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蘭以佩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正文

境界

(2014-06-13 11:41:52) 下一個

想說點與茶有關的話題,忽然想起喝茶的境界來。有人總結出喜茶者的三個境界:

\r\n

第一境界:茶就是茶,愛茶如命,追求優美環境、茶具精美、恨不能喝全世間茗茶;
\r\n第二境界:茶不是茶,融茶入命,追求禪茶一味、感悟大道、不拘茶藝,感悟出茶道深奧精妙;
\r\n第三境界:茶還是茶,命即如茶,追求大道本質、回歸質樸,大碗喝茶,清水一碗亦是人生茶香。

\r\n

我也愛茶,但境界上不夠檔次。第一境界都達不到。好茶雖也能品出好味道,但絕沒有那種恨不能喝全世間茗茶的超強欲望。

\r\n

延伸一下,別的事情也有類似三境界。比如酒,比如美人。如將上麵的“茶”字換成別的,一樣也有三種境界。雖然我興趣廣泛,還是喜歡程度都不上檔次,最多也就和第一境界占點邊。

\r\n

不論是茶,酒還是美人,第二境界和第三境界似乎有些過分,有走火入魔的感覺。真要上了這樣的檔次,這種喜愛的心情一定變味。

\r\n

仔細琢磨一下,如果你喜歡一種東西,即使在第一境界裏徘徊,便失去樂趣了。因為你一開始追求完美,便會對所愛之物本不完美的地方產生感情抵觸。比如喝茶,環境不好,茶具不精美等等,都會讓你難受。另外,你還有一個達不到的目標,要喝全世間茗茶。這樣的追求負擔壓在你心中,你怎能快樂?

\r\n

所以,不上境界的喜歡才是一種心情,才是一種淡定。而上了境界便是一種煎熬,一種遺憾了。

\r\n

如抽煙。偶爾點上一根古巴雪茄,站在自家陽台之上,在驕陽照耀之下吞吐幾口,讓雪茄的香味和花草味融合在一起,足以如癡如醉。但是要是上了境界,一天抽個幾十隻,你便完蛋了,成了煙癮的俘虜。

\r\n

如混網絡。偶爾閑暇的時候,找個話題扯幾個閑篇。裝成專家學究般研討研討,論述論述。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拋將出去。別人褒貶,並不在意。你定會心怡氣寬。但你非要上個檔次,追求真理,每天就有不少的牛角尖等你痛苦地去鑽,你就該痛苦了。

\r\n

這方麵,要學學孔聖人。孔仲尼先生是個有意思的人。從學問上看,他老人家一定是當時社會知識分子中最厲害的。可以這麽說,那時候的各種領域他基本都能達到學術前沿水平。可是,孔仲尼先生一輩子隻是編書,從不著書。當教授幾十年,除了編講義,一篇論文都沒寫。拿詩學方麵為例,他編了《詩經》,按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邏輯,孔仲尼先生自己搞幾首愛情小詩出來,一定不會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差。要是將自己一生的坎坷痛苦用詩表達出來,也可能和《離騷》一樣感人。哲學思想方麵也一樣。從他弟子整理的《論語》可以看出他口頭表達相當牛,老先生要是係統寫篇專著,一定相當出色。

\r\n

孔老先生為何不著書呢?難道沒有一點興趣和大哥老子的《道德經》pk一番 ?

\r\n

個人猜想,孔仲尼先生不著書也是出於某種境界上的考慮。如同有人喝茶不想進入任何上述三種境界的任何一種一樣,孔仲尼先生牢牢地將學術愛好控製在境界之外。

\r\n

還有一點非常令人驚訝。作為職業儒士,孔仲尼先生常常出現在喪葬場合。對於人的生死問題他一定有自己的獨特思想。另外,那時的社會也一定有某種宗教思想存在。對於自己的主職業,孔仲尼先生不僅連一本宗教方麵的書都沒編,連一條有關宗教的話語也沒給弟子留下。對於別人問他這方麵的看法,他說:“敬鬼神而遠之”。

\r\n

然後我們那些上檔次的喝茶者。一種飲料 居然讓你將人生的各種複雜情懷和其聯係起來,還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茶還是茶,命即如茶,追求大道本質、回歸質樸,大碗喝茶,清水一碗亦是人生茶香。”  太過矯情了。

\r\n

也許,沒有境界才是一種最優雅的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