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 小圄於身, 大涵宇宙

人生感悟, 有感而發,一吐而快,願得知音
正文

理想和夢想之隨想

(2015-08-08 06:52:40) 下一個
理想和夢想之隨想


我是60年代的人,小時候家裏特別窮。一個月才能吃上一頓肉改善下生活,一大鍋麵條裏有點肉味,飄點油星,就能多吃一碗。看到賣肉的很是羨慕,缺斤少兩的扣下來點兒就夠吃了。老娘看到我們哥倆饞得樣,就說將來要娶個賣肉的。那時的夢想是天天能吃上肉。
家境雖貧寒,老師和父母卻給我灌輸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小知識分子的思想。那時的理想是當數學家。窮酸知識分子的血液一直流淌在我的肌體裏,洋溢在舉止無形中。
大學畢業後的戀愛時節,騎著自行車帶著女朋友,往來穿梭於城市之間。來回騎兩三個小時,真累真辛苦啊!記得有一次,女朋友年終結算加班熬到淩晨2點,我騎車去接,騎著騎著,後座上的人睡著了掉了下去,我竟騎出去十幾米遠才發現,幸好人沒事。以後有了摩托車, 但有時刮風下雨的,穿雨衣騎摩托多有不便,夢想是有個小汽車。
對知識的追求是我一生的理想。上了大學,才真正感到了知識的海洋浩淼無邊。就數學一科,它的一個小小分支就能耗盡一個人的一生。國內大學四年本科,來加後,心中的夢想依然作祟,依然讀了數學專業。但意誌不夠堅定,功夫不夠艱深,讀書,養孩,打工,陸續的讀了碩士,博士,最終也沒有修成正果,為五鬥米折了腰,作了生意開了店,無暇再沾學術了。轉眼年歲已快半百,夢想在現實麵前顯得多麽蒼白不堪。

美的東西諸如文學藝術,也讓人魂牽夢繞。博大精妙的中國文化是流在我們血液裏,深入在骨髓裏的。儒釋道,詩詞歌賦 我們覺著舒服自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如癡如醉。離開了故土,時常還是聽著鄧麗君的歌,感歎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思念著故土和家鄉的親人,夢想能每天夜晚千裏共嬋娟。隻可惜,中加12小時時差,整個黑白顛倒,打個電話還要考慮不要打攪地球另一端的人睡覺。一二十年前多少有點的崇洋心裏,剛來時夢想很快融入西方社會,接受並享受本地的文化生活,和“老外”打成一片(我們骨子裏的"老中",總把別人叫老外,其實我們在本地人眼中才是老外)。在國內自我感覺英語還相當不錯,學識水平還可以,夢想成為跨國界的棟梁,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新鮮勁過了,殘酷的生存考驗就壓在我的肩上。在國內的語言優勢蕩然無存,任何一個本地人都比你說得好,聽得真。文憑,工作經驗不被認可。即使拿了本地文憑,你的語言文化背景不同,跟本地人的交流總不是那麽自如順暢,隨心所欲。漸漸地,選擇了語言要求不高的生意,除應付工作必須,總願意紮堆華人圈,看中國新聞,微信。讀中文多帶勁多享受啊!其實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的模式就是馬賽克,各個文化種族各自紮堆,並不統一融合成如美國一樣的熔爐文化。

西洋文化正如西洋美女,秀色可觀,而不是秀色可餐。 凸凹有致,膚色白皙,容顏亮麗,表情張揚。很是吸引眼球。但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印在DNA上的,流在血液裏的,更是長在味蕾上的。欣賞西洋美女文化隻能是YY, 實實在在的過日子還得先滿足了胃。西餐吃不了兩頓,就想炸醬麵了。也隻有骨子裏的中國傳統文化美食,才能吃飽吃爽。

修剪過草坪整理過庭院的人,一定會知道蒲公英生命的頑強,和繁衍傳播的迅速。當我站在公園的草坪上,看到上麵覆蓋了一層包含著蒲公英種子的白色絨球時,我就想到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我想我們中華文化一定會在北美的大地上像蒲公英一樣飄揚,紮根,生長,繁衍不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xing 回複 悄悄話 @草之書 謝謝閱讀並留言。也祝你新的一周有好的心情。
草之書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章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總是感覺食物不夠,老有饑餓感。

對移民來說,故國文化和飲食確實是無法割舍的。有一天我在地鐵站看到一幅特具東方色彩的廣告畫--幾棵素描的竹子,一下就感覺好親切,那種清幽安靜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可惜這邊這樣的文化元素太少。

祝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