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黃顏:逢什麽必反?

(2008-06-03 23:35:41) 下一個

有人一見到別人批評政府,就要甩出一頂大帽子來:你這是“逢中必反”。 

“中”在這裏指的是“中國”,所謂“逢中必反”,就是說隻要是中國做的事就反對。而“逢中必反”的反麵是“逢中必讚”,意為凡是中國做的事就讚成/讚揚。

無論是“逢中必反”還是“逢中必讚”都是不對的,因為太絕對,太不一分為二,太不具體事物具體對待,跟從前的兩個“凡是”是一樣的錯誤。

兩個凡是說:“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結果是因為“敵人”講人性論,我們就給人性論戴上一頂“資產階級”的帽子,變成了“資產階級人性論”,於是堅決不講“人性”,隻講“階級性”,釀成許多悲劇。經過了幾十年的深刻教訓,我們總算是甩掉了這兩個“凡是”。雖然資產階級仍然在講“人性”,我們也不排斥了,也提倡“以人為本”。

有人自我標榜說:“我最客觀了,既不是‘逢中必反’,也不是‘逢中必讚’。”

我說,且慢,不“逢中必反”也不“逢中必讚”,隻是開了個頭,還不算做到了客觀,更重要的是看你反的內容是什麽。如果“中”做對了八件事,做錯了兩件事,而你反的剛好是那對的八件,讚的是那錯的兩件,你一樣算不上客觀。 

那麽能不能“逢美必反”或者“逢美必讚”呢?當然不能,否則又掉進兩個“凡是”裏去了。總的來說,這個“逢”字後就不能跟一個國家名,不然就肯定犯錯誤。理由很簡單,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一旦逢它必反或者逢它必讚,那就總有搞錯的時候。

如果一定要用上這個“逢...必”的句型,那我們應該說“逢錯必反”。不管是哪個政府,它做錯了,我們就反對;它做對了,我們就讚揚/讚成。 

不光是對待國家或者政府,對任何事物都應該持這個態度:錯的就反對,對的就讚成,對事不對人/國家/政府。“逢”字的後麵如果跟的是“人”或者“國家”或者“政府”,就變成了“講恩怨”。所謂“講恩怨”就是對人不對事,不管正確與錯誤,隻要是某人/某國/某政府做的,就反對或者讚揚。與“講恩怨”相對的是“講原則”,所謂“講原則”,就是對事不對人/國家/政府,你做得對,我就讚成,你做得不對,我就反對,你今天做的對,我今天讚成,你明天做錯了事,我明天反對,不論你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也不論你是美國中國俄國日本。

有些人愛把國家跟政府等同起來,把批評跟仇恨等同起來,把讚美跟熱愛等同起來,所以逢到有人批評政府,他就神經緊張,認為別人在批評國家,在仇恨國家。其實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批評不等於仇恨,所以他會批評他的孩子,他的配偶,他的父母。但一旦涉及到政府,他的熱血就很容易沸騰,仿佛聽到了什麽反動話一般。 

有點公民意識的人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民眾對政府的批評。有人說民主國家的政府就是用來罵的,這話不假,民主國家的政府是民眾選出來的,選你出來是讓你為民眾服務的,不是讓你貪汙腐化、以權謀私、消極怠工、嘩眾取寵的。政府官員是公仆而不是皇帝,是納稅人的錢養活的,如果他們幹的事不讓納稅人滿意,納稅人有權批評他們,甚至可以把他們拉下台來,或者等到下屆選舉的時候不選他們。

還有人說,我知道政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現在不是批評的時候,現在是團結一心抗震救災的時候,不要因為批評影響了抗震救災。 

這種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在前線抗震救災的人,既不是批評者,也不是被批評者。他們忙著抗震救災,沒有時間批評貪官汙吏;貪官汙吏或躲或藏,也沒有心思上前線抗震救災。前線抗震救災的人,是英雄,是功臣,大家讚揚都來不及,怎麽會批評他們?即便裏麵有幾個從前的貪官汙吏,如果他們能在抗震救災中立功贖罪,民眾也會不同程度地原諒他們。

國難當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主意的出主意,有異能的出異能。對政府的表現,該表揚的表揚,該批評的批評,有人認為表揚不當,要反駁的可以反駁,要反反駁的可以反反駁。有人認為批評不當,要反駁的可以反駁,要反反駁的可以反反駁。言論自由,各盡所能。但不要以“反”或“讚”來定愛國不愛國,不能把凡是批評的就當成不愛國的,把凡是讚揚的就當成愛國的。 

批評得對,任何時候批都是對的;批評得不對,任何時候批都是不對的。

有人說,你批可以,但你應該用什麽方式來告訴祖國母親呢?難道就用你這種方式嗎? 

這個要澄清一下,首先,政府不等於祖國母親,貪官更不等於祖國母親。網友“新貼來了”已經打過一個比喻,說祖國是母親,政府是母親的子女雇來管理母親財產的。管家團隊裏有合格的,也有不合格的,管家團隊的成員有時候做得對,有時候做得不對。母親的子女批評管家團隊的人,並不等於批評母親,而是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是為了讓管家團隊把母親的財產管理得更好。

其次,說到批評的方式問題,有人建議說,你對政府有意見,應該直接去對政府提。這個說法好像不是很符合中國的國情,民眾提意見的通道還很有限,如果你市裏的頭就是個貪官,恐怕你提意見的通道就更少了,大概要通過上訪才行。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網絡提出意見和建議,遠比上訪簡單方便,網絡的作用在這次地震中也充分顯示了出來,很多問題都是在網友激辯之後引起政府注意,得到答複的。除此之外,有時網絡上的爭論並不一定是直接針對政府的,而是民眾之間的爭論。隻要這種爭論沒違法亂紀,就應該允許,很多問題在爭論中可以澄清。有些觀點在說出來之前,往往是比較模糊的,有那麽一個感覺,但沒形成思想。在爭論中因為要說服對方,就會把問題想深一些,想透一些,認識也就得到提高了。

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應該有“逢錯必反”的精神,也應該允許別人“逢錯必反”。我們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反誰”上,而應該放在“反什麽”上。我們應該隻反謬誤,而不管是誰的謬誤;對待別人的反對,隻要他反對的是謬誤,我們就應該支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