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

如果你不幸進來了,你會失望。如果在這裏,你學到點什麽,或有什麽感受,那更是浪費你的時間了,咳,咳!
個人資料
金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帖】抗戰勝利70周年宿遷抗戰史之三

(2015-10-17 10:59:33) 下一個
抗戰勝利70周年宿遷抗戰史之三

第八章 為爭取抗戰形勢的根本好轉而鬥爭

[1942?10~1943?12]

第一節 反“掃蕩”、“反磨擦鬥爭”〖1〗

一、調整機構、精簡人員

為了粉碎敵人的冬季大掃蕩,使黨政軍機構更加適應戰時需要,1942年秋冬之際,各級黨委分別調整了黨政軍機構,並充實和加強了各級領導。

1942年11月初,華中局決定成立蘇北區黨委,黃克誠兼區黨委書記。原淮海區黨委改為淮海地委,金明任地委書記。同時成立蘇北軍區,黃克誠兼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原淮海軍區改為淮海軍分區,劉震兼軍分區司令員,金明兼政委。淮海行政公署不變。11月中旬,淮海地委、行署、軍分區,將轄區劃為東(海)灌(雲)沭(陽);泗(沭)宿(遷);潼(陽)宿(北);淮漣4個區,分別建立4個中心縣委,以便統一領導與指揮黨政軍民的抗日鬥爭和各項工作,並根據主力地方化的原則,將新四軍10旅29團、7旅21團1營與地方武裝合編為4個支隊。宿遷屬第二中心縣委領導,第二中心縣委書記石瑛。第二支隊長張萬春,政委石瑛(兼)。二支隊下轄3個團。宿遷沂河大隊改編為二支隊五團,團長張竭誠,政委由縣委書記晁福祥兼。五團仍作為地方武裝駐宿遷堅持抗日鬥爭。

1942年9月,運河特區成立。原宿遷的大興、雙河、程道3區劃歸運河特區。10月,宿北設縣後,原宿遷的新店區、堰頭區、駱馬區劃歸宿北縣。宿遷轄邵店區,張蔭堂任區長,陳士明任區委書記;泰山區,陸鈞任區長兼區委書記;隴集區,樂群任區長,晁岱文任區委書記;桃園區,賈福三任區長兼區委書記;來龍區,徐禎任區長,葉霞楓任區委書記。邵店區長安大隊上升為宿遷縣總隊,總隊長張蔭堂,肖鬆甫任政委。

在精簡機構過程中,宿遷縣委根據淮海地委指示,對軍隊中的老、弱、幼人員以及黨政機關中的勤雜人員,普遍進行精簡並妥善予以安置,從而使黨政軍機關更加精幹,更加適應戰爭需要,對提高人民軍隊戰鬥力,減輕人民負擔,調動群眾抗日積極性,有極大好處。

1942年10年25日《淮海報》發表《準備擊破敵人大小“掃蕩”》稱:“宿遷、洋河等地敵兵均有增加;宿沭、泗宿公路沿線增設據點,修築公路,不時出動向我根據地帶有試探性的騷擾,並派出大批便衣偵探,搜集我方軍政情報。這一切跡象表明,敵人將要舉行大規模‘掃蕩’。為此,我們必須在思想上、物質上、行動上作好反‘掃蕩’的充分準備。”縣委根據這一精神,及時召開區、鄉幹部會議,傳達貫徹地委指示和《社論》精神,要求全縣黨政軍民都必須培養和發揚兩種精神,一是“邊區精神”。要求黨政軍幹部勇敢進取、主動出擊,用一切辦法向外發展,向敵偽區挺進,深入敵偽區活動,向敵偽區據點開展策反工作。必須認識到隻有不斷開展邊緣區,才能鞏固中心區;邊區不能發展,中心區也就無法鞏固的道理。二是堅持鬥爭精神。堅持每一個地區,尤其中心區要就地堅持,就地遊擊,群策群力,機動靈活,根據敵我兵力,尋求戰機,打擊敵人,決不允許放棄任何一塊根據地。各區鄉民兵要加強鋤奸、治保工作,要帶領群眾搞好堅壁清野,並在群眾中廣泛宣傳教育,不給敵人帶路,不告訴敵人真實消息,不留一點東西給敵人……為粉碎敵人的“掃蕩”,作好充分準備;為爭取抗日鬥爭形勢的根本好轉而鬥爭。

二、粉碎日偽頑的猖狂進攻

1942年冬,日軍繼“掃蕩”山東抗日根據地之後,將“掃蕩”重點轉移到華中的淮海、淮北地區。11月14日,日軍第17師團一部及偽軍36師共8000餘人,分多路合擊淮海區小胡莊、張圩一帶,企圖殲滅我淮海區領導機關,進而摧毀淮海根據地,達到全麵偽化的目的。淮海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避其鋒芒,及時跳出包圍圈,使敵人合圍撲空。月底,敵人第二次出動,實行依托公路安設據點,對解放區進行分割“掃蕩”。與此同時,盤踞在皖東北周圍地區的日軍第17師團、獨立第13混合旅各一部及偽軍第15師、28師等計7000餘兵力,兵分五路,對淮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大“掃蕩”。是時,宿遷縣境的宿沭、宿新、宿泗等公路均已被敵打通,並沿公路線增設王圩、左莊、來龍、方圩、侍衛圩、羅圩、雙蔡圩、歸仁集、馬公店等據點。宿遷抗日根據地縮小,且被分割為數塊,縣黨政機關隻能在縱橫十多華裏的區域內回旋;部隊隻能以連為單位活動,且須日夜數度轉移,形勢十分嚴峻。

為此,宿遷縣委遵照淮海地委指示,積極組織領導地方軍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隊開展反“掃蕩”鬥爭。同時在解放區掀起一次群眾性的“破、拆、打”運動。“破”,就是破壞交通線,挖成便於隱蔽、便於轉移、便於打擊敵人的抗日溝;“拆”,就是拆毀廟宇、祠堂、炮樓、土圩子,使敵無法建造據點;“打”,就是打狗,以便我軍夜間行動。這個運動在縣境各解放區都搞得轟轟烈烈,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參加人數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宿遷泰山區一次破路92華裏,拆掉炮樓103座,扒瓦房35間,拆鋼絲圩98個,打狗780餘條。全縣計破路300多華裏。泗宿縣破路350華裏。致使曹集至悅來(宿沭段),宿遷至歸仁的公路完全癱瘓。解放區內,抗日溝縱橫交錯,形成隨處可以打擊敵人的有利陣地,在反“掃蕩”鬥爭中發揮一定作用。

在敵人對淮海、淮北大“掃蕩”之際,宿遷、泗宿軍民積極配合主力,開展反“掃蕩”鬥爭。3月中旬,宿遷、沭陽、新安鎮日偽軍1500人,“掃蕩”中心區邵店、葉海一帶,宿遷長安大隊配合二支隊五團,經數日激戰,將敵擊退。斃、俘日軍12人、偽軍100餘人,繳機槍5挺,長短槍50餘支。同時,泗宿地方武裝配合新四軍9旅26團強攻洋河日偽據點,摧毀碉堡20餘個,俘日偽官兵20餘人、斃200餘人。後泗宿地方武裝配合26團。再次攻克羅圩偽據點,擊斃偽鄉長,殲偽軍一個中隊。11月,泗宿三大隊在羅挑溝與日軍發生遭遇戰,政委雁平犧牲。在宿東,二支隊五團配合地方武裝,圍攻方圩偽據點,大擺“臭狗陣”,斷絕偽軍水源,從而攻克該據點,全殲偽軍一個中隊。至此,宿遷縣解放區也和全淮海區一樣,完全恢複敵人大“掃蕩”以前的局麵,同年12月,淮北區軍民經過朱家崗戰鬥後,取得了33天反“掃蕩”鬥爭的勝利。

在日偽軍對淮海、淮北地區大“掃蕩”之際,國民黨頑固派為敵作倀,大肆向我根據地騷擾、破壞。國民黨頑固派宿遷縣長時亞武和宿睢遊擊支隊司令劉子聲,配合宿北國民黨25、26支隊張鳳儀、馬環等部共2000餘人,進攻宿北。我馬陵大隊及宿北黨政機關被圍數日,後得運西部隊增援始解圍。1943年8月27日夜,運河特區敵工部長劉逸奇(即劉之武)、敵工幹事董戰、特務員王鳳源及通訊員吳長珠,由運河南岸張圩村返任,途經羅圩渡口,遭時亞武伏擊,王鳳源當場犧牲,董戰涉水突圍,劉逸奇、吳長珠被俘。他們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於9月2日在楊圩東慘遭殺害。為了給人民除害,給烈士報仇,中秋節晚,9旅26團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在楊圩一舉擊垮國民黨宿遷縣長時亞武部,接著又在蘇圩消滅了國民黨宿三區區隊,活捉區長兼區隊長蘇恒發(綽號“蘇六蹩腿”)。9月14日夜,9旅27團在睢宿大隊配合下,在靳塘、吳宅一帶,消滅了睢宿遊擊支隊,活捉了支隊長劉子聲,取得泗宿北部與睢宿邊區反磨擦鬥爭的決定性勝利。同時,二支隊五團和三支隊配合,與國民黨郭霞軒部及25、26支隊,展開曆時一周的戰鬥,攻克馬圩、王樓等10多個據點,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緩和了宿北的形勢。

第二節“雙減增資”運動與群眾團體的組建

一、減租減息與增加工資運動

早在1940年8月,蘇皖區黨委根據中共中央有關規定精神,就製定了土地政策和勞資政策。在土地政策上,把土地革命時期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為減租減息政策,實行“二五減租”(原交一石的減去二鬥五升)和分半減息的政策。在勞資政策上,提出為雇農“增加工資”,工資一律以糧食計算,大夥計每年為700斤至1000斤,二夥計每年為500斤至700斤,小夥計每年為300斤至500斤。同時還規定:東家每年給雇工增加一套衣服、一條毛巾。雇工臨時藥費由雇主負擔。雇主應允許工人參加雇工會、參與工抗會活動。在集鎮,勞資雙方訂立契約,規定工人必須遵守勞動紀律,保證勞動時間,老板不準虐待工人等。這樣既保障了雇工學徒的切身利益,也使雇主有利可圖,從而調動了勞資雙方抗日的積極性。1942年5月21日在淮海區參議會上,又重新頒布了《改善雇工待遇條例》、《減租減息條例》等規定。宿遷縣委、縣政府在上級黨的領導下,認真執行了減租減息政策和勞資政策,廣泛開展了減租減息與增加工資運動。這個運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0年10月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至1942年夏收期間為發動階段,主要是宣傳貫徹政策。同年11月,沭宿海辦事處在賢官亭召開所屬三縣士紳代表會議,由辦事處主任江劍農傳達蘇皖區黨委關於減租減息與勞資政策。1941年7月,宿遷縣農救會成立後,即培訓骨幹學習減租減息與勞資政策,向根據地人民普遍進行宣傳,並在部分鄉村試行減租減息,但由於缺乏經驗,加之基層農救會還未組織起來,多由地方保甲長包辦代替,因此試行中出現一些不同情況:如宿遷泰山區地主王文元比較開明,表示擁護人民政府的減租減息政策,眼下沒有糧食退租,自願以地相抵,每畝作價10元,一次寫15畝地契給佃戶。泗宿縣潘山區龍河鄉地主陳爾鐸,主動找佃戶、債戶協商並向農救會表示願減租息20%。他家500多畝地,一次退租2萬多斤,退息數百銀元。但也有對抗政府法令,拒不減租減息,並散布流言蜚語的地主,如八區地主葉興五,占有18頃土地,剝削、壓迫農民,縣委組織18個鄉幹群找他說理。葉懾於群眾威力,承認剝削有罪,答應減租減息。也有些地方群眾沒有發動起來,出現明減暗不減現象。

第二階段,從1942年秋至1943年底為具體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由農救會領導農民向地主減租減息,按政策規定該減就減,當場兌現,扭轉過去由保甲長包辦的做法。縣委根據淮海區黨委指示,結合宿遷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大體分為三步,(1)進行試點。當時確定以大興區的韓集、桃園兩鄉作為試點,從中總結經驗。(2)全麵展開,各區普遍發動,由農救會出麵要求地主減租。1942年秋,宿遷縣計減租37369斤,減息510斤、90元錢;增加雇工工資糧61034斤、錢990元,使貧雇農普遍受益。(3)在雙減增資的同時,發動群眾組織工、農、青、婦等救國會,組織農民自衛軍,以保衛勝利果實。

通過減租減息鬥爭,真正確立了農民群眾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改造一批由地主豪紳把持的基層政權;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和生產積極性,為廣泛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爭和生產運動準備了條件。

二、抗日群眾團體

1941年秋,中共淮海區黨委召開全區黨的活動分子大會。大會傳達劉少奇同誌和華中局關於開展群眾工作的指示。會後,區黨委派姬子華、楊天覺、駱濤、陸鈞等來宿遷,開展民運工作。當時,宿遷抗日根據地主要是運東二、八區的大部分地區。宿北的五、六、七區基本還屬遊擊區。同年10月,程道口反摩擦鬥爭勝利後,宿遷根據地形勢才得到緩和。縣委不失時機作出決定,在已控製的二、八區廣大農村開展農民運動,在有條件的鄉鎮成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姐妹團、兒童團等群眾團體,發動各階層人民參加抗日鬥爭。

1941年秋,宿遷縣農救會成立,由縣委副書記姬子華兼主任。同時召開了縣農救會第一次執委會,並通過了農救會的主要任務為:發動農民參加抗日活動,宣傳減租減息,開展懲奸反霸,調解民事糾紛,動員農民繳納愛國公糧等。會後,縣農救會成員深人二、八區各鄉鎮,發動籌建農救會組織。同年12月1日,宿遷縣第一個鄉農救會——二區東全鄉農救會率先在關廟成立。縣委在那裏召開了慶祝大會,與會人員有該鄉十三個保的全體會員500多人,加上兄弟鄉來賓及縣區鄉長幹部總計約1000多人。會場上紅旗招展,歌聲嘹亮,區農救會籌委會主任盧奪魁報告大會意義。接著縣沂河大隊大隊長胡震球、縣農救會負責人戴文,就農救會的權利與義務等問題講了話。最後,二區臧副區長、區農救會代表駱濤,分別講了當前農救會工作並介紹沭陽農救會的活動經驗。大會開得隆重熱烈,與會人員深受感動。大會選出張玉斌、高慶香等9人為東全鄉農救會委員。

第二天,東全鄉農救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通過下列事項:(1)推選張玉斌為會長,高慶香為副會長,其餘委員為執委;(2)號召農救會員積極參加破路;(3)全鄉成立5個識字班,請熱心抗戰的知識分子執教;(4)每半月召開一次執委會。

第一炮打響後,崇河、東興、大興等鄉鎮農救會也先後建立。八區邵東鄉農救會成立後,帶動劉集、泰山、崇南等鄉農救會也相繼建立起來。在大部分鄉鎮農救會建立後,二八區農救會即宣告成立。至1943年宿遷縣縣、區、鄉、保四級農救會基本建成。

農救會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為農民辦實事。二區桃園鄉地主喬永平,無故毆打佃農李獻延,將其打得頭破血流,不能走路,還抽了地不給他種。區民運幹部駱濤發動全鄉農救會員找地主說理。在鬥爭會上,地主喬永平向佃農賠禮、認罪,並表示繼續佃地永不打罵佃農。從此,農救會的力量日益擴大,威信大大提高。崇河、東全兩鄉農救會,開展向富戶借糧運動,共借出糧食與山芋幹5000多斤,幫助141戶貧農度過春荒。邵東鄉農救會查出保長孔某貪汙公糧147斤,農救會加倍罰糧294斤,作為貧農臨時借貸糧。此外,農救會在農村宣傳抗日,打擊地痞流氓,懲治不法地主,舉辦公益事業,深受群眾歡迎。群眾家庭糾紛、典房賣地等事,也找農救會幫助解決。地處遊擊區的邵店鎮農救會,其成員經常深入農戶訪貧問苦,宣傳二五減租,抗日活動十分活躍。

1942年3月18日,宿遷縣青年救國會成立,陳修任會長。青救會的主要任務是宣傳抗日救國,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幫助農救會建立俱樂部,開展抗日文藝宣傳活動。二區青救會程震、陳紹山、張福用、張啟宇等一批熱血青年,積極投身於火熱的抗日鬥爭。他們自辦牆報,宣傳抗戰形勢,反映青年生活,組織讀書會,集體閱讀抗日報刊,還經常深入邊緣區貼標語、散傳單,開展政治宣傳。八區青救會也十分活躍。據縣青救會1942年7月工作總結稱:三個月來,全縣計成立17個青救會,188個青救小組,發展會員2192人。在青救會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會員守則》,其文曰:“青救會員,抗戰當先,服從組織,應作模範;執行決議,必須實踐,嚴守紀律,不違抗戰;愛護團體,共赴國難;積極工作,不懷抱怨;繳納會費,忠實表現;終身為國,永不背言。”

1943年春,宿遷縣婦女救國會成立。會長徐玉珍(後呂驥英、陳凱)。縣婦救會成立後,積極參加各項抗日活動,為部隊戰士洗補衣服、做軍鞋、支前、懲奸反霸、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並在鬥爭中發展黨員,建立區、鄉、村婦救會組織。宿遷縣抗日根據地廣大婦女,為鞏固發展根據地作出了一定貢獻。

桃園區新河鄉婦救會長張李氏,人老心紅,在擴軍運動中,她帶頭送子參軍,在歡送新兵大會上,慷慨陳詞:“勝利果實我們不保衛,誰來保衛!”全鄉青年在她影響下,紛紛報名入伍,全鄉提前完成擴軍任務。泰山區崇河鄉婦救會長單玉英,工作大膽潑辣,敢於同封建勢力和腐朽思想作鬥爭。她不顧家人阻撓,不怕打擊報複,不管他人非議,動員全鄉一些受虐待婦女參加婦救會,並勸解、警告其公婆、丈夫:人民政府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不準許虐待婦女,不準幹涉婦女參加社會活動,違者必究。她還動員寡婦再嫁。平時組織婦女磨軍麵、做軍鞋,動員青年參軍,樣樣工作做得都很出色,受到黨委和群眾一致好評。泗宿縣閘塘區北寧鄉婦救會長陸紅,立場堅定,工作不循私情,她婆家嬸娘是地主出身,思想頑固,有槍不獻,私藏起來,蓄意與人民為敵。陸紅大義滅親,主持召開群眾大會鬥爭其嬸娘,揭露其藏槍罪行。沈橋鄉姊妹團長祁月華,帶領20多名姐妹,跑十幾裏路去慰問傷病員,為傷病員烙餅、擀麵、喂飯、洗血衣……受部隊首長好評。每逢節日或召開祝捷大會,根據地青救會、婦救會、姊妹團都要演文明戲,扭秧歌,參加慶祝活動。兒童團村村都有,他們協助民兵站崗、放哨、查路條,十分活躍。總之,各抗日群眾團體,在各自的崗位上,為鞏固發展宿遷抗日根據地,為奪取抗戰的勝利,均作出一定貢獻。

三、農民自衛軍

1942年夏收後,宿遷抗日根據地在減租減息運動結束之後,各區、鄉分別建起農民抗日自衛軍,以保衛勝利果實。

同年8月13日,為紀念上海抗戰5周年,縣委、縣政府在保安圩舉行農民自衛軍大檢閱。參加檢閱的有大興、邵店、泰山、隴集4個區的農民自衛軍戰士6147人,攜帶廣土槍851支、土炮1802支、大刀274把、標槍951件。檢閱後,大會鄭重宣布“宿遷縣農民自衛軍總隊部”成立。縣長蔡貢庭兼總隊長,縣委書記晁福祥兼總隊政委,戴文任總隊副。大會要求各區鄉分別成立農民自衛軍大隊、中隊,村村有自衛軍小組。蔡總隊長和晁政委就組織農民自衛軍的意義及其性質、任務,分別作了報告。戴總隊副宣讀《農民自衛軍誓詞》。接著,總隊部向各大隊授旗。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遊行隊伍口號聲聲,震撼四野。

第三節 根據地的財政經濟工作

1942年6月10日,淮海行政公署召開全區財經工作會議,進一步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政經濟工作總方針和具體任務。宿遷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財經工作總方針。

一、幹部參加勞動製度

縣委、縣政府不分幹部與公勤員,都要參加勞動;負責同誌應以身作則;每月還要幫助農民勞動一天。機關幹部勞動項目,一般是紡紗、種菜、養豬、積肥等。當時縣委、縣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每人都有一輛紡紗車,一有空就嗡嗡紡起來。縣長蔡貢庭除紡紗外,還抽空背糞箕外出拾糞。機關食堂利用剩飯剩菜,再挖些野菜湊合,每年都要喂兩頭豬。由炊事員負責喂養,豬肥了留過年過節宰殺,改善生活。當時縣區機關向駐地群眾借一小塊土地,種植蔬菜,從炊事員中選一名有經驗的人兼管照料。栽種、施肥、澆水……都由集體去幹,蔬菜年年自給有餘。

二、工商稅務與征糧工作

縣政府於1942年底,設立生產處,主任吳誌方,副主任張果斯。生產處負責領導機關經營的各項生產工作。1943年春,生產處在何塘廟村與張油坊村分別開辦油坊。後又在卜油坊村利用地主一套榨油設備開辦一所油坊。為了便於統一領導,縣政府決定將何塘廟、張油坊並入卜油坊,統一經營。縣生產處也遷到卜油坊辦公。合並後的油坊計有4盤大碾,六、七匹騾子,30多名榨油工人,並為客商來料加工,賺取加工費。自己生產出來的油,主要供應機關、部隊食用,賣給當地群眾一律九五折優惠,深受群眾歡迎。

在大生產運動中,縣政府還在卜油坊村創辦織布廠。廠裏集中40張木織機,40多名工人,其成員多為黨政軍機關幹部家屬,少數是地方群眾。縣政府派人到五分區購來棉花3萬斤,由當地鄉村政府發給群眾紡紗,紡出紗交給織布廠,按質論價,發給手續費。這樣,既解決了織布廠的棉紗來源,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生產處的收入,原先歸生產處,後劃歸財政局,作為地方財政收入,解決戰時財政經濟的困難。1943年冬,宿遷縣區鄉幹部,每人發給織布廠生產的土布8丈,夠做一條被子(2?4丈)。一件棉袍(2?4丈),一套褲褂(3?2丈)。在這之前,寒冬來臨,隻給特別困難的個別同誌發幾尺布,換個襖麵或棉褲麵子。織布廠解決了部隊、機關幹部的穿衣問題。

1943年底,運河特區在大興集開辦土產行,將原先私人開設的油行、糧行、棉花行、金針菜行……組織起來,由政府統一來辦。各行人員不變,由陳儒珍負責土產行的全麵工作。集日,各行所收傭金,一律上交土產行,由土產行按人數統一分成。組織起來之後,一般行員收入都有增加,貧苦行員生活也有了保障。如一個集日,金針菜行沒有生意,但金針菜行行員照樣可以領到一份傭金。因此,大家都很樂意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組織起來搞好根據地市場。

按照運河特區稅務局規定,土產行實行買三賣二按5%收取傭金。每月土產行收入都在七、八百銀元,每年近萬元。每月按收入總數上交40%給稅務局,其餘部分由全體人員平分,沒有等級。夏秋旺季土產行成交額高時,每個行員每月可收入50塊銀元。

土產行不僅控製集市貿易,為政府增加財政收入,並負有與敵區商販聯係購買解放區軍政機關所需物資的任務。宿城郊區雨露庵村王家彩等商販,經常來大興集土產行買金針菜,陳儒珍熱情接待他們,和他們交上了朋友,便委托他們為解放區軍政機關購買一些必需品。他們冒著風險,先後為解放區買了40多匹白布,100多捆紗,20多箱子彈。總之,大興土產行在抗戰時期,為粉碎日偽軍的經濟封鎖,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改善根據地軍民生活,作出一定貢獻。

稅收也是根據地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1941年5月,宿遷縣政府設稅務局,局長何光啟。並在大興、邵店、隴集設立分局。分局下轄各集鎮稅務所。在邊區要道關口還設卡所。全縣稅務工作者約60餘人。

稅收項目主要有坐商營業稅(店鋪、攤點)、行商營業稅(行商須先交保證金、領取許可證)、屠宰稅、進出口商品稅、槽油坊及卷煙坊營業稅等。一物一稅,征後在民主政府控製區域,一律不再重征。

民主政府規定,限製糧食、棉花出口和布、煙進口。對私販違禁商品者,一經查獲,即予沒收。關於進出口貨物的封鎖線是根據政權機關活動範圍的發展變化而定。1942年至1943年的封鎖線是:南至大興集、丁嘴,北至邵店、葉海子,東至隴集,西至曹集。凡進出口物資都以劃定的封鎖線為界,進行檢查收稅。稅率由淮海行署稅務總局統一製定。各縣稅務局按總局規定稅率計征。由於環境複雜險惡,奸商鋌而走險,走私漏稅,時有發生。為此,縣政府成立稅警隊,開展武裝緝私,抵禦敵偽幹擾,開展邊區稅收工作。同時組織邊區群眾護稅查私。他們查獲或密報偷漏稅與販運違禁物資者,一律按價值或納稅金額提成,給予獎勵。

當時,根據地的金針菜、肥豬出口較多,在征收商品過境稅時,要求必須以銀元、子彈作為稅金,淮海幣隻能少許。這麽一來,商人便千方百計籌措銀元、子彈,交納過境稅。因此,縣稅局每隔十天半月,就有一批銀元、子彈上交總局,為充實軍備,開展敵區工作,作出了貢獻。

縣委、縣政府對稅務工作者經常進行政治思想、經濟紀律教育,並作出杜絕貪汙的種種規定。凡貪汙、挪用,一經查出,便及時處理。稅務局經常開展檢查評比,表彰先進單位和個人,這對提高稅務人員的思想覺悟和業務素質,進一步搞好稅務工作,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農業稅,也就是公糧公草的征收,主要是根據1942年6月7日淮海行署製定的《淮海區救國公糧公草征集條例》。《條例》主要規定有:(1)公糧公草一律由糧食機關統籌,任何部隊、機關不得另籌糧草。縣設財糧科,區設財糧股,主持糧草征集事宜;(2)糧草征集辦法:以地畝多少劃分等級,以收獲量大小決定土地等級,公平分配,合理負擔;(3)糧草征收標準:500畝以上的戶為一等戶,每季每畝征公糧12公斤,全年24公斤;500畝以下、250畝以上的戶為二等戶,每季每畝征公糧10公斤,全年20公斤;100畝以上的戶為三等戶,每季每畝征糧8公斤,全年16公斤;100畝以下、50畝以上的戶為四等戶,每季每畝征糧6公斤,全年12公斤;50畝以下、20畝以上的戶為五等戶,每季每畝征糧4公斤,全年8公斤;20畝以下、5畝以上的戶為六等戶,每季每畝征糧2公斤,全年征糧4公斤;5畝以下的戶免征。(4)土地變動處理辦法:自耕田全征,佃出或佃入之田,以2畝折1畝計征;典出田由地主報入土地總數,由執業人照原地等級交地主代繳;(5)依收獲量大小確定土地等級。每畝年產120斤以上者為一等田,按征收標準全征;每畝年產120斤以下、80斤以上者為二等田,按標準八折征收;每畝年產80斤以下、50斤以上者為三等田,按標準六折征收;每畝年產50斤以下、20斤以上者為四等田,按標準四折征收;每畝年產不足20斤者為五等田,免征公糧公草。(6)公草以公糧征收等級加倍(即一斤糧二斤草);(7)農民上繳公糧,發給淮海行署製發的統一證據;(8)抗日軍人家屬實征畝數在8畝以下者,免征糧草等。

《條例》頒布後,宿遷抗日根據地便著手征收公糧公草工作。首先是縣、區、鄉分別召開會議,廣泛宣傳征收愛國公糧的重大意義和具體政策,說明抗日救國人人有責,交納公糧公草是公民的光榮義務。其次是核實田畝和產量。各戶田畝數,由於兄弟分居或買進賣出等原因,變動很大,必須重新核實;各田塊產量也必須認真評定。因此,由各區鄉幹部和農救會代表組成“查田核產小組”,通過全麵丈量,核實田畝,而後共同評定產量,這一做法深得群眾擁護與支持。再次是征收工作。各區鄉以財糧工作人員為基本隊伍,抽調村幹部與小學教師配合工作。每到一村,征糧人員都要反複宣講征糧政策和減免辦法,力爭家喻戶曉。最後是糧食儲存與支撥。公糧征收後,一般是集中運往中心區保管,或就地分給農戶保存,藏糧於民。使用時,憑縣、區財糧部門支撥單領取,年終結算。由於糧食工作做得周密細致,抗戰時期宿遷抗日根據地沒有因戰爭而損失公糧的現象,從而保證了根據地軍民的糧食供應。

第四節 文化教育事業

一、教育工作的恢複與發展

1942年3月9日,淮海行署明令各縣:“加緊恢複各地小學,發動社會知識青年以及開明士紳協助辦學,推進根據地文教工作的開展。”之後,宿遷縣民主政府即在原有或新辦的小學中委派校長和教師。同時將一部分私塾改為學校。縣長蔡貢庭非常關心根據地的教育事業,經常去泰山、關廟、劉河灘、桃園等小學作政治報告,宣傳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鼓勵教師努力學習,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努力為抗戰服務。1943年秋,宿遷抗日根據地已恢複創建小學50多所,達到區有完小、鄉有初小,學生2000餘人。教材由淮海行署教育處編寫,發給各縣樣本,各縣文教科再油印發行。那時邊區學生都備有兩套課本,一套是抗日民主政府編的,一套是汪偽政府編的。上課時,學生輪流站崗。敵人來了,就把偽教材放在桌上,蒙混敵人,敵人走了,便重新學習抗戰教材。盡管環境險惡,鬥爭尖銳,遊擊區學校卻沒有停過課。那時辦學條件很艱苦,泰山小學借群眾牛棚作教室;劉河灘小學在原私塾兩間草房的基礎上,動員群眾獻錢糧、桌凳,好不容易才把學校辦起來。學校師生熱情很高,他們積極宣傳黨的抗戰方針,開展學習、生產競賽,大唱抗日歌曲,受到人民政府和群眾好評。

為提高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教學水平,宿遷民主政府於1943年秋舉辦“小學教師研究會”。全縣110餘名公私立小學教師及部分塾師參加學習,學習政治、哲學、教育學等理論課,也學國語、算術教材教法的文化課。通過40天學習,小學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年10月,縣政府召開小學教師座談會,秘書陶白作時事報告,就生產、反“掃蕩”期間的教學工作進行討論。會後,組建“宿遷縣小學教師抗日救國會”,並發表《宣言》。

宿遷抗日根據地的社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效。1942年9月,縣委舉辦農民幹部訓練班,先後培訓農民幹部1000多人,從而加強了基層農救會工作的開展。同時,各區鄉利用冬閑開辦冬學、夜校、識字班,一般由小學教師或高年級學生充當民師。學員中以青年婦女最為活躍。平時,她們以紡紗小組為單位,利用休息開展學習,晚上到冬學、識字班上課。課堂多是利用學校教室或借用民房。夏天,田頭、樹下、河邊到處都是她們的課堂。晚上,村村莊莊都可以聽到歌聲、書聲。不少女青年課本隨身帶,紙筆不離手,甚至燒火做飯還在看識字課本。通過一年多時間學習,一般學員都能認識1500多字,會唱十幾首抗日歌曲,還懂得許多革命道理。

二、文化工作的恢複與發展

宿遷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首先在二區大興集成立“抗日文藝演唱隊”,1942年改為大興劇社。劇社受大興鎮政府領導,不脫產。劇社社員40多人。他們能演京劇、話劇,經常排演宣傳抗日鬥爭的表演唱、大聯唱、大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節目,深受群眾歡迎。一次,淮海軍分區邀請他們去泗沭縣為慶功祝捷大會演出,他們背著鑼鼓,肩扛服裝道具,步行幾十裏,趕到現場為大會演出,並深入軍營為傷病員進行慰問演出,受到軍分區首長及廣大指戰員的熱情讚揚。

1943年後,宿遷解放區的鬥爭形勢開始好轉,根據地日趨鞏固。這時,各區由青救會牽頭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凡慶祝勝利、歡送新兵、歡迎主力部隊過境、慰問傷病員等,均由文藝宣傳隊演出小型節目。每年春節前後,各區鄉排演花船、花車、獅舞、龍舞等傳統節目,以及快板、快書、小演唱等謳歌抗戰、宣傳抗日的新節目。當時,根據地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采,到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第五節 根據地的鬥爭形勢開始好轉

一、群眾抗日運動空前高漲

1942年秋至1943年底,宿遷地區各級黨組織認真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普遍開展減租減息鬥爭,調動了廣大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政方針指引下,各級民主政府積極組織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了群眾生活;公糧公草的征收,解決了軍政供應,克服了敵人封鎖造成的困難。宿遷地區的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空前高漲。

(一)參軍熱潮: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宿遷縣境各解放區青年積極踴躍報名參軍。1943年在擴軍運動中,宿遷縣首批105名青年聯名寫決心書,集體報名參加新四軍,其中黨員占三分之一。當年第二批擴軍任務下達後,宿遷縣委、縣政府召開參軍動員大會,當場就有167名區、鄉、村幹部報名參軍。其中,泰山區李莊鄉指導員動員15名青年和他一起參軍,被評為“擴軍英雄”。運河特區工委在擁軍總結會上指出:特區在1943年共擴軍460人,其中參加主力部隊285人,參加地方區中隊的175人。程道區超額完成擴軍任務23人,榮獲“模範區”稱號。泗宿北部的潘山、閘塘、歸仁、蘇圩等區的地方武裝,一次就上升兩個營的兵力,充實主力部隊。閘塘一個區就上升主力兩個連。睢宿邊區青救團集體報名參軍,一次就有數十人。不論新兵入伍或地方武裝上升主力,都要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區、鄉幹部組織群眾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為光榮上升或入伍的新戰士戴大紅花,讓他們騎馬、坐轎。宿遷縣長蔡貢庭、閘塘區長武海峰都曾多次為新戰士牽馬、抬轎。在參軍熱潮中,各解放區都湧現一些母送兒、妻送夫、兄弟同戴大紅花的動人場麵。

(二)破路挖溝熱潮:1942年3月中旬,宿遷八區發動群眾,一夜扒毀海鄭公路60餘裏,致使宿沭段敵人的交通運輸一度被迫中斷。同年8月18日,縣委發動黨政軍民齊出動,計2600餘人,曆時5天,再次破壞宿沭路50多裏。根據地有路皆溝,無村不通。睢宿邊區九城鄉民兵把交通溝挖到柳園偽據點附近。群眾性破路挖溝的熱潮,為開展遊擊戰爭,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發展鞏固抗日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宿遷各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

1942年6月,宿遷重劃區鄉。8月,增設桃園區、上嶺區。9月,運河特區成立。宿遷大興區劃給運河特區。特區將大興區的部分鄉劃出成立雙河區。10月,宿遷設來龍區。1943年夏,撤銷泰山區,其轄區分別並人桃園、劉集二區。撤銷隴集區,其轄區並人新設的悅來區。10月,宿北單獨設縣,五、六、七區劃出。至1943年底,宿遷縣下轄邵店、桃園、劉集、來龍、悅來、上嶺等7個區,70多個鄉。

1943年9月,新四軍9旅26團在楊圩消滅國民黨宿遷縣長時亞武部之後,接著又在蘇圩消滅國民黨宿三區區隊,活捉國民黨頑區長蘇恒發。不久設蘇圩區,區長薑克,區委書記杜良儉。同年冬,主力攻克侍衛圩偽據點後,設楊圩區,區長馬敦五,區委書記甄傑。至此,泗宿縣轄屬宿遷縣境計有潘山、閘塘、歸仁、蘇圩、楊圩5個區,約40多個鄉。

1943年睢宿工委決定成立運河區,區長由睢二區區長王保金兼任,區委書記韋榮環,轄唐圩、袁莊、沿河(後改王營)、守望、濱河、七堡、鄧莊七個鄉。是年中秋節,新四軍9旅27團在宿西一舉消滅國民黨劉子生支隊,成立宿一區政權,區長袁介之,區委書記顧惠民。開辟楊集、民慶、九成、和平四個鄉政權,爭取永順、三義、新民、新化、支口五個偽政權為兩麵政權。不久,永順、三義、新化開辟為民主政權。同年冬,睢宿大隊配合主力攻克袁圩偽據點。次年夏,睢二區改為朱海區,區長楊新,區委書記紀鳳來;運河區改為苗圩區,區長王保金,區委書記王茂芬;宿一區改為楊集區,區長薛潤芝,區委書記薛全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