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理性對待“養生大師” 別上了“偽養生”的當!

(2017-03-27 18:05:28) 下一個

“養生”是當下最熱的生活話題。社會上,健康論壇、養生講座林林總總,老百姓也趨之若鶩。然而,久而久之,人們發現,不少“大師”的觀點常相互“打架”,甚至有些“大師”自己講的話前後矛盾。我國知名醫學專家、衛生部衛生文化委員會副會長袁鍾鄭重提出,老百姓對常見的“養生講座”“養生書籍”“養生大師”一定要慎重理性對待,切勿上了“偽科學”“偽養生”的當。

警惕1:以食物代替藥物

袁鍾表示,由於中國傳統有藥食同源的觀念,加上一些保健品和民間大師都提倡以食物替代藥物治療,很多人都誤以為食物能夠代替藥物作為治療之用。於是便產生了一些吃生茄子代替高血壓藥物和食用生泥鰍來治療糖尿病等等的說法。他指出,這些做法不僅沒有科學的根據,而且會耽誤治療,威脅健康。他強調,任何時候,食物隻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作用,不能代替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作為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是經過嚴格的基礎實驗和臨床實驗驗證的,其療效毋庸置疑。

undefined

警惕2:以運動替代治療

近年來隨著群眾體育的普及,人們都越來越意識到運動能強健體魄。尤其中國的傳統功夫種類繁多,在群眾中甚為流行,民間也流傳著不少“氣功”可治愈疾病之說。但是運動能否治病,袁鍾認為,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

“這是我親身經曆的一個病例,一名40多歲患有高血壓的患者,聽某養生大師說運動可以治療他的病,不用吃藥,於是不服用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而堅持以運動為主,每天踢球、跑步……最後,卻在一次劇烈運動後倒在了路邊,再也沒有起來。”袁鍾表示,雖然這個例子看上去很極端、很荒謬,但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就正在做著這樣本末倒置、違背常理的事。

“一定要相信規範化的治療,因為,大多數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是經由世界各國專家研究得出的科學結果,是規範化的。”他指出,不論運動還是功夫都隻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以運動代替治療的想法顯然不可取,氣功也是一樣。“所以,患了疾病,正確的做法是到醫院接受診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或進行其他規範化的治療,可以把適當的運動作為增強體質的輔助。”

undefined

警惕3:號稱“民間大師”

所謂“民間大師”通常是指一些沒有正經學過中醫,沒有經過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卻被大家所認可的“大師”。“不能完全否認,說民間大師都一無是處,他可能也懂得一些治療疾病的方法,治病是個專業活,包括診和治兩個方麵,涉及很多專業知識,包括西醫的知識,因此專業資格還是很必要的。至少要能確保其懂得基本的醫學知識,才有資格為病人診治,才能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會受到威脅,這也是國家設定專業醫師門檻的因由。”袁鍾授表示,醫學需要花很長時間學習,深厚的基礎知識和演進的知識都需要係統培養,並非閱讀一兩本醫書就能成為大夫。

另外,還有一些中醫雖接受了專業教育,但仍要留意其所研習的學科專業,比如到底是外科、骨科還是耳鼻喉科。“如果有醫生自稱能治百病,甚至能保證治愈,就要多加警惕了。科學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有限,沒有一個醫生是能包治百病。一些人還常將迷信和養生混為一談,他們會以自己得到某人的秘傳、神秘人授予其神秘的氣功等手段,將其神化的能力作為誘餌,引起老百姓的好奇,進而來騙取金錢。

undefined

警惕4:含混醫學新名詞

第四醫學、信息茶、人體科學、全息論……您是否覺得這些詞語雖陌生,又看似有一些道理,頗像醫學用詞呢?有些“大師”就是利用這種似是而非的手法,創造出一些新名詞,作出模糊的解釋,再偷換進自己的概念。袁鍾教授指出,專業的醫學術語和名詞是很嚴謹的,“如休克、免疫等都有很嚴格的概念,而且這些概念的邊界都是很清楚明確的。而這些假醫學名詞,定義往往比較含混,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也可以。”所以他建議,在接觸到概念含糊不清的所謂醫學新名詞時,大家一定要多一點警惕,也可多到網上查證,或向醫生求證,辨別真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