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文革的真正目的在於懼怕人民清算他們的罪惡

文革留下來的平等思想對改革影響最大,阻力也最大。 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從平等開刀`,一方麵集中一切輿論力量狠批國有企業“大鍋飯”,另一方麵對企業工人毫不留情地砸爛鐵飯碗,讓工人階級從思想上到經濟地位上徹底消除毛主度領導的社會主義年代對老百姓的所謂“極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毛澤東辭去國家主席職務

(2014-05-19 14:39:55) 下一個
1957年4月30日,毛澤東在約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在天安門城樓上談話時,向民主黨派人士表示到二屆人大一定辭去國家主席。毛澤東說:“瑞士有7人委員會,總統是輪流當的,我們幾年輪一次總可以,逐步采取脫身政策。”

1957年5月1日,陳叔通、黃炎培聯名寫信給劉少奇和全國政協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在15至20年內,最高領導人還是不變為好。

5月5日,毛澤東看了信寫了批語,認為可考慮修改憲法,主席、副主席連選時可以再任一期,但第一任主席有兩個理由說清楚可以不連選:一、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加上人民共和國主席任期已滿8年,可以不連選;二、按憲法製定時算起,可連選一次,但不連選,留下4年,待將來如有衛國戰爭一類重大事件需要我出任時,再選一次,而從1958年起讓我暫擺脫此任務,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重要問題(例如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以中共主席或政治局委員資格,在必要時我仍可以作主題報告);這樣,比較做主席對國家利益更大,現在雜事太多,極端妨礙研究問題;現在黨內高級領導同誌對此事想通的多了起來,而黨外人士因為交換意見太少,想不通的還多,因此,有提出從容交換意見的必要。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訪問蘇聯期間,又專門把自己不連任國家主席的情況告訴了赫魯曉夫等蘇共領導人。

朱德力薦劉少奇接替毛澤東——誰是第二任國家主席的人選,毛澤東沒推薦提名,隻是說“讓別人幹!”這個“別人”沒明確。

1959年4月2日,中共八屆七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其中一項重要的議程就是向二屆人大推舉國家領導人的人選名單。在當時的中共高層領導中。可以作國家主席的人選應該說有好幾位,經過中央書記處的初步醞釀,最後集中到朱德和劉少奇兩個人的身上。
    
按照慣常的做法,毛澤東不連任,由上屆國家副主席朱德繼任是順理成章的事。事實上.在中共高層領導和黨外民主人士中普遍持這種觀點。
    
還在半年前,為準備召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央組織部和統戰部受中央書記處委托,草擬了一份第二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國家領導人侯選人名單,發給中央一些主要負責人征求意見。在這份名單上,仍把劉少奇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人選,而沒有提國家主席候選人人選,這就透露出了一個明顯的信息:劉少奇仍將留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既然如此,國家主席候選人顯然就是朱德了。
    
朱德看了中央書記處送來的名單後,明白了中央的意圖。

1958年12月29日,朱德提筆給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寫了一封信,言辭懇切地要“小平同誌轉書記處同誌們:我提議劉少奇同誌作為國家主席候選人更為適當……至於我的工作,曆來聽黨的安排,派什麽做什麽,祈無顧慮。”
    
以後在一係列公開和私下場合。他多次說過自己比毛澤東年長七歲,由他接替毛澤東任國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於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並再三堅持舉薦劉少奇。
    
中共中央接受了朱德的提議。

但是,由於毛澤東始終未推薦提名,在全會討論提名國家主席候選人時,會場出現了少有的尷尬。這時,鄧小平站起來說:“都不提,我提,劉少奇!”話音未落,全場立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於是,全會一致同意劉少奇為中共中央向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國家主席候選人,而朱德為委員長候選人。
    
4月5日,鄧小平在八屆七中全會上代表政治局作了關於國家機構人事配備方案的報告。對於決定提名劉少奇為國家主席候選人,他作了這樣的說明:
    
“國家主席有好幾位同誌可作,如朱德同誌,如黨內幾位老同誌,都可以作,但是大家考慮的結果,以劉少奇同誌擔任這個職務,比較更為適當些。國家主席不單是一個很高的榮譽職務,而是有一些相當具體麻煩的事要做。例如出國、會談、接待等等。所以,以劉少奇同誌的能力和資望,以他現在在黨內所負的責任,出而兼任國家主席職務,是比較好的。”
    
毛澤東對黨內一致認可劉少奇為下屆國家主席候選人的結果很是滿意,從延安時期始。在中共黨內代理毛澤東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隻有劉少奇。中共曆史文獻中有過正式記載的,有三次,劉少奇都出色完成了代理任務。

1959年4月27日,在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上,劉少奇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同時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主席,成為繼毛澤東之後中國第二任國家元首;朱德當選委員長。

可惜的是,接下來就是三年自然災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