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TAO

生活在新西蘭,隨手撚幾片草葉與朋友共賞
正文

2015大溪地 TAHITI 遊記一

(2015-07-15 12:48:01) 下一個
 


1.讀雲逐日


奧克蘭時間2015.7.6.星期一,有雨,氣溫11到16度。


上午9:40飛機在雨中起飛,我坐在窗口,視野一片混沌,隻有機翼劃出的一片水汽,似快速噴泄的激流,在渾沌沌的雲海裏畫出一道晶瑩的軌跡。片刻,激流消失,視野清澈,機翼下出現滾滾流動的雲河。順著機身仰視,藍天披著一層薄薄的雲紗,回眸遠眺,天邊堆起了一座座泡沫狀雲山。當飛機升到萬米高空,“壓耳”現象(失聰狀態)讓我的世界沉寂了:飛機穩穩地地掛在高空,盛開的雲朵、玄妙的雲山靜止在腳下,雲隙間、山腳下是與天同色的海,是一種難以言表的嬌柔、豔麗的藍,若不是機翼劃出的海天邊界,真不識天上宮闕,難辨地下經緯。


飛機航向東北,很快就越過時間變更線,我們一下子回到昨天,又追趕昨天。


這是一次例行的年度旅行計劃,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機票、住宿訂好外,一切都是隨機的,這是我們的第一次境外自由行。


著名的波利尼西亞文化區位於太平洋中部,180度經線以東,南緯30至北緯30度之間。分布於中東部太平洋上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地帶,三角形的頂角為夏威夷群島,兩個底角分別為新西蘭及複活節島(臨近大溪地)。依考古證據和語言的相似性判斷,此地的居民約在四千年前,由東南亞遷徙而來。


波利尼西亞與歐洲文化的接觸始於18世紀早期,這種接觸徹底地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最終導致整個區域(湯加除外)被世界列強瓜分。


1880年法國兼並了馬克薩斯和社會群島;1888年智利提出對複活節島的主權;1898年美國兼並了夏威夷;1840年英國兼並了新西蘭,1901年又兼並了庫克群島;湯加王國也與1900年起,受英國的保護。到19世紀末,所有的波利尼西亞島嶼被瓜分完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格局稍有變化:德國的太平洋利益被戰勝國瓜分; 1929東薩摩亞成為美國領地;1959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的第五十個州;1962年西屬薩摩亞獲得獨立;1947年新西蘭獲得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員(庫克群島在政治、經濟上歸新西蘭管理)。


   
法屬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中南部,主要包括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甘比爾群島、刀羅蒂裏群島(巴斯群島)和拉帕島等,陸地麵積4000多平方公裏,首府是帕皮提。


玻裏尼西亞文化是“靠海吃海、傍山吃山”的文化,由於海洋資源豐厚,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降雨量充沛,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比起“土裏刨食”的民族,更具浪漫色彩。這種簡樸、自然、富足、悠閑的生活方式,不受任何“文明”的束縛,吸引了許多西方藝術家和作家。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晚年在大溪地島和馬克薩斯島上生活,把當地的土著文化當成創作題材,畫作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反響。


我們在新西蘭生活20年,對毛利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部落間文化有差,島嶼間的差距更大。去年7月去了夏威夷,由於隨團旅行,與當地社會接觸不多。今年第一次嚐試境外自由行,理所當然把了解風俗當作一個主要內容。但“文化”是個大概念,普通人談不上研究,我們能做的就是深入社會,對當地民俗試以切身體驗。


 


2.初識大溪地


2015.7.5.星期日下午4:00(大溪地時間),到達大溪地(TAHITI)法阿(FAAA)國際機場。晴天,氣溫22到28度。


雖然有心理和物質準備(在飛機上脫了外套,仍然穿著在奧克蘭適用的長褲),一出機艙,還是被熱浪掀了個趔趄,沿著扶梯下到地麵,熱氣順著條絨褲筒往上襲,幾步路下來已汗流浹背,好在機場不大,沿著赤熱的地麵走了百餘米,就到了候機廳。三位帶花環、穿花裙的當地藝人,兩位彈奏小吉它,一位載歌載舞,在大門口送來熱情的島國風。


大廳是木結構的,老式電風扇嗡嗡地轉著。隻有一架國際航班落地,出關都是同飛機的人,我們無牽無掛,磨磨唧唧去了衛生間,最後一名辦出關手續。海關人員都是佩槍警察,在新西蘭生活多年,真正的佩槍從未見過。


走出大廳,老伴兒要找SHUTTLE
BUS,一位出租車大哥向我們走來,問是否需要服務,老伴兒說要去機場酒店,他愣愣神笑了笑,抬手指著對麵的小山說:“就在那兒!”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酒店的牌子赫然入目。他揮著蒲扇般的手掌,咬牙跺腳地往外蹦著英文單詞,說有一條小路可以走上去,看我們實在不明白其所雲,又轉身找來年輕的同事,費了好多口舌才讓我們明白小路的走向。在一個語言不通的陌生國度,第一次領教肢體語言的重要。


我想這哥們夠實在,即使拉我們轉個小圈,不多繞路也得3公裏,收十幾塊美金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眼前沒有生意。可他很自然地做了實在人該做的,我由衷地感歎:真是淳樸毛利人的兄弟!但想起海關人員的佩槍,又有點莫名的惆悵。


酒店很近但位置很高,負重爬了幾十蹬台階,沿著一條疤疤拉拉、裸露石子的水泥路(我在自家後院做過,僅用鐵鍬攤開水泥,不抹平)往上走,幾隻公雞、母雞、小雞,撲撲愣愣的為我們躲路,公雞昂著火紅的頭顱,挑釁地衝我們咯咯叫著。走過幾座簡陋小院,看著旅店的大招牌,就是不知門在哪裏,愣神的功夫,坡上一位赤膊大哥在不停地比劃,按著他的手勢,繞過了一麵院牆。“機場酒店”排場的,不同於鄰家的柵欄出現在眼前,走進小門就看到酒店大廳。


前台一位先生麵無表情地為我們服務:問兌換貨幣,答明天去機場;問浮潛、登山、深潛等活動,答不知、不知、不知。習慣了新西蘭隨處可見的笑臉,心裏有些不悅,但此兄公事公辦、態度坦然,無可厚非。也許我們習慣了微笑,因為“微笑因子”就浮在新西蘭的空氣裏,警察、海關、酒店、商店、婚慶甚至葬禮,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都會遇到招牌式、發自內心的笑臉。每逢不順,都會思念這種微笑,進而發現這實在是一種新西蘭特有的奢侈。


酒店建在半山坡,是越層式五層結構,共計50個房間。樸實無華,沒有餐廳,也沒有任何娛樂設施,但住宿條件齊備,衛生條件極好。我們的房間位於二樓盡頭,整麵牆都是隔音玻璃窗,小鎮的街道、商店、教堂一覽無餘。開門就是公共陽台,站在這裏機場、瀉湖、茉莉亞(MOOREA)島盡收眼底。倚欄可以拍朝霞、落日,鏡頭所及皆是大山、大海。


 


3.機場邊的村落


5:30太陽開始落山,拍了半個鍾頭片子,肚子餓了。正對我們的窗戶就是“海洋飯店”(OCEAN
RESTRANT)的霓虹燈招牌。據說這裏的生魚片有名,異國他鄉熱辣辣的傍晚,吃海鮮喝冰啤酒,該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沿著小路下山,站在馬路邊人行道,竟然沒有車讓你,正感歎這裏的駕駛風氣,見一位當地小哥,旁若無人地沿人行道向對麵走去,奇跡出現了,所有的車都停了,有的還亮起應急燈。瞬時頓悟,這裏和新西蘭不一樣,你站在人行道旁,有過馬路意願,車不讓你;這裏和美國一樣,你要動起來,車才會讓你。後來發現,即使沒有人行道,行人過馬路時,機動車也會禮讓。


這裏的馬路很窄,路邊集有一層沙土。路上車很多,大都是皮卡和小型車,插在汽車流間,是蝗蟲般的小摩托車。路上沒有紅綠燈,車輛行駛都依賴於潛規則,從未開過左舵車,又不懂潛規則,第一天遛街,就得出不能租車的結論。


過了小橋就是海洋飯店,一行漢字告訴你這是家華人餐館,但除了耀眼的霓虹燈,整幢樓黑洞洞的。再往前走走看,相信鎮中心一定有飯店。路對麵有許多小食攤位,結構都是一輛麵包車做廚房,旁邊搭個涼棚擺幾張桌子。令人詫異的是,每個攤位前都有一個大大的燒烤爐子,油煙飄過,讓人想起國內的燒烤攤。無論在哪兒,老伴兒對街邊攤從不多看一眼,今天依然目不斜視地往前走。


餓著肚子聞肉香,這是多大的折磨?路過幾間貌似餐館的店家都關著門。饑腸轆轆難耐時,突然聽到燈火闌珊的教堂處傳來熟悉的歌聲,走過去一看陣勢了得,幾百人聚在大堂裏聽穿白袍的神父講道,隨著指揮優雅的姿勢,哈利路亞的曲調,被法文演繹的莊嚴、悅耳、震撼。雖然不是基督徒,但在語言不通的異鄉聽到熟悉的頌歌,心裏頓時蕩漾起一股暖流,暫時忘了饑餓,更有了安全感。


殖民者和傳教士,向波利尼西亞人灌輸西方文化的同時,成功地鏟除了諸多本土的傳統與習俗,生活習慣不是被取代就是被改造。信仰更是如此,原本零散的偶像膜拜迷信,逐漸被係統的西方教義取代,整個波利尼西亞區內,較完整保留傳統文化的,隻有湯加和薩摩亞(我們去過湯加,每個村落最好的建築,就是教堂)。


離開教堂再往前走,就出了小鎮中心,幾盞路燈在黑暗中眨著眼,路邊幾個赤膊的年輕人伴著大音量的音響放聲地說笑,老伴怯步了。後來才明白,放著音樂聊天是一種習俗。


聽聖歌的激動,讓我瞬間忘卻了饑餓,現在饑腸再次轆轆。近處有家比較大的攤位,我建議老伴兒過去看看。涼棚後麵冒著濃濃的煙,諾大的鐵架子烤著一整隻麵目不清的東西,操作者告知是小牛,饞蟲折騰的更凶了。我們隻有美元和紐幣,問過店家竟然收紐幣。20塊紐幣換來一盒牛肉,一位英文不錯的食客主動充當翻譯,一再為我們解釋紐幣與太平洋法郎間的兌換率。坦率地說,現在人家能收錢就不錯了,這盒肉確實比新西蘭貴了一點,但饑熱交迫中,確實是熱裏送冰之舉,後來的經驗證明,店家還算公道。


回到房間,開著空調吃牛肉,喝陶家小燒,談天說地,扯東論西,甚是開心。


 


2015.7.16.於奧克蘭


 



沉寂時空
機翼下的瀉湖
走出機場
島國風情
暮色中的法阿機場
火燒雲
朦朧大島暮色中的機場
教堂禮拜
路邊攤點
烤小牛
小牛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