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雲導師講詞:無漏行(視頻和文字)

(2014-09-28 18:44:03) 下一個
耕雲導師講詞:無漏行--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zNjYwNzc2.html


無漏行──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

~一九九0年二月十七日講於台北市
 
                        
一、修行的中心課題


  修行的中心課題,在於找到真正的自己。各期共修會的會友,共同研究和突破的應該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永恒的必定是真實的和原本的,這是隻能發現、不能創造的。既然不因創造而有,因此它也不因任何原因而無。

學正法,要發長遠心,要有堅強的意誌、決心和毅力。如果沒有決心和毅力,不肯把全感情、全理智投入,那是沒有用的。

禪,向來重視根器,重視上根大器,因為禪是最上一乘法;如非上根大器,就絕難相應。所謂“上根大器”,就是指大信心、大決心、大毅力和鋼鐵般的意誌、百折不撓的精神,不達證悟絕不放手。

事實上,縱然是開悟了,也才隻是修行的開始。經上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意思是說:雖然你不必像聲聞四果、十地菩薩那樣曆盡多劫的千辛萬苦,就可以頓悟徹了;但是你那無始以來累積的業障、心垢和機械慣性,必須要逐步地加以掃除、廓清、矯正才行,否則你自性的本有光明,仍然不能綻放。垢未去,光怎現?

所以,大家參加共修會,獲得正見,見到了道路以後,要如何去行,那才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從今以後的生活行為,跟以前的生活行為應該不一樣才對,因為我們以前的行為是“有漏行”。

什麽叫“有漏行”?如何才是“無漏行”?

人是在錯誤中長大,而又不斷地製造錯誤,增長無明的煩惱,這就是“漏”。

各位參加了共修會以後,就應該開始走上獨行道,做個“萬象叢中獨露身”、“不被境牽”的真正獨立人;自己努力修正想念和行為,不再有錯誤和煩惱,才是“無漏行”。“無漏行”就像今日企業界所推行的“無缺點計劃”,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該再容許自己有任何缺點;再加重一點說,就是不允許我們的安祥心態出現斷層,這就是“真無漏”。因為“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修行而不肯把錯誤徹底揚棄,就無法斷除煩惱;心裏常被煩惱侵擾,試問又如何能擁有並保持安祥?

《壇經》上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你不把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和心中二元的概念揚棄掉,你就不能免於煩惱。當你沒有煩惱的時候,才能把心靈上的陰霾一掃而光,呈現出萬裏無雲,才有陽光普照、花紅柳綠、鳥語蟲鳴的美好風光。

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擁有無量、無邊的光明,是我們自己被無明的“見取”和“計執”,把自性的光明掩蓋了,把真如佛性埋沒了;而且是生生世世,從生到死都在做著自己埋葬自己的愚昧行為。



 二、無漏行就是八正道


  今天是第二屆共修會圓滿的日子,我要以“無漏行”來和各位共策共勉。所謂“無漏行”,就是佛說的“八正道”,而“八正道”也就是到達生命圓滿的光明大道。

“八正道”在《俱舍論》中叫“八聖道”,“八聖道”乃是聖人所踐行的道路;既是聖人,當然無漏,他的安祥心態當然不會有斷層。就世間法來說,“八正道”是正人君子所行的正大光明之道,在其他經論中又叫“八遊行”,意即逍遙自在地通過這一條到達生命圓滿的修行之路。所以,凡是肯正確踐行八正道的人,一定會活在秒秒安祥、秒秒自覺的自在逍遙之中。事實上,也唯有保持秒秒安祥、秒秒自覺的心態,才能通過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境界,以達到生命的圓滿。

“八正道”包括些什麽?它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三、正見與邪見


  “八正道”的第一指標是正見。為什麽把正見擺在第一位呢?因為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具備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優異條件,其優越處在於唯有人能夠“依見解決定取向,以認知導正行為。”如果沒有正見,便不知如何去做正確的修行。

“八正道”是通往生命圓滿的道路,如果我們不具備正見,修行就會走偏、走錯。

正見的反麵是邪見。邪見包括了斷常、有無、人我、得失等邊見,以及執假為真、積非成是、執邪為正等謬執。

兩個人爭論不休地抬杠,不論誰輸誰贏,兩人都錯,因為各執一邊(有所偏執),統統失全。修行若能不著相、不執假為真,不把虛幻當成真實,就不會起這種“計執”。“計執”就是計較與執著。

一般的斷常邪見,例如說“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固然是邪見;執表層意識為自我,或執表層意識不是我,也是邪見。為什麽呢?真實的一定是原本的,在這一真法界,原本沒有“能”與“所”,根本就沒有“真”與“假”的區分,一切當體是“真”,立處皆“真”,觸目菩提;如說有“假”的,那隻是你自己“謬執心外有法”、“背離正見”的結果。

正見如金剛王寶劍,能破一切假象和邪見。邪見,概略地說有六十二種,空有、非有、非非有……都是邪見;“非有”就等於“無”,“非非有”就等於“有”,這就叫做戲論、邊見和概念遊戲。這是鑽死胡同和作繭自縛,絕對無裨於解脫。

所謂正見,就是超越一切邪見的正確知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 明鑒因果


  第一個最基本的正見,是明鑒因果。

如何明鑒因果?清清楚楚、諦信不疑地了知“一切原因都有結果,一切結果都有原因”,這是邏輯學上的自然齊一律,是大自然的統一法則。既然是大自然的統一法則,當然也就是天律、天條;既然是天律、天條,就該很自然地遵奉信守,而不應該不肯付出,隻想獲得;不該去炒股票、搞六合彩;不該去無本求利,乃至取悅、祭拜鬼神以求福佑……,這都是邪見。

講“因果”,離不開中間一個“緣”字;離了“緣”,“因”就不能成“果”。所謂“因”,就是動機;“緣”,就是條件。比如種菜,先要有地,地要適合種菜的條件,才能生長成菜;如果是酸性地、堿性地、爛泥地……,種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必須是做好水土保持、采光、施肥、病蟲害預防……,條件具備,才能種菜得菜。


 (二) 三法印


  正見的第二個層次,要明見佛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畢竟寂滅。

什麽是“諸行無常”?“行”指的是變化不停。萬事萬物都在生、住、異、滅的變化之中,都隻是不永恒的現象,如水泡,如霜雪,隻要不著相,本無生滅,然而一起“見取”,便背“真常”了。它原本是水,本無個別性,這是就“淺義”講;依“深義”說,一切生滅現象的當體就是永恒,為什麽?無風不起浪嘛!心生萬法,萬法唯心,波即是水,煩惱即菩提,這不是很明白嗎?

“諸法無我”,什麽是“諸法”呢?在這時空無限的大宇宙,當體是個法界,所有有形、無形的,可以分辨、思考、觸摸的,可以感覺其存在的都叫做“法”。為何說是“無我”呢?因為它都隻是因緣假合而有,條件消散了,它就沒有了。就物質最基本的原子來分析,當電子、質子……分開的時候,電子消失了,質子也跟著沒有了。“諸法無我”即是沒有任何一個永恒不變的個別自我。

所謂“畢竟寂滅”,萬象森羅,繽紛呈現,一切現象最後統歸於無聲、無色的“本不生”,誰也不會說“地球是永恒的”吧!物質三態的理論,對現代的你我,該是可以理解的。以上就是佛說的“三法印”。


(三) 了解四諦、十二因緣


  正見的第三個層次,要了解“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簡單地說“苦因集有,道由滅成”。

“十二因緣”就是我們這具肉體形成的過程和輪回的現象,這在《心經淺釋》裏已經講述,於此不贅。

我們真實的生命,它既不因“緣會”而生,所以也不會因“緣盡”而滅。因為真實的必定是原本和永恒的,我們必須具有正見,才能夠從了解“十二因緣如何形成假我”,找出自己迷失的起點和過程,從而肯定真正的自己,毅然地從迷途而知返。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基礎,也就是“十二因緣”。


(四) 見性


  正見的最高境界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到一切存在的共同屬性,也就是宇宙的實相,從而的的徹見你、我和宇宙是一體不二的,而非對立的。相對宇宙而言,個人雖是小我,然而你、我就像大海的一個水分子,那些無法計算的大海水分子,跟你、我全同,當下全部都是你、我。所以隻要見到了自己生命的屬性,同時也就見到了宇宙的實相,隻要能大肯決,當下就會斷惑;從此對一切事、一切理,不再存有疑問,不再起“見取”和“計執”,桶底脫落,一了百了。

我們也許學過很多實用科學,而今知道那些隻是“因緣所生法”,如果地球不存在了,那些學問、知識都歸向哪裏去呢?

正見的可貴處,在於擁有正見的人肯堅持正見,這樣麵對一切現象時,才不會生疑,也才能保證自己想念、行為的正確。



 四、正思維與邪思維


  先說什麽是邪思維?很多人一天到晚不自覺地進行著邪思妄想。

有些人希求長生不死,幾乎是人人都很怕死。就世法而言,有生就有死,凡是“因生而有”的都會死,如果不是“因生而有”的,當然無可滅。佛法重視“無生法忍”,這是可以證得到的。當人證實自己並非“因生而有”時,當下就是永恒。在了解自己的同時,當下便了解了一切;因為突破一點,可以擴展到全麵,一處如此,處處皆然。

任何一種思維,如果跟我們的生死苦樂無關,跟個人的生活、理想毫無關連,那就是邪思維。思維如果偏離了中道,不契合人生的主題,或漫無目的的空想,統名邪思維。邪思維不僅浪費時間、生命,而且增加心垢,加重業力,沉入想陰。

我們研究有用的學術,追求有用的知識,或破解一個公案,都是光明的思維,正思維會使我們健康。所有哲學家、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其所以都是健康長壽,都歸功於他們善用正思維,與宇宙的生命力結合,擷取了生命的源頭活水。

真正的正思維是自動自發的,不但是一種快樂的事,而且還會上癮。如果摻雜了功利主義的思維,那便會讓人感到壓迫與無奈,而形成一種煎熬和懲罰,生命力也會因之而萎縮。

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人為什麽會苦?苦的因、苦的根在哪裏?如何找到苦的因,拔掉它的根,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使大家都安祥、快樂,這才是正思維。

達摩祖師說“學禪有理入、有行入兩條路”,當你思維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時,就是到達生命的源頭,就會桶底脫落,當下理、事二障除,我、法二執斷。有不少人認為學佛法應該是無思、無為的,這是偏見;因為思維和不思維是一回事,當你臻於體用不二時,思維就是不思維,這可不是“白馬非馬”的戲論。因為你思維的是實相,與法界的光明相應,你的心力會增長;如果是邪思妄想,就會沉入想陰,就會因生命力的浪費、萎縮,而麵不華色。如果想什麽問題,都不求結論,久之,當你想一個問題時,十個、八個問題會一齊出現,而形成精神分裂,這是可以通得過實驗的。

比如當教師的,你若是用愛的教育去教學生、改作業,晚上雖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帶著莫可奈何的厭煩心情去教學生、改作業,隨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對你便是一種煎熬和懲罰,不但影響健康,照照鏡子看,臉色一定會一天比一天難看。

同樣的道理,你若是給禪刊寫文章,晚上隻睡了兩三個小時,第二天精神仍然會很好;如果是為了被迫寫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會頭昏腦脹。不信?試試看!

在修行的曆程上,有些問題如果不思,它就不通。佛祖坐在菩提樹下,並非在閉目養神,而是就宇宙、人生的核心問題在集中心力進行思維,隻有把難題解開、突破,才能豁然大悟。可知正思維不僅不會妨礙修行,反之,要斷惑證真,隻有用思維做工具,向自心求答案,才能一勞永逸,以思維到達無思、無為的境地。



五、正語與邪語


  什麽是正語?正語就是誠實語、正直語、安慰語、去惑語、調和語,所言都是有利他人,真實不虛的。正語就是正直語──公平正直,絕無虛假;正語是柔和語──聽起來很溫柔,能化解衝突、矛盾,而不傷人,不破壞人際的調和。“如法而說,如實而說”是正語的最高境界,所說的話不違實相,不違背正見,用正確的見解來指導說話的內容。

正語的反麵是邪語,什麽是邪語?凡非正語,都是邪語。一般易犯的邪語是:

兩舌──挑撥是非,製造不和;一件事情,兩種說法,乃至兩麵討好,都屬兩舌。
惡口──粗魯罵人、講話難聽、言中帶刺、信口批評,都屬惡口。
綺語──說黃色的話,煽動別人本能;引起他人不該有的罪惡動機,使其造業、造罪;乃至花言巧語、奉承、諂媚……,都屬綺語。
妄語──就是說謊、騙人,至於未見說見、未得說得、未證說證,更是大妄語。

在八正道裏,正業、正語、正念,是針對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提出的。在這三業中,佛法很重視口業,因為古聖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影響之大,由此可見。所以說話不可不慎,尤其不可把錯誤的思想和見解向別人傳播,那樣就等於散播毒素。思想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思想的聲音,它對人們的禍福、損益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們說話要說正語,不可說邪語;要說有建設性的話,說有助大眾和諧的話,不要說破壞性的話;要說鼓勵、安慰的話,不要說諷刺、傷害人的話。



六、正業與邪業


  什麽是正業?正業包括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八正道中既分列出正語和正念,正業的重點應該在身體的行為上。

所謂“業”,就是想念、行為的總和。例如一個公司一年的運作,大家共同努力的總和,叫做業績;同樣,人從生到死,除了三歲以前的“無記”,在這一生中所思、所行的種種,綜合起來就是“業”。當然,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是“業”,也都會產生影響──形成“業力”。由此可知,“業”就是生活過程中的記錄。

業,既然有正邪、善惡之分,我們自當隻造善業、正業,不造邪業、惡業。

正業,就是正當的想念和行為。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商人,在和別人交易時,要同時考慮到“不僅要對彼此有利,也不能損及國家和第三者的利益”,這種作為就是正業。反之,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欺騙、蒙蔽對方,使其理智不清、判斷錯誤,造成“於我有利,於他有害”的損人利己結果,這不是正業,而是邪業。為了利己利人而使第三者受害,也是偏離中道的邪業。

依此類推,所謂正業,應該是自他兼利、彼此無損、不違中道的行為。中道,不是指牆頭草隨風倒;也不是主張無是無非,誰也不得罪;更不是麵對大是、大非時,模棱兩可,保持中立。而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就跟射箭要恰好命中中心點一樣,不偏不倚。正業的尺度就是止於至善的中道。我們唯有活在責任義務中,自他兼利,絕不製造負值,絕不危害國家,才能活在理得心安的正業之中。



七、正命與邪命


  什麽是正命?正命就是活得“光明磊落,正正當當,仰俯無愧,頂天立地”的生活品質與人格素養。

假如我們活得不光明、不磊落,為了自己活,讓別人活不下去,把自己的生活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就是邪命。就現代國民的基本認知來說,要生存就不能逃避自衛戰鬥,要生活就不能脫離各類型的生產。任何“隻想獲得而不付出,有需求而無貢獻”的生命存在,都隻會製造人群的負值,也都是邪命。

我常說:“人要活在責任、義務裏。”如果逃避責任、義務而苟且存活,這種人活著是多餘,他隻會增加別人的負擔和傷害,這也是邪命。

做為一個朝向生命圓滿邁進的修行人,一定要活在正命裏。百丈懷海禪師便是一個足堪效法的典型。他首先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年逾八十歲,他還每天下田耕地。徒弟們憐憫他年老,勸他不必下田工作,他不答應,徒弟把他的工具藏了起來,老和尚因為這一天沒有工作,便在室中打坐,拒絕到齋堂吃飯。他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嘉言卓行,就是禪者的典範。

我常說:“愛你的工作,要和你的工作談戀愛。”因為隻有工作,才會使你活得理直氣壯,也許你可以不工作也有飯吃,但那會使你活得窩囊、猥瑣。隻有活在正命裏,才會活得“理得心安”,也才有安祥的基礎。



 八、正精進與邪精進


  有正精進,就有邪精進。

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一位名叫阿那律的,因為常常貪睡,被佛嗬斥,他便涕泣自責,不再睡眠,結果七天之後雙目失明。睡眠是眼睛的食糧,未到大悟徹了的境界,豈可不眠?佛祖憐憫他,教導他修天眼通,從此他不須依賴肉眼看了。

還有一位名叫輸屢那的佛弟子,也是因為過於精進,以至欲速不達,思悔欲退。佛知道後問他:“你過去在家裏最喜歡做什麽事?”他答:“愛彈琴。”佛問:“弦鬆時如何?”“沒聲音了。”“弦扭得太緊時怎樣?”“會斷!”“不鬆不緊時如何?”“可以彈了。”佛說:“這就對啦!修行就像調琴弦,不能太鬆,太鬆就是懈怠;也不可太緊,太緊了就會斷掉,即使不斷,也會發出難聽的噪音,要鬆緊適度啊!”這位弟子聽了佛的教誨,就改變了修行的態度。

佛陀說“製心一處,事無不辦”,我曾把佛的這句話引申為“把全生命的情感、理智、精力,投注到你所從事的研究發展上,讓它集中形成一個焦點,然後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慧的花朵。”我對佛陀這句話的體會就是這樣。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於集中他的生命力。大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人人都知曉,他隻受了兩年的小學教育,沒有任何學校的學曆證件和畢業文憑,但他發明了一千三百多種東西。憑什麽呢?憑著他對研究、發明的濃厚熱愛,以工作為享受,自動、自發,隻有快樂,絕無壓迫感。他的成功就在於製心一處,精一不雜。如果不能製心一處,精力分散,將會一事無成;善於集中心力,才有創造力,也才能突破難關,開拓境域。

正精進,在實踐上就是摒除雜念、集中心力。我們要進行思維,先要確定主題,然後集中心力去思維,沒有結論絕不思維另外的問題。我們要工作,就應該心無二用,把感情、理智毫無保留地投入工作。對修行而言,則是“精者不雜”,也就是要不斷地淨化自己;“進者不退”,不要受到外在一切的牽製、幹擾,安祥度自然會一天天地加深,親和力和同化力也自然會一天天地擴大、加強,這就是禪者的正精進。



 九、正念與邪念


  所謂正念,就是“無私無我,正大光明”的想念。

人是會想念的動物,要求停止思念,是不可能的,但若要做到“念念分明,念念無私無我,正大光明不起邪念,遠離貪、嗔、癡、慢,……”,就必須不斷地反省懺悔,以修正想念和行為。

就世法而言,人是心物合一的體現──人的念頭在主使、支配著人的肉體。在《安祥之美》的講詞中,我曾說過“心念不正,會造成身體上的很多疾病”,因此所有黑暗的、不可告人的念頭不應該任其滋長。一天到晚念頭都在活動,而我們卻不知道,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愚昧。

正念的起點,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一念之起,立刻要辨明是正?是邪?邪念就要自我製裁,若是正念,要做的就立刻去做,做不到的和不必要的念頭都是妄想,要立刻斷然遏止、揚棄。

念頭來自前塵緣影,是耳朵錄音、眼睛錄影所吸收累積的虛幻六塵。我們如不自省、自覺,便會不知不覺地被妄念所支配、愚弄。

台南時,我每天早上都到體育公園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問他:“每天散步多久?在散步時,心裏都想些什麽?”他說:“我根本沒有想,我一點想念都沒有。”我心裏想:“這簡直是睜眼說瞎話。”

大家也許問:“見性以後,秒秒安祥了,有沒有想念?”我可以回答“無念”,也可以回答“有念”。為什麽?因為就禪者而言,“有念”即是“無念”。答“有”、答“無”都沒有錯。

《楞嚴經》說“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真正的安祥心態,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為什麽說“如幻”呢?

古德有一句話形容念頭在禪者心境上的情況,說是“長空不礙白雲飛”──念頭好像是天空中的一片雲,若有若無,既不停滯,也無幹擾,這就是“有無不二,用不離體”的正念。更進一步,所有念頭的萌生,都會清清楚楚地察知,一個也不會漏過,這就是“識得不為冤”。

再進一步,念頭就會自動停止。會不會死?怎會?他還有那個“無念之念”在主宰著心國。對契入不二法門者來說,有念即是無念,無念也是有念,是圓融無礙的,否則便不契“不二法門”。

為什麽說安祥禪的安祥是一種覺受?因為離開心的覺受,任何學術都跟解脫無關;凡是不能淨化、提升、改變心態的學問,都屬外道,學得再多,對正命都毫無裨益,那顯然是廢知識,跟酒精一樣,隻有熱量而沒有營養。

所以,各位要珍惜護持此刻的心態,能保任此刻的心態,你便已擁有正受和正念。念念無執著、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感光,唯念眾生苦,唯念生老病死的問題要突破;所有的念都是光明的,都可以發為語言,說給大家聽,這就是正念。如果對自己的想念會感覺臉紅,那就不對了。



十、正定與邪定


  八正道最後一個要項,是正定。什麽是正定呢?正定就是安定得很正確,正定就是正確的禪定。

真正的禪定,就是六祖所說的外不著相──不受外在事物的牽引、幹擾;內心不亂──內外平靜,天下太平,既沒有外來的侵擾,也沒有內部的叛亂,國家就太平了。我們講的“國”是“心國”,你自己就是自心的國王。經上說“心王、心所”,就是要我們識得主、從。

現在學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鎮靜劑求心的鎮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覺,這都是邪定。佛經列舉的邪定很多,我們既不接觸,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煉丹、守竅、通靈靜坐……,倘若條件不具,守竅的結果,不但會導致血壓高升、眼睛失明、五陰熾盛等過患,甚至會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結果連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觀想某一種事物求定,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麽都不知道了,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無記空定”;還有人追求某種境界或功利,打坐煉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體健康超人一等而長生不死,但卻忘了佛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陰熾盛”,更容易使人墮落、迷失。

修行要不離中道,過與不及都不適中。安祥禪不是一般的禪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態,才有助於生、死、苦、樂的解決,有裨於永恒生命的證得。隻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護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見影,百分之百地穩操左券。



 十一、安祥禪的禪定


  一般的禪定,有四禪八定(四禪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現今也有超覺靜坐等法門;而安祥禪的禪定,有以下三個階段: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

各位來禪學會參加共修,或經常唱禪曲、聽錄音帶、看講詞,當你有會於心時,當下就會和安祥禪相應,而擁有正受。當你以這種安祥心態走在熱鬧的大街上,雖然對外在的一切曆曆明明,卻好像是隻有自個兒一人一樣,外麵那些擾嚷喧嘩對你已不構成幹擾了,你的心就像一麵鏡子,到麵前“照”得清清楚楚,走過去了卻不留影像,這樣的心態就是離執禪定。

過去和人一言不合,便會生氣,現在別人罵你時,你卻覺得好笑。過去看別人都不順眼,自己照鏡子,連自己都不滿意,現在無所謂順眼不順眼、滿意不滿意了。過去你是個錄影機、錄音機,看到什麽就錄什麽,聽到什麽就錄什麽,然後把“軟件”裝進腦子裏。現在眼睛看東西跟鏡子一樣,過去就沒有了;耳朵聽話(一切聲音)也是左耳進、右耳出,儼然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能夠達到這種心境,就是離執禪定。

離執禪定,如果是氣質純潔,養之有素,也能就地還鄉,這“地”就是如幻三摩地。那為什麽還要經過三個階段呢?離執禪定跟去執禪定、無執禪定有什麽關係呢?

問題就在“離執禪定是否能夠時時、秒秒、須臾不離地持之不失”,如果是在老師跟前才有,離開老師就無;刻意去找它,它還存在,一不留意它就溜走了;這顯示你的心垢還沒有去掉,偏去的個性還沒有扶正,多劫以來的機械慣性、習氣尚未糾正,積業成障的障礙還沒有撤除,一旦遭遇到惡因緣,離執禪定就會退失,依然會欲振乏力,被外緣牽著鼻子走;所謂“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這不僅可怕,而且也實在值得我們警惕。這顯示當你證得離執禪定時,仍必須緊接著做好“去執”的工夫,這樣才牢靠、穩妥。

如何“去執”呢?隻是教人認真、由衷、徹底地做一番反省、懺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門。因為那些陳年往事、無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徹底整理、清除,觸機遇緣,老毛病依然還會發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懺悔儀式,在《六祖壇經》裏也有“無相懺悔”的明誨。《大智度論》裏對懺悔的要求更嚴厲,要你把所做、所為,所有見不得人的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當著千百大眾發露懺悔,倘還存有一絲我執,是很難做到的。

《金剛經》上說:“世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等於重罪輕受,打了不罰,罰了不打,免於被惡業牽入地獄,這應該是最揀便宜的事了。“發露”就像是“見光死”,是“消業去障”的殊勝法門。拿“別人看不起,當眾沒麵子”和“疾與菩提心相應,享有正受,提升正見”相比,孰輕孰重?真修行人一定會知所取舍。因為你若不做去執禪定的工夫,離執禪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現斷層的;“斷層”便是“有漏”。

什麽是離執禪定?我相信除了少數因業障太重而電阻太大的會友以外,在座各位都在離執禪定中,感受到微醺的離執心態吧?

我時常講:“不努力的人不會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獲得,不耕耘的人沒有收獲;要想獲得,必先付出,這是宇宙法則,是自然齊一律。”你如果想保有這美好的安祥心態,這“最上一乘、最圓、最頓,當下超凡入聖,立刻見性成佛”的現量,就必須下定決心,做一番誠懇的反省、懺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須通過去執禪定,確確實實地反省,不必訂進度,不要圖快速,分年分段,點點滴滴,巨細靡遺地把自己心靈深處的陰暗汙垢,一一地挖掘出來曝光,讓它“見光死”。

反省的順序是按反時針──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這樣一直反省到出生;當反省到不能記得時就等;如果修行好,總有一天會反省到媽媽生你時候的情形,到時候就可能證得“宿命通”了。

你能認真反省,“去執”去得很徹底,把所反省出來的種種心垢去除,拔掉病根,並且寫出來,找一個你最尊敬、最信得過的人,在他麵前頂禮,宣讀你的懺悔,然後誓死絕不再犯,絕不讓罪過再重複下去,這就是修“去執禪定”。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後就自然地證入無執禪定。無執者,無漏也,就是無缺點計劃的完成。

以後的一切思想、言語、行為,不假著意,自然而然會符合八正道。既已臻於無漏,你不是佛是誰?誰又是佛呢?

修行到達真無漏、大圓滿的人,動靜、喜怒、啼笑……統統是無漏的、離非的、離分別的、無私無我的,這就是佛說八正道的正確踐行。

請各位從現在開始,用現在的心態做由衷的反省,來修“去執禪定”,等我們“去執”的偉大工程完成以後,就升進到“無執”,就堪與諸佛把手共行了。

八正道出自佛說《雜阿含經》第二十八卷。《阿含經》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摩訶迦葉法王子,集合五百大阿羅漢所集結的佛語,其中大多是修行法要與典故,有啟發性的寓言,既不枯燥,也不涉神秘。希望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也希望各位珍惜今天的勝緣,尤其要珍惜此刻的心態,努力通過八正道,一定會到達生命的圓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