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2016-03-01 05:13:17) 下一個

如果看過1978年以來中國城市的經濟數據,你肯定會發現一個很大的變化:1978年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四個是東北的,而到本世紀初,這 一數字是零。當深圳從邊陲小鎮一夜崛起,上海借助浦東開發大步發展,東北則顯得有有些淒涼。十幾年前,國家出台了東北振興計劃,“振興”二字意味著什麽不 言而喻。說到東北的過去,人們會想到他是“共和國的長子”,重要的工農業基地,在困難的年代極大支援了全國的建設,那時的東北好像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 夥,幹勁十足。時過境遷,度過幾十年的蹉跎歲月,東北看起來皺紋滿麵、步履蹣跚,“你們的經濟數據的確讓我揪心”,李克強總理說道。這時人們不禁要問東北 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沈陽昭陵: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

從沉默到崛起

東 北大部分地區位於長城以北,在古代常住人口並不多,經濟比較落後。明朝末年,滿清崛起於此,借助明末農民戰爭的良機,他們入主中原。入關之初,清政府出台 條例鼓勵關內民眾出山海關開墾居住,關外官員招攬流民多的,還可以授予官職作為獎勵,其中遷徙的人群中數山東人最多。可是到康熙七年,政策變了,出於維護 龍興之地固有風俗、保護八旗生計的考慮,開始對東北實施封禁,嚴止流民出關。這道禁令總共維持了將近兩百年,因為勞動力不足,東北難以得到有效開發。盡管 乾隆年間人口爆炸,全國人口激增至三億大關,導致人地矛盾尖銳,糧食壓力驟增,老百姓不得不去開墾荒山乞食,靠番薯、稀粥度日,可有潛力的東北平原卻棄之 不用。細想之下會發現這隻是清政府各種保守政策的一部分,對待開礦、經商、對外貿易、文化創新等,他們都是極力壓製的,管得越死愛新覺羅家的統治越穩定, 中國也越落後。

進入19世紀中葉,局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清政府內憂外患。太平天國興起於南,英法聯軍進攻於北。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黑 龍江以北的土地被沙俄割走,牛莊、營口對外開放。迫於統治壓力,1860年禁止流民入關的政策開始局部鬆動,1897年全麵開禁。於是成千上萬的關內民眾 加入到“闖關東”的行動中來,尤以山東人為多。民國時期平均每年有幾十萬山東人奔赴東北,總數接近兩千萬。有人口,經濟才有發展的基礎,大量華北移民的湧 入解決了東北勞動力稀缺的問題,帶動了各行各業。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的東北又留不住人了。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清永陵:位於遼寧新賓,葬有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等人)

近代的主角之一

東 北在古代幾千年的曆史中扮演的戲份不算太多,可到近代卻非常搶眼,是很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一方麵是東北地大物博,土壤肥沃,森林茂密,清政府的政策 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生態的作用,看過1948年國民黨要員熊式輝題過的《東北經濟小叢書》,裏麵有一本專寫東北林業的,裏麵說曾經東北南部也是鬱鬱蔥蔥的樹 林,因此被乾隆讚為“樹海”,可見開發之少,而關內人口壓力大,需要化解危機,由此引發人口流動,帶動經濟發展,提高了東北的地位。

另一方 麵則是近代新出現的因素,首先是俄國與日本的崛起,俄國進行了亞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施行了明治維新,兩個好戰的國家實力都有很大增強,日本的發展戰略就 是要先吞並朝鮮、台灣,再拿下滿蒙,而俄國也對東北垂涎三尺,處於兩個強國的夾縫中,雙方又有利益衝突,東北便難以安寧,甲午戰後,本要割讓遼東半島給日 本,俄國人聽後不幹了,聯合德、法幹涉還遼,日本大戰後已精疲力盡,雖忍讓可懷恨在心,十年後雙方幹脆打了一仗,可憐東北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清政府無能 為力。

其次是相比於其他地方,東北的煤鐵資源豐富,這非常有利於工業的發展,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社會,曾輝煌一時,可到明清時期社會轉型 遇到了瓶頸,靠自身難以過渡到工業社會。裹足不前時,西方列強成功開展了工業革命,人進我退,國門打開後,西方的工業引進,其他地方較少,東北形成了優 勢,尤其是在中東鐵路修建,重工業不斷發展後,強國的遊戲規則變了,東北抓住了機遇。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偽滿洲國皇宮內景)

共和國的長子

時 間繼續飛逝,到新中國建立之初,朝鮮戰爭之後,中國政府推行一五計劃,東北被優先發展,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有57項分布在東北,個中原因,有解放時 間早,距離蘇聯近,還有是東北的工業基礎比較好。1950年,主政東北的高崗給幹部們布置工作時說道:“根據一些還不算完全精確但大致近似的數字,以一九 四三年為例:東北煤的生產占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九,生鐵占全國百分之七十八左右,鋼材占全國百分之九十三,電力占全國百分之七十八,鐵路占全國百分之四十 二。重工業的若幹部門,東北方麵的數字,完全是壓倒性的。不但工業,即在工業中有的部門,例如東北的大豆,是在全世界聞名的,根據一九三八年的數字,他的 生產占全國的百分之五十一。”

要知道當時近代工業隻占全國的百分之十,比例不高,一半多分布在東北,這要歸功於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以及日本 人在偽滿時期的建設,第一次直奉戰爭慘敗,張作霖痛定思痛,為淘汰老舊裝備,增強軍隊戰鬥力,出資設立了奉天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場,每年可產步槍六萬支, 輕重機槍1000挺,迫擊炮900多門,炮彈20萬發,同時還購進了海軍艦艇與飛機;為了改善後勤供應,擴建糧秣廠,設立有餅幹、罐頭、碾米等好幾個小 廠,每日可出一磅的牛肉罐頭1萬聽,一磅的餅幹2萬袋;張學良接班後,更是出資造出了中國第一輛汽車。因為有一定的重工業基礎,跟關內軍閥比,東北軍單從 硬件看還是尚可的,可是九一八事變後,麵對咄咄逼人的日軍,張學良沒有抵抗,放棄了東北,轉而撤進關內,父子兩代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拱手讓給了日本。

高 崗的講話中引用了1943年東北的數據,可見日本對東北的建設也是相當賣力,對於一個礦產資源匱乏、麵積狹小的國家來說,真是如獲至寶,野心瞬間膨脹。戰 敗前夕,甚至有人主張把天皇接到長春以繼續與盟軍作戰,負隅頑抗。好不容易八年抗戰打完,日本投降,東北的工廠應該歸屬中國所有了,這對大出血的中國是一 個有利的補充,可是蘇聯人並不這樣想……

“他們向我政府口口聲聲稱道‘友好關係’,但是,日本關東軍交出的武器,就不肯交給我們。經根據條 約一再向他們交涉,沒有辦法抵賴的時候,答複我們說‘應該照辦,不過,你們過一星期再來。’又過了兩天,他們說:‘對不起!武器原來是放在火車站,因為裝 車裝錯,運到莫斯科去了!’後來,我們去了一個公文,質問他們……他們滿不在乎地回了一個公文說:‘你們的信,我們收到了。現在根據同盟友好關係,我們把 關東軍的武器,交給你們,共計步槍3000支,馬刀148把。’”

這是蔣經國多年後回憶1945年與蘇聯交涉的部分細節,蘇聯進攻東北後把 本該屬於中國的戰利品運往蘇聯,國民黨隻討回了並不怎麽缺的步槍。真是弱國無外交,國民黨雖不滿也無可奈何,可以做的是“嚴正抗議,堅決反對”,然後,就 沒有然後了。對於槍支武器是這樣,對工業設備也是這樣。日本留下的工業設備也被蘇聯強拆,一趟趟火車晝夜不息地向北方駛去。當時亞洲第一的小豐滿水電站, 發電設備采購自西方發達國家,總共8套設備,蘇聯搶走6套,隻給中國剩了2套撐門麵;阜新火力發電站,機器全新,設計周詳,蘇聯劫掠後徒有四壁。鞍鋼是世 界的著名鋼鐵廠,蘇聯豈能放過?一口氣運走當時價值9億美元的設施,生產能力由二百萬噸跌至四十萬噸……最終蘇聯占領區發電量減少三分之二,光表麵的損失 便高達20億美元。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鞍鋼一角,1957年)

再 加上因解放戰爭導致的折損,所以說建國初重建所倚仗的工業基礎實際上是打了折扣的,蘇聯非法劫掠了那麽多設備,幾年後,又回到同樣的地方援建了。長春第一 汽車廠、沈陽第一機床廠、本溪鋼鐵公司、沈陽飛機製造廠……於是一個個大型國企建立,他們深深打上了蘇聯模式的烙印。東北的糧食、鋼鐵、木材,煤炭、電力 源源不斷地輸往南方,支援了全國的建設。1963年周恩來向全國宣布,中國人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因為大慶油田的發現,長期戴在中國頭上的“貧 油”帽子終於被摘掉,“鐵人”王進喜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這對於提升人民的自信心也是大有裨益。

輝煌後的落寞

“上 班(在原單位)的時候那能不好嗎?那時候什麽都有啊,醫療、養老,還有保健……保健就是一個月也十幾塊錢,那時候錢也實。”吉林大學的幾位同學曾經做過國 企員工的狀況調查,其中一位下崗職工這樣回憶道,相比於下崗後的生活,想到曾經的日子,他們充滿了懷念。改革開放以後,東北的經濟盡管是正增長的,但增速 已經明顯不如南方,1980年到2004年,東北GDP年均增長8.9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0.74﹪,從總量上看也已經被南方的發達省份遠遠超 過,剛改革的時候,遼寧的GDP是廣東的兩倍,20年後,基本上是倒過來了。曾經的輝煌猶如過眼雲煙,曾經的自豪感如今蕩然無存,虧損、買斷、下崗、人才 外流、不景氣,說起這時的東北,大家的腦海裏不自覺會浮現出這些名詞。人們不禁要問,昔日大家都羨慕的東北到底怎麽了?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開發北大荒舊照)

當 原始森林一片片消失,當煤礦開采的深度越來越低,東北人意識到,再多的資源也有枯竭的一天。長白山可用的的森林被采伐一空,因為重采輕育,原始森林已經逐 漸被次生林取代。鶴崗、雙鴨山等煤礦麵臨大量關井的問題,阜新,曾有亞洲第一大的露天煤礦,1991年後資源枯竭的跡象越發嚴重,朱鎔基、李嵐清等國務院 領導都來調研過,要求城市思考轉型思路,由於開采過度,偶爾會發生路麵沉陷的事情,多家當地煤礦申請破產,職工再就業困難。大慶油田的產量連年穩定在 5000萬噸以上,60年代那裏的油都是自噴的,如今采一噸油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水,開采成本越來越高,到2020年產量估計隻能維持在2000萬噸或者更 低。資源的枯竭給資源型城市的未來蒙上了陰影,預見到這個潛在的危機,當地很多通過高考到外地讀書的大學生已經不回來了。聯想到玉門,鼎盛時期有13萬 人,可伴隨著石油枯竭而人去樓空,東北類似的城市前景堪憂。生態環境的問題也很嚴峻,森林銳減,粗放式的工業發展,過度開墾,帶來了一係列環境問 題,1958年,7萬多解放軍官兵複員轉業投入北大荒的生產建設,他們將生命中最好的年華留在了那裏,用汗水把“北大荒”變為“北大倉”,可代價也是沉重 的,濕地麵積減少80%,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國家已經停止開發剩餘荒地,轉而建自然保護區。

有個成語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北與計 劃經濟的關係也是這樣,東北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下攀越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許多了不起的成就,但計劃經濟好得了一時,好不了一世,長期看畢竟是違背經 濟規律的。到70年代末,中國用這套體製用了多年,依然解決不了全國的溫飽問題,國家急需探索出一條新路。東北幾乎是計劃經濟最堅固的堡壘,正因為 此,80年代初設立經濟特區,就沒有考慮東北,因為在當時看這是一個“試驗”,是件有風險的事情。東北、上海是重要的工業基地,一旦失敗出亂子,國家承擔 不起,還有廣東、福建沿海計劃經濟的水平不高,試驗新模式受到的阻力也小些。1984年14個沿海開放城市,東北隻有大連位列其中。在此期間,國家的政策 更多的向沿海地區傾斜,而不是東北。東北的開放遠遠晚於南方,差距逐漸形成。珠三角有毗領港澳、僑鄉的優勢,長三角沿長江又沿海,有長江流域做經濟腹地, 京津唐人口集中,是政治中心,跟他們比,東北的緯度過高,冬季漫長,黑吉兩省顯得偏遠,開放後區位優勢不及前者。

計劃經濟程度越深,走出來 就越難。改革開放後,麵對南方與外國的產品,東北的企業顯得力不從心,廣東的商品進行了“北伐”,珠江水做成的飲料淹沒了全國的餐桌。質量不如人,成本比 別人高,包裝也不吸引人。在物質日漸豐富的時代,消費者已經不僅僅是有什麽要什麽了,而是更注重產品的品質。走進那時的東北工廠,會發現許多設備是如此的 陳舊,一用就是幾十年,甚至還有偽滿時期留下來的“老古董”,一些關鍵技術比國外落後30年,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為什麽不跟新換代呢?因為國企不僅僅隻 是個企業,同時還是國家的,不是顧客喜歡什麽生產什麽,是上麵要求什麽產什麽,每年大量的利潤都上交中央,用於其他地方的經濟建設,自己的發展反倒滯後 了。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而 且國企還要給“辦社會”,一個鐵路局,有鐵路醫院、鐵路幼兒園、鐵路小學、鐵路中學、鐵路澡堂等設施,這也是一筆重大支出。加之權力過於集中,製度不完 善,領導貪汙腐敗嚴重,為了提高產值升官,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長期,等潛伏的問題出現了,領導早已高升,還有的借出國考察設備為名,到處遊山玩水,還有的引 進過時的設備,給國家帶來損失。產品賣不出,內部吃大鍋飯,缺乏競爭機製,每月領固定工資,缺乏工作積極性,冗員過多,在國企想要開除職工是很困難的,一 個職工退休,還可以讓子女進來工作,廠裏幾千號人,沒有一個是招聘來的。隨著產品積壓、效益低下,90年代的下崗潮便來了,大量中小企業被買斷,職工下 崗。

區別於外在,觀念也是一個製約因素。人不是孤立的人,人的特點、性格要受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林語堂說:“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 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熱情幽默,他們是自然之子。”魯迅也有言:“北方人的優點是厚重,南方人的優點是機靈。”屬於北方地區的東北人,性格比較粗 獷、豪爽、幽默、講義氣,“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出了山海關,都是趙本山”。再看社會環境,因為長期呆在程度較高的計劃經濟體製內,“官本位”的思想比其 他地方重,計劃經濟體製強調行政權力的作用,包辦一切,什麽都管。萬裏書記以前考察農村就說過:“過去國民黨反動派向農民要錢要糧,但不管你種什麽,我們 倒好,農民種什麽,怎麽種,都要管,農民生產產品的分配也要管。吃多少口糧,也要拿到省裏會上討論……農民還有什麽權力?”認識到權力的作用,人也變得以 權力是從

從輝煌到衰落,東北到底發生了什麽

(山海關)

此 外還會造成“走後門”事件層出不窮、等級觀念強化、熱衷攀比等現象。有些工人下崗後寧願失業在家也不願意去做清潔工之類的工作,他們覺得昔日的身份是“國 家工人”,怎麽能做不體麵的事,為私人打工?沒有單位,或者沒有個好單位是會被瞧不起的;這些觀念體現在政府官員那裏,就會出現濫用權力、違規執法的問 題,比如找各種理由對私企罰款,蒙牛、蘇寧等名企都覺得進駐東北比進駐別的地方困難更多,“一點點事兒,能讓過去的規定搞得你焦頭爛額。”牛根生曾這樣 說。投資環境不佳讓民營企業望而卻步。

下崗職工的淚水

在寫上海的時候,為大家介紹了上海 舞女;寫深圳時,敘述了打工者的辛酸。談到東北就說說下崗職工吧。其實國家對當初部分國企下崗一事也是兩難的,如果繼續“輸血”吧,企業效益太低;破產 吧,東北國企占得比重大,職工多,又安排不了太多的工作吸納他們,幾十萬上百萬人失去工作,相當一個即將引爆的火藥桶。這屬於改革過程中的陣痛,無奈當初 走了計劃經濟這條彎路,糾正的過程中充滿了苦澀,這種體製已經難以為繼。許多40多歲的下崗職工先前一直在單位幹活,沒想到鐵飯碗也有被打破的一天,有技 術還好,要是純粹幹體力活的就糟了,上有二老,下有讀書的孩子,年齡大了,用人單位都不大願意要,生活幾乎全無著落。有的剛退了休不久,兒子下崗了,入不 敷出,靠吃父親的養老金過活,有老人納悶:“為什麽當礦工光榮了三十幾年,到這麽大歲數了不僅要養兒子還得養孫子?”下崗職工的生活是艱辛的,他們的子女 也變得更懂事。再看看十年前吉林大學的同學采訪的部分下崗職工的隻言片語:

“咱原來幹的是熟練工種,說白了就是力工,啥技術也沒學著,現在 上哪人也不要你……剛上班時我還幹過兩年火電焊,有個證,就是個初級,要是一直幹那個,你要是會亞弧焊你看看,一個月最少1500。現在咱就隻能在這當小 工,就是流落街頭啊!現在哪招人都招年輕的,一看你這麽大歲數,沒人要你了。

“貧困潦倒,套用句歌詞——‘饑寒交迫’。為什麽?套用歌詞, 說‘饑’,再好一點的青菜我都不敢買,我愛人收入也就將近500,我靠老婆過日子,我隻能掙點零工錢。這零工市場到現在就一個來雇的,扛麵的。就你這收 入,你敢吃啥?肉都不敢考慮,說心裏話,不怕你笑話,俺家兩三個月沒買肉,今天買了,明天你過啥。第二個‘寒’,我家我愛人有工作,不享受低保,你就得自 己交暖氣費,我交不起”。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mike33 回複 悄悄話 從東北的現在,就可見中國的將來。
匡吉 回複 悄悄話 再讓日本人來管一下子?當然不是以殖民地的形式.
不或 回複 悄悄話 還是人的問題。東北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為什麽發展不起來呢?人不行。政府的觀念還是過去那套,管卡壓。有點本事和想法的人都走了。怎麽發展?傳統觀念上,東北人實在能幹。實際上,東北人光耍嘴皮子,不幹實事。而且誠信有問題。這樣的地方如何發展?
swan2004 回複 悄悄話 沒法說。苦的還是老百姓。
到LONDON唐人街看看,有多少做皮肉生意的是東北來的下崗大嫂?
難道她們天生願意做這行???
longmarch 回複 悄悄話 東北的問題,其實是南北韓問題的縮影。
funnypig 回複 悄悄話 東北是好地方。特別喜歡東北。
瀛客 回複 悄悄話 在現在的體製下,東北隻有一直走下坡路了。隻有改變思維,讓能人來搞,或許才有生機。
xiangpi 回複 悄悄話 敗了好。搞工業汙染嚴重
jyx-003 回複 悄悄話 鄧小平造成的惡果!國企改製,絕大部分工人都下崗了,政府和企業老總黑社會勾結一體,一夜暴富,工人立馬掃地出門,焉有不衰敗之理?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滿洲國
十全老人 回複 悄悄話 民企進駐難總不能推到朱鎔基頭上吧。主要是思維,行為方式和製度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
Blue-Crab 回複 悄悄話 答案很簡單,這三十多年裏該發生的什麽也沒發生。
ingodwetrustforever 回複 悄悄話 給點東北省份交國庫的稅的曆年數據說- 本人推測, 錢都讓國家拿走, 投到別的地方啦, 朱是東北衰落的推手。
飛來寺 回複 悄悄話 形勢比人強,既然改變不了大趨勢,離開老家出外闖蕩也是一條活路,“樹挪死,人挪活。”老話不假。
鐵驢 回複 悄悄話 我在東北的工廠工作過,那些產業工人老實本分順服勤懇的沒一點人性,驢也有發驢脾氣的時候,工人們比驢都老實,不知道為什麽還有人說東北人不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