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常見的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2009-07-05 05:24:44) 下一個

作者:EDUCARER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educare/archives/303981.aspx


開篇我談過尊重孩子的話題,看過之後,父母心中可能已經形成了“尊重”的概念,但是要做到“尊重孩子”的確很難,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的言行是一種習慣的延續。在行為發生之前,我們很少有時間去思考這個行為是不是對孩子不夠尊重。通過《常見的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係列文章,我會不斷點評及分析常見的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以供父母們參考,幫助父母們把“尊重孩子”變成一種習慣。


案例1:

行為:孩子說:“拉粑粑”,此時正在孩子身邊的爸爸說:“來,爸爸抱!”,一邊說一邊抱起孩子就往廁所跑,孩子一臉無助和茫然……


點評:爸爸怕孩子自己走得慢,來不及去廁所。爸爸的出發點完全正確,但是抱起孩子的舉動弱化了孩子的自我行為意識,同時在給孩子輸入一個概念:你自己去不了,隻能我抱著你去。


糾正:爸爸應該說:“你想拉粑粑嗎?我們走,去廁所!”如果孩子自己走過去,他會明白拉粑粑是一個自己主動能夠做到的事。如果情況真的緊急,孩子會自己提出要求讓爸爸抱,那時再抱孩子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總結:很多時候,父母都是沒有給孩子自己做事的機會,而是憑父母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的能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總是很小,很多事不能自理,父母代勞會省很多事。這種幫助孩子的同時也弱化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獨立性。現在省事就可能意味著將來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讓孩子自己去做會很費事,因為孩子學會做任何事都要耗時耗力,有時還會製造麻煩,但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學會自立,學會自信。他/她終究要一個人麵對生活。


案例2:


行為:孩子跟奶奶玩玩具汽車,奶奶把一個玩具小人放在汽車駕駛室內說:“看,小人兒開汽車了!”孩子把一個玩具小狗遞給奶奶讓奶奶放進駕駛室,奶奶說:“小狗怎麽能開汽車,隻有小人兒才能開汽車呀。”


點評:奶奶本意是教會孩子一個正確概念,汽車是人開的,不是狗開的。奶奶的出發點沒有錯,但是限製了孩子的想象力。這麽做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你想的事很愚蠢,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


糾正:奶奶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把小狗放進駕駛室裏,然後說:“奶奶的小人兒開車,你的小狗開車。”


總結:孩子玩玩具的方法沒有正確或錯誤,孩子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給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以及尊重孩子“愚蠢”的想象都會讓孩子受益。世界上很多發明都是一些以前聽起來愚蠢的想象,但由於這些偉大發明者的愚蠢的想象力沒有被扼殺,所以才有了人類的偉大進步。如果用一代人固有的思考方式來教育下一代人,那麽人類的進步就成為了不可能。


案例3:


行為:阿姨帶著兩個孩子在兒童遊樂中心玩耍,兩個孩子在一個封閉的充氣蹦床中跳躍,其中一個不想跳了,跑了出來,阿姨說:“快回去,你看姐姐跳得多好,你和姐姐一起跳!”小女孩跑了回去。過了一會兒,另一個小女孩也跑出來了,阿姨又說:“你跑出來幹嘛,你看妹妹跳呢,快跟她一起跳!”


點評:阿姨是以一種看孩子的心態在帶孩子玩,孩子別亂跑,能看住就完成任務了,完全不用考慮尊重孩子需要奔跑,需要釋放,需要探索不同事物的欲望。


糾正:在這個環境布置及設備設置很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自由奔跑及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總結:由於父母們很難抽出很多時間陪孩子玩,與孩子玩耍的任務就交給了老人或阿姨,而老人和阿姨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看孩子的心態在與孩子玩耍,於是孩子在玩耍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充分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自我獨立意識。如果父母能夠將尊重孩子的想法傳遞給跟孩子一起玩耍的人,孩子會受益很多。


案例4:


行為:媽媽帶著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媽媽沒有給孩子穿尿不濕,孩子突然尿了褲子,媽媽說:“哎呀!你怎麽能犯這樣的錯誤,沒有告訴媽媽!”之後趕緊抱起孩子離開了。


點評:對於一歲多的孩子,即使是經過良好的如廁訓練也不能夠完全控製大小便,因為大小便的控製跟大腦發育水平相關,隻有大腦發育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孩子才能夠自知自覺地控製大小便,在大腦沒有發育成熟之前能夠主動如廁隻是一種機械訓練的結果,因此孩子會時常忘記控製。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在公共場所突然尿褲子肯定不是孩子的錯誤。


糾正:媽媽帶一歲多的孩子到公共場合時應該給孩子穿戴尿不濕。即使沒有穿,如果孩子尿褲子,媽媽也應該說:“哎呀!媽媽犯了一個錯誤,沒有給你穿尿不濕。”


總結:對於孩子發育水平的尊重體現在各個方麵,父母不應該對孩子提出超越他/她大腦發育水平的要求,把這些孩子做不到的事認為是孩子犯的錯誤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父母應該認真了解孩子在什麽成長階段應該具備什麽樣的能力,同時應該用鼓勵的方式而不是批評的方式促進孩子的成長。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