼一塵內眾多剎 或有有佛或無佛

或有雜染或清淨 或有廣大或狹小

在一粒微塵的裏邊,現出無量無邊諸佛刹土。在每個刹土中,或有佛在那兒說法,教化眾生。或無佛在那兒說法,教化眾生。或者示現雜染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或者示現清淨世界(好像極樂世界)。或者有的世界是廣大,或者有的世界是狹小。顯現出種種不同的國土,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或復有成或有壞 或有正住或傍住

或如曠野熱時燄 或如天上因陀網

或者有的世界在成劫中,或者有的世界在壞劫中,或者這世界有正法在住世,或者這世界有傍法在住世(傍法即是像法時代,或是末法時代)。或者所示現的世界,好像曠野的陽燄(在春天,遠望大地,有一種熱氣如燄)。或者所示現的世界,好像天上的因陀羅網(在帝釋天的宮殿前,有一種網羅幢,用寶珠所成,孔孔相通,光光相照,作為莊嚴具)。這種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

如一塵中所示現 一切微塵悉亦然

此大名稱諸聖人 三昧解脫神通力

不但能在一粒微塵中,示現種種的世界,而且也能在一切微塵中,示現種種的世界。互相現出十方諸佛國土,都是一個樣子,在諸佛國土中教化眾生。這些諸佛菩薩都有大名稱,都具足三昧解脫神通的力量。

若欲供養一切佛 入於三昧起神變

能以一手徧三千 普供一切諸如來

假使要想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時候,先入定,在定中顯現種種神通變化。菩薩都有大神通力,能用一手就徧滿三千大千世界,普徧能供養十方一切諸如來。

十方所有勝妙華 塗香末香無價寳

如是皆從手中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菩薩在一隻手中,能流出種種殊勝微妙的寶華,到十方諸佛所去供養。或者用塗香和末香,以及無價的寶香,都從大名稱聖人的手中所流出來,供養在菩提樹道場中的諸佛。

無價寳衣雜妙香 寶幢旙蓋皆嚴好

眞金為華寳為帳 莫不皆從掌中雨

又用無價的寶衣,種種的妙香,來供養諸佛。又用種種寶幢和種種旙蓋,來莊嚴妙好的道場。又用

金所造的妙華,又用眾寶所製的寶帳,所有一切莊嚴具,皆從菩薩手中流出,如同下雨一般的多。

十方所有諸妙物 應可奉獻無上尊

掌中悉雨無不備 菩提樹前持供佛

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無價妙寶,應該奉獻於十方諸佛。從菩薩手中所流的眾寶,好像下雨一樣,沒有一樣不俱備的,都來到菩提樹道場前,持奉供養於佛。

十方一切諸伎樂 鐘鼓琴瑟非一類

悉奏和雅妙音聲 靡不從於掌中出

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伎樂,有的是鐘聲,有的鼓聲,有的是琴聲,有的是瑟聲。不是單用一種伎樂來供養佛,而是用種種音樂來供養佛。所有的樂器,能演奏和雅的妙音,非常悅耳,令人有欲罷不能的感覺,有心曠神怡的愉快。所有的和雅妙音聲,皆從菩薩掌中流出。

十方所有諸讚頌 稱歎如來實功德

如是種種妙言辭 皆從掌內而開演

在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的讚頌,都是稱歎如來

實的功德。好像這樣種種的妙言辭,皆是從菩薩掌內中所流出,如同演奏微妙動聽的音樂一樣,令人陶醉在其中。

菩薩右手放淨光 光中香水從空雨

普灑十方諸佛土 供養一切照世燈

菩薩用右手放出清淨的光明,在光中流出種種香水,好像從虛空降雨一樣,普徧灑於十方諸佛國土,來供養一切諸如來。照世燈就是佛。

又放光明妙莊嚴 出生無量寳蓮華

其華色相皆殊妙 以此供養於諸佛

菩薩又放出不可思議的光明,妙好莊嚴諸佛國土。又出生無量的妙寶蓮華。這種華的顏色和形相,是很特別殊勝的,用這種寶華來供養十方諸佛。

又放光明華莊嚴 種種妙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大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妙華,來莊嚴諸佛國土。用種種妙華集聚成為寶帳。一個寶帳又生無量寶帳,普徧散佈於十方諸佛國土,供養十方諸如來。大德尊就是佛。

又放光明香莊嚴 種種妙香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妙香,來莊嚴諸佛國土。用種種妙香結集成為寶帳,一寶帳生無量寶帳,普徧散佈於十方諸佛國土,供養十方諸如來。

又放光明末香嚴 種種末香聚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末香,來莊嚴諸佛國土。用種種末香聚集成為寶帳,一寶帳生無量寶帳,普徧散佈於十方諸佛國土,來供養一切諸佛。

又放光明衣莊嚴 種種名衣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寶衣,來莊嚴諸佛國土。用種種名貴的衣服聚集成為寶帳,一寶帳生無量寶帳,普徧散布於十方諸佛國土,來供養一切諸佛。

又放光明寳莊嚴 種種妙寳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妙寶,來莊嚴諸佛國土。用種種妙寶聚集成為寶帳,一寶帳生無量寶帳,普徧散佈於十方諸佛國土,來供養一切諸佛。

又放光明蓮莊嚴 種種蓮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妙蓮華,來莊嚴諸佛國土。用種種妙蓮華聚集成為寶帳,一寶帳生無量寶帳,普徧散佈於十方諸佛國土,來供養一切諸如來。

又放光明瓔莊嚴 種種妙瓔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寶瓔珞聚集而成為寶帳,一寶帳生無量寶帳,普徧散佈於十方諸佛國土,來供養一切諸如來。

又放光明幢莊嚴 其幢絢煥備眾色

種種無量皆殊好 以此莊嚴諸佛土

菩薩又放出一種光明,在光中又現出種種寶幢,來莊嚴諸佛國土。這種寶幢,光明燦爛,閃閃發光,具備五光十色。有種種無量殊勝妙好的寶幢,來莊嚴諸佛的國土。

種種雜寳莊嚴蓋 眾妙繒旛共垂飾

摩尼寳鐸演佛音 執持供養諸如來

用種種七寶所莊嚴的寶蓋,懸掛在虛空中,又有很多刺繡的妙旛,向下飄垂,作為裝飾。用摩尼寶所造的鐸,發出妙音聲,來演說佛音。菩薩執持這種莊嚴妙具,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 如是供養一導師

一切佛所皆如是 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薩的手,能流出種種的供養具,

是不可思議!像前邊所說種種的供養具,是供養一切導師,也就是十方諸佛。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佛所,都是這樣來莊嚴來供養。這是普賢菩薩大願力所成就,修得三昧神通的力量,才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菩薩住在三昧中 種種自在攝眾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無量方便而開誘

菩薩住在普賢王三昧中,就入這種定。用種種自在神通力來攝受一切眾生。完全以普賢菩薩大願王所行的種種功德妙法,和用無量方便法門,來開導引誘眾生,令發菩提心。

或以供養如來門 或以難思布施門

或以頭陀持戒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或者令眾生廣修供養,發心供養十方諸佛的法門。或者用布施法門,為眾生說法,令慳貪不捨的眾生,發慈悲心,而布施救濟眾生。或者用頭陀(苦行)十二戒的法門,來教化眾生,令持戒修行,不去毀犯戒律。或者用不動堪忍的法門來為眾生說法。遇到愛發脾氣的眾生,為他說不動無明火的法,就是不能忍也要忍,不能受也要受的道理;也就是逆來順受,處之泰然,這是無上的法寶。

我們修道人,就是修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這樣,才能修行。甚至有人罵,有人打都要忍受。也許是諸佛菩薩來考驗,特意現出這種境界,這叫當麵關。能過此關,就得到受用。過不了關,當然得不到受用。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要堪可忍受,以這種法門來教化眾生。令眾生沒有無明火,就不會發脾氣。

頭陀十二行就是:①住阿蘭若處(寂靜的地方)②常乞食③次第乞食④受一食法(日中一食)⑤節量食⑥午後不飲果汁蜜漿⑦著糞掃衣⑧但三衣⑨塚間住⑩樹下止(在樹下隻住三天,再換地方)?露地坐?但坐不臥(夜不倒單)。這是修苦行的十二條戒律。

或以苦行精進門 或以寂靜禪定門

或以決了智慧門 或以所行方便門

我們現在打禪七,就是修苦行。跑香是調伏其身,坐香是調伏其心。這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基礎。如果把基礎打好,隨時隨地都可以參禪打坐,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製。誰能打坐不睡覺(除去應睡的時間之外),修行就會有成就。

或者以苦行精進法門來為眾生說法。令其修苦行者,不管腰痠腿疼,不管睡覺夠不夠,一心一意在精進,這樣才會有成就。可是並不容易打破這一關,也不容易進入這個門。雖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打破此關,要進入此門。所以要勤修苦行精進門,不但身精進,心也要精進。身精進,就是勤修戒定慧。心精進,就是息滅貪瞋癡。常常對你們說坐禪的方法:「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 覿麵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或者用寂靜禪定法門來為眾生說法。寂靜是寂然不動而清淨。所謂「

空無人我,大道無形相。」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四相時,心也空、法也空。心人無我執,法空無法執,沒有一切的執著,就是寂靜。

禪定是中印合璧的名詞,禪是禪那,是梵文。三昧譯為定,定是中文,合稱為禪定。禪那三昧譯為「思惟修」。用思惟方法來修行,又譯為靜慮,就是把妄想雜念清淨。這時,思慮沒有了,就能心清意定。心清,如水現月;意定,如空無雲,就是「千潭有水千潭月,萬裏無雲萬裏天」的境界。

或者用決了智慧法門來為眾生說法。決了就是不懷疑,有決定性。否則,優柔寡斷,認識不清,不知如何處理才對,便起狐疑。什麼是狐疑?狐狸是有疑心,牠在冬天過河時,走在冰上,十分小心,非常謹慎,走一步,停下來聽冰是否有聲音,如果有聲音,便知冰薄,容易掉下河裏,就改道而行。有智慧的人,遇事有判斷力,決定怎做就怎做,絕對沒有三心二意,更不會改變主意,所謂「貫徹始終」。

或者用方便法門來為眾生說法,也就是善巧方便法門。菩薩用自己所行的方便,來教化眾生。菩薩為什麼要修行種種的法門呢?因為要普度眾生出離苦海,所以修種種的方法作為寶筏,來度群迷。

以上是菩薩以華嚴三昧的力量,用六度法門來攝受眾生,令其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或以梵住神通門 或以四攝利益門

或以福智莊嚴門 或以因緣解脫門

或者用梵住神通法門來為眾生說法。梵是清淨的意思。如果修清淨行,就沒有染汚法。沒有染汚,就得到神通。什麼是神通?就是變化無窮,隨心所欲去度眾生,令生信心。

或者用四攝利益法門來為眾生說法。四攝法就是①布施②愛語③利行④同事。菩薩對眾生非常愛護,是無微不至的。遇到慳貪的眾生,便說布施的法門。菩薩對眾生都是和顏悅色地說話,令眾生對菩薩有和藹可親的感受,所以專說慈愛的話,令眾生有好感,在不知不覺之中而被感化,乃發菩提心。菩薩的宗旨,一切為人不為己。寧可自己吃虧,而令眾生佔到便宜,得到法益。俗語說:「吃虧便是佔便宜」。這句話,很有意思,乃是經驗之談。

菩薩為要度眾生,而用方便語。不但菩薩用,佛有時候也用。例如空拳度子的公案,就是方便語。有一天,佛外出乞食,見一個幼兒,爬到井邊。情形十分危險,在那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時,佛乃對幼兒說:「小兒!小兒!我手中有糖,快囘來吃糖!」小孩子聽說有糖吃,就爬囘來,沒有掉到井裏去,雖然佛手中無糖,可是救了小孩子的生命,這就是權巧方便法門。

菩薩要度有緣的眾生,便示現同等的身份,和應度的眾生相處在一起,做同樣的工作。所以菩薩發願到六道眾生中,接近眾生,以身作則,為其榜樣,令發道心,改惡向善。

菩薩用福智莊嚴法門來為眾生說法。修道人要福慧雙修,才會圓滿成就。所謂「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佛在往昔時,曾經「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福也滿足,慧也滿足,稱為兩足尊。

或者用因緣解脫法門來為眾生說法。菩薩觀察眾生有因緣,應用什麼法門得度,便用什麼法門為其說法,令眾生得到解脫。

或以根力正道門 或以聲聞解脫門

或以獨覺清淨門 或以大乘自在門

或者用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正道,這是三十七道品,來為眾生說法,這是小乘的法門。

或者用聲聞解脫法門來為眾生說法。聲聞法就是四諦法,苦集滅道,這是羅漢所得到解脫的法門。

或者用獨覺清淨法門來為眾生說法,就是十二因緣法。此法有流轉和還滅二門。修道人要觀察還滅門,修行成功,便了生死,這是辟支佛所得到的清淨法門。

或者用大乘自在法門來為眾生說法,就是六度法,也就是菩薩法,菩薩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這是菩薩所得的自在法門。

或以無常眾苦門 或以無我壽者門

或以不淨離欲門 或以滅盡三昧門

或者用無常眾苦法門來為眾生說法,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遷流不息,沒有永恆的存在,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是苦。苦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總而言之,有無量無邊諸苦。

或者用無我壽者法門來為眾生說法,無我就是沒有我的存在。不要為這個臭皮囊而奔波,不要為它而忙碌。到時候,它不會幫你的忙,反而揚手而去。壽者就是有我身的存在,愛護它、保護它,令它長壽。在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用這四種法門來教化眾生。

或者用不淨離欲法門來為眾生說法。告訴眾生不要有不淨的欲念,應該去欲斷愛,才能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我們修道人,常修不淨觀,觀想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用這種法門來教化眾生。

或者用滅盡三昧法門來為眾生說法,滅盡就是把一切妄想消滅殆盡。三毒、習氣統統都滅盡了。得到滅盡定之後,即超出三界二十五有(在欲界有十四,在色界有七,在無色界有四,總計二十五),用這種法門來教化眾生。

菩薩用前邊所說二十五種法門來教化眾生,每一門都是不二法門。

隨諸眾生病不同 悉以法藥而對治

隨諸眾生心所樂 悉以方便而滿足

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的毛病,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隨著一切眾生的病不同,佛用法藥來對症下藥,而有藥到病除之效。又隨順一切眾生心之所樂,完全以方便法門來滿足其願望,不會令生失望。

隨諸眾生行差別 悉以善巧而成就

如是三昧神通相 一切天人莫能測

在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有一願「恒順眾生」,也就是隨順一切眾生的心願而令其滿足。無論那一種行業,諸佛菩薩都以善巧方便來成就一切眾生的行為。像前邊所說的三昧和神通相,諸天的人和人間的人,都不能推測而明瞭這種境界。

有妙三昧名隨樂 菩薩住此普觀察

隨宜示現度眾生 悉使歡心從法化

又有一種三昧(正定正受)名叫隨樂三昧,就是隨順眾生的樂,而得到的妙定。行菩薩道的菩薩,住在隨樂三昧中,普徧觀察眾生心之所好,能隨機緣來教化眾生。應以什麼因緣得度,菩薩就用什麼法來教化。或者應現何身得度者,菩薩就示現何身度之。完全使令眾生生歡喜心,依法修行,得到佛的法化。

劫中饑饉災難時 悉與世間諸樂具

隨其所欲皆令滿 普為眾生作饒益

在劫中或有三小災:饑饉、瘟疫、刀兵。或有三大災:火、水、風。有一切災難的時候,菩薩便大顯神通,與世間眾生一切的樂具,隨順眾生心中所欲,令其滿足。普徧為眾生來作饒益,令其得到好處和快樂。

或以飲食上好味 寳衣嚴具眾妙物

乃至王位皆能捨 令好施者悉從化

因為眾生歡喜吃美食、住華屋、穿麗衣。所以菩薩明白眾生的心理,或者用上等好味的飲食,或者用最名貴的寶衣,或者用眾妙的物質,乃至王位,都來布施於人,而絕不慳貪。這樣,能令好布施的人,向菩薩學習,來修布施的法門。布施有無量功德,但要三輪體空。不著於所施的物和受施的人,不執能施的我。人人能布, , 施,人人無慳貪,家庭便能幸福,社會就能安寧。

現在講捨王位的公案:在中國古時,有二位賢人,就是伯夷和叔齊兄弟二人,他們二人非常謙讓,與世無爭。他們的父親是孤竹君,擬將王位傳於次子叔齊。可是叔齊推讓與兄,說:「應該將王位傳於長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名正言順的理。我是次子,焉能接受王位?」伯夷說:「弟弟有治國的才能,能為百姓謀幸福。我很愚癡,不善管理國家,還是弟弟繼承王位,最為適當。」兄弟二人你讓他推,都不願意繼承王位。結果,兄弟二人逃走,隱藏在山中,作為隱士,不問政事。後來,周武王弔民伐罪,攻殷紂王。兄弟二人來到周武王馬前諫言:「你是臣,不可伐君。」周武王為解救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苦,不聽伯夷叔齊之言,乃將無道暴君紂王滅亡,改為周朝。兄弟二人發誓,不食周朝之五穀,乃在首陽山採薇而食。周武王請二人幫助治理國家,三請不理。周武王派人將首陽山的薇菜剷盡,威脅他們無食,一定會出山。不料兄弟二人便餓死在首陽山。所謂「餓死事小,失節是大。」孟子說:「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就是說富和貴不能令人心意放蕩,貧和賤不能令人改變節操。威武的力量,不能令人的誌氣屈服。如果能有這樣的表現,就是大丈夫的氣慨。伯夷叔齊有這種節操,所以賢名能萬古流芳。

或以相好莊嚴身 上妙衣服寳瓔珞

華鬘為飾香塗體 威儀具足度眾生

或者以相好莊嚴的身,穿上最上的妙衣,掛上最名貴的七寶瓔珞,戴上最香而殊勝的華鬘,用上等沉水香末塗身,用種種來莊飾其身。為什麼?因為威儀具足,才能度化眾生。令眾生有好感,相信所說的法是

實的。如果其貌不揚,不修邊幅,便無人喜歡接近,說法無人來聽。

一切世間所好尚 色相顏容及衣服

隨應普現愜其心 俾樂色者皆從道

一切世間的眾生,所歡喜和所好尚的,就是色相圓滿,美麗顏容,衣服華艶者。於是菩薩隨順眾生心,而普現一切物,令眾生生歡喜。也令歡喜色相的眾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早證佛果。以上四首偈頌,是用布施來攝受眾生。

迦陵頻伽美妙音 俱枳羅等妙音聲

種種梵音皆具足 隨其心樂為說法

迦陵頻伽譯為仙鳥。牠的音聲美妙而清雅,聞其音聲者,便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牠也叫做極樂鳥或好聲鳥。據傳說此鳥在穀中就會唱歌,產於雪山,即今喜馬拉雅山。

在阿彌陀經上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俱枳羅譯為眾音和合。其音微妙悅耳,最為殊勝。還有種種清淨的梵音,皆具足圓滿。十方諸佛菩薩,隨順眾生的心所喜樂,而為眾生說法,令眾生聽到所喜愛的音聲,便發菩提心。

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眾生

彼亦如其差別法 隨世所宜而化度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是第一法門,而不是第二法門。那一門對那個眾生有機緣,就是第一法門。因為眾生無量,所以佛說法門也無量,十方諸佛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度眾生,隨順眾生的根性說不同的法,隨順世間法,用最好的方法來教化眾生,令發菩提心,成就佛果。換言之,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而度之,這就是方便法門,以上是用愛語來攝受眾生。

眾生苦樂利衰等 一切世間所作法

悉能應現同其事 以此普度諸眾生

眾生有苦樂利衰等的感受,這是屬於八風。八風就是稱、譏、利、衰、譽、毀、樂、苦八種事。稱利譽樂是順事,譏衰毀苦是逆境,如能在順逆的境界中而不動其心,便可證明有定力的功夫。

①稱就是稱讚。用言語或文字來稱揚讚歎,令聞者心生歡喜。

②譏就是譏諷。用冷言熱語來諷刺或取笑,令聞者心不舒服。

③利就是利益。得到可意的好處。

④衰就是衰敗。失去可意的好處。

⑤譽就是榮譽。被人稱揚,有好的名譽,或者名揚天下,人人皆知。

⑥毀就是譭謗。被人誹謗,或受批評,破壞清高的名譽,受到染汚。

⑦樂就是快樂。身心感受愉快。

⑧苦就是痛苦。身心受到威脅。

世界就是這樣的情形。再壞的人,也有人來稱讚他。再好的人,也有人來毀謗他。有人稱讚就高興,這是被稱風所吹動。有人毀謗就不高興,這是被毀風所吹動,這八種風能將人吹得搖搖欲墜。蘇東坡說:「八風吹不動。」我們修道人,就是修不動心。如果這八種風吹不動,就有辦法了。此時,黃金當前,不會變節;美色當前,不會動心,這就是八風吹不動。

宋朝蘇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不是口頭禪,文字般若,而是很用功參禪。有一天正在打坐時,見到一點境界,覺得自己現出法身,到十方世界去禮拜諸佛。又見諸佛身放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又見諸佛端坐紫色蓮華寶座,而自己也端端正正地坐在蓮華座上。他覺得自己八風再也吹不動了,於是作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認為此必是開悟的偈。乃遣使侍者送到鎮江金山寺,請佛印禪師印證。沒有想到佛印禪師在原偈上批四個字:「放屁!放屁!」將原偈之信又交給來人帶囘去,旁的未說一句評語。蘇東坡一看之下,無明火昇了三丈高,他發起脾氣來:「豈有此理!這是開悟的偈,怎說是放屁!」於是過江去找佛印禪師算帳。來到金山寺門前,佛印禪師在那裏等候,便哈哈大笑,就說:「蘇學士!八風吹不動,被兩個屁吹過江來。請問,這是開的什麼悟?」蘇東坡覺得言之有理,滿腔的火,不消而滅,承認自己還沒有修到火候。這個公案是說知行不合一,是毫無用處的。

所有一切世間所行所做的有為法,諸佛菩薩都能應現,來和眾生共同受苦樂、得失、譏稱、利衰等事。用種種同事的方法,來普徧度化一切諸眾生。

一切世間眾苦患 深廣無涯如大海

與彼同事悉能忍 令其利益得安樂

一切世間,有眾苦煎熬的患難,這種苦患是無邊崖。猶如大海,是深不可測,廣不可量。菩薩示現受苦的眾生,和眾生在一起,作為示範。無論怎樣苦,都能忍受其苦,令眾生在苦患中不覺其苦,而得到利益。能脫離一切苦患,而得到永遠的平安快樂,以上是說同事的道理。

若有不識出離法 不求解脫離諠憒

菩薩為現捨國財 常樂出家心寂靜

假設有的眾生,不認識出離苦海的方法,也不想尋求解脫的法門,也不離開諠譁和昏亂。菩薩為這一類的眾生,而示現施捨一切財寶。好像釋迦牟尼佛,他本來是位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王位,又可以作轉輪聖王,七寶常隨身。可是,他甘願捨棄王位而出家修道,內心寂靜,不為外境所搖動。

家是貪愛繫縛所 欲使眾生悉免離

故示出家得解脫 於諸欲樂無所受

家是眾生貪愛的地方,也是被繫縛的處所,令眾生不得自在解脫。菩薩為令眾生離開繫縛,得到自由,所以度眾生出家修道。菩薩示現八相成道,得到

正的解脫。對於以苦為樂的境界,菩薩是不貪戀的。

菩薩示行十種行 亦行一切大人法

諸仙行等悉無餘 為欲利益眾生故

菩薩示現修行,要修十種清淨行,也要修行五種大人法。一切諸仙所修行的道,都修圓滿。為什麼?因為要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

十種清淨利行有依外清淨和依內清淨之分。依外清淨有五種:①無罪利行②不轉利行③漸次利行④徧行利行⑤如應利行。依內清淨有五種:①一切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生起廣大的慈悲心,意樂現前,而行利行。②一切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惱,但心無厭倦,反深生歡喜,而行利行。③安處最勝第一財位,而自謙下,如子如僕,離除驕傲,而行利行。④菩薩的心,沒有愛染,沒有虛偽,是

實的,是哀湣的,而行利行。⑤起畢竟不退轉的慈湣心,而行利行。

五種大人法:①於

實義,勸導眾生。②於應時,勸導眾生。③於能行攝勝妙義,勸導眾生。④於有情柔軟勸導。⑤於有情慈心勸導。

若有眾生壽無量 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 示受老病死眾患

假設有的眾生,他的壽命很長。為什麼會長壽?因為煩惱少,而常生快樂,這是長壽的密訣,所謂「自古神仙無別法,廣生歡喜不生愁。」菩薩對四相(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得到自在,任運而修。菩薩示現老的苦、病的苦、死的苦種種的患難。令長壽的眾生不要生自滿心,要知道仍有生死,因而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或有貪欲瞋恚癡 煩惱猛火常熾然

菩薩為現老病死 令彼眾生悉調伏

或者有的眾生,因為貪欲心很重,瞋恨心也多,所以就愚癡。這類的眾生,煩惱很多,猶如猛火一般的厲害,常常燃燒其身。菩薩為眾生示現老病死諸苦,作為警惕,令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捨離貪瞋癡三毒的心。使其滅去八纒:無慚、無愧、昏沉、掉擧、惡作、嫉妬、睡眠、慳貪,使心清淨,沒有雜念。

如來十力無所畏 及以十八不共法

所有無量諸功德 悉以示現度眾生

佛有十種力量的緣故,所以有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所有一切無量的功德,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為助緣,來示現度化眾生。

十力就是:①知覺處非處智力②知三世業報智力③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④知諸根勝劣智力⑤知種種解智力⑥知種種界智力⑦知一切至處道智力⑧知天眼無礙智力⑨知宿命無漏智力⑩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就是:①一切智無所畏②漏盡無所畏③說障道無所畏④說盡苦道無所畏。也就是化他之心不怯,故為無畏。

十八不共法,就是不共於菩薩和二乘,因為他們還未達到這種境界。佛福慧雙足,達到至

至善至美的境界。十八不共法就是:①身無失②口無失③念無失④無異想⑤無不定⑥無不知己捨⑦欲無滅⑧精進無滅⑨念無滅⑩慧無滅?解脫無滅?解脫知見無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今將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的名詞說出來,若要詳細研究,可以參考佛學大辭典。

記心教誡及神足 悉是如來自在用

彼諸大士皆示現 能使眾生盡調伏

佛給眾生授記,預先說出在什麼時候成佛。凡是有心的眾生,皆可成佛。佛用種種教誡來教化眾生,令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或者用神足通來教化眾生。總之,佛苦口婆心來講道理,令眾生依法修行。諸大菩薩,也都示現這種法門,來教化眾生,為令剛強的眾生,都能調伏。

菩薩種種方便門 隨順世法度眾生

譬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在世令深信

菩薩用種種方便法門,隨順世間法來度脫一切眾生。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就是這個道理。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好像蓮華,雖然從淤泥中生,可是不著淤泥,而是非常清淨無染汚的。好像在前邊所說的道理,令在世間的眾生,深信佛法,不起懷疑,而能修行,便會成佛。以上八首偈頌,是講利行的道理。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談說眾所欣

一切世間眾技術 譬如幻師無不現

雅思是詩人,淵才是文人。他們的詩詞和文章,人人都歡喜讀誦。好像三國時代的龐統,他有「目下十行字,耳聽百人音」的天才。人家看一行字的時間,他便看了十行。有百個人在同時說法,他不但聽得清楚,而且又能知何人說何言,這就是文中王。

歌是歌唱,唱佛曲能令人生恭敬心,而皈依三寶。舞足舞蹈,手舞足蹈,是儀式中一種特別的技藝。談是談論,高談闊論,無所不知,分析事理,頭頭是道,井井有條。說是說話,言中有物,音聲優美,令人聞之,心生欣悅,歡喜靜聽,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菩薩示現一切世間種種的技術,譬如幻術師,無所不能。自無化有,自有化無,變化莫測,奧妙無窮。

或為長者邑中主 或為賈客商人導

或為國王及大臣 或作良醫善眾論

菩薩或者示現大富長者,或做城中的主人,或示現為賈商的領袖。所謂「行商坐賈」,商人到處去販賣貨物;賈人在固定地方開商店,購行商之貨,轉售於人,從中取利。或示現為一國之王,或示現為大臣。或示現為良醫,善於眾論。

在明朝有位大學士,名叫宋濂,他用血來書寫華嚴經,這是菩薩化身。寫華嚴經和其他經典,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有的寫華嚴經,放神光五色,照耀堂宇。有的寫華嚴經,楮樹生香,其味四達。有的寫華嚴經,每字發光,神人護法。有的寫華嚴經,瑞鳥銜華,旋經供養。這都是感應道交的祥瑞,不勝枚擧。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良藥眾寳藏

或作寳珠隨所求 或以正道示眾生

菩薩或者在曠野化作為古老的大樹,或者化作為良藥。好像人蔘,就是良藥。所謂「七兩為蔘,八兩為寶。」人蔘生在深山中,人所不能到的地方。為什麼?因為人蔘被人見一次,便六十年不出土,在土中隱藏著。為什麼叫人蔘?因為其形如人體,有四肢。千年老蔘,若能長成八兩重,便可以成人形,這種蔘有起死囘生之效。菩薩或者示現為寶藏,如金銀礦、鑽石礦、玉石礦等。或作如意寶珠,隨心所求。或以正道法來開示眾生。

若見世界始成立 眾生未有資身具

是時菩薩為工匠 為之示現種種業

世界剛成立的時候,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和野獸生活在一起。所謂「與虎同眠,與鹿同遊」,一切畜生和人友善,互不侵害。人在夏天時,用樹葉遮體。在冬天時,用獸皮禦寒。夏天住在樹上,冬天住在洞中,那時候的人,未有資身之具,過茹毛飲血的生活。菩薩乃示現種種工人,教人耕田、教人造屋、教人織布、教人種種生活必需的技術。又示現種種行業,令眾生學習,使其過正常的生活。生活安定,便發菩提心,來學無上道。

不作逼惱眾生物 但說利益世間事

呪術藥草等眾論 如是所有皆能說

菩薩所行所作,都是善良的行為。他教化眾生改邪歸正,而不做逼惱眾生的事,也不做殺害眾生的工具。菩薩但說有利益眾生的世間事,或者教眾生誦經持咒的法術,或者教眾生認識藥草的知識,或者教眾生一切理論的學問。像前邊所說種種和工巧明,教導眾生使其都能明白瞭解。出家修道人,要研究五明之學:①聲明:明白言語文字的知識。②工巧明:明白一切工藝的技術。③醫方明:明白醫學常識,懂得病理,知道藥性。④因明:明白正邪

假的道理。⑤內明:明白人我心性的本體。這五學是必修的課程。

一切仙人殊勝行 人天等類同信仰

如是難行苦行法 菩薩隨應悉能作

所行一切的仙人,他們都修殊勝的苦行,有的修不吃熟食的苦行,有的修不吃五味的苦行,有的吃青草和樹葉來維持生命,這都是殊勝行,乃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所以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信仰他們的修行。這種難行的苦行法,菩薩觀察眾生的因緣,隨時應現種種苦行,來感化眾生發菩提心。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在山林自勤苦

或露形體無衣服 而於彼眾作師長

菩薩示現種種苦行外道,來教化一切外道,令他們捨邪歸正,背塵合覺,所以菩薩有時示現外道出家人。或者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勤勞辛苦的修行,自力更生,不向外化緣。或者裸體不穿衣服的,

是一絲不掛,沒有一切執著。或者作為外道的師傅,來教化外道如何修行,如何發菩提心。

或現邪命種種行 習行非法以為勝

或現梵誌諸威儀 於彼眾中為上首

菩薩有時候,示現邪命種種行,也就是標異現奇,高聲顯威,說人吉凶禍福的事。好像批八字、算命、看相、摸骨、看風水等,都在五邪命之中,習行不合法的事,以為殊勝。或者示現清淨行的梵誌,具種種的威儀。在那些眾人中,作為領袖。

或受五熱隨日轉 或持牛狗及鹿戒

或著壞衣奉事火 為化是等作導師

菩薩有時示現受五熱的外道,用火熱身或薰鼻等。或隨太陽轉,曝曬其身。或示現持牛狗戒和鹿戒的外道。外道有天眼通的神通,能看見牛狗鹿死後昇天,他們認為學習牛狗鹿的生活,可以昇天,所以持牛狗鹿戒,便吃青草,不吃熟食,替人守門,睡在屋外。但不知牛狗鹿在前生修昇天的善果,在今生把牛狗鹿之果報受完了,即便昇天。這些外道不明白前因後果的因果律。

或者示現穿破壞衣服的外道,認為可以消苦增樂。或者示現拜火的外道,認為火是

神。菩薩為教化這些邪知邪見的外道,而示現同類作為導師,來教化他們發菩提心。

或有示謁諸天廟 或復示入恒河水

食根果等悉示行 於彼常思已勝法

菩薩或示現外道,去謁拜諸天的廟宇。或示現外道,潛入恒河水中,但不會淹死;跳進猛烈火中,也不會燒死。或者吃樹皮草根,以及種種的果食。菩薩都示現種種的苦行,令修邪知邪見的外道們,見菩薩所修是最殊勝的法。

或現蹲踞或翹足 或臥草棘及灰上

或復臥杵求出離 而於彼眾作師首

菩薩示現外道,修蹲踞的苦行,整天不動。或者翹足而立,整天不移。或者一條腿立地,一條腿抬起,所謂「金雞獨立」的姿勢,表示有苦功。或者裸體臥在有棘的草上(現在還有睡在釘床),或者臥在火灰中,或者臥在杵尖上,為什麼要這樣?因為要求出離三界,所以修種種苦行。菩薩為這些外道作師傅,現出的神通比他們更高一籌,令他們敬佩而信仰,令他們捨邪歸正而發菩提心。

如是等類諸外道 觀其意解與同事

所示苦行世靡堪 令彼見已皆調伏

像前邊所說的種種外道,菩薩觀察他們心中所明白的道理,去和他們同事,修種種苦行,但是比他們更高明。他所能忍受的不是世間人所能堪可忍受的,令外道見到這種功夫,已經都被調伏了。乃放棄他們無益的苦行,而修正宗的禪定,這樣對身心有不可思議的好處。

眾生迷惑稟邪教 住於惡見受眾苦

為其方便說妙法 悉令得解眞實諦

眾生是由眾緣假和合而生。眾生有十二種類。眾生因為有無明而生迷惑,所謂「起惑、造業、受報。」這就是說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的道理。如是因,如是果。今生所受的,都是前生所造的。今生所作的,就是來生所將受的。所謂「欲知前生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果,今生做者是。」在前生種邪知邪見的因,在今生就稟邪教,信仰旁門左道,住在惡見裏,受種種的苦果。

菩薩為令外道生出正知正見的思想,乃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導,為其說種種妙法,令他們瞭解眞正實在的道理,不再入邪知的稠林中。

或邊呪語說四諦 或善密語說四諦

或人直語說四諦 或天密語說四諦

因為眾生在迷惑中,所以菩薩用種種方法來說苦集滅道四諦法的道理,令眾生反迷歸覺。或用邊咒語來說四諦法。在南印度中有邊國,其國的人民,稟性純質,所說的話,成為神咒。如果鄰國來侵害,不用兵杖,乃用言破之,所以為邊咒語。或用善密語來說四諦法,或用人直語來說四諦法,或用天密語來說四諦法。

釋迦牟尼佛為四天王說四諦法,初用聖語。有兩位天王瞭解,有兩位天王不瞭解。佛遂用南印度邊國俗語來說四諦法,一位天王瞭解,但還有一位天王不瞭解。佛憐憫而用一種篾戾車(惡見)語來說四諦法。這時,四天王都瞭解四諦法的眞實義。

分別文字說四諦 決定義理說四諦

善破於他說四諦 非外所動說四諦

或者用分別文字來說苦集滅道四諦法。或者用決定(眞實)義理來說四諦法。用種種的道理來破旁門左道的道理,來說四諦法。或者用不是外道所能搖動的理論來說四諦法。

或八部語說四諦 或一切語說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說四諦令解脫

或者作天龍八部的言語來說苦集滅道四諦法。或者用一切語言來說四諦法。雖然「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但是還有些眾生不十分瞭解,完全明白,就能照見諸法實相,不明白,就隻是知道法的少部份道理。所以要隨順眾生所明白的語言音聲來說四諦法,令眾生都得到解脫。

所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說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說法三昧力

所有一切諸佛法門,好像用種種語言來說四諦法一樣。也用種種語言音聲來說一切法。所說的義理,都是至善至美,沒有不完盡的地方。菩薩知道一切語言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名字叫說法三昧力。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

有勝三昧名安樂 能普救度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議 令其見者悉調伏

十方諸佛菩薩,有一種殊勝的三昧(正定正受),名叫安樂三昧,能在定中到十方世界去普徧救度一切眾生,令得到安定快樂。又放出不可思議的光明,普照眾生,所謂「佛光普照。」凡是見到這種大光明的眾生,皆被調伏,發菩提心,趣向佛道。

所放光明名善現 若有眾生遇此光

必令獲益不唐捐 因是得成無上智

十方諸佛菩薩,本著因地所修的行門和願力,而能放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光明,名叫善現三昧。假設有的眾生,能遇見這種大光明,一定能得到益處,不會空過,不會無所得。見到此光的眾生,皆會得到無上的智慧。

彼光示現於諸佛 示法示僧示正道

亦示佛塔及形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在這種光中,示現十方諸佛,又示現十方諸佛所說的一切尊法,又示現十方諸佛所度的一切賢聖僧,又示現十方諸佛所教化一切眾生的正法,以及諸佛的塔和諸佛的像,都在光中示現出來。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光明更為光明,光明照耀,盡虛空徧法界。

又放光明名照耀 映蔽一切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 普為眾生作饒益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照耀三昧。這種光明能映蔽一切諸天的光,所有黑暗障礙的地方,統統滅除殆盡,普徧為眾生作為饒益,受益匪淺。

此光覺悟一切眾 令執燈明供養佛

以燈供養諸佛故 得成世中無上燈

這個照耀三昧的光,照在眾生身上,能令其覺悟而發菩提心,持明燈來供養諸佛。因為用油燈來供養十方諸佛的緣故,所以得到成就世間無上的智慧。因為燈代表光明,光明就是智慧。欲得智慧光明,那麼,就在佛前供養香油燈。

然諸油燈及酥燈 亦然種種諸明炬

眾香妙藥上寶燭 以是供佛獲此光

或者燃一切油燈和酥燈,或者燃一切明炬,用這種光明來供養佛。或者用種種寶香。或者用種種妙藥。或者用種種寶燭。用種種供品來供養佛,就獲得這種光明來照耀,而得無量無邊的智慧。

又放光明名濟度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普發大誓心 度脫欲海諸群生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濟度三昧。這種光明,能把眾生從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濟登涅槃彼岸 。也就是四宏誓願中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有無量無邊那樣的多,我們要發願,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得到快樂。那麼,所發的願,不是在口裏念念就算了事,必需要躬行實踐,那才算數。我們要想一想,「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度了沒有?我們是度眾生,還是被眾生所度?我能轉境界呢?還是被境界轉?自己是不是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能有這種眞正的定力嗎?這些問題,時刻要反省。

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眾生,也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若是覺悟,才能認識煩惱,才能轉煩惱成菩提。若是不覺悟,就不能轉煩惱成菩提,所以要覺悟。覺悟是什麼?覺悟生死的煩惱。煩惱就是無明,菩提就是智慧,修道就是破無明,求智慧。

這種光明,能令眾生普發大誓心,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發大誓願來學佛法,才能斷除煩惱,證得菩提道果。若不發大誓願,就不能深入經藏,也不能智慧如海。

如果度脫欲海的諸群生,就能成佛,也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令沒有種善根的眾生,而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眾生,令其增長。已經增長善根的眾生,令其成熟。已經成熟善根的眾生,令其解脫。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思想不同、所好不同,所以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比較有立竿見影之效。例如小乘根器,在突然間令他們廻小向大,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大乘根器,令他們學小乘法,也是一種困難的事。佛說一切法,是對一切眾生的機緣而說。若是沒有一切機,也不用一切方便法。機就是眾生的心。佛針對眾生的思想來說種種法。

我們眾生,都在欲海中浮沉不定。在明白的時候,就浮上來,要出離欲海。在糊塗的時候,就沉下去,而不想出離欲海。所以佛菩薩要度脫欲海諸群生,早登佛道。

若能普發大誓心 度脫欲海諸群生

則能越度四瀑流 示導無憂解脫城

假設能普徧發起大誓願的心,又想度脫所有法界衛切的眾生,尤其是在人欲橫流中的諸群生。因為他們貪戀紅塵的緣故,所以不容易出離欲海。如果能度脫欲海,便能超越四種的瀑流,而知道無憂無慮的解脫城所在處。

瀑流是譬如,意思好像瀑流那樣的危險,能將人淹死。三界二十五有,就是瀑流。瀑流有四種:①欲流:欲念好像瀑流那樣的厲害。②見流:就是三界的見惑,也是五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也是我相我執。這猶如瀑流,能令眾生在欲海漂流,不得出離。③有流:有情眾生,在三界生死欲海中流轉不息,有生有滅的果報,永不停止,猶如瀑流一樣。④無明流:無明是顚倒的根本。譬如,講正法他不愛聽,說邪法他反而歡喜聽,這就是無明的瀑流。在欲海裏漂流不定,而不能登彼岸。如果沒有這些邪知邪見,就沒有無明煩惱,就沒有一切欲念,就沒有一切執著,就能到達無憂解脫城。

於諸行路大水處 造立橋梁及船筏

毀訾有為讚寂靜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處處誌在利益眾生,乃至在眾人行路的地方,如大河或小溪,都建築橋樑和船筏,普渡來往的行人。毀訾有為,就是說有為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讚歎寂靜(禪定),就是說無為法才能得到解脫,才能成就道業。因為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緣故,所以得到成就這種光明的力量。

又放光明名滅愛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捨離於五欲 專思解脫妙法味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滅愛三昧。這種光明,能消滅一切的愛欲。眾生所執著的,就是愛欲。因為有男貪女愛的欲,所以不能了生死。這種光明,能令眾生覺悟愛是生死之根本;又能令眾生捨離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又可以說是離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這五種欲,把眾生支配的顚顚倒倒。如能捨離五欲,就無所執著,專思解脫法門,便得妙法之味,這境界是不可思議的,能離苦得樂,能了生脫死。

若能捨離於五欲 專思解脫妙法味

則能以佛甘露雨 普滅世間諸渴愛

假設能把五欲都捨離,而專一來修禪定法門,就能得到解脫妙法的味,就能以佛的甘露法雨,普滅世間一切的愛。這種愛,好像饑渴一樣的需求,實在令人不能忍受。可是得到佛的甘露法雨所潤澤之後,漸漸把愛的煩惱消除了,而出離欲海,達到清涼的境界。

惠施池井及泉流 專求無上菩提道

毀訾五欲讚禪定 是故得成此光明

仗賴滅愛三昧的光明,菩薩便行種種布施,對人人有恩惠,利益一切人。或造飲水的池和井,令行路人飲水解渴。或造泉流,令眾生洗去身心的塵垢,使身心清淨。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欲利益眾生,欲栽培自己的功德,也為了求無上菩提道。

或者毀訾五欲,因為五欲對修道人有大害,所以要捨離它。或者稱讚禪定的妙法,因為禪定是開悟最捷之徑。所以要精進參禪,一分一秒也不空過。因為修布施,捨五欲的緣故,而得成就這種滅愛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歡喜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愛慕佛菩提 發心願證無師道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歡喜三昧。無論那類眾生,得到這種光明普照,便生大歡喜心。這種光明,能令一切眾生覺悟,發菩提心,又能令眾生愛慕佛菩提。這個「愛」字,是愛慕的「愛」,不是前邊所講的「愛」。那是貪愛財色名食睡五欲的「愛」;這是愛慕佛法僧三寶的「愛」。愛五欲是染汚的愛,愛三寶是清淨的愛。

要立誌發大心,願證無師通,也就是無師自通,不需要師父教導,自己就明白道理。這種道,是由堅誠恒三字,來勤修戒定慧,來息滅貪瞋癡,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造立如來大悲像 眾相莊嚴坐華座

恒歎最勝諸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誰想相好莊嚴,就要用香華來供養佛,或修寺院,或造佛像。莊嚴佛像,就是莊嚴自己的像,所以要造如來大悲像。塑造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像,端坐蓮華座上,又要常常讚歎諸佛殊勝的功德,因為這種緣故,才得成就歡喜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愛樂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愛樂三昧。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眾生,使其反迷歸,捨歸邪歸正,而發菩提心。這種光明,能令眾生心生快樂,歡喜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賢聖僧。因為心生歡喜而快樂,就皈依三寶、恭敬三寶、親近三寶、供養三寶,這是佛教徒應該具備的條件。

若常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則在如來眾會中 逮成無上深法忍

假設能常常心樂於諸佛,諸佛說的法,宣揚佛法的賢聖僧;那麼,就有資格參加如來一切的法會,而能見佛,又能聞法。或者親近善知識及良友,這樣便很快成就無上甚深的法忍。一切的法,都要能忍受、都要依法修行,就離佛道不太遠了。

開悟眾生無有量 普使念佛法僧寶

及示發心功德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薩為令眾生從迷夢中早日覺悟,所以開悟眾生至無數無量之多。令眾生明白念佛念法念僧是開悟的法門。菩薩來指示眾生,如何發菩提心,如何來修道,如何行善事,如何作功德,他詳詳細細地說明白。如果能依法去修行,就能了生脫死,得成就愛樂三昧的光明。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因為佛在當初曾經發願:「若有眾生,常念我的名號。此人則有成佛的機會。」所以要想成佛,必須專心念佛號,必須研究佛法,因為佛法是佛所說成佛的方法。若想明白佛法,必須親近賢聖僧,所謂「法賴僧傳」。若想親近賢聖僧,必須皈依三寶,這樣,才有機會學佛法,而成佛道。

又放光明名福聚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行種種無量施 以此願求無上道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福聚三昧。這種光明,能將一切福聚集在一起。福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布施而來的。能布施就有功德,有功德就有福報。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眾生,令眾生修行種種無量布施法門,以這種布施願求無上道,也就是成佛的道路。

設大施會無遮限 有來求者皆滿足

不令其心有所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設立無遮大布施的法會,無論什麼都要布施,是沒有限量的,願求多少,就得多少。有求必應,都令其滿足,不令其心有所缺乏的感覺。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得成福聚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於一法一念中 悉解無量諸法門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具智三昧。也就是具足一切智慧光明。這種光明,能令沒有覺悟的眾生而能覺悟。令一切眾生從明白一法,就能明白一切法。在一念之中,能知道「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道理。由一種法門,能悉解無量種法門,所謂「一通一切通」的境界。

為諸眾生分別法 及以決了眞實義

善說法義無虧減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薩為一切眾生分別諸法實相的道理,令眾生明白佛法的眞實義。用種種方便法,善說妙法的義理,沒有虧缺減少。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說明經典大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具智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燈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知眾生性空寂 一切諸法無所有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慧燈三昧。這種光明,能覺悟無明的眾生,令一切眾生知道眾生性本來是不生不滅,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諸法,本是寂滅的。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一切諸法,沒有一個實體,皆是空無所有的。

演說諸法空無主 如幻如焰水中月

乃至猶如夢影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薩演說無常、苦、空、無我一切諸法,都是寂滅的,沒有一個實體來主宰。一切法就是方法,也是方便法。因為眾生有所執著,所以才說種種方便法門,來破眾生一切執著。有為法如幻不實,如春天大地的陽燄,如水中的月光,如鏡中的華影,都沒有實體。又如夢中影像一樣,虛無實體。菩薩苦口婆心,勸導眾生不要執著有為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慧燈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無盡陀羅尼 悉持一切諸佛法

又放出一種光明,名叫法自在三昧。於一切諸法,得到圓融無礙的自在。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不自在的眾生,而使其得到自在,得到無盡的陀羅尼。陀羅尼譯為總持,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總持身語意三業清淨,能完全修持一切諸佛的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給侍守護諸賢聖

以種種法施眾生 是故得成此光明

恭敬修持佛法的人,供養修持佛法的人。發心幫助道場做事,就是給侍;又發心守護諸賢聖僧。用種種法施予眾生,令他們明白佛法的道理,能改惡向善,而發菩提心,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得成法自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能捨 此光覺悟慳眾生

令知財寶悉非常 恒樂惠施心無著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能捨三昧,也就是布施三昧這種光明,能令慳貪的眾生,發布施心,覺悟一切財寶不是永遠不壞的東西,因此常快樂而惠施予一切眾生。但是,沒有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種的執著,才是眞布施。所謂「為善最樂」,這種快樂是無可比的。

慳心難調而能調 解財如夢如浮雲

增長惠施清淨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眾生的慳貪心,是不容易調伏,可是被能捨三昧光明所照,便能轉變為布施心。瞭解財物如夢如浮雲。孔子說:「寶貴於我如浮雲」,就是說富貴好像天空的浮雲,沒有永久性,時刻在變化。後人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乃產生不強求的心理,所謂「富貴花間開,功名瓦上霜」,要事事能知足。儒家的思想是:「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孔子又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事,吾亦為執。如無所求,從吾所好」,大意是這樣的解釋,富貴假若可以求的話,雖然是去當駕車那麼卑劣的工作,我也願意去做。但如果富貴不可以求得,那麼,我便去做自己所喜歡的事。例如好彈琴就去彈琴,好下棋就去下棋,好寫字就去寫字,好畫畫就去畫畫。這就是從其所好。儒家的思想有的地方和佛教相同,但是佛教是主張慈悲,沒有貪心而要布施。主張普濟眾生、憐憫眾生、同情眾生。不過,儒家是世間法,求做完人。佛教是出世法,求做覺者,也就是求有大智慧。

這種能捨三昧光明,能令眾生的布施心增長,而得到清淨無染的心。菩薩在因地修種種布施法門,輾轉教化眾生修布施法門,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能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熱 此光能覺毀禁者

普使受持清淨戒 發心願證無師道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除熱三昧,也就是持戒三昧,這種光明,普照眾生,能消除熱苦煩惱的病。又能令毀戒的眾生生覺悟心,發心守戒。凡是不嚴守戒律的眾生,皆因為愚癡,無明太重,迷惑太深,所以就有種種的染汚而不清淨。在家人要守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人,首先要守沙彌戒律:㈠不殺生、㈡不偷盜、㈢不邪淫、㈣不妄語、㈤不飲酒、㈥不著華鬘不塗香、㈦不歌舞娼伎亦不往觀聽、㈧不得坐高廣大牀㈨不得非時食、㈩不得捉金銀寶物。這十種戒律,不但沙彌要守戒,就是比丘或比丘尼也要遵守,不可毀犯。

這種光明,能令破戒者恢復清淨戒體,而嚴守戒律,發心願意證得無師道,也就是佛道。你們不可按字義解釋,認為無師道就是沒有師父教導,就可以成就道業。這種解釋,就是邪知邪見的謬論,大錯而特錯,相差十萬八千裏。修道人一定要拜師父,才能學到眞正的法,也就是正知正見。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那就是盲修瞎練,白費功夫。到後來還是墮地獄,可是自己還不知道。所以要拜善知識為師,才能成就諸佛之道(修道人,一言一行一戒,無有不是從師尊前,學習受教而來,故簡言無師道)。

勸引眾生受持戒 十善業道悉清淨

又令發向菩提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薩勸導接引眾生愛持清淨戒律,能將身語意三業的十善,完全得到清淨。又為令持戒的眾生,發廻向心,廻小向大,廻事向理,廻因向果。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因為修種種行門的緣故,所以得成除熱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嚴 此光覺悟瞋恚者

令彼除瞋離我慢 常樂忍辱柔和法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忍嚴三昧,也就是忍辱三昧。以忍辱來莊嚴清淨法身,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有瞋恚心的眾生,也就是有很重無明的眾生。無明是造業的根,所謂「無明火、老虎神,這是前生罪孽根。」老虎本來就夠厲害,牠如果成神,更加厲害!比方人一旦發起脾氣來,就什麼也不怕,連老虎也不怕了。發脾氣就有煩惱,所以我們修道人,最要緊就是不發脾氣。古人說:「千日打柴一火焚。」辛辛苦苦打了一千天的柴,被一根火柴就全都燒光了。也就是說,修行三年的功夫,一旦發了一次脾氣,就把所修的功德燒盡了。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就是指無明之火,燒盡功德林。我們為什麼要發脾氣?就因為有無明。如何能破無明?就要修忍辱的法門。如有人來罵你、來打你、來誹謗你、來侮辱你,要無動於衷,反省這是報應。時時刻刻廻光返照,反求諸己。這樣就能把無明火壓下去,逐漸減少,到灰中無火的程度,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這種光明,能令有瞋恚心的眾生,修忍辱波羅蜜法門,能消除瞋恚,能離開我慢。常生快樂而能忍辱,性情就變得柔和。你們看,牙齒是剛強的,舌頭是柔和的;人到老的時候,牙齒掉光了,舌頭仍然存在。這就是柔能剋剛的道理,所以忍辱是最上的法門。

眾生暴惡難可忍 為菩提故心不動

常樂稱揚忍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遇到暴躁而不講道理的惡人,是很難忍受的,但是也要忍受,所謂「難忍能忍,才是眞忍。」也就是忍為高,和為貴。為什麼要忍?因為要證菩提的緣故,所以心不動。不動就是忍,忍就是定。禪定就是修身不動、心不動。才能得到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

要常常稱揚忍辱的功德,什麼是功德?就是人家不能忍的你能忍,人家不能受的你能受,人家不能修的你能修,人家不能行的你能行,這就是功德。有人說:金山寺太苦啦!一天吃一餐,早上也餓,晚上也餓,眞受不了。又打禪七,早晨二時三十分開始坐香,夜間十二點鐘休息,實在忍受不了。這就是不能忍受的表現。如果能忍受,就得到忍辱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 此光覺悟懶惰者

令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勇猛三昧,也就是精進三昧。這種光明,能令懶惰的眾生覺悟,生出勇猛精進心,勤修佛道。對三寶常起恭敬心和供養心,沒有疲倦和厭煩的時候。

學佛法的人,一天要比一天精進,不可有懶惰心,也不可懈怠,更不可放逸。要時時刻刻守規矩,晝夜六時恒精進。我們今生為什麼受苦?就因為前生不修行的緣故。今生再不修行,來生更要受苦,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理,希望大家注意!趕緊修行!

若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則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無上佛菩提

假設能常在三寶中,生恭敬心和供養心,沒有疲倦的思想和行為,那麼,就能超出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這四種魔障的境界,很快能成就無上的佛菩提道果。

修道人,要有慈悲心,有人我一體的思想。換言之,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家好就是自己好,人家壞就是自己壞。希望人人得到利益,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要比自己強、比自己好,這才是修道人的胸懷,出家人的抱負。如果沒有嫉妬障礙心,很快便會成道業。要有半點嫉妬障礙心,離佛道尚有十萬八千裏,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裏。」

勸化眾生令進策 常勤供養於三寶

法欲滅時專守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勸導善化有疲厭的眾生,令他精進、令他警策。好像在打禪七時間,如有睡覺或犯規者,一定要打香板。被打者不但沒有瞋恨心,反而更加精進修行,這就是警策。所以在香板上寫「警策」二字。打你是警策你,教你守規矩。無論什麼人,來到道場中,都要守規矩。是龍要盤起來,是虎要臥下來,不能隨隨便便不守規矩。

還要常殷勤來供養三寶,發願在末法時代,要專誠守護三寶、擁擠三寶,令法不滅。佛法剛剛來到美國,怎能使佛法消滅了!所以大家要努力來守護佛法。因為這個緣故,才得成勇猛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靜 此光能覺亂意者

令其遠離貪恚癡 心不動搖而正定

又放出一種光明,名叫寂靜三昧,也就是禪定三昧。禪定是對治散亂的毛病。這種光明,能令意亂情迷的眾生得到覺悟,遠離貪瞋癡三毒,也就是令有欲念、有無明、有脾氣的眾生,遇到境界的引誘,而不動心。這是得到正定的功夫,也就能轉境界。

捨離一切惡知識 無義談說雜染行

讚歎禪定阿蘭若 是故得成此光明

有了正定,就能認識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就是沒有一切執著心,沒有貪心,不自私、不自利、不嫉妬、不障礙、不貢高、不我慢。一切為人著想,不但獨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令一切眾生,皆瞭解佛法眞實義,具足正知正見。

有了定力,就能捨離惡知識。什麼是惡知識?就是自私自利,嫉妬障礙,貢高我慢的人,一切隻為自己打算,而不替他人著想,有利必爭,無利必讓。沒有道德心,也沒有同情心。所知所見都是邪知邪見,令人生染汚的思想,使心不清淨。

善知識不說無義的法,不談雜染的行,更不論一切邪法;隻讚歎禪定是開悟的妙法門,阿蘭若(清淨)是修行的好地方。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寂靜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嚴 此光覺悟愚迷者

令其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慧嚴三昧,也就是智慧三昧,用智慧來莊嚴。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愚癡的眾生,令其證得四諦法的眞理,又使其瞭解緣起性空的道理,令六根智慧互相通達無礙,這就是六根互用的境界。

若能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則得日燈三昧法 智慧光明成佛果

假設能證得四諦法,瞭解十二因緣法,那麼,六根智慧就通達無礙,就能得成日燈三昧法,來普照一切眾生。有了智慧光明,不久即可成就佛的果位。

國財及己皆能捨 為菩提故求正法

聞已專勤為眾說 是故得成此光明

在沒有成佛以前,要行菩薩道,將國和家的財產,和自己的身心性命,都要施捨給眾生。為什麼?因為求菩提正法的緣故,將自己所聞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法,專一勤為眾生演說,因為這樣,而得成慧嚴三昧的光明。以上是放出六度三昧的大光明。

又放光明名佛慧 此光覺悟諸含識

令見無量無邊佛 各各坐寶蓮華上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佛慧三昧,也就是佛的智慧。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眾生。令其在佛慧光明普照之下,能見到無量無邊諸佛,所有的諸佛,結雙跏趺坐於大寶蓮華之座上。

讚佛威德及解脫 說佛自在無有量

顯示佛力及神通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讚歎諸佛的威德和解脫道的微妙,廣說諸佛自在神力和解脫無上道,都是無量無邊。在光中又顯示佛的種種方便力和種種神通妙用。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佛慧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無畏 此光照觸恐怖者

非人所持諸毒害 一切皆令疾除滅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無畏三昧。這種光明,能照觸有恐怖的眾生,使其沒有諸毒害。這種光明,能將沒有人性而害人的惡人,所持殺人的武器或害人的毒藥,都很快地消除滅盡。

能於眾生施無畏 遇有惱害皆勸止

拯濟厄難孤窮者 以是得成此光明

能令眾生廣施無畏法,遇到有人想要惱亂傷害眾生時,便勸導他停止這種行為,要拯救援助孤苦、伶仃,艱難貧窮的人。因為這種緣故,才得到成就無畏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隱 此光能照疾病者

令除一切諸苦痛 悉得正定三昧樂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安隱三昧,這種光明能照破眾生一切的疾病,令其消除一切痛苦,都得到正定正受的快樂。

施以良藥救眾患 妙寶延命香塗體

酥油乳蜜充飲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假使能布施種種良藥,來救種種的病患,對症下藥,解除痛苦,便是妙寶,可以延長壽命。或用末香塗身,或用酥油點燈,或用香蜜作飲食。這樣,才能得成安隱三昧的光明。

眾生的病患,就是貪瞋癡慢疑五種熱毒病。用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法藥來對治,一定藥到病除,所謂「對症下藥。」譬如熱症的病,要吃涼性的藥;寒症的病,要吃熱性的藥。

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沒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見佛三昧。在光中能見到十方一切諸佛。這種光明,能覺悟將要命終的眾生,令其隨時憶念阿彌陀佛,而念佛號。隻要一心不亂念十聲佛號,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如果見到臨終的眾生,勸導念佛,使他可以往生西方世界或東方世界。

有人說:「那麼,我們平時不要念佛,等到臨命終時,再念佛不是可以嗎?」不可以的。因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那是來不及的。人在最後的時候,被牽腸掛肚的事所困擾,或兒女之情所留戀,就忘了念佛。所以在平時多念佛,使心清淨,煩惱淨盡,一切放下,無所執著。等到臨命終時,心淨無煩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那時,定得西方三聖持金臺來接引。

人在命終時,神誌不清,不能念佛。或請僧人來助念,或請善知識來助念,或請道友來助念,或請親友助念以及家人助念。這樣,能令命終人生出菩提心,在一念之間,獲得無量的功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或者在病房恭立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聖像,令臨終人來瞻仰來恭敬,命終也會往生西方淨土。令病人到佛所去皈依佛,恭敬禮拜,這樣修行,能得到見佛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樂法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於正法常欣樂 聽聞演說及書寫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樂法三昧。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眾生,令聞正法者常生歡喜心,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這種光明又能令眾生歡喜佛法,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人講經說法,都設法去參加。要知聽經有妙不可言的好處,聽完之後,就要演說,就要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 令求法者意充滿

於法愛樂勤修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等到末法時代,能將所聽到的正法,演說給眾生聽,或書寫給眾生看,令聞見的眾生,得到滿意的法益。對於法生起愛樂之心,勤加修行。修行要貫徹始終,不可「一曝十寒」,就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這樣修行,無有是處。因為願意聞法、演說、修行、書寫等,而得成法樂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 此光開悟諸菩薩

能令三界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妙音三昧。世間一切音聲,都變成妙音。在宋朝蘇東坡曾經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小溪流水聲,都是在演說妙音;青山一切色,都是清淨的妙身,這種光明,能使一切菩薩開悟。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見到這種光明,就能得到辯才無礙的智慧。這種光明,又能令三界所有一切的音聲,令眾生聞之,皆是如來的妙音。

以大音聲稱讚佛 及施鈴鐸諸音樂

普使世間聞佛音 是故得成此光明

菩薩在因地修六度萬行的時候,常用大音聲來稱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和佈施寶鈴寶鐸以及一切音樂,普徧令世間一切眾生,聞到佛的妙音。因為在因地修行種種行門,所以得成妙音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施甘露 此光開悟一切眾

令捨一切放逸行 具足修習諸功德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施甘露三昧。這種光明,能開悟一切眾生,能解除饑渴和煩惱,又能捨離一切放逸(不守規矩)的行為,而依教奉行。不放逸,就能精進。精進就具足修習一切功德。修道人,不能隨著貪瞋癡去做顚倒的事,一定要爭先恐後向佛道勇猛精進。

說有為法非安隱 無量苦惱悉充徧

恒樂稱揚寂滅樂 是故得成此光明

為眾生演說有為法,說這不是安隱法。為什麼?因為這種法,是虛妄不實的。例如功名富貴,都是暫時性。好像鏡中花,水中月一樣的虛妄不眞實。不要被虛妄的功名富貴所搖動,應該認識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所有的有為法,都有無量的苦惱。大而國,小而家,都有苦惱。人人有苦惱,例如,做官有做官的苦惱。做生意有做生意的苦惱。讀書有讀書的苦惱。總而言之,找不到一個人沒有苦惱,所以無量苦惱悉充滿。要常快樂而歡喜稱讚寂滅為樂的法,這就是禪定的快樂,非人間能找到的,也無法可形容。因為稱揚讚歎寂滅之樂,所以得到成就施甘露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最勝 此光開悟一切眾

令於佛所普聽聞 戒定智慧增上法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最勝三昧。這種光明,能開悟一切眾生。令有貪心的眾生,能生布施心。令有瞋心的眾生,能生慈悲心。令有癡心的眾生,能生智慧。這種光明,能改變眾生的思想,使貪而不貪,瞋而不瞋,癡而不癡。一切都能反迷歸覺,捨惡行善,它有這種的功用。令眾生皆發菩提心,在佛道場中,普聞一切法,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增上法,能增長善根。

常樂稱揚一切佛 勝戒勝定殊勝慧

如是為求無上道 是故得成此光明

要恒常的快樂,稱揚讚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殊勝三無漏學。什麼是戒?就是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什麼是定?就是不動心。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不被外物所搖動,認識本有自性。什麼是慧?就是般若智慧。分別善惡,辨明是非。不為顛倒所迷,不被外境所惑。換言之,不做糊塗事,盡做明白事,這就是求無上道的方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最勝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寶嚴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寶藏無窮盡 以此供養諸如來

又能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寶嚴三昧,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眾生,令得寶藏沒有窮盡,並用此寶藏來供養諸如來。所謂「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捨財裝佛金。今生貧踐是何因?前生不肯濟窮人。今生端正是何因?前生香燈供佛尊。今生醜陋是何因?前生汚身佛前行。今生愚癡是何因?前生奸巧欺善人。今生智慧是何因?前生印送諸經文。」這都是前因後果的報應和感招。

我曾作一首偈頌:「今生不籠鳥,來生不坐監。今生不釣魚,來生不討飯。」有人說:「呃!出家人托缽乞食,原來在前生是釣魚人。」你們要知道,出家人為什麼要乞食?因為是給眾生有種福田的機會,並不是因為沒有飯吃而去乞食。這一點要弄清楚,不可混為一談。

現在講一個吝嗇成性的公案:從前有位守財奴,一毛不拔,對人非常吝嗇,不肯布施。他的名字叫都要。什麼都要,要黃金、老二叫白銀、老三叫鑽石、老四叫孽障。三個兒子都受大學教育。老大獲得博士學位,老二獲得碩士學位,老三獲得學士學位,都結婚生子,事業有所成就。唯獨小四,隻受小學教育,沒有結婚,沒有職業。為什麼?因為他爸爸不喜歡他,於是受種種虐待。可是小四很孝順,很聽爸爸的話,其他三個哥哥,雖然有學問,但是不聽爸爸的話。

這位「都要」先生,到年老多病時,自知病入膏肓,沒有希望了。在奄奄一息的時候,覺得自己一人到冥府去太孤單,想帶一個兒子去作伴。於是乎,就和大兒子商量。「黃金!我們父子的感情很好,你可願意陪我一同去死?」大兒子一聽,覺得莫名其妙,豈有此理,乃不客氣的說:「你死和我有什麼關係!我的榮華富貴還沒有享受完,我不去!」大富翁很傷心,於是來找二兒子商量。乃對白銀說:「我就要死了,你可以陪伴爸爸去死嗎?」不料白銀一瞪眼睛的說:「你眞是老糊塗,我年紀還輕,怎能陪您老人家一起去死呢!我要快樂的活下去。」這個大富翁,唉聲歎氣,沒有辦法。心想再和鑽石商量商量,看他肯不肯同我一塊去死。於是對三兒子說:「鑽石!你是爸爸最心愛的兒子(他學經濟學),能不能到陰府去作爸爸的經濟顧問?」老三一聽,大驚失色的說:「爸爸,不可以的!我雖學經濟學,但是所學尚未發揮,我想在世間再深造,得到博士學位,大展鴻圖,成為世界大資本家,執世界經濟市場的牛耳,對不起,現在我還不能陪您老人家,恕孩兒不孝。」大富翁很失望,自討沒趣。在一籌莫展之時、無可奈何的來問小兒子。出乎意料之外,小兒子很願意,滿口答應爸爸的要求,大富翁這時喜極而泣的說:「孽障!爸爸實在對不起你,沒有讓你讀大學,也沒有給你成家立業,爸爸對你太苛薄了。希望你要原諒爸爸的偏心。」說完就空手而去,隻有孽障隨他同去。所謂「萬般帶不去,隻有業隨身。」

人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唯獨業障跟著走。生前作善業,就有善的業障;生前作惡業,就有惡的業障。黃金、白銀、鑽石都不去,這個小孽障鬼卻歡天喜地跟著去受報。

人生在世上,一切如幻如化,虛妄不實,所以一切不要太認眞。太認眞的話,糊塗就多。不認眞,明白就多。明白多,糊塗少,就不會做出顚倒夢想的事。

我們修道人,修什麼?就是修無貪瞋癡的心。不要貪五欲之樂,不要發脾氣,一切要忍耐。修行人不能忍耐,沒有忍辱的功夫,一切法門,無論修行到如何的程度,也不會成就,同時更會變得愚癡。

以諸種種上妙寳 奉施於佛及佛塔

亦以惠施諸貧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用一切種種無上的妙寶,來供養於佛,以及建築佛塔。又用一切寶貝來布施於貧乏人,來幫助一切窮苦人,令他們得到大利益。因為這個緣故,而得成就寶嚴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嚴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聞者悅可意 決定當成佛功德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香嚴三昧。這種光明,能覺悟一切的眾生,令眾生聞到這種香味,心生喜悅,可以稱心滿意,決定當成就佛的功德。

人天妙香以塗地 供養一切最勝主

亦以造塔及佛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人間的人,天上的人,用妙香來塗地。為什麼?因為莊嚴其所,來供養一切最勝王,也就是佛。也造莊嚴的佛像,來供養佛。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得到成就香嚴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雜莊嚴 寶幢幡蓋無央數

焚香散華奏眾樂 城邑內外皆充滿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雜莊嚴三昧。有寶幢、寶幡、寶蓋,有不知數量之多。又焚燒種種的妙香,又散佈種種的寶華,又演奏種種的音樂,來供養於佛、來莊嚴於佛。在大城小邑的裏邊和外邊,都充滿這種眾寶的嚴飾。

本以微妙妓樂音 眾香妙華幢蓋等

種種莊嚴供養佛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用種種微妙不可思議的伎樂音,種種妙香、妙華、寶幢、寶蓋等,種種莊嚴來供養於佛。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到成就雜莊嚴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潔 令地平坦猶如掌

莊嚴佛塔及其處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嚴潔三昧。這種光明所照耀的地方,能令其地平坦如手掌,沒有崎嶇之處,能建築寶塔和佛的道場,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成嚴潔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雲 能起香雲雨香水

以水灑塔及庭院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大雲三昧。這種光明,能生起香雲,而降香水的雨。用香水來灑寶塔及寺院。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得成大雲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具 令裸形者得上服

嚴身妙物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嚴具三昧。這種光明,能令裸體沒有衣服的眾生,得到上等的衣服。用種種莊嚴其身的妙物,而施予眾生。因為行這種布施,所以得成嚴具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 能令飢者獲美食

種種珍饌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上味三昧。這種光明,能令饑渴的眾生,獲得美食。又用種種珍貴的飲食供養三寶,布施眾生。因為這樣,所以得成上味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財 令貧乏者獲寶藏

以無盡物施三寶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大財三昧。這種光明,能令貧乏的眾生獲得寶藏。用無盡的財物來供養三寶,布施眾生。因為這樣,所以得成大財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眼清淨 能令盲者見眾色

以燈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眼睛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盲目的眾生,看見種種的色相。因為然燈供養於佛及佛塔,所以得到這種大光明。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天眼通阿 樓陀尊者,是佛的堂弟,他出家之後,因為懶惰,所以常睡覺。有一天,佛在說法,他在呼呼大睡。所以被佛嗬責:「咄咄胡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頓生大慚愧心,發誓不睡覺。於是勇猛精進,七天七夜不睡覺,以至雙目失明。雖然看不見,但因為精進,所以證得另外一隻天眼,被稱為天眼第一。

我們每個人,全身有八萬四千根毛孔,在每根毛孔中,都有眼睛。在手掌中也有眼睛。可惜不能睜開。為什麼?因為不修行,如果能認眞修行,因緣成熟,便能睜開,看見一切物。

又放光名耳清淨 能令聾者悉善聽

鼓樂娛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耳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聾人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切音聲,用鼓的音樂來娛興於佛和佛的寶塔。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到成就耳清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鼻清淨 昔未聞香皆得聞

以香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耳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從前沒有聞到香味的眾生,都能聞到香味,用香來供養於佛和供養佛塔。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得到成就鼻清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舌清淨 能以美音稱讚佛

永除麤惡不善語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耳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美妙的音聲,來稱讚諸佛的功德。因為永遠消除粗言惡語和不善的語業,所以得到成就舌清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身清淨 諸根缺者令具足

以身禮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身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六根不全的眾生,都能具足,沒有缺陷。因為以身禮佛,或禮佛塔,有此功德,所以得成身清淨三昧的光明。

又放光名意清淨 令失心者得正念

修行三昧悉自在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意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發狂的眾生,得到正念,不再胡思亂想或精神恍惚。因為修行正定正念,完全都自在了,所以得成意清淨三昧的光明。

以上六首偈頌,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以下六首偈頌,是說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清淨。在顚倒的時候,乃因為六根對六塵發生作用。在覺悟的時候,也是因為六根對六塵不起作用。換句話來說,會用六根六塵,就能覺悟;不會用六根六塵,就是迷惑。所謂「覺悟是佛,迷惑是眾生。」如果不被六塵所轉,而能轉六塵,就是六根清淨,這樣就得到六根互用的境界,這種境界,

是妙不可言!眼睛能說話,耳朵能看物,鼻子能聽聲,其他舌身意三根也具足六根作用。怎樣能有六根互用的境界,首先要令六根清淨,不為六塵所轉,自然就會互用。但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成就。

又放光名色清淨 令見難思諸佛色

以眾妙色莊嚴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色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一切眾生見到不可思議諸佛的色相。用眾妙色來莊嚴佛塔。因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成就色清淨三昧的光明,來教化眾生。

又放光名聲清淨 令知聲性本空寂

觀聲緣起如穀響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聲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一切眾生知道聲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而不要沉迷在聲塵中,陶醉在靡靡之音中,應該曉得聲是由因緣而生。譬如空穀傳聲的道理,在山穀這一邊,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在山穀那一邊,也反應出「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這是音波折囘的應聲。因為明白這種道理,所以成就聲清淨三昧的光明,來教化眾生。

又放光名香清淨 令諸臭穢悉香潔

香水洗塔菩提樹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香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一切臭穢的地方,都變成芬香而清潔。用香水來洗佛像和佛塔,來噴灑菩提樹。因為有這樣的功德,所以得到成就香清淨三昧的光明,來教化眾生。

又放光名味清淨 能除一切味中毒

恒供佛僧及父母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味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消除一切味中的毒素,使其變為甘露味;又甜又香,不但無毒,而有營養,食之可以開智慧。常常用上味的飲食來供養三寶和父母。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得到成就三昧的光明,來教化眾生。

又放光名觸清淨 能令惡觸皆柔軟

戈鋋劍戟從空雨 皆令變作妙華鬘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觸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惡觸的眾生,把所喜愛所執著的都放下了,那麼,就得到柔軟。惡觸能變為殺人的利器;善觸能變為柔軟的香華。所以貪觸塵是很危險的,如同戈矛刺身,劍戟傷身一般的厲害而痛苦。這種戈、鋋(大的箭矢)、劍、戟(槍頭有叉)從空而降,好像下雨一般。可是這種光明,能令害人的兵器變化為妙華鬘。不但不能傷害人,反而作為裝飾品。

古時,作戰是用矛盾作武器。矛是攻,刺人的兵刄。盾是守,擋矛的工具。造矛人的心理,想把矛造得十分銳利,無論什麼盾也擋不住。造盾人的心理,想把盾造得非常堅硬,無論什麼矛也刺不透。造矛要殺害於人,造盾要保護於人。孟子說:「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這是說造箭的人,隻怕所造的箭不夠銳利,不能傷人。造盔甲的人,唯恐所造的盔甲不夠堅硬,而使人受到傷害。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因為執著在觸塵上。甚至男女之間,最容易發生觸塵的關係。在順境下發生情愛,在逆境下發生幹戈。如果不執著觸塵,一切放下,就化幹戈為玉帛。

古時有個賣兵器的人,到處宣揚他所賣的矛,如何的銳利,無論什麼盾也擋不住。又宣揚他所賣的盾,如何的堅硬,無論什麼矛也刺不透。這時,有人問他:「用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子之盾,擋子之矛,應為如何?」其人不能自圓其說,這是「矛盾」的典故。

以昔曾於道路中 塗香散華布衣服

迎送如來令蹈上 是故今獲光如是

怎能令觸塵清淨?因為在往昔生中,曾經修橋建路,令行人得其方便。或在道路中,塗香、散華、布衣服,歡迎諸佛蹈其上而過。為什麼?因為深恐佛的足被汚泥所染。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得成觸清淨三昧的光明,來教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為摩納仙人的時候,專修苦行。有一天,看見然燈佛(現老比丘相)從前邊走來。釋迦牟尼佛見前麵的道路上有泥水,恐怕老比丘的足被染汚,乃走到泥水的地方躺下來,用自己的衣服和頭髮鋪在泥水中,請老比丘蹈之。想不到這位老比丘,就是然燈佛,就從他的衣和髮處走過去。然燈佛便說:「善哉!善哉!爾如是,吾亦如是。」意思是:「好得很!好得好!你修苦行,我也修苦行。大家都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於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為釋迦牟尼佛。」這是布髮染泥的公案。

又放光名法清淨 能令一切諸毛孔

悉演妙法不思議 眾生聽者鹹欣悟

又放出一種大光明,名叫法清淨三昧。這種光明,能令一切諸毛孔中,都轉大*輪,演說無上妙法。這種妙法是不可思議的,所有的眾生,聽到這種妙法,都欣悅而開悟。

因緣所生無有生 諸佛法身非是身

法性常住如虛空 以說其義光如是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因為諸法不生不滅,所以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空寂。在中論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故說因緣所生無有生。

諸佛的法身也是無相,不要以有相來見佛的法身。在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法身是無相,既然無相,怎會有身體呢?所以法身是無在無不在。故說諸佛法身非是身。

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而常住,如同虛空一樣。雖然法性如虛空,但是恒常演說妙法的道理,虛空的妙義,所以得到的光明就是這樣。

如是等比光明門 如恒河沙無限數

悉從大仙毛孔出 一一作業各差別

像前邊所講種種的比如三昧光明門,好像恒河沙數那樣之多,沒有一個限量之數。雖然說不完,可是都從大仙(佛)的毛孔中放出,所有一切所作的業也各有不同。

如一毛孔所放光 無量無數如恒沙

一切毛孔悉亦然 此是大仙三昧力

譬如從一根毛孔中,所放出一切的光明,其數是無量無邊,好像恒河沙數那樣多。不但一根毛孔能這樣放光,就是所有一切毛孔都是這樣,能放出種種的光明,各不相同。這種妙境界,是佛的三昧力量所加持,令菩薩放出種種光明,來教化種種眾生。

如其本行所得光 隨彼宿緣同行者

今放光明故如是 此是大仙智自在

在前邊所說菩薩放出種種的光明,用種種的三昧力量,來教化眾生。在諸佛的毛孔中,又放出無量無邊的光明,來覺悟眾生。這種光明,有的眾生能見到,有的眾生見不到。為什麼?因為有宿緣或現因的關係。故有智慧的眾生能見到佛光,愚癡的眾生就不能見到佛光。

宿緣有四種:①昔同業②愛其行③能隨喜④但見所作。略釋如下:

①昔同業:在往昔的時候,和佛在一起,作同樣的工作,所以今生得見佛光。

②愛其行:佛在因地的時候,修行種種苦行。自己雖然不能修行,可是愛好而讚歎,有了這種宿緣的緣故,而能見到佛光。

③能隨喜:能隨喜作功德。例如有人造廟,便出錢出力,幫助造廟。有人建道場,便盡其所能,來援助完成,這才能見佛光。

④但見所作:在往昔見到諸佛菩薩在因地所修的行門時,雖然沒有同業,沒有愛其行,沒有隨喜,可是也沒有反對。這樣的情形,也有機會見到佛光。

現因有三種:①修廣福②供多佛③求佛果。略釋如下:

①修廣福:就是修廣大的福田,供養三寶,救濟眾生。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修福田,就能見到佛光。

②供多佛:要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此功德,也能見到佛光。

③求佛果:修道的目的,不是求人天的福報,而是為求無上的佛果。這樣,也能見到佛光。

有這七種遠緣近因,才能見到諸佛的光明。如果不具足這七種因緣,那是不會見到佛光。不見佛光有三種因,是那三種因呢?

①凡愚:凡庸愚癡的人,是沒有機會見到佛的光明。為什麼?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認識佛光。

②邪信外道:因為相信外道的邪知邪見謬論。這種人,是見不到佛光。

③劣解二乘:聲聞和緣覺,雖然修行佛法,但是不瞭解佛法眞實義,所以也不見佛光。

這三種人,好像無目的的盲人,不知佛光是什麼的樣子。我們就是這三種人之中的一份子,所以見不到佛光。要想見佛光的話,雖然沒有宿緣,但修現因,也可以見到佛光。

佛現在所放的光明,有人見到,有人見不到,能見到的就因為有這種因緣,這是得到圓滿大覺金仙的智慧自在,及神通妙用所表現的境界。

往昔同修於福業 及有愛樂能隨喜

見其所作亦復然 彼於此光鹹得見

佛在往昔時,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佛果,曾經捨身而不惜。為修福修慧,而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因為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行人所不能行的功德,所以成就難成的佛果。

當時有緣的眾生,受佛這種行為的感動,也同修福業,愛樂佛所修的行門,隨喜讚歎佛的功德。因為有這種宿緣,所以見到佛光。這是佛自在神通的境界。

若有自修眾福業 供養諸佛無央數

於佛功德常願求 是此光明所開覺

假設有眾生自修種種福業,必須先從供養諸佛開始,要供養沒有數量的諸佛。不需要到十方去供養,諸佛就在麵前。所謂「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假如有至誠懇切的心,來供養於佛,佛就接受你的供養。佛在那裏?佛是盡虛空徧法界,無在無不在。若能誠心供養,處處都有佛,不誠心供養,那裏也沒有佛。

我們拜佛的時候,必須恭恭敬敬,不可東張西望,更不可敷衍了事。一邊拜佛,一邊打妄想,想入非非,這樣怎會有感應道交呢?所以在拜佛的時候,要念這首偈頌:「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麵接足歸命禮。」我們是能禮拜諸佛菩薩的眾生,我們所禮拜是十方諸佛菩薩;這兩種性都是空寂。有人說:「既然是空寂的,那麼,我們就不要拜佛了!」這種思想是錯誤的。這是說本性是空的,但想要證得無為法,先要從有為法做起。沒有證到空理的時候,不可存這種不正當的思想,要曉得眞空是從妙有生出來的。雖然是性空寂,但是中間可有一種感應道交。這種感應道交很不可思議!你禮佛,佛受禮,能增加你的福慧。也就是說拜佛是感,受禮是應;這樣,就是道交。我的道場,好像帝釋天的如意珠,無論什麼都能現出來。十方諸佛菩薩的法身,都在如意珠中現出來。我現在拜佛,我的身現於十方諸佛麵前。我的頭麵接佛足,這是行歸命禮。現在請大家注意!拜佛的時候,能專一其心,就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的境界。

對於佛所有的功德,我們要發願,向佛學習,成就佛所成就的功德。凡是佛所修的功德,我們都要作得到。因為能自修眾福業,能供養十方無量諸佛,願求佛功德,所以這種光明,能令開悟,遂心滿願。

譬如生盲不見日 非為無日出世間

諸有目者悉明見 各隨所務修其業

諸佛所放出的光明,照耀一切眾生,可是有的眾生能見到,有的眾生見不到,為什麼?因為有智慧的眾生,才能見到佛光;沒有智慧的眾生,就見不到佛光。好像盲人,一出生就沒有眼睛,根本沒有見過太陽,並不是沒有太陽出現在世間,一切有眼睛的人都能見到太陽的光明。這是各隨各的所修福業,而能見到佛光。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智慧者皆悉見

凡夫邪信劣解人 於此光明莫能覩

菩薩所放的光明,也和太陽光一樣。有大善根大智慧的人,都能見到這種光明。所有愚癡的凡夫、邪信的外道、劣解的二乘人(他們雖然證果,可是智慧還不夠。所以「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這三種人,是見不到這種光明。

摩尼宮殿及輦乘 妙寶靈香以塗瑩

有福德者自然備 非無德者所能處

用摩尼寶所造的宮殿,所做的輦乘,有福德的人,自然而備。但絕不是無德行人所能居住的屋和所能乘的車。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深智者鹹照觸

邪信劣解凡愚人 無有能見此光明

菩薩所放的光明,也是這樣,能照觸有大智慧的人。凡是邪信外道的人,信邪不信正,知見不正當,既自私又自利,沒有正知正見,完全是邪知邪見。劣解的二乘人,也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沒有眞正瞭解佛法。凡夫的愚癡人,也沒有智慧,不明白佛法。這三種人,是不會見到這種光明。

若有聞此光差別 能生清淨深信解

永斷一切諸疑網 速成無上切德幢

假設有人能見到這種光明,有種種不同的差別,而能生出清淨的深信解,就能永遠斷絕一切疑惑網。如有懷疑心,就和佛法不相應,沒有懷疑心,就很快成就無上佛果的功德幢。

有勝三昧能出現 眷屬莊嚴皆自在

一切十方諸國土 佛子眾會無倫匹

有殊勝三昧的光明出現,照耀所有的眷屬,都莊嚴自在。在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中,佛的弟子,在佛的法會中沒有可比擬的,這種功德是無量無邊。

有妙蓮華光莊嚴 量等三千大千界

其身端坐悉充滿 是此三昧神通力

有一朵大妙蓮華,放出種種光明來莊嚴,這朵妙蓮華有多大?有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大,佛端坐在大寶蓮華上邊,結雙跏趺坐,是由於這三昧神通的力量。

復有十剎微塵數 妙好蓮華所圍繞

諸佛子眾於中坐 住此三昧威神力

又有十個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妙蓮華,圍繞著這朵大寶蓮華的四周。所有佛的弟子,都端坐在這些蓮華之上,住在這種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裏邊。

宿世成就善因緣 具足修行佛功德

此等眾生遶菩薩 悉共合掌觀無厭

在前生所成就的善因緣,已經具足修行圓滿佛功德。這樣的眾生,圍繞著放光的菩薩,全體合掌來觀仰菩薩,沒有疲倦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時,供養一切諸佛,向佛獻華。曾用一條腿站在佛前,表示恭敬之意,站了七天七夜而不疲倦。

譬如明月在星中 菩薩處眾亦復然

大士所行法如是 入此三昧威神力

好像虛空中的明月,在繁星之中,菩薩在大會海眾中,也是這樣。菩薩所修行的法,也是這樣,入到這種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裏邊。

如於一方所示現 諸佛子眾共圍繞

一切方中悉如是 住此三昧威神力

佛在一方所示現,所有的佛子,都來共同圍繞於佛,不但一方是這樣,十方世界也都是這樣,都住在這種圓融無礙三昧光明大威神力的裏邊。

有勝三昧名方網 菩薩住此廣開示

一切方中普現身 或現入定或從出

有殊勝的三昧,名叫方網,所有的菩薩,都住在方網三昧中,廣大的開示一切眾生,令其覺悟。在十方世界中,菩薩都去現身,演說妙法,或者現入定的相,或者現出定的相,用種種三昧來教化十方眾生。

或於東方入正定 而於西方從定出

或於西方入正定 而於東方從定出

修習禪定的功夫,最初得到輕安的境界,什麼是輕安?就是覺得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心無貪瞋癡,把所有一切都停止了,例如脈搏停止了,心臟停止了,意念也停止了。這時候,好像拾得一把鑰匙,把鎖門的鎖孔打開了。門被打開之後,智慧就現前,這種輕安的境界,隻是將要入定前的方便程度而已,也就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沒有發生前的中道理體。

中道就是眞空,也是妙有,能與眞空和合,就會生出妙有;能與妙有和合,也就是眞空,這時候,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所謂「不落二邊。」在儒家說:「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表裏精細無不到,而吾心知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有一天,豁然間而開悟,一切事理都貫通了。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貫什麼?貫通這個理,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把所有的道理都能明白,那麼,在萬物的外表內裏,精細粗糙的道理都洞悉無餘了。我們的心,知全體大用,沒有不明白的。這就是禪定的一種功夫。

我記得在十六歲時,曾經作一首偈頌:「事欲求精,須用苦功,功夫既到,默然心通。」無論是什麼事情,要想精通,必須要下一番苦功夫,不要貪求享受。不要怕苦,不要怕難,要把功夫作到家,在默默中自然而然就懂了,這是修禪很要緊的幾句話。

有位菩薩或者在東方坐禪而入正定,可是這位菩薩在西方而從定出。從前在東北時,有幾位同參,大家在一起打禪七,把門鎖上。在外邊有送飯送水,其中有一位同參,自己也不知道怎樣就出去了,到四十裏以外的地方去。這就是在東方入定,在西方出定的境界,自己的心要是入定,就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或者有菩薩在西方而入正定,可是在東方而從定出。這就是「無入而不自得焉。」遂心所欲,變化無窮,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入定是妙不可言,出定也是妙不可言。所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在定中都可以去一切處,這就是方網三昧。沒有一個方,也沒有一個不方,隨心變化,感應道交。

或於餘方入正定 而於餘方從定出

如是入出徧十方 是名菩薩三昧力

或者在其餘方入正定,又在其餘方而從定出。像這樣入定出定不可思議的境界,徧滿十方。因為這是菩薩的方網三昧力量,所以才能有這樣的境界。

盡於東方諸國土 所有如來無數量

悉現其前普親近 住於三昧寂不動

在東方有無量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諸佛國土,在每一個佛國土中,便有一位佛,所以佛的數量,也是無量恒河沙數那樣多。菩薩在定中,悉現諸佛麵前,普徧來東方親近一切無量諸佛,但還是坐在那裏入定,住在三昧中,本位寂然不動,這種境界,眞是不可思議!

而於西方諸世界 一切諸佛如來所

皆現從於三昧起 廣修無量諸供養

就在西方所有一切的世界,一切諸佛的道場中,菩薩皆示現從三昧出定,廣修供養諸佛、供養諸法、供養諸僧。

盡於西方諸國土 所有如來無數量

悉現其前普親近 住於三昧寂不動

菩薩能盡在西方一切諸佛國土,所有佛也是無數無量,也能現於諸佛道場前邊,來親近諸佛、供養諸佛。雖然如此,菩薩仍是住在三昧中,寂然不動。

而於東方諸世界 一切諸佛如來所

皆現從於三昧起 廣修無量諸供養

就在東方所有一切諸佛世界,一切諸佛道場裡,菩薩皆現出從三昧中出定,廣修供養,供養無數無量三寶。

如是十方諸世界 菩薩悉入無有餘

或現三昧寂不動 或現恭敬供養佛

在這樣的十方世界,都是循環無端的互相供養,菩薩在入定中,供養諸佛,在出定中,也是供養諸佛,所以說菩薩悉入無有餘。或者現出三昧而寂然不動的樣子。或者現出恭敬諸佛、供養諸佛的禮儀。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塵中從定出

示現色性不思議 一切天人莫能知

有定力的人,能轉境界,而不為境界所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門頭,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在中間又能生出六識,可是這六識有分別作用,而能作亂造反。但是幫助修道人,行菩薩道,證菩提果,也是這六根和六塵的作用。

菩薩修方網三昧法,在眼根中入正定,不被色塵所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的境界。又是「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的境界。不被眼根所轉,不被色塵所轉,這就是在眼根中入正定,在色塵中從定出來,入定出定,不被境界所轉,常在堅固定中,沒有不定時。能示現色性,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諸天人和世間人,都不能知道色塵的所以然處。

於色塵中入正定 於眼起定心不亂

說眼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在色塵中從定出來,又能在色塵中入正定。這是根塵無礙,互相圓融,所以能在眼根出正定,而心不雜亂。也就是不被境界轉,而能轉境界,說眼根本來是無所生,也無有起滅,因為性空寂滅,所以沒有作用。

於耳根中入正定 於聲塵中從定出

分別一切語言音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能在耳根中入正定,又能在聲塵中從定出來,能分別一切語言的音聲,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有諸天人和世間人,都不能知道聲塵的所以然處。

於聲塵中入正定 於耳起定心不亂

說耳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從聲塵中入正定,在耳根中出正定,而心不離亂,還在定中。說耳根本來無所生,也無有起滅,因為性空寂滅,所以沒有作用。

於鼻根中入正定 於香塵中從定出

普得一切上妙香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能在鼻根中入正定,又能在香塵中從定出來,普徧得到一切無上的妙香,所有諸天人和世間人,都不能知道香塵的所以然處。

於香塵中入正定 於鼻起定心不亂

說鼻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在香塵中入正定,在鼻根中出正定,而心不雜亂,還在定中。說鼻根本來是無所生,也沒有起滅,因為性空寂滅,所以沒有作用。

於舌根中入正定 於味塵中從定出

普得一切諸上味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能在舌根中入正定,又能在味塵中從定出來,普徧得到一切無上的妙味,所有諸天人和世間人,都不能知道味塵的所以然處。

於味塵中入正定 於舌起定心不亂

說舌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在味塵中入正定,在舌根中出正定,而心不雜亂,還在定中。說舌根本來是無所生,也沒有起滅,因為性空寂滅,所以沒有作用。

於身根中入正定 於觸塵中從定出

善能分別一切觸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能在身根中入正定,又能在觸塵中從定出來,善能分別一切觸性,所有諸天人和世間人,都不能知道觸塵的所以然處。

於觸塵中入正定 於身起定心不亂

說身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在觸塵中入正定,在身根中出正定,而心不雜亂,還在定中。說身本來是無所生,也沒有起滅,因為性空寂滅,所以沒有作用。

於意根中入正定 於法塵中從定出

分別一切諸法相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能在意根中入正定,又能在法塵中從定出來,能分別一切諸法相,所有諸天人和世間人,都不能知道法塵的所以然處。

於法塵中入正定 從意起定心不亂

說意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在法塵中入正定,在意根中出正定,而心不雜亂,還在定中。說意根本來是無所生,也沒有起滅,因為性空寂滅,所以沒有作用。

以上是說諸根諸塵無所障礙,互相圓融。入三昧正定,依報無礙,正報無礙,依正二報,互相無礙的境界。

童子身中入正定 壯年身中從定出

壯年身中入正定 老年身中從定出

菩薩能在一切處入正定、一切時入正定、一切境界入正定,這是彼此無礙,互相圓融的境界,所謂「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在童男身或童女身入正定,在壯年身中從定出來。在壯年身中入正定,在老年身中從定出來。這是彼此無礙,人我無礙,依正無礙的境界。

老年身中入正定 善女身中從定出

善女身中入正定 善男身中從定出

菩薩在老年身中入正定,在善女身中從定出來。在善女身中入正定,在善男身中從定出來。

善男身中入正定 比丘尼身從定出

比丘尼身入正定 比丘身中從定出

菩薩在善男身中入正定,在比丘尼身中從定出來。在比丘尼身中入正定,在比丘身中從定出來。

比丘身中入正定 學無學身從定出

學無學身入正定 辟支佛身從定出

菩薩在比丘身中入正定,在有學無學身中從定出來。在有學無學身中入正定,在辟支佛身中從定出來。

阿羅漢分為四個果位:初果羅漢為見道位,二果和三果羅漢為證道位,以上是有學位,四果羅漢是無學位。有學位,就是還有所學、有所修。無學位,就是無所學、無所修。這時候,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辟支佛譯為緣覺,有佛出世,而悟道者,為緣覺,因為修十二因緣法而覺悟的。無佛出世而悟道者,為獨覺,因為在深山穹穀中,自己修行,「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觀察生生滅滅,一切都是無常,而覺悟的。

辟支佛身入正定 現如來身從定出

於如來身入正定 諸天身中從定出

菩薩在辟支佛身中入正定,現出如來身從定出來。在佛身中入正定,在諸天身中從定出來。這種境界,不是諸天和凡夫所能明白的。

諸天身中入正定 大龍身中從定出

大龍身中入正定 夜叉身中從定出

菩薩在諸天身中入正定,在大龍身中從定出來。大龍身中入正定,在夜叉身中從定出來,天龍和夜叉是互相無礙、互相圓融,這種境界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夜叉身中入正定 鬼神身中從定出

鬼神身中入正定 一毛孔中從定出

菩薩在夜叉身中入正定,在鬼神身中從定出來。在鬼神身中入正定,在一根毛孔中從定出來。

一毛孔中入正定 一切毛孔從定出

一切毛孔入正定 一毛端頭從定出

菩薩在一根毛孔中入正定,能在一切毛孔中從定出來。在一切毛孔中入正定,能在一毛端頭從定出來。這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輪」的境界。

一毛端頭入正定 一微塵中從定出

一微塵中入正定 一切塵中從定出

菩薩在一毛端頭入正定,在一粒微塵中從定出來。在一粒微塵中入正定,在一切微塵中從定出來。這是依正二報無礙的境界。一毛端是正報,一微塵是依報。

一切塵中入正定 金剛地中從定出

金剛地中入正定 摩尼樹上從定出

菩薩在一切微塵中入正定,在金剛地中從定出來。在金剛地中入正定,在摩尼寶樹上從定出來。

摩尼樹上入正定 佛光明中從定出

佛光明中入正定 於河海中從定出

菩薩在摩尼寶樹上入正定,在佛光明中從定出來。在佛光明中入正定,在河海中從定出來。

於河海中入正定 於火大中從定出

於火大中入正定 於風起定心不亂

菩薩在河海中入正定,在火大中從定出來。在火大中入正定,在風大中出正定,而心不雜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於風大中入正定 於地大中從定出

於地大中入正定 於天宮殿從定出

菩薩在風大中入正定,在地大中從定出來。在地大中入正定,在天宮殿從定出來。

於天宮殿入正定 於空起定心不亂

菩薩在天宮中入正定,在空出正定,而心不雜亂,這都是依正二報互相無礙的境界。

是名無量功德者 三昧自在難思議

十方一切諸如來 於無量劫說不盡

這都是作無量功德而成就的三昧。這些三昧,都是自在無礙,不可思議的境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共同演說此法,在無量劫中也說不盡。

一切如來鹹共說 眾生業報難思議

諸龍變化佛自在 菩薩神力亦難思

十方一切諸佛,都說這種法,眾生的因果業報是不可思議的。諸龍的變化有佛神通的自在力,也是不可思議的。

龍有神通力,能變化大身,徧滿虛空;能變化小身,如一粒微塵。忽現忽隱,變化無窮。龍在因地時,修行是「乘急戒緩。」很急切修大乘法,非常精進,而求得神通。但因為不注意戒律,不認眞嚴守戒律,所以墮落畜生道,作為龍身。

欲以譬喩而顯示 終無有喩能喩此

然諸智慧聰達人 因於譬故解其義

這兩種神力,想用譬喩來顯示說明白,始終沒有那個譬喩能來譬喩這種神通變化的境界。可是有智慧聰明通達的人,因為用譬喩的緣故,所以能瞭解這種義理。

聲聞心住八解脫 所有變現皆自在

能以一身現多身 復以多身為一身

聲聞執著八解脫,就是解脫其繫縛的八種禪定,所有變化示現也很自在,能用一身而現出多身,又能將多身變為一身。千變萬化,不能窮盡,這種境界不可思議。

八解脫:①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②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③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④空無邊處解脫⑤識無邊處解脫⑥無所有處解脫⑦非想非非想處解脫⑧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

於虛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臥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羅漢在虛空中能入火定,行住坐臥都在虛空中,現出十八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者身上出火,身下出水。這種變化,眞是不可思議!

如是皆於一念中 種種自在無邊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為眾生求佛道

像這樣十八變的神通,在一念之中,都能現出來。而有種種自在神通力,無量無邊那樣的多。因為羅漢不具足大慈悲心,他們是自了漢,隻知道為自己求解脫,不肯為眾生說求佛道的法。

尚能現此難思事 況大饒益自在力

羅漢尚且能現出這種難思議的境界,何況發大菩提心,而來饒益一切眾生的菩薩,更有大自在神通的力量,更是不可思議。

譬如日月遊虛空 影像普徧於十方

泉池陂澤器中水 眾寳河海靡不現

菩薩時時刻刻發大悲心,利益眾生。好像日月在虛空,它的影像,能普徧於十方世界。凡是有泉、池、陂(蓄水的地方)、澤、器等,有水的地方,或在眾寶中,或在河海中,都能現出日月的影像,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萬裏無雲萬裏天。」總而言之,什麼地方有水,就現出日月的影像,沒有不現的情形。我們的心若是清淨,佛菩薩的影像也會現出來。

菩薩色像亦復然 十方普現不思議

此皆三昧自在法 唯有如來能證了

菩薩的色像,和日月的影光一樣,在十方世界中,能普徧現出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菩薩所得到的三昧自在法。諸天和凡夫是不能曉得這種境界,唯有佛才能證知了解這種境界。

如淨水中四兵像 各各別異無交雜

劍戟弧矢類甚多 鎧冑車輿非一種

好像在淨水中,顯現出象、馬、車、兵四種的影像。雖然各有不相同的形相,但是清清楚楚,沒有夾雜。這四種兵,有的手持寶劍,有的手持方天化戟,有的手持弓箭,有的手持矛盾,種類甚多,而不相同。有的身穿鎧甲,頭戴鋼盔,這是保護身體。有的站立在戰車上,一車有四兵卒,麵向四方,抵抗敵人。遠者用箭射,近者用劍刺。在弔古戰場文說:「白刄交兮寶刀折,兩軍觸兮生死決。」這是形容戰爭的殘酷。

隨其所有相差別 莫不皆於水中現

而水本自無分別 菩薩三昧亦如是

這四種兵像,隨其所有相形,而有差別,無不是都在水中現出來。可是在水的本體是沒有分別的。因為水是無心,所以不分別這是像兵,那是馬兵等,菩薩所現的三昧,也是這種道理。

海中有神名善音 其音普順海眾生

所有語言皆辯了 令彼一切悉歡悅

在大海中有位海神,名叫善音,他的音聲,能普徧隨順海裡的眾生。像大海那樣多的眾生,所有的音聲語言,他都能辨別清楚,而能瞭解其意。令一切眾生,都生出歡悅之心。

彼神具有貪恚癡 猶能善解一切音

況復總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這位海神,並沒有斷盡貪瞋癡的心,尚且還能瞭解一切音聲和語言。何況有總持自在神通力的菩薩,怎能不令一切眾生生出歡喜心呢?行菩薩道的菩薩,處處都令眾生歡喜。

有一婦人名辯才 父母求天而得生

若有離惡樂眞實 入彼身中生妙辯

有一位婦人,名叫辯才。她善於辯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辯才無礙的天才。不但她自己善於辯論,而且也教他人也能辯才無礙。她的父母,乃是乞求梵天而生出她的。

假設有人想要離開三惡道,歡喜樂求眞實法者,向她學習,一定能生出微妙的辯才。也就是令愚癡的人,會生出智慧。這就是說法利生,令眾生得利益。

彼有貪欲瞋恚癡 猶能隨行與辯才

何況菩薩具智慧 而不能與眾生益

這位辯才婦人,她是普通的凡夫,而非聖人。根本沒有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她還有貪欲之念,恨人之心,無明之火,可是她有辯才無礙的本領。誰能隨她同行,或接近她,誰就得到她所傳授辯才無礙的法。何況行菩薩道的菩薩?一切都是利益眾生;菩薩已經斷了貪瞋癡,又具足大智慧、大悲心,怎能不給眾生利益呢?菩薩一定會給眾生利益,菩薩是為人不為己,一切為眾生著想,沒有半點的企圖。

譬如幻師知幻法 能現種種無量事

須臾示作日月歲 城邑豐饒大安樂

譬如魔術師,他善知道魔術的法,雖然虛妄不實,可是一般人見之,卻信以為實。這位魔術師能變化出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能使一刹那間變為很長的時間。例如,他用催眠術,令你睡覺,就在一兩秒鐘的時間,你覺得已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就像在夢中,發大財,富有四海,得到大安樂。

幻師具有貪恚癡 猶能幻力悅世間

況復禪定解脫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這位幻術師,他是凡夫,仍有貪瞋癡三毒的心。可是他尚能用幻術的力量,來令世間人生歡喜心。何況菩薩又有禪定解脫的力量,怎能不令眾生生歡喜心呢?行菩薩道的菩薩,處處為利益眾生,一定會令眾生得到歡喜。

天阿脩羅鬪戰時 脩羅敗衂而退走

兵仗車輿及徒旅 一時竄匿莫得見

阿修羅有四種生:化生是天界的阿修羅;胎生是人間的阿修羅;卵生是畜生的阿修羅;濕生是餓鬼的阿修羅。阿修羅有時屬於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有時屬於四惡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之中,處處都有阿修羅的存在。

什麼是阿修羅?一言以蔽之,凡是愛好鬪爭者,就是阿修羅。好像軍隊中的官兵,常常作戰,這是善性阿修羅。好像強盜中的土匪,用暴力去搶奪人家的財物,這是惡性的阿修羅。在天上的阿修羅,常和帝釋天鬪爭。為什麼?因為阿修羅王欲統理諸天(三十三天),所以想推翻帝釋天,取而代之,來作天主。可是多數是失敗而退走。阿修羅能將所有的兵器,如車與輦等,以及一切軍旅,在一時之間,隱藏起來,竄匿無蹤,使帝釋天無法能找得到。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變化不思議

況住神通無畏法 雲何不能現自在

天上的阿修羅,還有貪瞋癡的心,沒有完全斷除;雖然生到天上,還有鬪爭心。他們尚且還有變化不可思議的境界,何況住在神通無所畏法的菩薩,怎能說他們不能現出自在神通呢?菩薩一定會現出自在神通妙用的力量。

釋提桓因有象王 彼知天主欲行時

自化作頭三十三 一一六牙皆具足

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他有一隻大象王。牠雖然是象,可是有神通,能知釋提桓因想到什麼地方去,這時候,便自動來到其麵前。這隻象王,能變化作三十二個頭,每個頭有六牙,都具足無缺。

一一牙上七池水 清淨香潔湛然滿

一一清淨池水中 各七蓮華妙嚴飾<, /B,>

在象頭每一顆牙上,都有七個大池水。其水清淨而香潔,其味芬芳,湛然而滿。在每個清淨池中的水,各有七朵大寶蓮華,來莊嚴修飾這個寶池。

彼諸嚴飾蓮華上 各各有七天玉女

悉善技藝奏眾樂 而與帝釋相娛樂

在池水中諸莊嚴修飾的妙蓮華,在每朵蓮華的上麵,都有七個天上的玉女,在那蓮華上表演種種技藝,或演奏種種音樂,來和帝釋天共同娛樂,令帝釋天生歡喜心。

彼象或復捨本形 自化其身同諸天

威儀進止悉齊等 有此變現神通力

這隻象王,或者又捨本來的形相,自化其身,和諸天一樣,威儀進止,也和諸天相等。牠有這種變化神通的力量。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現此諸神通

何況具足方便智 而於諸定不自在

這隻象王,牠也有貪欲瞋恚愚癡,尚且能現出這種神通變化,何況具足方便智的菩薩,怎能在諸定中不自在呢?一定會得到遊戲三昧,一切都在自在之中。

如阿脩羅變作身 蹈金剛際海中立

海水至深僅其半 首共須彌正齊等

阿修羅也有神通。所變化的身體,腳能蹈在金剛際海中而站立;海水雖深,僅到他的半身。他的頭與須彌山相齊,一樣的高。

彼有貪欲瞋恚癡 尚能現此大神通

況伏魔怨照世燈 而無自在威神力

阿修羅的貪瞋癡完全沒有破除,又有很重的淫欲心。因為往昔修大乘法,所以有大神通。何況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又能消除一切怨仇,而能成為照耀世間的明燈,令黑暗的世界現出光明的菩薩,那能沒有自在大威神力呢?他們一定會有這種大威神力的。

天阿脩羅共戰時 帝釋神力難思議

隨阿脩羅軍眾數 現身等彼而與敵

帝釋天和阿修羅作戰的時候,帝釋天的神通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隨著阿修羅軍隊的數量有多少,他就是現出多少身來和阿修羅軍隊作戰,最後將阿修羅兵戰敗,棄甲而逃。

阿修羅為什麼常和帝釋天作戰?因為帝釋天在往昔時,想把反對他的人,完全消滅,所以常與人鬪爭,因此之故,就有阿修羅來找他的麻煩,來鬪爭他。他在往昔修種種功德,所以有神通,他認為冤仇宜解不宜結,是和平的眞諦,因此他和阿修羅王女兒結婚。這樣,就能化幹戈為玉帛,所以古時,皇帝都是採取和親政策。

諸阿脩羅發是念 釋提桓因來向我

必取我身五種縛 由是彼眾悉憂悴

有很多的阿修羅,生出這種的念頭:釋提桓因向我來作戰,一定要勇猛作戰,如果戰敗,釋提桓因必取我身上的五種縛,那麼,就是貪瞋癡慢疑五種基本煩惱的繩子被解開了。因為阿修羅就是用這五種力量來作戰,如果沒有這五種縛,那麼,就沒有力量來作戰,所以他們不願意解脫。

又有一個講法,戰敗者必定投降,那麼,戰勝的釋提桓因必令我們受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這樣以來,就被五戒的繩子所縛,而不得自由,因為這種關係,所以在作戰到底;否則,變失去不守規矩的自由。如果犯戒,要受懲罰。所以阿修羅眾,都憂心如焚,麵目憔悴。

帝釋現身有千眼 手持金剛出火燄

被甲持杖極威嚴 脩羅望見鹹退伏

帝釋天和阿修羅兵戰爭時,現出千眼的形相身,手持金剛寶杵,在寶杵放出火燄,身披鎧甲,頭戴鋼盔,而持軍杖,極有威嚴。阿修羅兵一見帝釋天這種大威武的法相,就生出畏懼心,臨陣脫逃,而被降伏了。

彼以微小福德力 猶能摧破大怨敵

何況救度一切者 具足功德不自在

釋提桓因的福德力很微小,可是也能摧破最大敵人阿修羅的侵犯。何況能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已具足圓滿所有的功德,怎能得不到自在三昧呢?菩薩的功德是最偉大的,一定會得到大自在。

忉利天中有天鼓 從天業報而生得

知諸天眾放逸時 空中自然出此音

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在東方有八天,在南方有八天,在西方有八天,在北方有八天,在中央有一天,合計為三十三天,在三十三天中有一個無形無相的天鼓,隻聞其聲,不見其形,這是天人的業報所感,才生出這個天鼓。天人常在禪定中,時時是靜而無雜念,如有放逸時,天鼓便不擊自鳴,從虛空中自然發生警告的音聲,而說:「修行人,不可有妄想!」

一切五欲悉無常 如水聚沫性虛偽

諸有如夢如陽燄 亦如浮雲水中月

所有一切財色名食睡的五欲,都是無常的,好像水上所積聚的泡沫一樣,都是虛偽不實的東西,根本沒有實體。一切有為法,好像夢幻泡影,又好像大地的陽燄,也好像空中的浮雲,又好像水中的月亮;都是虛妄的,不可貪戀。

放逸為怨為苦惱 非甘露道生死徑

若有作諸放逸行 入於死滅大魚口

放逸就是不守規矩。修行人,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要守規矩。例如,打坐時,必定要端然正坐。或向前俯,或向後仰,都是放逸。不能攝收身心,妄想重重,也是放逸。所以普賢菩薩說:「但念無常,愼勿放逸。」放逸就是怨賊,也是苦惱根,這不是修甘露的道場,也不是修生死的途徑。換言之,不是了生脫死甘露法門的道場,假設有人作種種放逸的行為,將來會被海中大魚所吞,或被無常鬼所擒。

世間所有眾苦本 一切聖人皆厭患

五欲功德滅壞性 汝應愛樂眞實法

從天鼓所發出的音聲,是演說世間所有一切的根本,就是由五欲(也可以說是色聲香味觸五塵)而生出來。所以一切聖人(證得道業者),都不歡喜五欲之樂,而生厭離。五欲是功德的滅壞性。一有點功德,就被它破壞了,你們大家要注意!應該愛樂眞實的法,不要貪求五欲之樂。

三十三天聞此音 悉共來升善法堂

帝釋為說微妙法 鹹令順寂除貪愛

在三十三天的天眾,聽到天鼓自然說法的音聲,大家便自動都來到釋提桓因說法的道場——善法堂,聆聽帝釋天演說甚深微妙法,使令諸天眾都依法修行,除去貪愛之欲。

彼音無形不可見 猶能利益諸天眾

況隨心樂現色身 而不濟度諸羣生

諸天眾雖然能聽見天鼓自然發出的音聲,可是看不見天鼓的形相。天鼓猶能利益諸天眾,何況能隨其心樂而現色身的菩薩,豈能不救濟度脫諸羣生呢?那些行菩薩道的菩薩,一定會發大慈大悲的心,來普度眾生、廣濟眾生,絕對沒有問題。菩薩的工作,就是救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令眾生得到常樂我淨的湼槃四德。

天阿脩羅共鬪時 諸天福德殊勝力

天鼓出音告其眾 汝等宜應勿憂怖

好勇鬪狠的阿修羅,常和帝釋天鬪爭,正在作戰時,因為諸天有殊勝的福德力,所以天鼓便發出一種自然的音聲,告訴諸天眾說:「你們大家,要沉著應戰,不要生憂怖心,你們一定會勝利的,阿修羅一定會失敗的。」天鼓常常給天兵天將打氣加油,令他們勇敢作戰,而得到最後勝利。

諸天聞此所告音 悉除憂畏增益力

時阿脩羅心震懼 所將兵眾鹹退走

一切諸天眾,聽見天鼓所說的音聲,便解除憂畏心,而增強作戰的力量,勇氣百倍,向前殺敵。這時,阿修羅兵聽到天鼓聲,反而受震驚,而生出恐懼心,所有的阿修羅將兵眾,統統退縮而逃。所謂「棄甲曵兵」,也就是丟盔掉甲,戰敗而逃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 恒出降魔寂靜音

大悲哀湣救一切 普使眾生滅煩惱

修甘露妙定的菩薩,好像天鼓鼓一樣,恒常放出降魔的寂靜音聲。有大悲心的菩薩,有哀湣救護眾生心,能普徧令所有的眾生,完全把無明煩惱消滅除盡,身心清淨。

在經文上,處處教我們斷煩惱,可是我們處處找煩惱,正和經義恰好相反,背道而馳,越跑離家越遠,不知囘頭,所謂「苦海無邊,囘頭是岸。」什麼時候知道囘頭,就到返本還原的境界,也就是童眞入道,證果在望。年老修道,是可望而不可即。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差不多是這種情形,所以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帝釋普應諸天女 九十有二那由他

令彼各各心自謂 天王獨與我娛樂

帝釋天普徧應諸天女的要求,和她們在一起娛樂。天女有多少?有九十二那由他那樣之多。帝釋天有神通力,由一身變化九十二那由他身,令那些天女各各在心中這樣的想:帝釋天單獨和我一人共同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 善法堂內亦如是

能於一念現神通 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天應現九十二那由他身,和九十二那由他天女在一起娛樂,令她們生歡喜心,帝釋天在善法堂演說妙法,也像這樣,能令一切眾生感覺隻為他一人說法,而生喜悅心。帝釋天能在一念之中,現出大神通,變化無量身,到所有天人麵前,為他說妙法。

帝釋具有貪恚癡 能令眷屬悉歡喜

況大方便神通力 而不能令一切悅

帝釋天尚具足貪欲、瞋恚、愚癡的心,可是他能令所有天女眷屬都生歡喜,何況有大方便大神通力量的菩薩,怎能不會令一切眾生都歡悅呢?菩薩有慈悲心腸,一定能令眾生得到快樂。

他化自在六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以業惑苦為罥網 繫縛一切諸凡夫

他化自在天王,是住在欲界天頂,也就是第六層天。他在欲界中得到自在,可是他的思想不清淨,有淫欲的念頭。他利用眾生起惑造業受報這種業惑苦的因果,來作為罥網。把一切愚癡的凡夫,統統繫縛在生死網中,而不得解脫。

彼有貪欲瞋恚癡 猶於眾生得自在

況具十種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同行

他化自在天王,他不但有淫欲心,而且還有三毒心,可是他卻有神通,能把凡夫網在業惑苦的網中。何況具足十種自在力的菩薩,怎能不令一切眾生同他在一起修行呢?一定會的!

三千世界大梵王 一切梵天所住處

悉能現身於彼坐 演暢微妙梵音聲

管理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梵王,他能在一切梵天所住的地方,在一念之間,能現身於所有梵天眾坐前,演暢一切微妙不可思議的梵音聲,為他們轉大*輪,教化他們精進修禪定。

彼住世間梵道中 禪定神通尚如意

況出世間無有上 於禪解脫不自在

大梵天王,他在色界中修行清淨道,他的禪定功夫和神通妙用,尚且能稱心如意,何況修行出世法的菩薩,對禪定解脫,那有不自在的道理?一定會自在的。

摩醯首羅智自在 大海龍王降雨時

悉能分別數其滴 於一念中皆辨了

摩醯首羅就是大自在天的天王,他住在色界的頂天,也就是色究竟天。他的智慧很自在,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在大海龍王降雨的時候, 所降的雨滴有多少,他在作意(定中)時,完全能分別清楚,也就是在一念之中,就辨明了知了。

無量億劫勤修學 得是無上菩提智

雲何不於一念中 普知一切眾生心

行菩薩道的菩薩,在無量劫中,就勤修學習佛法,得到無上菩提的智慧。怎能說不能在一念之中,而普徧知道一切眾生的心呢?

眾生業報不思議 為大風力起世間

巨海諸山天宮殿 眾寶光明萬物種

眾生因為起惑造業受報的緣故,所以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永不休止。這種業報是不可思議的。以大業風的力量,生出世間一切法。有巨大的海,又有巨大的山,及一切天宮殿,眾寶光明,萬物種等,都是由業風所成就。

亦能興雲降大雨 亦能散滅諸雲氣

亦能成熟一切穀 亦能安樂諸羣生

這種大業風的力量,也能興起一切大雲,而降一切大雨。也能把一切雲氣散滅,也能成熟一切五穀雜糧,也能教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發菩提心,勤修佛道,廣度眾生。

風不能學波羅蜜 亦不學佛諸功德

猶成不可思議事 何況具足諸願者

這種業風力,雖然能成就世間的萬事萬物,但是不能學習波羅蜜的法門,也不能學習佛所行的一切功德。可是它能成就這種不可思議的事物,何況具足一切大願的菩薩?他們發四大宏誓願,以及其他一切諸願,這種菩薩,更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事。

男子女人種種聲 一切鳥獸諸音聲

大海川流雷震聲 皆能稱悅眾生意

男人有男人的聲音,女人有女人的聲音,老人有老人的聲音,兒童有兒童的聲音。種種的聲音,都可以分別清楚。一切飛禽走獸的聲音,各不相同。大海的聲音,河川的聲音,也是不同。雷震的聲音,有的是大聲,有的是小聲,也不相同。可是每一種音聲,都能令眾生出生喜悅快樂的心。

況復知聲性如響 逮得無礙妙辯才

普應眾生而說法 而不能令世間喜

行菩薩道的菩薩,況且又知道聲性如響,已經得到無礙三昧的妙辯才,普徧應一切眾生的機緣,而演說一切妙法,來教化眾生,他怎不能令世間一切眾生歡喜呢?一定會皆大歡喜的!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為一切平等印

眾生寶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無所拒

大海雖然是無情眾生,但是有希奇殊勝的妙法。它能海印發光,作為一切平等印,所有一切萬物的境界,俱平等印在海中。就是一切眾生和一切寶物都印在大海中,以及一切大川小流,都流入大海中。而大海都能包容,永不拒絕。

無盡禪定解脫者 為平等印亦如是

福德智慧諸妙行 一切普修無厭足

得到無盡禪定智慧和解脫三昧的菩薩,能平等教化一切眾生,而沒有分別心,好像大海不拒細流一樣。修菩薩道的菩薩,修一切福德,修一切智慧。所謂「福慧雙修。」修福是利於人,修慧是利於己。如果隻知利人,而不知利己,就是有福無慧;如果隻知利己,而不知利人,就是有慧無福。怎為利益自己而修慧?就是研究一切經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怎為利益他人而修福?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儘量去做。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盡力而為之,而不計較報酬,或另有企圖。總而言之,隻知弘法利生,而不存名聞利養之心。

菩薩勤修一切般若智慧,六度萬行。八萬四千法門,每一門都修圓滿,沒有討厭和知足的時候,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大海龍王遊戲時 普於諸處得自在

興雲充徧四天下 其雲種種莊嚴色

大海中的龍王,能在遊戲神通的時候,普徧於一切處都得到自在。所興起的雲,能充滿於一四天下,也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四天下所興起的雲,有種種莊嚴的妙色,非常的美麗。

第六他化自在天 於彼雲色如眞金

化樂天上赤珠色 兜率陀天霜雪色

在欲界第六天,名叫他化自在天,在此天所興起的雲色,好像眞金色一樣。在化樂天所興起的雲色,好像赤珠色一樣。在兜率天所興起的雲色,好像霜雪色一樣。

夜摩天上瑠璃色 三十三天碼碯色

四王天上玻瓈色 大海水上金剛色

在欲界第三層夜摩天,所興起的雲色,好像瑠璃色一樣。在三十三天上所興起的雲色,好像碼碯色一樣。在四王天上所興起雲色,好像玻瓈色一樣。在大海水上所興起的雲色,好像金剛色一樣。

緊那羅中妙香色 諸龍住處蓮華色

夜叉住處白鵝色 阿脩羅中山石色

在緊那羅所住的地方,所興起的雲色,好像妙香色一樣。在諸龍所住的地方,所興起的雲色,好像蓮華色一樣。在夜叉所住的地方,所興起的雲色,好像白鵝色一樣。在阿修羅所住的地方,所興起的雲色,好像山石色一樣。

鬱單越處金燄色 閻浮提中青寶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隨眾所樂而應之

在北俱盧洲的地方,所興起的雲色,好像金燄色一樣。在南贍部洲的地方,所興起的雲色,好像青寶色一樣。在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這兩個地方所興起的雲色,是雜莊嚴色。這都是隨順眾生所喜樂,而應現各種的雲色。

又復他化自在天 雲中電耀如日光

化樂天上如月光 兜率天上閻浮金

大海的龍王,他神通廣大,到處興起大雲,雲的顏色各不相同,又能到處現出大光明。在他化自在天的雲中,所閃耀的電光,好像太陽光一樣。在化樂天的雲中,所閃耀的電光,好像月光一樣。在兜率天的雲中,所閃耀的電光,好像閻浮金光一樣。

夜摩天上珂雪色 三十三天金燄色

四王天上眾寶色 大海之中赤珠色

在夜摩天上的雲中,所閃耀的電光,好像珂雪色一樣。在三十三天上的雲中,所閃耀的電光,好像金燄色一樣。在四王天上的雲中,所閃耀的電光,好像眾寶色一樣。在大海之中的雲,所閃耀的電光,好像赤珠色一樣。

緊那羅界瑠璃色 龍王住處寶藏色

夜叉所住玻瓈色 阿脩羅中碼碯色

在緊那羅所住的地方,雲中的電光,是瑠璃色。在龍王所住的地方,雲中的電光,是寶藏色。在夜叉所住的地方,雲中的電光,是玻瓈色。在阿脩羅所住的地方,雲中的電光,是碼碯色。

鬱單越境火珠色 閻浮提中帝青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如雲色相電亦然

在北俱盧洲的地方,雲中的電光,是火珠色。在南贍部洲的地方,雲中的電光,是帝青色。在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這兩個地方的雲中,閃耀的電光,是雜色莊嚴。好像雲色一樣,隨順眾生心所喜樂,而應現各種的電光色。

他化雷震如梵音 化樂天中大鼓音

兜率天上歌唱音 夜摩天上天女音

大海龍王所興起的雲色,閃耀的電光色,乃至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所以在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演說妙法。說人為什麼做人?狗為什麼做狗的因果。人因為在過去生中,盡做人事,所以做人。狗因為在過去生中,盡做狗事,所以做狗。其餘種類,都是這種道理。

我們修行人,要明白因果,不可錯因果。一定要相信因果報應是千眞萬確的事,絲毫不爽。切記!不可隨便亂講是非的話,或者不守規矩,這是錯因果,將來一定會墮地獄無疑。

在他化自在天的雷聲,好像清淨的梵音。在化樂天的雷聲,好像大鼓的音聲。在兜率天的雷聲,好像唱歌的聲音。在夜摩天的雷聲,好像天女的音聲。

於彼三十三天上 如緊那羅種種音

護世四王諸天所 如乾闥婆所出音

在忉利天上的音聲,好像緊那羅所奏出種種莊嚴的法樂。這種音聲,能令眾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在四王天上的音聲,好像乾闥婆所奏出種種的音樂,能令聞者生喜悅心。

海中兩山相擊聲 緊那羅中簫笛聲

諸龍城中頻伽聲 夜叉住處龍女聲

在大海中的音聲,好像兩山同相撞的聲音。在緊那羅中的音聲,好像簫笛的聲音。在諸龍城中的音聲,好像頻伽鳥鳴的聲音。在夜叉所住處的音聲,好像龍女唱歌的聲音。

阿脩羅中天鼓聲 於人道中海潮聲

在阿脩羅中的音聲,好像天鼓的聲音。在人道中的音聲,好像海潮的聲音。一樣的雷震聲,所聞各有不同。這是眾生的業報,不同的緣故,所以各有各的音聲。

他化自在雨妙香 種種雜華為莊嚴

化樂天雨多羅華 曼陀羅華及澤香

在他化自在天上,常雨妙香及種種雜華,來為莊嚴。在化樂天上,常雨多羅華、曼陀羅華、澤香華來作莊嚴。

兜率天上雨摩尼 具足種種寳莊嚴

髻中寳珠如月光 上妙衣服眞金色

在兜率天上,常雨摩尼,具足種種寶來為莊嚴,在髮髻中有寶珠,放出光明,如同月光,有最上等的妙衣服,是眞金的顏色,燦爛奪目,十分美麗。

夜摩中雨幢旛蓋

華鬘塗香妙嚴具

赤眞珠色上好衣 及以種種眾伎樂

在夜摩天上,常雨寳幢、寳旛、寳蓋等,又有種種的華鬘,又有種種的塗香,又有種種微妙莊嚴的器具,又有種種赤眞珠色的上等好衣,又有種種的伎樂,來莊嚴夜摩天的境界。

三十三天如意珠 堅黑沉水栴檀香

鬱金雞羅多摩等 妙華香水相雜雨

在忉利天上,常雨如意珠,又有堅固黑色的沉水栴檀香,又有鬱金香、雞羅香、多摩香等,又有妙華和香水,在虛空中,常相雜雨,來莊嚴忉利天的境界。

護世城中雨美饍 色香味具增長力

亦雨難思眾妙寳 悉是龍王之所作

在四王天的城中,常雨美饍,色香味具足,引誘多食,可以增長體力,這種美饍,既有營養,又有香味。我們雖然吃不到,可是現在聽到這段經文,應該覺得很飽。為什麼?因為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緣故。也雨種種不可思議的妙寳,這種境界,都是大海龍王神通變化之所作。

又復於彼大海中 霔雨不斷如車軸

復雨無盡大寳藏 亦雨種種莊嚴寳

又在大海中,常霔雨不斷,好像車軸一樣,轉來轉去,終不停止,又雨無盡大寳藏,也雨種種莊嚴寳,好像下雨一般,從空而落,其數如雨滴之多。

緊那羅界雨瓔珞 眾色蓮華衣及寳

婆利師迦末利香 種種樂音皆具足

在緊那羅的世界,常雨瓔珞,又有種種顏色的蓮華衣和妙寳,又有婆利師迦華香及茉莉華香,又有種種音樂的聲音,一切都具足,而且又圓滿。

諸龍城中雨赤珠 夜叉城內光摩尼

阿脩羅中雨兵仗 催伏一切諸怨敵

在諸龍的城中,常雨赤珠。在夜叉的城中,常雨摩尼寳。在阿修羅中,常雨兵仗,能催伏一切的怨恨敵人。

欝單越中雨瓔珞 亦雨無量上妙華

弗婆瞿耶二天下 悉雨種種莊嚴具

在北俱盧洲的空中,常雨妙瓔珞,也雨無量上等的妙華。在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常雨種種妙莊嚴具。

閻浮提雨清淨水 微細悅澤常應時

長養眾華及果藥 成熟一切諸苗稼

在南贍部洲的空中,常雨清淨水,很微細的雨水,及時而降,令人喜悅。這種細雨,能長養一切華、果、藥,及五穀草樹等,成熟一切所有的苗稼。

在什麼地方就雨什麼寳,這是眾生的業感所成就,才有這種的境界。

我們研究佛法,要相信義理。義理圓滿,就是佛說;義理不圓滿,就是魔說,這是最好的選擇法,不要研究那句經文是佛說的,那句經文是弟子說的。孟子曾經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在書經上的記戴:「武王伐紂,血流漂杵。」武王伐紂,是智人伐不智人,那有血流漂杵這種事!所以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可以這樣說:「盡信經,則不如無經。」每部經典中,最重要的義理,隻有一點點。能把重要的義理記在腦海裏,就夠用了。無論那部經典,都有它的價值,它的重要性,隻要知道重要性,那是最要緊的,不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俗語說:「貪多嚼不爛」,食古不化,無有用處。

佛將入湼槃的時候,有弟子問佛:「世尊,你說那些經典,怎麼辦呢?」佛說:「我連一個字也沒有說過,從什麼地方來的經典?」佛說法四十九年,有三百餘會,怎能說沒有說一個字呢?那麼,佛是不是在打妄語?不是的!這個意思,就是教人不要執著在經典上,告訴人要掃一切法,要離一切相,不著一切相。

如是無量妙莊嚴 種種雲電及雷雨

龍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動無分別

像在前邊所說無量的妙莊嚴,都是莊嚴佛土的表現,有種種的雲、電、雨等,這都是大海龍王的自在神通所變化,這些境界,都能做到,而本身不動,又無分別,就能成就這種微妙而莊嚴的境界。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演說妙法,所謂「水流花間,風吹行樹」都在演法音,若是認識,就是妙法。一切眾物,表裏精粗,都在說法,若是不明白這種妙法,就是佛說出的法,也不認識。古德說:「青青翠竹,總是眞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這就是無情說法。

我常說:「誰講的法有道理,我就相信誰;誰講的法沒有道理,我就不相信誰。我是信眞理,不信文字的,文字僅是顯理的工具。」

彼於世界海中住 尚能現此難思力

況入法海具功德 而不能為大神變

龍王在世界海中住,尚且能現出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而有這種的力量,何況行菩薩道的菩薩,能深入經藏,得到如海的智慧,已進入法海中,又具足諸佛的功德,怎不能為大神通變化呢?一定會有這種的神通妙用。

彼諸菩薩解脫門 一切譬喩無能顯

我今以此諸譬喩 略說於其自在力

一切菩薩所修的解脫門,用一切所有的比喩,也不能把它顯露明白,也不能將它說盡。賢首菩薩說:「我現在用這種種的比喩,不過是略略說明自在神通力而已。」

第一智慧廣大慧 眞實智慧無邊慧

勝慧及以殊勝慧 如是法門今已說

有第一智慧或廣大智慧的菩薩,才能明白這種道理;有眞實智慧或無邊智慧的人,才能相信這種道理。有特勝智慧或殊勝智慧的菩薩,才能了解這種道理,像前邊所說種種智慧的法門,我現在已經說完了。

此法希有甚奇特 若人聞已能忍可

能信能受能讚說 如是所作甚為難

這種法,是稀有的法,也是奇特的法。假設有人聽到這種法,能忍可於心,悟無生法忍。沒有絲毫的懷疑心,就能相信這種法、接受這種法、讚歎這種法。若能這樣去做,是一件很難為稀有的事。

世間一切諸凡夫 信是法者甚難得

若有勤修清淨福 以昔因力乃能信

世間一切愚夫愚婦,若能相信這種微妙法,則甚為難得。假設有人能勤修清淨福,皆是往昔所修的因力和功德,所以才能相信這種妙法。

一切世界諸羣生 少有欲求聲聞乘

求獨覺者轉復少 趣大乘者甚難遇

所有一切世界的諸羣生,很少有人想求聲聞乘。求獨覺的人更為少。趣向大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甚為難遭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此法倍更難

況復持誦為人說 如法修行眞實解

趣向大乘的人,難遭難遇,就算很容易,可是相信賢首菩薩所說的妙法,是加倍的困難。相信就不容易,況且又能持誦,又能為人解脫,那更不容易了。又依法修行,且眞實去瞭解,那麼比前邊所說的更是不容易了!

有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身不動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乃為難

假設有一個人,能把三千大千世界,頂戴頭上,經過一個劫的時間,而身體不動,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樣做也不算是難,可是能相信這種法的人,乃是最難,因為賢首菩薩所說華嚴經的道理太微妙了,所以令人不能相信。

有以手擎十佛剎 盡於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為難 能信此法乃為難

假設有一個人,用手來擎住十個佛刹那樣多的世界,窮盡一個劫的時間,站在虛空中,而身體不會搖動。這是根本不可能,無人能辦得到的事情,可是,這樣做尚不算是難。但是相信這種法最難,因為這種是不可思議的妙法,它的境界太玄太妙了,非一般凡夫的智慧力所能達到,所以不會相信。

十剎塵數眾生所 悉施樂具經一劫

彼之福德未為勝 信此法者為最勝

假設有一個人,能在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眾生麵前,每人布施所喜樂的資生之具,經過一個劫的時間,這種福德是無量,可是還不算最殊勝的。相信這種妙法的福德才是最殊勝的。換言之,相信這種法比布施的福德,要勝過千百萬億倍。

十剎塵數如來所 悉皆承事盡一劫

若於此品能誦持 其福最勝過於彼

假設有一個人,能在十佛刹微塵數如來麵前,在每位佛供養四事:①飲食②衣服③臥具④湯藥,來承事於佛、恭敬於佛、親近於佛。如是者經過一個劫的時間,已經種了很多的福報。但若有人能誦持賢首品的偈頌,所得的福德最為殊勝,超過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福德。

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頂。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

在這個時候,賢首菩薩說完前邊三百五十九半首偈頌之後。在十方世界的大地,有六反震動。就是震、吼、擊,這是屬於聲。動、湧、起,這是屬於形。這六種現象,表示莊嚴。這時候,魔王的宮殿也隱蔽起來了。三惡道也休息了,停止工作。十方諸佛,一起普現於賢首菩薩麵前。每位佛都擧起金色的右臂,伸手摩賢首菩薩的頭頂,異口同聲來讚歎:「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們大家都來隨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六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須彌山在四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的中間。它以金剛作為基礎。在海裏有八萬四千由旬。在須彌山的外邊,是香水海。在香水海的外邊,是金山圍繞。有七重香水海旋流,有七重金山圍繞。在第七重的金山外邊,有鹹水海。在鹹水海的外邊,有鐵圍山。

須彌山有四層,每一層的麵積比下一層要少一倍。在最下層的麵積,有一萬六千由旬。第二層的麵積,有八千由旬。第三層的麵積,有四千由旬。第四層麵積,有二千由旬。又有四種顏色,就是金色、銀色、金剛色、琉璃色。

四天王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頂。此山頂都是天人和聖人所居住的地方。因為還沒有離垢地,所以叫地居天。

須彌譯為妙高。由妙高二字來看,這座山是可有可無的。看見時,不見其頂;不見時,其山仍在。為什麼?因為妙高嘛!這山頂,除非仙人和聖人以神通力才能登達,一般凡夫是到不了的。因為它有妙不可言的境界,所以叫妙高山。

釋迦牟尼佛,從普光明殿升到須彌山頂,為天眾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妙法。可是他不動本座,仍然坐在菩提樹下入定。在定中放光,加被諸大菩薩,代為宣說。升須彌山頂品,屬於第十三。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說完第二會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現出大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四天下,合稱為一個世界)。在每一個四天下(四大洲)的南閻浮提(南贍部洲)中,十方世界眾生,都見到佛坐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在每位佛的身邊,各有無量無邊菩薩,承仗佛的大威神力,來演說一切諸法。每位菩薩和一切眾生,都是這樣的說:「佛常麵對著我來說法。」這好比月光:東南西北的眾生,都說月光是照著他自己。

譬如在大海中所航行的船。向東方航行的船,覺得月光跟他走,來照耀他。向西方航行的船,覺得月亮跟他走,來照耀他。沒有航行的船,覺得月亮停在空中,來照耀他。在南閻浮提的眾生,覺得佛是在他麵前為他說法。十方世界所有南閻浮提的眾生,都是這樣的想法。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不離開一切菩提樹下,還是儼然入定的樣子。佛的法身,以法界為體相,能徧一切處。所以不動本座,而能上升須彌山頂。向帝釋天(釋提桓因)所住的宮殿而去。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寳所成。

在這個時候,帝釋天在妙勝殿的前邊,遠望釋迦牟尼佛向勝妙殿而來,乃用神通力量,來莊嚴修飾妙勝殿。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這座是用一切稀有妙寳所造成的。

十千層級,逈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迴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徧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耀。

「十」是無量數的開始,表示重重無盡的意思。華嚴經的境界,就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妙不可言的境界。這個師子座有十千重重無盡的層級,是很特別而殊勝的莊嚴。又有十千重重無盡的金網,來瀰漫覆蓋在師子座的上邊。又有十千種寳帳,又有十千種寳蓋,在四周旋廻的陳列。又有十千種絲綢所作的繐帶,向下而垂著,為裝飾品。又有十千重重無盡的珠寳瓔珞,在四周互相交絡。又有十千種衣服,敷在寳座的上邊而陳列著。又有十千位諸天的天子,和十千位梵王,在佛的前後圍繞。又有十千重重無盡眾寳所放的光明,來照耀於師子之座。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湣。處此宮殿。

在這個時候,帝釋天為釋迦牟尼佛敷置師子座完畢之後,便曲躬合掌,表示身恭敬。麵帶笑容,恭恭敬敬,懇懇切切的向佛,這表示意恭敬。而作是言,這表示口恭敬。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而對佛說:「世尊!來的正是時候,正是應來的時候,正是最好的時候,善逝(佛)就來了,恰在這個時候,如來就來了。我現在乞求應正等覺(佛)哀湣,發大慈悲心,在妙勝殿來為諸天眾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妙法。」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在這個時候,佛看帝釋天非常誠懇請求他住妙勝殿,乃即刻接受帝釋天的請求,到妙勝殿升師子之座。在十方所有的世界,在每個南閻浮提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佛,都同時升到須彌山頂,應帝釋天之請,入妙勝殿。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這個時候,帝釋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將所有宮殿中,一切音樂的音聲,自然停止。這時帝釋天囘憶往昔的因緣,曾經在過去於諸佛道場中,所種一切的善根,乃用偈頌來說明宿世的因緣。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葉譯為飲光,因為他能遮蔽一切光。所有的光明,都沒有他的光明強烈;這是他的身光。又能隱蔽一切邪光,這是他的悲光。這位佛,具足大悲光明,在一切吉祥事中,最為無上的吉祥。這位迦葉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說華嚴大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譯為金寂;金有光明,寂是無礙。這位佛所見無有障礙。在一切吉祥事中,最為無上的吉祥。這位拘那牟尼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說華嚴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迦羅鳩馱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馱譯為應斷已斷,就是把煩惱已經斷了。這位佛的身體,猶如金山一般;金是清淨,山是不動。在一切吉祥事中,最為無上的吉祥。這位迦羅鳩馱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說華嚴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為最吉祥的道場。

毗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譯為徧一切自在。這位佛沒有三垢。三垢就是現在的業,過去的種子,往昔的習氣。也可以說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沒有一點的染垢。這位毗舍浮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大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為最吉祥的道場。

屍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屍棄譯為持髻。這位佛猶如髻中明珠,離開一切分別,具足大智慧,照了諸法實相。他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吉祥。這位屍棄如來,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大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毗婆屍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屍有四個意思:淨觀、勝觀、勝見、徧見。好像月圓智滿,這是徧見。魄盡惑亡,這是淨觀。既圓且淨,這是勝觀勝見。這位佛如十五夜的滿月,徧照一切。他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吉祥。這位毗婆屍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妙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譯為增盛,也就是殊勝的義理。這位佛明白通達第一義的道理。第一義,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若是有一念,就不是第一義。有一天,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什麼是第一義?」維摩居士閉口不言。所謂「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諦莫妄談。」一旦說出來就是第二。第一義諦是一句話也沒有。在一切吉祥事中,為最無上吉祥。這位弗沙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妙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譯為度脫。要度脫一切眾生,必須說法演教。這位佛善於說法,所以辯才無礙。在一切吉祥事中,為最無上的吉祥,這位提舍如來,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妙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為最吉祥的道場。

波頭摩佛淨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譯為赤蓮華,這位佛的身心,好像蓮華一般的清淨,沒有染垢。在一切吉祥事中,為最無上的吉祥,這位波頭摩佛,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妙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在初發心時,身放光明,如同然燈。以後生生世世,修福修慧。修菩薩行時,勤修六度,廣行萬行,在每一生中,身放大光明,所以為然燈如來。這位佛,不但有大光明,而且還具足大智慧。他是賢劫第三位佛,他曾經為釋迦牟尼佛授記。在一切吉祥事中,為最無上的吉祥,這位然燈如來,在過去曾經來到妙勝殿為諸天眾演說華嚴妙法。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妙勝殿是最吉祥的道場。

佛多數以德立名。好像釋迦牟尼佛,譯為能仁寂默。能仁就是動,寂默就是靜。能仁,普徧教化一切眾生,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寂默,就是常樂我淨湼槃四德。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

在娑婆世界中,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王,也就是帝釋天,他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緣故,用偈頌來稱揚讚歎這十位佛所有的功德。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忉利天王,都像娑婆世界帝釋天一樣,用偈頌來讚歎十位佛的功德。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進入妙勝殿,在普光明藏眾寶所成的師子座上,結雙跏趺坐。這時,妙勝殿忽然廣博寬大,能容納所有諸天眾,來聆聽釋迦牟尼佛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妙法。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忉利天妙勝殿,也都是這樣。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六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這一品,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妙勝殿宣說十住法門,列為第十四品,所以稱為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在說完升須彌山頂品之後,這時候,因為佛顯現大神通力的緣故,所以十方世界,各有一位大菩薩。這是表法,以來表十住法。大菩薩是菩薩中的上首,是為領袖。每位大菩薩,都率領有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一起來到忉利天妙勝殿。他們是從百佛刹微塵數國土以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親近釋迦牟尼佛。

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眞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

佛在妙勝殿說法時,有十方十位大菩薩來到道場,隨喜隨喜功德,讚歎佛功德,幫助佛弘揚佛法。這十方十位大菩薩的名號:①東方是法慧菩薩。他明白佛法,開大智慧。②南方是一切慧菩薩。他瞭解一切佛法,證得一切智慧。③西方是勝慧菩薩。他有殊勝的智慧。④北方是功德慧菩薩。他有種種功德,而得眞實智慧。⑤東北方是精進慧菩薩。他專修精進法門,得到大智慧。⑥東南方是善慧菩薩。他儘做善事,而開智慧。⑦西南方是智慧菩薩。他專修般若法門,而得到大智慧。⑧西北方是眞實慧菩薩。他的智慧是從戒律中得到的,不打妄語,就得到眞實的智慧。⑨下方是無上慧菩薩。他的智慧是無上,無人能比他再高上。⑩上方是堅固慧菩薩。他的智慧,猶如金剛一般的堅固、光明、銳利。

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界、寳華世界、優鉢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香華世界、悅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陀華世界、虛空華世界。

這十位大菩薩,是從什麼國土而來?①有的從因陀羅(帝釋)華世界來的。②有的從波頭摩(赤蓮)華世界來的。③有的從寳華世界來的。④有的從優鉢羅(青蓮)華世界來的。⑤有的從金剛華世界來的。⑥有的從妙香華世界來的。⑦有的從悅意華世界來的。⑧有的從阿盧那(日出)華世界來的。⑨有的從那羅陀(人持)華世界來的。⑩有的從虛空華世界來的。這也就是十方世界。

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淨月佛、明了月佛。

這十位大菩薩,各在佛的道場,修清淨的梵行。他們親近於十位佛。這十位佛的名號,以月字為代表。為什麼?這表示智德圓融,福慧無礙。智慧和福德都圓滿了,所以猶如滿月。

所說的十們佛:①殊特月佛,以十難得法,可謂殊特。②無盡月佛,發十大心,不可窮盡。③不動月佛,觀於空等,不可傾動。④風月佛,了知業行,生死湼槃,如風不住。⑤水月佛,饒益安樂一切眾生,如水普潤。⑥解脫月佛,聞十種法,心定不動。⑦無上月佛,聞十不退,可謂無上。⑧星宿月佛,三業無失,如星明淨。⑨清淨月佛,善知煩惱、習氣,故得清淨。⑩明了月佛,觀察眾生根欲,完全明瞭。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這十位大菩薩,所率領的眷屬諸菩薩,來到妙勝殿佛所住的處所之後,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隨著他們所來的方向,各變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在其上邊,結跏趺坐,聆聽佛說華嚴大法。

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

在這個娑婆世界中,須彌山頂上,菩薩都來集會。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須彌山頂上,都是這樣,所有菩薩也來集會了。那十位大菩薩的名號、十個世界的名字、十位佛的名號,都完全相同,沒有分別。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從兩足指放出百千億種的妙色光明,普徧照耀十方一切世界中的須彌山頂上,帝釋天的妙勝殿中。

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諸佛國土,在每一個世界中,都有佛和大眾,沒有不現出來這種境界。換言之,娑婆世界佛說法的情形,在十方一切世界中,都是這樣的情形。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東方法慧大菩薩,他仰承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能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根性因緣,用偈頌來說出佛的功德。

佛放淨光明 普見世導師

須彌山王頂 妙勝殿中住

釋迦牟尼佛從兩足指放出清淨的光明,所有十方的菩薩和一切的眾生,都見到世間大導師(佛),在須彌山頂上的妙勝殿中住。

一切釋天王 請佛入宮殿

悉以十妙頌 稱讚諸如來

十方世界中,所有一切的帝釋天王,都請釋迦牟尼佛進入妙勝殿中。都齊用十種妙頌來讚歎諸佛的功德。一切的一切,都如娑婆世界須彌山頂妙勝殿一樣無異。

彼諸大會中 所有菩薩眾

皆從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在那諸佛大法會中,所有一切菩薩眾,他們都是從十方世界而來,各位菩薩自己化現毗盧遮那藏師子座,而安穩坐在其上,結跏趺坐,聆聽華嚴大法。

彼會諸菩薩 皆同我等名

所從諸世界 名字亦如是

在百佛刹微塵數諸世界中,所有法會中諸菩薩的名字,都和我的名字相同,都叫法慧菩薩。他們所從諸世界的名字,也和娑婆世界南閻浮提是同一個名字。

本國諸世尊 名號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淨修無上行

這些菩薩他們本國土諸世尊的名號,也是一樣。各在他們本國土的菩提樹下,修清淨慈悲無上的行門。

佛子汝應觀 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 皆言佛在中

法慧菩薩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們!你們大家應該觀看,要知道這都是如來自在神通力所成就的,所有一切南閻浮提世界內,皆說佛在其中轉大*輪,教化一切眾生。

我等今見佛 住於須彌頂

十方悉亦然 如來自在力

我們大家現在見到佛,住在須彌山頂上。在十方所有世界的眾生,也都看到佛住在須彌山頂上。這種境界,就是如來自在神通力所成就的。

一一世界中 發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願 修習菩提行

在十方所有一切世界中,每位菩薩,在過去發心求佛道,依所發而成就無上佛道的願。他們在生生世世裡修習菩提行,修行覺道。

佛以種種身 遊行徧世間

法界無所礙 無能測量者

佛用種種化身,普徧遊行一切的世間。佛的法身是周徧法界,能到一切處,而無障礙。也沒有人能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的境界。

慧光恒普照 世暗悉除滅

一切無等倫 雲何可測知

佛的智慧光,常常普照法界,把世間一切的貪瞋癡和黑暗,漸漸都消除滅盡。佛的一切都是無等倫,沒有人可比擬的。怎樣能測量知道佛的境界呢?佛的境界是不容易知道的。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這個時候,這位南方一切慧大菩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讚歎佛功德。

假使百千劫 常見於如來

不依眞實義 而觀救世者

假設在百劫中,常常見到佛,可是不依照眞實義(離相)來觀察佛,那麼,就常著住在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為這就是佛的眞實麵目。

是人取諸相 增長癡惑網

繫縛生死獄 盲冥不見佛

這個人雖然見到佛眞可是著住在諸相上,沒有把相空了。這樣,隻能增長癡惑網,而被生死繩子所繫縛著,永難脫離六道輪廻。囚於生死牢獄中,好像盲冥的人,永遠見不到佛的眞麵目。

我們應該把執著心破了,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執有執空,就落在二邊。執有就取諸相,執空就落在頑空(空無所有)。空有不執著,就是中道。

眞正學佛法的人,要離相,離相即菩提。如果不能離相,而執著相,那麼,隻會一天比一天愚癡,而不會開智慧。開智慧便見佛,不開智慧便愚癡,愚癡便見鬼。學佛法的人,應該越學越聰明,不可越學越糊塗。

現在是打禪七的時期,大家要有忍耐心,要鍊金剛不壞身,譬如鐵,要經過千錘百鍊之後,方能成鋼。鋼鑄成的刀劍,才能鋒利。我們也要經過一番鍛鍊,才能成聖賢。聖賢人是沒有沒有習氣毛病,一切都是清淨的,打禪七就是去習氣、除毛病。跑跑坐坐,就是鍛鍊身心,令其清淨。當到了內不知有心,外不知有身,遠不知有物的境界時,就能把一切的一切都放下。若能放下,便自然成佛。我們為什麼不開悟?就因為放不下身心。以為臭皮囊是好朋友,一定要保護它、愛惜它,不讓它受到委屈。渴一點也不可以,餓一點也不可以,冷一點、熱一點都不可以。總之,無微不至地來照顧它,把它當作寳貝。可是,雖然你愛護它、關照它,但到臨終的時候,它一點也不幫助你,就那麼揮手而去。屆時隻有你自己去受應受的果報。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天臺之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用一首偈頌來說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亦名為假名(假觀),亦名中道義(中觀)。」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空的,也是假的;明白了,就是中道了義。這三觀本來是一個,就是中觀。可是先要明白它是空觀,然後再明白它是假觀,再瞭解它是中道了義,就是中觀。

觀察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生了滅,滅了生。這種相是空,但是假名,沒有實體。所以馬勝比丘對舍利弗(在他未出家前)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是這個道理。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觀察一切諸法沒有生相,也沒有滅相,這是得到無生法忍。也就是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而堪可忍受於心,這時候,口想說也說不出來,心想思也思不出來。有了這種瞭解的智慧,那麼,諸佛就時常現在你的麵前。如果沒有證得這種智慧,就是諸佛在你的麵前,你出看不見;就是看見也不認識。所謂「對麵不識觀世音。」何況是佛,更不會認識了!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本來是空寂,不能拿來,也不能看見,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若能證得法性寂滅的境界,那麼,一切都空了。這就是眞佛現前,是不可思量的境界。如果思量,就變為第二義。第一義諦就是沒有可想、沒有可思、沒有可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假設能知道一切法的本性和自性,都是不生不滅,這個人便不會被一切煩惱所染汚和執著。如果知道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那就把煩惱變成菩提。這時,沒有染汚,隻有清淨,也就是清淨本源,妙眞如性。一切的本體,也沒有染著了。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博地凡夫見有,二乘人見空,菩薩見中道本體。凡夫見一切諸法,就是一切有為法,而著住於一切法相上。二乘人見一切諸法都是空的,但是未見中道。菩薩修中道了義法門,不偏於空,不落於有。凡夫見諸法,就隨其相轉,不明白法是離一切相的道理,所以不能見到本圓自性天眞佛。

牟尼離三世 諸相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普徧而不動

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離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諸相完全圓滿。佛住在無所住處,也就是無在而無不在。所謂「盡虛空,徧法界」這都是佛的法身。佛能不動一處,而徧一切處。雖在一切處,而不離一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說「普徧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 皆悉得明瞭

今見於如來 決定無有疑

一切慧菩薩說:「我現在觀察一切諸法的因緣,無論是空觀、假觀、中觀,都完全明白瞭解。現在見到釋迦牟尼佛,一切一切的法,都決定明白,沒有疑惑了。」

法慧先已說 如來眞實性

我從彼了知 菩提難思議

讚歎如來的功德,法慧菩薩已經先說過了。一切諸佛實相妙理,和無相功能。我從法慧菩薩所說的偈頌,已經明瞭知道菩提的妙理,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的微妙法。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西方勝慧大菩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而用偈頌來讚歎佛功德。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佛的智慧也圓滿,福德也圓滿,所謂「福慧兩足。」佛的大智慧是稀有的、無可比的。所有一切世間的眾生、一切諸天的眾生,縱使用心來思惟,也是不能知道。為什麼?因為眾生的心量小,故達不到這種境界。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凡夫用妄想來觀察佛的境界,取著於相,就不會契合佛的妙理。佛是無相,離開一切有為的相,不是凡夫所能見到的境界。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眞性 是人不見佛

顚倒的眾生,因為沒有智慧,就被無明所遮蓋。便以妄為眞,而取五蘊(色、受、想、行、識)相。無知識的人,認為五蘊是眞的,所以迷惑在五蘊相上,不明了佛的眞性,這種人是見不到佛的。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若能瞭解知道一切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法、無為法)的自性,本來是無所有,能這樣不執著於法,而明瞭法性,當下就見到盧舍那,就能明白佛的境界。

前邊所講的五蘊,是向內求,取相就見不到佛。現在把相空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本地風光。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眞佛的境界,是離一切相及一切法。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在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五蘊都是空的。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餘四蘊,也都和色蘊是一樣,虛幻而無實際的。

前五蘊生中五蘊,中五蘊生後五蘊,相續不斷。雖然相續不斷,但是前五蘊不至中五蘊,中五蘊不至後五蘊。猶如波浪一樣,互相生起。可是前邊的波浪不會到後邊去,後邊的波浪也不到它的後邊去。這前五蘊,中五蘊,後五蘊,相續生而互不相著。好像種子,它會生芽,但是種子不會到芽的地方去。又好像蠟印印泥,可是後邊五蘊不會到前邊五蘊去,也就是前邊的波浪不到後邊的波浪去。若能明白五蘊法是空的,就能常見到佛,明白佛不可思議的境界。

譬如暗中寳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譬如暗室裏邊的七寳,若是沒有燈,是看不見的。暗中寳就是佛性,在無明裏含藏著,因為無明,所以把佛性眞寳遮住了。燈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明白自性的眞寳。沒有智慧,好像衣裏藏珠一樣,因為沒有人告訴你,所以你就不會知道。無明遮蓋了光明的佛性,所以就沒有智慧。

佛法必須要有善知識來講說,才能明白。如果沒有善知識來講說,就是你的智慧再高,也不會明白了解的。換句話說,你雖有智慧,可是還要有人來點起你的智慧燈,你才能明白佛法。

有四句:「一、有眼無燈不見。二、無眼有燈不見。三、無眼無燈不見。四、有眼有燈則見。」有眼無燈不能見此寳,單單有燈無眼也看不見此寳。如果業障太重的人,智慧燈是點不起來的。好像二乘人,在華嚴法會中,若聾若瞽,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鈍性的二乘人,好像盲人一樣,見不到本有的智慧。沒有眼睛沒有燈,更是看不見自性法寳了,必須要有眼睛又有燈,才能見到自性法寳。

自己有智慧燈,又有善知識來指導,這是有眼有燈見法寳。我們各人都有自性法寳——佛性。但是自己不知道。好像是丟了,其實還在,不過不會用它而已。

亦如目有翳 不見淨妙色

如是不淨心 不見諸佛法

譬如眼睛生翳,看物成兩個。因為眼中有毛病,所以不能見佛的清淨妙色身。心中若起貪瞋癡三毒心、染汚心、障礙心、嫉妒心、自私心、自利心貪瞋癡這都是不淨心,就不能明白諸佛的妙法。

又如明淨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譬如光明清淨的太陽,可是是是看不見的。本有的智慧,若不現出來,始終是看不到諸佛的清淨法身。

若能除眼翳 捨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假設能把眼中的翳除去,把心中的翳也除去,也就是把貪瞋癡慢疑一切煩惱都除盡。若能把五蘊中的色法和想陰捨離。把五蘊一切法都空了,而不為五蘊所遮蓋,就能見到如來的法身。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一切慧菩薩聽到法慧菩薩所說的法,他便明白很多佛法的道理。勝慧菩薩又說:他從一切慧菩薩那裏學得很多佛法。這是菩薩互相謙讓的美德。

一切慧菩薩已經先說空、假、中三觀的道理。他說三世諸佛演說菩提法,我聽到這種妙法之後,才得見盧舍那佛的清淨圓滿身。

菩薩沒有貢高我慢心,絕對不說我比其他菩薩有智慧,我所說出的偈頌,比其他菩薩高明。他們都是彬彬有禮,互相尊敬。我們學佛法,要眞眞實實領受菩薩的心、諸佛的心,他們所行所作,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依法修行,學菩薩的謙讓、慈悲,這才是學佛人的本色。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北方功德慧大菩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的加持。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而用偈頌來讚歎諸佛功德。

諸法無眞實 妄取眞實相

是故諸凡夫 輪迴生死獄

諸法就是百法。百法是色法十一個,心法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不相應法二十四個,無為法六個,合為百法。一切諸法,都是空寂,沒有眞實的體。不要在沒有眞實法上來找眞實。這就好像在龜身上來找毛,在兎頭上來找角,不永遠也找不到的。用妄心來取眞實相,想在頭上安頭,腳上安腳,這是多餘的。凡夫就是做這種顚倒事,在不眞實法上找眞實。因為這樣的執著,所以在六道輪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永不休息。好像一粒微塵,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沒有一個眞實處所。

言詞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凡是言詞所說的法,小智慧的二乘人,雖然破了我執,但是還沒有破法執。隻證得人空,而未證得法空。所以還執著在言辭上的一切法,用小智小慧來分別一切諸法。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生出種種障礙。不明白說出的法,是不離自心。所謂「佛說一切法,應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一切法不離自心。若是在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明白自心,就沒有分別的法執。

不能了自心 雲何知正道

彼由顚倒慧 增長一切惡

二乘人不明白萬法唯心的道理,所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是不明了自心,又怎能知道正道?小智小慧的二乘人,生出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障礙,就有顚倒,顚倒就是「是非」認識不清楚,因為是非不清楚,所以用顚倒慧。這也可以說是世智辯聰,沒有道理而講出道理來,即所謂的「強詞奪理」。這就是不講道理,我見甚深,我相打不破。有了分別心,就增長一切惡業。

不見諸法空 恆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人空是沒有我執,法空是沒有法執。我法二執是不容易破的。一般凡夫,都有我執,我怎麼樣,我是第一,我比誰都好。天天為這個我,辛辛苦苦,也不覺得辛苦。其實人的身體,各有其名,可是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因為看不空,所以才說有個我。我相有了,人相也有了,眾生相也有了,壽者相也有了。因為四相不能空,所以就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了,常常打妄想、起分別。一切物質沒有得到前,時常設法想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當沒有這個妄想,便生出那個妄想。這好像用繩子把自己綑住,得不到解脫,所以說我執不容易破。若破了我執,就沒有我見我相。但是又有個法執,對一切法生出種種執著,種種分別,所以說「不見諸法空」。不能悟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若是執著有為法,那就不能超出三界,常在六道輪廻中受生死之苦。

這樣的人,不能見一切法空。為什麼?因為沒有得到清淨法眼的緣故。如果得到法眼清淨,就見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得到清淨法眼,就能明瞭諸法空相的道理。

我昔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功德慧菩薩說:「我在往昔的時候,不知修行,所以受種種的苦。為什麼要受苦?因為我沒有見到佛,為什麼沒有見到佛?因為有個我。我見我相執著太深,所以對麵不見佛、不見菩薩。因為不見佛菩薩,所以就要修行,才能得到清淨法眼,而能看見所應該看見的佛。」我們為什麼不見佛?就因為妄想太多的緣故。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假設有人見到佛,而不著住,就是如如不動,也就是不取於相。在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是取著於相。如果能見而未見,聞而未聞,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見到佛而心不動,就是不取於相。若本有的智慧現前。要想和佛在一起,就要如如不動,了了常明;要想和鬼在一起,就是如如常動,了了不明。這兩條路,要自己去選擇。

有定力的人,見到好的境界,如如不動。就是見到不好的境界,也是如如不動,如果如如不動,就能了了常明。若能了了常明,就能升如來座、入如來室、穿如來衣,和佛同體,住在一起。

若見佛眞法 則名大智者

斯人有淨眼 能觀察世間

假設見到佛的眞法,便是個大智慧的人。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這個人得到清淨法眼,能觀察全世界一切的因緣。

一切人,都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但因為不修行,所以不現前,若修行圓滿了就是佛。

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清淨徧滿一切處。凡夫的法身,因為被無明所遮蓋,所以現不出來。化身有千百億之多,可是凡夫不會用它,隻有個報身。報身就是眾生現在的身體,是受果報的身。佛的報身是圓滿的。我們有了大智慧,才能見到佛的三身。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就是說所應該做的事情,都會成就。妙觀察智是得到五眼,才能有微妙觀察的智慧。平等性智是一切眾生皆平等,諸佛也是平等。這種智慧,在諸佛上也不增加一點,在眾生上也不減少一點,都是平等。可是凡夫被無明所遮住,沒有證得平等性的智慧。大圓鏡智是清淨光明的智慧,如同大圓鏡,一塵不染。物來則映,物去則淨,不留痕跡。

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眼如千日一般的光明,徧照無量世界。法眼觀察一切法。例如在讀華嚴經,能照了一切經卷,一部八十卷華嚴經,在一分鐘便讀完。慧眼具足一切智慧,明瞭一切事理。天眼能見天人的行動。肉眼(不是凡夫的肉眼,是另一個肉眼)能見人鬼神,能見有形有色的相。佛眼在額的中央,法眼和慧眼在額的兩邊。天眼和肉眼在太陽穴處。鬼也具足這五眼,但是不光明。

六通這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修行人修到相當程度的時候,就有天眼通,能清楚的看見天人的一擧一動。又有天耳通,不但見到天人的行動,而且天人說話,也聽得清清楚楚。有了他心通,就知道對方心裏要說的話和要做的事。宿命通,能觀察眾生在往昔所行所作的因果。有神足通,可以在空中行走,來去自如,不受一切的限製。有漏盡通,就能掃除一切煩惱,沒有一切妄想,即成佛果。

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

於法若有見 此則無所見

無見就是沒有凡夫那種分別識的見。這就是聖人本有智慧的見。有分別的識,是一切有為法;無分別的智,是一切無為法。聖人的智慧,能明白世出世間一切法,也就是了達諸法實相,而沒有法的執著,才能見到一切法。在法上若有凡夫分別那種知見,就永遠不會明白一切法的本體。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把法執破了,才能明白一切法;即是本地風光,本有家鄉,本有麵目,就是返本還原,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法體。

一切諸法性 無生亦無滅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一切諸法的性,既沒有生,也沒有滅,是寂然不動。很奇特的大導師(佛)!他自己所覺悟一切法的道理,又令其他人也覺悟一切法的道理。這是三覺圓滿,萬德俱備的佛。

勝慧先已說 如來所悟法

我等從彼聞 能知佛眞性

功德慧菩薩說:「我聽勝慧菩薩所說的偈頌之後,得到法益,明白佛所覺悟的一切法,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一切執著。我們從勝慧菩薩聽到妙法,所以明瞭佛的眞如自性。世間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東北方精進慧大菩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讚歎佛功德。

若住於分別 則壞清淨眼

愚癡邪見增 永不見諸佛

假設住在分別上,縱使麵對佛菩薩和善知識也不會認識。為什麼?因為把清淨眼破壞了,所以一天比一天愚癡,邪見增加。要知道愚癡就是畜生,邪見就是餓鬼。這樣,當麵不認識佛法僧三寶,永遠見不到十方諸佛。六祖大師說:「相信我,就是在十萬八千裏之外,也好像在我身邊。不相信我,雖在我身邊,如同在十萬八千裏之外。」這是用來解釋本偈最好的註腳。

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轉識成智,才能得到清淨法眼。這種清淨眼,並不是從外邊得來的,而是從內心證得的。若是沒有人我、是非、善惡的分別心。這時候,對一切法都沒有執著,智慧便現前,照見了世出世間法。

我們學佛法,如果有分別心,那麼,佛菩薩和善知識就算在你的麵前,你也不認識。若能沒有分別心,佛菩薩和善知識現前,就能了了分明歷歷得見。

若能了邪法 如實不顚倒

知妄本自眞 見佛則清淨

假設能瞭解邪法,就是明白正法。也就是明白眞如實相的理體,不會做出顚倒的事。顚倒就是不應該做而做,應做而不做。不顚倒就是應做而做,不應做而不做。要知道妄是從眞如實相那裏生出來。要知道妄的根本是眞的,把妄除盡,眞就現出來,隻要把分別的識心除去,本有智慧就現前。這樣,就具足清淨眼,才能見到佛。

人們為什麼不瞭解正法?因為無明在作祟,起貪心,有欲心,故邪正不分。如果把無明破了,沒有貪心、沒有欲心,就明白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一切問題都可迎刄而解。

我們本來和佛是一樣的,自性光明能照耀三千大千世界,因為動一念無明,就來到娑婆世界。或到其他世界去托生做人。所以修行可以成佛,不修行便要做鬼。

我們隻要返本還原,囘復到本有的智慧上,就沒有分別心,就能明白一切。所謂「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修福修慧就是佛;造罪造孽就是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鬼看一切眾生都是鬼,這是一切唯心造。在本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一切性,都是從心裏造出來。

有見則為垢 此則未為見

遠離於諸見 如是乃見佛

若是有見,就是妄想。有分別就有塵垢。若是沒有凡夫的妄想分別見,就能遠離一切分別心、一切見解心。這樣就能見到佛。可是想要見佛,也是妄想。要沒有這個妄想,無見無不見,也沒有想見,也沒有不想見。到了這種境界上,就能常見佛。

凡夫的見,是有想有念有分別;聖人的見,是無想無念無分別。所謂「禪到無心便是道。」「無心無念福無邊,私欲雜念是罪愆。」這是說沒有分別心就是福,有分別心就是罪。

世間言語法 眾生妄分別

知世皆無生 乃是見世間

世間的眾生,有種種的言語。以人類的言語來說,就有很多種。一國有一國的語言,一族有一族的語言,一方有一方的語言,五花八門,種類不同。眾生用妄想來分別言語法。其實世間一切的言語法,一切分別相,都沒有一個實體。因為沒有實體,所以一切沒有生,也沒有滅。要能這樣領悟這種道理,才是眞正明白世間法。

若見見世間 見則世間相

如實等無異 此名眞見者

假設能眞明白一切世間法,這種明白,就是世間相常住。可是它無生無滅,和實相理體是一樣的。若能見到這種理上,就是了達本源。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兎角」,也就是說這個道理。這才能眞正瞭解世間法和出世法的道理。

若見等無異 於物不分別

是見離諸惑 無漏得自在

假設明白實相的道理,在一切一切物不生分別心,就了達一切物的本體,也就是實相無相而無不相這種根本道理,若無分別,則了達諸法實相。世間法即是出世法,煩惱即菩提。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這種見就是沒有分別。離開一切諸惑,就得到根本的智慧。如果沒有分別心,就是無漏。漏就是有一切習氣毛病。無漏境界,就是不用識來分別,而得到自在,所以說無漏得自在。自在就是解脫,無拘無束,無憂無慮,逍遙自在。我們學佛法,就是學身自在心自在的法門。如果身心自在,便有成就。

諸佛所開示 一切分別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淨故

諸佛所開示一切法,是對眾生的機而說一切法,所謂「佛說一切法,應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為要針對眾生的機,一切要有分別,所以才說一切分別法,說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湼槃種種的分別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種種的法,這是應病予藥。給眾生一種藥吃,等到病好了,就不需要再吃藥了。好像過河,需要船才能渡到彼岸;但到達彼岸後,就應將船捨棄。如果揹船走路,便成為累贅。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到了開悟,得到眞正根本智慧,一切法都要放下,不要有法執,所以才說是悉不可得。為什麼說不可得呢?因為法的理體是不生不滅,本來是清淨的。既然清淨,又有個什麼可得呢?在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就是把一切法看空,明白一切法空相。佛說的法,本性都是清淨無相。但純粹是為度一切眾生而說法。眾生度盡,法也盡其所用了。

法性本清淨 如空無有相

一切無能說 智者如是觀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眞正的法是說不出來的。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是不可說,不可說的,一經說出來的都是方便法。

法的本性是清淨的,好像虛空一樣,沒有一個形相。既然沒有形相,又有什麼可說的?用比量來說,用現量來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為方便教化眾生,不能說也要說,不可說也要說。好像虛空,雖然沒有虛空相,但是在虛空中,小而微塵,大而山河,都在虛空裡包括著,也不出虛空之外。這就是眞空現妙有,妙有現眞空的道理。所謂「眞空不空,不礙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眞空。」妙有就是眞空,眞空就是妙有,所以才說如空無有相。

法的本體是清淨的,沒有什麼可說的。所說的法,都是方便法。但是在眾生沒有開悟之前,不能不給眾生說個方便法。等到開悟之後,就一切法都不要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謂「迷時千卷少,悟後一字多。」眾生在迷惑的時候,看了一千卷經,念了一千卷經,拜了一千卷經,這還算少的。等到開悟以後,連一字也沒有了,看無字眞經,念無字眞經,拜無字眞經。這是有智慧的人,能這樣來觀察。

遠離於法想 不樂一切法

此亦無所修 能見大牟尼

若能遠離一切法想,就沒有思想,沒有分別。不想就是眞如,就是法體。不好樂一切法,就是破了法執。好像我們現在研究一切法,講說一切法。因為沒有明白,所以還要講說。等到明白時,根本不需要講說。講什麼經,說什麼法,這都是多餘的。

可是現在我們尚且不明白一切法,就想不要一切法,這是不對的。譬如想過海,這不過是說說而已。如果說我已經過海了,其實還沒有過去。必須過海之後,才可說我已經過海了。在沒有證果以前,沒有證得自性眞如理體之前,就說我不要一切法,這是自欺欺人。好像掩耳盜鈴一樣,是欺騙自己而已。

在沒有證果之前,必須學習一切法。如果眞的離開一切諸想,到了「一念不生全體現」的境界,那麼,一切法都在自性裏邊。也不要修,也不要學,所以才說此亦無所修,所謂「過河不需舟。」證得四果阿羅漢時,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那是無學位。沒有證得四果阿羅漢時,還要學習,還要修行。到無所修的時候,才能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

如德慧所說 此名見佛者

所有一切行 體性皆寂滅

精進慧菩薩說:「好像功德慧菩薩所說的道理,要能明白一切佛法,就是見佛的人。所有一切行,本有物體性,都是寂滅的。要能了悟到這種境界上,就明白法的自性。」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東南方善慧大菩薩,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持。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讚歎佛功德。

希有大勇健 無量諸如來

離垢心解脫 自度能度彼

我們修行,要勇猛精進,勤修佛道,勇猛精進就是用假的軀殼來修眞正的佛法。我們這個分段生死的身體,每個人有一分,每個人有一段。因為有一分有一段的緣故,所以就有執著。執著這是我的,執著那是我所有的。為了這個臭皮囊,整天顚顚倒倒,自私自利,貪名貪利。因為這樣,假的身體把眞的慧命遮住,就不能勇猛精進。貪圖睡眠、飲食、男女、名利等等,種種執著都生出來。執著生出來之後,就懈怠而不精進,好逸惡勞,終致一無所成。

在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有這樣的記載:藥王菩薩為求佛道,把自己的身體,用香油和棉花纒繞,常作燈點,來供養於佛。為求法把身體布施於佛,這才是眞精進、眞供養。這樣的虔誠,才能速成佛道。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救眾生,曾捨無量性命,所以說在三千大千世界上,沒有一粒微塵那樣小的地方,不是十方諸佛捨生命處。所以才說希有大勇健。在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剛強健康的意思。能常常自強不息,就是勇健。無量諸如來,都是希有大勇健。在過去諸佛,都是自強不息,勤修精進,不惜性命,來求佛道。

離開一切塵垢,也就是離開二障。什麼是二障?就是有兩種執著、障礙而不能成佛道。一為煩惱障,二為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我執,所知障就是法執。沒有我執,就把煩惱障破了;沒有法執,就把所知障破了。說是容易,行卻困難。能離開煩惱障和所知障,心得到解脫。能把二障破了,就是自度,也要度他。凡是行菩薩道的人,應該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凡是受菩薩戒的人,要趕緊修行,向這三大目標進行,成為地上菩薩。

我見世間燈 如實不顚倒

如於無量劫 積智者所見

佛是世間燈,為三界作明燈,照破三界的黑暗,令三界眾生都得到光明。我(善慧菩薩)見到佛眞如實相的理體,不會顚倒。佛如如不動的境界,時時自在,在無量劫中,常是寂然不動。這是廣修智慧方便的人,所能明白這種道理。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虛空 故說無有盡

所謂「自性如虛空,眞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凡夫也好,聖人也好,都是具足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因為這樣,我們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佛性是什麼樣子?就和虛空一樣。在眞空中有妙有,在妙有中有眞空。眞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眞空。所以在佛性中,有眞有妄。要明白本來自性和虛空一樣,一樣明白了,樣樣就都可明白,所謂「得一萬事畢」。如果得到一,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大事已畢。所以說一通一切通。把一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因為佛性如虛空,虛空是無窮盡。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為這樣,人人都有作佛的資格,但是要修行、要用功修行,才能成佛。

修行人,不容易遇到佛菩薩、證果阿羅漢、一切善知識。有時候,也許會遇到,可是不認識。等過去了,認識也晚了。這就是當麵錯過,交臂失之。

我在中國東北吉林省蛟河縣北發山的時候,聽到山上一個老修行講這樣一個故事:在從前有個遊山的人,他走到山裡,遇到兩位白鬍老人,慈眉善目,童顏鶴髮,令人肅然起敬。二人在洞中聚精會神地在下棋。這個人在洞外觀看多時,心想進洞看個究竟,是誰勝誰敗?剛要擧步時,隻聽洞中老人說:「你是凡夫,不可以進洞裏來!」說完用手一指,石洞的門,自動合起來。這個人,才知道這兩位老人,一定是神仙。這個人很誠心的跪在洞外,終致死在洞門之外。後來被人發現其屍首,乃埋在洞旁。這個故事,說明求道是不容易。這個人跪死在那裏,洞門始終也沒有開。

智者說無盡 此亦無所說

自性無盡故 得有難思盡

虛空沒有個盡,也沒有一個不盡。沒有一個了,也沒有一個不了。才說智者說無盡,有智慧的人,才說虛空是無盡。無盡就是說妙有。虛空裏邊有妙有,眞空裏邊有妙有。在有盡沒有盡這種境界上,說不出什麼,說它是有又不是有,說它是空又不是空。說它有是看不見的,因為它是妙有。說它是空又不空,因為有個妙有。妙有又看不見,又是個眞空。在無盡無不盡的境界上,亦無所說。在這個時候,是不立文字,說不出來的。因為自性在虛空,就是妙有。為什麼在眞空裏邊有妙有?就是有佛性。佛性是無盡的。因為這個原因,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無盡。說它是常,也不是常。說它是斷,也不是斷。不是常不是斷,不落二邊的偏見,也說是中道了義。

所說無盡中 無眾生可得

知眾生性爾 則見大名稱

無盡就是所說的虛空,無盡無不盡。不能說一個有盡,一個無盡。若說有盡,虛空怎會有盡?若說無盡,虛空怎會有個無盡?所以中道理體,是不斷不常。按照這個道理來講,沒有盡?若說無盡,虛空怎會有個無盡?所以中道理體,是不斷不常。按照這個道理來講,沒有一個眾生可得。怎說無眾生可得?因為是虛空嘛!要知道眾生的性,本來也是空的,沒有一個眾生可得。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到本來佛性的理體上。這就能常見到佛,而時刻不離佛。

無見說為見 無生說眾生

若見若眾生 了知無體性

在眞如實相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上,無見也沒有不見。按一般凡夫的知見,說是有這個見,其實也沒有眾生可得,都是像虛空。這種理論,或者說見,或者說眾生。若是眞正明瞭一切的一切,都是猶如虛空,那麼,就沒有可說的了。

能見及所見 見者悉除遣

不壞於眞法 此人了知佛

能見的性,所見的物,這種的見解都沒有了。如果沒有能見和所見,就是如如不動法的本體。所以把能見和所見這種見,都去除捨離,便現出如如理體。把能見所見都空了,有為法和無為法也都空了,有漏和無漏也都空了。把一切執著沒有了——這才是眞正法界的理體。

我們為什麼不能達到法的本體?證到實相無相的道理?就因為有能見和所見這種執著,於是不能契合眞實理體,也不能見到佛。若能契合本來眞法性,這個人就明瞭佛的境界,就知道佛法的道理。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說法

則能照世間 如佛盧舍那

假設有人明白佛這種境界,和佛所說的方便法門,也就是八萬四千種法門。這個人,他的智慧光明,才能把世間一切黑暗照破除。好像釋迦牟尼佛的圓滿報身千丈盧舍那佛一樣,光耀徧照。

正覺善開示 一法清淨道

精進慧大士 演說無量法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佛善於用權巧方便法來演說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習氣毛病。佛到最後才演說一乘佛道。本來一法也不立,就是清淨本源,妙眞如性。精進慧菩薩他已經演說出無量的方便法門。

若有若無有 彼想皆除滅

如是能見佛 安住於實際

或者是有盡,或者是無盡;或者是有漏,或者是無漏;或者是有為法,或者是無為法,一切的想念都滅除了。返本還原,現出清淨本原,妙眞如性,若能一念妄想也不生,這時一念不生全體現,就能見到佛,能常常安住在常寂光淨土中,眞實的境界。這時證得實相理體,明白沒有少法生,沒有少法滅,即是一生滅法。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西南方智慧大菩薩,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表達所要說的法。

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有三種:①文字般若②照破般若③實相般若。由文字來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契悟實相般若,這位大菩薩所說的偈頌,就是這種道理。

我聞最勝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見一切佛

智慧菩薩說:「我聞到最勝勝的佛教(教以文字為教體),即生出智慧的光明(起了觀照般若,就契合實相般若)。這種實相般若,它是照天照地,普照十方法界一切萬物,和十方三世一切佛合而為一,所以能見到一切佛的法身。」

此中無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計有我人 則為入險道

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是空的。因為眾生的執著,才有這種有為法。六祖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就是說這個道理。

什麼也沒有,隻有個假名而已。假設一定要說有人、我、眾生、壽者四相,那麼,一天就比一天迷惑了。就在六道輪廻中轉來轉去,這是很危險的歧路!

在沒有眞實的地方,執為眞實、計為眞實,這就是眾生的顚倒相。因為顚倒,所以入險道,不容易出離三界,不能了生脫死。

諸取著凡夫 計身為實有

如來非所取 彼終不得見

凡是沒有證果的人,都叫凡夫。為什麼不證果?因為有所執著、有所貪求。為什麼有執著?因為有個身體。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成。等到四大分張的時候,這身體就化為無有。可是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為這個身體,生出種種的執著,以為這個身體是我的。其實這個身體不是我的。若是我的,為什麼它又會死?人人都不願意死,但是身體終有一天要死,自己做不得主。到老的時候,四大要退休,各歸其位。眼睛也花了,想叫它不花也辦不到;耳朵也聾了,牙齒也掉了,皮膚好像雞皮,頭髮好像白鶴毛。找徧整個身體,究竟那個是「我」?是找不出來的。身體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隻可以說這是我的身體,不可以說身體是我。為什麼?因為身體中有眞如自性,那才是主人翁。

譬如住在房子裏,不能說房子是我,隻能說這房子是我所住的。這個身體是我所住的。那眞如自性,才是我的。這個眞如自性住在身體裏邊,等死的時候,它就搬家,搬到新的身體中住。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不要執著身體是實有的,其實都是虛妄的。

佛是沒有執著,但凡夫有所執著,所以不能見到佛。若無所執著,才能見到佛。取著的凡夫,始終見不到如來的眞麵目。

此人無慧眼 不能得見佛

於無量劫中 流轉生死海

取著的凡夫,沒有智慧眼,不能見到佛的眞身。這種人,在無量大劫中,於生死海裡,流轉不息。在六道輪廻中,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畜生,忽然而餓鬼,永不脫離生死輪廻之苦。為什麼?因為有執著取相,所以迷於生死。

我們修道人,要注意!注意什麼?注意這個「○」字,能返本還原,到「○」字,就能得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什麼?什麼也沒有。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無大無小。把這個「○」字破開,就變成一字,此乃數目的開始。有了一字,再加上零字,願意加多或加少都可以的,這個數目能演變無窮無盡。

這個「○」字,無是無非、無你無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也沒有了,雖然沒有,可是一切都在「○」中包括著。如果把它放開,成為一字,這個一字很重要,天為什麼清?因為有這個一字。地為什麼寧?因為有這個一字。人為什麼能做聖人?因為得到這個一字。一字是什麼?就是返本還原。○字是什麼?就是法界本體,佛性的本原。

在道德經上說:「天得一則清,地得一則寧,人得一則聖。」這個一字是萬物之母,所謂「得一萬事畢」。沒有得到一的時候,東找這個,西找那個,顚顚倒倒。等到找到一了,什麼事情都完了。換言之,得到一之後,什麼執著都沒有了,把一切都放下了。這就是返本還原,了生脫死,不再流轉流轉生死海。

有諍說生死 無諍即湼槃

生死及湼槃 二俱不可得

有煩惱就有諍,無煩惱就無諍。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雲何得三昧?」諍是勝負心,爭強論勝,總想我比人強。有了這種好勝心,就是貪。有貪就有煩惱;有了煩惱,就有勝負。所以我們修道人,不和人爭強論勝,好事給人,壞事與己,不能存有勝負的心。有人說:「那麼,修道不要修了,修就有個貪心。」修道是向佛道上走,到本來應住的地方去。我們想成佛,那不是貪,就是想囘老家。因為我們跑離家太久了,所以要囘家。

因為有所諍,就生出四相心。有了四相心,就有鬪爭。有了鬪爭,就有生死。如果得到無諍三昧,就沒有煩惱,沒有鬪爭,就是清淨湼槃,也就是如如的理。

怎會有生死,就因為有湼槃。怎會有湼槃?也就因為有生死。沒有生死,不能說有湼槃。沒有湼槃,不能說有生死。到眞如自性的理體上,這個生死和湼槃都沒有了。因為有生死,才有湼槃;有湼槃,才有生死。悟徹這個道理,就到達本有自性的大光明藏裏。

若逐假名字 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實 不知聖妙道

假設追逐這個假名字,儘在假上用功夫,而不在眞上用功夫,是始終也得不到聖妙道的。捨不得放下生死和湼槃,執著假名字,若不在眞上用功夫,怎會得到眞呢?儘在假上用功夫,始終都是假的。這個人,不明白眞如實相的道理,也不知道眞空妙有的道理,更不曉得○字的道理。這個○字,就是聖妙道。

這個○字是妙不可言的。你們各位要仔細研究一番。這個○字,就是眞空妙有,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統統在○字中包括著。如果儘在假上用功夫,眞的道理始終不會明白。

佛菩薩聖人所得到的妙道,凡夫是不會瞭解的。研究經典,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這個妙聖道,就是返本還原,囘到本有的境界上,並無所得。在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就是這個道理。

凡夫是不是把聖妙道丟了?沒有丟!一般凡夫,都具足聖妙道。不過,不知怎樣去使用?怎樣去修行?好像電腦,讀過電腦課程的人,才知道怎樣使用。沒有學過電腦的人,當然不會使用。就是有電腦,也成死物。

妙聖道就是電腦,會用才有功能。修道人,要明白本有的智慧——大圓鏡智——這就是全能的電腦。如果修得有成就,大圓鏡智現前,那就有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但生死和湼槃是假名字,世界上一切都是假名字,譬如小孩子一生出來,沒有名字,就叫小孩子。等他父母給他起個名字,他就著住在這個名字上,有人稱讚他,就高興不得了;有人批評他,就放不下,甚至發起脾氣來。有了名字,抱住不放手,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名字叫白中一,後來在母親墓前守孝三年,一般人稱為白孝子。出家的名字,叫安慈,以後又叫度輪,現在又叫宣化,這都是假的,各位!不要執著假名字,有人罵你,有人打你,無所謂,甚至有人殺你,也不動心,要有定力,不被境界所轉,這才是修道的眞功夫。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勝

顚倒非實義 不能見正覺

假設要是這樣的想,某某佛是最殊勝的,這就是顚倒執著。還未能瞭解十方三世諸佛,是共同一個法身,是平等的,沒有那一位佛是最劣,都是一樣,沒有分別。如果分勝分劣,那是顚倒,不是實相的道理。佛佛道同,不過所發的願不同,和眾生的緣也就不一樣,譬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來接引眾生。其他的佛,沒有發此四十八願來接引眾生,但不能說阿彌陀佛是最勝,其他的佛是最劣。佛是平等,法是平等,十方賢聖僧,也是平等,不能在虛妄上用功夫,否則,始終不會得到正知正見的智慧。

我們不要在假的上用功夫,要在眞如實相上用功夫;不要在死物上用功夫,要在活物上用功夫,如果能在活物上用功夫,就證得正等正覺的果位,就見到無上正等正覺如來。

能知此實體 寂滅眞如相

則見正覺尊 超出語言道

能知道眞實的理體,也就是實相無相,無所不相的理體,又是眞空妙有。這種眞實理體,雖然寂然不動,可是感而遂通,若能悟得眞如實相的道理,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沒有煩惱,又到什麼地方去求菩提呢?若能明白這種境界,就能見到十方佛。可是這種妙處,不是語言可說出來的,是要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總之,離一切相及一切法,明瞭這種道,便常得覩十方諸佛。

言語說諸法 不能顯實相

平等乃能見 如法佛亦然

世界上一切萬事萬物,都在演說妙法。各類眾生演說各類的法:天演天法,人演人法,畜生演畜生法,餓鬼演餓鬼法,阿修羅演阿修羅法,地獄演地獄法。十法界都在說法,每個法界,用他們所明白的言語來演說諸法。

聲聞演聲聞法,緣覺演緣覺法,菩薩演菩薩法,佛演佛法。法有八萬四千種,是對治眾生的習氣毛病。眾生有了這種毛病,佛就用這種方便法來對治。等眾生習氣毛病沒有了,這一切法也應該放下。合乎法尚且要放下,不合乎法的,更應該放下。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言語隻是說權巧方便法,來教化眾生。實相的理體,眞如自性,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用言語文字是顯不出來實相的道理。那麼要怎樣呢?要學諸佛平等,證得本來平等性的智慧,才能明白實相的道理。若能平等,才能返本還原。若不平等,就不能明白眞如實相的道理。

正覺過去世 未來及現在

永斷分別根 是故說名佛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二乘是正覺。這裏所說的正覺,是指佛而言。佛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永遠斷絕分別根,也就是識。佛已經轉八識成四智,把分別的識心已完全斷除,隻存有智慧。智慧能照見一切諸法實相。佛是大覺者,福慧雙足而圓滿,所以稱為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個名號。

爾時,眞實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西北方眞實慧大菩薩,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表達所要說的法。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我寧願受地獄種種的痛苦,而能常聞到諸佛的名號。但不願享受無量的快樂,而聞不到諸佛的名號。換言之,寧可受苦,願聞佛名。不願受樂,不聞佛名。

我們生在八難中的佛前佛後難,雖然生在佛後難,但是還能聞法,聽到佛名。有的人一生不聞佛名。好像北俱盧洲的人,壽命很長,能活一千歲,生活很快樂,但是不見佛、不聞法、不覩僧,永遠聞不到佛名,也是八難之一。

所以於往昔 無數劫受苦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因為不聞佛名,所以往昔在無量劫中流轉,受盡諸苦,在生死海中顚沛流離,如果能聞到佛名,依法修行,就能出離三界,再不受諸苦了。

於法不顚倒 如實而現證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若能不用欲心去做事,就於法不顚倒,若能一念不生,就能證得眞如實相,若能離開一切假和合的相,這就叫無上覺道。

在地藏經上說:「南閻浮提眾生,擧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麼,有人做善事,也有業,也有罪嗎?不錯,有業有罪,可是做善事要是無心,才是眞善,要是有心,便是罪惡。古人說:「有心為善,雖善不償,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故意去做善事,而希望得到好果報,這就是罪業,為什麼?因為得到好果報,又會造惡業,譬如窮人,一文不名,不會賭錢,更不會吸鴉片煙。有錢的人,可以賭錢,可以吸毒,為什麼?因為有錢哪!

有人在想,我去賭錢,將所贏來的錢,造一所大廟,這種思想,就是惡,你所造的廟是不清淨的,恐怕沒有人去修行。或者有人在想,我造廟是求福報,將來得到好果報,這也是罪業,那麼怎樣才有功德?要行所無事,沒有企圖,造廟建塔,是盡我的責任,不應該希求有什麼果報,不要動念頭,動念就是顚倒,不動念去做,沒有分別心去做,沒有妄想去做,這就是不顚倒法。若是有心有念去做事,希望得到好的果報,那是貪心。譬如有人拜佛,想求取兒女。有人拜佛,想求發財,或求萬事如意,一切吉祥。如果佛是那樣,豈不是成為貪汚受賄的佛?

我們拜佛叩頭,是恭敬佛。因為佛是萬德圓融,應該恭恭敬敬的頂禮,不計果報,不求果報,這才是不顚倒。如生一念,就是顚倒,未能遠離顚倒夢想。

我們修行,不要想開悟,越想反而越不開悟。為什麼?因為想開悟,就是妄想。所謂「隻問耕耘,不問收穫。」到耕種的時候,就去耕種,不管收穫怎樣?盡心耕耘、灌溉、施肥。有一分的耕耘,便有一分的收穫。不要動念,動念就有妄想。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自己問問自己,一天有多長的時間一念不生?我們心猿意馬,無有暫歇,不是東看,就是西望,這就是打妄想,也就是顚倒。什麼是顚倒?就是應做而不做,不應做而做。若能不打妄想,就是於法不顚倒。

現在非和合 去來亦復然

一切法無相 是則佛眞體

眾緣假和合而成的相,叫和合相。譬如一粒微塵,集多而成山丘。佛的實際理體,不是和合而成的。不但現在不是,就是過去和未來也不是。為什麼?因為一切諸法沒有一個體相。沒有體相,才是佛的本來麵目,實際理體。

若能如是觀 諸法甚深義

則見一切佛 法身眞實相

一切虛妄和合相,不要執著它。假設能這樣的觀察,就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一念不生,萬物皆備於我,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眞實義,也就是眞如實相,就是一念不生。也沒有善念,也沒有惡念。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在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還有個什麼?就是每個人的本來麵目。這種境界,說是容易,做時很難,若能在五分鐘內,不生一念,其功德已勝過恒沙七寶塔,所謂「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因為把法身慧命栽培、灌溉、施肥、耕耘,所以功德最大,就是諸法甚深義的境界。

假設能這樣,那麼,就能看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什麼?因為明白了佛的法身眞如實相的道理;這樣,佛會常和你在一起。

我們為什麼不能返本還原?就因為有所執著,有所顚倒。在地藏經說:「一切眾生,擧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一般人看三惡道的眾生,所行所做,都是顚倒,都不合法。可是天上的人,看人間的人,無論是善事或惡事,也都是顚倒,而不合法。我們自己覺得所行所做,都是善事。我們修行、吃齋、念佛、誦經、拜懺,以為是用功修行,可是在天人看來,都是顚倒夢想。為什麼?因為有所企圖。吃齋想得好果報,念佛想得好果報,誦經想得好果報,拜懺想得好果報。希望將來當官、發財、健康、長壽。其實,這都是顚倒!有念就有苦,無求才是福。有所念就有所求,無所念就無所求。所謂「無心無念福無邊,私欲雜念是罪愆。」凡是有所求有所念,都是顚倒。求做善事,也是顚倒。為什麼?因為做善事,得好果報。等到得好果報的時候,又迷惑了。所謂「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窮人教他布施,是很困難的,因為沒有錢。有錢人教他修行,是很困難的,因為要享受五欲之樂。不能修行,而造種種罪業,將來就墮落而受苦。在貧窮的時候,想布施做善事,可是到了富貴的時候,反而做些不合法的事,就墮落受苦。這豈不是顚倒相?

我們修行人,不求來生好果報,不求生天的果報,為什麼?因為天福享盡時,也要受苦。要學無念、無求、無貪,這才是眞富貴,所謂「無貪眞富貴,知足小神仙。」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便可出離三界,了生脫死,這才是眞自在。

於實見眞實 非實見不實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為佛

佛是究竟覺,離開一切顚倒、執著、分別、妄想,所以在眞如實相體上,證得眞如實相的境界。一切顚倒執著,分別妄想,都是虛妄,沒有眞實的體性。什麼是究竟解?就是於實見眞實。能在眞如實相的理體,證得這種境界,便明白這個道理。這種如如的理,以如如的智來契合。因為這個,所以名為佛。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佛說一切法,是破眾生的執著。眾生的執著沒有了,佛法也沒有用處了。我們要能沒有一切執著,那麼,一念不生,就是返本還原,囘到本有的家鄉。如果還有一分執著,便要以一分法來對治、來控製它。

佛法都是如如,沒有一個知或不知,都到本有的境界上。我們達不到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境界上,所以要修要學。到究竟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能說出來的都不是,能覺察到的也不是,所以說佛法不可覺。不可用思想去覺察它、發現它。若能明白眞如實相的理,沒有一個覺,也沒有一個不覺。明白這個道理,就明白佛法。

諸佛修道,都是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無修無證。把貪瞋癡疑慢心都清淨了,到一法不立,萬法皆空的如如理體上,什麼也沒有了,所以說一法不可得。

<, P, align="left">知以一故眾 知以眾故一

 

諸法無所依 但從和合起

要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從一集聚而成多,又要知道多是由很多的一而成就的。在前邊所講的○字,那是超出數外,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所有的人,都在五行中,每人的相貌,都具足五行。臉瘦身高,屬於木形。頭尖下巴寬,屬於火形。麵方色黃,屬於土形。麵白屬於金形。麵黑而肥,屬於水形。有人是木火土,有人是木火金。有的人本身金木相剋,自己和自己鬪爭。水形和火形在一起,常發生鬪爭。但零字就超出這些數目之外。

一般人認為命運有一定的安排,所謂「命有八尺,難求一丈。」不錯!但這是指平常人而言。若是修道人,就不在此數中。修道人,不要問易經,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何況其他的數呢?更應該超出去,所以不要信之。講五行不過明白其理而已,其實認眞去修行,什麼道理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個零字是最要緊的法門!各位要對零字用功夫,仔細研究一番,將來一定會有辦法,因為它不在數中。數目一開始,就有個一,可是零字,連一也沒有了。

知道一多了,就是眾多。知道眾多是由一成就。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為什麼有無量?因為有一,為什麼有一?因為有無量。若是一生出來,就有很多麻煩事,從一生出二三四,乃至八九十,無窮無盡的數目跟著來了,若是一沒有人,多當然也空了。所以說「一為空處眾為空,眾為空處一為空。」一粒微塵沒有了,一切微塵也沒有了;眾多微塵空了,一粒微塵也沒有了。

諸法沒有一個自性,所以無所依賴,但是從互相假和合,而成就一切方便法。

無能作所作 唯從業想生

雲何知如是 異此無有故

天地間一切萬事萬物,有些人說在冥冥中有個主宰操縱!這是能作。一切萬事萬物,這是所作。有個主宰,祂能作一切萬事萬物,一切萬事萬物是祂所作出來的;一般宗教,都是這樣說法。可是往眞實來講,沒有那個人能主宰一切萬事萬物,所以才說無能作所作,沒有一個能作者,也沒有所作的事。那是怎樣呢?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起惑、造業、受報。業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是從妄想所造出來。在最初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因為無明,就生出迷惑。要是沒有無明,就沒有迷惑。有了迷惑,就生出妄想。有了妄想,這造出種種的業。

所造的業,是種善因,就有善的果報。是種惡因,就有惡的果報。是種不善不惡因,就有不善不惡的果報。所以眾生所遭遇,無非是自己所造的,沒有人來支配所造的;乃至在輪廻中轉來轉去,不能出離,隨業而受果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離開生死。怎能知道是這樣呢?要是離開這種道理,就沒有其他道理可講的。

有的宗教,主張世間一切是受神的支配,既然是受神的支配,那麼,造善造惡與自己就沒有關係。但到時候受果報,還是要自己去受,神幫不了忙,這是不合理的道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是從自己的業想生出來。好像有人,主使一個人去殺人。殺人者雖然犯罪,可是主使人也有罪。如果神來支配我們,一切一切都由神來做主,那麼,我們所造的業,神應該分一半罪業,才合情理。如果不是這樣,神教我們所做的事情,罪業是我們的,有功德是祂的,這就不平等、不合理了!

自己所造的罪業,與他人無關。所做是善事,就得善的果報;所做是惡事,就得惡的果報,這是很合理的因果。所以我們一擧一動,並不受任何人來支配。如果眞是受神支配的話,就不應該教我們做種種惡,隻應該做種種善,這樣才對。因為神不願意人做惡事,希望人做善事。如果神沒有這個能力,那麼,我們做惡,還是自己受報。做功德是祂的,做惡是自己承當的,這太不合邏輯學了!

一切法無住 定處不可得

諸佛住於此 究竟不動搖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乃是對治眾生的貪瞋癡。所以說一切法的本體是無所住。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因之,沒有一定的處所。法無實體,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空。既然是空,還有什麼地方可以住呢?諸佛就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理體。佛的法身是無相,無在無不在;佛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所以究竟不動搖。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下方無上慧大菩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說他想要說的法。

無上摩訶薩 遠離眾生想

無有能過者 故號為無上

這位無上慧大菩薩,他的智慧、修行、願力、神通等,都是無上。他所說的法,也是無上。他不但是位大菩薩,而且還是菩薩中的上首。領導一切菩薩,來到佛所,到妙勝殿聆聽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

這位無上慧大菩薩,他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已達到極點,沒有人能超過他的一切,所以稱為無上摩訶薩。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是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也就是覺有情,又叫有情覺,意思是一樣,沒有分別。

什麼叫「覺有情」?菩薩本來也是眾生,因為修六度萬行,所以成菩薩,乃是有情中的一位覺悟者。不但菩薩是眾生,就是十方諸佛,也是由眾生覺悟而成佛的。

凡是有知覺、有氣血都是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佛菩薩在過去,和你我他都是一樣,不過佛菩薩勤修六度萬行,所以成佛成菩薩;我們懶惰,不肯修行,所以還是眾生。

我們現在雖然修行,但是不精進,好像發願修行,等明天再修行,明天又等明天,一日復一日,等到老了,也不修行,也沒有成就。有人說,我年紀還輕,等我長大再修。可是長大之後,就被世間網所縛,不肯修行。到年紀老時,更沒有時間來修行。等到死時,更不可能去修行,就因有這種思想,從無量劫以來,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不修六度萬行,怎能了生脫死?因此在輪廻中生生死死,流轉不已。如果我們不懶惰,像諸佛,菩薩,阿羅漢那樣勇猛精進,早就會成佛成菩薩成羅漢,而成為有情中的覺悟者。

菩薩又譯為大道心,因為道心特別大,不怕一切苦,不怕一切難,精進修佛法,盡力行菩薩道。又稱為大士,大人之士,是位大丈夫。所謂「南海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又叫開士,開明之士,沒有自私、我見、我相。不嫉妬其他的人,也不障礙其他的人。

菩薩遠離一切眾生所有的妄想。眾生所想的,都是為自己作打算,怎樣才能利益自己。菩薩所有的妄想,都是想我要利益一切眾生,我要教化一切眾生,我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菩薩捨己為人的思想。

菩薩的思想和眾生的思想,恰好相反。眾生想自利,菩薩想利他。有人說:「我現在行菩薩道,我也是菩薩」,不錯,你是菩薩,可是,是初發心的菩薩,而不是老菩薩。老菩薩是無量劫以來,修行六度萬行。你才是剛剛往菩薩路上開步走,是個初發心菩薩而已。所謂「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一魚雖然產卵很多,可是成魚很少。奈摩羅樹開花很多,可是結果很少。初發心的菩薩,不知有多少?所謂「發心容易滿願難。」眞正能行菩薩道,成就菩薩果者很少。這三種事,在因地很多,在果地很少。我們既然是初發心的菩薩,應該發永遠的菩薩心,不要發五分鐘的菩薩心,過了五分鐘的熱度,就退失菩薩心,這一點是很要緊的,希望大家注意,要有始有終,貫徹到底。

諸佛所得處 無作無分別

粗者無所有 微細亦復然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又可以說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得到的湼槃,而無所得。為什麼?因為本覺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造作,或加功夫來得到這個湼槃,也就是本有的覺悟,所以說無作無分別。因為不造作,不可以用識來分別。沒有這個識了,就得到本有的智慧。不但六粗相完全沒有了,就是三細相也沒有了。這是佛內證德,自己所內證這種德性。這樣的偈頌有六首,後邊有二首偈頌是讚外化德,是教化一切眾生的德性。內證德、外化德是佛所特有的一種德行。

什麼是三細相?就是①業相②能見相③境界相。又說是業相、現相、轉相。這種細相, 是很微細,不容易覺察、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知道的相。

①業相:怎樣造的業?就是依不覺。無明生出三細相,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又說「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粗。」我們為什麼來做人?因為造了做人的業,所以來做人。貓造了貓的業,狗造了狗的業,所以來做貓狗,這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因為一念無明而來做人,因為無明而心動,這就是業。有業就有苦,所造的業,要受果報。造善業受善報,造惡業受惡報。

業相就是因為一念無明而起。簡言之,無明就是愛的生死根本。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就是指男女相見,生出喜悅心而相愛。有了情情愛愛,就有了行為。我們生死根本,就從這裏來的。

②能見相:有了業相,就生出能見之相。既有動作,就能見;如不動作,就不能見。

③境界相:有了見相,就生出境界之相。有見就有境界,無見就無境界。

無明心動,動就有苦。因為果不離因,造什麼因就受什麼果。有動就有見相生出,沒有動就沒有見相,所謂「念起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動就有個見相,就有個境界相,即是所見到現出來的境界。

什麼是六粗相?就是①智相②相續相③執取相④計名字相⑤起業相⑥業繫苦相。境界為助緣,又生出這六種粗相來。由根本無明生出三細相,由枝末無明生出六粗相。

①智相:有了境界,就知道這個境界,便生出一個愛的心或不愛的心。這兩種心,生生不息,妄生分別。

②相續相:依智慧的分別,生出兩種心,愛和不愛,又生出苦和樂兩種思想。或愛或不愛,或苦或樂,這種思想,相續不斷。

③執取相:因為相續不斷的緣故,就生出執取相,執著苦樂的境界。不知這是虛妄不實,反而深生執取之念。

④計名字相:執取境界,就計量這個是什麼名字?那是個什麼名字?就執著虛妄不實的名字,而生出分別的煩惱。

⑤起業相:執著虛妄不實的境界,又生出苦業、樂業、善業、惡業種種的相。依名字而取著,造出種種染淨諸業。

⑥業繫苦相:這種相生出之後,被業繫纒,而不自在,無法擺脫。好像教人修行,他說環境不許可,家中無人照料,總之,有種種理由,這就是纒縛不脫的業繫苦相。

諸佛所行境 於中無有數

正覺遠離數 此是佛眞法

諸佛教化眾生這種境界,超出一切數目之外,因為佛已經遠離一切數。眾生還在數裏邊,有數就有言語可說,有思想可想。佛已超出言語道思想路。要能瞭解這種境界,這就是佛眞正的方便法門。

學佛法的人,要沒有我相、我見。如果有我相就有所執著,有我見還是有所執著。有所執著,就不能明白空理。若想明白空理,就要破一切執著。不為我自己做打算,而為眾生的利益著想。不要憂慮,一切放下,所謂「放下身心佛自成。」我們為什麼不自在,就因為身心放不下。我們對衣食住不要有貪欲心。衣服能遮寒就可以,不要穿漂亮的衣服。吃飯能飽肚就可以,不要吃太有營養的東西。房子能遮風避雨就可以,不要住豪華大廈。不要為身體發愁,愁白了頭髮。到時候,它不説明你,要退休,且逃之夭夭。既然是這樣無情無義,何必為這個假的東西,煞費思量,千焦萬慮呢?

如來光普照 滅除眾暗冥

是光非有照 亦復非無照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心。把眾生的心照亮了,把貪瞋癡消滅除盡,把黑暗照成光明,息滅八萬四千種習氣毛病。我們學佛法,就是滅除眾暗冥,不要執著佛光,我怎沒有看見?研究佛法,開了智慧,這豈不是佛光嗎?若越研究越糊塗,不懂眞正佛法的道理,這是沒有滅除習氣毛病,不能說佛光不普照。自己不開智慧,貪瞋癡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有改,這就是亦復非所照。也不是有照,也不是無照,照而不照,無照而照。這是說自己的智慧光明現出來,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現出來,就是佛光不普照。

佛光譬如電力公司,我們所住的房子,將電線、電燈、開關等等,都已裝妥,已經接通電力了。但如果不去按開關,這電燈始終不會明亮,這屋內永遠是黑暗的。為什麼?因為電不通,所以不起作用,要按開關,立刻燈光明亮,照破黑暗。我們眾生的心,就是開關,把心的開關打開,佛光就亮了。若心的開關不開,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這個譬喩雖淺,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開關打開,接受佛的智慧光來引證,這樣就得到佛光普照。

每個眾生,都有他自己的習氣毛病,有的歡喜吃酸味,有的歡喜吃甜味,有的歡喜吃苦味,有的歡喜吃辣味,有的歡喜鹹味,這五味各有所好。佛說法也是這樣的情形,是因人施教。有人歡喜小乘法,佛就說三藏教。有人歡喜大乘法,佛就說般若、法華、湼槃。佛教分出多種教,每種教都不同。按天臺宗來講,分為四教,就是藏、通、別、圓。按賢首宗來講,分為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因為 人所歡喜的教理不同,所以分出這種種的教。佛說完這部經,又說那部經。把那部經說完,又說那部經。每部經都是對治眾生的習氣毛病。那類眾生需要那部經,那部經就是眞經。這類眾生需要這部經,這部經就是眞經。換言之,對治眾生的機,能除去眾生的毛病,就是眞的。不能除去眾生的習氣,都是假的。

佛將要入湼槃的時候,有人問佛:「世尊!您說了這樣多的經典,怎樣流通?」佛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說,那有什麼經典?」這豈不是佛在打妄語嗎?佛說了三藏十二部那麼多的經典,怎說一字也沒有說?不是的。這就是說,有用是眞的,無用是假的。眾生若都不用,這經典當然一個字也沒有了。

佛曾經預言:「一切佛法在殞滅的時候,是楞嚴經最先滅。」現在已發生這種現象。全世界上有很多人說楞嚴經是偽造的。究竟是眞是假?也沒有什麼憑據,不過,他們隻是望空捕影,亂加批評而已,不但一般學者是這樣評論,連出家人也公開說楞嚴經是假的。這是隨著學者境界所轉。不但說楞嚴經是假,慢慢的所有的經典都是假的,沒有一部經是眞的,一點一點就消滅了。末法!末法!就是這樣的末法。大家都說楞嚴經是假的,楞嚴經當然也是假的,如是者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這樣的宣傳,佛教徒本身都搖動起來,就沒有人來學楞嚴經,來誦楞嚴咒。那麼,就沒有智慧,來認識那個法是眞,那個法是假。

其實,不論那部經,對自己有利益,就是眞經。沒有利益,就是假經。雖然是佛說的,不對機又有什麼用?總而言之,契合就是眞的,不契合就是假的。

於法無所著 無念亦無染

無住無處所 不壞於法性

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若無一切眾生,一切法也空了。法是對眾生而有。佛經就是眾生經,也就是心裏的經。所以一切一切都要反問自心。所謂心眞法就眞,心眞,假經也是眞。為什麼?因為沒有那樣多的分別。如果心有分別,眞的經也變成假的經,眞的法也變成假的法。這和誦咒一樣,沒有分別心來念,沒有妄想心來念,雖然咒音有點錯誤,可是照樣有感應。為什麼?心誠專一則靈。如果有分別妄想來念,咒就是靈也不靈了。所謂「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是邪。」可以這樣說:「正人念假經,假經也是眞。假人念眞經,眞經也是假。」不是經有眞假,而是人有分別。計較這個是眞,那個是假,這是不懂佛法。若是懂得佛法,絕對不會在這個地方來用功夫。所以說於法無執著,也就是沒有分別心。沒有淨念,也沒有染念,染淨俱不立,常遇白牛車。如果染淨都空了,就能常常遇到眞實的法。這個法是盡虛空徧法界,無住而無所不住。但是都在自性中包括著。這個就是不壞於法性。法性是盡虛空徧法界,不是這個小地方是我的,那個大地方不是我的。或者,那個大地方是我的,這個小地方不是我的。沒有一個是我,沒有一個不是我,都沒有超出法界之外,都在法性中包括著。

此中無有二 亦復無有一

大智善見者 如理巧安住

這是不二法門,就是在性上不二。也就是一,甚至連一也不立,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一也沒有,二也沒有。也就是沒有一沒有二這種的念,連念也沒有了。若是還有個二的念,那還是罣礙、還是虛妄、還是有念。把沒有念的念也沒有了,這才是「眞空無人我,大道無形相」的境界。

有大智慧的人,善見一切理,就是眞空妙有的道理。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住而不住,所以叫安住。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復無

三界一切空 是則諸佛見

在無中要沒有二的念。要有二的念,那就是沒有空。沒有二的念,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和法界理體相合,所以才說三界一切空。空就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了,這時候,便和法界合而為一。法界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就是法界;這是諸佛共同一種的見解、一種的境界。

凡夫無覺解 佛令住正法

諸法無所住 悟此見自身

凡夫的知見,總有一種執著和罣礙,沒有眞正的智慧,所以對一切一切都不明白。因為凡夫不覺不解,所以佛教化一切眾生,合住於正法,不要有邪知邪見。眾生要住正法,法住在什麼地方?因為諸法本空,所以諸法無所住,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把一切執著破了,能眞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麵目。

非身而說身 非起而現起

無身亦無見 是佛無上身

在金剛經上說:「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要是身,就不是大身,大身就是法身,法身說是身;實際上,沒有一個形體,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沒有一個眞實的身體,而隻是說一個身體。佛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無在無不在,無知無不知,無照無不照,無現無不現的,所以說非起而現起。不是像凡夫分別有起有不起,有動有不動,佛是靜不礙動,動不礙靜,動靜一如,這是非起而現起的道理。

既然沒有身,又怎會有個見呢?無身無見,就是佛的無上身無上見;無上法身,是沒有形相的。要知道沒有形相,猶如虛空一樣,所謂「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在意念中不但沒有染汚法,就是清淨法也不生,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本來具足,本來圓滿,這就是佛的無上身。

如是實慧說 諸佛妙法性

若聞此法者 當得清淨眼

像前邊所說種種的道理,是從眞實慧菩薩那裏聽來的,他是這樣的說,我(無上慧菩薩)也是這樣的說,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妙法性,若有人聽到這種妙法性,應當得到大智慧,得到清淨法眼。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上方堅固慧大菩薩,仰承佛大威神力所加被,普徧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和根性,用偈頌來說出所想要說的法。

偉哉大光明 勇健無上士

為利羣迷故 而興於世間

非常偉大的佛陀!他的智慧大光明,已達到最高頂峰,佛是勇猛強健,對六度萬行,非常勇健,佛有十個名號,無上士是其中之一,佛是最尊最上的大士,沒有人在他的上邊,佛為什麼來到娑婆世界?是為利益一切羣迷的眾生,佛令眾生,反迷歸覺,捨邪為正,返本還原,見到本來眞麵目。佛為了教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才出興於世間。

世間有三種:①器世間②有情世間③正覺世間。什麼是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什麼是有情世間?就是一切眾生所住的地方。什麼是正覺世間?就是一切聖人所住的地方。在有情世間,有的成佛,有的成菩薩,有的成阿羅漢,他們住的世間,叫正覺世間。

現在所說的世間,包括這三種世間。佛來到這世間教化一切眾生,令其明心見性,究竟成佛,這是佛的心願,也是佛的慈悲心。

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

見在三有中 輪廻受眾苦

佛用大悲心,普徧觀察十方所有的眾生,見一切眾生在三有中受生死,在輪廻中受一切苦,實在很可憐,所以來這世界,教化眾生出離苦海,得到湼槃的安樂。

佛教化眾生,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什麼是無緣大慈?就是遇到無緣的人,要用慈心來對待他、來感化他,這樣才結善緣,如果對無緣的人,不去結緣、不注意他、不接近他,始終是無緣人。什麼是同體大悲?就是要看自己不對,不要看他人不對。佛看眾生不對,當作自己的不對。我常說這幾句話:「眞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你們大概都會背得出來,可是還不會用,所以還是常常議論他人不對。如果能夠這樣想:他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他人的罪業,就是我的罪業。不要有彼此分別,看成一體,這就是大悲心。

我們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有欲心。欲念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了生脫死,怎樣修呢?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斷欲去愛。如果徹底修有成就,生死就會了,沒有欲念,就把地獄門關上。所以修道人,主要是修沒有欲念,有欲念就有漏,有漏就有生死。無欲念就無漏,無漏就無生死。

佛看眾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今生給姓張做兒子,來生給姓李做孫子。再來生給姓趙做爸爸,或給姓王做爺爺。這樣頭出頭沒,沒有休息。有時,前生是父子,今生是兄弟,或者前生是爺爺,今生做孫子。這種顚倒,是差別的因緣。有時做善事,生到諸天,有時做惡事,墮落地獄。在輪廻中,轉來轉去。

在欲界的眾生,欲念特別重,所以不證果。在色界還有形色可見。在無色界雖無形色可見,但有一個分別的識。因為有識,還沒有超出三界,因為分別的根還沒有斷盡。眾生沒有出三界,就要受諸苦。苦有三苦:①生苦②老苦③病苦④死苦⑤愛別離苦⑥怨憎會苦⑦求不得苦⑧五陰熾盛苦。尚有無量的苦,是盡未來際也說不完的。

眾生要受無量的苦。有一人而受多苦,經過很多種的苦難;又有多人受一苦,例如戰爭,多人無飯吃、無衣穿、無屋住,大家共受一種的災難。種種的苦,一言難盡。

外道不是執斷就是執常,都是極端的主張,不是中道的理論。執斷者,強調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了,沒有因果、沒有輪廻,做善做惡皆無報應。這是執斷的邪見。執常者,強調人死來生還是做人,不會做畜生;畜生永遠做畜生,不會做人。這是執常的邪見。他們不明白因果循環的報應,所以在輪廻中流轉,而受諸苦,永不得解脫。

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

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

佛以大悲心,拔除眾生之苦。佛看眾生在三有中,輪廻輾轉,受一切苦。唯獨佛才能救眾生離苦得樂。一切諸天的人,無能解救眾生苦。佛是具足福慧雙圓的大導師,也是三界的救護者。我們願意改惡向善、改邪歸正、悔過自新。我們願意廻光返照,反迷歸覺,都能得到佛的救護,出離苦海,達到彼岸。

若佛菩薩等 不出於世間

無有一眾生 而能得安樂

假設諸佛、菩薩、及一切聖眾,不出現於三世間,那麼,就沒有一個眾生能得安樂,為什麼?因為不知道修行的方法,也沒有人來指導如何修行,來成就佛道。

如來等正覺 及諸賢聖眾

出現於世間 能與眾生樂

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出現於世。一切賢聖僧眾,也出現於世,他們能給眾生一切眞正的快樂。什麼是眞正的快樂?就是沒有苦隻有樂。

若見如來者 為得大善利

聞佛名生信 則是世間塔

為什麼想要見到佛?因為想得到大善利,也就是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如果聞到每一位佛的名號,都生出信仰心,這個人就是世間的燈塔,能照明黑暗,引導迷途的眾生,安全抵達安樂之境。

我等見世尊 為得大利益

聞如是妙法 悉當成佛道

我們大家想要見到世尊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大利益。聆聽世尊所說這種不可思議的妙法,將來都應當成佛。在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佛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擧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我們進塔廟時,或者單合掌,或者低低頭,再能念南無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南無法、諸佛所說一切尊法;南無僧、十方一切賢聖僧。不但具足念三寶的名字,就是單念一聲南無佛,將來就會成佛。

諸菩薩過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淨慧眼 了諸佛境界

所有來到菩提道場的菩薩,他們在過去仰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大威神力所加持,而得到清淨的智慧眼,照了諸法實相,所以明瞭一切諸佛的境界。諸佛境界如虛空,可是還有妙有。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有無二,這就是諸佛的境界。

今見盧舍那 重增清淨信

佛智無邊際 演說不可盡

我們現在見到圓滿報身千丈盧舍那佛,更能增加清淨的信心。有人見佛像莊嚴而信佛,這種信不清淨。有人學佛法,不是想弘揚佛法,而想作大法師,辯才無礙,得到勝利,這也是不清淨。清淨信,就是懇誠親切的信,沒有染汚法摻雜在內,純粹是清清淨淨的信仰。

佛的智慧是無邊際,無論怎樣演說,也不可以說完的,佛的智慧是超出一切,不可以言宣的。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聖人。

勝慧等菩薩 及我堅固慧

無數億劫中 說亦不能盡

堅固菩薩說:「西方勝慧菩薩和其他八方菩薩,以及我堅固慧,就是在無數億大劫中,雖欲把佛的智慧和境界,完全都說出來,可是無法可以說盡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六 十住品第十五

十住品第十五

菩薩的地位,有四十二階梯。就是十住(十信在內)、十行、十廻向、十地、等覺、妙覺。因為菩薩有四十二分無明惑,所以要從十住開始,修行圓滿一個法門,便減少一分無明,而增加一分法身,便向上增進一位。乃至等覺位時,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如果斷盡,就是妙覺菩薩,也就是佛。

這一品是講菩薩的十住。十是代表數目的無量。十能生百,百能生千,千能生萬。華嚴經無論講什麼法,都說十種,表示法是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境界。住是安住。所謂「慧住於理,得位不退,而為之住。」慧是能住,理是所住,得入正位,位不搖動。什麼是十住呢?就是①初發心住②治地住③修行住④生貴住⑤具足方便住⑥正心住⑦不退住⑧童眞住⑨法王子住⑩灌頂住。這十住是菩薩開始修行的法門。十住的義理,在下邊經文有詳細的解釋。這一品在華嚴經排列為第十五品,所以叫十住品第十五。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當第十四品講完之後,在這個時候,有一位法慧菩薩,仰承十方諸佛大威神力所加持,在定中觀察一切眾生的因緣,應以什麼法能得度,就演說什麼法來教化眾生。

無論是佛或是菩薩,在說法之前,一定先要入三昧。這位法慧菩薩,他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菩薩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又叫有情覺,有情中的覺悟者。方便是權巧方便。權是善權,巧是巧妙。三昧是正定正受。菩薩在觀察眾生所歡喜的法門來說法,令眾生得到法喜充滿。這種方便法有無量無邊。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所以在講經以前,要靜坐兩小時,把心清淨,沒有雜念。等到講經時,眞正的智慧,便會現前,從自性流出來。猶如泉水,滔滔不絕;令聽經的人,覺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如果在講經之前,不能靜坐。那麼,所講的道理,便會枯燥無味,令聞者不起感應。所以要先入定,清淨其心,掃除雜念,才能辯才無礙。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法慧菩薩入定,以定的力量。在十方中每一方都有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世界之外,又有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雖然有那樣多的佛,但是同一名號,都叫法慧佛,他們普徧現於法慧菩薩的麵前,而言「善哉!善哉!你是最好的善男子!你為教化眾生,而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然後出定,說法教化眾生。這是最好的一件功德事。」

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

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法慧佛,同時對法慧菩薩說:「你是位很好的男子!我們十方各有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各率領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一起來到這裏。用我們智慧光明的大威神力,共同來加持你,令你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你出定時,來說無量方便法門。不但我們諸佛來加持你,又有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也來加持你。因為毗盧遮那佛在往昔時,曾經發大願力,以大威神力來加持說法者。這也是你在往昔所修種種善根的力量,才能入這種無量方便三昧,令你在華嚴法會上為眾生演說華嚴妙法。」

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法慧菩薩入定、住定、出定,都是蒙十方諸佛所加持,才有這種境界。法慧菩薩為什麼要說法呢?因為①令信解菩薩聞法開解,增長佛智慧的緣故。②令信解菩薩深入法界的緣故。我們眾生雖然是法界中的一份子,但是沒有和法界合為一體,不了解法界性,不明白法界理,所以不能深入法界。③令信解菩薩善於了知眾生界的緣故。九法界的眾生,各有各的因緣果報,各有所不同。④令信解菩薩所入沒有障礙的緣故。明瞭一切眞理——諸法實相,就無所障礙。⑤令信解菩薩所修行的業,沒有業障的緣故。⑥令信解菩薩得到無有可比方便法門的緣故。⑦令信解菩薩能深入一切智慧性的緣故。⑧令信解菩薩覺悟一切法的緣故。⑨令信解菩薩知道一切根性的緣故。⑩令信解菩薩能內持一切法,外說一切法的緣故。這是所說的發起菩提心的菩薩,所修十種住的法門。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法慧佛,同時說:「善男子!你現在得到諸佛的加持。諸佛用身口意來讚歎你,令你得到利益和神力。你應當仰承諸佛大威神力,來演說十住的妙法,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在這個時候,十方諸佛同時施與法慧菩薩十種智慧。是那十種智慧呢?就是①無礙智:無所障礙的智慧。有辭無礙、義無礙、法無礙、樂說無礙四種無礙辯智。辭無礙辯就是所說的言辭是無量無邊,辯才無礙。義無礙辯就是所說的義理是無量無邊,辯才無礙。法無礙辯就是所說的法是無量無邊,辯才無礙。樂說無礙辯是樂於說法,隨時隨地宣揚佛法,令一切眾生聞法而修,由修而證。②無著智:無所執著的智慧。雖然有了無礙的智慧,但是不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否則就是執著,就得不到解脫了。要有無著的智慧,才能得到自在。③無斷智:無所間斷的智慧。智慧有時而有,就忽然聰明。有時而斷,又愚癡了。總而言之,智慧不能常常現前,就是斷智。無斷智就是智慧相續不斷,總是現前。④無癡智:無所愚癡的智慧。有智慧就聰明,無智慧就愚癡。常修佛學,智慧現前。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時沒有愚癡、沒有無明、沒有黑暗,時時現出智慧光明。⑤無異智:無所變異的智慧。智慧始終是一樣的,不會變為兩樣而不相同。⑥無失智:無所錯失的智慧。所講的道理,都是正確沒有錯誤。⑦無量智:無所限量的智慧。這種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智慧的泉源,源源而來,永不間斷。⑧無勝智:無能可勝的智慧:這是殊勝的智慧,沒有可勝過這種智慧。這種智慧有五種德。第一種德,甚深如雷:這種智慧,如同晴天一聲雷響,令迷惑的眾生醒悟。第二種德,清徹遠聞:這種智慧,不但清徹,而且在很遠的地方也能聽到。第三種德,其聲哀雅:這種聲音,令人哀湣而又和雅。好像迦陵頻伽鳥(好音鳥)的聲音,十分悅耳,人人都歡喜聽。第四種德,能令眾生入心敬愛:令眾生聽到這種聲音,能深入心中,而生出恭敬愛慕的思想。第五種德,其有聞者,歡喜無厭:凡是聽到這種殊勝聲音的眾生,常常歡喜而不討厭。具足這五種德,所以為無勝。⑨無懈智:無所懈怠的智慧。凡是懶惰不修行,就是懈怠。若是得到無懈怠的智慧,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精進。⑩無奪智:無能奪取的智慧。這種智慧,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不會被境界把智慧奪去。

為什麼要說這十種智慧?因為用這十種智慧加被法慧菩薩,令他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等出定時,以便為一切眾生說法。說法的規則,應該像這樣子。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法慧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在這個時候,千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法慧佛,每位佛伸出右手,來摩法慧菩薩的頭頂。這時有人在打妄想:「法慧菩薩隻有一個頭頂。那樣多的諸佛,同時伸出右手來摩頂,是怎樣摩法?」這就是一多無礙的道理。諸佛同時摩頂,沒有前後,這是不動而至,無為而成的道理。也就是多不礙一,一不礙多的境界。一多無礙,互相利益。摩頂的作用,除去愚癡,增長智慧,也是去業障增善根。這是直接利益法慧菩薩,也是間接利益一切眾生。因為法慧菩薩得到智慧,再為一切眾生說法,令眾生離苦得樂。

這位法慧菩薩在定中,蒙諸佛摩頂,即從三昧而出定,告訴十方來的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們所住的地方,廣大無邊,如同法界虛空一樣。」菩薩的法身,也是盡虛空徧法界,徧滿一切處。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菩薩是住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家中。」因為佛是法王,菩薩是法王之子,稱為法王子。菩薩應該紹隆佛位,繼承正等正覺的地位,所以說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發菩提心的菩薩,所住的地位,我(法慧菩薩)現在應當說出來:「各位佛的弟子!菩薩所住的地位,有十種住。過去諸佛,已經說過菩薩十種住的道理。未來諸佛,應當說菩薩十種住的道理。現在諸佛,要說菩薩十種住的道理。」

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眞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什麼叫做十住?所說的①初發心住:就是菩薩在過去所種的善根,所修的菩薩道,所行的六度萬行,善根成熟,發大菩提心,住在此位,所以叫初發心住。②治地住:就是菩薩在往昔修治心中的貪瞋癡、無明、煩惱、執著、習氣等,一點一點除盡,住在此位,所以叫治地住。菩薩的煩惱有去無增,我們凡夫的煩惱有增無去。去一分煩惱,而增二分煩惱,所以一天比一天多,有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是沒有治地。③修行住:就是菩薩勤修種種行門,對一切知見都能明瞭。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以叫修行住。④生貴住:菩薩因為修行,有種種善根,所以生在佛家,既尊且貴,一切和佛相同,所以叫生貴住。⑤具足方便住:菩薩既然生在佛家,就能具足一切方便法門,來教化眾生,所以叫具足方便住。⑥正心住:在這時候,菩薩住在正心三昧,道心和佛相同,所以叫正心住。⑦不退住: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就是不退菩提心,行不退就是精進修行,位不退就是不退於二乘。菩薩有這三種不退,勇猛向前精進,所以叫不退住。⑧童眞住:就是童子眞實的體,也就是沒有結婚。菩薩生生世世保持本來麵目(童體),所以叫童眞住。⑨法王子住:菩薩是法王之子,有繼承佛位的權利,所以叫法王子住。⑩灌頂住:法王子將要成佛時,要接受十方諸佛用法水來灌頂,令其具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叫灌頂住。

這十住的義理,在下邊經文有詳細的解釋。在每一住中,菩薩對於眾生要發十種心,應勸發眾生學習十種法門。現在是簡約的說一說。

這是菩薩的十住位。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說這種法門,教給所有來聽法的人,令所有人發菩提心,將來能得到這十種住的地位。

一、初發心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做菩薩初發心住呢?就是要發菩提心、修無上道、行菩薩道,所以叫初發心住。初發心住的菩薩,見到佛世尊,有十種緣。①形貌端嚴:佛的形相,非常端正而威嚴,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②色相圓滿:佛的色相,非常莊嚴而圓滿,所謂「佛麵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③人所樂見:因為佛相圓滿,所以人人都想見佛。④難可值遇:佛要經過百千萬劫,才出興於世,來利益眾生,所以不容易遇到佛。⑤有大威力:佛有十力無畏,能降伏天魔,製諸外道。⑥或見神足:佛的神通變化不可思議,或者見到佛的神足輪。⑦或聞記別:或者聞到佛給授記別。⑧或聽教誡:或者聽到佛的教誡,知惡可斷,善可進修。⑧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者見到眾生受苦時,生起大悲心,代眾生受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或者聞到如來所說的廣大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境界。

以上所說的十種緣,菩薩聞見之後,而發菩提心,求一切佛的智慧,而住在初發心住的地位上。

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

初發心住的菩薩,依照十種難得的法,而發於心,這十種法,在菩薩分上來說,是為十智。在佛分上來說,是為十力。因為菩薩的定力還沒有堅固,隻能說是智,不可以說是力。佛的定力到究竟處,所以智變成力。什麼是十種難得的法?所說的①是處非處智:是處是合理,非處是不合理。合理的就能得到覺悟,不合理的就是迷惑。又可以說是處是出離三界之處,非處是在六道輪廻裏邊。智是智慧,這不是分別而明白的理論,而是無分別就能明白這種是處非處的理論。②善惡業報智:凡是利益於人叫做善,損害於人叫做惡,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雖小,不可不作;惡雖小,不可去作。所謂「泰山不卻微塵,滄海不擇細流。」泰山自小累成高大,滄海自淺小而成深廣。作善要一點一點去作,集少成多。惡也是由一點一點而集多。所以說是一點點的惡,也不要去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終有報,不報,時辰未到。」修行人為什麼要持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莫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有了這種智慧,就不會顚倒是非,善惡不分。③諸根勝劣智:菩薩不但知道眾生的諸根勝劣,也知道自己的諸根勝劣。菩薩有這種智慧。智慧是沒有分別,識心才有分別。這種諸根勝劣不是由分別心所明白的,而是由智慧所照了的。④種種解差別智:菩薩對一切法都瞭解,能認識諸法實相的道理。菩薩有這種的智慧。⑤種種界差別智:無論是那一界的眾生,菩薩都能認識清楚,雖有種種不同的境界,可是都知道。菩薩有這種的智慧。⑥一切至處道智:就是一切究竟的智慧。知道五戒十善的行門,又知道四諦十二因緣和六度萬行的法門。⑦諸禪解脫三昧智:諸禪是四禪八定,解脫有八解脫,三昧是定,有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四空、滅盡定。滅盡定是滅盡第七識,這是聖人所修的定。菩薩有這種的智慧。⑧宿命無礙智:宿命是前生的因緣果報。菩薩知道眾生在往昔生生世世所行所作的因果。這種無有障礙的智慧,菩薩已具足了。⑨天眼無礙智:在初發心住的菩薩,已得到天眼通,能觀察諸天的根性,和人間眾生的善惡,沒有障礙。菩薩有這種的智慧。⑩三世漏普盡智:三世就是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人雖在今生,但和三世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就是有業報的關係。漏就是習氣毛病,把三世的漏流到三界裏邊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什麼有漏?因為有欲念、有無明。如果沒有欲念和無明,就說是漏盡。菩薩把三世的漏普徧滅盡,所以有這種的智慧。

這是初發心住的菩薩,緣這十種難得的法,而發菩提心,住於初發心住的地位上。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初發心住的菩薩,應該勸說眾生來學習這十種法門,可是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法門。什麼是十種法?所說的①勤供養佛:教導眾生,廣修供養一切諸佛。有人在打妄想:「佛有無量之多,我怎能在每位佛前來供養?就是一生的時間,也不能滿供養諸佛的願。那麼,怎樣才能滿願?」要以法界為心,以法界為體。所謂「禮拜一佛,即是禮拜無量佛;供養一佛,即是供養無量佛。」隻要誠心觀想:「我在供養一位佛;就是供養多位佛。」或者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者供養東方藥師佛,或者供養西方阿彌陀佛,或其他諸佛。就是一供養,即是一切供養;一切供養,還是一供養。又要觀想自己的身是盡虛空徧法界,都在諸佛麵前廣修供養,這就是勤供養佛。②樂住生死:菩薩是心甘情願住生死,所謂「乘願再來。」雖住生死,但不執著生死相。不像二乘人,一定要了生死。所謂「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菩薩是普度眾生,常住生死。我常對你們說:「凡是見到我的麵、或聞到我的名、或皈依我的弟子、或聽我講經的信眾,我曾經發願:要他們在我以前而成佛;如有一人未成佛,我也不成佛。等待他們都成佛後,我再成佛。就是等一生或百生,也要等待。甚至一劫或百劫,也要等待。這樣,即在生死相而無生死相,即在生死而了生死。」所謂「生死即湼槃」,都是一樣的。③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作為眾生的依護主,教導世間的眾生,令除一切惡業,捨邪歸正,反迷歸覺。④以勝妙法,常行教誨。⑤歎無上法:讚歎無上甚深微妙法。⑥學佛功德:要學習諸佛的功德。⑦生諸佛前,恆蒙攝受:要生在諸佛在世的時代,常常蒙諸佛攝受而被教化。⑧方便演說,寂靜三昧:用權巧方便法門來演說一切教理,修寂靜的定。⑨讚歎遠離生死輪廻:菩薩自己雖然樂住生死,但讚歎遠離生死的輪廻。⑩為苦眾生,作歸依處:為所有受苦的眾生,作為他們所歸依的地方。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原因要勸學這十種法門?因為想令初發心住的菩薩,使他們在佛法中,菩薩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廣大。無論在那位佛的法會中,所聽聞佛所說的法,自己就能豁然貫通,開悟瞭解一切諸法實相。也不需要耳提麵命的教誨,便能聞一知十,發大菩提心,求無上道。

在大藏經中,有部法滅盡經。這部經是說末法是怎樣的情形。其內容說,到末法的時候,楞嚴經先滅,其次是佛力三昧經。這兩部經代表正法時代的表現。

為什麼要先滅楞嚴經呢?因為楞嚴經把人的毛病說得太清楚了。有邪知邪見的人,不能存在。因為若有楞嚴經存在的話,人人應該有正知正見,不可不守戒律。如果沒有楞嚴經存在,便可以隨便,為所欲為。其他經典沒有說得像楞嚴經那般清楚。

明末藕益大師說:「有人說楞嚴經是假的,我認為是佛說的。若不是佛說的,怎有那樣有條不紊,順序有次的經文?假設釋迦牟尼佛現身,對我說楞嚴經是假的,我也不會相信!」我們是要護持正法的人,就應該深信楞嚴經,不可有一毫髮那樣細的懷疑。所以楞嚴經是正法時代的代表者。換言之,有楞嚴經就是正法時代;沒有楞嚴經,就是末法時代。

凡是金山寺的出家人或在家人,對楞嚴經不可以有所懷疑。不要聽信一般無知無識,沒有正知正見的人,亂講楞嚴經是偽造。不可相信這種謬論!可是,人有特性,對他說正的,很不容易相信,對他說不正的,卻很容易生信心。例如學不好的事,他能無師自通。教他學好的事,縱使耳提麵命,他也不相信。人就是這樣的奇怪。所以正知正見的人少,而邪知邪見的人多。佛曾經說過:「眾生好度人難度」,人雖然是眾生之一,但是人為萬物之靈,就因為太靈了,所以難度。所謂「寧度眾生不度人」,人的心太複雜,妄想太多,是不容易度的。古德說:「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人」,就是這個道理。

二、治地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湣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做菩薩治地住呢?這住的菩薩,用這十種心來修治自己的心地,依法修持,所以叫治地住。治地住的菩薩,要發出十種教化一切眾生的心。什麼是十種心?所說的①利益心:要利益一切眾生,不是利益自己。②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有大悲心。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痛苦。③安樂心:眾生如有不安樂時,菩薩能發大悲心,令他們安樂,而沒有憂愁。④安住心:令眾生安住在菩提覺道上。⑤憐湣心:菩薩有憐湣眾生的心,見眾生顚倒、愚癡、無知,實在可憐,而生出救護的心。⑥攝受心:菩薩常生攝受眾生的心,令眾生將不良的習氣毛病去除,慢慢改惡向善。⑦守護心:菩薩有守護正法的心,令正法久住不滅。⑧同己心:菩薩有慈悲的心腸,見眾生受饑受寒,如同自己在受饑寒一樣。⑨師心:菩薩存心教化眾生,作為善知識。⑩導師心:就是佛心,菩薩的心像佛心一般的慈悲,普度眾生。這是菩薩應該發的十種心。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治地住的菩薩①誦習多聞:要讀誦大乘經典,學習大乘經典,多聞大乘經典,研究大乘經典。菩薩不但自己要這樣,也要勸化眾生這樣做。②虛閑寂靜:住在寂靜處來修行。③近善知識:要常常親近善知識,要遠離惡知識。④發言和悅:菩薩所說的話,非常和藹,令人聞之,而生喜悅。⑤語必知時:菩薩說話是知時的,到說話的時候才說話,不隨便亂講話。⑥心無怯怖:菩薩自己心中沒有怯怖,也勸其他眾生心中沒有怯怖。⑦了達於義:菩薩對於一切經典及一切義理,都明白瞭解它的眞實義。⑧如法修行:按照佛法來修行,不修無益的苦行。⑨遠離愚迷:菩薩能遠離一切愚癡迷惑,也就是把無明破了,也教眾生遠離愚迷。⑩安住不動:常常修定,觀智照理,決定究竟,所以安住不動。

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緣故要勸修這十種法?是想令治地住的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增長大悲心。若有所聞到的一切佛法,自己就能開悟瞭解,不需要善知識苦口婆心來教導。

三、修行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是菩薩修行住呢?這住的菩薩,依照佛所說的法修行。知道有為法是無常、苦、空、無我,所以叫修行住。修行住的菩薩,用十種修行的方法,來觀察一切諸法實相。菩薩修行的法門是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①要常修行布施:布施給人,不是教人布施給自己。②要常修行持戒,就是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③要常修行忍辱,能忍饑渴、忍寒暑、忍風雨,一切要忍受,不被境界所轉。④要常修行精進,身精進、心精進、晝夜常精進。身精進就是參加早晚課,認眞坐禪。心精進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⑤要常修行禪定。為什麼要修習禪定?因為由定能生出智慧。所謂「久坐有禪」,要經過長久時間來靜坐,才能有所成就。⑥要常修行般若,努力研究經典,才能明白佛法眞實義。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修行的目的,就是對治煩惱,控製妄想。一切不如意的事,都能忍受,所謂「逆來順受。」栽培自己的菩提果,就能達到波羅蜜的彼岸。修行人就怕懶惰。如果懈怠不精進,就會把菩提果枯乾了,失去成道的機會。

什麼是十種修行的法門?所說的①觀一切法無常:什麼是無常?就是前念生,念後滅;後念生,後後念滅,念念都無常,念念是生滅。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菩薩道的時候,為半首偈,而捨性命,所謂「為法忘軀」。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某一生)在樹下靜坐,耳聞有人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睜眼一看,見一個羅刹鬼(以人為食)在前邊站著。菩薩心裡想,偈頌都是四句,乃對羅刹鬼說:「請你說出下兩句好嗎?」羅刹鬼說:「你要聞法,我要吃飯。我有三天沒有吃人,沒有氣力說出下兩句。如果你能把身體供養於我,我才肯說出來。」菩薩一聽,即時答應了:「這個條件我接受,請你說吧!」羅刹鬼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完之後,羅刹鬼就老實不客氣要吃他。菩薩要求的說:「請你稍等片刻,我把這首偈頌寫在大樹上,將來有人看到,便可以依法修行。」羅刹鬼同意的說:「可以!」於是便把偈寫在樹上。又一想,寫的字會被大雨淋掉,不如刻在石頭上,時間能耐久,受益的人比較多。又向羅刹鬼要求,說明本意,羅刹鬼說:「你要快點刻字,我餓得不耐煩了。」菩薩迅速地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十六個大字刻在石頭上。心願已了,便對羅刹鬼說:「請你來吃我吧!」說完之後,心靜無念,閉目等待羅刹鬼來吃,過了約有五分鐘,聽不到羅刹鬼的聲音,睜眼一看,羅刹鬼已淩身虛空中,現天人身而說:「善哉!善哉!汝是最精進修行人,為半偈語,肯捨性命」,言畢淩空而去。原來是天人前來考驗,看看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功夫如何?

凡是生滅法,都是無常。不生滅法,也是無常。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根本就沒有一個常,也沒有一個不常。按眞正法來講,實相的理體,沒有一個常,也沒有一個不常。

修行有十種觀想的行門:一是無常、二是苦、三是無我、四是食不淨、五是一切世間不可樂、六是死、七是不淨(白骨觀)、八是斷、九是離、十是盡想。觀一切法無常,就是這十種觀想中之一。

②一切法苦:苦有無量無邊。簡言之,有三苦和八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雖然有無量苦,可是娑婆(堪忍)世界的眾生,迷失自性不認識苦,所以染苦為樂。③一切法空: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自己沒有體性,凡是因緣所生的法,都是空的,所以說一切法空。④一切法無我:凡夫執著我,放不下我: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能知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法就沒有我,也沒有個我所有,所以不執著有個我。⑤一切法無作:既然一切法無我,那麼,一切法也沒有一個造作者。⑥一切法無味:因為一切法無作,所以一切法沒有可樂的味道。⑦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眞實的名字。⑧一切法無處所: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一切法出沒有一個處所。⑨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應該離開分別心。若無分別心,一切法的實相理體,就會現前。⑩一切法無堅實:一切法都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沒有堅固不壞的眞實。這是修行住的菩薩,要觀的十種行門。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修行住的菩薩,應該勸化眾生學習十種法門,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法門。什麼是十種法呢?所說的①眾生界:眾生界就是菩薩、緣覺、聲聞、天道、人界、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九法界。用觀照的智慧,來觀察無量無邊的眾生界。要明白眾生界的因緣,才能度眾生,所謂「盡人性,盡己性,盡物性。」要知道人性的界限,我性的界限,物性的界限,所以說眾生界是無量無邊的。②法界:就是人的眞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盡虛空,徧法界,無量無邊。③世界: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觀察起來,都是無量。可是要明白一切世界未離一切心,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那麼,這些眾生界、法界、世界是從什麼地方造成的?就是從眾生的心造出來的。所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但要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的因緣。還要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種的因緣。④地界:地有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出內外地界。內就是身體,外就是山河。⑤水界:水有津潤妄想的大種,便生出內外水界。內是身體的水,外是大地的水。⑥火界:火有堪能妄想大種,它能堪可令一切物成熟,而生出內外火界。內是身體的水,外是虛妄的火。⑦風界:風有飄動妄想大種,而生出內外風界。內是身體內的氣,外是虛空的氣。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一個身體,分而各歸其位。堅性歸還於地大,濕性歸還於水,熱性歸還於火大,動性歸還於風大。⑧欲界:觀察欲界的眾生,有無量的因緣。欲界的眾生有欲念、物質、心識。⑨色界:觀察色界的眾生,有無量的因緣。色界雖有色相,但無眞實之形質。但這是我們凡夫的肉眼所看不見的,必須是證得天眼通的人,才能看到色界天人的行動和境界。⑩無色界:此界的天人,連形色都沒有了,隻有一個識。修行住的菩薩,應該勸眾生,學習這十種觀察的法。

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緣故要勸修這十種法?是想令修行住的菩薩,智慧明瞭,無論在那一位佛的道場中,有聞到的佛法,自己就會開悟瞭解,不需要佛重新教導,因為菩薩有聞一知十的智慧。

四、生貴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湼槃。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叫做菩薩生貴住?這住的菩薩,生在富貴處,住在富貴位,所以叫生貴住。生貴住的菩薩,是從佛所說的聖教中生出來的。此住菩薩成就十種法。是那十種法呢?所說的①永不退轉:菩薩修行,隻向前精進,絕對不後退。勤修六度萬行,得到住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地位在生貴住,不退於二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念念之中,發菩提心,不為貪瞋癡所轉。因為有三不退的意誌,所以永不退轉。②於諸佛所,深生淨信:菩薩常在諸佛道場中,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常隨佛學。修這種法門,深深生出清淨的信心。對佛法沒有絲毫的懷疑,而得到相應。③善觀察法:善於觀察法界,明白法界性不出自心。④了知眾生:菩薩明瞭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⑤國土:菩薩了知所有十方國土,是怎樣成,怎樣壞。⑥世界:菩薩了知一切世界的成住壞空四劫的過程。⑦業行:菩薩了知一切眾生所造種種的業行,是善業還是惡業?⑧果報:眾生所受一切的果報。⑨生死:眾生是怎樣生的?是怎樣死的?怎樣能了生死?菩薩都曉得了。生死有兩種:一種是分段生死,一種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每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變易生死,就是念念生,念念滅,念念不停。二乘人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易生死。菩薩已了變易生死,所謂「二死永亡。」⑩湼槃:就是不生不滅,一般人認為圓寂就是湼槃。其實,湼槃有常樂我淨四德的境界。這是生貴住菩薩應該成就的十種法。

人的生死,按照自己所造的業來決定。造善業向上升,造惡業向下降。人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才離開軀殼。從上身走,證明生三善道;從下身走,證明墮三惡道。怎能知道?第八識所走出軀體的地方,是有熱度的。例如最後足心熱,這是墮地獄的象徵。如果是頭頂熱,這是生天的現象。總而言之,生平行善,定生三善道;生平作惡,定生三惡道。這是永恆不變的因果律。

人死之後,在七七四十九天這期間內,在地府裡要經過多番的審判。審判之後,善業重,就生在善道;惡業重,就生在惡道,這是人的生死大概情形。所謂「若要人不死,須作活死人。」這話怎樣講呢?就是說想要不死,就要做活死人。活死人就是眼不看東西,耳不聽聲音,口不言語,心不思想,就像活死人一樣。如果能到這種境界,就了生死。活死人不容易作成功。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活死人的標準。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生貴住的菩薩,應該勸眾生學習這十種法,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法;否則,便成為口頭禪。是那十種法呢?就是一般所說的①要明瞭知道過去諸佛所說一切佛法。②要明瞭知道未來諸佛所說一切佛法。③要明瞭知道現在諸佛所說一切佛法。但對於佛法不單是明瞭就可以,還必須躬行實踐,知道一點佛法,就去修行一點。知道兩點佛法,就去修行兩點。總而言之,知多少佛法,就修行多少佛法。集少成多,集沙成塔,功到自然成。修六度的法門,是一度一度的修,一行一行的持。④要修集過去諸佛一切佛法。⑤要修集未來諸佛一切佛法。⑥要修集現在諸佛一切佛法。⑦要圓滿過去諸佛一切佛法。⑧要圓滿未來諸佛一切佛法。⑨要圓滿現在諸佛一切佛法。知道佛法之後,還要修行佛法,修行才能證得圓滿。⑩要瞭解知道一切諸佛是平等,一切佛法也是平等。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要勤學這十種法?因為想令生貴住的菩薩,增加精進,對於三世中,心都得到平等。有所聞到的法,立即自己開悟瞭解,不需要善知識來教導。所謂「聞一知十」、「擧一反三」,有這種的智慧。

佛子,雲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湣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鹹證涅槃。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做菩薩具足方便住?這位菩薩,深入善巧方便法門,修行成功,具足具足功德,所以叫具足方便住。具足方便住的菩薩,所修六度萬行,所修福慧,所修一切善根,都是為眾生所修行。各位注意!讀這段經文時,應該廻光返照,檢討自己所行所做,所種的善根,是不是為眾生?要做到下邊的十種法門:①要救護一切眾生:要發菩薩的慈悲心,要行菩薩的救生道。不要做個自了漢,不要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為救護眾生出離苦海。②饒益一切眾生:無論什麼,要利益眾生,不要利益自己。凡是對眾生有益的事,儘量去做,做到盡善盡美為止。③安樂一切眾生:眾生有災難,要去救護他。眾生有困苦,要去饒益他。眾生有憂愁,令他得安樂。行菩薩道的菩薩,隻知有眾生,不知有自己。這種犧牲的精神,多麼的偉大!我們修道人,應該向菩薩來學習。存菩薩心就是菩薩,存佛心就是佛。所謂「誌在聖賢,則為聖賢;誌在豪傑,則為豪傑。」誌在忠臣孝子,就是忠臣孝子;誌在偉人哲士,就是偉人哲士。誌在菩薩,就是菩薩;誌在成佛,就能成佛。佛是人成的,菩薩也是人成的。那麼,我們也是人,為什麼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因為沒有發成佛成菩薩的誌願。怎樣發心?就要救護、饒益、安樂、哀湣、度脫一切眾生。④哀湣一切眾生:看見眾生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屋住,在受一切苦,就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樣。要盡自己的力量,去援助受苦的眾生,或者用良言婉語去安慰受苦的眾生,要有這種哀湣心。⑤度脫一切眾生:眾生無論有什麼痛苦,皆設法度脫,令他們得到解脫。⑥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在沒有辦法之中,也要想辦法令眾生離開一切的災難。這是菩薩的心腸。⑦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阿難尊者在楞嚴法會上所發的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阿難的大願,是令一切眾生出離生死的苦海。菩薩所修善根,就是令眾生登到湼槃的彼岸。⑧令一切眾生髮生淨信:令所有的眾生,都發生清淨的信心,沒有半點的懷疑。⑨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沒有煩惱,剛強的眾生,完全被調伏了,知道改邪歸正,反迷歸覺。⑩令一切眾生鹹證湼槃:令一切眾生同證得湼槃的妙理,常樂我淨的眞快樂。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具足方便住的菩薩,應該勸導眾生學習這十種法門。但是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法。是那十種法門呢?所說的①知眾生無邊:菩薩應該知道十二類的眾生,都是無邊的。②知眾生無量:應該知道眾生是沒有量的,無法統計有多少?③知眾生無數:應該知道眾生是沒有一定的數目。④知眾生不思議:知道眾生是無邊際、無數量、無數目,又知道眾生是妙不可言。一切眾生的顚倒妄想,是不可思議,修行道果也是不可思議的。

⑤知眾生無量色:又知道眾生有無量的色相,身形也不相同。⑥知眾生不可量:又知道眾生是不可以用心來思量。⑦知眾生空:又知道眾生有生住異滅四相,終歸於空。⑧知眾生無所作:又知道眾生根本就是空的,怎能有所做。所以沒有一個能做,也沒有一個所做。⑨知眾生無所有:眾生本來性空,所以知道眾生本來無所有。⑩知眾生無自性:知道眾生都有佛性,皆堪作佛,眾生本來是沒有自性的。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要勤學這十種法?因為想令具足方便住的菩薩,其心比以前更加殊勝。智慧殊勝、思想殊勝、一切的一切都殊勝,沒有染汚的思想,沒有情愛的欲望,誰能沒有這種染汚執著的思想,誰就是具足方便住的菩薩。可是教人沒有染著的心,那是不容易的事情,沒有大的染著心,還有小的染著心。就是沒有小的染著心,在八識田中還有染著的種子,所以說不容易把它全部沒有的。那要怎樣辦才能沒有染著?就要修行,嚴守戒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住的菩薩,無論在什麼道場,聞佛說法,便會開悟瞭解眞實義,不需要他人再教導。

從前泰國有位高僧,是修小乘法的禪師。他住在深山中,終年不下山,吃鬆子喝泉水,維持生命,過著所謂「餐食無飽,居無求安」的生活。有一天,在定中來了一個境界,耳聽有人對他說:「明天你的宿配(前生的妻子)來找你,會給你麻煩,看你怎麼辦?」我常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麵若不識,須再從頭煉。」這位禪師即將麵臨考驗,看他的定力到何等程度?第二天中午,果然來了一位中年的男人,約有五十多歲,風度翩翩,屬於教授型。還有一位少女,約有二十多歲,乃是父女二人。這倆人,到這位禪師麵前合掌問訊。這位教授便問禪師修道的情形。禪師一一囘答。教授讚歎修行者之苦行,眞是了不起,十分敬佩。

此時,他的女兒向他要求:「爸爸!我要嫁給禪師。」他非常驚奇!便問他女兒:「為什麼?」他女兒說:「因為禪師太苦了!無人照顧他,等到老時,更要苦了。所以我決定和禪師結婚,照料他一輩子!」禪師一聽,大吃一驚,便說:「不可以!我是出家人,不能結婚。」這位少女一聽,大失所望,便哭起來,要求禪師答應,和她結婚。禪師堅決不同意。少女苦苦哀求,禪師卻無動於衷。這位教授型的紳士,大發雷霆,將禪師所有的東西,都拿走了。可是禪師的定力,已到了不為境界所轉的程度。他如如不動,仍然打坐。心不煩,意不亂,決定打餓七,餓死算了。開始時,不吃不喝,可是那個少女的影子仍然在他的麵前出現,痛哭流涕一定要嫁給他。第二天也是現出這種境界。第三天忽隱忽現。第四天少女的影子不現前,乃恢復以前的清淨,這是定力克服境界。禪師從此以後,專心靜坐,沒有一切執著,不為境界所轉。

由此觀之,眾生的業報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修道人,一定要斷欲去愛,用定力來克製淫欲的念頭,不要生出不清淨的思想。要學習這位禪師的作風,美女當前而不動心。如果定力不夠,戒律不堅固,隨著境界而轉,那麼便很容易失去道業,後悔莫及,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囘頭已百年身。」勉之!勉之!

六、正心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做菩薩正心住?因為這住的菩薩,對於佛法認識得十分清楚,沒有迷惑,用正心的智慧來思惟這個法,所以叫正心住。正心住的菩薩,有正定正受,聽到這十種法,而心定不搖動,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是那十種法?所說的①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讚歎諸佛或毀謗諸佛,對於佛法中,而心定不動搖。為什麼?因為此住的菩薩,心中沒有讚歎和毀謗的分別,一切平等。有智慧的人,被人稱讚也不歡喜,被人毀謗也不煩惱,所謂「毀譽不動於心。」若是愚癡人,被人說個好,就抱著好跑到天上去,高興的不得了。被人說個壞,就抱著壞跑到地獄去,傷心到極點。高興就是笑,傷心就是哭。人能常常發笑,就是等於到天上去;如果常常憂愁,就等於到地獄去。所以修行人,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意氣用事。要有理智,才能控製感情的衝動。所以人要常笑,笑的時候,才有理智,分別善惡才清楚。笑是長壽的密訣,所謂「自古神仙無別法,廣生歡喜不生愁。」這是至理名言。②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讚歎諸法或毀謗諸法。對於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③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讚歎菩薩(僧)或毀謗菩薩。對於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總之,聽到讚歎三寶,或者毀謗三寶,也不歡喜,也不發脾氣。這是不被境界所轉,也就是定力堅固的緣故。④正心住的菩薩,聞到有人讚菩薩或毀菩薩所修行的法。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⑤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說眾生有量或無量。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⑥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說眾生有垢或無垢,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⑦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說眾生易度或難度,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⑧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說法界有量或無量。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⑨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說法界有成或有壞。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⑩正心住的菩薩,聽到有人說法界或有或無。在佛法中,而心定不搖動。這是不為境界所轉的十種法。

有人在打妄想:「正心住的菩薩,既不是木頭人,也不是泥土人,為什麼心不動?」因為此住菩薩,已證正定正受,不為境界所轉的緣故。所謂「人能轉境,境不轉人。」正心住的菩薩已經修到這種程度了。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眞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正心住的菩薩,應該勸導眾生學習這十種法門。可是自己也要學習,不然的話,就成為口頭禪。教人修行,自己不修行,是無用處。要以身作則,躬行實踐,實實在在去修行,才有效果。是那十種法?所說的①一切法無相:法本來就沒有相。如有執著,就有個法相存在。若無執著,人也空,法也空,這就是無相。②一切法無體:一切法是即相離相,沒有眞實的體性。所以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說就是正法也就應捨去,何況不是法,更應該捨去。有所執著有個本體,那是錯誤的。③一切法不可修:不執著什麼法可以修行,什麼法不可以修行。一切法沒有一個可修或一個不可修。修不修是在人,而不在法。法沒有修不修。有人說:「一切法不可修,那麼,我們不要修行了。」因為法的本身,不需要修不修,可是我們要依法修行,才能除去習氣毛病。④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本來是什麼也沒有,都是空的。⑤一切法無眞實:法是方法,法是規則,所以一切法沒有一個眞實體。⑥一切法空:證得一切法空,什麼也沒有了。這就是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一切法空的境界,到了這種境界,還有什麼可執著?貪瞋癡慢疑五種煩惱沒有了,隻有常樂我淨的湼槃四德。⑦一切法無性:為什麼說一切法空?因為一切法無自性。有人才有法,法才有用。人空了,法也沒有用處。所謂「人能弘法,非法弘人。」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好像幻化,不是眞實的。⑨一切法如夢:一切法好像作夢,也不是眞實的。所謂「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夢裏身榮貴,夢醒在窮鄉。朝朝是作夢,不覺夢黃梁,夢中若不醒,枉作夢一場。」⑩一切法無分別:所有一切法,都沒有分別。我們聽經,不要用分別心來聽。為什麼?因為一切法無分別嘛!

這段經文是教我們不要執著法,如果有了法執,就和我執一樣的重。所謂「見事省事出世界,見事迷事墮沉淪。」就在迷悟之間,執著就沉淪六道,不執著就出離三界。也就是「即相離相」,就在相上,就離開相;「在塵出塵」,在塵世間就要超出塵世。所謂「身在塵心出塵」,心中沒有染汚的妄想。好像井裏栽花不染塵,這叫一塵不染,萬慮皆空。這種境界,多麼自在!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要把法執破了?因為想令正心住的菩薩和其所教化的眾生,輾轉增強精進,就是沒有罣礙。修行人,要能提起一念修行。到成功時,便要把一念放下。一念也沒有了,那還有什麼可憂慮?還有什麼可罣礙?如果沒有罣礙,就遠離顚倒夢想。為什麼有顚倒夢想?就因為有所罣礙。大而言之,放不下世界;小而言之,放不下身心。如果無罣礙,就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得到一切不退轉。不退轉什麼?就是不退轉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就是「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這就是法空的境界。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在其中。這時候,明明了了,忍可於心。這種境界,有點受不了,有點忍不住,但是還要忍受。不要認為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這種境界是容易事。是很難能證到這種境界的。如果到了這種境界,就無憂無慮,遠離顚倒夢想,究竟湼槃。

在這個時候,正心住的菩薩,所聞一切法,立刻開悟瞭解,所謂「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到了這種境界,有人罵你,或者有人讚你,無動於衷,這就是心定不動。這個不動,就是在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說也沒有歡喜、也沒有微怒、也沒有悲哀、也沒有快樂。這四種感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這就是中道,也就是定。所聞的法,能契合眞理,不需他人來教化。

七、不退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做菩薩不退住?就是不退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沒有無明、煩惱、愚癡。覺悟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這就叫不退住。不退住的菩薩,為什麼要聽這十種法?因為要堅固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是那十種法呢?所說的①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三世有佛或者三世無佛。在佛法中,而不退轉菩提心。什麼叫佛?佛是一位大覺悟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大智慧人。佛是諸天的導師,也是人間的導師。菩薩眞正認識佛,我們凡夫不會認識佛。好像一生出就沒有眼睛的人,根本就不知太陽的形相。有人對他說太陽是圓的,他就相信是圓的;有人對他說太陽是方的,他就相信是方的。究竟太陽是什麼樣子?他也不知道是圓還是方?說不出個所以然。無知無識的人,不知道有佛,就和生盲的人不知太陽一樣的情形。不退住的菩薩,都有定力,不會被言語所轉動。②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有佛法或無佛法。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③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有菩薩或者沒有菩薩。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④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有菩薩行或者沒有菩薩行。在佛法中,心不退轉。小乘人不承認有諸佛,隻承認有釋迦牟尼佛。也不承認有菩薩,隻承認有阿羅漢。大乘的菩薩,是腳踏實地去行菩薩道,救度眾生。無論任何人說什麼,都是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不被言語所支配,對佛法有深刻的認識,所以在順境或逆境,都是精進,而不退轉。⑤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菩薩修行,能出離三界,或者不能出離三界。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⑥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過去有佛住世,或者無佛住世。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⑦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未來有佛住世,或者無佛住世。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⑧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現在有佛住世或者無佛住世。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⑨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佛的智慧有窮盡的時候,或者說佛的智慧沒有窮盡的時候。在佛法中,心不退轉。⑩不退住的菩薩,聽見有人說三世是一相,或者說三世不是一相。在佛法中,心不退轉。凡夫聽到這些理論,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一念無明起,就不明白了,便生退轉心。菩薩沒有一念的無明,於佛法中,心不退轉。這是十種法。

佛教的教義,是盡虛空,徧法界,沒有一粒微塵不是佛教所在處。不過所做的工作不同而已。各做各的工作,都是勸人向善。改邪歸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人人都可成佛。佛曾經這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是佛的金口所言,絕非妄語。我的宗旨,相信佛的眾生也成佛,不相信佛的眾生也成佛。今天不信佛,明天會信佛。今生不信佛,來生會信佛。今劫不信佛,來劫會信佛。終有一天會信佛。隻要信佛,就有成佛的機會。佛教以法界為體、為用、為宗、為教,什麼都是法界。譬如有人討厭月光跟著他走,走到那裏,月光跟到那裏。於是他跑到東勝神州去,看見月光仍然在他的頭上。又跑到南贍部洲去,看月光還是在他的頭上。又跑到西牛賀洲去,看月光還是在他的頭上。又跑到北俱盧洲去,看月光還是在他的頭上。東南西北各處跑,始終見到月光跟著他跑。有眼睛的人,想不要月光跟著他,但是沒有辦法不見月光。

佛教好像月光,不管你怎樣的跑,也跑不出佛教的外邊,都在佛教智慧光明的裏邊所包括著。所以糊塗人就做糊塗事,明白人就做明白事。本來沒有一個糊塗,一個明白,根本就沒有事,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世界上所有的人,所做的事,都是在還債。還完了債,就不需要做了。

行菩薩道的人,要利益人,不要損害人。自己問自己,為什麼要自私自利?為什麼要損人害人?一切的一切,要替旁人想一想,要對旁人有好處,不要對旁人有害處。這就是菩薩的發心,菩薩是犧牲自己,而成就他人。這是菩薩的思想,也是菩薩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是不是為吃飯穿衣?來找好的享受?若是這樣的想法,就沒有做人的價值,沒有什麼意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應該幫助這個世界,令世界一天比一天好。不要在世界上爭呀!貪呀!隻知有自己,不知有他人,千萬不要這樣子。如果有這種思想,趕快糾正過來,不要糊塗一輩子。我們做人,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對天下國家有所貢獻,對一切眾生有所利益,這樣做人,才有意義。

從前有位老修行,吃飽飯沒事做,和徒弟講笑話。有一天,師父對徒弟說:「人人都喜歡第一,事事比人強,要有好名譽,要有好地位。今天我們倆說一說誰最賤,被人瞧不起。誰說不出來,就是輸了,被罰買糖果請客。」徒弟有辯才無礙,同意師父這個辦法。師父說:「我是一隻狗。」徒弟說:「我是狗的屎中的蟲子。」師父說:「你在那裏做什麼?」徒弟說:「我在狗屎中沐浴。」師父無言可辯,承認輸了,乃請徒弟吃糖。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有哲理。這是說不垢不淨的道理。如果心中一生分別心,就會作嘔。所謂「心淨一切淨,心穢一切穢。」我們修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時,就有成就了。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不退住的菩薩,應該勸化眾生,修學這十種廣大的法,但是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廣大的法。因為這種法,令眾生不相信、不明白、不瞭解,所以叫廣大法。什麼是十種廣大法?就是①說一即多②說多即一。說一種法,就是一切法;說一切法,也是一法。說一切微塵,就是由一粒微塵所成就的。把一切微塵再分開,還是一粒微塵。一粒微塵集聚眾多微塵合起來,這是多的微塵。說多就是一,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一本譬如大地,萬殊是大地所生長所成就的一切花草樹木、五穀雜糧,包羅萬象。這樣多的種類,將來還復於大地。

我們的身體,也有一個一。一散為無量,無量歸為一,如果能把一成0,那麼,什麼麻煩也沒有了。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能悟得這個空理,能證得這個空理,在空理上入空定,一切煩惱也沒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沒有了。這是一多不二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③文隨於義④義隨於文。經文要順著義理來講說,由經文產生出義理。義理又要隨著經文,要文義無礙。譬如,經文上說:「忉利天能天主。」如果不以文隨於義來講,便說閻羅王住在忉利天,在那裏管理鬼。這就是把義講錯了。若講忉利天的能天主,在那裏統理一四天下,四天下就是義,這就是文隨於義。那麼,統理四天下的能天主,這是歸囘來講,還是講能天主。這就是義隨於文。⑤非有即有⑥有即非有。非有即有就是妙有,有即非有就是眞空。眞空不礙妙有,所以非有。妙有非有,所以不礙眞空。眞空妙有,妙有眞空,互相無礙。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⑦無相即相⑧相即無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開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就在相上要離相,把它看空了,這就是無相即相,即相無相的道理。⑨無性即性⑩性即無性。因為性相不二,所以在相上要瞭解性,在性上也要把它看空了。在相裏就是性,在性裏就是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種道理,是廣大不可思議的理,不是凡夫所能眞明白的。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緣故?要勸說眾生學習這十種廣大法?因為想令不退住的菩薩,一步比一步精進,對於一切法,善能出離,而能明瞭。有所聞的法,自己就能開解,不需要善知識來教導。

八、童眞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童眞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是菩薩童眞住?因為此住菩薩身如童體,思想純眞,沒有不良的習氣,所以叫童眞住。童眞住的菩薩,常住在十種業,而無過失。是那十種業?所說的①身行無失:身體所行所做,不會有一切的錯誤或一切的過失。②語行無失: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無訛。絕對不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話。③意行無失:在心中所思想都是清淨、光明、仁慈、憐憫,絕對沒有染汚的思想,也不打有過失的妄想。④隨意受生: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受生。來生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也就是遂心所欲。⑤知眾生種種欲:清清楚楚知道眾生種種的欲念。⑥知眾生種種解:知道一切眾生所瞭解的是什麼?⑦知眾生種種界:知道每一界的眾生所行所做。蜜蜂界的蜜蜂,就知道採花汁來釀蜜糖。螞蟻界的螞蟻,就知道尋找食物搬囘洞中。在十二類眾生中,每類都不相同,各有其生活的技能。⑧知眾生種種業:知道所有的眾生造種種的業。狗為什麼做狗?因為造做狗的業。貓為什麼做貓?因為造做貓的業。總而言之,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⑨知世界成壞:知道世界是怎樣成就?是怎樣破壞?又知道人是怎樣生?怎樣死的過程。⑩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有神足通,隨意而去,自在變化無窮。遂心如意,所行沒有障礙。這是童眞住的菩薩所住的十種法。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徧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童眞住的菩薩,應該勸化眾生學習這十種法,可是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法。什麼是十種法?所說的①知一切佛剎:童眞住的菩薩,應該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佛刹。每位佛的刹土在那一方?在那一方中的那一方?②動一切佛剎:知道一切佛刹方向之後,要想震動某一佛刹,必須知道某一佛刹的所在方位。③持一切佛剎:④觀一切佛剎:雖然護持一切佛刹,但是還要觀察一切佛刹的因緣。是否應該來護持?⑤詣一切佛剎:應該護持那個佛刹,便到那個佛刹去。⑥遊行無數世界:童眞住的菩薩,都有神足自在,可以遊行無數無量世界。⑦領受無數佛法:到無數世界去做什麼?去領受一切諸佛所說的法。⑧現變化自在身:現出自無化有,自有化無;自小化大,自大化小;自少化多,自多化少,遂心如意,變化無窮這種的自在身。⑨出廣大徧滿音:出廣長舌相,發廣大音,徧滿諸佛刹土,講說佛法。⑩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在一念之間,能到十方世界去承事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有這種神通妙用的力量。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原因,要勸學這十種法?因為想令童眞住的菩薩,增加精進。對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都能得到善巧方便這種智慧。無論在那位佛的法會中,所聽聞佛所說的法,自己就會豁然貫通,開悟瞭解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不需要佛再詳細解說,再來教化。

九、法王子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菩薩法王子住?因為佛是法王,菩薩是法王子。有繼承法王的位,所以叫法王子住。法王子住的菩薩,善於知道這十種法門。是那十種法?所說的①善知諸眾生受生:他善於知道一切眾生怎樣造的業?怎樣受生死?每類眾生各有其獨特的因緣,完全曉得。②善知諸煩惱現起:他善於知道一切眾生為什麼現出煩惱的起因。③善知習氣相續:他善於知道一切眾生的習氣,好像波浪一樣,相續不斷。眾生前生的習氣,而生出今生的習氣;今生的習氣,而生出來生的習氣,生生世世,相續不斷。菩薩怎能知道呢?因為菩薩證得宿命通的智慧,所以知道一切眾生的習氣。④善知所行方便:他善於知道應該所行的方便法門。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應以何法得度,就用什麼方便法門來為說法。⑤善知無量法:菩薩是照了諸法實相,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善於知道無量的妙法。⑥善解諸威儀:他善於瞭解三千威儀,八萬細行。⑦善知世界差別:他善於知道世界成住壞空的四劫,各有些什麼不同的特徵。⑧善知前際後際事:他善於知道前邊的邊際事,也知道後邊的邊際事。又知眾生前邊的心念是怎樣生的,後邊的心念是怎樣生的,一切事都曉得。⑨善知演說世諦:他善於知道眾生的根性,用世間有為法,來為他們說世諦法。⑩善知演說第一義諦:他善知眾生有利根者,給他們演說出世間無為法,令眾生了悟第一義諦的道理。這是法王子位的菩薩,善於知道的十種法。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法王子住的菩薩,應該勸化眾生來學習這十種法。可是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法。是那十種法?所說的①法王處善巧:法王(佛)處理善巧的方法。也可以說在法王所住處,怎樣處理一切善巧方便。法王子應該倣佛之儀,合子法度。總之,一切要向佛學習。②法王處軌度:軌是規矩,度是法度。法王怎樣處理一切的儀式和軌度,應該學習。③法王處宮殿:宮是休息處,殿是議事處。法王在內宮時,法王子應行子禮,法王子在外殿時,法王子應行臣禮。這也有一定的軌度。④法王處趣入:法王趣入一切禮的時候,儀式怎樣,也應該學習。⑤法王處觀察:法王在位時,法王子要觀察一切因緣。所謂「入則觀父王,察其聲色。出則觀羣臣,知其賢愚。」菩薩入則觀佛教理,出則審機可否?⑥法王灌頂:法王子要受法王位時,要經過灌頂的儀式。十方諸佛用法水灌其頂,令發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⑦法王力持:法王怎樣力持一切法?法王子應當學習。菩薩六度四攝,萬行總持,這是力的意思。⑧法王無畏:法王怎樣無所畏?菩薩修行,離五種怖畏,得十種無畏。⑨法王宴寢:法王怎樣睡覺?宴於側室,寢於正處。所謂「晝無故不內宴,夜無故不外寢」,都有一定的規矩。⑩法王讚歎:法王應該讚歎什麼?菩薩應該仰讚佛德,哀歎眾生。這十種法,法王子住的菩薩都應該知道,要學習這些法度。

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法王子住的菩薩,為什麼要學習這十種法?因為想令其增加精進,心裏沒有一切障礙和執著。凡是在諸佛道場中,所聞的法,自己就會明白,不需要佛再來教導。

十、灌頂住

佛子,雲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怎樣叫做菩薩灌頂住?因為菩薩繼承法王子位時,先要受灌頂的儀式,十方諸佛來灌頂,所以叫灌頂住。菩薩要成就這十種不可思議的智慧,才能得到灌頂的地位。什麼是十種智慧?所說的①震動無數世界:灌頂住的菩薩,有大威神力的智慧,知道那個世界應該震動,就現六種震動,來攝伏一切眾生。②照耀無數世界:灌頂住的菩薩,有大智慧、大光明,能照耀無數世界。③住持無數世界:灌頂住的菩薩,用神通力來護持無數世界,令其持久安住,而不毀壞。④往詣無數世界:灌頂住的菩薩,要去十方一切諸佛的道場,承事、供養所有的佛。⑤嚴淨無數世界:灌頂住的菩薩,能莊嚴清淨無數的世界。⑥開示無數眾生:灌頂住的菩薩,用他不可思議的智慧,來開導一切眾生,來指示一切眾生,令無數眾生發菩提心,將來成佛道。⑦觀察無數眾生:灌頂住的菩薩,善於觀察無數眾生的因緣,用種種方便法來教化。⑧知無數眾生根:灌頂住的菩薩,知道無數眾生的根性。眾生的根性不同,有的善根種得多,就聰明;有的善根種得少,就愚癡。知道眾生根性之後,要用方法來救度,令眾生離苦得樂。⑨令無數眾生趣入:灌頂住的菩薩,能令無數眾生趣入菩提道。⑩令無數眾生調伏:灌頂住的菩薩,用大智慧來調伏剛強的眾生,所謂「剛強眾生,難調難伏。」可是此住的菩薩,都能調伏無數眾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這是灌頂住菩薩的十種智慧。

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灌頂住菩薩的身和所造的身業,都是神通所變化的。他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用過去所修的智慧、未來所修的智慧、現在所修的智慧,成就一切諸佛的佛土、莊嚴一切諸佛的佛土、清淨一切諸佛的佛土。一切眾生心的境界,一切眾生智的境界,都不能知道菩薩這種境界。乃至法王子住的菩薩,也不能知道灌頂住菩薩如上所說種種的境界。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灌頂住的菩薩,應該勸化眾生學習諸佛的十種智慧。自己也要學習這十種智慧。什麼是十種智慧?所說的①三世智:就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智慧。②佛法智:諸佛所說佛法的智慧。③法界無礙智: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種智慧。④法界無邊智:法界是沒有邊際,這種的智慧。⑤充滿一切世界智:這種智慧,能充滿一切世界。⑥普照一切世界智:這種智慧,能普徧照耀一切世界。⑦住持一切世界智:這種智慧,能住持一切世界。⑧知一切眾生智:知道一切眾生的智慧。⑨知一切法智:知道一切法的智慧。⑩知無邊諸佛智:知道無邊諸佛的智慧。

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為什麼要學習諸佛十種智慧?因為想令灌頂住的菩薩,增長一切種的智慧。有所聽聞的法,自己就能開悟瞭解,不需要諸佛再來教導。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踴、徧踴、等徧踴。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在這個時候,因為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中的每一方,都有一萬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有六種震動的情形發生。但是不會令眾生受到損害,是令眾生醒悟。什麼是六種震動?就是動、踴、起(屬於形),震、吼、擊(屬於聲)。這六種現象又變為十八種現象。所說的①動:此動而彼不動,或者彼動而此不動,是局部的動。②徧動:是普徧的動,整個世界都在動。③等徧動:等於所有的世界,同時普徧動。④起:在這個地方有起,在另外地方沒有起。或者在這地方沒有起的情形,在另外地方有起的情形。⑤徧起:在這世界普徧而起,在其他世界沒有起。⑥等徧起:等於在所有的世界,同時普徧而起。⑦踴:在這個地方有踴的現象,在那個地方沒有的現象。⑧徧踴:在整個世界普徧在踴。⑨等徧踴:等於所有世界,同時普徧而踴。⑩震:在這方有震動的感覺,可是在另外方就沒有震動的感覺。?徧震:在全世界普徧的震動。?等徧震:等於所有的世界,同時有震動的感覺。?吼:在這地方有吼聲,在另外地方沒有吼聲。?徧吼:在全世界普徧有吼聲。?等徧吼:等於所有世界,同時普徧有吼聲。?擊:在這地方有擊撞的聲音。在另外地方沒有擊撞的聲音。?徧擊:全世界普徧有擊撞的聲音。?等徧擊:等於所有世界,同時普徧有擊撞的聲音。這是十八種震動的情形。

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寳衣、天寳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及妙音聲。

在大地六種震動的時候,從虛空中像降雨一般而落下天上的妙華。天上的末香,天華所編的華鬘,天上的雜香,天人所穿的寳衣,天上的寳雲,天上一切的莊嚴妙具。天上所有的音樂,都自然發出妙音,不需要去演奏。又放出天上所有的光明和天上所有的妙音聲。

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好像娑婆世界的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天所住的寳殿上,而演說十住法,現出種種的神通變化。在十方所有的世界,統統像娑婆世界這樣子,釋迦牟尼佛在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

十方所有的菩薩,又以佛的大威神力緣故,乘佛願力的寳筏,從十方中的每一方超過一萬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有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來到娑婆世界須彌山頂帝釋天的殿上,充滿十方,他們同時的說:「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善於說十住的妙法。」

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

這些菩薩說:我們所來的菩薩,大家同一個名字,都叫法慧。我們所從來的國土,也是同名,都叫法雲。在所有法雲國土中的佛號,都叫妙法佛。我們在佛的處所,也是說十住的法。法會中的大眾和所有的眷屬,都是一樣的。所講十住的文句和義理,都和現在娑婆世界所講十住法是一樣的,一字不增,一字不減。所謂「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音。」都是說這個妙法。

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十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來到華嚴法會對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我們大家仰承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來到娑婆世界,入華嚴法會,是為你說十住法來證明。在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都和這法會一樣的情形,沒有分別,都在說十住妙法。」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曰。

在這個時候,這位法慧菩薩,仰承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乃至法界所有眾生的因緣,而說出一百首偈頌,來教化法界的眾生。

見最勝智微妙身 相好端嚴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難遇 菩薩勇猛初發心

法慧菩薩說:我現在見到佛的最殊勝的智慧,又見到微妙不可思議的佛身。因為佛身是變化無窮,隱顯莫測。又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既端正又莊嚴。福也具足,慧也具足,所謂「兩足尊」。一般眾生尊重佛、供養佛,因為佛的微妙身不容易遇到。有時生在佛前,有時生在佛後。能生在佛世時,也很難遇到佛。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勇猛發菩提心,精進修無上道。

見無等比大神通 聞說記心及教誡

諸趣眾生無量苦 菩薩以此初發心

見到佛無有可比的大神通,聽到佛所說的授記法、權巧方便法、眞實法,來教誡眾生,令眾生止惡行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六道輪廻中的眾生,都有無量的諸苦。每道的眾生有每道的苦楚。初發心住的菩薩,見到這種情形,要救受苦的眾生得到快樂,所以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聞諸如來普勝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虛空不分別 菩薩以此初發心

又聞到一切如來普勝尊,所有的功德,統統有所成就。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是無法可說。所謂「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所以說佛的一切功德皆成就。佛的功德好像虛空一樣,沒有分別。虛空是無所不容、無所不包,能容納一切萬事萬物。初發心住的菩薩,仰慕佛所修的功德、所成的功德。因為這種緣故,而發菩提心,勤修佛道。

三世因果名為處 我等自性為非處

欲悉了知眞實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的因果、未來世的因果、現在世的因果,各為受果報的處所。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三世因果的說明。前生種什麼因,今生就結什麼果。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種不善不惡的因,就結不善不惡的果。要想知道來生的果是怎樣,就要看看今生所行所作是什麼。今生盡做善事,來生就會結善果。今生盡做惡事,來生就會結惡果。所以因果是絲毫不爽。因果是自己所造的,並不是佛菩薩所造的;好像自己走路,願往東走,就向東走;願往西走,就向西走,隨自己的心念而走。因果也是這樣子,所以說三世因果名為處。我們的自性,空無所有,就是和法界合而為一。這是眞空,也是妙有。眞空妙有是自性,自性是找不出一定的處所。初發心住的菩薩,想要眞正明白這種眞實的道理,而發菩提心,勤修無上佛道。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善惡業

欲悉了知無不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這是三世。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這也是三世。過去念、未來念、現在念,這也是三世。三世有長時間的三世,又有短時間的三世。在三世中所造的業,是善惡夾雜的。有時善中有點惡,或惡中有點善。不是純淨的善業,也不是純淨的惡業,是善惡混合的業。菩薩想把這一切道理都瞭解,直至沒有不明白的地方。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菩薩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諸禪解脫及三昧 雜染清淨無量種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薩以此初發心

四禪、八解脫、九次第定、雜染、清淨,都有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種類。菩薩願意了知入定、住定、出定種種的境界。因為這種關係,所以菩薩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隨諸眾生根利鈍 如是種種精進力

欲悉了達分別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有的眾生,生來就聰明,這是利根;有的眾生,生來就愚癡,這是鈍根。所以眾生的根性有所不同。但是,無論是利根或鈍根,都要勇猛精進,才有成就。有種種精進的方法。想要完全明瞭通達,分別知道眾生利鈍的根性。因為這種關係,菩薩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佛道。

一切眾生種種解 心所好樂各差別

如是無量欲悉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有種種的知見、種種的解。每個眾生心中所歡喜的,各有不同。像這樣無量無邊的解,為了想完全知道,菩薩因此住在初發心的地位,來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眾生諸界各差別 一切世間無有量

欲悉了知其體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是由眾緣和合而生。眾生有十二類,就是胎、卵、濕、化、有想、無想、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非無色。詳細分析起來,在每一類眾生中,又有無量無邊之多眾生。眾生的界各有不同。在一切世間上的眾生,是沒有數量,菩薩想要完全瞭解知道眾生的界和眾生的體性,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菩薩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一切有為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處

悉欲了知其實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所有一切有為修行的道路,每一種行道,都有一個所至處,就是將來所到的地方。菩薩想瞭解知道這種眞實性,而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一切世界諸眾生 隨業漂流無暫息

欲得天眼皆明見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的眾生,都是因為起惑、造業、受報的緣故,所以隨著所造的業而漂流。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在六道輪廻中旋轉,沒有停止的時候。菩薩欲得天眼無礙的智慧,才能明見這種境界。因為這個原因,而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過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體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薩以此初發心

在過去宿世中,曾經所有像這樣的體性和這樣的相。菩薩為了想明瞭知道宿世的因緣,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一切眾生諸結惑 相續現起及習氣

欲悉了知究竟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有自己所造的結業和所有的迷惑,都是相續不斷。現起和習氣,而不間斷。菩薩想要明瞭知道這些結惑相續現起習氣種種問題,究竟怎樣能斷盡?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隨諸眾生所安立 種種談論語言道

如其世諦悉欲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順一切眾生所安立,有種種的談論,有種種的語言道。每一類的眾生,都有自己的談論語言道。以人類而言,在全世界上有許多的文字或語言。每一個國家都有一種文字和數種語言。眾生的種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不同,所有世間的俗諦法,十住菩薩都想知道,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一切諸法離言說 性空寂滅無所作

欲悉明達此眞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所有一切法,凡是能說出來的,都不是眞實法。眞實的法,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它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以說「一切諸法離言說。」若是眞諦法,皆是離開言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的道已經斷了,心所行的地方也沒有了,這就是法的實相理體。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沒有實體,所以「性空寂滅無所作。」沒有一個能作,也沒有一個所作。菩薩想要明瞭通達這種眞實義,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欲悉震動十方國 傾覆一切諸大海

具足諸佛大神通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欲悉十方國土有六種震動,能傾覆一切大海,為什麼能有這種力量?乃是具足諸佛的大神通力。菩薩以此住在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無量土

一一光中覺一切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在一根毛孔中,放出大光明藏,普徧照耀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在每一根毛孔中,都能放光。在每道光中,能覺悟一切眾生,令眾生皆發菩提心。菩薩以這種因緣境界,而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欲以難思諸佛剎 悉置掌中而不動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把不可思議的諸佛刹土,完全安置在自己的手掌中,而且又不搖動。十方諸佛刹土,也沒有小,菩薩的手掌也沒有大,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為什麼能這樣?凡夫的知見是不會明白的。等證得五眼六通時,輕而易擧就明白其中的道理。菩薩明瞭一切法,如幻如化,沒有眞實性。因為這種原因,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欲以無量剎眾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無人無有我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把無量無邊諸佛刹土的眾生,完全放在一根毛的端上,而又不相迫隘,也就是互相不擁擠。為什麼能怎樣?因為菩薩悉知無人、無我這種境界。菩薩以此而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用一根毫毛來沾大海水,能令一切大海水完全乾竭(菩薩有這種神通妙用,不能不相信)。菩薩又能知道用了多少次的毫毛,把海水沾竭了。菩薩以這種神通妙用,住在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不可思議諸國土 盡抹為塵無遺者

欲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世界所有的國土,有不可思議那樣的多。如果把所有不思議的國土,抹成微塵,沒有遺漏的,菩薩欲悉分別而知道有多少粒微塵?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菩薩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間成壞相

欲悉了達窮其際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現在無量劫,所有一切世間是怎樣成?是怎樣住?是怎樣壞?是怎樣空?這四種劫相,菩薩欲悉明瞭,窮達其境。因為這個原因,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三世所有諸如來 一切獨覺及聲聞

欲知其法盡無餘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一切獨覺、一切聲聞,菩薩想知道怎樣修成佛的法?怎樣修成獨覺的法?怎樣修成聲聞的法?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無量無邊諸世界 欲以一毛悉稱擧

如其體相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有無量無邊那樣多的世界。菩薩想用一根毫毛完全把它們稱擧。這種世界或者是體?或者是相?菩薩完全明瞭知道。十住菩薩,以這種神通妙用,而發菩提心,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

無量無數輪圍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有無量無數那樣多的輪圍山,菩薩欲把它們入到一毛孔中。這種輪圍山,或者是大,或者是小。在一根毛孔中,都能知道。菩薩要修這種神通妙用,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再向前求勝定,修無上道。

欲以寂靜一妙音 普應十方隨類演

如是皆令淨明瞭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以寂靜一種微妙的聲音,普徧應十方所有的眾生,隨類而演說不可思議的妙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好像這樣,令一切眾生都能清淨明瞭這種法音。因為菩薩也要得到這種神通妙用,所以發菩提心,所以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

一切眾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無不盡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法,人類的語言和畜生的語言。有神通的菩薩,用一句話就能把一切語言完全說盡。菩薩想要完全明瞭知道語言的自性,所以十住菩薩發菩提心,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

世間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滅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對於世間一切的語言音聲,沒有不能說的。令所有每一類的眾生,都能明白,而能證得

常寂滅之法。菩薩要想得到這種微妙的舌根,能辯言一切妙法。十住菩薩,因為這種因緣,而發菩提心,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

欲使十方諸世界 有成壞相皆得見

而悉知從分別生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令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有成住壞空這四種相,皆能得見。而且又能知道成住壞空,都是由眾生分別思想而成就的。因為這樣,所以十住菩薩發菩提心,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

一切十方諸世界 無量如來悉充滿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在每一個世界中,都有佛在那裏教化眾生,所以說「無量如來悉充滿。」菩薩想要知道諸佛所說一切法,所以十住菩薩發菩提心,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

種種變化無量身 一切世界微塵等

欲悉了達從心起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願意得到種種變化無量無邊的化身。希望化成像一切世界所有微塵數那樣多。這種神通妙用的境界,還沒有離開一念心,都是從心生起的。十住的菩薩,因為欲悉了達從心起的道理,所以發菩提心,而住於發心住地位上。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數諸如來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在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有無量無數諸佛。菩薩想在一念之中,都能明瞭知道諸佛的數目,十住菩薩因為這個緣故,而發菩提心,住在初發心住地位上。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具足演說圓滿一句佛法,就是窮盡無量無邊的劫,也說不完一句法。所有的文和義,各有不同。有時文隨義,有時義隨文。十住菩薩,因為欲滿這種願,所以發菩提心,住於初發心住地位上。

十方一切諸眾生 隨其流轉生滅相

欲於一念皆明達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死輪廻中,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流轉生滅的相。菩薩想在一念之中,皆能明瞭通達眾生的生滅相。怎樣令眾生不在生死輪廻流轉,而囘到聖人法性流中。十住菩薩想得到這種智慧眼,所以發菩提心,而住於初發心住的果位上。

欲以身語及意業 普詣十方無所礙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想用身語意三業,在一念之中,能普徧到十方去親近諸佛、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普度眾生。這三業到十方去無所障礙。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願怎樣就怎樣。菩薩要明瞭知道三世都是空寂。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十住菩薩因為這種原因,而發菩提心,住於發心住的果位上。

菩薩如是發心已 應令往詣十方國

恭敬供養諸如來 以此使其無退轉

十住菩薩發這些大菩提心之後,應該到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去,恭敬諸佛、供養諸佛。菩薩因為要勇猛精進,而發大菩提心,令所發菩提心,永遠不退轉。

菩薩勇猛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厭

為彼稱歎使順行 如是令其無退轉

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念念中皆發菩提心,而不起其他妄念。菩薩雖然住於生死,但不疲厭生死。為什麼?因為菩薩有慈悲心,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心甘情願住於生死, ,來教化眾生,離苦得, 樂。可是二乘人,就沒有這種思想。他們看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所以急急出離生死。菩薩的思想,在生死就是湼槃,沒有兩個想法,所以不疲厭生死,為眾生所稱讚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就是順行。因為菩薩是順行精進而修行,所以一天比一天向前精進,而不向後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在其中作尊主

為諸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刹土,每個刹土中,都有佛在那裏教化眾生。為十住菩薩演說十住法門,令十住菩薩發大菩提心,而不退轉這種果位。

最勝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淨法

勸諸菩薩說與人 如是教令離煩惱

法是最殊勝、最高上、最第一的。在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眞實義。」這個法,是甚深微妙清淨法。這個法要說,才能微妙。若是不說,微妙也不微妙了。所以佛希望一切菩薩把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來對人演說,令其明白這種法的微妙。因為菩薩是幫助佛來教化眾生。所以倒駕慈航,來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離開煩惱,得到自在。

一切世間無與等 不可傾動摧伏處

為彼菩薩常稱讚 如是教令不退轉

這種堅固的金剛心,是一切世間沒有可比的。也不可傾動,也不可摧伏,為十住菩薩,常常稱讚勇猛精進菩提心。像這樣子,佛教令菩薩和眾生不退轉菩提心。

佛是世間大力主 具足一切諸功德

令諸菩薩住是中 以此教為勝丈夫

佛是世間大雄大力的主人,已經具足所有一切的功德,令發菩提心的一切菩薩,住在大力中,住在功德中,以這種因緣,教化菩薩和眾生,成為殊勝的丈夫,也就是大丈夫。

無量無邊諸佛所 悉得往詣而親近

常為諸佛所攝受 如是教令不退轉

在無量無邊諸佛的處所,菩薩都能到所有諸佛道場去親近佛,常常為諸佛所攝受。像這樣子,佛教令一切菩薩不退菩提心,勇猛精進,求無上道。

所有寂靜諸三昧 悉皆演暢無有餘

為彼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不退轉

所有寂靜一切三昧,常常都在演暢這種妙法,而沒有餘。佛常為十住菩薩說這種妙法,令菩薩不退轉菩提心,也令眾生不退轉菩提心。

摧滅諸有生死輪 轉於清淨妙*輪

一切世間無所著 為諸菩薩如是說

摧滅諸有生死的輪廻。諸有就是三界二十五有,有生有死。要勤轉清淨的妙*輪,所謂「*輪常轉」,令一切世間的眾生無所執著,又為一切菩薩來說無著大法。令十住菩薩轉不可思議的無上妙*輪。

一切眾生墮惡道 無量重苦所纏迫

與作救護歸依處 為諸菩薩如是說

法慧菩薩說:一切眾生為什麼會墮於三惡道?因為貪瞋癡太重,所以造出罪業過。有了罪業過,當然要墮落在三惡道中,就要受無量無邊的重苦。在地獄要受上刀山下油鍋的苦刑,渴時飲鐵法汁,饑時吃鐵丸,有說不盡的諸重苦,來纒繞、來迫害。菩薩作為受苦眾生的救護者,也是眾生的歸依處。為一切菩薩說應該救護眾生的法。

此是菩薩發心住 一向誌求無上道

如我所說教誨法 一切諸佛亦如是

這是十住中第一住——菩薩發心住。因為一向誌求無上道,所以住於初發心住。像我(法慧菩薩)現在所說十住法,是教誨菩薩和眾生的法,一切諸佛也是這樣說的。

第二治地住菩薩 應當發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願使悉順如來教

第二住是治地住。住在治地住的菩薩,應當發起這樣的心(如下所說的心),但願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都要順從如來所教化的道理,依法修行。

利益大悲安樂心 安住憐湣攝受心

守護眾生同己心 師心及以導師心

治地住的菩薩,對眾生要發十種心。就是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憫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總而言之,菩薩處處為眾生而發各種的慈悲心。

已住如是勝妙心 次令誦習求多聞

常樂寂靜正思惟 親近一切善知識

二住菩薩已住於前邊所說的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心,求無上道。其次,又令一切菩薩和一切眾生誦經習法,求博學多聞。也就是誦經寫經、受持經典、多聞佛法。要常樂寂靜,願習禪定,這是思惟修的法門。又要親近一切善知識,遠離一切惡知識。為什麼?因為善知識能教導你如何去修行,怎樣能除去習氣毛病。惡知識教你不修行,增加你的習氣毛病。所以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發言和悅離麤獷 言必知時無所畏

了達於義如法行 遠離愚迷心不動

無論在什麼時候,說話的態度要和顏悅色,不可粗言暴語,更不可說些沒有禮貌的話。到需要說話的時候,再說應說的話,不要有所畏懼。不該說話的時候,就不要亂講話,要愼言,切記「言多必失」的古訓。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經驗之哲理。要明瞭一切義理,依方法去修行,要遠離愚迷,這時,心有定力,而不能搖動,不會被外境所轉。所謂「泰山崩前而不驚,美女當前而不動。」

此是初學菩提行 能行此行眞佛子

我今說彼所應行 如是佛子應勤學

這是初發心的菩薩,所修習的菩提行門。能修行這種行門,就是眞正的佛子。我(法慧菩薩)現在為初發心菩薩,說一說應該修行的菩提行。像這樣的法,一切佛的弟子!應該勤習精進,不可懈怠。

第三菩薩修行住 當依佛教勤觀察

諸法無常苦及空 無有我人無動作

第三住是菩薩修行住。住在修行的菩薩,應當依照佛所教的法,勤加觀察,依教修行。要知諸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不但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動作。要把一切執著破了,就沒有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煩惱障,法執就是所知障。

一切諸法不可樂 無如名字無處所

無所分別無眞實 如是觀者名菩薩

一切諸法,都是不可樂,也沒有名字、也沒有處所、也沒有分別(識心有分別,智心無分別)、也沒有眞實,一切都是虛妄的。能這樣來觀察一切法,名為菩薩。

次令觀察眾生界 及以勸觀於法界

世界差別盡無餘 於彼鹹應勸觀察

其次,又令菩薩觀察一切眾生界和勸說觀察法界。所有的世界,怎樣的分別,都要明白瞭解。所有的眾生界、法界、世界,都應該勸說觀察。

十方世界及虛空 所有地水與火風

欲界色界無色界 悉勸觀察鹹令盡

十方世界和虛空界,以及所有地水火風四大,乃至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要勸說菩薩和眾生仔細的觀察。這一切的法,要知道它的一切差別相。

觀察彼界各差別 及其體性鹹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則名為眞佛子

觀察所有眾生界、法界、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和地水火風四大界,各種的差別相。和每界的體性,究竟明瞭,能得這樣教勤修行,觀察一切法的因緣,能以照了一切法,這就是眞正的佛子。

第四生貴住菩薩 從諸聖教而出生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第四住是菩薩生貴住。生貴住的菩薩,是從一切聖教中所生出的。能了達一切諸有(二十五有)都是空的,沒有眞實體性。超過一切有為法,以法界為體。

信佛堅固不可壞 觀法寂滅心安住

隨諸眾生悉了知 體性虛妄無眞實

信仰佛的心,要比金剛還要堅固,不能破壞。觀察一切諸法,都是寂滅相,心中不驚不怖,安住於法。隨順眾生界都明瞭知道,體性是虛妄,而沒有眞實的。

世間剎土業及報 生死涅槃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世間有正覺、有情、器三世間。佛菩薩聖人所住的叫正覺世間,一切眾生所住的叫有情世間。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在處叫器世間。世間刹土的眾生,因為一念無明,生出迷惑。迷惑就去造業,造業就要受果報。造善業受善報,造惡業受惡報。生死和湼槃,都是這樣。有煩惱就是生死,把煩惱變成菩提,就是湼槃。佛的弟子,對於一切法,都要這樣的觀察。如果沒有一切執著,就是等於從佛親自所生,名為佛的弟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 其中所有諸佛法

了知積集及圓滿 如是修學令究竟

在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這三世之中,諸佛所說的佛法,都明瞭知道是由少積集成多,由不知而少知,由少知而多知,由多知而圓滿。這樣修學六度萬行,令到究竟果位上。

三世一切諸如來 能隨觀察悉平等

種種差別不可得 如是觀者達三世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能隨著因緣來觀察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種種的分別,皆是了不可得。這樣沒有執著的觀察,便能通達三世無礙的道理。

如我稱揚讚歎者 此是四住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無上佛菩提

好像我(法慧菩薩)所稱揚讚歎一切菩薩,這就是第四住的菩薩所有一切的功德。若能依法勤加修行,就很快成就佛的菩提果。

從此第五諸菩薩 說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無量巧方便 發生究竟功德業

第五住是菩薩具足方便住。具足方便住的菩薩,深入無量無邊善巧方便法門,修行成功時,而能發生種種究竟功德,得到圓滿的業報。

菩薩所修眾福德 皆為救護諸群生

專心利益與安樂 一向哀湣令度脫

菩薩因為修了一切福德,所以有大神通的力量,可以救護一切眾生。菩薩是專一其心,來利益眾生,令眾生得到快樂。菩薩一向對眾生哀湣,令眾生反迷歸覺,改邪從正;發菩提心,修菩提道,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湼槃的彼岸。

為一切世除眾難 引出諸有令歡喜

一一調伏無所遺 皆令具德向涅槃

菩薩以慈悲為懷,為一切世間除去一切災難,接引一切眾生出離一切煩惱。令一切眾生都得到歡喜。每一個剛強的眾生,都被調伏了,沒有遺漏一個眾生沒有調伏,完全都得到救脫。令一切眾生都具足福德,向湼槃道路上走。

一切眾生無有邊 無量無數不思議

及以不可稱量等 聽受如來如是法

所有一切眾生是沒有邊際、限量、數目,有不可思議那樣之多。也不可以用秤來稱,用尺來量。這樣多的眾生,都聽受佛所說具足方便住的法。

此第五住眞佛子 成就方便度眾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開示

這第五住的眞佛子,所成就具足方便法,來普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一切功德所積集大智慧的世尊,用這種法來開示一切眾生,令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第六正心圓滿住 於法自性無迷惑

正念思惟離分別 一切天人莫能動

第六住是菩薩正心圓滿住,正心住的菩薩,對佛法是明明瞭瞭,認識非常清楚,沒有絲毫的迷惑。菩薩用正念的智慧,來思惟這個法,離開分別心。所以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無法測量這種境界,也無法能搖動這種正心念。

聞讚毀佛與佛法 菩薩及以所行行

眾生有量若無量 有垢無垢難易度

正心住菩薩的定力都圓滿,所以聽到讚歎佛或毀謗佛,讚歎法或毀謗法,讚歎菩薩或毀謗菩薩,而不動心。不會被言語風所吹動。菩薩所行的行門,或者讚歎、或者毀謗,都不動心。或者眾生有量、或者眾生無量、或者眾生有垢、或者眾生無垢、或者眾生難度、或者眾生易度,正心住菩薩聽到有人說這些問題,不動其心。為什麼?因為正心住菩薩的定力,非常堅固,不會被外境所搖動。

法界大小及成壞 若有若無心不動

過去未來今現在 諦念思惟恒決定

有人說法界是大的、或者是小的、或者是成就的時候、或者是破壞的時候、或者是有、或者是無,這些說法,都是假借之詞,不是實有的,所以心不動。不管是過去、或未來、或現在,諦念來思惟,恒常來決定。

一切諸法皆無相 無體無性空無實

如幻如夢離分別 常樂聽聞如是義

所有一切法,都沒有一個形相,也沒有一個體,也沒有一個性,不是實在,而是寂滅相。好像幻化不實,好像夢中的虛妄境界。法的本體,是離開分別的。正心住的菩薩,常常願意聽聞這種不可思議的道理。

第七不退轉菩薩 於佛及法菩薩行

若有若無出不出 雖聞是說無退轉

第七住是菩薩不退住。不退住的菩薩,對於佛法僧三寶,有人讚歎或毀謗,不動於心。有人說有三寶或沒有三寶,也不動於心。有人說修行能出離三界或不能出離三界,也不動於心。雖然聞到這種種的說法,而心不搖動,不退轉菩提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一切諸佛有以無

佛智有盡或無盡 三世一相種種相

有人說三世有佛、或者無佛;佛的智慧有盡、或者無盡;三世是一相、或者多相,這種種的說法,不退住的菩薩,都無動於衷。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如是一切展轉成 此不退人應為說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有執著的人,認為一就是一,多就是多。如果對他說一是多,他不會相信,說多是一,他更不會相信。為什麼?因為有所執著。假設沒有執著的人,知道一是由多而一,多是由一而多,本來沒有什麼分別,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文字裏有個義,文是顯義,義也是由文生出來的。文字般若就是文,觀照般若就是義。實相般若就是文和義的眞理,好像多即是一,一即是多,這是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這種種的道理,都是相續不斷,互相成就,輾轉而成的。這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道理,不退住的菩薩,都明白了,應該為眾生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 若法有性及無性

種種差別互相屬 此人聞已得究竟

或者說這法有相、或者說這法無相、或者說這法有性、或者說這法無性,不退住的菩薩,聽到這種種說法,不會被境界所轉。這種種的差別,互相為眷屬。不退住的菩薩,聞這法之後,已得究竟的義理。

第八菩薩童眞住 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淨無諸失 隨意受生得自在

第八住是菩薩童眞住。童眞就是純陽童子的眞體。童眞住的菩薩,沒有不正當的思想,也沒有不良的習氣,所以身語意三業,都具足清淨,沒有一切的過失。隨著自己的心願而去受生,願意到那類眾生界去度化眾生,就到那類眾生界去,不受限製。

知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意解各差別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國土成壞相

童眞住的菩薩,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願意的事。所有的眾生、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見解,各有差別,而不相同。和所有修行一切法,十方國土的成住壞空四相,菩薩都知道而且瞭解。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處中隨念往

於諸佛所聽聞法 讚歎修行無懈倦

童眞住的菩薩,很快得到神通妙用,一切處中,隨心念而往,到十方世界諸佛道場,去聽經聞法。讚歎修行,就是躬行實踐,勇猛精進。無懈倦,就是不懈怠、不疲倦。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

超過佛土不可量 遊行世界無邊數

童眞住的菩薩,明瞭知道一切諸佛國土,有時震動,有時加持,也善於觀察。所震動所加持,超過佛土不可量之多,又能現出遊戲三昧的境界,遊行世界,沒有數量。

阿僧祇法悉諮問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諸佛無數鹹承事

有無量無數那樣多的法,童眞住的菩薩,在一念之間,可以諮問。因為菩薩不怕生死,所以所欲受的身,都很自在,沒有一切的痛苦。童眞住的菩薩,所說的言語,都很和雅悅耳。他善於演說一切妙法,靡不充滿法界,並且到十方世界去承事諸佛、供養諸佛。

第九菩薩王子住 能見眾生受生別

煩惱現習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第九住是菩薩法王子住。法王子位的菩薩,能見到一切眾生受生的區別。煩惱的現象和習氣,靡有不知道。所修行一切方便法門,都善於明瞭。

諸法各異威儀別 世界不同前後際

如其世俗第一義 悉善了知無有餘

所有一切法不同,所有一切威儀也不同,所有一切世界也不同,前後際也不同。或有世俗的俗諦,或有出世的眞諦。這些法門,法王子住的菩薩,完全善於了知,所以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

法王宮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善於教化眾生,安立救護眾生,隨其處所的情形,而用何種方法來教眾生。法王所住的宮殿,法王所趣入的菩提大道。以及法王於法所明白,所觀見種種的法。

法王所有灌頂法

神力加持無怯畏

宴寢宮室及歎譽 以此教詔法王子

佛為法王,菩薩為法王之子。菩薩要成佛時,必須先受灌頂法。十方諸佛都來為他灌頂。佛以神力加持,令他沒有怖畏,常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法王怎樣宴寢?怎樣住宮殿?在宮殿應做些什麼?法王被人歎譽的時候,應當怎樣?這種種的規矩,諸佛都教詔法王子怎樣去做。

如是為說靡不盡 而令其心無所著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諸佛現其前

像前邊法王為法王子說種種的規矩,靡不說盡。佛說法的目的,是破執著,而令其心沒有執著。改邪歸正,去識存智。了知怎樣修行正念,才有正知正見,得到正定。如果依正念來修行,諸佛便現前來灌頂授記。

第十灌頂眞佛子

成滿最上第一法

十方無數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第十住是菩薩灌頂住。灌頂住的菩薩,是眞正的佛子,不會退轉,常隨佛學,成就圓滿最上的第一法。能在十方無數的世界,用六種震動,令眾生發菩提心,又放出大光明普照十方法界,令眾生學無上道。

住持往詣亦無餘 清淨莊嚴皆具足

開示眾生無有數 觀察知根悉能盡

灌頂住的菩薩,他能住持世間一切佛法,又能以神通力到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佛土不去供養。凡是有佛的國土,都去供養,清淨莊嚴,皆具足而。

發心調伏亦無邊 鹹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鹹觀察 十方國土皆往詣

灌頂住的菩薩,發心調伏剛強的眾生。調伏無量無邊的眾生,皆令趣向菩提大道,走到佛的果位。所有十法界,菩薩都用智慧來觀察。十方諸佛國土,都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變現難可測

三世佛土諸境界 乃至王子無能了

灌頂住的菩薩,身和身所作的業,所修的淨業,神通變現不可思議、不可測量。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所有的境界,都不相同。這種境界,住在法王子住的菩薩,也不能明瞭,隻有灌頂住的菩薩,才能明瞭這種境界。

一切見者三世智 於諸佛法明瞭智

法界無礙無邊智 充滿一切世界智

一切見者有三世的智慧,對於一切佛有明瞭的智慧。用圓融無礙的智慧來觀察法界,要充滿一切世界的智慧,這是灌頂住菩薩的妙觀察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眾生諸法智

及知正覺無邊智 如來為說鹹令盡

有智慧才有光明,有光明才能照耀一切的世界。住持佛法的智慧,要明瞭知道一切眾生的因緣和果報,以及起惑造業受報這種諸法的智慧,又要知道正覺佛的無邊智慧,佛為一切菩薩說這種智慧,完全令其明白。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這些十住的一切菩薩,都是從佛所說的法化生出來。所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是為法王子,隨著菩薩所有一切功德行。一切諸天的人和人間的人,都不能知道菩薩所修的一切功德行,也無能可以測量。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十住的菩薩在三世中,就發心求無上道,這種修行的行門是沒有邊際。在十方國土中,皆充滿了這種的功德,很快成就一切智,圓滿佛果。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有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個四大洲,稱為一個世界(地球)。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這叫國土。國土沒有邊際、世界沒有邊際、眾生沒有邊際,眾生因為無明,而生出三細相。①業相:就是起惑造業。②現相:現出業相。③轉相:輾轉輪廻這種業相。起惑就要造業,造業就要受果報,這是自然的道理。眾生心中所好樂、歡喜、欲望,各不相同,無明所生的惑業苦,若是能覺悟,就發菩提心,研究怎樣來修行?怎樣能返本還原。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餘功德行

在初發心來修佛道,這一念的心,世間所有的眾生和二乘人就沒有辦法能知道。何況所餘功德行呢?更沒有人能知道了。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擧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菩薩能以神通力,用一毛可把十方所有世界稱擧起來。十住的菩薩,才能知道佛子的功德和能力,才能趣向佛智慧圓滿的行門。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十方所有一切大海,菩薩用一毛端來沾大海水,可以令大海的水乾盡。有這樣神通的菩薩,才能知十住菩薩的境界。在初發心的一念,所修行所成就的功德行,皆能知道。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如果把十方一切世界抹成微塵,菩薩也能分別出來究竟有多少粒微塵。像這樣有神通的菩薩,才能見到十住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過去十方佛、未來十方佛、現在十方佛,所有一切獨覺(辟支佛)及一切聲聞(阿羅漢),他們用種種微妙的辯才,來開示教導一切眾生,令其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餘諸妙行

十住中的初發心住菩薩的功德,已經是不可思議,何況其餘九住菩薩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普徧充滿一切眾生界。所有一切的智慧,共同來說十住的功德,也是說不盡。何況其餘的妙行,更是不能盡了。

德 

恩 

者 

身 

此經書由尹國富(普覺)請,全套二十四冊總共歷時三年,(24-7)由上海智誠法師發心打字並校對,有錯誤之處敬請大家體諒,並指點。願把此經廻向給各人父母、師長,以及法界一切眾生,願生者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闔家平安,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社會和諧,大家都能了生脫死,百年以後都能往生極樂,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歷代宗親、各人過去七世父母、冤親債主齊超生,得見彌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