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艾米:艾園跟貼TIPS

(2007-02-15 06:46:46) 下一個

首先聲明一下,絕對沒有幹涉誰的跟貼方式的意思,我下麵要說的,隻實用於艾園,而且隻是 TIPS ,而不是 RULES ,就像某家主人希望客人脫了鞋再進屋一樣,可能沒什麽道理,沒什麽必要,隻是主人的個人癖好,你不喜歡,不去她家就是了,或者你要去,而且堅決不脫鞋,我估計那主人也把你沒辦法。

先說說艾園歡迎什麽樣的跟貼。

1 、報到貼 / 沙發貼

指那些上來吆喝一聲“第一 ! ”“沙發 ! ”之類、在某些論壇被成為“口水貼”的跟貼。艾園不是論壇,沒那麽嚴肅的紀律。大家高興才吆喝一聲,有興趣才搶沙發,所以艾園歡迎這類貼。

2 、招呼貼 / 家常貼

指那些跟主貼沒什麽關係,但跟讀者有關係的貼,比如問個:“你的二寶寶生了沒有?”或者祝福大家節日愉快之類的貼。艾園不是文學園地,更象一個俱樂部,大家到艾園來會會朋友,彼此問個好,打個招呼,艾園願意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場所。

3 、交流信息貼

有的網友想報告一下哪裏有好歌,講解一下怎麽做鏈接,或者演示一下怎麽做卡拉 OK ,都可以在艾園跟貼裏進行。艾園是艾園人的留言板,凡是在論壇裏不方便進行,自己又沒博克或者博克客流量不大而要在艾園交流的,都行。

4 、感想貼 / 分析貼

這類貼可說是跟貼的中堅部分了,來看跟貼的人,興趣大多是在這類跟貼上,所以艾園歡迎大家對故事七嘴八舌,送鮮花的也行,砸西紅柿的也行。歡迎大家猜測故事發展方向,揣摩人物心理活動,表達自己喜怒哀樂。

5 、討論貼 / 辯論貼

給“討論”和“辯論”下個定義先,這隻是我下的定義,也隻適用於艾園,別的地方別人怎麽下定義,那是別人的事。

我這裏說的“討論”,是指討論的雙方或者幾方對某事在看法上沒有根本性的衝突,可能雙方都不太知道究竟是怎麽回事,所以提個問,猜測一下,對方幫忙補充,或者做新的猜測。我這裏說的“辯論”,是指雙方對某事的看法有衝突,互相對立,你不同意我,我不同意你。

對討論貼,艾園當然是非常歡迎的。對辯論貼,同樣歡迎,隻是希望辯論的雙方能注意以下幾點:

A 、拿出證據,引用原文,指明出處,不要光憑感覺

比如有人說黃顏說了 LYDIA “無聊”,但實際上黃顏沒說。當你引用原話的時候,你往往會發現並沒所謂原話,隻是你自己的感覺,而你的感覺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比如有人用來推出“無聊”的那段話,隻是黃顏在說他覺得做文學評論的人不如幹點別的事,比如賺錢,抱孩子等等,這是他的看法,是他對待文學評論的態度,他並沒說他的態度是正確的,所以他也沒說你的態度不正確,更沒說你“無聊”。他還提到了他的嶽父,說他看到嶽父做文學評論,他就悲天憫人,心想嶽父年輕時入錯了行,現在不如早點退休來美國抱孩子。不管你理解不理解他前麵的話,至少這一句你應該能理解,知道他不是在罵做文學評論的人無聊,而是他自己所說的“我服了你了”。

B 、 認準辯論對象,不要打擊一大片

你對某個貼有不同意見,想反駁,請直接跟寫那個貼的人過招,而不要籠統地戴個帽子,一杆子掃落一船人,這很容易激起眾怒。比如有的人一上來就說她是來為某位網友討公道的,說她的做法在“艾園的主客朋友看來”可能不算討公道。

你說這是何必呢?你一開口就把自己劃到“艾園的主客朋友”之外去了,很可能到最後還覺得是“艾園的主客朋友”把你排斥在外。

C 、 正確理解原話,切忌先入為主

有人曾評價我的辯論是“言辭鋒利,滴水不漏”,我說我隻喜歡後麵一句,我也隻力求做到後麵一句。我覺得我的言辭並不鋒利,我說話用得最多的就是“如果”“估計”“也許”“大概”“可能”之類的詞。如果你覺得我言辭鋒利,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沒注意到這些詞,尤其是沒注意到“如果”引起的是一個條件句。

我說:“如果你意在引起爭論,那麽請你到此為止吧。”

有人說我這話說得太重。

黃顏說:“如果你是要喚醒那些鐵杆粉絲,讓她們認清艾米寫的東西有多麽不堪一讀,那就有點把自己當“救世主”了,好像別人都沒頭腦,眼睛都是瞎的,唯有你高人一籌,看得出問題。”

有人說,這表明黃顏在問 LYDIA “你以為你是誰?”

我想沒有誰需要我來教你怎麽解讀帶“如果”的句子,從這種條件句裏看出惡意的人,如果不是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在那裏,就是覺得自己符合“如果”引出的條件,不然的話,就完全知道如果你不“如果”,後麵半句就不是在說你,你不用對號入座。

比如我可以說“如果你殺了人,那你就要償命”。你可以針對我這個條件句提出疑問,說殺了人的人也不一定都償命了,但你不能指責我,說我在要你償命,因為你沒殺人,誰會叫你償命呢?

C 、說話中肯,爭取滴水不漏

下麵舉個說話有漏洞的例子。 A 在評論老康時說:“ CANG 除了給 AJ 些下三路的分泌物外,還給了 AJ 什麽 ? ”

A 的這句話把 CANG 的分泌物定義為“下三路的”,如果這個“下三路”的意思是說那種分泌物是從身體的下半部分產生的,所以叫“下三路”,那麽無論哪個男人的那種分泌都是身體的下半部分產生的,所以都是“下三路”。如果 A 說的“下三路”是指 CANG 的感情不純潔,那就應該直接說他的感情是“ 下三路”的,而不是說分泌物,因為分泌物本身沒有什麽高尚或者下流之分,有區別的是人的感情和動機。

B 針對這句話反駁說:“ 別忘了,你也是你爸給你媽的‘下三路的分泌物’造出來的。不高興嗎?找你爸算帳去。”

B 的這句話被 A 拿出來作為 B 辱罵她父母的證據,但實際上 B 並沒辱罵 A 的父母,如果說有人辱罵了 A 的父母,那也隻能是 A 自己,因為是 A 自己把那種分泌物定義為“下三路”的。 B 說的這句話,隻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把 A 的說法應用到 A 自己身上,讓 A 看出自己對“分泌物”的說法有問題。

有人說,不管怎麽樣, B 不該把別人的父母扯進來。但 B 的這句話,是以 A 的話為前題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假設你說的對,男人的分泌物是下三路的,那麽你父親是男人,所以他的分泌也是下三路的。”很明顯, B 並不認為男人的分泌是下三路的,如果他認為是, 他就不用跟A辯論這一點了, 所以誰認為男人的那種分泌是“下三路”的,就是誰把 A 的父母扯進來了。

當然,中肯不中肯,都是在辯論,所以我不會出來製止。我隻是希望辯論的雙方說話中肯一些,嚴謹一些,萬一有了漏洞被人抓住,也要很快看出自己的漏洞。看不出來,或者看出來了,不願認錯,反而扯出新的問題,就很叫人頭疼了。

對那種言辭激烈,但漏洞百出,而自己又看不出來的人,我建議大家幹脆別跟他們辯,因為實在是辯無可辯,越扯越麻煩,越辯問題越多。但如果你有興趣跟他們辯,我也不會製止你。

下麵說說艾園不歡迎的跟貼:

1 、“各打五十板”的貼

有人把這樣的貼稱為“抹稀泥”貼,有的稱為“勸架”貼,也就是所謂出於息事寧人的目的,出來對辯論的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貼。

我不歡迎這類貼,首先是因為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從來都不能解決問題,可能被打的雙方都覺得不公平,抹稀泥的人常常弄得兩邊不討好。

其次是因為出來各打五十大板的人,自己往往是有傾向性的,屁股並不是坐在正中的,所以雖然嘴裏說著“勸架”或者“抹稀泥”,對雙方打出的板子並不是完全相等的,有時甚至隻打了一方,這樣的打板子,很少能叫被打的人服氣。

比如有人出來勸架時說:“我知道受委屈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感覺你和 C 都是好姐妹,都是誠心的,不是故意攪渾水,隻是想把自己想法說明白。”

這就不叫勸架,而是支持這位“你”和 C ,因為這段話首先就肯定這二位受了委屈,當然也就是肯定有人給這二人委屈受了,而“感覺你和 C 都是好姐妹”,就 IMPLY 有人覺得這二位不是好姐妹,所以我建議她:“如果你覺得有誰說了這兩位‘不誠心’,‘攪混水’,‘不是好姐妹’,也請引用原文和出處。如果根本沒人這樣說,就拜托你別管這事了。”

不用說,這位“勸架”的人是很不高興的,覺得我批了她,但我並沒批她,也不想把她搞得不高興,但這種“勸架”法,棉裏藏針,幫助一兩人,打擊一大片,根本於事無補,隻能是幫你自己得罪一些人,搞得更多的人出來辯論這事,所以我隻能叫停。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討公道的時候說話不注意,起到的都是跟他們自己的目的相反的效果。比如有人出來為 LYDIA 說句公道話,叫黃顏不要“得理不讓人”。這句話實際就是承認 LYDIA “沒理”,因為“理”被黃顏得了。這個以為自己在幫 LYDIA 說話的人,其實又狠狠踢了她一腳,因為“不讓人”隻是一個態度問題,而“沒理”的那方則是完全錯誤。

另一個出來抹稀泥的人就更搞笑,目的是為 C 討公道,但在討的過程當中說 C 的某些說法“隻說明 C 缺心眼”,但不是壞心,有些話“明顯顯得 C 心理陰暗,但 C 說了出來,證明 C 心裏沒鬼”。

你說這是討的什麽公道?你為了表明 C 不是“別有用心”,就扯出一個“缺心眼”和“心理陰暗”,這不是幫倒忙嗎?況且誰也沒說 C “別有用心”,這個詞也是你最先說出來的。

艾園不歡迎這類“各打五十大板”的所謂“勸架”貼,如果有人爭論,你要麽 TAKE STAND ,站出來說明你的觀點,要麽就看戲不怕台高就行了,千萬別在還沒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的時候,就憑著感覺和印象,跑出來打板子,跑出來勸架,那隻能把事情搞複雜,也連累你覺得自己挨了批,盡管我並沒批你什麽。

2 、開道德法庭的貼

什麽叫開道德法庭?法庭是審判人的地方,審判的目的是判罪與量刑。所以“開道德法庭”就是對故事人物進行審判,目的是判罪和量刑,隻不過依據的不是法律而是道德,注重的是判罪而不是量刑,因為誰也不能把故事人物抓起來,關起來。

不歡迎開道德法庭,並不是說不能從道德的角度評價人物。很多時候,道德和人性並不矛盾,符合人性也就是符合道德,所以你究竟是從道德的角度評價人物還是從人性的角度評價人物,沒什麽區別,你怎麽樣評都行。

說得具體一點,我所說的“開道德法庭”包括下麵這幾種:

A 、用舊的道德觀念來評價人物,比如用貞操觀念來評價女性人物,批評海倫沒有誓死捍衛自己的“純潔”,而是準備為了女兒的利益讓 JOE 得逞。

這是我不同意的觀點。如果一個男的為了自己的女兒,跟一個富婆睡了覺,我們最多覺得那個男人對不起他老婆,如果他根本沒老婆,我們就更不在乎了,甚至覺得他“賺了”。那為什麽女性為了女兒跟一個男的睡了覺,我們就這樣痛心疾首呢?如果從體力的消耗來看,那不是男的消耗得很多嗎?

還有的人批評海倫不該搬到 JOE 那裏住,不該在 JOE 開那些玩笑的時候不製止他,說她落到這步田地完全是她自己的責任。

這也是我不讚成的,這跟那些指責被強暴的女性穿著暴露是一個腔調,基本就是把被強暴的責任推在受害人一方。女性穿著暴露,是女性的自由;男人管住自己的身體,是男人的責任。男人看到暴露的女性軀體要衝動,沒什麽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說那是生理現象。但一衝動就要強暴別人,就沒什麽道理了,隻能說這個男人沒有控製能力,活該受到法律製裁。

既然我不讚成這些觀點,我當然不希望你在艾園跟這種貼,你一定要跟,我也沒辦法,那就請你在被我吊起來評的時候不要覺得受了傷,我不過是在表明我的看法。

B 、對過去的事情一定要判個誰對誰錯,誰是誰非

有的跟貼,依據的道德並不是舊時的,也不一定跟我的道德觀相衝突,但如果跟貼的目的就是審判,艾園也不歡迎。大家是來看故事的,想通過看故事消磨一下時光,用別人的故事豐富一下自己的人生經驗,而不是來當陪審團,給故事人物定罪的。

如果你事事都要出來 JUDGE 一下,評論在某件事上誰對誰不對,誰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就很掃興。這就有點象小孩子一樣,一看電影就要問“好人還是壞人啊?”,或者像我小時候一樣追著我媽吵鬧“你當時為什麽不帶我去”。

故事就是過去了的事,是已經發生了的事,如果盯著問“她當時為什麽要那樣做”,或者盯著批“她當時就不該跟老板到紐約去”,或者盯著評“她自己有丈夫,還要跟別的男人婚外戀,這個女人不道德”,就沒什麽意思了,因為這都是無法更改的事了,批了也沒有作用,隻會妨礙你看故事。而你一旦寫在跟貼裏,有可能也妨礙別人看故事,更妨礙我寫故事,因為按你的說法,她不該跟別的男人婚外戀,那我也就不該寫她的婚外戀了。如果寫出來,讀者隻是對人物的道德水準開批判會,那我為什麽要寫呢?就為了提供大批判的材料?

說實話,無論是網上網下,我都很怕這樣的人,簡直就是道德的化身,正義的化身,這樣的人,一般是比較滿意自己的道德水準的,很可能從來沒有過婚外戀,沒同時踩過兩隻船,沒 KEEP 過 BACKUP ,也沒遇到過強暴者,很可能認為自己從來沒撒過謊,沒有小心眼,不胡思亂想,等等,所以總是拿自己當 YARDSTICK 去衡量故事人物。

但一個正義的化身或者道德的化身有時並不是一個令人想交往的朋友,因為這樣的人往往不管跟自己相關不相關,都要 JUDGE 一下,判個誰是誰非,誰對誰錯。這樣的人看故事,基本就是把故事當作一連串的“ RIGHT OR WRONG ” QUESTIONS ,對什麽事什麽人都要劃分一個 RIGHT 或者 WRONG 。而這樣的人往往比較嚴格,糾住一點 WRONG 就不放手。

這跟我的活法完全不一樣,我是能不管就不管,能不批就不批,寬於待人,寬於待己,從來不去想我應該怎樣把自己的道德完善一下,更不去想我應該怎樣幫助別人完善他們的道德。所以這種動不動就批故事人物,對故事人物什麽都看不慣的貼,我不歡迎。

3 、評價我寫作手法的貼

這類貼放在最後來說,是因為這是我最不歡迎的一類貼。我在 << 碼字為知傻 >> 裏就說了,我從小就不喜歡寫作文,因為那是命題作文,是老師叫我寫的,而不是我自己想寫的。我也寫過小說,向雜誌社出版社投過稿,並且發表過,出版過,得到過比較有名的評論家的好評。

但我從來沒想過做小說家或者作家,因為我不喜歡照別人的意思寫東西,不喜歡別人評我的寫作手法。我在網絡上寫東西,寫得這麽帶勁,主要是因為在這裏沒人評價我的寫作手法,大家都是因為喜歡故事才來看貼的,而不是專門來看我的寫作手法的。文學城裏寫作手法高級的人多的是,如果你是個講究手法的人,去看那些人的貼就是了。

為什麽我不喜歡別人評價我的寫作手法呢?有幾個原因:

A 、你無法改變我

有人說“風格即人”,說明一個人寫東西的風格跟這個人的個性密切相關。我這個人早熟早衰,幾歲就在看色情小說,十幾歲就在反思大人們奉為神明的格言,到現在,可以說性格已定,看問題的方式已定,寫東西的風格也就基本定型了。你想要我因為你寫的評論就改變我的寫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評論我的寫作手法,除了煩我,沒什麽別的作用。

B 、注重寫作手法對我碼字沒好處

寫故事不是寫 ESSAY ,寫 ESSAY 可以在結構上遵循一些章法,比如第一段提出觀點,接下來的幾段闡述這個觀點,最後一段總結,把每段的主要觀點放在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根據中心決定詳略等等。

但如果故事也這樣循規蹈矩地寫,就寫不出什麽名堂來了。如果我碼字的時候,老想著我的中心是什麽,我的人物說什麽樣的話才符合她 / 他的性格,我要寫哪些才不至於讓讀者覺得她 / 他轉變突兀,那我就不用寫故事了。故事寫得好的人,下筆的時候那些人物都是活在她 / 他麵前的,那些事就仿佛是在她 / 他眼前發生的,不到這個地步就寫不出生動的故事來。

我寫的故事因為不是我創作的,所以我有機會“從後往前推”,真正創作的人,恐怕連這點從容都沒有,隻是靈感一來,或者衝動一來,就寫起來了,哪裏能夠邊寫邊想我的人物該不該這樣說話?我這段跟中心關係緊不緊?我那部分該不該刪掉?也許作家們在編輯的要求下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改自己寫的東西,但究竟是改前的好,還是改後的好,還很難說。改過的東西可能更符合發表的需要,或者在結構上更嚴謹,但改前的那份靈感和激情,說不定就給改丟了。

C 、評價我寫作手法的人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中國傳統文學評論,就像中國傳統文學一樣,是非常“感覺化”的,從前的人常常是以詩評詩,也就是一種解讀或者唱和。這種感覺化的東西,流傳下來,變成一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辭匯,經我們的語文老師或者某些評論家的嘴或筆,進入了我們的腦子,便留在了那裏。這些辭匯,說起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懂,但真的要你下個定義,你可能也無從下手。

比如這個“飽滿”,我們經常聽人說“人物飽滿”或者“人物形像不飽滿”,但什麽叫飽滿?誰也說不清。如果你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問題,那我們或許還能揣摩出你說的這個“飽滿”是什麽意思,既然沒例子,就隻能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再比如這個“偏離中心”,究竟什麽是中心? << 三人行 >> 的中心究竟是什麽?長篇故事是不是一定得圍繞中心取舍情節?這些問題都沒回答,說明說話人心裏也沒個明確概念,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麽。

如果你所說的“中心”還是你以前從中學學來的“歌頌什麽,批判什麽”那種中心,那我可以告訴你,我寫的故事沒中心,因為我不想歌頌什麽,批判什麽。

有位網友說得好,長篇故事,用不著抓什麽中心線,隻要能抓住讀者眼線就行了。這說明讀者對於不同體裁有不同的評價標準,除非你不是為讀者寫的,否則你還是聽讀者的比聽批評家的好。

再比如“人物轉變”,這種說法是所謂“幫腔幫調”,也就是所謂“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產物。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強調寫正麵人物,對反麵人物不要過多著墨,如果寫“中間人物”,要著重寫出人物的轉變過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建國前的文學評論和外國的文學評論,看看那些評論對“人物轉變”突兀不突兀有多大興趣。

要求人物轉變不突兀,本身就很荒謬,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轉變就是很突兀,也許她 / 他的內心轉變有個合理合法的過程,但在外人看來就是很突兀,還有的人其轉變過程就是突進式、飛翔式的,你不能要求碼故事的把這些突兀都解釋給你聽,有些東西是 SUPPOSE 你自己看清楚的,有些東西是最好別看太清楚的。用“突兀”這種詞來評價我寫的東西,隻能說你腦子裏剛好有這麽一些詞,你自己未必清楚是什麽意思,也不知道自己依據的究竟是什麽理論。

真正的文學評論,多是解讀式的,是用各種文學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解讀故事和人物。純粹評價寫作手法的東西,根本算不上文學評論,不如叫寫作評論。我說 LYDIA 的評論使我有“被語文老師追殺”的感覺,就是這個意思,這完全是語文老師評學生作文的評法,不是試圖理解故事和人物,而是居高臨下,挑剔碼字的哪些地方沒碼好。說實話,我從前的語文老師也不會把自己學生的作文評價得一無是處。

我們所熟悉的中國語文教學,是把課文當寫作範文來教的,有的老師就把語文課教成了寫作課,學課文隻是為了學寫作方法,所以我們很多人都熟悉那種分析中心思想,總結段落大意,分析人物刻劃手法,圍繞中心決定詳略的寫法和分析法。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課,我們的課文,哪怕到了高中,也是很短的,就是為了便於分析寫作手法。這在美國的學校裏可能是不可思議的, 美國的閱讀課本,在小學就已經很厚了,文章就很長了,老師隻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和故事,沒誰分析段落大意,寫作手法, 寫作上的事是在寫作課裏教的。

可以說中國這種寫作和閱讀混在一起的語文教學法,尤其是重寫作輕閱讀的教學方法培養了我們某些人一看作品就想到中心思想和寫作手法上去的習慣,這對寫作或者閱讀都很有害,其結果就是閱讀的樂趣也沒享受到,寫作的技巧也沒學到。有多少作家是中文係畢業的?即使有一些,也可能是那些人本來就有文學天分,喜愛文學,所以選擇了中文係,而不是中文係培養出了作家。中文係的培養目的不是作家而是文學評論家,因為誰都知道作家不是“培養”出來的。

我希望每個到艾園來的人都玩得開心,我不想改變誰,我也不想改變我自己;我不想指點別人怎麽寫作,我也不想別人指點我怎麽寫作;我不想告訴別人怎麽生活,我也不希望別人告訴我怎麽生活。我隻指望天上掉餡餅:來艾園的全都是彼此欣賞的人。天上也的確掉了很多餡餅下來,讓我遇到了這麽多欣賞我,我也欣賞的人。

最後有個 TIPS ,不是關於跟貼的,而是關於讀我的回貼的,那就是別把我當“水”。

有人生怕我不喜歡她們,有的人覺得我在批她們,還有的人覺得我在瞧不起她們,有的人覺得我和黃顏的某些貼子毀壞了她們對兩艾的印象,這主要是太把我當“水”了,當成了艾園的領導,斷案的法官,或者夫妻和美的典範,甚至當成了偶像。

我不過是個網人,可能比你還小幾歲。我跟黃顏一樣,生怕自己成為別人不開心的原因,所以我絕對不想傷害你,當你在那裏為自己的幾句話擔心把我說得不開心了的時候,我也在這裏擔心我的幾句話可能把你說得不開心了。所以你不要把我的貼子往狠裏讀,也不要自己往一些“如果”裏跳,更不要 SELF-VICTIMIZE ,覺得我因為某個貼恨上你了。

現在我把我對跟貼的好惡寫在這裏,是希望你知道我就是這樣一個人,你能容忍,你就到艾園來,你不能容忍,我們躲著彼此就是了,終極希望就是每個來艾園的人 --- 包括我自己 --- 都能玩得開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2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