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吉安的博客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正文

儒家思想與現代化

(2014-07-25 00:24:25) 下一個

儒家思想與現代化
    
(2014年6月22日)
    
     陳良:這個講座是溫哥華知青聯誼會組織的,請黨吉安老師來給我們講《論語》。黨老師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家人裏有神父、有修女。他自己由於對理性的認識和追求,並且緣於他自己教育子女的機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有了很大的興趣。他選擇了《論語》這本儒學當中最基礎的經典來學習。在學習過程當中又進行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概是一年多、將近兩年之前了,我是通過施德明老師認識了黨老師,之後聽黨老師《論語》課。開始聽以後就再沒有中斷,直到聽完。黨老師雖然是學理工科的,但是講起《論語》深入淺出,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在講課當中還給我們講解很多漢字裏麵包含的深刻含義,使他的課聽起來非常生動活潑。黨老師講《論語》課還留下了一套錄像,黨老師送給了知青聯誼會一份。所有的會員你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到知青聯誼會借看。下麵我們就請黨老師開始講座。
    
     黨吉安:謝謝陳老師的介紹。我開辦樂之堂《論語》講座的情況,大家可以上網Google一下。查這幾個關鍵字就可以:“黨吉安講論語”,或者“樂之堂”。“樂之堂”三個字取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喜歡儒家文化的都是“樂之者”。這三個字是我們溫哥華著名書法家、金石篆刻家、文字學家古中先生所書。我的文字學知識很多是跟古中先生學的。古中先生今天到場我非常感謝。
    
     我也開了博客,我的博客名叫“Dang吉安”。我原來用的是化名,後來我們黨不是要求上網實名製嗎?我說實名製不錯,我這個名字多好,祝願黨吉祥平安。再說我宣傳中國文化是好事情。我也改成實名製。結果我一改,提示我:“對不起,你的名字裏麵有敏感詞。”這可是我的實名啊。我就打電話給他們,我說這確確實實是我的實名,我可以給你看身份證。對方說:“沒辦法,上麵要求的,有敏感詞就不能用作網名。”所以我隻好改成“Dang吉安”。
    
     今天要講的話題是“儒家思想與現代化”。這兩個概念都有些“敏感”,有很多爭議。所以我們先花一點時間分析一下,為什麽人類對某些概念會有那麽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說米飯好吃,有人說饅頭好吃。這兩種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可是有些事情是能夠達成一致的。比如,大米和白麵哪個含熱量高?這很容易達成一致,你隻要測一測就行了。但是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就很不容易達成一致了。這是什麽原因呢?這是因為我們人類在判斷事物的時候有兩種基本判斷。一種叫事實判斷,一種叫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就是這東西是什麽,可以用數字來表示,象熱量。它是客觀的,誰測量都是一樣。而價值判斷,就是好壞、善惡、美醜等,叫價值判斷。這些離開具體的人就不存在,它們是主觀的。一旦涉及主觀的東西,就很不容易達成一致了。
    
     大家如果再看到關於儒學或現代化的爭論,你們先看看他們爭論的是事實判斷還是價值判斷。如果是價值判斷,很多問題事實上並不成立。因為價值這東西都是一體兩麵的。任何事物隻要從價值上判斷,好和壞總是同時存在。就像一枚硬幣,正麵和反麵總是同時存在一樣。有人說,正麵可以單獨存在,我把硬幣弄彎,包成球狀,把反麵包到裏麵,不就隻有正麵沒有反麵了嗎?但是你想一想,包成一個球,球有正麵嗎?你可以說它有表麵,但它沒有正麵,因為它沒有反麵。
    
     任何事物的優點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是缺點。我老婆有一次幫著我女兒的舞蹈老師搬家。該吃晚飯的時候,我老婆說:“我來做飯。吃完之後咱們接著收拾。”另一個學生家長說:“不行,我得趕緊回去做飯。我老公正在家生氣呢。你老公會不會生氣?”我老婆說:“不會。他自己會做。”她說:“你老公真是個好老公!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他是個好老公。”按常理來講是不是好老公?當然是。我老婆喜滋滋地就回來了,跟我講:“大家誇你呢。”我說:“誇我什麽?”“誇你是個好老公呀,老婆不回家做飯也不生氣。哎,你真不生氣呀?”我說:“我為什麽要生氣呢?我好不容易有機會自己想吃點什麽就做點什麽,我憑什麽生氣呀?”這句話一說麻煩了。“這麽說,我天天給你做飯,都是你不愛吃的?你這人也太難伺候了!”所以,“老婆不回家做飯,老公不生氣”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未必就是好事。這就是為什麽“好”和“壞”不能截然分開。
    
     我為什麽要講這個內容呢?就是因為我講儒學任何好的方麵,你都可以從反麵批判它。這就是儒學為什麽會被忽而抬到天上,忽而摔到地下。不說明這一點,我下麵的講座可能就會經常被打斷。這是一個題外話。
    
     今天為什麽要把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講呢?是因為,我們現在處的是現代化階段,可是現代化也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沒準兒可以借用儒家思想來彌補。
    
     先講現代化。現代化是從啟蒙運動開始的。現代化的本質是人性解放。人類什麽時候開始追求解放了,就進入現代化了。啟蒙運動正是一次人性大解放。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寫過一本書,叫《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精神就是人性解放,或者說自由。如果把自由應用在經濟上,就是資本主義;如果用在政治上,就是民主製度;如果用在宗教上,就是新教。剛才陳老師介紹我的家庭背景是天主教。北美占主導地位的是新教。為什麽把它應用在宗教上就是新教呢?新教跟天主教最大的區別是,新教誰都可以自己成立教會,而天主教不是,有一套嚴密的體係。自由用在研究自然上就是科學。但是,自由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因為人性具有善惡兩麵。你不可能隻解放善的一麵。西方實現現代化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怎樣限製人性惡的一麵。西方靠兩樣東西,一個是法製,另一個就是信仰,具體來講就是宗教。啟蒙運動本來是反宗教的,但是它所引發的現代化卻離不開宗教。
    
     信仰和法製是正交的關係,不存在要哪個不要哪個的問題。學數學的都知道,x軸和y軸上的變量變化是彼此獨立的,這叫正交。法製和信仰就是正交的關係。國內廣泛爭論的“文化決定論”和“製度決定論”,其實也是正交的關係。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就象織布,必須有經線和緯線。隻有一種線是織不成布的。
    
     法製在西方的實施很成功。當然也能指出它有什麽問題來,不過總體來講是有效的。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法律化、條文化,總是有法律涉及不到的地方,這時候就要靠信仰。在西方,信仰的具體形式就是宗教。然而,宗教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一個研究機構叫Pew Research Center,隔幾年調查一次北美宗教信仰的情況。美國不信教的人數長久以來沒有突破10%,可是到了2012年,不信教人數上升到19.6%。加拿大更高一些,是24%。再看看我們所在的卑詩省,44%的人不信教。總體來講,西方社會正處在一個不可逆轉的世俗化過程之中。世俗化帶來的影響是人類曆史上沒有遇到過的。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匹茲堡有個鋼鐵大王叫卡內基。台灣曆史學家許倬雲就住在匹茲堡,他參觀過卡內基故居。吃的住的相當簡樸。卡內基生前就捐了很多錢,用於各種社會公益事業。身後把幾乎全部財產捐出去,有四百多億。他說,我掙的每一分錢都是上帝假我之手掙來的,所以這些錢都要回歸上帝。他們有信仰,他掙錢也是為他的信仰而掙的。這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講的新教倫理以及資本主義精神。
    
     現在還有這種精神嗎?這次金融風暴,華爾街那些人從第一天開始就知道房地產泡沫一定會破。我們外行人不知道,他們搞這個的一定知道。房屋抵押來抵押去,沒有產生新的價值,怎麽能不破呢?但是,破了跟我有什麽關係?國家來收拾。我上千萬的傭金照拿。這些人沒有一點兒信仰,沒有一點責任感。信仰缺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沒有信仰對於西方世界來講確實是不可以的,可是在中國呢?中國幾千年來也沒有西方這種宗教式的信仰,不是也挺好的嗎?信仰是不是不可缺少的?是不可缺少,但不一定是宗教式信仰。中國雖然沒有宗教式信仰,但是有另外一種信仰,就是儒家思想。它所起的作用,很像是西方宗教所起的作用。
    
     中國是什麽時候開始現代化的呢?早在70年代就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中國人對現代化的理解就是高樓大廈、汽車、飛機。那時候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剛才說了,現代化就是人性的解放。沒有人性的解放,現代化是實現不了的,高樓大廈是蓋不起來的。隻要解放了人性,允許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你看深圳的高樓一天一層就起來了。
    
     中國的現代化準確地講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因為改革開放意味著人們可以追求物質利益了。這是人性中以前最受壓製的部分。中國過年的時候要說“恭喜發財”,可是改革開放之前是不許說的。那是四舊,是物質享受。我家在農村,過年一大早要出來拜年。我記得1982年春節的那天早上出來拜年,忽然聽到大喇叭裏廣播人民日報社論《恭喜發財》。啊!現在過年可以說“恭喜發財”了,大家奔走相告。見到一撥人就說:“你聽到沒有,廣播裏說恭喜發財。”後來仔細一聽,是人才的“才”,說是“恭喜你發現人才”。可以想象那個編輯是多麽煞費苦心。如果直接說“恭喜發財”,大家可以發家致富了,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他借一個諧音來表達這種意思。可見,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初,追求物質利益仍然是受到壓製的。
    
     自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正式開啟了邁向現代化的進程。30多年過去了,現代化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麽呢?漫天的霧霾,道德的淪喪,全社會一切向錢看。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西方現代化的兩個支柱——法製和信仰,在中國一個也沒有。法製,還不隻是政府不想法製化,老百姓心裏也沒這個概念。我有個朋友是中醫,做針灸、拔罐、按摩什麽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可以用醫療卡報銷十次按摩的費用,政府報一半,自己出一半。他怎麽做的呢?你來一次,我給你劃兩次,這樣你可以一分錢不花做五次。結果政府把他查處了。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點,這個人是非常好的人,仁、義、禮、智、信樣樣都能做到,就是沒有法製觀念。這是我們的通病,我不是說誰,其實我們都一樣。法製不行,咱們不說了。那麽信仰呢?中國曆史上是有信仰的,就是儒家思想,可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放棄了,認為那是阻礙我們現代化的因素。放棄儒家,引入了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也可以。信仰這東西無所謂對錯,也無所謂好壞。隻要有就比沒有強。可是改革開放開始,共產主義還有人信嗎?也沒有了。現在是真真正正的沒有任何信仰。沒有信仰就會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情況。
    
     現代化在西方基本上是成功的。在中國就有很多問題,就是因為缺少法製和信仰這樣的限製性因素。我們舉一個自然界的例子。鯉魚在中國是很吉祥的一種魚。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因為他兒子出生時,魯國國君送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有“鯉魚跳龍門”之意。年畫中常見的題材是一個娃娃抱著一條鯉魚。可是美國河裏的鯉魚比人還大,別說娃娃,成人也抱不動。北美本來沒有亞洲的這種鯉魚,為了減少湖裏的水草,從亞洲引進了一批吃草的鯉魚放到湖裏。引入外來物種是有風險的,不過他們覺得反正鯉魚跑不出這個湖。沒想到天降大雨,湖水漫了出來,鯉魚遊到了河裏,結果鯉魚在幾大河流迅速繁殖,個個長成了鯉魚精。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在美國的自然環境中沒有限製鯉魚生長的因素。到底是些什麽因素,交給生物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一個事物如果沒有限製因素存在,它就會無限製地生長。中國引入西方現代化,正像美國引入亞洲鯉魚一樣,沒有限製性因素,才會導致現在這個情況。
    
     很多人跟我說:“照你這麽說,中國就不應該實現現代化了?”現代化肯定是需要實現的。可是我們一定要把配套的機製建立起來。西方有法製,我們要學過來。他們還有信仰,我們也要有信仰。但是,把基督教信仰或者伊斯蘭教信仰原封不動搬到中國來,應該是行不通的。咱們也不用抬杠。因為任何超越性的信仰都是有條件的。生物學家們已經在這方麵做了一些研究。人的基因裏麵有一種基因決定他能不能信神,他們把它命名為“上帝基因”。沒有這個基因,你說破大天他也信不了。我就沒有,我們家就是天主教出身,我一天也沒信過。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講,宗教信仰沒有辦法普世化。那怎麽辦呢?其實我們有一種不具超越性的信仰,就是儒學。這就是我今天要重點講的。
    
     儒學是什麽?在座的應該都參加過批林批孔吧?大家張口就能回答,“三綱五常”。這是從政治學角度理解的,說它是用來統治人的一套東西。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儒學還是一套倫理學,它是講人和人怎麽相處的。但是在我看來,倫理學也不是儒學的本質。倫理學哪個國家都有,哪個民族都有。就像黑格爾批評儒家的時候說的,儒家講的倫理沒什麽新鮮的,我們的倫理比他們的還要好。我覺得儒學最有特點,最能區別於其他思想體係的是,它是關於安身立命的學問。它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價值在哪裏?”“人生的意義在哪裏?”等問題而創立的一套思想體係。我們一層一層來說,看看儒學到底是怎麽樣的。
    
     還是從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三綱五常”講起。儒家原典裏麵並沒有出現“三綱五常”這種說法。第一次提出這個是西漢的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裏。最後把“三綱五常”定為官方意識形態是在董仲舒之後大概一百來年,漢章帝的時候。當時開了一次全國意識形態工作會議,叫白虎觀會議。會議由漢章帝親自主持召開,最後整理出一個決議來。這個決議叫做“白虎通義”,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白虎通》這本書。在這裏麵正式把“三綱”和“五常”——當時說的是“六紀”——定為官方認可的儒家思想。
    
     我們首先要知道,“三綱五常”不是儒家原典裏的東西。不過,講的還是有道理的。我們先看看“五常”。“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所謂常就是常理,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些為什麽不能叫做常呢?它們是跟特定曆史條件相關的。堯舜禹的時候,君主是禪讓的,無所謂君為臣綱。實現民主之後,君為臣綱又過時了,所以那個不能叫常。當時定這個的時候,還是有所考慮的。“常”是說這個東西到了什麽時候都不會過時。
    
     我們逐字分析一下“五常”。我希望大家從理性角度去分析,就是看看造字的時候它們都是什麽意思。這五個字都是在儒家之前造的吧?在造這些字的時候,古人到底想表達什麽意思。
    
     先看“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單立人和二怎麽就是愛人了呢?《說文解字》解釋說,親也,從人從二。愛人嘛,一定是兩個人的事了,所以從人從二。從這個角度講,也能講得通。但我總覺得這個字不應該這麽簡單。我們看一下這兩橫到底什麽意思。兩橫在甲骨文裏和金文裏其實就是“上”字。“上”還有個異體的寫法,是“丄”。所以“人二”實際上是“人上”。有沒有其他證據呢?有的。有本書叫《六書通》,裏邊搜集了各種“仁”的寫法,其中有一種寫法就是單立人,一豎一橫。所以,“人二” 不對,是“人上”。“人上”解釋成愛人就可以理解了。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就是“愛人”嗎?
    
     我們為什麽要“愛人”呢?是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愛。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也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統治者,都希望別人愛他。而且越是統治者越希望別人喊他“最最敬愛的”。這是一個基本人性,無論好人壞人都是需要的。
    
     怎麽才能讓別人愛你呢?一個辦法就是靠強製的手段,靠權威。這個辦法也很有效。不是有這麽一句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嗎?這就是用強製的手段來讓孩子愛你。但是用強製手段和權威它不長久,因為兒子總有長大的時候,爸爸總有打不過兒子的時候。權威也是這樣,它總有衰落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很難靠這個辦法了。那靠什麽?靠把你自己變得可愛,這才能永久地得到別人的愛戴。怎麽才能把自己變得可愛呢?就是靠這個“仁”字。
    
     “仁”是儒家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以人為本”。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論語》中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家的馬棚著火了。孔子退朝回來,先問:“傷著人了嗎?”沒有問傷著馬沒有。這就叫“以人為本”。孔子是不是不關心動物?不是的。我們看這句話,“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隻垂釣不撒網。弋是拿彈弓射鳥,但不射窩裏的鳥。要麽是小鳥,要麽是正在孵蛋的鳥,要讓鳥休養生息。孔子是很講生態的。另外,無論什麽事總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這也是現代人的一個基本道德。我教我女兒開車的時候,我們教會的一位老先生跟我說:“如果有一天,你女兒給你打電話,說爸爸我出車禍了,你知道你第一句話應該問什麽嗎?”我說:“應該問什麽?”他說:“你第一句話一定要問,你傷著沒有?千萬不要問,車撞壞了沒有?”我說對,這不就是孔子問的嗎?傷人乎?不問馬。所以,這跟動物保護沒有衝突。
    
     另外,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仁”這個字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果仁”。核桃仁也是這個“仁”字。為什麽用“仁愛”的仁來代表“果仁”呢?有沒有人想過?中國人很習慣了,這不就是一字多義嗎?不對。用“仁愛”的仁代表“果仁”是有深刻含義的。核桃仁是核桃最有價值的部分,而“仁愛之心”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部分。核桃沒仁就不成其為核桃,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不成其為人。從這個角度去看它們是一樣的,所以就把最有價值的部分稱作“仁”。所以你看,中國字不細想不知道,一細想非常有道理。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裏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他說“果仁”的“仁”以前就寫作一撇一捺的“人”。從明成化之後才把“人”改成了仁愛的“仁”。他說這個改動“於理不通,學者所當知也。”我倒沒覺得於理不通,我覺得改得非常好,非常符合人性。
    
     第二個字“義”。繁體字是上麵一個“羊”,底下一個“我”。簡體字是一個叉上麵一個點。簡體字我們不去講它。中國漢字需要簡化嗎?需要。很多簡化得也不錯,但是這個“義”字肯定簡化得不好。我們看看“義”的本意是什麽。“羊”是做犧牲用的,而“我”呢?“我”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右邊是“戈”,左邊是帶齒的兵器,應該是類似豬八戒的耙子那樣的兵器。後來演變得不像齒了,篆書就沒有齒的意思了,變成了一隻手,手持兵器。那邊在殺羊,這邊有手持兵器的武士。這是在幹嗎呢?祭祀呢嘛。所以“義”實際上是“儀式”的“儀”的本字,祭祀的儀式。後來就把它轉借來代表“正義”。為什麽拿它代表正義呢?有道理。帶羊的字在漢字裏都是好字,比如美、善、祥、養、羨等等。為什麽呢?因為羊是做祭祀用的,肉又很鮮美,動物的性格又很溫順,而且羊的發音就是“陰陽”的“陽”,所以羊都是好的。“正義”當然也是好的,所以“義”裏麵有“羊”很容易理解。為什麽有個“我”呢?就是因為,什麽才叫“正義”呢?每一個自我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護才叫“正義”。通常說“我們要保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那叫正義嗎?不叫。每一個“我”都得保護才行,差一個都不行。原告被告都服從判決,那才叫判得公正。有一方說“我不服”就不公正。所以“義”這個字造得非常科學。
    
     我們再看看這個“我”字。英文裏麵就是一豎“I”。因為這個概念是最常用的,所以要用最簡單的。中文的“我”搞這麽複雜,為什麽?有道理。這個字應該來自於古代戰場,手持兵器打仗,有“敵方”有“我方”。為什麽把它引申為“自我”的概念了呢?是因為,每一個“自我”要想生存必須手裏得有武器,否則你早被消滅了,哪還來“我”啊?“手持兵器”意味著這是個獨立的“自我”,能夠保衛自己。美國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是“政教分離”。第二修正案是什麽?就是“個人有持槍的權利”。美國禁槍為什麽禁不了?就是因為它有這條法律規定。我買的物業怎麽來保護?別人給我強拆了怎麽辦?我可以用最極端的手段保護它,就是用槍。誰要不經我允許進來可以開槍打死他。“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中國人在造“我”這個字的時候,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就是必須有能力保衛自己。現在不用動刀動槍了,但是必須拿起法律武器保衛自己。都說西方是個人主義的文化,中國是集體主義的文化。我看未必,從這個“我”字看,中國古人也是很強調“自我”的。而且這個字甲骨文就有,不是現代人造的。造這個字的時候,大概的意思跟這個也差得不遠。中國人很久以前就有“自我”的意識。這樣說應該不為過吧?
    
     我們再看下一個“禮”。禮有兩個意思,禮貌和禮儀。這兩個意思在英文裏也是不同的,可是在中文裏用同一個字表示。奇怪吧?因為這兩個意思也有相通的地方,它們都是用一種形式主義的東西來表達一種情感。比方說禮貌,見麵握握手。握手幹嗎?他如果要摔倒了去拉他一把,這個有用。好端端的握什麽手嘛?形式主義的東西,不過表達一種友好。禮儀也是這樣,祭天祭地,這種禮儀有啥用啊?沒什麽用,形式主義的,可是表達一種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從這個角度講它們是一樣的。
    
     繁體“禮”的寫法是左邊示字邊,右下方是“豆”,豆是裝祭品的容器,上麵的筐子裝的是祭品,大概是麥穗稻穗之類的東西。“示”是個祭台,一橫是個台子,一豎兩點是支撐物,上麵一小橫是祭品。“示”的本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啟示”。凡是帶“示”的字都跟神有關,像神、祈、禱、祭、祀等等,中國文化也是由“神啟”開始的。
    
     孔子實際上是把“禮”作為“法”來講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什麽“克己複禮”就是仁呢?把“禮”理解為“法”就能講通了。如果說“克己守法”,對不對呢?沒有人反對。克製自己,遵守法律,這就是仁嘛。孔子雖然沒用“法”這個詞,但是他討論到“禮”的時候,心裏想的是“法”。
    
     “法”在西方是有神聖性的。從示字邊來看,中國的“禮”也是有神聖性的。中國人對“法”沒有敬畏感,但對“禮”就有。法可以不遵守,禮是不能不遵守的。過年總要給長輩拜年,否則見了麵會很尷尬。所以“禮”是有神聖性的。根據中國人的特點,如果把“禮”理解成“法”,可能會有利於我們的法製建設。這是我的一點體會。
    
     “禮”為什麽是“法”呢?在《論語》裏麵記載了這麽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國。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孔子說,“知禮。”魯昭公對孔子有知遇之恩,就是送他鯉魚的那個國君,所以孔子肯定得說“知禮”。孔子退出去之後,陳司敗就把孔子的學生巫馬期叫過來說,你們老師不怎麽樣嘛。“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子不黨是說君子不結黨營私,相互偏袒。魯昭公娶的是吳國女子。吳國是姬姓,魯國也是姬姓。按照《周禮》的規定,同姓不能結婚。昭公娶同姓女子為妻,你們老師還說他知禮,這不是明著偏袒他嗎?巫馬期出來就告訴孔子了。孔子聽了之後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從這件事來看,《周禮》中的那條規定不就是婚姻法嗎?所以“禮”和“法”是可以相通的。
    
     我們再看“智”。樊遲也問孔子什麽叫智。孔子說,知人。《論語》裏並沒有這個“智”字,統統都是“知”。孔子並沒有區分它們,因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智慧”。我們也從文字學角度看看這個“知”。“知”字右邊是“口”容易理解。我告訴你知識當然得用口告訴。左邊是“矢”,是箭頭。篆書的寫法就是畫個箭頭。為什麽要有個箭頭呢?有人解釋“矢”是表音的,我看未必。咱們分析一下。“我告訴你一個知識”,跟“我給你一個禮物”有沒有區別?有。我給你禮物,後悔了,我還可以想辦法要回來。可是我告訴你知識,回頭情報局的說那是軍事機密,我還能要回來嗎?要不回來了。“知”就有這個特點,他一旦知道你沒辦法讓他不知道。用什麽來表示這一層含義呢?“開弓沒有回頭箭”,所以有個箭頭。這代表了知識最本質的特點。中國人造字很講究吧?
    
     後來變成“智”,底下加了一個“曰”。你有知識,你還要把它有條理地講出來,那才是智慧。木匠手藝很好,可是他沒法帶徒弟,他講不清楚。那個隻是技能,不能算智慧。
    
     “智”在五常中有點特殊,它同另外“四常”不是並列的關係,而是基礎。沒有“智”其它都談不上。比如“愛人”,隻有“知人”才能“愛人”。你如果不知道這個人需要什麽,根本沒法去愛他。我們覺得某個人待我很好,無微不至,通常是因為他知道你那會兒需要什麽,所以能及時地提供幫助。而有些人不好,也往往因為他不知道你討厭他那樣。他也不一定很壞。我上學的時候住宿舍。其中一個同學家裏富裕,他有個雙卡錄音機,我們就蹭聽他的。吃飯的時候端回宿舍,“打開收音機讓我們聽一聽。”可是晚上我們都熄燈睡覺了,他還聽。你還拿他沒辦法,因為你白天還要蹭聽呢嗎?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我說:“你能不能戴上耳機聽呢?”他說:“哦,我還以為大家都想聽呢?”你看,他並不壞,他隻是不知道你們這會兒不想聽。他是由於“不智”導致了“不仁”。所以“知人”是“愛人”的基礎。
    
     另外一點特殊的是,仁、義、禮、信都隻能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而“智”除了“知人”之外,還可以“知物”,還可以“知道”。“道”是宇宙運行的規律。知道了宇宙運行的規律才能說“知道”。你不能隨便就說“知道”的。“智”代表的是理性。儒家是很看重理性的。樊遲又問智。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意思是要為老百姓辦實實在在的事,鬼神可以敬,但是要敬而遠之,這才叫“智”。這不是很理性嗎?我們來加拿大是禮拜六下的飛機,禮拜天就被朋友帶到教會去了。我老婆忘了鎖門,朋友說:“不用鎖,交給神了。”這個不行。我們所有的東西,包括現金都在家裏放著呢,怎麽能不鎖門呢?這就沒做到“敬鬼神而遠之”。門還是得自己鎖,不能指望鬼神替你鎖門。孔子這個思想很具有現代意義。
    
     孔子信不信神呢?也不能說不信,孔子從來沒說過沒有神,他隻是回避。《論語》裏記載,子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接著問,“敢問死。”死是怎麽回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都是回避。《論語》裏麵還記載著一條,“子不語怪力亂神。”通常的斷句是怪、力、亂、神。我覺得不對,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語”就是不說,不討論。“怪力”就是超自然力。什麽叫“亂神”?孔子是拜神的,“祭神如神在”,不過不祭那些亂七八糟的神。準確來講,孔子不是有神論者,也不是無神論者,而是疑神論者。疑神論是把神懸置起來,不肯定也不否定。它否定的是“對神的肯定”而不是否定“神的存在”。比如外星人,如果有人說“外星人肯定存在”,我一定不相信,但我也並不認為外星人一定不存在。莊子有一句很精辟的話,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就是上下、左右、前後,三維空間。三維空間以外的事情,孔子存而不論,非常聰明的做法。這就是孔子理解的“智”。
    
     剛才說了“智”是把知識有條理地講出來。其實“道”這個字也有“言說”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指宇宙運行的規律,第二個“道”就是“言說”。能說會道,胡說八道,都是言說的意思。為什麽?隻是一字多義嗎?不是。今天大家開車過來,先從Google地圖上查好怎麽走,然後打印出來。可以不打地圖,隻打文字,哪個街左轉,哪個街右轉。隻用文字敘述就能把路線說清楚。為什麽能?因為經過的都是“道”。如果是爬雪山過草地,沒有“道”,你能用文字說清楚嗎?你隻能畫圖。所以有了“道”才能夠“說”清楚。這就是為什麽“道”又有“言說”的意思。德裏達有一句名言,“語言之外,別無他物”,這也是“道”這個字所表達的意思。不能用語言說清楚的事物,就不是符合理性的。
    
     再看第五個字“信”。《說文解字》解釋“信”,誠也。它的寫法是“人言”,金文有時候寫成“人口”,就是人的話。“人言”怎麽就是“信”了呢?其實它是說,隻有“人言”才有“信不信”的問題,大自然的語言不存在“信不信”的問題,它一定是“信”的。法律上為什麽一定要靠證據呢?光靠口供是不行的。因為證據就是大自然的語言,那是不會騙人的。《中庸》裏有一句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信是天的根本屬性,它不會騙人。可是人會騙人,所以人要學著誠,叫做“誠之”。既然天是誠的,人可以誠可以不誠的時候,就要向天學習,也要誠,這是做人的道理。
    
     “誠”這一條,可以為我們判斷是非提供一個框架。憲法第七十一條說,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國家任何行政機關都有義務協助特別調查委員會的調查。但這一條從來沒實施過。這次高鐵事故之後,有法律專家向全國人大建議,啟動憲法第七十一條,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因為這個事情你不能讓主管部門自己調查,那得不出客觀的結論。呼籲了半天,還是由國務院成立的調查組。這條實施起來那麽難嗎?是有難度,要考慮很多因素,要找一個適當的時機。慎重是對的。可是象高鐵事故這麽難得的時機,還不去實施,就說明你根本就沒打算實施它。你把它寫到憲法裏卻根本沒想實施,這叫什麽?不誠。違反了儒家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如果有人提出,這一條不利於黨的一元化領導,應該將其刪除,我也許會對他有所敬佩,因為他起碼做到了“誠”。
    
     剛才說的是“五常”,現在說一說“三綱”,也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些都不是孔子講的,甚至不是儒家最先提出的,董仲舒不是原創。把君臣、父子、夫妻三者並提,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忠孝》篇中,“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亂。”實際上“三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中國文化中的糟粕很多是法家的。
    
     我們先看看“君為臣綱”,如果也用一個字來表示就是“忠”。孔子沒有說過“君為臣綱”,但說過“君君臣臣”,但他是說“君要象個君,臣要象個臣”。君要有擔當,該做出決斷的時候要做出決斷,要有領導能力。臣也是這樣,該服從的時候你要服從。他是從一個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論述君臣關係的。他並沒有把它上綱上線。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臣要以道義事奉君王,不是唯命是從。如果不能以道事君,就辭職不幹,何來“君為臣綱”?孟子說得更為直白:“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另外,“忠”也未必專指“忠君”。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沒有說,為“君”謀而不忠乎,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忠是指為別人做事要全心全意,不摻雜私心。比方說房產經紀,有沒有全心全意替客戶來想呢?在公司上班也是這樣。你有沒有想著占公司一點便宜呢?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不好。儒家反對這樣做。有的人說,我這個老板不好,他總是克扣我們的利益,這該怎麽辦?走人就行了。孔子不是說“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嗎?孔子還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是個無道之人,你還在他手下幹活,本身就是你的問題。當然,找份工作不容易,有時候需要權衡。
    
     我們再看“君”字。在《說文解字》裏,許慎說:君者,群也。人是社會性動物,總要有個頭兒。大雁不得有個頭雁嗎?猴山上不得有個猴王嗎?有群就得有君。看這個“群”字,很多人拿這個字批評中國文化。躺著的“山”是“手”,手裏拿著一條鞭子,吹著口哨,在放羊。老百姓就是羊,君就是放羊的。這樣理解對嗎?很形象,也確實反映了中國君主製社會的本質。君主也會去愛護百姓,但是他們是象牧羊人愛護羊那樣來愛護百姓的。不過,這個字不是那個意思。“君”有兩部分組成,上邊是“尹”,下麵是“口”。“尹”的意思是“管理”,楚國的宰相就叫“令尹”。甲骨文和金文的“尹”,那一撇不是撇,是直的豎。這個豎是一根針,手拿著一根針,給人紮針呢。所以,“尹”原本是治病的意思,它的讀音也取自“針”。加一個“口”表示,不是用針治病,而是用口治病,是給社會治病。當社會有了矛盾時,需要有人出來調解、解決。這個人就是“君”。“君”的讀音也來自“針”。君不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而是管理社會的。這個字反映了古人的執政理念,“君”和“民”的關係類似於“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儒家在解釋君的時候,是從君的本意來說的。
    
     儒家到底對政治是怎麽來理解的呢?我們老說,儒家是維護統治者利益的一套學說。不是。《禮記·禮運篇》是最能代表儒家政治理想的一篇文獻。記載的是孔子的話,當然也有人懷疑是漢儒托孔子之口杜撰的。即使如此,也總是儒家的觀點。“昔者,仲尼與於蠟賓。”從前孔子參與蠟祭,祭祀的時侯要點蠟,所以叫“蠟祭”。蠟賓就是助祭。“事畢,出遊於觀之上。”觀是宗廟兩邊搭的台子,可以觀風景。“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言偃是孔子的學生,也就是子遊。子遊在旁邊,就問孔子:“君子何歎?”孔子說:“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大道之行”是指堯舜禹的時候,孔子認為那是大道盛行的時候。“三代之英”就是夏、商、周的精英。這幾個時代我都沒有趕上,不過我是心向往之的。
    
     底下是孔子接著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幾句話你們不一定聽說過,可是一定聽說過“天下為公”這四個字。孫中山手書到處都是。孔子說,大道之行的時候,天下不是誰家的天下,而是大家的天下。君主不是世襲的,而是選出來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和平相處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不是社會保障體係嗎?“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東西不要浪費。“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己。”出力的時候不要吝惜,這不就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嗎?“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孔子的理想社會。
    
     後來就不一樣了,“大道即隱”了,“天下為家”了,“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這時候才開始世襲,開始製定禮儀等等。這種社會“是謂小康”。我們奔小康,奔得是這種社會,不是大同社會。儒家政治上的追求,並不是封建專製。這個大家要知道。
    
     “父為子綱”實際上是“孝”。儒家並不主張愚忠愚孝。《孟子》裏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麽知道嗎?那兩個《孟子》裏沒有講,不過在《十三經注疏》裏,有人給出解釋,不一定是孟子的話,但是我們可以參考:“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是三不孝。第一條就是“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你的父母有過錯,你不指出,還去順從,就會讓你父母被人指責。這就是不孝。所以,不要一提孝就是愚忠愚孝。
    
     “孝”從本質上講是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如果真能相信這個當然沒問題,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父母給的,這總應該相信吧?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創造者,為什麽不去崇拜他們呢?孝實際上是基於這樣一種心理需求,就是對賦予你生命的人的崇敬。這是很有理性的。
    
     生命是第一位的,任何東西與生命比起來都是次要的。《孟子·盡心》裏記載著孟子和他的學生桃應的一段對話。桃應問:“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之何?”舜做了天子,皋陶是舜手下五個重臣之一,負責刑法。“陶”讀作yáo。“皋”是姓,古中先生就姓皋。皋陶是古中先生的老祖先。瞽叟是舜的父親。天子的父親殺人了,該怎麽辦?孟子說:“執之而已矣。”把他抓起來不就得了嗎?桃應說:“然則舜不禁與?”舜不會阻止他去抓嗎?這在當下很常見。孟子說:“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舜為什麽要阻止呢?是舜授權給他的。“然則舜如之何?”那麽舜該怎麽辦?“舜視棄天下猶視棄敝屣也。”舜視拋棄天下如同跟拋棄一雙破鞋巴一樣。“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然,樂而忘天下。”舜應該拋棄天子的位子,背著父親越獄,逃到沒人的地方,享受天倫之樂。哪有為統治者服務的意思?統治者“視棄天下如棄敝屣”嗎?為什麽父親被抓了,兒子寧可拋棄天子的皇位也要背著父親逃跑呢?因為沒有他就沒有你,這就是對生命的敬畏。這一段對話闡釋了儒家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解。
    
     有人可能會說,舜的做法對被害者是不是不公平?不是。還被害者一個公道是執法者的責任,不是肇事者家屬的責任。社會不應把正義寄托在肇事者家屬大義滅親之上,那樣就會出現“文革”中父子相互揭發,夫妻相互揭發的人倫慘劇。
    
     “夫為妻綱”我們不用多說了。我一直不認為孔子是主張男尊女卑的。《詩經》是經過孔子親自編輯整理的。《詩經》裏的觀點應該代表孔子的觀點。《詩經》裏有很多美好的愛情詩篇,比如第一篇《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一個男孩子追求一個女孩子,怎麽追也追不到,輾轉反側,寢食不安。談過戀愛的都能理解這種心情。這裏有男尊女卑嗎?我看不出來,相反,女孩子很高傲。《詩經》裏還有女孩追男孩的。比如《搴裳》,“子惠思我,搴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大意是,你要是想我啊,你就撩起衣服過河來。你要是不想我,難道我就沒有其他人?你個小狂童,看你狂得那個樣!有一點男尊女卑嗎?所以我常說,封建時代的女子一點都不封建。
    
     這是大家對儒家最通常的理解,就是“三綱五常”。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三綱”和“五常”是不一樣的。“三綱”是用來治國的,屬於政治學範疇;“五常”是用來修身的,屬於倫理學範疇。批判儒家或者弘揚儒家,你一定要說清楚,你批判的或者弘揚的是“三綱”還是“五常”。你批判“三綱”我沒有什麽意見,我還可以跟你一起批。但是仁、義、禮、智、信哪一條錯?沒有一條是錯的。就算現在是民主社會了,仁、義、禮、智、信一條也不能缺,這是做人的起碼底線。沒有了做人的底線,還奢談什麽民主自由?“五常”為什麽叫“常”?就是因為它是跨越時空的,無遠弗屆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普世價值”。
    
     “三綱五常”是儒家的全部嗎?遠遠不是。我們剛才已經說了,“三綱五常”是統治者加進了自己的意誌的。如果我們讀儒家原文的話,還可以看到儒家對獨立人格是很講究的。比方說,“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梁漱溟當初在政協會議上跟毛澤東爭論的時候,底下有好多人轟他下去。梁漱溟就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誰拿我也沒辦法。這就是君子人格。這個統治者會弘揚嗎?不會的。還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和而不同”。這也是中國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不同之處。有不同觀點完全可以,大家還可以和諧相處。這種理念統治者會宣揚嗎?不會的。
    
     這是不是儒家的全部?我看仍然不是它的本質。它的本質在於安身立命。儒家所講的任何一點,都是為了回答“人這一生該怎麽過?”“人生意義在哪裏?”這一類問題。我們看看這個“命”字。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什麽?生命。“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這裏的“命”就是指“生命”。還有“我的命好苦啊”,這個“命”是“命運”。還有“我命你去幹什麽”,這是“命令”。“臨危受命”,這個命是“使命”。“命”字不用和別的字結合就有這麽多意思。不過,每個漢字隻有一個本意,也就是造這個字的時候想表達的意思。這四個含意中哪一個是“命”的本意呢?你們能夠猜到嗎?通常會認為是“生命”。其實“命”還真沒有“生”的意思。這個“生”字有“生長”的意思。篆書中的“生”象大地之上長有花草樹木。可是“命”本身真沒有“生”的意思,所以肯定不是“生命”。剛才有人說是“命令”,沾一點邊。因為“命”字裏確實含著一個“令”字。“命”字去掉“口”就是“令”字。再看看“令”是啥意思。“令”的下部和“命”的右下部一樣,都是一個人跪在那裏聽候命令。上麵一撇一納一點是什麽呢?這個是鈴鐺,Bell,也就是鍾,用來召集人的。“令”的上部是“鈴”的象形,那一點就是鐸。“令”的讀音也是取自“鈴”。一個人跪在鍾的麵前,聽侯命令要去執行任務。這個“令”字容易理解。加了一個“口”是什麽意思?“口”代表“千叮嚀萬囑咐”,因為這個任務非常艱巨、非常光榮,“你一定要這樣做、這樣做、這樣做”。這樣的任務應該叫什麽?叫使命。所以“命”字的本意是“使命”。我想這應該沒有什麽問題。
    
     問題是,為什麽拿本意為“使命”的字代表“生命”呢?又是一字多義嗎?不是。因為每一條生命都有一個使命在它的身上。這是造這個字的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我一直覺得倉頡造字的傳說是真事。這個“命”字很象是人造的,不是自然產生的,因為它都有著的深刻含義。每一條生命都賦有一個使命,在座的每個人頭上都有一個光環。
    
     你的使命是什麽你不一定知道。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他才知道上天給他的使命是什麽。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雖然上天千叮嚀萬囑咐,可是人那會兒太小,沒有理解。五十歲才能理解。我今年正好五十歲,我是六四年的。前不久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喝酒。我就問他們:“如果讓你們回到十八歲,重新填高考誌願,你們會選什麽專業?”他們有的說,我要學經濟,我要學法律,有的說我還學計算機。他們問我:“老黨,你為什麽問這個問題?”我就跟他們講:“五十而知天命。我們現在是知天命的年齡了。我們現在選的那個專業,才是上天派你來幹的事情。你十八歲時選的那個不是。”他們說:“老黨,你會選什麽?”我說:“我肯定不學計算機了,我會學哲學。我要把這些東西從理性的角度講清楚。”
    
     這就是中國人對生命的理解:每一個生命都有使命在它身上。這層含義美國也有人寫書。象這本書,叫《The Purpose-Driven Life》,中文翻譯成《標杆生命》。作者是美國著名牧師,叫華裏克。他在奧巴馬就職典禮上主持禱告。這是2002年寫的書,這本書的中心話題就是,每一條生命都是上帝為一個目的而創造的。其實大家可以想象,為什麽就會有這麽一條生命呢?憑什麽就有這麽個人呢?不是讓你白來人間走一趟的。這是2012年十周年版。封麵上加了一行字:銷售超過3200萬冊。美國一共三億多人口,十個人就有一本。買這本書的不一定全是基督徒,很多不信神的,或者信其他神的也買這本書,就是因為“人來世間是幹嗎來的?”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一個“命”字就代表了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我們現在弘揚儒學也是使命,需要我們全力去完成的。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我希望有誌於此的朋友,大家一起努力,把這個事情做好,為人類前途找出方向。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陳良:感謝黨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又生動的儒學課。我們有幾個朋友,包括黨老師和我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有興趣。在座的如果有朋友也有興趣,可以跟我們聯係。我們以後可以組成一個興趣小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一起提高。
    
    
     黨吉安:大家有什麽問題,可以討論一下。
    
     聽眾:我有個問題。剛才你提到,判斷事情有兩種判斷:一個是事實判斷, 一個是價值判斷。你還提到,在《十三經注疏》裏說,於禮不孝者有三,第一個是阿意屈從,陷親不義。在跟父母爭論的時候,有些事情是很明顯的,有些事情是由於價值觀念不同,所以有對與錯的爭議。如果爭執下去的話,就很容易傷到感情。有書上說,家庭是講親情的地方,不是講對錯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來掌握分寸?
    
     黨吉安:非常好的問題。先看你們爭的是什麽。如果爭的是對和錯的話,對和錯不純是價值判斷,好和壞是典型的價值判斷。對錯是需要統一的。但不能靠武力,要靠民主協商。爭的最多的是好和壞問題。不僅在家庭中,工作中也一樣。我是編程序的。我們做過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客戶需要填寫地址。其中國家一欄有兩種填寫方式,一種是用下拉式的,讓他從國家列表中選,一種是讓客戶自己填,United States也行,USA也行。那種方式好呢?各有好處啦,下拉式的整齊,但不靈活,因為我們還有美軍駐海外基地這樣的客戶,他們用的是軍內的郵政係統,沒有國家。我認為整齊不整齊倒沒關係,隻要郵局的人認識就行了。我主張讓他自己填。有人就不同意,說填得亂七八糟,數據不整齊。我說幹嘛非要整齊呀?他說,你住旅館是住整齊的,還是住亂的?你肯定住整齊的嘛。整齊當然好啊,這還用爭論嗎?問題落在“整齊好不好”上了。我說,那就不用爭了。你說怎麽辦就怎麽辦吧,因為這是價值判斷。價值判斷中好的也是壞的,壞的也是好的。整齊就是好嗎?不一定。國慶閱兵,三軍儀仗隊走得整齊,好不好?好啊,訓練有素啊。可是後麵的群眾方隊也走那麽整齊好嗎?不好,人民沒有個性。還是亂一點好,象“小平你好”那會兒,學生走得不整齊,可是很好啊,很有個性。所以“整齊就是好”是站不住腳的。凡是在爭論好和壞,你就要想一想其實是沒法爭論清楚的,就是剛才你說的,能夠讓就要讓。
    
     聽眾:我覺得你談得儒家的基本概念非常好。我以前聽過你好幾次講座。你提到中國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還提到信仰的問題。你指出在現代化的時候信仰在喪失。不管是北美也好,中國也好,信仰喪失是個嚴重的問題。你的意思是不是現代化造成了信仰喪失?儒家對現代化的貢獻難道是恢複信仰嗎?就這個問題,請你再稍微解釋一下。
    
     黨吉安:現代化是不是導致信仰的喪失?倒不是這樣。(聽眾:客觀上是不是這樣?)客觀上也不是這樣。它們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在中國,信仰的喪失與政治因素密切相關。而在西方,主要是理性的增長導致信仰的喪失。我們現在跟以前有什麽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科學技術空前發達,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科學任何一點進步都導致信仰方麵的退步。
    
     聽眾:你的說法是理性導致信仰的喪失。這個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說北美基督教的衰微,可能是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這樣一來的話,理性和現代化究竟是好的東西,還是本身就是負麵的東西呢?
    
     黨吉安:幸好我前麵打了預防針,否則就會陷入好壞之爭。由於理性的增長導致基於宗教的信仰喪失,咱們先不管它是好是壞,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問題是如何彌補它。這就需要有一種符合理性的信仰來彌補它。符合理性的信仰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我讀了儒家經典之後才發現,啊!我找到了。儒家思想裏麵沒有任何一點跟科學相衝突,也沒有任何一點跟西方哲學衝突。它的根基是“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還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為什麽把“道”放在那麽重要的位置呢?因為“道”代表理性。
    
     聽眾:我覺得你這樣一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儒家思想跟現代化比較融合,有利於解決現有衝突。這樣一來的話,就比基督教或其它宗教更能解決世界和平問題。
    
     黨吉安:是。但要防止一個傾向,就是要拿儒家來代替宗教,完全沒有代替的意思。儒家不會去挖宗教的牆腳。宗教的市場在流失,流失的這一部分人,你總得提供一個信仰給他。儒家就象收容站,別的宗教丟失的人,我們全要。這是信仰的最後一道防線。儒家之所以堪當此任,是因為它是建立在最基本人性之上的。
    
     Tim:首先感謝黨老師了做這麽一個非常豐富生動的報告。非常感謝!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就這位先生提的問題講一點。剛才黨老師補充的非常重要。信仰實際上有兩大類:一類是以宗教為基礎的信仰,這個當然占絕大多數。但是還有一種信仰,盡管有這類信仰的人,他不是信哪一種宗教,但是他自己的心裏麵有一種做人的準則,有他追求的東西。把這個和今天講的儒家思想結合在一起,我覺得確實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那麽就是說,儒家思想至少是一種選項,一種Option。在非宗教主義的信仰裏麵,以生命作為基礎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我想補充這麽一點。下麵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就是我們怎麽樣通過宣揚、學習儒家思想,才能夠解決現代社會,包括中國、包括西方社會,在現代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究竟怎麽去做?可行性怎麽樣?想請黨老師分享一下。
    
     黨吉安:Tim這個補充很好。我再講一件事情。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講座錄像,是複旦大學哲學係一個教授,講“人不能沒有信仰”。他講了兩個多小時,滔滔不絕。主題思想就是,人一旦沒有信仰,就會出現毒牛奶、地溝油這些東西。最後學生提問。一個學生問:“老師您的信仰是什麽?”嘩——全場鼓掌。那個老師說:“問得好,問得好,問得好。”連講三個“問得好”。“嗯,我肯定是有信仰的啦,我能沒信仰嗎?”可他講不出他到底信什麽。其實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說,“儒學就是我的信仰”。這有什麽不對的嗎?儒家講的所有東西,就像Tim剛才說的那樣,都可以作為堂堂正正的信仰。
    
     Tim說的另外一個問題也很重要,就是到底應該怎麽做?我今天是沒有時間說這個了。首先我們要借鑒一下西方成功的經驗,象基督教這種經驗。西方人進教會的也未必是真信,信也是不同程度地信。但他為什麽還去呢?首先它是一種文化需要。這個文化就是這樣的,就像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拜年,你不拜還真不行。祭祖,這都是文化。其次它是一種道德教化。儒家講了很多教化,基督教也是這樣。第三個呢,它還是一種傳統。比方說,婚禮怎麽辦?喪事怎麽辦?你總不能自己發明一套儀式吧?總得找一個現成的。教會正好提供一套這種東西。除了信仰之外,宗教還有一些實用的東西在裏麵。儒家也可以做這些。儒本來就是幫人家主持紅白喜事的一種職業。這是它的老傳統。其次怎麽來做它呢?我們看看在曆史上它是怎麽發展起來的——教育。孔子不是“至聖先師”嗎?他是辦教育出身的。孔子所辦的學校不是官學,是私學。培養人去做官的,實際上是幹部訓練班,不過是民辦的幹部訓練班。現在有這種班嗎?太多啦,企業培訓不就是幹這個的嗎?隻不過它培養的是企業的幹部,不是政府的幹部。
    
     聽眾:幾年以前我看到社會科學家說,宗教的深層是相通的。我覺得《聖經》跟今天黨老師講的這些,深層來理解沒有什麽重大區別。譬如說,今天基本上否定的,“夫為妻綱”。《聖經》裏麵不是說“先生是家庭裏的頭”嗎?怎麽來理解?妻子又是先生身體的一部分,包括“用右手去打左手”。你理解好了以後就沒有多大的問題。我最近經常在想的一個哲學問題,就是個人跟社會的關係問題。個人就象細胞,有癌細胞,有變異的細胞,有健康的細胞。社會就像整個身體,國家就像器官。生命的基礎是細胞。首先,個人的利益要保護,這是很重要的一條。中國人在這方麵是有點問題。然後,細胞健康了器官才能健康,生命才能永生,整體才能得利。這個是社會最基本的問題。這個想通了其他問題迎刃而解。
    
     黨吉安:這位先生的理解是對的。其實各種文化之間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衝突。他們的衝突都在哪個層麵上呢?就是價值判斷的問題,好壞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
    
     聽眾:我想問問你今天的命題為什麽講“儒家思想和現代化”?剛才這位先生好象是說現代化需要宗教信仰,我想這是不是你講座的目的?
    
     黨吉安:不是。首先,我為什麽要講儒家呢?我一開始並不了解儒家。我倒是一直對宗教問題很感興趣,因為我的家庭背景是天主教。我一開始是以反宗教的立場來關注宗教的。我當然會注意到宗教衰微的趨勢。這多少讓我感到鼓舞,因為我不是唯一的。但是,自從我接觸儒學之後,我的宗教觀有了大轉變。儒家“和而不同”的觀點教人以包容的態度看待一切事物,包括宗教。當我以這種態度看宗教時,我發現宗教信仰原來是西方現代化之所以成為可能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同法製一道,保證了人性惡的方麵不至於爆發。但是,宗教並不符合理性,它走向衰微是必然的。怎麽辦?儒家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失。它可以作為一種符合理性的信仰來填補這個缺失。
    
     聽眾:宗教和信仰有什麽分別?這位先生好像混淆了宗教和信仰。
    
     黨吉安:宗教和信仰不是一回事。我講的時候也是摻合著講的。宗教是基於非理性的。什麽叫理性?什麽叫非理性?理性就是,我想要說清一件事,你不信嗎?我要以你也認可的那些道理去說服你,這叫理性。非理性是,我認為是這一套理論,然後我就在我這套理論基礎上給你講,得出我的結論。如果你不認可我這套理論,我所有的推論都是無效的,這就叫非理性。歐幾裏德幾何就是理性的範例。它先有一套人人都承認的公理,你可以懷疑它,但是你找不出問題。這樣推出來的結論是可靠的。宗教不是這樣,它所基於的前提不是人人承認的。
    
     儒家之所以是理性的,是因為儒家的理論是建立在普遍人性之上的。比如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世上沒有一個人反對。就算我自己做不到,也總希望別人做到。即使是大壞蛋,他也總希望別人對自己講仁義禮智信。我很讚成說儒學是一種宗教,但它是一種符合理性的宗教。如果從這個角度講,你不把它叫宗教也可以。但不把它叫宗教叫什麽呢?
    
     聽眾:就叫知識(學問),不應該叫宗教。剛才這位Tim先生相當厲害,就可以當作一種信仰,不能當作一種宗教。不是說現在中國有宗教就可以得救了。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也不是政府洗腦的結果。我覺得孔子這個人是很會做人的。他提倡的道理全部都是人生實際的道理。他也很懂得怎麽去孝,不是說一定要大義滅親,不是。他為什麽這麽普遍呢?九流十家都不能出來,他可以冒出來,就是因為他是實際應用在我們人生跟社會上麵。它也有不好的地方,有很虛偽的地方。我小的時候好像就給孔子騙了。剛才你說得對,一般都是我們人生處世會用,政治上麵會用,所以為什麽我們中國人沒有宗教也可以,因為這個信仰存在。儒學我們叫它儒教是不行的。道家一開始並不叫道教,後來才變成騙人的了。這個不太好。我想把這個搞清楚,剛才你講,是不是儒家借宗教的力量把它現代化。是不是有這個意思呢,我就不知道了。
    
     黨吉安:沒有這個意思。我剛才是說,我們要借鑒一下他們的經驗,不是說要做成一種宗教。比方說今天的講座,這個其實就是借鑒教會牧師布道的形式。
    
     聽眾:我覺得你講義第一頁的《禮記·禮運篇》中的第一段特別有意思,我以前沒怎麽看,今天啟發特別大。我建議所有的人都仔細看一看。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所謂現代化也好,製度也好,自由也好,我覺得都不重要。實際上孔子已經否定了這一切。如果你這個社會信仰好的話,是大道之行的話,這些都是不需要的。反過來說,如果大道即隱的話,製度也好,自由也好,現代化也好,這些都是沒辦法的辦法。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來,你靠這些自由也好,民主也好,製度也好,法製也好都不行。象美國問題叢出,就是這個根源。
    
     黨吉安:今天非常有幸請到薑老師、薑教授。薑老師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他有很多東西需要跟大家分享。什麽時候請一下薑老師講一次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問題。不知道將老師對今天的講座有什麽評論?我很想聽聽您的意見。
    
     薑老師:您太客氣了。今天來還是大有收獲。特別是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講信仰問題。信仰有兩種,一種非理性的,一種理性的。中國的儒教有獨到之處——嚴格地講不能叫儒教,叫儒家學說吧——而且是原始的,有很多精華,有很多包括現代西方文明,或者普世價值都可以認可的概念。這東西確實可以彌補現代化進展過程帶來的信仰,特別是宗教類信仰的衰微這樣一些問題。所以我覺得聽了以後大受啟發。過去我是對儒家學說比較排斥的。一般來講,中國兩千多年來政府宣傳的這一套,實際是外儒內法。它把很多殘暴的、毀絕人性的東西摻雜在裏麵,打了儒家一個招牌。特別是建國以後,他們又用另一種方式來摧毀儒家學說,產生了很多的負麵影響。(黨吉安:它是把儒家的糟粕,就是封建帝王加進去的那些東西作為它的執政理念的。它不明說,但是它實際是按那個執行的。)包括它所宣傳的馬克思主義中間,大量地把儒家學說的糟粕摻雜在裏麵,導致中國幾十年來道德淪喪,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怎麽解決?你今天講的倒是一個嶄新的思路。不說儒家學說怎麽拯救世界吧,拯救中國還是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
    
     聽眾:我有最後一個問題想問一下。我知道你是學理工科的,但是中國古文是怎麽學的?我們現在讀到的漢字,讀音跟古代不一樣,解釋也不一樣。這個我想請教一下。我特別想知道。
    
     黨吉安:我遇到十個人,大概九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你是學理工科的,你怎麽會讀這些東西?我們根本讀不懂嘛。”我透露大家一個秘密,我開始讀《論語》的時候,其實也不懂,因為全是文言文,我也不是學文的。不過我發現,要想搞懂它很容易,不是有互聯網了嗎?哪一句不懂,到網上一查就全懂了。有很多解釋,你自己判斷一下,哪一個解釋是正確的。
    
     聽眾: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就是古籍當中它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標點是現代人加的。就象翻譯一樣,翻譯過來會不會有問題?
    
     黨吉安:會有問題,斷句段在什麽地方,意思會不一樣。我剛才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我就不同意他們的斷句,這個就要靠你自己了。孔子有一句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一個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必定會有象我這樣忠信的人,但是未必有象我這樣好學的。孔子認為自己沒什麽稀奇的,全是學來的。我也跟大家說,儒學隻要你想學網上都有,在互聯網時代,學儒沒有什麽困難。以前你非得學文科你才能學,否則你根本接觸不到那些資料。
    
     陳良: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就到這裏。我們再次感謝黨老師解答這麽多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