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帖]中國孩子成績好是以心理健康為代價

(2014-07-15 01:27:57) 下一個

單獨兩孩政策已實施數月,點燃了部分家庭生育二胎的熱情。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距多大才算最佳?或許也成了部分“單獨夫妻”糾結的問題。

    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簡稱ISSBD)雙年會7月8-12日在上海舉行,來自39個國家的600多名專家與會聚焦兒童幸福感、青少年情緒調節發展等當下最熱話題。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父母與家庭支援中心、臨床心理學教授馬修·桑德斯(Matthew Sanders)表示,兩個孩子之間並無所謂的完美年齡差,差距大或小各有好處,最關鍵的是家長采用好的教養方式。       

    打造出色孩子,教養方式、環境是關鍵

    作為“父母積極教養課程”創始人,馬修在35年裏觀察了25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9個家庭。他發現,雖然不同國家的父母存在眾多差異,相同的是積極的父母教養下的孩子往往表現更出色。“積極的父母教養”,指父母能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在生活中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給予孩子積極回應。

    美國尤尼斯肯尼迪施萊佛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協會的高級研究員馬克·伯恩斯坦(Marc H. Bornstein)也承認父母教養的重要性。他在教養的神經實驗研究中發現,營養的給予並不足以讓一個孩子茁壯成長,還要通過積極環境的塑造,才能培養出心智健全的兒童。而作為基因來源的父母,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

    馬修表示,“要改善兒童成長各方麵問題,父母可以采用‘五步走’方案。”

    第一,創建安全有趣的環境。這並不是要求父母帶孩子趕場參加興趣班,而是指為孩子提供有趣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觀察世界、動手參與。

    第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過程中,父母要主動觀察孩子的進展。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任務時,父母要適時地抓住這個機會,進行鼓勵。而在孩子學習新技能時,父母應予以特別關注,等到孩子對這項技能熟練掌握後,父母應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發展。

    第三,形成堅定一致的管教機製。即製定家規,告訴孩子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可以做。在管教機製形成的過程中,有兩點很重要:首先,對於犯規行為,父母對此作出的後果措施要保持一致;其次,在管教的過程中,家長的情緒要保持平穩和堅定,尤其要避免對孩子大喊大叫。

    第四,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首先,父母要對孩子每個階段所能掌握的技能有正確的認識,不能過分要求一個孩子掌握超出年齡範圍的技能;其次,家長對自己的期望值也要合理,對於孩子的不良表現產生過多自責心理,也會走向情緒抑鬱的極端。

    第五,家長要學會照顧好自己。夫妻之間的衝突,勢必會影響積極家庭教養環境的形成,因此家庭和睦也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如何增強兒童幸福感?情緒管理應更受關注

    從獨生子女時期的唯我獨尊,到家裏多了一個新成員後的兩胎化,兒童幸福感是否下降?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授稱,父母關注度的分散,的確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聰明的父母會用多種方式調節大孩子的心理感受,注重平衡。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桑標現為ISSBD執委,也是本屆雙年會主席。近年來,桑標帶領的課題組針對青少年情緒調節的發展開展了大量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桑標說,青春期是個體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青少年情緒波動明顯增加,情緒問題的日益突出,對情緒問題的應對影響他們日常的行為表現、學業與考試狀況,甚至是他們的幸福感。

    競爭心理學研究權威——瑪塔·傅洛平在研究中證實這一點,中國人會采取更為積極態度調節個體情緒。

    個體發展是內在和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家庭的教養環境、社會的變遷過程、文化價值的變化影響了個體情緒的發展。在全球化語境中,研究中國文化背景下個體情緒的調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就害羞這一種情緒,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ISSBD新一任主席陳欣銀研究發現,中西方對待害羞態度截然相反,西方把它定義為較為負麵的特質,而東方認為害羞的兒童更懂事、自控能力更強。不過這些年有些轉變,陳欣銀認為,大環境的變化往往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但是可以利用情緒調節策略,提高兒童主觀幸福感。       

    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好,卻以心理健康為代價

    國際競賽上,中國孩子屢屢獲獎。一項全球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兒童在數學、閱讀、科學方麵,表現都很優秀。

    這一結果與整個社會和家庭的重視有關,但相比之下,中國兒童的情緒能力、心理健康方麵,卻長期被忽視。陳欣銀說:“中國孩子能取得這麽好的學習成績,他們在情緒適應以及心理健康方麵,是付出一定代價的。”

    馬修和生活在中國香港和澳大利亞的中國父母接觸時也發現,相比其他國家的父母,中國家長普遍比較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過早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有些兒童過早地出現焦慮等負麵情緒。

    馬修建議,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父母要意識到、並時刻提醒自己,兒童發展不僅僅是“學習、學習、學習,孩子需要交朋友、體育鍛煉、音樂、藝術,孩子的成長不能夠局限於某一方麵” 。       

    “學習障礙”可治療,家長莫要耽誤孩子

    讀書速度慢、做事沒條理、上課開小差,這些恐怕是中小學課堂裏所謂“差生”的標簽。不過,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主任、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鄧賜平指出,這些問題很可能是語詞解碼障礙、計算缺陷、多動症等問題的表麵症狀。

    在對出現上述具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研究後,鄧賜平發現,在智力方麵,他們與普通孩子並沒有任何區別。為何會發生學習障礙?鄧賜平認為與孕期、家庭培養、教育方式等都有關係。這種影響既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因,也就是說可能是某一影響因素造成了閱讀障礙、計算缺陷、多動症等多方麵問題,也有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了某一項學習障礙的產生。

    在鄧賜平的實驗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由家長觀念所造成的障礙。有不少家長不願承認孩子在學習上存在障礙,這樣諱疾忌醫的心理狀態很可能耽誤了消除孩子學習障礙的最好時機。

    第23屆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雙年會由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承辦,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桑標擔任本屆年會主席。

    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是人類發展科學的最高組織,成立於1969年,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承認的非官方國際學術組織之一,已擁有來自60個國家1100多位會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