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雲解惑錄:《不二法門》會後解惑(視頻及文字)

(2014-11-18 06:06:21) 下一個
耕雲解惑錄:《不二法門》會後解惑--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5NDQ5NDEy.html

“不二法門”會後解惑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講於台北市

 一、如何觀心

:如何觀心?

:我請你要認清楚一件事,在你修學任何法門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徹底的反省、懺悔,才能消除障礙,與法相應。不然心垢太重,也就是電阻太大,電流通不過。

不但是佛教各宗派講究反省懺悔,我們不妨看佛講的經典或菩薩作的論 —— 《大智度論》、《天台止觀》,都是講“你要修學止觀也好,修學般若也好,你先要懺悔。”你不反省,就不能認識你是誰,你這個人究竟是怎麽一個人。我們真正反省了以後,反省得很由衷、很徹底,我們就會很清楚地認清自己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是好人好到什麽程度?是壞人壞到什麽程度?我們究竟比一般的動物高明多少?你就清楚了。你那個我慢、執著、自以為是,就會降低。所以你先做一次徹底的反省跟懺悔。

《六祖壇經》有無相懺悔,禪不是不講懺悔,因為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修正我們的表層意識。我們的本心是完美的,不需要修;要修的就是我們那個七零八碎的、多元的、分裂的、不統一的表層意識。我們要修正它以前,先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自己做一番檢查。這就是反省懺悔。

我們必須先反省懺悔,然後再去觀心。我們沒有事的時候靜坐觀心,有事的時候隨時觀心,這個非常簡單。也就是說,你想什麽你要知道,古人說:“識得不為冤。”

我在台南的時候,有個朋友在體育公園散步,他每天散兩個小時的步,我說:“你在散步的時候思考些什麽?”他說:“我散步隻是散步,沒有想什麽。”這個人很可悲,為什麽?無明厚重,自己想什麽自己都不知道了,完全失去主宰的功能,腦筋自發地想,控製不住了,失控。人可能不想什麽嗎?可能這兩個小時什麽都不想嗎?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想而又不知道,這完全失控,生命力衰退。這個人果然不到半年,散步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這是生命力衰竭的現象。

我們要提升我們的心力,就必須秒秒知道自己在想什麽。而且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說我們這個念頭不好把它丟掉,我們反省過的壞念頭應該不再浮現。我坦白跟各位講:“我今天講的話,是可以求證的,通得過實驗的,不是隨便信口開河。”你若是反省很由衷,反省得很好,而你該反省的,它自己會流露出來,不要你去慢慢思索,你隻要寫下來,就對了。為什麽要寫呢?寫下來才見光。而且凡是你很徹底、很由衷反省懺悔過的,以後這個念頭不會浮現,同類的念頭也都不會浮現。

你修學這個觀心的佛法,從生也這樣,死也這樣,打成一片,不是說我一天觀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這個沒用的。你要不斷地觀心 —— 工作的時候就管帶,好像買菜順手把孩子帶著、牽緊,不要讓它溜走找不到;而你在家裏做事的時候,孩子上學了,你自己做你的家事,也就是說你沒有事的時候,自己坐著觀心,說本來的心態是個什麽樣子?自己向內心找答案;而你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娛樂,你都要不忽略自己任何一個念頭,不讓它隨便溜過,自己批判自己,也不要讓它停止,但是自己應該自我勉勵說“我們應該有正念”。

正念,就是光明的念,有目標的念,由責任義務出發的念,探討生命實相的念,這個叫正念。我們以正念代替妄想,這樣就可以了,也不必叫所有的念頭都停止,應該主動起念,而不要被動地跟著它走,不要叫妄想牽著你的鼻子走,把你牽入想陰,而是主動起念。人的腦子是個工具,你用它去思索,並不影響修行。中國偉大的佛教教內的大師們都是有思想、有思維能力的,著作等身,它會影響到修行嗎?不會,邪思妄想才會影響修行。八正道有正念、有正思維,這個都不會影響。

你剛才問得很簡單,我答得很囉嗦,最扼要的是希望你先反省懺悔;第二,就是說主動起念;第三個,任何一個思索沒有答案不要去半途放棄,思索任何問題都要找到結論才能停止,沒有結論以前不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這個是最健康的。假如說你這個想一點放棄,那個想一點又放棄,而且習慣於想,以想為享受,久而久之,你想一個問題,它來了好幾個;別人問你這個問題,你答那個問題,結果精神分裂了。精神分裂,就是這樣引起的。

觀心是健康法門,我們一生用的腦筋,還沒有用到十分之一,我們要多用腦筋。大家不要說“無思無為”就是修行,“無思無為”是說你原本的那個心態,原本無思、原本無為的,而你有這個工具(腦筋),你要好好用 —— 你要去寫作,你要去讀書,你要去研究對個人、家庭、國計民生有用的學問,而不要去研究那些既不能抵抗煩惱、就業考試又不考的廢知識。




  二、無明如何產生的

:菩提自性既然本來清淨,那無明的這一念又是如何產生的?

:無明,有根本無明,也就是俱生無明,它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講《心經》也略略地提到十二因緣,那是與生俱來的。“既然是本來清淨,何以有山河大地?”古德有這個問題,在《圓覺經》也有答案。

我們為什麽要修行?修行成佛有什麽可貴?有個菩薩問佛:“諸佛如來什麽時候再變成眾生呢?(你成佛了,你經過幾次輪回再成為眾生?)”佛就問他說:“比方金子,由礦石裏頭提煉出金子,礦石被我們丟掉了,剩下的是純金了,我請問這個純金什麽時候再恢複到礦石呢?”這個菩薩說:“這是不可能的。”佛說:“諸佛如來也是這樣子。”這就是說,你那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俱生無明,你的生命沒有開發、沒有淨化,你是混沌的,你是無明的。

它本來清淨,是說你沒有受胎、沒有受業以前。你既然有了肉體,同時就有了無明。雖然本來清淨,但你已經背覺合塵了。佛法是指著人生說的,你既然有了俱生無明 —— 無明與生俱來,就不知不覺,小孩見東西就抓,然後產生貪愛、見取,這就是背棄了原本而產生的無明,因為你從生下來就在著相,就在認同。

所以,禪,要你找的是“本來麵目”,也就是本來清淨的那顆心。你若淨化了,揚棄、擺脫了業的係縛,擺脫了六塵的埋沒、六塵的覆蓋,男子漢大丈夫挺身而出、頂天立地,然後就恢複自我。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這個答複很笨,很難給你滿意的答複,我把吃奶的力氣都用完了,也隻能說到這個程度。為什麽本來清淨?為什麽又有分別心呢?那就是說你從小接受分別心的訓練,你忘掉了你的來時路,忘掉了本來的麵目,你現在隻要找回本來麵目 —— 你那個本來清淨的心,就對了。而且他(六祖)也告訴你“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有權、你有責任、你有能力淨化你自己。

你把你自己淨化了,是什麽樣的心態呢?我們不要說得太遠,就是現在的心態,你要保持現在的心態。你看你現在是個什麽心態?你現在也不多一樣,也不少一樣,你隻要保持你現在的心態的話,就直了成佛了。坦白說,何必舍近求遠呢?我的答複就是如此。




  三、安祥很快就丟失,應如何對治

 問:曾參加過台南禪學會,也感受到安祥,但隔天就消失了。另外一個類似的問題,十月二十三日參加禪友座談會,結束時一直到回到家,心中充滿安祥,但是後來家人告知一件不愉快的事,因此安祥便一點一點地丟失了,請問“應如何對治?”

:如何對治?就是八風不動,固守封疆。

有很多人很誤會“表層意識與本心的關係”。如果勉強說,我們人的意識(心跟意),也就是表層意識跟本心加起來,那大概有四個階層:第一個是睡眠意識。你說:“老師!睡眠還會有意識嗎?人睡著了,什麽都不知道了。”人若沒有睡眠意識,那睡眠學習機賣給誰呀?睡眠也有意識。第二種是二元意識。你隻要眼睛一睜開,都是相對的 —— 人我、物我、是非、好壞、得失、對錯,這個叫相對意識。第三個是自我意識,突出自我,又叫獨頭意識。參禪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像虛雲大師倒茶燙到了,杯子摔在地上,手也燙了,他開悟了。那就是說,當你到了自我意識、獨頭意識,把所有的心意集中,然後再予打破,粉碎虛空,那叫無我意識。

有很多人學佛法一開口就講“無我”,那個不可能的,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我講這個,不是談“有我”、“無我”,各位不要誤會。我是說“你以為一段一段地丟,不是這樣的”,不是說有了二元意識就丟掉睡眠意識,有了自我意識又丟掉了二元意識,到了無我意識(就是絕對的客觀意識 —— 宇宙心),就丟掉了自我意識,不是這樣的。後麵的涵攝前麵的,這個涵攝起來攪和在一塊,就彼此降低了比例,這個是什麽呢?這個就是你現在的意識、你現在的感受 —— 安祥,就是這樣子。這個就叫“中道”,酸堿中和了,正負相消了,心態就是這樣子,這是莊子“逍遙遊”的心態。而你用這個心態到社會去,就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就是“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你心裏像鏡子一樣,東西來了清清楚楚,東西走了絕不留影為念,那個就是佛教“轉八識成四智”的大圓鏡智,“理”是相通的。

古人說“才一涉動靜,便成頹山勢”,是說你一個人坐在那裏很好,遇到一點風吹草動就倒了。所以你剛剛學習安祥禪,力量不堅固,安祥在你還沒有完成法的人格化;你必須要變成了“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那這樣子,任何事情來了,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東倒西吹,安祥還在,感受極為輕微,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你就不會很難過了。

一切的事業靠時間來完成,因為法在你心裏還沒有生根、沒有轉化,等到有一天,“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那你不管到哪裏去,你都是安祥的,那你就受用了。“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收獲需要耕耘,成功依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現在一般的心理很可怕,就是“隻想獲得,不要付出;隻想收獲,不要耕耘”,最好是你耕耘我收獲,搞六合彩、大家樂,乃至搶銀樓、飆股票……,都是這種心態。這個叫做“放棄明天”的心態,隻管今天,放棄明天;不要明天,他就沒有明天,這就很可悲。我們學法應該“耕耘博取收獲,努力換取成功,付出取得需要”,你不花一點時間下一段功夫,“見性成佛”雖然沒錯,但那隻是“因地佛”。不經過淨化,不經過錘煉,不是菩薩。也就是說,有了這個原因,樹立了基本前提,還沒有產生結論,還沒有結果;樹苗種上去了,要等吃蘋果,那需要一點耕耘、灌溉、培植的功夫。




  四、功德與福德有何不同

 問:什麽是真正的功德,與福德有何不同?

:這個問題,我若再講的話,我就是鸚鵡學語、畫蛇添足,不必要,請你讀讀《六祖壇經》。《六祖壇經》講得很好,功德與福德都講得很好,比我講得透徹,所以我不必再多此一舉。




  五、“看別人不順眼”是煩惱的來源

:“我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連做夢也是如此。”另外一個問題:“某人並無得罪我之處,但我見他一舉一動皆覺討厭,明知不對,但是改不過來。”應如何對治?

:我不是說嗎? ——“煩惱從哪裏來?”“煩惱從人來。”如果你一個人在地球上,你活不下去了;如果有很多人,你活得下去,但是你活得很苦惱,因為人都是有點幹擾性的,他都會幹擾你。但是你必須有自尊自信,你若沒有自尊自信,不夠堅強,你就沒有心力。像玄奘大師、法顯大師,通過絲路到印度取經,來回路上就要走十幾年,沒有心力的人是不行的,他寧可上吊,他受不了。修行需要心力。

很多人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去生活,我講過一句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並不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請你記住我這句話。如果你的生命意義跟價值建立在別人主觀、淺見的好惡之上,你這個人活得沒有什麽價值、沒有什麽意義,不值得一提了。不要為別人的好惡而活,我們活著隻求心安。

有很多人說“你們禪學會沒有戒律”,我們活得已經夠不自由了,再加幾條戒律有什麽必要?我們有一條戒律,誰若做到了,誰是君子,我們說:“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這就夠了。你若是這個樣子,你求心安,行為光明磊落,對人隻有愛沒有恨,隻有幫助人不害人,沒有自私自利;以耕耘換取收獲,以努力換取成功,以貢獻換取尊重;你喜歡不喜歡我,是你的事情,我也不要管你。假如看別人的臉色活著,你這個人太可憐、太脆弱了。請你記住我的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跟價值並不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淺見者的好惡之上。”就是這句話。你若同意的話,以後別人對你怎麽樣,你就不在乎了,你隻問你自己心安不安,隻要心安無愧,別人對你笑、對你哭,都是一樣的,“八風不動”,稱譏平等 —— 稱讚、諷刺都一樣。

至於說常常看別人不順眼,那就是煩惱的來源了。《六祖壇經》明明告訴你:“常見自己非,莫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自非卻是左”,你不要去看別人的錯誤,你要照顧“腳下”,也就是說注意保任、注意修行。你千萬不要犯錯,別人好壞,你不要去管他,你若發現別人果然是錯得離譜,因此而厭惡他,那你更不應該厭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個人誰都厭惡他,如果人人厭惡他,這個人可憐得很。如果說這個人活在錯誤、罪惡裏,你更應該憐憫他。因為“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 走上罪惡的人就是走向毀滅,活在錯誤裏的人必然活得煩惱,你憐憫他,都還來不及,何須生氣呢?用不著生氣,因為他自己在折磨自己,他自己在懲罰自己,這個是鐵則,這個是沒有彈性的。




  六、如何判別修行有無進步

:努力修行,但是進步了沒有,如何判別?

:我說過:“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靈救濟法門。”你有沒有進步?就看你煩惱有沒有減少?活得有沒有瀟灑自在?人生有沒有通暢?

有人問我:“禪怎麽感覺得到、看得出來?”我說:“禪,是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覺得到的。禪是什麽?禪顯示在親和力跟同化力上,清清楚楚,立竿見影的。”什麽叫做親和力?一個活在安祥當中的人,他就是禪;安祥就是正受,一個活在正受當中的人,他不會討厭別人,別人會覺得他可親,這是親和力。什麽是同化力?如果你學禪到了圓融 —— 自己心裏的汙垢都去除了,到了定慧圓明的時候,你就有同化力了;同化力乃至顯現到讓別人的心態跟你一樣,使你的朋友、你的家人都變成空空朗朗、安祥自在、無憂無慮,這是同化力。

何以見得自己進步了呢?就是錯誤少了,因此煩惱少了,這就表示你已經進步了,也就是表示說你已經入禪了。如果你煩惱還是那麽多,必定是你的錯誤還是那麽多。錯誤還是那麽多,你距離佛法還是很遠。




  七、如何克服胡思亂想

:明知不要胡思亂想,但卻無法不想,應如何克服?

:那就是沒有心力,業障太重,業障障本明。什麽叫做“業”?就是一年的業績的總和。因此這個“業”裏麵有淨業、有染業,有惡業、有善業。

業障太多了,反省懺悔不夠,心力就不夠。心力不夠,就欲振乏力。欲振乏力,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像這樣子,一生就沒有希望了。若不能改變這一點,你這一生不會光明了,因為一切的事業建立在心力上。你可以看,古代的讀書人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古人求法曆經千山萬水、經過火焰山。我們原來看《西遊記》,說火焰山大概是杜撰、編造的,現在真的有火焰山,平常攝氏80度,這是絲綢之路呀,有個火焰山呀,也有很多國家,現在我們看不到了,但是遺址還在呀,那都是靠心力的,乃至修禪定的人都是靠心力的呀。我們說宗教有好幾種:肉體的宗教、理智的宗教、情感的宗教、拜物的宗教。宗教都各有所長,肉體的宗教能夠苦行,那是幹什麽?那個是打車的修行法門,但是那個很可佩。所有做瑜伽的、做苦行的、沙漠禪定的、瀑布底下打坐的,這樣就是鍛煉意誌力、鍛煉心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什麽叫做心力?第一“不動搖”。不管有多麽大的誘惑,絕不動搖;不管有多麽大的威脅,絕不動搖。第二“不放棄”。再大的艱難不放棄,生死一致,至死也不放棄。你若有這種決心、毅力的話,那你就有心力。你若知難而退,欲振乏力,那你不要說修行,做世間的任何事業也都不會成功。

愛迪生讀了兩三年書 —— 家教,以研究發明為最高享受,耳朵被車長打聾了,還不放棄。他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愛上了它,上癮了,所以遇到再大的困難,甚至廠房被燒了,都可以再來過。人若沒有這種力量,他怎麽可能成功呢?怎麽可能迸發生命的潛力呢?

你若想成就任何一個事業,你不要忽略兩種因素:一種是“情”,一種是“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給我寫信,說:“老師呀!我聽了錄音帶,唱《自性歌》,我會掉淚。”我說這是好消息 —— 善根發露。什麽叫做“善根”呢?就是好的根性發露了,好的根性就是“情”與“智”。如果你把“情”拋開,光是升華理智,結果是小乘;因為古往今來不管是入世、出世,一個情感冷漠、意誌消沉的人,沒有生命力,不可能對人群、對眾生有所貢獻,也不可能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所有的天才一定是熱情洋溢的。所以菩薩“悲智雙運”,他的智慧升華成“摩訶般若”,他的情感升華為“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所以這個現象是好的,我們切記,不要忽略,要“悲智雙運”,要突破自我,要堅持到底。

如果說自己沒有辦法管束自己,自己就懲罰自己。我們當中有幾位南部的會友,我說:“你為什麽不打自己耳光呢?”他說:“自己打,沒有用。”我說:“自己打兩個耳光會有效啊!”結果他跟我講:“原來沒有效,有一次把臉打腫了,打腫臉充胖子以後,果然有效。”人就是這樣的,刺激反應,人雖然不是一般的動物,他還是有製約反應的。你隻要堅持下去,自己管自己,你的心力就會提升。




  八、如何突破病痛的業障

:想努力修行,但卻帶著一身病痛,常有力不從心之感,應該如何突破此業障?

:這個是互為因果的,說明你業障重,才會一身的病。天下的結果都有原因,天下的原因都有結果,我隻能就這麽一般地說。

各位看過我的《安祥之美》講詞的就知道,人的病都是由心生的,我們老祖宗的《黃帝內經》開宗明義就說“百病從心生”,西洋人講“病從口入”,“病從口入”的病好治,從心生的病不好治,要靠反省懺悔。

一身是病,這表示你的想念太多,而且想念錯誤,分別心太重。你分別心太重,常常苛求別人,不苛求自己,這樣不好。




  九、攀緣心重,怎麽辦

:攀緣心重,怎麽辦?

:攀緣心重,就是心外有法、對外認同。你若是眼觀鼻、鼻觀心,它就不會攀緣了。

內攀緣就是前塵緣影,就是妄想。一個人獨處是最難的,我有一個朋友跟我講:“ 耕雲兄!我是想修行,你看我這麽忙,等到退休以後,我一定跟您學法、修行。”結果這位仁兄退休了,我說:“你現在有時間了?”他說:“是呀!”我說:“你上午幹什麽?”他說:“上午寫了兩封信,打了兩通電話。”我說:“一通電話談了多久?”“大概談了二十分鍾,兩通電話談了四十分鍾。”我說:“為什麽?”“很難過,一個人坐著太難過了。”你就知道,人要修行應該是在閑的時候修,然後在境上磨練,才有力量。若不修,你時間再多,也沒有用。

你說你攀緣,是你自己要攀緣,你若猛踩刹車,腳刹車、手刹車同時拉,它就不攀緣。你自己管不住你自己,太放縱你自己;放縱的結果,沒有心力。不是你沒有心力,人人都有心力,都應該有心力,也就是說你不太認真。

雍正皇帝看到天慧國師的根器很好,就告訴他說:“我給你七天及這把寶劍,這七天你若不開悟,你拿這把寶劍自己了斷。不然的話,我將你推出午門斬首。”劍架在脖子上了,那是生死邊緣,天慧國師果然到了第七天就大徹大悟了。當然啦!我不會叫人弄個手榴彈掛在你的脖子上(眾人大笑),但是起碼你應該約束你自己。你若說:“我的心無力。”那誰對你也沒辦法!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叫它有力,它當然有力了;你叫它無力,它就無力了。你若很認真,如救頭燃 —— 說“頭上失火了”,你看有沒有力?那力氣很大。你若在生死邊緣,說一不小心喪身失命。你若有這個想法,那你的心就有力量。




  十、修行是否一定要禪定或誦經

: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禪定或誦經?

:禪定,對於見性的人來講,禪定是個加速器,太空梭外麵加了兩個火箭,是很好。而你禪定又沒有目標,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極為危險。

“修行是個獨行道”,各位要記住這句話。你說兩個人結伴修行,那搞不成的。獨行道,不是一個人,而是你要常常“常獨來,常獨往;常獨行,常獨步”。因為佛經是這麽講的,你們各位看我寫的《觀潮隨筆》,我恐怕別人不相信,我還引證了幾部佛經,出自哪一部經,我都引證了。

誦經是好的,古人的一切法門,也不過是“以橛出橛”,說過去的土牆,釘子是木頭做的,拔不出來,幹脆再用個釘子槌進去,這個釘子把那個釘子頂出來。經的性質很多,念經是件好事。

禪定,一定要有師父教,而且要有師父在旁邊,你一個人在那裏盲修瞎練,極為危險。你若想禪定,不如在休假的時候,找個寺廟歸依一個師父,就在他旁邊練,這樣還比較安全。你若說在家裏打坐的話,那不好;你若控製不好,不管是受驚,或者受風,或者是壞空氣的汙染,都會生病,這個病很難治。所以我勸你不要打坐,你有時間可以念念經,暫時不要打坐。




  十一、如何才能得到正見與正受

:正見與正受是修禪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一個初入門者,希望正見具足,應從何處著手?

:所謂的正見跟正受,說起來這也是一時的方便,實在講,也沒有“什麽叫做正見跟正受”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打開顯教、密教各宗派的經論,有的講“三摩地”,有的講“沙嘛呀(三昧耶)”,有的叫“正定”。

什麽叫做“正定”呢?就是心很安定,安定得很正確。有沒有安定得不正確的呢?也有,吃了鎮定劑,他會安定的。但是那個不正確,那個窒塞了生命的活力,降低了思考的能力,使你的感覺遲鈍。但是正定不然,若是真正正定的話,那台北市發生了什麽事,他會知道。

初學者不可能有什麽正見。正見,就是見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不但是見到你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而且見到一切事、一切理、萬生萬有的本來麵目。所以那個不是說你馬上就有的,最好的方法你就是照我《杜漏歌》講的杜漏,杜絕那五個漏洞:第一個,你不要對外認同;第二個,你不要內起妄想;第三個,不要生氣;第四個,少說廢話;第五個,不要軀殼起念 —— 不要想到肉體。那這樣的話,你就能保住安祥。保住安祥以後,它自己發酵,就會產生正見。久而久之,離垢,一切的行為離垢。《法華經》講:“幾十年當中,主要的是要求他去除糞(二十年中但令除糞)”,除糞就是去掉心裏頭的汙垢。你汙垢去淨了,就行了。

你能保持安祥,安祥不但是必須的,而且是足夠的,我這麽講,不是空說。有很多人修行見性了,是用什麽方法呢?他隻守安祥,唯有安祥,久而久之,它自己起變化。所以你現在不要談正見,你隻要保持安祥(也就是正受)。正受有兩個意思 —— 正確的感受和真實的受用。說到正確的感受,如果沒有這種心態,你一切的感覺 ——“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物是物”都不正確。你若這樣地保持安祥的心態,你的感覺才是正確的 ——“人是人,我是我”,我也不幹擾人,外界不幹擾內在,內在也不幹擾外界,這叫做“調和”。

至於說正受,你安祥保持久了,這就是正受,就是正確的覺受和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受用保持久了以後,你自然產生正見。正見用什麽見呢?用心眼見。正受保持久了,心眼就開。心眼開了,他所見皆正,無有不正。




  十二、開悟的類別

:《壇經》裏麵提到:惠能大師初聞一客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此悟和以後五祖為六祖說《金剛經》時的開悟,兩者有何不同?

:悟有很多,有醒悟、有體悟(證悟)、有頓悟……。古人說“我平生大悟三十次,小悟不計其數”,這個悟是很多的。

六祖剛剛聽《金剛經》的悟是醒悟,醒悟了什麽?說人應該活在使命裏,而人的基本使命就是淨化自己;也就是說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以淨化自己,去發掘自己,使真正的自己能夠抬頭,使自己的生命能夠淨化,使自己的這一生打一次徹底的勝仗,贏得永恒,這個應該是六祖的醒悟。如果六祖不是醒悟,他就不會聽了《金剛經》就要到東山學法。他聽人念《金剛經》,他有了生命的責任的自覺,也就是一種醒悟。五祖以後給他印心,那叫證悟,也叫印可。

我認為六祖這個人是大智慧,他在五祖的道場,就感受到法的味道,他隻要八個月就完成了正受的穩定性,然後就產生了正見,五祖給他一印心,他完全肯定、徹底斷惑、徹底證真,這是非常可貴的。因此我認為他聽《金剛經》的悟是一種醒悟,發現到人生有了真使命,人生有了真實法門,人生的意義在哪裏,他自己的使命在哪裏,應該是如此。




  十三、關於吃素的問題

台北有一個會友道心很強,但是卻強調一定要吃素,而且嚴格要求家人跟著吃素,這樣的修行會成功嗎?家庭會調和嗎?

:吃素是好事,世界上有很多非宗教的團體,他們也吃素,因為吃素可以健康。但是這要看什麽人,假如一個孩子正在發育期間,你強迫他吃素,他將來長大,發育得不夠理想;或者一個工作太忙碌的人,他需要高熱量、高蛋白,工作太辛苦,肝髒負荷重、需要高蛋白的人,你若要他吃植物蛋白,他營養不夠,應該補充奶粉。

吃素是有功德的,我們為功德而吃素,就太著相了。那麽吃肉有沒有罪惡呢?吃肉沒有什麽罪惡。如果我們去殺生,這個就壞了慈悲本。因為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最大的動力是慈悲,最大的神通是慈悲,而我們去殺生就不對了。幸虧也有方便法門,《楞嚴經》講的三淨肉:“自己不殺,不為自己殺,沒有看見殺”。不但是佛法如此,連孟子也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所以君子離開廚房很遠的。當然,廚房做菜的人也不是小人,否則對不起自己太太。

所以吃不吃肉,是自己的事,古德也講:“吃是你的祿,不吃是你的福。”能夠不吃,那就最好。如果說不吃肉,晚上做夢吃紅燒肉,那很危險,死了要下餓鬼道,你不如吃三淨肉算了。至於說強迫全家人跟你吃素,那個不好,要尊重別人。“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你不要妨礙別人,叫別人煩惱。你要吃肉,是你的事,吃素也是你的事,強迫別人,非常不對。




  十四、如何看懂指月錄

:《指月錄》看不懂,應如何閱讀才能懂?

禪宗的公案、語錄,隻能批發,它不零賣的。這個話怎麽講呢?你的正見一旦發露了,一千七百個公案隻要看一則,其他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你一則看懂了,其他的都是如此,一處如此,處處皆然。你不能說我看懂幾則,有幾則看不懂,那是零賣,它不幹。要就是你全懂,要就是你全不懂。

你若叫我給你點一下,也可以。《指月錄》是“以有言顯無言”,以“言”顯那個“離語言”的東西。我再給你來個索引,有個人開悟了,說:“我從今以後再也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上掛的是什麽呢?不用說了,很容易答,那就是《指月錄》的答案,也就是一千七百個公案的總答案,一個字。說:“老師!您為什麽不說?”我不敢說,說了會燒舌頭的,你們自己去參。




  十五、如何做到睡眠時心識不昏迷

:行住坐臥,無一處不需秒秒觀心,然而在睡眠中,心識覺知昏迷,善根沉沒,應如何觀照才不致於滲漏?

:我跟你講個最實在的話、最根本的話,你要保持心的光明無愧。

一個修行人要鬼服神欽,你若在人麵前很受尊重,可是鬼都看不起你 —— 你在沒有人的時候,你做的是什麽?

你若心裏光明磊落、鬼服神欽,你白天秒秒安祥、空空朗朗,睡覺的時候一躺,寤寐一如,睡著了跟白天一樣。你說睡著了沒有?睡著了;雖是睡著了,但是外麵打架都聽得很清楚。是不是意識醒了?沒有,我睡我的。你若懷疑會因此而失眠,你不妨第二天照照鏡子,容光煥發。你不到這個境界,卻希望能夠做到沒有夢,辦不到的,那需要時間、需要功夫。功夫就是時間,你不要希望“少耕耘多收獲,少努力多成功,用小力成大功”,沒這回事,沒這個事(強調)。




  十六、一切賢聖的差距就在於無為法的深度

:《金剛經》裏麵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應如何體會?

:一切聖賢,又是無為法,差別在哪裏?差別在無為法。為什麽肯定聖賢差別在無為法呢?因為菩薩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種差距,佛經講的“地”就是境界,菩薩有十種境界。

他為什麽不一直到如來境界?要通過十種境界呢?因為他到了這個境界,覺得這個境界很好,非常美好,非常欣賞,他就會停留一個階段。等到自己猛然驚醒“途中非家舍”,貪圖路上的風景,延遲到家的時間,而掉“地”不顧,毅然前進,他就又上升到另一地,所以有十地菩薩。小乘,有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這些都是他們境界的差距。

佛法是無為法,從菩薩的十地到等覺、妙覺,都是無為法;小乘聖人的四果(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也是因為“無為法”而有差距,這是執著的厚薄、輕重。執著越多,品位越低;執著越少,品位越高,他們的差距就顯示在十地、四果上麵。




  十七、“壽者相”的解釋

:《金剛經》裏麵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壽者相”應該如何解釋?

:“壽者相”包括古時候的仙人、超人、神人,這些都是壽者相。因此修行養生之道的,乃至於超越人的、一切長壽的,都是壽者相。廣義地說,壽者相包括了人天。《金剛經》說“無眾生,無壽者”,畢竟無。




  十八、“如來”的含義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應如何體會?

:假如你看到一切的現象都不真實,那你就看到了“如其本來”了。“如來”就是“如其本來”的意思,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如來”就是說他的心恢複到“如其本來”了,完全用本心活在現象界,這個就叫“如來”。

我們不要有太多的神秘感,說“若見諸相非相”—— 你看到一切的現象都是假的,是原本不有的;既然是原本不有,那就不是“本來”。所以經都是非常明白的。




  十九、要悲智雙運

:我發現自己的心靈經常被情感來左右,比如說看到一個老年人還在工作,心裏就覺得很悲愴,不曉得要怎麽樣才能讓心靈不易被情感所左右?

:你講得很清楚了,所以古德說“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這個就是說你這麽一想,突出一個想念,那就不是“體用一如”了。你的“情感”升華了,比重稍重,“理智”就顯得不平衡了。

對老人的同情,這個是非常好的,這個叫悲心,但是你執著這種悲心,就違反中道了。你這個現象不是個壞事,是很好,但是你要經常保持情感與理智的平衡 —— 悲智雙運,兩個輪子一起運轉,它就比較輕鬆,所以不要太執著這個事。

你說“心態上如何應付這種情感的牽動”,不要太執著,你說人生是苦,發願修行、努力修行,就對了。也就是說你不具備救生員的能力跟條件,而跳到海裏去救人,除了多賠上一條命以外,說不定還耽誤了別人。為什麽?因為別人看你去救,以為你是好手,所以真正的好手就沒有下去了(眾笑),我隻能這麽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