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艾米:點評“走進山楂樹之戀”(多圖)

(2009-01-18 05:48:26) 下一個
(提示:  
    山楂精神: 如果我拍"走進山楂樹之戀" 在跟貼裏;
    艾友友: "兩河一樹"也在跟貼裏  

    如果看不見圖,請RIGHT CLICK, 再選SHOW PICTURE,
    或者去看視頻 http://tieba.baidu.com/f?kz=520925531 )

“走進山楂樹之戀”是湖北省夷陵電視台主持拍攝的一部記錄片,但它不是一部純粹的記錄片,而是記錄片與故事片的混合體,因為它不光有“人物采訪”,也有“情景再現”。

如果這部記錄片完全是采訪記錄,就跟我沒什麽關係了,誰都可以去采訪幾個人,說那是某故事的原型人物。但“走進山楂樹之戀”的“情景再現”部分是根據我寫的“山楂樹之戀”改編的,所以我覺得我有資格在這裏說幾句。

關於編劇、導演與攝影,我就不說了,留給觀眾與專家去評說,我隻說說影片中的人物與他們的扮演者:
 

1 、羅老師        

整部影片中最真實最本色最自然的,當數羅老師,最有詩意的鏡頭也基本跟羅老師有關。當人們看見他滿頭的白發,他那斑駁的家門,簡陋的住所,他珍藏多年的“南村坪村史”和他的得意門生的手稿時,心裏很難不湧起一種感動。

看來羅老師獨具慧眼,遠見卓識,學生幾十年前寫的東西,他一直保存到現在,仿佛知道會有被人采訪的這一天一樣 :) 。

我寫的“山楂樹之戀”裏,的確有一個羅老師,是故事中靜秋的語文老師,也是教材編寫的技術指導。在那個年代,羅老師那樣的人是不能做教材組的負責人的,知識分子嘛,隻能利用他們的知識來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但不能讓他們掌握無產階級的大權。

“山楂樹之戀”是個愛情故事,羅老師在故事裏不是主角,著墨不多。但我的故事裏的人物都是“冰川型”的,也就是說,我構思的每一個人物,包括跑龍套的小人物,都有其完整的一生,都有他們自己有血有肉的故事,隻有這樣,寫出來的人物才有個性才逼真。但我寫的故事,往往隻圍繞某對男女的愛情展開,不可能把每個人物的一生都寫出來,對很多配角人物,就隻能寫很少一部分,像露出水麵的冰川頂一樣,最多不過是整個冰川的八分之一, 剩下的交給讀者去補充去想象。

冰川在水裏移動,顯得那麽莊嚴雄偉,是因為它們有八分之七埋藏在水下。這就是所謂“冰川理論”,而“山楂樹之戀”裏的羅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冰川型”的人物。

我構思的羅老師,是個很有才華的語文老師,中文係高才生,文章寫得不錯 ( 文革期間各派都想拉去做“筆杆子”,此為證 ) ,鋼筆字毛筆字也都寫得很好,隸書與魏碑尤其出色 ( 看羅老師寫的大字報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在內容與書法上取舍 ) 。影片中“南村坪村史”幾個字,應該是出自羅老師之手。

但羅老師出身不好,挨過不少整,吃過不少苦,多年不受重用,典型的懷才不遇。

我還將羅老師構思成一個五官端正,眉毛濃黑,高大威猛,但不修邊幅的男人。中文係才子嘛,有幾個會修邊幅呢?有修邊幅的時間,還不如吟幾首詩,作幾幅畫,寫幾篇文章來得過癮。所以羅老師的房間一定是亂糟糟的,羅老師的褲腳一定是一個高一個低的,羅老師的手上,必得有些墨水,紅藍黑不拘,紅色表示羅老師剛批改過學生作文,藍色表示羅老師剛備過課,黑色表示羅老師剛寫過標語口號大字報。

影片中的羅老師穿得那麽幹淨利落,尤其是他兩腳走在田間小路上的特寫,兩個褲腳竟然是一樣高低,都是搭拉在地麵上,隨著腳步拖拽,倒讓我吃了一驚:怎麽跟我的想象出入這麽大?是我的想象出了問題,還是羅老師的褲腳出了問題?

吃驚之餘,又安慰自己說:要上電視嘛,肯定是打整過了。再不修邊幅的才子,在攝像機那黑洞洞的鏡頭麵前,也還是要把邊幅修上一修的。要知道,這可是要在整個夷陵地區、甚至全省全國觀眾麵前播放的啊 !

據說中文係畢業的人都做過作家夢,自己沒做成作家,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或者學生身上。我構思的羅老師,也是這樣一位胸懷大誌的中文係大才子,身不逢時,陰差陽錯,他自己沒做成作家,自己的子女也不像是能做作家的樣子,所以特別鍾愛那些有寫作靈氣的學生,指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圓一圓作家夢。

我將靜秋構思成羅老師最欣賞的學生 ( 不帶“之一” ) ,羅老師總誇她“才華橫溢”,讓她代替自己批閱學生的作文,輔導她參加作文大賽。而靜秋也不負師望,不僅在全校全市作文競賽中屢屢得獎,還以“山楂樹之戀”原作者的身份讓往日的語文老師走上了電視,也算不負羅老師的厚愛與栽培。

影片中的羅老師與我構思的羅老師十分吻合,很有書卷氣,文化底蘊很厚實的感覺,談吐不誇張,也不怯場,很自然,很本色,是這部記錄片中最亮的亮點。


張村長

我不知道扮演三十年前的張村長的人是不是演員,但我覺得他演得很本色,除了頭發太多、人太年輕以外 ( 故事發生時,張村長已經有了孫子歡歡,所以最少有五、六十歲了 ) ,其它都很符合我的構思。

建議“山楂樹之戀”電視劇和電影就請他演張村長,至少可以比著他去尋找扮演張村長的演員。

影片裏還有一個張村長,是南村坪的現任村長,長得比較富態,是典型的現代農村幹部形像。但因我的故事裏沒這麽一個人物,我就不評了。

3 、長林      

我這裏說的是老年長林,而不是那個扮演我故事裏長林的那個演員。而我說的“老年”,隻是為了跟故事裏三十年前的長林區別,並沒有認為今天的長林已經年老的意思。

老年長林不是我故事裏的人物,是紀錄片裏的被采訪者。但因為他是被當成我故事裏的人物來采訪的,所以我也評他幾句。

老年長林 ( 據影片解釋叫“長懷” ) 的長像比我構思的長林要強很多,鼻子很挺拔,五官也不錯。我構思的長林,身材與長相都跟影片中的老年張村長差不多。

老年長林不是演員,但他比幾個演員演得好。也許他的台詞是編劇寫好了的,但因為是記錄片,所以不排除台詞由他自己即興創作的可能。我更傾向於大部分台詞是他自己的傑作,至少那些感人的台詞是他自己的傑作,因為編劇應該寫不出這麽質樸的台詞來。

讓我們這樣想象一下老年長林:

-- 如果他就是故事裏的人物原型,經曆了故事裏寫的那一切,那麽他的表演就完全是本色演出,很真摯,很含蓄。

-- 如果他不是故事裏的人物原型,並沒經曆過那一切,隻是因為現在有人把他當成了人物原型,推著他上了台,那麽他就算得上一個天才演員,完全進入了故事情節。

老年長林在影片裏有很多麵部特寫,正麵的側麵的都有。很多時候,他的臉上沒有什麽表情,肢體語言也很少,給觀眾很大的想象餘地和創作餘地,觀眾可以根據劇情把他的表情理解為害羞、迷茫、傷感、悵惘、悲痛等等。

老年長林可以說為那幾個年輕演員上了一課:很多時候,不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沒表情就是最好的表情。

4 、大嫂         

我這裏說的也是老年大嫂,也就是紀錄片采訪的那位婦女,當然“老年”也隻是為了區別,並沒有說大嫂很老的意思。

老年大嫂的形像與我的構思比較一致,雖然是農村婦女,但並不是那種沒見過場麵的人,她當過老師,公公又是村長,西村坪是模範村,經常接待記者采訪什麽的,所以大嫂對著眾人說話不怯場,回答記者采訪也不膽怯,說話不“打梗”,很流利,感情流露也比較自然,無論采訪者提什麽稀奇古怪不可理喻的問題,她都應付自如。

老年大嫂的穿著打扮也比較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沒有特意往“洋”裏打扮,也沒特意往“土”裏打扮。如果讓一個演員來扮演老年大嫂,肯定扮不出這個效果。

作為記錄片,這部影片裏大嫂的戲份太少了,長林的戲分太多了。也許編劇是想突出長林這個“沉默的情聖”,那就幹脆把影片名改為“沉默的情聖”好了。頂著一個“走進山楂樹之戀”的牌子,影片裏卻全是長林,就有點跑題了。

5 、“靜秋”    

聽說這位扮演靜秋的女演員是通過“海選”得來的,是宜昌某電視台的記者,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但給我的感覺卻像是開後門得來的,我相信如果真的“海選”,肯定有比她更像靜秋的演員。

我在提給“粉娛中國”的建議裏已經說過,無論是老三還是靜秋,都不是那種臉部表情極為豐富且誇張的人,身體語言也不誇張,他們的表情,大多數時候都可以叫作“安祥”,如果你不看他們的眼睛,甚至可以叫作“無表情”。也許他們心裏有千般感受,萬般體會,但他們不會輕易形於色。高興得手舞足蹈,或者悲傷得捶胸頓足,都不是老三或靜秋會有的表現。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人,就幾個是表情那麽豐富多變的呢?表情太誇張,動作太誇張,人們就會說:“你這簡直像是在演戲。”,說明隻有演戲才需要誇張的表情和動作,但這句話裏的“演戲”,並不是指電影表演,而是指舞台戲劇表演。

我感覺我們國家的電影表演藝術還沒有脫離舞台戲劇表演藝術的框架,總是很誇張,很程式化,很臉譜化,悲傷了就一定要大哭大喊,高興了就一定要蹦蹦跳跳,談戀愛免不了追追趕趕,受了驚免不了打破杯盤碗盞。


5.1 靜秋的發型

影片裏扮演靜秋的女演員的發型非常失真,在那個年代,女生象這樣留長發,但又不辮成辮子,而是在發根部用橡皮筋紮一紮,下麵頭發全散著,或者從脖子處才開始辮發辮,還在前額頭發上卡幾個發夾的人,會被人稱為 " 窯子兒 " ,也就是“窯姐兒”的意思,凡是留那種頭發的,都會被當作思想複雜、作風不正派的人,學校看見肯定要抓去寫檢查挨批判。

靜秋是個老老實實的好學生,在穿著打扮上絕對不敢弄得像個“窯子兒”一樣。靜秋當時紮兩根長辮子,書中已經有描寫,那兩根辮子,應該從耳朵處就開始辮起。

5.2 靜秋的衣著

影片中的靜秋穿的居然是帶風帽的上衣,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別說那時沒有那種款式,就算有,也不是靜秋買得起的。不僅如此,有好些個鏡頭裏,靜秋都是敞開外衣,露出裏麵的低領緊身內衣,這在當時也是絕對不可能的,隻有那些作風不正派的人才會這麽“敞胸露懷”。

書中對靜秋的穿著已有描寫:冬天到西村坪去的時候,穿的是她哥哥的舊棉衣,藍色的,洗得發白了,有三個口袋,下麵兩個,上麵一個,小站領,很矮,遮不住靜秋的長脖子。

靜秋去西村坪穿的鞋,是一雙洗得發白的解放鞋,而不是影片中那種小白鞋。那個年代,“小白鞋”差不多就是“作風不正派的小寡婦”的代名詞。

5.3 靜秋拉手風琴

靜秋的手風琴沒老三拉得好,但她也拉得相當好,可以為學生表演伴奏,還能拉不少手風琴曲,所以她一下就能聽出老三拉的是什麽曲子,而且能聽出左手的和弦熟練不熟練。但影片中扮演靜秋的女演員顯然對手風琴一竅不通,背琴的架勢非常外行,右手按琴鍵時手指強硬扭曲,更沒有音樂世家出身的靜秋的那份靈氣。

我對此的建議是:如果選中的女演員根本不會拉手風琴,那就幹脆別在影片裏拍她拉琴的場麵。

靜秋拉手風琴與故事的發展沒有多大關係,完全不用拍攝這樣的鏡頭,即便是老三,也隻是他的琴聲與故事發展有關,拍攝時隻要讓觀眾聽到琴聲就行了,完全不用安插一個老三拉琴的場麵。事實上,我的小說裏從來沒有描寫老三教靜秋拉琴的場麵,甚至沒有靜秋看老三拉琴的場麵,不知道為什麽編劇對手風琴這麽感興趣,安排了多個老三靜秋與手風琴的畫麵,但由於扮演者並不精通手風琴,反而毀壞了畫麵。

5.4 靜秋的哭 

我在書中從來沒寫過靜秋的哭,因為事實是她沒哭,她早就發誓“流血流汗不流淚”,這是這個故事與眾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靜秋不同於其它女主角的地方之一。改變這一點,就使靜秋這個角色淪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女主角模式了。

靜秋在醫院跟老三訣別時,她也沒有哭,因為事情突如其來,她根本沒想到那就是訣別,她堅信老三會像他說的那樣,隻要聽見“靜秋”兩個字,哪怕他一隻腳踏進墳墓了,也會拔出腳來再看她一眼,所以她堅持對他說“我是靜秋,我是靜秋”。

但影片不僅讓靜秋痛哭流涕,還惡俗地大喊“你醒醒啊,你起來看看我啊”,並誇張地抓著老三搖動。還有比這更惡俗的表演嗎?我看即便老三還有一口氣,也被這個假“靜秋”給搖死掉了。

“山楂樹之戀”的故事能給人這麽深的印象,關鍵一點是它與眾不同的人物性格與細節,當所有的故事都是女人哭,男人哄的時候,隻有“山楂樹之戀”是男人哭,女人哄。當所有的故事都安排女主角在與男主角訣別時大聲呼喊男主角的名字,哭叫“你別走,你別拋下我”的時候,隻有靜秋是幹涸著眼眶固執地說著“我是靜秋,我是靜秋”。

記錄片把這些獨特的地方篡改成每部影片裏都有的橋段,還有什麽看頭呢?

5.5 靜秋的言談舉止

我可以毫不隱瞞地說,這位扮演靜秋的女演員,演得非常失敗,完全沒有領會角色的內涵,很可能連原著都沒仔細看過,她的言談舉止,與人物的性格和時代背景都相去甚遠,隨便看一下,就發現有以下毛病:

- 做作:比如在船上摸頭發,拉手風琴時抿嘴等

- 誇張:爬山的時候彎腰兩手撐在膝蓋上,然後誇張地皺眉張嘴,像個乞丐一樣對人點頭

- 怨氣衝天:這位女演員幾乎一直在皺眉頭,永遠是苦著臉

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演成這個樣,讓人對中國大陸的電影表演藝術教學徹底喪失信心,還不如找個沒上過電影學院的人來演。


6 、“長林”
    

我這裏指的是扮演長林的演員,他比扮演老三的演員演得好,也比老三的扮演者長得好,但作為“長林”,顯得太“洋氣”,太“現代”了。當然這不是演員的過錯,是選演員的人的過錯。


7 、“老三”
   

這個“老三”是這部紀錄片中最大的敗筆,據說演員李承華是宜昌某電視台的播音員,但長相難看不說,氣質也很糟糕,腫眼皮,短臉,而且也是一張苦瓜臉,愛皺眉頭,表情總像是誰欠著他二百大洋似的,大概以為這樣就能顯得深沉,完全沒有老三的陽光氣質。

他還留著長鬢角,小胡子,完全是個香港黑社會。他看靜秋的眼神裏不是溫情和愛慕,而是冷漠和凶光,哪裏有半點熟讀外國文學的“白麵書生”的影子?

這個假老三穿的軍衣是草綠色的,裏麵經常是一件海魂衫,而且老敞開著領子,很多時候敞開著整個上衣,像個痞子。戴的軍帽也是草綠色的,癟癟歪歪地戴在頭上,有網友評價他活象趙本山,還真是一針見血。

我看他演那個酗酒打老婆的“曹三頓”還比較合適。

假老三拉手風琴的手勢很不地道,攝影偏偏還給好些特寫鏡頭,好像生怕觀眾看不出破綻來一樣。

有位網友這樣評價扮演老三的演員:

“那個所謂的老三是由一個瘋狂的“自我秀”裝扮的,根本不是演員,而是個業餘演戲玩票者,因為他是此片的攝像,所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搶個主角當當倒也方便得很,出現這樣個不倫不類的老三也就不奇怪了。

惡心,看見此人就想吐,也不先照照鏡子研究一下自己的模樣,他配不配扮老三。他哪裏是在演老三,分明是在秀自己,整個一自戀狂。”

--------------------------

總的來說,這部記錄片的“人物采訪”部分比“情景再現”部分拍得好,而“人物采訪”裏,被采訪的人物比采訪者演得好。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0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