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曹先生

5年前在新浪開博(同樣的博客名字:北美曹先生),主要撰寫北美教育、投資、文化、管理等方麵的文章,借文會友,並希望能助人助己。現同時在文學城開博,希望能得到這裏新朋友的關愛和支持!謝謝!歡迎來溫哥華!
個人資料
正文

學醫學商學IT,聽聽他們怎麽說

(2017-08-07 22:01:54) 下一個

上周五晚上,我們“幸福家庭青年群”在溫哥華組織一個小型聚會,探討交流年輕人的職業發展問題。本次活動共有11人參加,其中第一代移民7人(3位年輕人、4位家長),第1.5代的年輕人3人,第二代的1人。【備注:一般而言,第1.5代是指隨父母出來的;第2代是指在本地出生的】

第一個環節,是大家的介紹認識。我是群主和組織者,率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我個人在國內大學畢業後,主要從事過金融投資和教育工作,8年前全家移民過來,現在也是搞教育和投資谘詢業務,重點協助新移民家庭融入本地和幫助下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特別是創業和從政等),所以經常組織一些主題聚會活動,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受益,今後相互支持,共同在新的家園生活得更加幸福、喜樂,取得新的成功!Sandy以前一直在國內工行和溫哥華工行工作,一年前到溫哥華市政府的經濟委員會工作,負責向亞太地區推廣溫哥華的重點產業,吸納相關的企業和投資人進入溫哥華。Jenny從國內大學畢業後,到香港到新加坡,又到溫哥華,一直在IT通訊行業工作,也是這方麵的專家。Shelly來溫哥華4年左右,在國內是搞教育工作,在這麵更有用武之地,目前在一家教育機構做英文寫作老師,幫助小留學生度過最困難的英文寫作關。

Kaiwen在國內讀大學是“2+2”模式,一年前在曼省完成大學本科後,來到UBC讀研,現在是食品科學領域的博士生一年級,正在考慮自己主攻的研究方向。Stanley高中時就到安省讀書,去年底從多大商學院畢業,目前在溫哥華的一家孵化器創投公司工作,同時還做些私募基金的業務。May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完本科後,留學溫哥華,兩年前從SFU碩士畢業後,在RBC銀行從事金融工作;另外她還和朋友合搞了一家教育機構,幫助留學生更好地融入這麵的大學生活。這3位是年輕的第一代移民。

達立算是今晚的客人,因為他才有今晚的聚會。他9年級的時候媽媽移民到薩省,後來讀牙醫,兩年前到BC省的甘露市(Kamloops)從事牙醫工作。Steven四年級的時候隨父母移民來溫,在維多利亞上完著名的私校後,考入西安大略大學商學院。Steven有想法有激情,上大學的時候在Apple公司兼職上班兩年,還曾收到過正式的全職offer,但他堅持讀完大學後,返回溫哥華,目前在一家知名的本地網絡傳播及數據管理公司工作。Mina(Shelly女兒)馬上要上10年級,她是今天聚會的最小的1.5代,今後要讀什麽專業還不明確,不過她對藝術很感興趣的。唯一一個第2代是Jerry(Jenny兒子),他也是馬上要上10年級,他可能是受父母和哥哥(今年上UBC讀商科+計算機)的影響,今後也準備要學IT方向。

第二個環節,達立專題分享他的學醫感悟。他在薩省讀高中,他的同學基本都是本地人,他說高中班的同學大概有一半(20來人)都選擇學醫,剩下很多都學IT類專業,不少是去了美國名校,畢業後很自然大都去了矽穀高科技公司工作。達立大學本科3年後,就考取了牙醫學院,又苦讀四年,兩年前來到Kamloops的一家牙醫診所開始了從醫生涯。這個診所算是當地最大的一家了,加上他共有三名醫生20幾位護士,還有幾位輔助人員,他每周工作4天,能夠很好地Balance自己的工作和業餘生活。但他說,他的那些醫學院畢業在做住院醫的同學還在上學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大量的課程、考試和實習等,一直到30幾歲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執業醫生。

說起做醫生辛苦,達立說這有很多方麵,一方麵是學習時間長,功課考試多,另外做實習醫生時也非常不容易,常常連續工作很長時間。真正做了醫生後,還有壓力和挑戰,醫生往往是On call的,有手術馬上就得趕過來,這樣的Schedule難免會讓人緊張的。學醫和從醫如此辛苦,但是在北美要考進醫學院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是有嚴格的數量限製,另外不僅要求大學的成績非常優異,還有重要的麵試環節來測試看申請人是否有做醫生品性和是否善於溝通是否能夠承受壓力等等。

達立和我都很認同華人孩子應該更多地選擇學醫和從醫,雖然這一行很辛苦也不容易進入,但是做醫生在這裏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待遇也很好,而且華人也有這方麵的學習能力和服務精神。達立還講到,學醫行醫是辛苦,不過他那些從事IT的同學也不覺得容易。他們學IT好就業薪資高,但是同樣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並且競爭激烈,動輒就因為項目變化而要另尋新單位。前不久他去矽穀和他們聚過聊過,這些做IT的同學很希望工作和生活能夠得到很好的平衡,但是身為IT人卻每天都要思考工作。

第三個環節,大家邊吃晚餐邊繼續交流。我們身邊在加拿大學醫和做醫生工作的人很少,對這方麵的情況都缺乏真實準確的了解,所以在吃飯過程中,大家又問了很多問題,達立都一一作答,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還特別對兩位即將升入10年級的弟弟和妹妹說到,將來如果選擇學醫的話(或者無論學什麽),在高中階段這幾方麵非常重要:1、要參加debate(辯論)的訓練,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2、一定要把數學學好,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我以前還真不清楚做醫生要有這個能力);3、要參加學校的文體活動,提高自己的團隊合作意識和leadership;4、要多做些義工,尤其是去醫院和養老院這樣的地方,培養自己的愛心和同理心。達立的這幾點建議立刻得到在這裏讀過中學的Stanley和Steven的高度認可。他們兩個都學商,也都很有這方麵的頭腦,現在都幹得很好,Stanley還和大家分享了不少創投知識,也讓我們幾位上一代人耳目一新,並為他們的打拚和進取而驕傲!

年輕人在一起一定會聊得很嗨很前衛,而我們和他們在一起也會充滿激情,學到很多新東西。這期間,他們又帶頭聊起AI的發展,AI對未來的影響,對他們的影響,對職業的影響,等等,都非常有意思。後來,又聊到現在有不少年輕人想把藝術當成主修專業來學習,對此Stanley結合他自己小時候學鋼琴學藝術的體會說,最好不要把這個當成專業,但可以有這方麵的輔修或者當成個人的興趣愛好是最好的了。

在專業和職業選擇上,別說第1代移民不容易,就是第1.5代、第2代甚至之後都有相當的難度。有人會說,應該像這裏西人家庭那樣,完全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家長不要跟著瞎摻和了。且不說你了解的可能隻是表象或者隻是一部分西人家庭的情況,即使真的如此,我們的孩子和西人家庭的孩子完全一樣嗎?首先,興趣來源於認知和了解,如果根本不了解這些專業和職業,何來興趣之說?我們華人的孩子是否真的了解醫生、律師、政府公務員、記者、主持人、社會工作者等等這些職業呢?其次,雖然這裏的中學教育會傳授一些基本的職業知識,但是這方麵的感性認知和真切了解還是主要來自於家庭、父母和周圍的親友。現在不少新移民都不在本地工作,或者即使有工作,我們的孩子能像西人孩子那樣從爺奶(外公外婆)、父母、叔叔阿姨那裏得到專業和職業啟蒙嗎?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麽華人孩子最後大都集中在STEM的專業上;所以,在專業和職業選擇上,除了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外,還要幫助拓寬孩子的視野,讓他們有更多和更好的選擇權!

這次活動時間緊湊,大家交流分享的信息都非常有價值,每個人都有不小的收獲。再次感謝達立遠道而來,傳經送寶!也希望今後能不斷有年輕人帶來他們的體驗、感悟和觀點!

掃描下麵二維碼,關注幸福家庭圈,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北美曹先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心已遠' 的評論: 謝謝您的惠顧和點評!我在溫哥華,歡迎有時間過來遊玩!
心已遠 回複 悄悄話 可能是圈子的關係吧,我也是第一代移民,身邊的朋友主要以商科為主。
曹先生的活動很好,祝越辦越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