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蘭,隨手撚幾片草葉與朋友共賞
正文

5000公裏環島遊第十天,普萊森特波因特到基督城(PLEASANT POINT-CHRISTCHURCH)

(2016-01-23 02:10:53) 下一個
 
 
1.PLEASANT POINT到蒂馬魯
    2015.12.30.陰,有時雨,11-23度。
    早晨8:00起床。一覺醒來,我想弄明白豔陽天怎麽變成了陰雨地,離開TEKAPO時,看著山邊有一片雲,慢慢地走進雲區再也沒有走出來。觀星小鎮真有那麽神奇?百公裏外的人們聽雨,唯獨他們在賞星。我想弄明白昨晚住的地方,憑什麽在電腦上和觀星小鎮同時出現。仔細看看居住環境,的確夠奢侈,寬寬的走廊,大大的客廳,獨立廚房,兩套獨立衛浴,顯然是由辦公室改建的客房,也許正是它的賣點,混入“觀星隊伍”資本。其實他也在“黑暗保護區”內,也在去基督城的路上,但實實在在的蒙了我們一把,觀星計劃不得不滯後。
    PLEASANT POINT是一個有1310(2013年數據)人的小鎮,幾乎到了東海岸,距離蒂馬魯僅19公裏。也就是說,昨天跑了460公裏,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跨越山脈的行動。小鎮中間有一條廢棄的鐵路支線,經營著一個鐵路博物館,展示蒸汽機車及火車故事,鎮館之寶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福特T型火車廂副本之一。葡萄園、玻璃吹製、動物標本製造也是小鎮賴以生存的產業。
    9:30離開旅店,時間充足,決定到蒂馬魯看看。
    蒂馬魯(TIMARU)常住居民49850人(2013年數據),位於坎特伯雷平原南部,基督城和但尼丁之間的重要港口城市,它建在火山熔岩上,所以市區內道路多有起伏,建築多以火山岩石材“青石”為主。
    早期移民在土地所有權上有紛爭,兩種勢力在各自的地盤上發展,結果導致城市結構失調,沒有一個主要的南北向街道直接貫通,現在也成了市區的一個特點。
    10:10來到蒂馬魯聖心大教堂(SACRE HEART BASILICA),由著名的新西蘭建築師弗朗西斯·皮特(FRANCIS PETER)設計,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壯觀及美麗使其成為南坎特伯雷地區最重要的曆史建築之一。該教堂的雙塔和銅製避雷針,成為蒂馬魯的坐標式建築,一個呈現拜占庭建築元素與藝術裝飾風格的大手筆。
    1907教堂開始施工,由教區主教塔布曼(TUBMAN)主持,為節省開支,商販的錢在每天結束時支付。教區民眾也伸出援手,許多人貢獻了人工,砍伐私有樹木運到現場做腳手架,從聖安德魯斯教區運來沙子和鵝卵石。
    中殿內部的圓頂由立柱支撐、外牆挾持,上升到離地麵21.33米的高度,穹頂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中央高達35米的銅製避雷裝置,塔內有一個螺旋式樓梯直達塔頂。
    10:30來到蒂馬魯商業中心喝咖啡,要走的時候過來一個手拿計時器的老先生,我們知道他是負責查表、記車牌、貼罰單的,他敲敲窗戶說:“你的車該交稅了。”我下車一看,天哪,稅單過期一個多月了,這老哥可以什麽都不說,出一張250元的罰單即可,但他卻采用了這種讓姥姥大為不解的方式:不罰款,隻是提醒。我們馬上開車到郵局買了新稅單,安心上路。
    11:30離開蒂馬魯。

 
2.蒂馬魯到基督城
    坎特伯雷平原(CANTERBURY PLAINS),東西寬約70公裏,南北長達240公裏,麵積約12400平方公裏,是南島主要畜牧業區。
    新西蘭人口約有450萬人(2014年數據),其中23%居住在南島,南島居民的86%居住在東海岸。由此可見東海岸的坎特伯雷平原和奧塔哥平原,是經濟發展較好且適宜居住的地方,這兩天的行程給出鮮明的對比。昨天從南到北跑遍了2000平方公裏的麥肯齊高原盆地,僅有五個定居點,4000餘人。今天從蒂馬魯到基督城165公裏,1號公路串起來8個小鎮,其中不乏超過萬人的城市。
    窗外飄著細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籠罩在煙雨朦朧中,牛羊還在悠閑地吃草,大型灑水機仍然辛勤地工作著。姥姥不解,天下雨為什麽還澆水?解釋隻能是自動控製係統在雨量不夠大的情況下,仍會恪盡職守。車子比西線多很多,大貨車的比例也明顯增加,好在隔幾公裏就有特定的超車路段,行車速度不受影響。
    下午12:30到達阿什博頓(ASHBURTON),一個有33200(2015年數據)居民的小城,幾乎所有大型連鎖店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在麥當勞吃了午餐,在HARVEY NORMAN買了外接硬盤,在KATHMANDU轉了一圈,在NEW WOLD泊車場取了車。去年在這裏住過(見去年遊記),好像沒這麽熱鬧。
    2:00到達基督城

 
3.冷風中的基督城
    基督城(CHRISTCHURCH)位於南島東海岸中部,人口34萬(2014年數據),是坎特伯雷區最大的城市。地理位置處於半島及坎特伯雷平原中間,東有太平洋以及雅芳河、希斯寇特河,南有海港山的火山岩坡,北有懷馬卡裏裏河,城區平坦,高度僅在海平麵上數米。
    因為當地為數眾多的公園以及私人花園,使基督城享有“花園之城”的美譽。市中心有哈格利公園以及基督城植物園,市中心有教堂廣場,繞商業區的遊覽電車(叮鐺車),廣場旁有聖公會基督教堂。
    公元1000年起就有毛利人在此定居,1830年起歐洲移民開始出現。英國皇家憲章於1856年6月30日認證基督城為一城市,所以她是新西蘭最老的城市。
    接待我們的旅店老板是個熱情地華人小夥兒,能感覺到年輕一代華人的職業視角是全方位的,借大中國蓬勃崛起之勢,旅遊產業將是年輕人的用武之地。
    3:20來到市中心公園,按店老板指示,車子停在公園路邊。他是好意,這樣可以省了停車費,但公園太大了,今天的風太淒冷了,綿綿細雨太擾人了。走了5分鍾覺著苗頭不對,我馬上回去取車,載著姥姥繞過了小半個公園,再次向前走,這樣比剛才少走好幾公裏路。
    走了10分鍾,仍然沒有發現市中心廣場,沒有聽到木電車的“叮當”。問路人後大吃一驚,原來我們與熱鬧背道而馳。當時腿就軟了,周身冰涼,路過身邊的兩隻雪白的比利犬,也激不起我與它們親熱一番的情緒。地震後的基督城百廢待興,一年內我兩次路過,都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甚是遺憾。
    姥姥精神頭很足,似乎沒受眾人情緒影響,我掐指算計,5:00趕到中心廣場,坐上叮鐺車再轉一圈,實在是太晚了,饑寒交迫,興致索然。回到車裏,我建議去超市買大魚大肉,美美地吃一頓,比淒風苦雨中溜達要好上許多。
    雨下大了,酒喝的正酣。
 
裏程表讀數:2585.5公裏。
 
2016.1.23.於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