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們都活在比喻之中

(2009-04-13 05:55:21) 下一個

作者:蘭小歡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shafa/archives/289352.aspx

來牛博快一年了,寫了很多字,認識了很多人,學習了很多東西,自己改變了很多。謝謝去年此時phiphy的推薦,謝謝老羅提供這樣的平台,讓我重新認識“博客”這個載體。也感謝很多讀者的評論和來信,用寫作促進思考和交流,對我幫助很大。

下麵這篇關於語言的文章,算是寫給自己的小紀念吧。

===================================

常常看到各種各樣的“論戰”,或者“口水仗”。比如這兩天浙大鄭強與某女生的對峙,很滑稽。討論的現象是百多年前中國遭遇西方時就有的,發言的水平也還停留在百多年前。換湯不換藥,明明都是傲慢與偏見,卻偏偏裝作理智與情感。

從比喻的角度看吧。比喻不僅僅是語言和修辭,比喻還塑造我們的思維,指導我們的行動。是的,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比喻之中。

“論戰”是個比喻,用“戰”喻“論”。這個比喻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套巨大的係統,有“論戰”,有“口水仗”,有“舌戰群儒”。有“戰”便有武器,於是有“唇槍舌劍”,“火藥味十足”,有魯迅的“標槍和匕首”;有“戰”便有攻有守,於是有“言辭咄咄逼人,讓對方忙於招架”;有“戰”便有輸有贏,於是有“得理不饒人”和“拱手投降”;有“戰”便有損傷,於是有“駁的對方體無完膚”和“讓對方的理論土崩瓦解”。

以“戰”喻“論”,“論”“戰”結合,是我們思考“論”這件事的基本方式,“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何其精準!

用一種事物形象化另一種事物,或者說,用“喻體”形象化“本體”,進而用感受“喻體”的方式思考、對待、和理解“本體”,是我們思維和行動的基本模式。多舉些例子吧。

“愛情”是什麽?是物理現象吧?“愛的火花”啊,相互“吸引”啊,“不能自拔”呀。是病吧?戀愛症候群嘛,愛的“瘋狂”嘛,治不好的話,愛還會“枯萎”甚至“死掉”啊。是魔術吧?“著迷”啊,“愛的魔咒”啊,“神魂顛倒”呀。要不是戰爭吧?“被她征服”了,“傷痕累累”了。這無窮多的比喻就是我們看待“愛情”的方式,我們用語言把它固定下來,然後傳下去,繼續影響下一代人思考“愛情”的方式。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比喻思考,心情好的時候,想“開”了,積極“向上”了,這是借用空間來比喻;心情不好了,就“失落”了,“鑽牛角尖”了,也是空間的比喻。

這種用感受“喻體”的方式思考、對待、和理解“本體”的模式有個固有的特點,就是對“喻體”的體驗常常會主導我們對“本體”的認知。比如,一旦接受了“論戰”以及與此相關的一整套比喻之後,“戰”就成了常態,“論”退居二線。所以在爭論中,臉紅脖子粗全力爭勝是常態,而平心靜氣的“論”少之又少。“真理越辯越明”的意思也常常變成“在不斷的戰爭中,最後存活下來的那個就是最強大的”。類似的,一旦我們接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諸如“圍城”“囚鳥”的比喻之後,麻木和消極不作為就會不知不覺成為常態,而且心安理得,沒人會責怪墳墓裏的人不活蹦亂跳的。


我們都用語言思考,而各種各樣的比喻是語言中最重要的一環。說話需要語言,說話也需要時間,所以話語中有無數利用時間長短的比喻。寫作需要語言,寫作也需要空間,所以關於文字篇幅有無數利用空間大小的比喻。這種時間和空間的形式,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內容的感知。

我跑!

我跑啊跑啊跑啊跑。。。

這就是空間形式的差別帶來的理解差別。


我們總是用我們能感受和體驗到的東西做“喻體”來理解其他的一切,而毋庸置疑,每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都非常有限。所以,無論是文字的作者還是讀者,都讓我們對語言小心一些,對基於語言的自己的認識水平謙虛一些吧。

=============================

如果你對比喻的話題有興趣,對這種無所不在的思維方式產生的原因和結果有興趣,對由此引發的哲學爭論有興趣,並想看到更多精彩的例證和清楚的分析的話,推薦這本30年前出版的經典《Metaphors We Live By》。今天,它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範圍。

我覺得這本書應該沒有中文版,因為它關於英語語言本身,書中無窮多的比喻,漢語中沒有對應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