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順產和剖腹產是如何影響嬰兒短期和長期的健康?

(2018-04-26 00:30:33) 下一個

在孕婦分娩過程中進行醫療和外科手術幹預如今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處於增長的趨勢,在澳大利亞幾乎三分之一的女性在分娩時都會采用剖腹產手術,而大約50%的孕婦都是被誘導所致;近日,在一項刊登在BMJ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通過外科手術幹預(剖腹產)所出生的嬰兒後期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這其中就包括嬰兒短期的問題,比如黃疸和喂養問題等,當然還存在一些長期的問題,比如糖尿病、呼吸道感染和濕疹。

有時需要的話就會在女性分娩的時候進行幹預,但隻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進行幹預。

研究人員的發現

研究人員基於對5個地區的研究,對在2000年至2013年在新南威爾士生產的50萬名健康低風險的女性進行及其孩子進行研究,隨後研究人員還觀察了這些孩子在出生後28天機成長至5歲時的健康狀況。研究者對比了自然分娩和通過外科手術進行分娩(剖腹產手術等)後所出生孩子的健康狀況。

外科手術幹預的手段包括剖腹產手術和器械分娩(利用鑷子和真空裝置)等,臨床醫生會利用金屬鉗或塑料吸盤覆蓋嬰兒頭部使其能夠順利通過女性陰道來生產出來;研究者發現,利用器械分娩方式出生而嬰兒在出生28天時,其出現黃疸和進食的問題風險較高,相比順產的嬰兒而言,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後期感冒或需要入院治療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研究者還發現,緊急剖腹產手術出生而嬰兒在其5歲時患多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較高,比如糖尿病和肥胖等;相比順產的嬰兒而言,利用幹預方式出生的嬰兒出現呼吸道感染、患代謝性疾病以及濕疹的風險都相對較高。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然分娩的嬰兒的確後期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相對較低。

為何疾病風險會增加?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常見外科手術幹預形式和兒童特定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並未發現其中的因果關係,但卻存在一些明顯的原因能夠指示這些關聯。比如利用產鉗和真空分娩的方式就會導致嬰兒的頭皮出血和淤傷,這些血細胞會破裂釋放到嬰兒機體的膽紅素中,從而使得嬰兒皮膚變黃,從而指示黃疸出現。

剖腹產手術出生的嬰兒則更容易感冒,因為手術室的溫度可能會較低,盡管臨床上建議剛出生的嬰兒最好放於母親懷中,但這種情況或許並不是總會發生的。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剖腹產出生的嬰兒為何會出現長期的健康問題,但有幾種有趣的假設,其中一種關鍵的理論就是基於表觀遺傳學,這種生命事件會影響機體基因的功能,同時還會遺傳給下一代。

分娩會給嬰兒施加一種積極性的壓力,其會影響嬰兒機體中抵禦病原體、進行體重調節和抑製腫瘤的基因的表達;壓力過小(選擇剖腹產手術)或過大(誘導性的器械助產方式)都會影響上述基因的表達。第二個關鍵的理論就是衛生假說的擴展,即陰道分娩能夠提供絕佳的機會來將母親機體中的腸道菌群傳遞給嬰兒,從而就能在嬰兒體內產生一種健康的微生物組係統,並保護嬰兒免於疾病發生。

如果我們機體中攜帶著不健康的微生物組,或許就會對多種疾病變得易感,比如感染、過敏症、糖尿病和肥胖等。

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分娩幹預?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指導準則,推薦通過鼓勵以證據為基礎的臨床護理來減少孕婦分娩不必要的幹預,目前在澳大利亞有如下三種建議:1)孕婦應該有持續性的護理,在其懷孕期間、分娩期間以及產後都能夠拜訪到同樣的醫生,這或許就能降低不必要分娩幹預措施的實施;2)不要進行過早幹預,女性在分娩方麵的進展常常要比我們認為的要慢得多,長達70年來,臨床醫生認為孕婦的宮頸每小時隻能擴張1厘米,如果宮頸擴張較慢,醫生們就會進行幹預,如今我們也知道,孕婦在分娩過程中是非常慢的。3)不要使用連續的電子監測設施來監控嬰兒,除非嬰兒麵臨一些明顯的風險因素,相反應該使用一種小型手持顯示器來持續監測提高低風險女性和健康嬰兒的幹預率。

在孕婦分娩和嬰兒出生過程中引入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治療手段或能增加女性自發順產的概率,同時還會降低不必要分娩幹預手段的使用。

何時進行幹預是必要的?

在分娩過程中進行一定程度的幹預會提高孕婦和嬰兒的預後效果,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孕婦的剖腹產比率應不高於15%;當嬰兒過小並沒有發育好,或過了預產期還未出生(41-42周)時,就需要運用誘導的方法促進胎兒出生了。

甚至在分娩過程開始之前就需要進行剖腹產手術了,比如當孕婦胎盤前置或已經開始分娩但胎兒難產時;如果女性需要誘導分娩,或者根據多種並發症需要采用器械分娩或剖腹產手術時,相應的操作常常會改善嬰兒的出生狀況及後期健康。如果可以的話,在嬰兒出生後盡量與母親進行一定的肌膚接觸,同時進行純母乳喂養。

對於女性和其伴侶而言,擁有所有的短消息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在女性懷孕或生產時,進行長期的幹預有利於其做出真正明智準確的決定。

原始出處:

1. Australia's mothers and babies 2015—in brief

2. The effect of medical and operative birth interventions on child health outcomes in the first 28 days and up to 5 years of age: A linked dat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3. From barber surgeons to car mechanics: the technologies of vaginal birth

4. Long-term risk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cesarean delivery for mother, baby, and subsequent pregnanci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Medicine    doi:10.1371/journal.pmed.1002494

5. Can caesarean sections increase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6. What Is Epigenetics?

7. The EPIIC hypothesis: intrapartum effects on the neonatal epigenome and consequent health outcomes.

Med Hypotheses     doi:10.1016/j.mehy.2013.01.017

8. Childbirth and consequent atopic disease: emerging evidence on epigenetic effects based on the hygiene and EPIIC hypotheses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doi:10.1186/s12884-015-0768-9

9. Is your gut microbiome the key to health and happiness?

10. WHO recommendations Intrapartum care for a positive childbirth experience

11. Continuous support for women during childbirth

12. Cervical dilatation patterns of 'low-risk' women with spontaneous labour and normal perinatal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BJOG     doi:10.1111/1471-0528.14930

13. Continuous cardiotocography (CTG) as a form of 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 (EFM) for fetal assessment during labour

14. WHO Statement on Caesarean Section Rates

15. Immediate or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after a Caesarean se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atern Child Nutr    doi:10.1111/mcn.12128

16. Breastfeeding

17. How birth interventions affect babies’ health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