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於1933年,剛過了81歲生日,身體仍然健朗,思維敏捷。父親出生那會兒,祖父賦閑在家,風光不再,所以父親沒有經曆過那種優逸的少爺生活。尚年幼,便逢日本人入侵。祖父謀到一個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籌建成渝鐵路的差使,負責組建鐵路警察隊伍。祖母攜子投奔因南京大屠殺受阻,滯留上海。從此父子分離。童年的父親對祖父,他自己的父親的記憶多是空白的,點綴著他的思念和向往。祖父再次回到父親身邊時,父親已經是個十幾歲的青春少年了。
父親年幼時頑皮,常常把東西拆了又裝上。一直到初中,學習不怎麽樣。他想要學醫,祖父便送他去一個姓張的老中醫處做學徒。父親不相信那些要背誦的中醫理論。做學徒也挺辛苦,要幫師傅家做許多瑣事。一日師傅的兒子誣陷父親偷了他家照相機,父親一氣之下退學回家。他又繼續上初中。加上有親戚嘲笑他,說他是拉黃包車的料,父親受了刺激,立誌發奮讀書。
高一結束,父親隨祖母到杭州讀書。他報名考當時杭州最好的中學的插班生。200名考生中取7名。考完父親的心情一直很忐忑,對自己能否靠上很沒有把握。發榜那天,他離家步行15華裏去學校看榜。到了那裏,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榜,他滿心歡喜,一路奔回家。回到家中,他越想越覺得不可能,懷疑自己可能看走了眼,於是又步行去學校看榜,終於確認自己被錄取,然後又步行回家。那天他跑了兩個來回,共步行60華裏。
經過兩年苦讀,父親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上海醫學院(後來的上海醫科大學和現在的複旦大學醫學院)。他的大哥和二哥都在20出頭時染上結核病去世。祖母傷心的樣子給父親留下了深刻印象,遂立誌要成為一個好醫生。當時醫學院采用蘇聯的專科重點製,辦了婦產科,五官科等四個為期三年的專業重點班,以適應當時國內對專業人才的需要。開始父親有些失望,認為五官科是個小科。學業開始後他很快投入學習中去了,當時他的老師們都是專科的頂尖人才,如眼科的郭秉寬教授,耳鼻喉科的吳學愚教授等。父親擔任了他們班的班長。
一晃三年的緊張學習生活結束了。本來可以留校的父親因幾個調幹生的操縱被分配到安徽蕪湖。當時他也沒在意,真心地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蕪湖那時的條件比上海要艱苦多了。好在蕪湖有家美國教會創辦的頗有實力的醫院。父親還在當地的醫學專科學校(醫專)做了一名講師。可是因為他去了外地,他從小青梅竹馬的上海女友因為是長女要照顧家庭不願隨父親去蕪湖,父親與她分了手。
剛畢業參加工作的父親工作非常努力,還搞科研寫文章。畢業後不到幾年就在頂尖的全國性專業眼科雜誌上發表文章,並在全國眼科大會上發言。1960年父親被派到上海眼耳鼻喉醫院進修深造。在那裏他經人介紹認識了在另一家醫院做營養科護士的母親。他們戀愛並結了婚。
總感覺到,這篇和諧母親的那篇一樣,還可以再多寫些。所以,期盼父親(下)。
問好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