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真與美、黑洞、數學和物理

(2015-01-07 10:50:05) 下一個

真與美、黑洞、數學和物理

    最近十年可說是天文物理和宇宙論研究的黃金年代,這其中被人類放在外層空間的哈伯(Hubble) 望遠鏡和其他設備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之前在地麵上無法取得的觀測數據。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縮寫為CXO),以美國的印度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S.Chandrasekhar 1910~1995年)命名。是NASA於1999年發射的一座X射線天文望遠鏡,觀測來自外層空間的X射線輻射。原名為先進X射線天文設備(AXAF),1998年,經由向全世界學者征求命名意見,才決定命名為“錢德拉”。

      錢德拉寨卡,被朋友和學術界簡稱為錢德拉。錢德拉,一位純粹的印度學者,何以能得到全世界的推崇?1983年,當諾貝爾基金會宣布錢德拉獲獎之後,芝加哥大學校方在記者會上說:要以一個故事,來強調高等教育的投資絕對不能省。

       在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錢德拉每星期從數百英裏之外的葉凱士天文台驅車回到芝加哥大學,為一門隻有兩名學生選修的物理課上課。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授予了這兩位學生:楊振寧和李政道。而老師錢德拉反而在1983年才得到。可說是一堂師生三個諾貝爾獎。錢德拉的老年得獎,有一段辛酸的曆程。
           錢德拉從小以驚人的自學能力學習大量的數學物理,在其叔父、諾貝爾獎得主拉曼的影響下,立誌科學。後來到劍橋大學留學。

         1935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會議上,錢德拉在會上宣讀論文,他指出,純粹由理論推算,白矮星的質量上限是1.4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大於這個質量的恒星,不可能以白矮星的形式存在,在生命的終點,將會繼續縮小下去,成為一奇異點,這可說是黑洞理論的先河。他的老師愛丁頓,當時天體物理學界的權威,卻上台把錢德拉的講稿撕碎,宣稱其理論有“非常古怪的結論”。 此一當眾羞辱令錢德拉難以在英國學術界立足,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學。

        錢德拉有一本演講文集:《真與美:科學中的美學和鼓動》:
 Truth and Beauty:Aesthetics and Motivation in Science
在1983年的諾貝爾獎的演講結尾,錢德拉說:
“黑洞的物理是極為複雜的,但對此一題目的研究,令我相信古典格言的道理:

簡單是真實的標記,而美是真理的光輝。
(The simple is the seal of the trueBeauty is the splendour of truth。)”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