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泥土之中......
正文

心靜追茶境, 茗香生茶韻

(2014-09-25 11:05:48) 下一個
喜歡閑暇的午後, 沏一杯香茗, 燃一柱檀香, 將身心沐浴在雲水禪心的音符裏. 窗外, 可以是陽光明媚, 也可以是細雨敲窗.
多年以來, 這樣閑暇的午後是越來越少了, 但沒有場景的午後茶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茶葉不一定是極品的大紅袍, 水也不必是窖藏五年的梅雪, 茶杯更不必奢求妙玉的綠玉鬥. 心靜追茶境, 茗香生茶韻. 適逢周末, 約好友二一, 可淺彈低吟, 亦可無聲勝有聲, 一切盡在茶煙中.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 已經很難有功夫咀嚼把玩祖先千百年來沉澱下來的茶文化. 特別是一些年輕人, 總感覺他們是飄浮在都市的一片茶葉. 建議他們仔細研究泡茶的過程, 靜觀茶葉上下浮沉, 淡看茶煙氤氳嫋嫋, 浮躁的心多少會有所沉澱.
讀過賈平凹先生的<<上午咖啡下午茶>>, 最喜歡其中的一句話: “咖啡是一種境界,茶是另一種境界”. 究竟是怎樣不同的境界呢? 作者此處慣性地省略…字. 估計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難以界定; 或者隻可意會, 不可言傳. 如同錢老和楊先生的女兒錢瑗用咖啡和茶來比較父母的散文: “…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當然, 錢老和楊先生的散文各有千秋, 難分伯仲.
其實, 咖啡也好, 茶也罷, 境界是心語翻譯的. 言為心聲, 場景和對象不同, 境界也會不同. 大膽猜想, 伯牙子期古琴台的場景一定是緩緩升騰的茶煙, 而不是熱情洋溢的咖啡, 或激情飛揚的紅酒, 否則石璞流傳下來的”一曲高山, 一曲流水, 千載傳佳話”的下聯就不會是”幾分明月, 幾分清風, 四時邀遊人”, 而是”不論明月, 不論清風, 斷臂到天明”.
如果一定要分辨出境界, 筆者大膽妄斷: 紅酒屬於加勒比海夜晚的浪漫, 咖啡催化辦公室早晨的激情, 茶則是田園午後的從容. 時過境遷, 盡管西方的紅酒和咖啡的場景和境界沒有很大的演繹, 但東方的茶文化已經派生出很多新麵孔. 譬如, 國安局或中紀委請您喝茶, 您的境界肯定是”剪不斷, 理還亂, …,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而不會是從容.
多年以來, 我也有早晨一杯咖啡的習慣, 而且一定是某地某種咖啡, 這也是梳理一天工作的最佳時間.一年前在曼哈頓的一家星級賓館參加一土豪婚禮. 賓客大多是華爾街金領的俊男靚女. 咖啡和紅酒自然完全取代了東方茶道. 一天早晨, 我坐在前台的一張桌子旁, 邊喝咖啡邊查看郵件. 一位女士捧一杯咖啡問我可不可以坐在對麵, 我禮貌性地答應了. 她剛落座就冒失地將她的咖啡連同我的全部潑灑在我的電腦上. 她的窘態現在還記憶猶新: 她動用了所有的衣物幫我擦拭電腦, 滿麵桃花地說了N遍Sorry後倉皇而逃… 回來和朋友分享撞上的這段”桃花運”, 大家都揶揄我”太淡定, 太從容”. 設想這樣的情景發生在賈府, 相信曹公一定會判她去撞牆或跳井.
茶境是建立在環境場景基礎上升華的一種心境. 我們很多人還沒有修煉到處世不驚, 坐懷不亂的境界. 所以, 喝茶的環境很影響我們凡夫俗子的心境. 長期在IT領域拚殺撕咬, 有時不免肅殺喝茶的雅興. 幾年前在一家大公司做谘詢, 周圍搖頭晃腦的有很多三哥三姐. 有一次剛沏好一杯上好的雨前茶, 三哥悄悄地來了, 一屁股坐在我的桌子上, 邊唾沫飛濺, 邊挖鼻子. 臨走前, 彈一彈指甲, 不帶走一縷咖哩… 我無法淡定, 雨前茶肯定要倒了. 自己塗鴉了N遍六祖慧能的偈子”…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才沒有扔掉自己心愛的”藍玉鬥”.


我的"藍玉鬥", 體型偏大, 有"飲驢"之嫌
 
我的青花茶具

: 雲水禪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