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

如果你不幸進來了,你會失望。如果在這裏,你學到點什麽,或有什麽感受,那更是浪費你的時間了,咳,咳!
個人資料
金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美國經濟太壞了 走出困境談何易

(2009-03-07 15:06:55) 下一個

周四的時候,家裏有幾樁小事情合一起慶祝一下,於是去餐館撮一頓。因為是星期四,孩子們明天還要上課,所以去了一家火鍋布菲店。這家店我們以前也常去,平時周末人很多,即使不是周末的晚上,每次去總也有二三十人吧。可是那天晚上我們七點多點進店,裏麵空蕩蕩的沒有一個客人。坐下來吃以後,又進來三個人,但一直到我們離開,再也沒有人進來過。

老板娘是個老廣,她說最近很 "靜"。店已經開了十多年,看這情形還真不知道怎麽撐下去。或許,老板老板娘會讓一些幹活的人走路。員工失去工作當然也就不會再去消費,這樣又影響到其他的商家...

所謂 "downward spiral" (螺旋下墜) 就是這麽一回事。開始是房貸出了問題,第一批 "問題屋" 上市,大量屋主破產影響銀行的 "checkbook"。銀行資金出了問題開始貸款緊縮,這就影響到原本尚屬 "健康" 但是依靠借貸過日子的店家和工廠。店家和工廠一旦裁員,這些人的供房能力受到影響,出現第二批 "問題屋" 上市。緊接著又影響到銀行資金流轉,於是又緊縮貸款。如果這個過程讓它持續下去,那麽還會有第三批,第四批的 "問題屋" 上市。這兩天開車時聽廣播,有些節目竟然是 "怎樣不花一分錢過日子",主張都別消費了。現在是房價和經濟競相走下坡路,如果房價下跌不止住,美國經濟的 "downward spiral" 也就不會停止,經濟複蘇也就無望。

怎麽樣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呢?

上個星期筆者去了一趟加大伯克萊。午餐是在 International House 吃的。伯克萊加大 International Studies 的 Executive Director ,著名的 Harry Kreisler 教授 (他經常出現在 C-SPAN 的節目裏) 在致辭時談了一些時事,也介紹了一些美國經濟學者對美國經濟走入這一困境的觀點。他談了三個原因,其中第三個原因是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因為中國買不到想要的美國貨 (高科技產品),造成貿易的不平衡。中國巨大的出超隻能用來買進美國的債卷,從而造成美國債卷市場現金 overflow,直接助長美國房地產 "泡沫" 形成。我想這一觀點也是美國經濟界的主流看法。當然,美國本身問題多多,還包括他們對金融界的放鬆管理等。

昨天筆者在文學城的新聞欄目裏讀到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 (Robert B. Zoellick) 及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林毅夫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題目就是 "乘搭G2 前往經濟複蘇" (Recovery Rides on The G-2)。文章也提到解決 "中美貿易失衡" 的問題至關重要。

所以,中美貿易中國巨額出超也算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細究起來,中國巨大的貿易出超,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對華出口的限製。美國一些高科技產品是不能出口到中國的,一方麵是為了保持美國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台灣問題 (高科技產品的軍事用途)。小布什總統在離任前曾發布命令,部分取消了對華出口的限製。這個也算是對症下藥的。但是現在政權已經換了,沒有看見奧巴馬政府在這方麵有什麽下文。而針對巨額貿易出超,中國方麵能做的,就是在零八年開始實行的《勞工合同法》和《環境保護法》。兩法的實施,一方麵是為中國長遠計,另一方麵是增加在中國生產的成本,間接減少中美貿易出超。

奧巴馬當政還不到兩個月,但已經做了很多大事情了。尤其對於房市有很多政策出台,現在需要的是觀察一段時間看效果。在經濟上,奧巴馬似乎在 "另起爐灶",重點在著手開始製訂全民醫保計劃。全民醫保當然是對的,也很重要。它能在根本上提升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但這非得三年五載才可見成效的,遠水不救近火。

當務之急是刺激美國經濟發展。這不僅僅是政府修路造橋,還需要民間企業增加定單才行。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製,增加中國來的定單,應該是一條可以速見成效立竿見影的策略。這一措施是由向來保守的小布什總統開放的,不知道為什麽奧巴馬總統不繼續下去。貿易不平衡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將來還是會有事情的。其實,美國可以按年代開放高科技產品給中國的,比如以十年舊為一期,或者五年舊等,隻要美國感覺 comfortable 就行了啊。美國可以說是世界的龍頭老大,如今政府換屆,比如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國策一改,對別國來說呢?看來也得另謀生計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pretty_woman 回複 悄悄話 自由經濟最終離不開國家的範圍。中國之所以沒受經濟危機的打擊正是因為中國的自由經濟是受國家宏觀調控的。美國應該反思。
nywalker 回複 悄悄話 要想振興美國經濟,必須向中國輸出高科技?這有點片麵。
首先,向樓下講的,“美國金融界人士或許更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國內的金融政策“。
其次,美國應該反思過去十年的全球經濟對美國的利與弊;更實質的問題是美國公司的經營理念是應該不顧一切地追求短期“暴利“還是追求長期穩定的利潤。
最後,美國跨國公司的“利潤“到底對美國本土經濟有貢獻,對美國政府稅收有貢獻,對美國就業有貢獻,還是對其他國家地區有貢獻?

在美國,中產階級的工作被大量輸出到國外後,國內稅收減少,工作減少,中產階級在工作減少,收入減少後,為了保持高水平的消費,隻能靠低利率的信貸來維持,這造成家庭負債;國家稅收減少(因為納稅人收入減少)造成國債增加。中間的“暴利“被少數公司股東擁有。這些公司的結果又怎樣?看看華爾街就不難想象沒有被監管的公司企業為暴利驅動後的結果。

自由經濟最終離不開國家的範圍。中國之所以沒受經濟危機的打擊正是因為中國的自由經濟是受國家宏觀調控的。美國應該反思。
撣子的別院 回複 悄悄話 幾千億美元的商品出口就想堵住萬億美元的金融虧空?美國金融界人士或許更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國內的金融政策,而不是繼續煽風點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