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你怎麽死活就不明白!”:性別與語言

(2009-04-04 05:43:32) 下一個

作者:蘭小歡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shafa/archives/287939.aspx

故事一:男人接到老同學電話,說周末過來出差,好久不見,聚聚。男人說:“行啊哥們兒,沒問題。住我家,咱哥倆好好聊聊!”老同學欣然應允。男人回家和女人說了這件事兒,女人有些不快:“你怎麽不和我商量商量啊,我什麽事兒都和你商量後才做決定。可你總這麽自作主張,你心裏有沒有我啊?”男人也有些不爽:“那我總不能和我哥們兒說我得問過我老婆之後才能決定吧?”女人生氣了:“問老婆怎麽了?我們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商量事兒,每個人都會說要和老公商量商量啊!”

故事二:男女在街頭閑逛。

女人問:“你想看那個××電影麽?” 男人:“不想。”於是繼續前行。

回到家裏,女人抱怨說:“你從來都這樣,一點不關心我的感受,我想看那電影!” 男人:“我靠,我說你怎麽總是這樣?!你想要什麽能不能直說?!”

故事三:女人很不耐煩,總覺得這男人怎麽回事兒,一件事和他說了好多回,就是光說不做,還得說多少回啊?!男人更不耐煩,總覺得這女人怎麽越來越嘮叨了。。。

 

類似的故事我可以再講幾百個,相信每個經曆過兩性關係的男女都會有切身體會。兩性之間的溝通常常出現問題,“你怎麽死活就不明白啊?!”更要命的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是正常的,而對方“不正常”肯定是有某種原因的。女人傾向於認為男人和自己不一樣是因為“他不夠關心我”,男人傾向於認為女人和自己不一樣是因為“她老想控製和改變我”,於是乎,每個人都熟悉的無數經典橋段出現了。

成熟理智的人慢慢的會學會接受這種男女差別,不再嚐試強行對方適應自己。滿足現狀,能溝通就溝通,不能溝通就沉默是金,否則說多錯多。但在吸取教訓的基礎上被迫接受不代表真正理解,所以縱然嚐試溝通,也總覺得似懂非懂糊裏糊塗。我自己雖然標榜理性和溝通,但也常常覺得過去的經驗支離破碎不可理解,簡單的說“男女有別”頂如什麽也沒說,所以一直想找到一個角度和解釋幫助我理解這種經驗,把所有的支離破碎穿成一副明確的圖景。女社會語言學家Deborah Tannen為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清楚的視角,世界一下清朗了許多。

她的理論非常簡單:男人思考和說話時,第一角度是上下高低的等級觀;而女人在思考和說話時,第一角度是遠近親疏的平行觀。這不是說男人不考慮遠近親疏而女人不考慮等級,而是何者是誰的第一角度。

任何的分析都有個起點,讓我們先不去探究為什麽會有這種角度的不同,而是先接受這種角度,看看用它來看世界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現象。

在這種角度下,麵對任何場景,男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在其中的“獨立位置”(status),而女人首先考慮的是“關係的強弱和遠近”(connection)。 所以男人更傾向於尋求“獨立”(independence),  而女人更傾向於尋求“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這種角度和“何者為先”的不同,帶來了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不一定是相互誤解,但是確實是不同的解讀。

故事一裏男人的行為是在尋求自己的“獨立決定”能力,而女人則認為這種行為首先拉遠了相互的距離,和“獨立”、“權威”,或者“麵子”扯不上關係,因為她認為就算商量了,她也一定會同意的,沒什麽好丟麵子的。故事二裏,強調“相互關係”的女人總是試圖“先試探商量”,商量結果也許不重要,但“商量”這一行為本身就會加強“聯係”,所以事無巨細總愛先商量。而男人對這種無論多瑣碎的小事都要“商量”的行為很不耐煩。故事三裏,強調“聯係”的女人認為男人沒做事是因為“聯係”還不夠,所以繼續加強“聯係”;而男人認為這種不斷加強的“聯係”是一種外力,在幹擾自己的“獨立位置”,為了突出自己的獨立性,本能的要拖延一下,好像自己最後的行為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在執行女人的命令。

這個理論當然很簡化,就像經濟學全部的精義就一句話 ---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咋聽沒什麽稀奇,好像常識,但如果你能一以貫之的用這個角度看所有的問題,理論的力量就會慢慢顯現。在所有的狂熱和不理性中能看到“不免費”,總能看到成本,那常識就會變成“清醒”。在所有的大事小事中都能看到成本,用這個角度去分析,那常識很多時候就會變成“深刻”。同樣地,把這個“位置和關係何者為先”的角度貫徹到底,能幫助我們理解很多事情。

再舉兩個例子吧。

我個人的經驗中,最讓我迷惑的是女人們對“安全感”的強調,而我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這讓我很迷惑,因為我認為“安全感”隻能是“自己給自己的”,把這種感覺交給別人的行為本身就非常不安全。而現在我知道,我們各自理解的“安全感”完全是兩個概念,南轅北轍。我的“安全觀”首先強調的是有自己獨立的位置,不在重大事情上依附任何人,有獨立決定和行動的能力,而這一切當然要靠自己給自己。而女人的“安全感”首要強調的是“關係的親密程度”,要在各種事情上建立堅固的關係,通過緊密的關係來應對外部世界,預測對方的行為,所以關係的疏遠、交流的不暢、以及行為的不可預測會帶來安全感的喪失。就算是尋求到自己的獨立位置,“安全感”也仍然來源於鞏固的關係。

另一個例子是社會學家Riessman對男女對離婚的不同態度的研究。婚姻雙方在離婚後,一般都會表示自己獲得了更多的自由,解脫了。但是,到底是從什麽中解脫了呢?!這個答案男女有別。女人們說:再也不用擔心丈夫對自己行為的反應,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對丈夫的奇怪行為該怎麽反應了。而男人的回答是:感覺不受束縛了,感覺不用好像每天被關在家裏了,責任也輕了。由此可見,女人的婚姻負擔是“內在推動”的,總是要擔心怎樣建立和丈夫的種種聯係,怎樣回應對方的行為。而男人的婚姻負擔是“外部給予”的,是強製性的“角色扮演”以及行為受束縛後的種種不快。

這樣看來,不同的話語方式的交流就像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交流,也難怪,words和worlds長得很像。每個人都想找個能傾聽自己的人,有個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愛上了男主人公,原因隻是因為他有一雙巨大無比的耳朵。但是傾聽不等於理解,希望這本精彩紛呈的社會語言學傑作《你死活就是不明白:對話中的男女》能幫助你理解對方,從中也理解自己。裏麵無數個生活場景我都似曾相識,相信你也是,因為它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男女的差異是跨越文化和國界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