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理智與情感

(2015-01-12 11:18:59) 下一個

《理智與情感》是巨牛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作品,原著好像是通過一對姐妹(姐姐理性,妹妹感性)的故事,揭示作者關於感性和理性對人命運影 響的思考。對我而言主要是部很好看的電影,因為我必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沒看過原著。(所以隻有請有興趣的文青讀者們自行腦補下小說的情節了)。開始寫這 篇文章的時候,我並沒有打算承認這個事情,因為這對自詡為文藝愛好者的我來說是很沒麵子的事(餓死事小,失麵子。。。);不過後來想到,我更願意自詡為學 佛者,這樣就讓我有了誠實麵對自己的勇氣:反正色身和所謂的形象都是因緣合和的假象而已,木有啥大不了的。

小說的這個名字讓我印象一直很深,可能我自己潛意識也一直很關注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今天借這個標題,弱弱地跟一下風,討論下感性和理性。

原來以為,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工作、家庭和睦,居有定所的人通常都很理性。我也一直為自己曾經是“理工男”而自豪。不過好像隨著閱曆的增長,更多的證據讓我不是那麽自信了,以至於現在連理工男這樣的標簽好像也有點不那麽崇拜了。

因為,也許我們都沒有意識到,或者我們意識到但不願意承認,我們有多感性。

股市投資是最能反應人性衝動和非理性的地方。有句話叫,"追漲殺跌",本來是一個術語,現在更多用來反應股民的心態,就是非理性的跟風。前幾 年股指明明已經快一萬點了,連小學生和八十幾歲老太太都開戶的全民瘋狂情況下,大家還是覺得股市還要漲,還要跟進,最後全部套牢;一旦大盤下跌,紛紛如驚 弓之鳥,大把大把割肉離場。要是沒有這種集體逃離市場的行動,也不會有所謂的“黑色星期五”。

最近的油價下跌,從120刀到低於50刀一桶,再次證明了這一點:漲起來沒有道理,跌成這樣,也沒有道理。主要是心態的反應,而不僅僅是需求疲軟。類似的例子,樓市也很明顯,不然樓市泡沫怎麽來的,沒有炒房者的衝動,難道你還真會以為光地產公司和政府就能托那麽久的市?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宏觀經濟的非理性因素被大大低估了。實際上,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羅伯特·希勒就是持的這個觀點。因為得獎的關係,這老兄寫的《非理性的繁榮》據說很火了一陣。

千萬不要以為,上麵這些股民都是在自由市場閑逛買買小菜的大媽們。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中間有大量的人是都市白領,包括公司的高管、財務主管、大學教授、企業骨幹,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穿著體麵,說話溫文爾雅,偶爾談到毛片還有點臉紅,非常小清新的那一類。

看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假定在市場中交易的人是理性的,真的需要修正。也許有人說交易的非理性是受到人性弱點和貪婪的影響,但如何解釋我們 的消費也是沒有理性的?這些年全民對愛瘋的追捧早已證明這一點,不然“腎機”這個詞是怎麽來的。我前年回國的時候,遇到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女孩,一個月 工資3000塊,卻在那裏辛辛苦苦的攢錢,準備買6000塊一個的iphone。因為什麽?品牌、認知度、質量還是功能?她可能都不知道智能手機到底是 啥。反正想要一個,因為朋友都有。這才是真正的理由。

更不用說大家都有體會的,在感情問題上就更沒有什麽理性而言(除非精心算計的小N,但那是交易不是感情了)。我們喜歡誰不喜歡誰,有時僅僅是一種聲音,一種味道就打動一個人,這是自己都不可能解釋和逃避的。

還有我們在生活中心情不好的時候的無端發泄,以及都市白領們數不清的各種各樣的精神/神經問題,強迫症妄想症分裂症,不一而足。

大家經常說男性比較理性,女性比較感性。其實隻是在不同的方麵而言。不然,很難解釋為什麽明知不健康,但是男性抽煙、酗酒卻比例遠遠高於女 性。明知熬夜不對,熬夜的也是男性居多。這種時候,往往我們是不是就會自嘲一下,“哎呀,這點小事,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工作那麽辛苦,也不要對自己太狠了 嘛”。這是理性麽?

所以,你的經濟生活,消費生活,感情生活乃至休閑生活都充滿了非理性,那麽怎麽證明你是一個“理性”的人?甚至你做夢都是非理性的。沒有人能 夠控製自己的夢境,這是常識(當然這在佛法中也有詳細的分析和解釋,夢裏也是平時的心念相續和業力現前,而我們凡夫無能為力的一個最好例子,佛法也提供了 相應的對治方案。不過說遠了,按下不表)。所以,當你從噩夢中醒來,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如釋重負地想,“還好是夢”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生活中還有什 麽不是夢,還有什麽是自己真正可以掌控的?

這裏小盆友可能就要問了,為什麽我們的感覺( 純潔善良理性的願望--希望世界和平),和實際(非理性的心理和行為--到處都是本拉登),會有那麽大的差距涅?這是因為,至少從我看的心理學普及雜誌 (汗。。。)上講,我們受潛意識比意識影響大的多。就像你明知黑屋沒有危險,但是晚上不開燈坐在裏麵很多人還是很害怕一樣。這也是你上台講演,你在心中發 了幾千遍的誓言不要緊張,但還是雙手發抖、聲音發顫,雙腿發軟,最後在尿褲子前逃了下來的原因(不,不要誤解,這不是我小學時候的經曆)。所以,我們生活 中的大部分行為,關鍵時刻的決策,影響你的不是意識,是潛意識。潛意識,是受我們的個體特質,包括遺傳因素(比如天生的二)、激素水平(看看東方不敗)、 性格傾向、情感特質有關;更重要的是跟我們的人生經曆特別是幼年經曆(比如星爺在學了如來神掌以前的經曆)有關。這些,都和你的所謂“理性”大腦沒有什麽 關係,更和你所謂的科學知識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因此,無論表麵如何穿著打扮光鮮,職業如何嚴肅,生活態度如何認真,背後粉絲一大堆,但是你必須還是要承認,你從根本層麵上講,是不可控的, 你操縱不了自己的潛意識,就像你很難控製自己的情感一樣。有時你自以為的控製,隻是短暫的壓抑,最終還是會在某個地方爆發。這種爆發的能量,往往非常有破 壞性。想想我們生活中,或者電影上,After 別人說“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或者“是你逼我出絕招的。。。”,之後的可怕場景吧。

這聽上去像一個壞消息。不過好消息也有,就是聽聞和學習佛法。佛法會告訴你原因和解決方案。但對很多人來說,這又像一個壞消息,因為他們不相 信。因為他們認為佛法是迷信。在我看來,迷在世間法而不自覺,以一個妄念紛飛的心念生活而不自知,被各種生生滅滅起起伏伏的幻覺牽著鼻子走而不想脫離,卻 堅持認為自己生活是在理性之中的人,才是真正的迷信。

佛法上講凡夫心是不可靠的。凡夫心的最大問題,就是無明。無明導致了散亂、攀緣外境和妄念。換句話說,由於缺乏緣起性空的智慧而攀緣不可靠、 有生滅的外鏡,必然帶來心的散亂、無序、易變,從而導致內心的分別念、貪嗔癡慢疑和各種痛苦,導致心理能量的不合理耗散、心理毒素的集聚和爆發,以及反應 出來的外在行為的癲狂。

從另外一個方麵,好消息是凡夫心也是聖者心,佛陀說過,“心外求法,無有是處”。所以關鍵區別就是“一念迷是凡夫,一念悟即是聖者”。達到悟的境界,你的心還是那個心,但你的心念卻已轉,不再有凡夫的妄念,不再造作新的貪嗔癡等等惡業和習氣。

所以,聞思佛法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逐步控製自己,通過長期、艱苦的過程,漸漸地以理性、如法的意識,去降伏、改變自己的心念,在明意識和潛 意識都種下慈悲、清淨和智慧的種子,從而去除掉對虛幻自我的執著和以此糾纏至深的各種欲念、煩惱,讓潛意識不再混亂、無序、不可控製,而變成安靜、清明、 理智的心。這樣你才能真正地算一個理性的人。

說到底,一個虛懷若穀、心胸博大、沉穩內斂、剛毅慈悲、清淨無邊的高僧大德,修行有道者,和一個情緒起伏、妄念紛飛、欲念和分別念都深重的所謂現代都市白領理工男,到底誰更理性,不是很清楚了?元芳,你怎麽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臘梅lamei 回複 悄悄話 看紅塵無浪先生的“Alone on the Wall”,很有感悟。從裏麵的很多描述,就猜想到您可能是個禪修者或至少是個修行人。來到您的博客,果真有這樣一部分,非常希望您以後也能多多分享一些您學佛的感悟。給您合掌問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