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人的夜生活是如何度過的

(2016-07-11 19:39:42) 下一個

 

穿越回古代最難適應的是什麽?

即使你熱愛中華古典文化,能夠忍受衣食住行的種種不便,古時的漫漫長夜也足以讓你趕緊買票返程——古裝劇、穿越劇中頻頻出現的繁華夜景,大多是不熟悉曆史的中國編劇一廂情願的美好想象。古代的夜晚,遠比你想象的還要麻煩。

蠟燭也是奢侈品

被各種人造光源慣壞了的現代人可能早已忘記黑夜多麽不適合人類活動。停電時,我們被迫以古人的方式度過漫漫長夜——點起蠟燭,在搖曳昏黃的燭光下聊天、打牌,甚至讀書寫字。

蠟燭的亮度比電燈差多少?假如采用光通量(流明,lumen)的概念,發光強度為 1 坎德拉(約一支蠟燭)的發光體,其光通量為 1 流明,而一盞 40 瓦的日光燈的光通量約為 2100 流明。

▍電影《巴裏·林登》是少有的完全采用場景光源的影片。盡管點燃許多蠟燭再加上大光圈鏡頭,光線仍十分昏暗,與國產古裝片對比鮮明

這樣計算,其實還低估了古代照明方式與現代的差距,因為讓古典文化愛好者沉醉的“何當共剪西窗燭”的美好意象,隻是少數人能享受到的奢侈。

在古代,蠟燭遠沒有想象中那麽流行。民國著名化學家曾昭掄回憶,晚清以前平民在夜間需要照明,“燃起一根鬆枝,或一條篾片,即可解決。夜間依賴蠟燭照明是很例外的事。”

為什麽蠟燭不夠流行?因為當時的蠟燭和今天完全不同。今天的蠟燭由石蠟製成,是石油工業的產物,純度很高,燃燒穩定,且價格低廉。而古代的蠟燭往往是蜂蠟、白蠟與常溫不熔的動物油脂混合而成,燃燒不穩定,極易熔化,煙氣很重,動物油又往往因變質發出難聞的氣味。

▍左為隋代湘陰窯燭燈,隋唐以前的蠟燭更多使用熔點較低的蜂蠟,燭台做成管狀以免蠟燭熔化或變形;唐宋以後多采用熔點較高的白蠟,直立性較好可以用燭釺固定,但仍然需要用盤狀的燭台承接燭淚,右為清乾隆藍玻璃刻花燭台

何況普通人家未必用得起蠟燭。據《宋史》,北宋名相寇準少年富貴,性情豪奢,“家未嚐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燃)炬燭。”可見蠟燭在古代是富貴的象征。

宋代的蠟燭價格在 150 文左右,宋代以後開始把烏桕之類熔點高的的植物油加入蠟燭中以降低成本,但效果也不理想,晚清時期的蠟燭價格仍然高達 150-200 文。考慮到每晚可能消耗 2-3 支蠟燭,而每晚消耗的燈油價格不過 4-5 文錢,粗略計算,蠟燭的價錢是油燈的 100 倍。中國古代確實有一些巨型蠟燭可以提供很好的照明,但其價格更不是一般群眾所能接受的了。

油燈也是古代比較普遍的照明工具,它的亮度可以調節,如果多放燃油,使用粗大的燈芯,油燈可以和蠟燭一樣明亮,但同時也與蠟燭一樣奢侈。普通油燈比較昏暗,“一燈如豆”形象說明了它的照明效果。古代經常出現燈花落在書本上燒壞書籍,說明油燈有引起火災的風險,同時還說明古人看書時,書本和眼睛多麽貼近油燈。

▍不過在如今的古裝戲中,亮度從不是個問題

即便如此,油燈也不一定誰都用得起。《儒林外史》中的守財奴嚴監生,臨死之前伸著兩個指頭不肯斷氣,就是嫌油燈裏點了兩莖燈草,太費油。鑿壁偷光和囊螢映雪的典故,也說明油燈遠沒有今天的電燈這麽普及。

室內尚且如此昏暗,街道上又如何呢?古人也想出了一些室外照明的辦法,比如從唐宋時期開始,行人較多的街道或者橋頭,往往會設置公益性的街燈。一些富裕的寺廟也會在高塔上麵點燃長明燈,以示佛光普照。

明代《環翠堂園景圖》,可以看到明代已有掛於高杆、形式與現代接近的路燈

不過,如果你是夜盲症患者,最好還是不要出去。因為在絕大多數道路上,夜行者隻能靠燈籠或火把,借著月光艱難行走。

甚至禁城宮殿的道路上都很少有燈火。唐宋時期,臣子們在夜間被召見時若能獲賜以燈火送歸,會被看作無上恩寵。整個宋代隻有 10 人曾享受這種待遇,最著名的是蘇東坡,其夜間被太皇太後和哲宗召見,臨走時命人用“禦前金蓮燭”送歸,傳為美談。

明代的紫禁城有了路燈,“以石為座,銅為樓,銅絲為門壁。每日晚,內府庫監工添油點燈,以便巡看關防。”後來魏忠賢為了方便他自己夜間出入,把這些路燈全部撤去。

清代紫禁城中除帝後皇子們的居所之外都不設路燈,令官員們十分困擾,他們上朝時通常隻能自己小燈籠照明。光緒初年的一個大雨之夜,有個筆帖式竟因天黑失足落入禦河而死。直到 1888 年,慈禧太後的寢宮裝上了李鴻章進貢來的電燈,紫禁城才告別了漆黑一片的夜晚。

▍《火燒圓明園》中同治皇帝登基大典,由於紫禁城三大殿區域不設燈火,天亮之前就要趕到的大臣們紛紛手提燈籠

嚴格的宵禁製度

平民百姓或許舍不得點燈燃燭,經營酒樓歌肆的店家則無此壓力。以它們為核心能形成一個相當壯觀的夜間市場——如果官府不去管製的話。

古代官府一直試圖管理百姓的作息時間。《國語》中,魯桓公妻子敬薑教育兒子時說:為了防止人們過分安逸生出邪念,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每個人的作息都要安排好。學者葛兆光曾總結:“對作息時間的管理,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社會秩序的管理,大家步伐一致,各地時間一致,才會覺得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在夜晚,官府最容易失去對平民的控製——除了賭博,盜竊,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陰謀顛覆政府。例如唐宋時期,官員們發現各地常有“合黨連群,夜聚曉散”的人群,頓時感到如臨大敵,因為這些人很可能是吃菜事魔(摩尼教)的信徒,應該抓起來治罪。

因此,中國古代絕大多數時期都有關於宵禁的法令——每到黃昏,城門閉鎖,各居民區也封閉起來,如無要事不得在街上行走,否則稱為“犯夜”,要予以處罰。

▍《清明上河圖》清院本中的柵欄

對犯夜者的處罰有多嚴重?一個極端的例子與曹操有關。他做洛陽北部尉時曾將皇帝寵臣蹇碩的叔父杖刑處死,僅僅因為他觸犯了宵禁。不過,多數犯夜者不會受到如此嚴厲的處罰,依據《大清律》,通常會處以 30-50 下的杖刑,拒捕者杖一百。

唐代的長安城是實施宵禁令的模範。長安城在規劃上將商業區(市)和住宅區(坊)嚴格分離,東西兩市的營業時間是正午到黃昏。黃昏時刻,長安的承天門擊鼓四百下,城門全部關閉。鼓聲再響六百下後,城內的坊門一律關閉,行人也禁止夜行。夜鼓和曉鼓之間,在街上行走即為犯夜,違者笞打二十。“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就是長安夜晚街頭的景象。

▍唐長安城宵禁極為嚴格,城內的道路呈棋盤式分布,皇城外被劃為東西兩市、百餘個裏坊,坊和市的四周都被牆封閉,晚間隻要坊門關閉,坊內居民便無法出入

不小心回來晚了怎麽辦呢?《太平廣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天寶年間,布政坊居民張無是走在街上,夜鼓忽絕,坊門都關閉了,無奈之下他隻好在橋下蹲了一宿。

明清時期的宵禁製度依然嚴格,清代北京內城(大致是今天二環以內)的每條胡同口都有柵欄,其中皇城內 116 個,皇城外 1199 個。這些柵欄每晚閉鎖,內城居民想要過夜生活也非常困難。今天燈火輝煌的北京,古代的夜裏卻是冷冷清清。

那麽,難道中國古代的夜生活僅限於室內嗎?

難得的夜生活

當然不是,古人的夜生活同樣可以十分豐富,隻是要想辦法避開宵禁製度。

例如每年元宵節前後通常都會解除宵禁,“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些難得的浪漫之夜都發生在元宵節。

除元宵節外,繞過宵禁令的最簡單辦法,就是進入夜市區域後幹脆徹夜不歸,這樣就不受宵禁令的限製了。通常內城的宵禁比外城嚴格得多,而城外通常無人巡夜,因此古代夜生活豐富的地點往往在大城市的外城中,或者幹脆就在城外。例如北京的八大胡同,南京的秦淮河,杭州的北關,蘇州的閶門外等。

▍今天的秦淮河畫舫

唐代長安城宵禁雖然嚴格,但並不妨礙人們到特定的區域尋歡作樂,如平康裏就是主要的紅燈區。盧照鄰的名詩《長安古意》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情節:一群遊俠少年在長安紅燈區尋歡作樂,繼而朝廷命官“執金吾”帶著大批隨從光顧,過了不久又有貴為將相的大人物蒞臨。

如果不願在外麵過夜,還可以享受外送服務。唐宋至明朝的中央地方官府往往蓄養“官妓”,方便公職人員設宴時陪酒。後來無論何人隻要肯花錢也可享受同等待遇,清代行話稱為“叫一個局”。蘇東坡在杭州時,常常約賓客來到西湖,早餐之後,令客人各自上船,每條船上各領歌妓數名,隨客人泛舟遊玩,傍晚時才集合,又到其他地方遊玩,深夜方歸。

清代書畫家黃山壽作《琴操悟禪》,蘇東坡愛與歌妓往來,他在西湖曾以眼前的美景作喻,使杭州著名歌妓琴操悟道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中記載了承辦宴會的“四司六局”,主人隻需花錢即可從官私服務行業請來廚師、歌妓,甚至“專掌燈火照耀、立台剪燭、壁燈、燭籠、裝香簇炭之類”的技術人員,在自己家中擺下上檔次的酒席。

更豪富的人家,還可以自己蓄養和調教歌妓。唐代傳奇小說《昆侖奴》中的某位一品大員宅中竟然有十院歌姬,比起那些夜宿娼家還要擔心宵禁的普通市民高明多了。

宋代是個基本取消宵禁的時代,在中國古代難得一見。與唐代長安不同,宋代開封和臨安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市與坊的界限,宵禁難以執行。喜歡夜行的宋太祖將宵禁時間延遲到三更,而五更解除宵禁,禁止夜行的時間隻有短短的兩個時辰。東京城內普遍出現了“夜市”與“早市”。

北宋末年宵禁令幹脆名存實亡,不再執行。南宋臨安夜市更加繁榮,“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更鍾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複起開張”。臨安或許是中國古代最真正的不夜城。

▍開封“清明上河園”演出的夜劇《東京夢華》

解除宵禁的代價是頻繁發生的火災。北宋一朝開封失火多達 44 次,導致朝廷一度實行非常嚴厲的燈火管製:士庶人家夜間點火必須申報,一旦失火而又找不到縱火者,主管的官吏就會獲罪。禁火令一出,宋代的刁民們開始故意縱火以陷害長官,無奈的朝廷隻好放寬限製。

古代的夜生活不僅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經濟和文化,還可以視為朝廷控製力的晴雨表。一個朝代的末期,朝廷沒有人力、財力實施宵禁,人們的夜生活往往也會豐富起來,晚唐的長安城宵禁製度逐漸鬆弛,與盛唐時期的嚴肅氣氛形成鮮明對比。明代和清代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

因此,如果穿越到古代突然發現嚴格的宵禁逐漸鬆弛下來的話,先別急著高興,要做好迎接黃巾、闖王、革命黨們的準備。

 
文|李思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