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艾米:有獎征答題之我的答案(2)

(2008-05-03 12:32:29) 下一個
6.

很多人都答對了,我就不一一抄襲了:)

編輯刪掉這一部分,可能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怕因此被人揪住辮子.但這也太膽小了,如果這段話是關於現領導人的,顧慮一下還情有可原.而對於毛主席他老人家,批評老早就滿天飛了,哪裏會引起麻煩?

我這個小說放在網上這麽久,轉載的不計其數,政府要是對這句有意見,老早就封了我了.我在新浪貼一個跟某潮有點關係的故事,馬上就被封了,哪裏還用等到編輯來刪改?

"寧左勿右"是我們國家這些年來的傳統,"有過之而無不及"更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

皇帝老兒說一句"向左十度",到了大臣們那裏就要變成"向左十五度",因為大臣門惟恐對皇帝老兒的意思領會得不深,貫徹得不力,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當然得下大力氣執行.

再往下一級,就變成"向左二十度"了,因為下麵的臣子也怕自己貫徹得不力,也要表達忠心.

這樣七一貫徹,八一貫徹,到了最底層的百姓那裏,就成了"向左九十度"了.

編輯"寧左勿右""明哲保身",他們知道不刪這一段,也--許--不會惹麻煩,但刪了這一段,就肯--定--不會惹麻煩了:)

另一種可能,編輯認為靜秋的想法太"現代",那時的人,尤其是靜秋這麽膽小的人,不敢這樣說.

問題是靜秋並沒這樣說,她隻是想了一下.那時象老三這麽大膽說出來的人是不多,但象他那麽想的人還是很多的,不敢說而已.而老三也不是個傻子,他也隻對靜秋說說,因為他能看出靜秋不會去出賣他.

文革中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又尤其是那些被批鬥的知識分子,有點本事的人,誰個心裏不是牢騷滿腹?不說不等於不懂.

"打棍子""戴帽子",正是文革的用語,我們現在還在說,隻是沿用而已,並不是我們現在的發明."禦用文人",也是文革用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既往不咎,下不為例"等,都是文革用語.連"對您的敬仰如滔滔的江水"也是文革用語,不過因為周星星用了下,變得好象是他創造的了.

7.

可以說都答對了.靜秋的答網友,很多都是76年老三逝世之後的事,根本沒法"揉合"進故事裏去.我看到編輯的這個提議,就知道我的書落入一個"老外"(老半?)手中了:)

當時就想,他爺爺的,共和聯動幹脆雇我做編輯算了:),我水平不高,但勝在夠懶,斷不至於提出這麽荒唐的建議,如果搞不懂原著,又不想仔細看,我就說個"今天天氣哈哈哈"得了:)



大多數都答對了. 

wanwan'er 幫忙找了關於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省略號: 
1、 表示沉默: 
2、 表語言中斷: 
3、表語言斷斷續續。 
4、表含糊其辭,欲言又止 
5、表明語意未盡。 

破折號: 
1. 用以表示對上文的解釋說明或補充。 
2. 表示話題的轉變。 
3. 表示話語的中斷。 
4. 表示聲音的延長。 
5. 表示引出下文。 
6. 表示總結上文。 
7. 分行列舉,每個分列項前用破折號。 
8. 用在副標題的前麵。 
9. 用於引文後標明作者。 

我用的破折號(或者說短橫線,因為我的漢字輸入係統沒有破折號,也可能是因為我不會輸入),大多表示聲音的延長,或者是在想問題,或者哽咽,或者思路拐彎,都沒違反標點符號的用法,很多情況下不是省略號可以代替的,完全沒必要修改. 

編輯曾說標點符號的使用應該規範化,有的讀者也這樣說,但如果他們看看這上麵所轉載的這兩個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就知道我標點的用法是規範化的. 

我寫東西其實是很老派的,連"的地得"都盡可能規範化,引號分號都使用得很規範.編輯挑我這方麵的毛病,純屬"吹毛求屁":) 

很多作家並不這樣規範,有的根本不用引號.我覺得對小說類作品,編輯不應該把精力放在這些事情上,有些不規範的用法,正好是某作者的風格因素之一.如果編輯把人家的作品當學生的作文來批改,那就是吃力不討好了.

1.

我把這個問題放到最後來答,是因為真正答對這個問題的不多,但大多數人的思路都是向著正確方向的,隻有少數人認為編輯改過之後明白易懂了:)

其實我在百度和新浪的題目就叫"為什麽我不讓編輯改動我的文字",說明我不認為編輯改動得有道理,這等於是漏了題:)但有的人可能是沒看見這個題目,有的可能是"堅持真理",不為獎項而動,所以才會說編輯改得好:)

我父親好歹也算個搞文學的,對中國文壇之現狀及原狀乃至未來狀都知道一些皮毛,所以他開的那個玩笑是有其獨特的含義的.

我父親認為進入文學史的作品通常有兩類,一類是有絕對價值的,一類是有相對價值的.所謂有"絕對價值",就是說不論在哪個年代,哪個國度,都會受到讀者的喜愛和欣賞.他說的這個"讀者",不是指任何一個拿起書來讀的人,而是指那些有一定閱讀能力,能稱為"者"的人,大概相當於REASONABLE READER.

所謂有"相對價值",就是說隻在某個年代某種場合有價值,過了那個年代,過了那個場合,可能就沒人喜愛沒人欣賞了.這樣的作品也能進入文學史,主要是因為有些這類作品具有"劃時代"的作用:)

中國文學史上的"傷痕文學",就屬於這樣一種有相對價值,因而被寫進文學史的作品.在1978-1980年代,有很多人被"傷痕文學"打動,震動,激發了很多文學青年的寫作熱情,但過了那個時代,就沒什麽人愛看了,今天我們來看那些傷痕文學,就覺得慘不忍睹,不論是文字,還是結構,或者人物,都是很幼稚的.

但我認為"傷痕文學"有一百個理由被寫進中國文學史,因為這是中國文學曆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後麵的那些"反思文學","大牆文學",以至現在的種種文學,都是跟在其後出現的."傷痕文學"的出現,告訴人們"現在可以寫這些東西了,不用再寫高大全式的英雄了,說說文革的壞話不要緊了,可以談談人性了"等等.

所以說"傷痕文學"傳達的有關中國文壇政策和方向方麵的信息,比它傳達的文學信息重要得多.

這是中國文壇獨有的現象,就是作者必須揣摩政府的意圖,必須寫政府允許寫的東西,不然的話,寫了也是白寫,不會發表的,即使發表了,也隻能給自己帶來禍事.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肯定有很多人象靜秋那樣,寫了各種各樣的小說,但都遭到了退稿,於是銷聲匿跡,有的可能永遠都沒再寫小說,因為寫了沒地發,何必要寫呢?專為字紙簍寫作的人,隻能是瘋子,而中國人裏據說瘋子是最少的,遠不如歐美的多.

所以在當時的中國,與其說是一個作者發表了作品,還不如說是一個編輯發表了某人的作品,因為發表權完全是掌握在編輯手裏的.當然我這可能是外行話,發表權也可能不是在編輯手裏,而是在總編手裏的.更準確地說,也不是在總編手裏,而是在政府手裏的.有時總編就是政府指派的,那就又當別論了.

辦刊物的人都得揣摩政府的意圖,才能避免飛來橫禍.政府還有專門的代表駐紮在各刊物,比如黨支部書記之類的,別的不幹,就專門搞思想政治工作,在那把關呢.

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就很好懂我父親開的那個玩笑了,他不是在說靜秋的小說應該被寫進傷痕文學,而是在說如果L省文藝的編輯膽子不小的話,中國文學史或許就沒有"傷痕文學",而變成了"山楂樹文學"了:).

我父親並不是在吹捧靜秋的"山楂樹之戀",他根本沒有評價靜秋的"山楂樹之戀"文學水平的高低,他隻是指出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當時的中國文壇還稱不上"文壇",隻是一個"黨壇".哪個編輯的膽子大,揣摩政府意圖比較準,又能在政府意圖和個人意誌之間鑽個空子,哪個編輯就有可能改寫中國文學史.

PS:

既然第一題大多數人都沒完全答對,這題就不計算在內了,答對其餘七題的我都會贈送一本簽名書.

不過我每本書隻能得到十五本樣本,我自己會留五本左右,這樣每本書還剩十本,六本書就是六十本,足夠贈送給大家了.問題是很多人都想要"十年忽悠",可能不夠贈,我到時候會想辦法.

謝謝大家!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9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