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書齋案幾 墨硯留香

(2014-09-03 19:27:53) 下一個
    電腦和硬筆的普及,慢慢淡出曆史舞台的傳統書寫工具必備的硯台,隨著收藏熱再次走進人們視野,喚起人們對往昔難舍的情愫。筆墨紙硯是我國的文房四寶,最初硯台隻是研磨和掭筆的器具,而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硯台逐漸發展成為集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珍品。古人亦往往將曆史與文化融入不足盈尺的小小硯台之中,賦予其更多的內涵。不僅如此,由於硯台質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成為曆代文人珍玩藏品。

  硯台的古之稱謂很多,有硯田、硯池、硯海、墨硯、墨海、墨池、墨盤等。漢代劉熙所著《降名·釋書契》中曰:“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宋代蘇易簡在《硯譜·敘事》中記載:“黃帝得一玉鈕,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泓氏之研"。”因此,很多人認為硯台起於黃帝時期。從劉熙和蘇易簡的記述中可見對於硯台的起源還是有分歧的,雖然現在對於硯台起源尚無明確的結論,但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大致推斷硯台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

  秦漢之前的研磨器雖然具有硯台的一些功能,但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硯台。秦漢之時,隨著紙和人工製墨的發明,硯台步入了書畫藝術舞台。漢代製硯的工藝水平比前世有明顯提高,品種日益繁多,出現了瓦硯、陶硯、玉硯等。到了魏晉時期,製硯技術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木硯、瓷硯和銅硯的出現,使硯台的材質更加異彩紛呈。由於晉代製瓷業的迅速發展,陶瓷製的硯台大量湧現,瓷硯作為新品種興起是這一時代的特點。瓷硯始見於三國時期,此時最為流行的硯台形製為帶足圓盤硯,此硯作圓盤形,下附三足,硯麵無釉,便於研墨。南北朝時期的圓形瓷硯略顯出隋唐時“辟雍硯”的雛形,硯麵漸凸,四周下陷,硯足從三足、五足到七足逐漸增多。

  唐宋時期是硯台發展的成熟期。唐代國力強盛,詩歌、書法、繪畫等文學和藝術空前繁榮,而作為書畫必需品的硯台也得到了長足進步。我國著名的“四大名硯”便出現在這一時期。“四大名硯”是指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唐宋時期的文人較之前代更加癡迷於硯台,朝野上下對硯台的把玩和收藏之風盛行,甚至出現人們死後還要隨葬硯台的風俗。

  隋唐時期硯台的流行形製為箕形,此硯後部兩個角的部位有二足,硯麵看上去好像簸箕似的故得名。宋代製硯技術有了新的發展,硯台更具藝術品的特質。宋代,人們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開始使用座椅,作為書寫工具的硯台其形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唐代以前的硯台一般帶有足,這樣可以增加硯台的高度,便於蘸墨,而宋代以後的硯台則很少有足了。宋代的硯台除了實用性以外,更加注重造型的美觀、雕刻的精美和圖案的豐富。此時硯台不再是一般的書寫用品,逐漸成為人們在書寫、繪畫之餘欣賞把玩的藝術品。

  元明清三代,硯台的材質和品種更加豐富,在造型和雕工方麵更加精益求精。元代的硯台大都沿襲宋製,同時由於元代統治者來自蒙古,受遊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影響,元代的硯台形製表現為體形碩大,略顯粗獷。明代的硯台造型,秉承了明代藝術品一貫之風,簡潔流暢,追求簡約和純正的感覺。明代的文人興起了在硯台上雕刻詩句、銘文的風氣。此時的硯台正在逐漸脫離實用,進一步走向藝術品。明代的硯台由此也有了實用硯和觀賞硯之分。清代,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推崇漢文化,康乾盛世不僅在政治經濟上取得成就,製硯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各種材質、各種形製的硯台百花齊放。硯台的雕琢也更加精巧、繁複。清代是硯台真正完成了從書寫工具到藝術品的華麗轉身。

  在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中,硯台已從單純的文具,成為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藝術品,也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自唐以後刻硯、賞硯、藏硯,蔚然成風。正所謂“亂世藏黃金,盛世藏古玩”,硯台成為藝術品,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價值。現在,硯台在收藏領域逐漸由毫不起眼的“雜項”升位為專題收藏的主流。

  對於收藏硯台的藏友要特別注意的是,年代的長短對於藏品的價值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硯台這種藏品卻非常獨特,它的價值不一定由年代來決定。如宋代之前的硯台,盡管它的收藏價值很高,也很名貴,但是硯台石質比較粗糙,雕刻也略顯粗陋,市場價格並不很理想。明清的硯台,由於當時文人對於石質和雕刻藝術要求甚高,所以明清的硯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其價格在拍賣市場日漸走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