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飛星:華秋-“惡俗策劃”的代名詞

(2007-10-22 04:46:32) 下一個

《山楂樹之戀》出版始末 (2)

華秋,男,自稱“70後詩人,小說家”,是北京共和聯動圖書有限公司的策劃與版權事務部主任。共和聯動是《山楂樹之戀》的出版商,我把共和聯動的惡俗策劃全部“歸功於”華秋,不光因為他是策劃部主任,還因為他本人在一首題為“9月18日去上海”的“詩”裏沾沾自喜地把“功勞”全都劃歸在他自己名下:

“(我像感人的情聖,就像我策劃“山楂樹之戀”

每秒鍾的自我設計,猶如草履蟲)”

這個平庸猥瑣卻十分自戀的男人寫過一篇有關《山楂樹之戀》的書評--《中國情聖誕生記》,他在該文裏稱:“一個早夭的情人,(但願他安息),被追憶長達三十年,在追憶中被反複虛構。最後,在中國文壇,終於出現了一個女性心中完美的‘偉大情人’。這個幻想,如果能給女人滿足,誰會在意其虛妄?”

就是這樣一個根本不相信故事的真實性,根本不被故事感動,也不懂故事,還惡意中傷故事人物的華秋,卻在那裏積極策劃宣傳《山楂樹之戀》,驅使他的,除了金錢和名譽,還能是什麽?

華秋是個寫了半輩子平庸小說詩歌的潦倒“文人”,他寫的東西既不流行,又不流傳,沒人看,也無望進入文學史。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他轉而做起圖書生意,所以他急切地需要有本書能幫他抓到金錢,幫他打響知名度。他脫光了膀子,使出渾身惡俗,拚命宣傳《山楂樹之戀》,不是因為他能欣賞書中描寫的人性美,也不是因為他能看出作者的文學功力,而是因為他聽見了銀子花花的聲音,看到了借此書讓自己上位的可能。

這樣一個惡俗到骨子裏的人,自然不可能有高尚脫俗的策劃。他的惡俗,在他策劃的宣傳語、捏造的謠言、設計的“官博”中散發著臭氣與毒氣,給《山楂樹之戀》抹黑,使《山楂樹之戀》蒙羞,損害了作者艾米和人物原型靜秋的形像,傷害了我們艾迷山楂迷的感情。下麵我們就來看看華秋是如何惡俗策劃的:

一、惡俗的宣傳語:

1、“故事發生在那個貧窮但充滿理想之光的年代”

-- 文革年代是一個充滿理想之光的年代嗎?稍微有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場“十年浩劫”,是對文化的徹底反動,凡是稱得上“文化”的東西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山楂樹之戀》的故事發生在文革末期,雖然“打、砸、搶”的血雨腥風已經過去,但人們的思想和言論仍然受到嚴格的禁錮。沒有思想的自由,何來理想之光?

但華秋為了媚上,卻昧著良心把那個年代說成是“充滿理想之光”的年代,企圖誤導讀者,讓大家認為老三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之光是那個年代造成,充分暴露出這個無恥“文人”的奴顏婢膝。

正如艾米所說,老三愛人類,愛生命,尊重女性,講究平等,這不是文革造就的,而是老三讀的那些外國文學教給他的,他讀的那些書,都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而熱愛生命尊重女性的人性之美,正是人文主義的精髓。

華秋的媚上還表現在他刪掉了原文裏這樣一段:“他好像被毛主席的話打啞了,大概在心裏責怪毛主席說話這麽不負責任,自相矛盾。她看著他,有點得意,心想誰叫你拿毛主席的大棍子打我的?毛主席的大棍子多得很,對付任何情況都能找到一根。”

這段話,在所有網絡版本中都存在,也沒有引起任何“政治風波”,但在紙質版《山楂樹之戀》中卻被華秋刪掉,可見他的極左思想比當局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華秋晚生了幾年,如果放在文革年代,像他這樣搖尾乞憐,他的主子興許會獎賞他幾根啃剩下的骨頭。

2、 “史上最幹淨的愛情”

-- 從看到華秋在《山楂樹之戀》試讀版上的一句廣告詞“一本可能讓五億中國人流淚的書”開始,作者艾米就知道《山楂樹之戀》落入了一個惡俗之人手中。首先是這個“五億”,有什麽根據?完全是無知小人的胡吹。還有這個“流淚”,分明是把讀者當阿鬥,以為“流淚”就能吸引讀者,完全是把原著庸俗化,把讀者庸俗化。

艾米在艾園批評了華秋的這句宣傳語,我也用電郵轉達了艾米和艾園讀者對試讀版封麵的意見,但華秋並沒接受,反而策劃出更惡俗的“史上最幹淨的愛情”來。黃顏當即在艾米的文學城博克和新浪博克發了聲明,反對使用這句宣傳詞,但華秋一意孤行,還很為自己的策劃得意,以為可以借用這句話引起爭論,擴大影響。

華秋串通新浪,在新浪讀書搞了一個所謂“50後”“80後”之間的爭論。事實證明讀者並不象華秋想像的那麽俗,在新浪留言的近700名讀者,跟本沒誰有興趣參加這個爭論,絕大多數都是在抒發自己因《山楂樹之戀》而起的感動。

華秋為了擴大影響,還糾集他那夥狐朋狗友對《山楂樹之戀》寫評。真可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夥人寫的評,不是充滿了知識錯誤和偽命題(老巢),就是邏輯不清,自相矛盾(離),或者根本就沒看書,以為“幹淨”是《山楂樹之戀》的主題,於是絮絮叨叨,顛三倒四地批評一通(莫小邪)。

但這個三人都從不同程度上對“幹淨”一說提出了反對意見,這說明什麽呢?華秋處心積慮策劃出來的“幹淨”,連他拉來寫評的同夥都不讚成,如果這不說明華秋的失道寡助,也隻能說明華秋的口是心非。

這個“幹淨”再加上“史上最”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反感,雖然大多數讀者是能分清作品本身跟媒體宣傳之間的區別的,但有些不明真相的讀者對《山楂樹之戀》發難,全都是因為這個“幹淨”。還有些讀者看見這個“幹淨”,就不想看這本書了。華秋自以為是策劃出來提高銷售量的“幹淨”說,隻不過是適得其反。


3、“故事毫無懸念”

--華秋在他策劃的宣傳詞中,稱《山楂樹之戀》“毫無懸念”。但我們知道,《山楂樹之戀》的故事,本來是很有懸念的,作者艾米在文學城連載這個故事的時候,每集都因懸念叢生而緊緊抓著讀者的心,每集都有眾多的評論,大家對故事發展進行猜測,對老三的心理進行揣摩,對人物命運進行預測,熱切期待下一集的到來。

艾米寫故事,是深受推理小說影響的,可以說滿篇都是線索,隻看你能不能從中推出結果來。而實際情況是:讀者往往不能次次猜準,要到故事結尾之後,再返回去看全文,才能恍然大悟,其實線索都在那裏,艾米一點沒隱瞞,但她巧妙的安排,刁鑽的角度,不帶主觀色彩的敘述,使你不能輕易推出結果來。

《山楂樹之戀》是從靜秋的角度來寫的,作者完全置身故事之外,靜秋知道的,艾米就寫出來,我們讀者就知道;靜秋不知道的,艾米不會添油加醋,亂加詮釋,我們讀者就不知道。我們可以根據艾米的描述去推測,去揣摩,但猜得對不對,要由下麵的故事來決定。

這一點,正好反映了生活本身。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隻能活在自己的時間空間,我們可以觀察周圍的人,但我們的觀察範圍有限,我們不能每時每刻跟隨每個人,進入他們的每一寸空間每一段時間。我們聽他們說話,看他們做事,但我們不能鑽到他們心裏去看他們究竟在想什麽。艾米的故事,都是從一個人物的角度來寫,非常成功地再現了這個認知過程。

《山楂樹之戀》每一集都是懸念叢生,從第一集靜秋看見山楂樹下那個穿白襯衣的青年開始,到工棚外“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手風琴聲,再到老三未婚妻的新聞,以及萬跎子被打,老三失蹤,等等,等等。我這隻是僅舉幾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過頭去,看看能找出幾集沒懸念的來。

但華秋這個既缺乏想象力,又不懂書籍廣告的蠢人,一開始就把故事的走向和結局捅了出去:“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 

還沒見過哪個作品的簡介能做得如此拙劣的,即便是粗製濫造的光碟,也知道隻告訴讀者一點吸引人的東西,而把主要的故事情節和結局隱去,以免和盤托出,讓讀者失去看下去的興趣。

《山楂樹之戀》慘遭華秋如此拙劣的“簡介”,仍能吸引眾多讀者,靠的是讀者之間的口口相傳。大家隻要到新浪或者搜狐博克去搜尋一下,就會發現《山楂樹之戀》的大多數讀者都是從朋友那裏知道這個故事的。看了《山楂樹之戀》的讀者,很多都向他們的親戚朋友推薦這本書,這些從朋友那裏得知《山楂樹之戀》的人,看完故事,又向他們的親戚朋友推薦。這不是媒體的功勞,而是讀者自發的推薦。

我們隻能說《山楂樹之戀》的確有魅力,如果換個平庸點的小說,被華秋如此拙劣地一炒,肯定早就炒死了。


4、“看到結局,所有中國人掩麵而泣”

--在我們的一再建議下,華秋才把試讀版封麵上的“讓五億人流淚”拿掉,換上老三的那句話“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但他仍舍不得他那一把惡俗,把“流淚”換成“所有中國人掩麵而泣”,掛在封麵上。這句宣傳語在《山楂樹之戀》正式印行前,就遭到艾園讀者的堅決反對,被稱為“惡俗”,我把艾園讀者的意見用電郵轉給了華秋,但他置若罔聞。

有位讀者在她的博克裏寫道:“我看到封麵上‘掩麵而泣’這一句,又看到後麵的‘每個男人都想娶靜秋,每個女人都想嫁老三’,就不想買這本書了,太惡俗了--”

華秋的惡俗宣傳語,嚇跑了多少讀者,隻有天知道,光是在“卓越”網留言的三十多個讀者中,就有不下五個是因為華秋的惡俗策劃放棄買這本書的,嚇跑了讀者的惡俗點包括:封麵“太多名人推薦”,封麵“簡陋粗糙”,“最幹淨”,“每個男人都想娶靜秋”。

那麽有多少讀者是因為想“掩麵而泣”才買這本書的呢?有多少讀者是用流不流淚來衡量一本書值得不值得讀的呢?幾乎沒有。能為故事流淚的人,不用這句話也會讀這本書;不愛流淚的人,看到這句話會繞道而走;有正常審美情趣的人,如果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會因這句話的惡俗而羞於購買這本書。

對這種惡俗的宣傳詞心領神會、積極支持的,隻有同樣惡俗的偽文學評論家老巢。說他是“偽文學評論家”,是因為他在《愛情,要求適時而純潔的死亡》一文裏亂掉書袋,賣弄那些他自己一竅不通的文評術語,什麽“審美取向”,“悲劇色彩”,“現實主義”。哪知道這次真的是班門弄斧了,他的文學評論書袋掉到艾米這個文學博士門上來了,結果被艾米揭露出他不學無術的真實麵目,他以為“適時而純潔的死亡”是荷爾德林說的,他以為流淚才是悲劇色彩,他以為真實的故事就一定是現實主義寫法,真是丟盡了人。

華秋的“掩麵而泣”被老巢拿來當作審美標準,他在《愛情與愛情是有天壤之別》裏說:“但把‘艾米和黃顏’的故事寫出來有會像‘老三與靜秋’一樣感動我們並為之哭泣嗎?”

很明顯,在老巢看來,隻有能引起讀者哭泣的愛情才是偉大的,“老三與靜秋”的愛情引起讀者哭泣了,所以偉大,而讀者哭泣是因為老三死了,所以偉大的愛情離不開死亡。這樣惡俗的推理,也隻有惡俗到骨子裏去的人才想得出來, 還談什麽"審美取向"!

可惜,象老巢這樣低俗的沒幾個,華秋這個意在提高銷售量的“掩麵而泣”,隻能以失敗告終。


二、惡毒的謠言

除了惡俗策劃宣傳語之外,華秋還造謠生事,說艾米問張紀中要十萬美金影視改編費,後來又說艾米“致電”共和聯動,要求把影視改編權交給柳雲龍。這完全是無中生有,艾米從來沒有“致電”共和聯動,她根本沒直接跟共和聯動聯係過,所有的聯係都是通過我用電子郵件進行的,而我也沒有向誰所要過影視改編費,或者要求把影視改編權交給柳雲龍。

真實的情況是:共和聯動的總經理何蓓俐跟張紀中的夫人是好朋友,《山楂樹之戀》是張紀中夫人推薦給何總的。張紀中夫人曾給我寫電郵,說張紀中想拍《山楂樹之戀》的電影,希望能跟艾米和靜秋交談。但艾米沒有同意,叫張紀中夫人直接跟共和聯動聯係,因為艾米已經在合同裏將影視改編的事交給了共和聯動,艾米是個信守合同的人,不會做任何違背合同的事。

張紀中跟共和聯動談判的時候,隻肯出五萬人民幣的改編費,共和聯動嫌少,但礙於朋友關係,不好獅子大開口,於是打著作者艾米的旗號,索要十萬美金, 後來又造出艾米致電共和聯動的謠言。這種不負責任,違背事實,無視法律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他自己的信譽(如果他還有信譽可供損害的話),也損害了共和聯動的信譽,更損害了艾米的形像。

對這一段,我有幾方的電子郵件為證,必要的時候,我們會訴諸法律。


3、惡心的插圖

早在《山楂樹之戀》印行之前,華秋就提議以艾米和靜秋的名義在國內網站開一個博克,供《山楂樹之戀》愛好者交流。但艾米那時已經見識過華秋的惡俗,不想跟他扯上任何關係,所以堅決拒絕了。艾米說,你們要開,那是你們的事,但不要打靜秋或我的旗號。

這個由華秋策劃的所謂“官方博克”,使用的都是“《山楂樹之戀》又吵起來了”之類的惡俗宣傳語。他們最近正在連載《山楂樹之戀》插圖簡寫本,現在網上已經有成百套《山楂樹之戀》全寫本,華秋還搞什麽簡寫本,隻能說是吃了飯無事幹,根本沒有讀者。

令人惡心的是,華秋選取的是一套足以毀壞讀者心目中老三靜秋形像的插圖本,僅有的幾個讀者的幾篇評論都是反對這個插圖本的。大家看看這個插圖就明白華秋的審美趣味多麽惡俗了。



結束語

我們強烈要求共和聯動撤銷華秋的策劃部主任職務,我們也提醒有意跟共和聯動合作的作者警惕華秋的惡俗策劃。作為《山楂樹之戀》的作者,艾米已經表態:華秋不撤,她將再不與共和聯動有任何合作。如果華秋繼續惡俗策劃《山楂樹之戀》,她將訴諸法律,終止與共和聯動的合同,並起訴華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