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艾米:孩子高於一切

(2008-05-31 18:11:30) 下一個

首先聲明一下,我這個貼子不是論說文,不是來論述為什麽孩子高於一切的。我這個帖子寫的隻不過是我在六一兒童節的一點感觸,“孩子高於一切”是我個人的價值觀,而不是普世的價值觀 ( 貌似“普世”現在很流行的說 ) 。

有人從種族延續的角度探討過“孩子高於一切”的價值觀,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善於奔跑跳躍的野生羊群,被獵人們逼上了崖頂,前麵是峭壁,回頭是獵人的獵槍。從崖頂到對麵的山峰,是任何一個最強壯的公羊也無法跳過去的。獵手們安逸地欣賞著這些即將到手的戰利品,羊群經過短暫的騷動複歸平靜。驚人的一幕發生了,羊群裏的羊自己組合,兩兩搭配,一隻大公羊配一隻小羊,或一隻強壯的公羊與一隻母羊結合,一對對先後向對麵無法企及的山峰跳躍過去,當大公羊躍到最遠的極限,正下墜落時,與它一起跳躍的小羊或母羊,以它脊背為踏板,猛力蹬踏,再度躍起,跳到山崖對麵的山峰。而那隻作為跳板的公羊,自我犧牲,摔到崖下屍骨無存。一些小羊和母羊逃脫而生存,一個生命群落得以延續。

據說類似的例子在動物界數不勝數,當家牛群遇到狼群的圍攻時,牛群會擺一個圓形的戰陣,最外是年輕的公牛,用牛角與狼戰鬥,裏一層是母牛,最裏麵是他們的孩子。蟻群過河時,用自己的身體勾連成一個中空的球體,中空裏是它們刻意保護的幼蟻。種群、族群,都是通過這種犧牲、保護而延綿不絕。

這些故事也許從動物本能的角度解釋了“孩子高於一切”的價值觀,但從我的思想意識上講,我並沒想到過“種族延續”的問題。我不是那種“站得高,看得遠”“心裏裝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而是 << 至死不渝 >> 裏黃海那種人:我隻看得見我愛的人,和我愛的人愛的人,和我愛的人愛的人愛的人,就這三層而已。

而孩子,正好是我愛的人,是我能看見的第一層,是我鼻子尖下的人,無論我如何眼光短淺,覺悟低下,我都能看見我鼻子尖下的那塊地方。

那些站在曆史的高度、國家的高度、民族的高度看問題的人,估計不會為這次地震死去那麽多孩子傷太久的心,因為他們站得高,看得遠,他們能看到整個曆史的長河,能看到這次地震不過是中華民族災難史上的一頁而已,還不是曆史長河中最血腥的一頁,比這血腥的多的是,比如三十二年前的唐山地震,死掉了二十四萬人,而這次汶川地震隻 (!!!) 死了七、八萬人。這樣一比,他們就感到幸運,因為比唐山地震少死了十幾萬人,於是他們就覺得很賺,再於是就用手指頭沾上口水就把這頁災難史翻過去了。

即便從種族延續的角度來講,這些站得高看得遠的人也不會太擔心,因為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死掉七、八萬不會對種族延續造成威脅,所以有人興奮地叫道:“中國因禍得福 ! ”“讓災難來得更猛烈些吧 ! 我們中國人不怕 ! ”

我是個眼光短淺的人,因為我站不了那麽高,也看不了那麽遠,我一站就站到那些遇難孩子父母的鞋子裏去了,一看就看到廢墟下麵那些血肉模糊的幼小屍體上去了,一想就想到“如果遇難的是我的孩子”這個不吉利的問題上去了,所以我理解不了孩子的死對“興邦”的重大貢獻,理解不了孩子的死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因禍得福”。

也許這就是我看世界的方式,我看別的東西,都是既看樹又看林,但我看人的時候,更願意看到一個一個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所以我一聽到有人說“性格決定 命運”之類的話就反感。所有人的命運都是性格決定的嗎?那地震遇難的孩子呢?他們的什麽性格決定了他們的遇難?

我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碼字的方式。有個文革老太太說我的 << 山楂樹之戀 >> 沒有“曆史厚重感”,沒有站在曆史的高度來寫文革。我的天 ! 這都哪年哪月了,還在談“站在曆史高度”寫小說,分明是老糊塗了,沒有與時共進,還在用文革期間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條條框框丈量寫作。

我寫故事從來不站在“曆史的高度”,不光是不站在“曆史的高度”,我什麽高度都不站。這個文革老太太以典型的文革套話解釋“高度”,說雄鷹飛得高,能看見整座山,而小雞就看不見,這就是高度。

問題是我要看到整座山幹什麽?我又不是覓食的老鷹,也不是搞測繪的,我隻是個碼字的,碼的是人,是人的生活,人的故事。我不往人的生活裏走,不往人的內心走,反而騰空而起,飛到十萬八千裏之外的高空去,我瘋了?

了解人,認識人,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有很多人,當你不了解她 / 他的時候,她 / 他隻是一個名字,一個職稱,一個兩肩上扛著一顆頭的生物。但當你走進她 / 他的生活,了解到她 / 他的喜怒哀樂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獨立的世界,完整的世界。我寫故事的時候,不希求走進每個人物的生活裏去,也不希求走近每個人物的靈魂,但我希望至少能走進一個人的生活,能用我的筆把她 / 他的生活再現出來。

我每天都花一點時間看網上那些新貼出來的有關 << 山楂樹之戀 >> 的帖子,很多時候也順帶看看作者其它的貼子。看那些帖子,讓我有種認識人、結交朋友的感覺。我看到有一些我不認識的人,也跟我有同樣的看法,同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就感到很親切,我的世界就因此而擴大了。

用我這樣的方式看待這次地震,就很難不踩進遇難孩子父母的鞋子裏去,甚至踩進遇難孩子的鞋子裏去。那一個一個早夭的孩子,都曾經是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有他們的夢想,有他們的計劃,有他們的喜怒哀樂。也許他們存了一件新衣服,準備六一兒童節穿的;也許他們寫好了一張卡,準備在媽媽生日那天獻出來的;也許他們跟誰吵了嘴,正想著要去和解一下;也許他們瞄準了某名牌大學,正在向著自己的目標日夜奮戰。

但是地震來了,頃刻之間,他們的世界坍塌了,他們被壓在了廢墟之下,在一片黑暗和窒息之中,他們在想什麽?在死神將他們攫走之前,他們在想什麽?也許他們聽見了父母的呼喊,但他們發不出聲音回應;也許他們驚恐地大聲呼救,但沒人能聽見。。。

我不敢想象那些遇難孩子父母的心情,我也不敢想象那些被截肢的孩子今後的生活,還有那些孤兒,那些不得不背井離鄉的災區人民,他們的一生,都被這次地震改變了。。。

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覺得我寫幾個關於孩子的貼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寫倒是有點奇怪,不寫就不是我了。但偏偏有人看不慣我寫的有關孩子的貼子,說三道四,甚至質疑我的辦博方向。

網友“落英輕吻淡淡風”在我的新浪博克留言,先是說應該等到救災結束以後再來追究校舍垮塌的責任,遭到反駁後又說追究校舍垮塌責任是為了抓幾個人出來“平民憤”。

有人在反駁她時說了這樣一句:“如果遇難的是你的孩子。。。”

這話把落英刺激了,她在我的博克喊冤,說有人詛咒她的孩子。

這是詛咒嗎?這不過是個“如果”,是個假設,是叫落英設身處地想一想那些遇難孩子父母的心情,難道落英到那時候為止都沒有想過“如果遇難的是我的孩子”?

不用說,落英的喊冤又遭到網友反駁,於是她決定永遠離開我的博克,她在臨走前留了這樣一個貼:

“請原諒,這是我最後一次發言,而且是直接麵對我喜歡的艾米,雖然艾米並不在意誰喜歡不喜歡她。我想說我同意艾米的發言,完全同意,隱患不消除,重建也有危險 , 即使不是為了孩子,大人也不能枉死。現在我要說說和這次地震無關的事,艾米的博客很奇怪啊,關於奧運這麽大的事從沒提過,抗震救災中那麽多感人的事跡也沒有提過,美國主持人汙蔑中國也沒有提過,難道美國炸死的伊拉克兒童就不是孩子?現在他們還生活水深火熱中,難道他們沒有父母?”

其實到她說這話為止,我還沒有回過她的貼,更沒反駁過她,也就是說,我沒得罪她。她對我辦博方向的質疑,大概早就在心裏發酵著,隻是因為沒撕破臉麵,也就沒說出來,還在那裏貌似“知”著我的“傻”。虧她能忍這麽久,不知道是為了什麽這樣忍著,難道是因為艾園一直在轉貼她寫的故事?

這個貼子真讓我哭笑不得。“奧運這麽大的事”?多大的事?比死了這麽多孩子還大?到她發那個貼的時候為止,我看到最多的抗震救災“感人的事跡”就是溫總理眼含淚花,告訴孩子們“餅幹馬上就到”之類的報導,全國大小新聞單位都報導的事,報得連你落英都知道了,還有誰不知道?為什麽我的博克要提這樣的事跡?難道我是 CCTV 下屬單位嗎?至於“美國主持人誣蔑中國”,算什麽大事?有孩子因為受誣蔑死掉了嗎?

我相信落英在國內連美國的 CNN 節目都沒資格收看,不然怎麽會把 CNN 的一個評論員當成“美國主持人”?我就不明白,落英有那時間質疑我為什麽不在博克裏寫 CNN ,她為什麽不用那時間先爭取到看 CNN 的權利呢?她連原版 CNN 都沒得看,還不是人雲亦雲,跟著瞎起哄?

落英這最後一句簡直就是狗屁不通,“美國炸死的伊拉克兒童”,又“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請問你到底在說誰?我的博克去年九、十月份才辦,而伊拉克戰爭是什麽時候的事了?你指望我在中文網站的中文博克裏用中文對伊拉克孩子的父母說什麽?難道你懂伊拉克語言,準備把我說的話轉達給伊拉克父母?

政治和戰爭,我一向不懂,也不裝懂,更不會放在我鼻子尖下,放在跟孩子同一個層次上。在我看來,像落英這樣把奧運、政府、美國主持人、伊拉克戰爭等等跟孩子相提並論的人,都不是我的同類,都應該像艾友友說的一樣,“去當政客或者吹鼓手”。如果落英竟然把這幾件事放在孩子之上,那她就不配做母親。

那些年輕的 80 後 90 後在歐美享受一下當地的遊行示威自由,表達一下愛國熱情,隻要不違反當地法律,都無可厚非。但如果像落英這樣兒子都多大了的人,也這樣“熱情”,就有點顛狂了。大概她覺得自己挺愛國的,挺了解時事政治的,殊不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對時事政治隻是一隻菜鳥。

還有個網友在我的新浪博克留言,先述說一番自己是多麽喜歡 << 山楂樹之戀 >> ,然後說她以為我會寫寫奧運之類的事,但我沒寫,她隻看見我的博克轉載了一些有關 << 山楂樹之戀 >> 的評論,她很失望。

我隻能對她說,你的失望是你自找的,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誰叫你那麽希望來著呢?你號稱喜歡 << 山楂樹之戀 >> ,你卻指望我的博克變成時事政治論壇,那還有不失望的?

我的興趣愛好、人生態度、世界觀、價值觀,一切的一切,都寫在故事裏,寫在貼子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沒有隱瞞。如果你看懂了我寫的故事,還指望看到我為奧運瘋狂,為“美國主持人”憤怒,為“政府”感動得鼻涕眼淚一大把,那你除了失望沒別的結果。如果你還因為我為孩子寫了幾句話而感到我的博克很奇怪,我隻能說,你很奇怪。

我貼在網上的七個故事,沒有哪個不涉及到孩子的,我與人合寫的 << 致命的溫柔 >> ,裏麵的 JASON 是個愛孩子的男人, CAROL 的媽媽是個愛孩子的女人, CAROL 的爸爸雖然在情場上意誌不堅定,但他也是一個愛孩子的男人。 << 十年忽悠 >> 裏的秦老師,為了女兒什麽都願意付出,還有裏麵的成鋼,愛孩子是他最令人動心的地方。 << 山楂樹之戀 >> 裏的老三,是為了“靜秋代代相傳”才執意躲了起來,叛徒朱佳靜,為了孩子才變節,而老三對她是非常同情非常理解的; << 不懂說將來 >> 的故事是圍繞海倫帶著孩子離開一個不愛孩子的丈夫來展開的; << 三人行 >> 更不用說,整個故事都是為了孩子而存在; << 同林鳥 >> 裏的藍老師和謝怡紅,對一個男人的愛最終都落實到孩子身上去了; << 至死不渝 >> 裏大量的章節都是寫石燕如何保住她肚子裏的孩子的。

無論是在我寫的故事中,還是我的跟貼中,或者我的生活中,孩子都是高於一切的。愛不愛孩子,是我衡量人、衡量社會、衡量文化的一杆重要標尺。不愛孩子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不愛孩子的男人不是好男人,不愛孩子的社會不是好社會,不愛孩子的文化不是好文化。

如果愛可以分主次的話,那麽對孩子的愛是要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的。如果愛孩子跟愛別的東西構成矛盾,隻能二者必居其一的話,那麽放棄的應該是對別的東西的愛。

一句話,對我來說,孩子高於一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9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