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喬1981

願借此平台與朋友們分享健康,營養,環境衛生和醫療知識。我所代表的隻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各位指教。
正文

觀劇雜議 --看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之二)

(2014-11-23 13:02:55) 下一個

電視連續劇《北平無戰事》已看到第32集。這一大半的劇集看下來,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即美國政府和美國民間的輿論從那個時候起就一直明確地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自由而進行的所有努力。也清楚地看到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內以建豐同誌(蔣經國)為代表的健康力量為國家的穩定和全國人民的福祉對黨和政府內的貪腐勢力所展開的艱苦卓絕的鬥爭。蔣經國雖然貴為太子,但在政府中也隻是國防部下麵的一個局長,他當時的反腐鬥爭的難度比起今天已經位居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的反腐不知大了多少倍。影片裏始終沒有正麵亮相的建豐同誌無疑是這部電視劇裏最主要的英雄。他的得力幹部曾可達,梁經綸的形象也塑造得有血有肉,十分豐滿。曾可達和梁經綸的扮演者董勇 和廖凡對角色都有準確的把握和精彩的演繹。該劇給人的另外一個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共產黨對美國和美國式民主一以貫之的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態度。他們一方麵打著爭取民主,自由的旗號來反對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同時也接受美國的援華物質;另一方麵又大肆汙蔑美國的對華援助是侵略,是“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中共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態度是一以貫之的,一直延續到今天。


回顧這場國共兩黨爭奪政權的較量中,真沒看出中共對於國家團結,民族進步 作出了任何實質性的貢獻。中共地下黨員們竭盡全力利用美國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支持,挑動學生鬧事,千方百計破壞蔣經國在國民黨內反腐肅貪的努力,以達到削弱和打到國民政府的目的。中共自抗戰開始一切的目標都在於奪取政權。為了奪取政權,用盡各種權謀,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該劇的男一號方孟敖就是為了美化中國共產黨,標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進步力量的代表和正義的化身而編造出來的一個所謂英雄形象。人們無從考察編劇是有意或是被迫搞出了這麽一個人物。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如果這部劇集沒有方孟敖這個主要“英雄人物”,那整部戲就變成了為蔣經國,曾可達們樹碑立傳的戲了。在今天中國無官不貪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方孟敖,這個劇也可能被看成是對中國現實的影射和諷刺。這實際上也是這部戲能吸引那麽多觀眾,保持收視長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戲看了幾乎一大半,感覺方孟敖這個人物的塑造是失敗的。一個飛行教導大隊的大隊長居然被描寫成了在國共兩黨鬥爭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關鍵人物。過去中共倡導革命文藝,批評一些文藝理論家們成天把“別,車,杜”(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掛在嘴上。但是我卻很欣賞 “別,車,杜”的文藝理論和美學觀點。在我看來“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原則是非常科學和經得起檢驗的。“別,車,杜”比毛澤東和習近平的文藝理論不知高明了多少倍。像方孟敖這樣的英雄,很難在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型。一個飛行大隊長能受到蔣經國青睞,委以重任,在北平市淩駕於警察局和軍統北平工作站之上,甚至與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分庭抗禮。他能隨意抓捕北平市民政局長,北平民食委員會副主任馬漢山;以一個財經外行而去查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的帳;駕車硬闖軍事禁區如入無人之境……。他是國共兩黨都要竭力爭取的對象。這種獨行俠式的英雄令人恍若穿越到金庸的小說裏一樣。我不否認有時候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以在曆史上發揮重要作用,但像方孟敖這種獨行俠式的英雄實在給人不靠譜的感覺。他存在的真實性也令人生疑。


藝術來源於生活,歪曲曆史,脫離生活憑空臆造出來的人物是活不起來的。方孟敖的性格被搞得支離破碎,前後不連貫。劇中一些以他為主的片段讓人有感到不耐煩而看不下去的感覺。比如他拉崔中石跳河的情節,在學生包圍民食委員會時抓捕馬漢山並且和他打賭的情節,拉馬漢山跳河的情節,逼著徐鐵英,馬漢山飲可樂兌紅酒的情節,以及逼著何孝鈺跳河,逼著梁經綸談關於和孝鈺的感情問題等情節都顯得十分的突兀,不合情理,匪夷所思,也及其地不真實。方孟敖給人的感覺非但不像一個英雄,簡直就是一個瘋子。看到此處總懷疑這個劇的名字不應該叫《北平無戰事》,還不如叫《新鹿鼎記》更來得恰當。韋小寶韋公公是滿身油滑的小市民氣,而方孟敖身上看到的則是粗魯,莽撞和蠻橫不講理。編造出這麽一個虛假的人物作為一部電視劇的第一號主人公,不能不說是一大敗筆。根據編劇的意思方孟敖應該是一個生長在一個書香門第,有著良好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年輕人。他的父母非但有留美的良好教育背景,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他父親方步亭擅鋼琴且熟悉中國古典詩詞,母親喜歡唱歌。方孟敖很小就加入了美軍陳納德領導的飛虎隊開始了軍旅生涯。他有著嚴格的軍事訓練和飛行訓練背景並且和美國大兵多年朝夕相處,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深刻影響。在劇中其他人物的眼裏方孟敖作風洋派,見人愛說英文,歌唱得非常好,愛吸雪茄,好飲酒……總之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特立獨行的人。這是編導對這個人物的設計。如果按照這個構想,我認為最理想的演員應該是像主演 《八千裏路雲和月 》的前輩藝術家陶金,曾經紅極一時的電影演員周裏京和飾演 《天龍八部》裏喬峰的香港明星黃日華那樣的。劉燁本人的氣質距離劇中人實在太遠。


我在剛看這部戲時還在心裏為劉燁加油,但是越看到後麵就越是失望。劉燁塑造的方孟敖和編導們心裏的方孟敖,和觀眾們認可的方孟敖簡直就是南轅北轍。我甚至開始懷疑劉燁的職業態度和敬業精神了。對於這麽一部大戲的第一主角真應該多下一些功夫。編導為了表現方孟敖的洋派作風,特地安排了他初見孝鈺是用英文交談,在吃饅頭片時向孝鈺索要刀叉,和著方步亭的琴聲唱《聖母頌》等。但是劉燁的英文說得實在太爛,幾個簡單的英文單詞都不能令人滿意。一麵向孝鈺要刀叉(其實吃烤麵包片可以用餐刀抹黃油或果醬,但是不需要用叉子的),一麵又把饅頭片嚼得奇哩哢嚓的,喝牛奶喝得咕咚咕咚作響。劉燁還娶了法國太太,這些生活細節稍微下點功夫就能觀察到的。我不知道劉燁過去是怎樣學習台詞課的,總之,他的發聲和普通話發音都不合格。既然劇情安排了要唱 《聖母頌》,那總得在音準和節奏上做點功課,在聲音的修飾上惡補一下。那曲 《聖母頌》唱得來難以叫人恭維,隻當得起四個字的評語:慘不忍聞。中國現在是一片浮躁虛驕之氣,藝人們也不大願意潛下心來琢磨藝術,而是成天忙於在綜藝節目上露臉,到處打廣告。像這樣下去藝術還如何提高呢?在好萊塢一線藝人們鮮有在電視或媒體上打廣告或頻繁上綜藝節目的。這並非是說中國藝人們必須向好萊塢學習和靠攏,但是人家的藝術水平和敬業態度的確是和我們有很大差別的。此外,年輕的演員們在成功扮演了一,兩個角色以後不要頭腦膨脹,覺得自己可以挑戰一切。在接戲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選擇自己能夠把握的,更接近自己氣質的角色。要知道高粱麵窩窩頭和奶油蛋糕完全不是一碼事,氣質的轉變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和磨練的。


這部戲裏方步亭的飾演者王慶祥和何其滄的飾演者焦晃都是難得的實力派演員,他們的表演幾乎是無可挑剔的。扮演馬漢山的程煜的表演非常出彩,獲得了觀眾最多的讚揚。另外,飾演方太太程小雲的陳麗娜,飾演嚴春明的謝鋼,飾演崔太太葉碧玉的王一楠,以及飾演王浦忱的王勁鬆都有出色的表演,這真是一個強大的演員陣容。扮演方孟韋的王凱十分稱職,如果導演當初選了他來擔任方孟敖一角,這個戲也許會更好看些。陳寶國的戲確實演得好,不過我覺得他的表演還是稍微有點過於表麵化了。他的臉上總是寫著一個“壞”字。徐鐵英是當時北平中統頭子,刻畫這個人物時還應該注重他的身份。他是國民黨的高級幹部,而不是派出所長一類的基層官吏。如果像這樣滿臉壞樣,有政治潔癖的陳立夫,陳果夫是不會看上和重用他的。看看現實生活裏那位被《紐約時報》調查得很清楚的貪腐27億的高官,在外麵也還是裝得人模狗樣的,不但迷惑了不少一般老百姓和青年學生,連一些經驗豐富的自由知識分子都對他抱有幻想。他的演技比之專業演員一點都不遜色。值得說一說的是我前麵並不看好的飾演謝木蘭的薑瑞佳,她的表演是漸入佳境,越來越好。她有一雙富於表現力的眼睛,特別善於運用眼神傳達人物的情感。她在表現對梁經綸的愛慕,崇拜時很好地把握了分寸,恰如其分。這是一個有前途的青年演員。但願她更專心演藝,演好戲,千萬不要像某些人那樣,幹出每年自帶幹糧去各個國際影展走紅毯,和其他女星比身材,鬥服裝的蠢事。


戲還在上演,希望這部戲越來越精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instein 回複 悄悄話 我喜歡第一段的評論,中共沒有什麽理想可言,有的隻是拿到權利,維護他們的權利,延續他們的權利,
遊水皖魚 回複 悄悄話 從故事背景到演員技巧,點評、分析都非常到位。
三木匠 回複 悄悄話 "被《紐約時報》調查得很清楚的貪腐27億的高官"
我非常討厭這個高官, 但《紐約時報》的“調查”,實在很不“清楚”。
宋喬198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沈成涵' 的評論 : 謝謝,評論,希望有更多指教。
宋喬198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聲雨聲' 的評論 : 謝謝指教!我會拜讀大作的。
沈成涵 回複 悄悄話 “該劇給人的另外一個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共產黨對美國和美國式民主一以貫之的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態度。他們一方麵打著爭取民主,自由的旗號來反對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同時也接受美國的援華物質;另一方麵又大肆汙蔑美國的對華援助是侵略,是“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中共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態度是一以貫之的,一直延續到今天。”

----說明作者確實認真細致的看懂了這部電視劇背後蘊含的深意。
風聲雨聲 回複 悄悄話 看到博主的迷惑,正如本人當初一樣。

別忘了,電視劇不等同於曆史,國民黨反腐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是編劇導演(主要是編劇)塑造的。不看到最後一級還真看不透他想表達什麽,邊看邊想,望博主能有收獲。

如有興趣交流,請看本人博客,但請看完最後一級以後再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