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諾而不捐”中國善款到帳率僅7%

(2008-07-06 05:51:55) 下一個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希望報導)中國媒體有報導說,中國許多慈善機構在接收捐款時發現,實際捐款的數額一般都遠遠低於承諾捐款的數額。

中國《青年周末》星期四援引《慈善家》雜誌社社長王立偉的話說,“諾而不捐”是中國慈善潛規則,平常年份捐款的到帳率一般僅為7%。

5月27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和港澳台企業向災區捐款捐物表》,顯示中外以及台灣四百餘家企業的捐贈情況。這引發了網民對這些公司的攻擊,因為其中有些公司的捐款數額還沒有達到它們所允諾的數額。

然而,多年從事國際慈善事業的、中國“兒童希望基金會”工作部主任張雯女士在接受《青年周末》的采訪時表示,她在美國做多年慈善工作,從未聽說過所謂“諾而不捐”的情況。她說,捐款程序占用一段時間,是因為慈善機構需要處理有關的合同等法律手續,而且它們做項目也不是一次就把全部款項都用完。

至於說企業捐款問題,這要看捐款的性質。如果是一次性捐款,那一般就是馬上到帳。如果屬於長期計劃,企業會在捐款前跟慈善機構說清楚,比如要分幾次捐,一次捐多少,這些錢用來做什麽。不存在企業捐到一半就不捐的情況。旅美中國時事評論人士方覺先生就中國的慈善狀況說:

方覺:“中國企業捐款從中國企業財富比例上講,從他們所獲得的利潤比例上講,是很小很小的,這不但不能和西方發達國家高比例的企業捐款相比,甚至不如象印度、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私人企業的捐款。所以,中國私人企業是極度自私的,保留了土財主的習慣。土財主就是有錢埋在地下,而不是賑濟窮人。”

《慈善家》雜誌社社長王立偉在接受《青年周末》采訪時也表示,外企捐款的過程是要比中國國內的複雜些。外企是有一定程序要走的,要申請、做預算、做報告。王立偉表示外企一般不會出現“諾而不捐”的情況,他指出,近來國內十多家大型外企之所以蒙上所謂“諾而不捐”名聲,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外企對中國慈善環境的“水土不服”,此外,他們內部的一些官僚主義也影響到他們行動的速度。

至於國內的慈善事業,《青年周末》援引王立偉的話說,中國許多慈善機構在捐款時承諾的數額高,但實際捐款數額卻遠遠低於承諾的數目。這種做法,是政府、慈善機構和企業三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由於“諾而不捐”,慈善事業平常年份的到帳率僅僅為7%。方覺先生就此表示:

方覺:“中國企業的捐款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騙局的,很多企業承諾要捐款100萬人民幣,卻遲遲不兌現。幾經催問,幾經哀求,最後才捐出個10萬、8萬人民幣來,所以說這種承諾了不兌現或者說是不充分兌現是中國企業捐款的普遍現象。這反映了中國企業是相當缺乏信用的,企業間常常是不履行合同,常常是互相欺詐,這已經成了中國的商業道德了。所以說在企業的認捐上廣泛存在不履行承諾和欺騙性的行為。”

《青年周末》的報導說,1998年洪災,企業承諾捐款達6億元,但到當年年底,兌現到位的捐款僅有一半;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中,1.06億承諾捐款實際到帳的僅為7,383萬元;《2008湘潭之戀》賑災晚會時,“舉牌認捐”的承諾捐款數1,845.9萬元,實際隻有1,010.8萬元到位。

在平時的慈善捐款中,中國企業“諾而不捐”的新聞更是屢屢見諸報端。2000年,北京市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承諾要為“朝霞工程”的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捐款60萬元,但兩年過去了,這筆捐款迄今仍未到帳。

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截至到5月中旬,台灣各界為災區的捐款金額超過人民幣5億元;而總資產超過5千億元人民幣的大陸富豪們截至當時的總共捐款額不到4,500萬元,被台灣媒體和大陸網民稱為“吝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