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蘭,隨手撚幾片草葉與朋友共賞
正文

2015-16年,5000公裏環島遊第一天,奧克蘭到羅托魯阿(AUCKLAND-ROTORUA)

(2016-01-04 23:33:44) 下一個

 
1.靈活的計劃
    80歲的老嶽母是個精神頭極佳的老太太,為她的到來,我製定了一個環島行計劃,南島部分將穿越東西海岸兩次,在地圖上畫一個漂亮的“8”字。雖然老人家屢次表態沒有問題,但考慮諸多因素,還是不敢預訂住宿,一場走哪兒算哪兒,曆時21天的靈活計劃就這麽出爐了。
    2015.12.18.晚老人駕到。19日訂下前三天住宿。資料顯示,雖然是旅遊旺季,但幾個熱門地區都有空房且嚷著打價格戰。一切跡象標明,除非老人家堅持不住,否則我們將一路順風。
 
2.HAMILTON公園
    2015.12.21.晴天,16-23度。
    早晨8:00一行四人出發,沿1號國道南下,經HENTLY小鎮奔今天的第一景點,HAMILTON公園。
    雖然還沒有倒過時差,但老人家依然精神兒地問這問那:
    “牧場的牛羊為什麽沒有人看著?蘇聯歌曲還有牧羊姑娘呢!為什麽看不見羊舍、牛棚?地裏的青稞是什麽作物?像玉米但為什麽這般矮?路邊那一片片白色、黃色的草花,是種植的還是野生的?”
    這些貌似簡單的問題,回答容易但讓人理解卻很難。新西蘭的牛羊沒有天敵,它們的主人隻是到一定的時候,負責轉到下一片牧場即可,沒必要守著它們。新西蘭沒有至牛羊無法生存的極端天氣,除非擠奶、殺菌、洗澡的專屬建築,一般不需要羊舍牛棚。我認為那矮青稞是直接煮食的甜玉米,但超市貨架上已經堆滿了青青的玉米穗,它們的母本為什麽還這般稚嫩,的確解釋不清。當下正值山花爛漫時,路邊、山坡、牧場灑滿草花不足為奇,起初也許是種植的(牧草),但年複一年再也不必管它,吐嫩芽、開新花、結實穗,適宜的溫度,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份,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小草,自然會逢時盛開。
    經過HENTLY小鎮,看著懷卡托河畔矗立的兩尊即將逝去的熱電廠煙囪,我一邊講它的故事,一邊感歎新西蘭人為地球上這片藍天所付出的代價。
    無數次經過哈密爾頓,但從未認真地描述一下被華人戲稱“蛤蟆屯”的全國第四大城市,今天刻意造訪,有必要費些筆墨。
    哈密爾頓(HAMILTON,毛利語,KIRIKIRIROA),位於奧克蘭以南129公裏,是新西蘭最大的內陸城市,懷卡托地區首府,人口約11.4(包括2.5萬學生,2011年數據)。新西蘭長度第一、流量第二的懷卡托河流經此地,其周邊土地肥沃,畜牧業發達,被稱為“世界奶產品之都”。為順應時代發展,哈密爾頓除了維持傳統產業,還發展了旅遊、教育、博彩等多樣經濟。
    漢密爾頓公園(HAMILTON GAODENS),位於市區南部懷卡托河畔,緊挨著1號國道,占地58公頃,分為天堂花園、(PARADISE GARDEN COLLECTION), 景觀花園(PRODUCTIVE GARDEN COLLECTION), 經濟花園(FANTASY GARDEN COLLECTION), 神奇花園(CULTIVAR GARDEN COLLECTION),文化花園(LANDSCAPE GARDEN COLLECTION)五大部分。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花園,分別展示了世界多國建築文化的精髓。
    中國園(CHINESE SCHOLAR'S GARDEN),仿10-12世紀南宋風格建造。進入有石獅雕塑、門楣、屋簷及占據空間極大的曲線琉璃瓦頂的正門,一灣飄著幾片蓮葉、遊著幾尾紅魚的渾濁池塘現在眼前,沿著塘邊彎曲的石板小徑,走過帶屋頂的風雨小橋(回廊),繞過密不透風的竹林爬上一座小山,山頂有一座五角翹簷涼亭,兩尊金龜雕塑。站在亭中俯瞰,眼前就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森林、有任想象馳騁的空白、亦有曲徑通幽的山水畫。這裏有一麵英文石刻,翻譯過來頗有意境:
    “中國休閑花園-怡暢園(CHINESE SCHOLAR'S GARDEN,YICHANG-YUAN)
    這是仿7世紀唐代遺風的園中園,是休閑、遐思以及陶冶情操的理想境地(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是古箏演繹的濃縮詩篇,是琵琶奏出的娓娓經文。
    中國花園就是宇宙的縮影,山川、河流、湖泊、懸崖和深淵都可以塑成文化的通道。
    九曲拱橋、通幽小徑、突兀的急彎和多格的窗戶,呈現出多重神秘感和無盡的懸念,激起你無休止的好奇,可從中悟出:明與暗,陰影與鏡像,聲音與氣味,高度與深度,山川與河流以及陰與陽的強烈對比。
    中國花園不僅是花草的展示,更是一幅令人費解的掛毯,奇樹聳立、怪石嶙峋、洞穴暗藏、水流汩汩,石砌拱橋、田園小路、多棱窗戶、雕花牆壁以及裝飾著誇張飛簷的小屋。
    你已經走進這幅三維的中國山水畫,定能為你留下美好的回憶。”
    走出朱紅邊門,思緒仍然波動不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彈丸之地呈現出這麽多深邃的寓意,一草一木都濃縮著文化的符號,著實不易。
    鄰近的美國園或因太無特色,又稱現代園(MODERNIST GARDEN),按20世紀美國西海岸戶外特色設計,一座弧形水池中立著兩尊圓咕隆咚似獸非獸的雕塑,對麵牆上一幅瑪麗蓮·夢露的畫像,池邊擺兩把躺椅。都說美國遊客受歡迎,他們到任何一個風景地,都是一杯可樂,一本書,躺在泳池邊安靜地曬太陽。
   另外兩座有特色的園子,當屬按15-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羅馬風格設計的意大利園(ITALIAN RENAISSANCE GARDEN),按16-17世紀四格波斯特色設計的印度花園(INDIA CHAR BAGH GARDEN)。其共同特點是以花園襯托建築,以雕塑、建築曲線展現文化內涵。
    老人家精神氣十足,連走五個園子也不喊累。老姨、老伴兒不敢懈怠,時時護在左右。老人家喜歡照相,她認為照片必需把人裝裏頭,否則就“白瞎了。”
    11:20在園中餐廳就餐,老太太不懂西餐講究,她吃東西的原則是:端上桌的就該分享,桌上的食物必需吃完,否則就“浪費了。”
   
3.ROTORUA紅樹林
    下午12:15到達鐵皮小鎮TIRAU,按常規在此打尖休息,在鐵皮“大狗屋”、“大羊屋”拍照留念。
    1:30到達ROTORUA紅樹林,這是我每次必到的地方,喜歡踩著軟軟的紅地毯,在參天蔽日的大樹間漫步的感覺,喜歡撫摸滄桑樹幹,追憶大樹的昨天,自己的當年。
   在路上看著滿山的原生態林,老人家問過一個問題
    “這些都是有用的樹嗎?”
    她的本意當是“這些樹有經濟價值嗎?”靠山必需吃山,滿山不“成材”的野林子,豈不是浪費。
    在紅樹林裏我對老人家說:這是百年前新西蘭人用很貴的價錢從美國引進的紅杉樹,成才林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但從種下樹苗的第一天起,當地人就定下規矩,不動林中的一草一木,從靠山吃山的角度議事,的確是白瞎了。
    在停車場上空,大樹間架起了一座棧道,看來管理者也動了腦筋,估計修好後應該是一個項目。若免費,肯定會傷及大樹,若不免費,是否違背了初衷,有借大樹斂財的嫌疑?
    3:30參觀博物館廣場,玫瑰園。
    3:50到湖邊喂海鷗。
    4:30入住酒店。由於沒看清楚,老伴兒第一天訂的是HOTEL,而不是帶廚房的MOTEL。這下出問題了,總不能讓老人家連吃兩頓西餐。於是乎,我在一個蒸鍋裏,煮了玉米、土豆、香腸,佐以帶來的醃菜,對付了第一頓晚餐。坐在陽台上喝酒、聊天、看美景,其樂融融。
    裏程表讀數:259.3公裏
 
2016.1.4.於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