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園 (非公開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從此為你亂彈琴.癡人說夢逢知傻,有空為你胡亂碼.
個人資料
正文

小既:鼓勵vs.懲罰

(2006-05-22 07:07:40) 下一個

想起這個話題,源於艾園貼出的一個“在加拿大不能隨便打小孩PP”的文章。自己就是一個小時候不留神老闖禍而且不長記性,時不時被老爸打PP的角色,對PP的委屈深有體會。(鬱悶ING,為什麽當初沒有移民加拿大!)

看文章之後,除了舉雙手雙腳讚同之外,另一個反應就是,呼籲停止打孩子不光是文化原因,在北美禁止,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我,覺得那是一種基於威懾和懲罰的,不明智的教育方式。

聽過兩個訓練小動物的故事,很有意思。

一是訓練鴿子,飼養員想讓它從地上飛到屋頂一個有腳踏板的喂食器,最終鴿子用右腳按一下踏板,觸發匣子裏麵的食物自動滾出來。聽上去難度還挺高,在偌大的房間裏要飛越對角線,對準一個幾乎和鴿身差不多小的食物容器,然後用細細的爪子,足夠的力道,像人操作機器一樣,壓動觸發手柄。

如果把鴿子放了,在屋裏亂飛,直到它RANDOMLY觸到踏板,“啪”!食物滾出來,完全靠運氣的話,保不準鴿子飛到餓死,也不能達標。當然,飼養員不會這麽傻了,也不會TAKE讓鴿子餓死的CHANCES。

開始飼養員隻是在屋子中間,靠近鴿籠的地方牽了一根白線,鴿子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麽,亂飛一氣,如果一不留神飛越了白線,食物就“啪”地彈出來,作為獎賞。

慢慢地,鴿子幾乎每次都能飛過白線,目標明確。然後逐漸把白線向靠近踏板的方向挪動,鴿子隨著白線遷移,飛的遠度和高度都在提高。

直到白線到達踏板,鴿子終於在一天無意中碰到了期待已久的踏板,飼養員歡欣鼓舞地給出食物。到了這一步,離最後的成功已經指日可待了,可以想象,鴿子在胡亂用翅膀扇,用腳踏,吃到食物一段時間之後,最後變成,隻有用右腳按踏板的時候,才能得到可口的食物。重複數次之後,鴿子就掌握了自動喂食器的使用方法,但凡餓了的時候,無需驚動飼養員,就可以自己動手,按需足食。

Isn't it wonderful! 據說,用這種方法,一隻鴿子從毫無章法四處亂飛的狀態到“有意識”的飛向喂食器,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

與此同時,又聽了另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家剛買了一隻小狗,首要任務就是訓練它上廁所要固定地方,不能隨地大小便。

小狗一來,似乎特別喜歡在家裏的廚房隨地“如廁"。每次主人見了,都是氣不打一處來,吃飯做飯的地方怎能被小狗一再汙染?於是小狗一排泄,作為懲罰,主人就怒不可遏地把小狗從廚房的窗戶扔出去,想告訴小狗“想上廁所就要去YARD,不能在家裏隨便拉撒”。

無奈小狗不通人語,可能始終都不大明白主人的意圖。在重複地被拋出窗外,踉蹌幾乎摔斷腿之後,小狗最終建立了條件反射。上廁所的時候,心急火燎地把穢物拉到廚房地板上,然後飛快地“嗖”地一下躍出窗外!它盡忠的方式,就是用實際行動向主人表達“不勞您大駕動手了,我知道上完廁所該去哪裏!”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笑得眼淚都快出來了。想想小狗真是冤枉透頂,沒有達到目的的主人,恐怕即使不是氣憤至極,至少也是哭笑不得的。

轉念一想,這難道不是Exactly what you get from punishment嗎?不管是當事人的意圖不明,還是表達的方式不夠奏效,懲罰通常傳達的,是一個“不能做什麽”的信息,並且逐漸加強這個“條件反射”,至於該怎麽做,如何達到EXPECATION,仍然有著很大的模糊空間。

特別是和訓鴿子的方法一比,似乎就更明顯了。前一種,是建立在“鼓勵”的機製上,讓複雜的步驟化解成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步都伴隨著食物,這個最有效的獎賞。不斷強化“正麵”而不是“負麵”的反射和刺激,在進步中最終達到目標。

假如訓練鴿子的飼養員也采取基於“懲罰”的方案,比如說,在鴿籠通向喂食器的通道周圍放上電網,鴿子除非直接飛向高高的喂食器,否則就會遭到電擊,恐怕來來去去幾回,鴿子不光飛不到目標,根本就不願意再飛了,沒準兒餓死前還在惶惑:“主人啊!不是你不讓我飛的嗎?不然我怎麽一飛就被打?”

如果訓練小動物都有如此不同的結局,同樣的原理,用鼓勵來引導,而不是用諸如打PP的懲罰來糾正,用到小孩子,甚至是成人的身上,怕是效果一樣顯著。究其竟,人有著和動物十分相似的天性,哪怕是大人。隻不過天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而已。

正因此,才要在如何引導上動腦筋。引導離不開鼓勵,鼓勵,再鼓勵!想方設法找到可以APPRECIATE的地方,一開始可能隻是Approximately right, 但是沒有關係,鼓勵讓人feel good about herself/himself,從而想不斷重複這樣的良好感覺,越來越好,而不必等到Perfect performance出現的時候。因為等不到那時候,對方,恐怕已經像那個被期望一次飛達食物器的鴿子一樣,中途餓死了。

當然鼓勵並不是一味地縱容,隻不過批評也得講求方式方法。想起小時候,我犯了什麽嚴重錯誤,老爸打我的那一部分,早就被忘在後腦勺了。當時的印象,除了得出“爸爸脾氣暴躁,會MAD AT ME,千萬不要惹他”的結論,似乎從來不會因為挨了打就後悔自己做錯了事,多半連自己錯在什麽地方都不服氣,一心隻想著,這次被發現了,下次能不能瞞住?

相反,每次媽媽很同情地看我受罰之後,總會找我“談心”,和顏悅色地指出我哪裏做錯了,然後緊緊地把我抱在懷裏,說,“好孩子,都過去了,爸爸媽媽都喜歡你呢,知道你是個好孩子。”每次聽到這一席話,我都會淚如泉湧,好像在這一刻,才真正開始後悔自己的行為。

童年的場麵至今仍然記憶由心。媽媽的解釋和擁抱,讓我覺得錯誤的僅僅是行為,否定的並不是我這個女兒本身。爸爸媽媽的愛仍然在那裏,而我,還是他們喜歡和重視的孩子。

長大以後,聽到不知是誰說的,People are not bahaviors only。They're human creatures who manage our own behaviors,大有戚戚焉。 人們不單單是表現出來的或好或壞的行為,而還有在background上麵運行的林林總總的情感,動機,願望,和自律。所以才有對事不對人之說。在遇到了令人失望甚至厭惡的行為時,在反對行為的同時,也許仍然需要肯定他/她的價值。不必因為一次,幾次,或者好幾次不好的行為,就完完全全地否定一個人。

我自己很早就走入了婚姻,對處理愛人之間的CONFLICT,很自然地,都是憑著“感覺”和“本能”(誰又不是呢?)。所以始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盲區”,直到出現婚姻的危機。

那時,我一直奉行,“他不犯我,我也隨意,他若犯我,隻有生氣”的原則。而且基本上生氣程度可以和行為語言直接掛鉤,都可以寫成程序了

--如果犯了輕微戒律一,兩度生氣,如果觸犯中度戒律二,五度生氣,嚴重戒律三,八度生氣。當然啥事兒沒有的時候,相安無事。

現在回想一下,幾乎就是懲罰定律的翻版嘛。 :))

後來嚐試把懲罰定律改成了獎賞定律,如果領導幹了輕微好事兒一,兩度高興,發三等獎,中度好事兒二,五度高興,發二等獎;大大的好事,那就狂喜,喜暈了,發金牌獎。生氣的時候,想想人家拿的獎項,好歹還是好領導不是?

小試了一把,效果那個顯著啊!簡直從來沒覺得生活這麽幸福過!令我幾乎相信了過去一直嗤之以鼻的一句話,叫做“A happy wife makes a happy life." --當然這個換到領導那裏,他就改信“A happy husband makes home a sweet land”了,嗬嗬。

年輕的時候,覺得愛是機緣。活了“這把年紀”,才明白,愛也是一種能力。

( 附:獎賞定律的“三段論”

1. 拿針一樣尖的眼睛,外加放大鏡看老公的好。這麽想,要是我找不出來他的好,那隻能說明自己笨,當初是為啥嫁給他滴?總有理由的嘛!而且一旦涉及到自己“眼瞎腦笨”的名聲,總得奮起掙紮一下吧!找!哪怕隻是“APPROXIMATELY GOOD” TO GIVE YOU A STARTING POINT。找著了就要不遺餘力地,厚顏無恥地,不斷變換說法地“飄揚”“飄揚”“再飄揚”!

2. MAD AT HIM的時候,當場指出來,有針對性,針對具體的行為,什麽地方讓你不能忍受。越快越好,不要“隱瞞不報”但又“懷恨在心”,成為“舊帳”,一旦變成“舊帳”了,再提,就變成ATTACK HIS PERSONALITY了。隻有當時發生的,即時溝通,才能稱之為“對事”。

溝通的時候,切記"if you're pointing out what's not good without suggesting what's exactly expected, you're just whinning (complaining)。 And whinning is always unwelcome. ",所以要知道自己要什麽,清楚自己的期望,一次不要期望太高,慢慢來。

火發完了,還是要表達愛意。我發現這個效果極其的好.批評行為的同時,肯定VALUES,肯定愛。

總的來說,盡量讓讚揚遠多於批評,所以對“飄揚”不能吝嗇,對批評言簡意賅(很難啊,JMS)。

3. 俱實而說,千萬不能“口是心非”,所以上述不是一個表達方式的改變,憋著自己來曲意奉承(which is cheap),而是change your way of thinking. 多欣賞(appreciate),少生氣,嗬嗬。

上述道理不是俺講滴,俺在為婚所困的時候,讀了好多亂七八糟的書和文章,然後邊用邊總結的管用的幾條,嗬嗬。記錄下來,經常複習,以免忘記,嘻嘻。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